从《刮痧》《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刮痧》《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刮痧》《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内容提要:人们在交流中因误会而导致冲突。电影《刮痧》从对孩子的教育,感性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的差异等来看中西文的差异。分析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寻找消解文化冲突的方法,以此来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构架。

罗基斯说:文化是一个群体成员生活方式的总汇。文化产生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群体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定义为“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当文化成为一个区别你我的符号,我们便会因为互相的交流而产生误解乃至冲突。电影《刮痧》只是一个缩影,不管你是愤怒也好,无奈也罢,它却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根深蒂固的,在美国梦中依然烙着中国魂的印记,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因为交流与传播发生碰撞与冲突。

一、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爱

火花产生于碰撞,冲突产生于误会,而交流既是文化传播的渠道也是冲突产生的源泉。当许大同在颁奖典礼上踌躇满志说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并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时,他却忘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中国魂。丹尼斯与保罗打架时他的干涉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中国传统观念已经与昆兰“孩子打架一会儿就好了,算了吧”的美国态度背道而驰了。同为教育孩子,大同的“当面教子”、“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视为暴力倾向。昆兰认为小孩子打架是很平常的事,大人不必干涉,因为他无法理解大同打孩子是为了给他面子这种奇怪的中国逻辑。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东西文化理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为接下来的文化冲突埋下了伏笔。

在崇尚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的中国人眼里,或许会对美国律师要求许大同证明自己爱自己的儿子的做法哭笑不得,然而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法律。法庭之上,哪怕仅仅只是家庭听证会,一切都只讲证据与所谓的公正严谨的逻辑。同样是爱孩子,美国人会没事找事地去保护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小孩,并为防止小孩“再受虐待”而忙得“不亦乐乎”。而中国家长却认为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宁可触犯法律也要让爷爷临走前见孙子一面,与警察玩追车来享受父子相聚那片刻的温情。

一组又一组的镜头掠过,我们心中却会有一种难以表述的感觉:同样的爱,不同的表达,冲突却因爱而起。或许我们此时会在心底轻轻地问:到底是哪里错了?跨文化传播的伦理难道只是善良人们的一个虚幻的梦想?美国梦是否会在这场“灾难”中破碎?

并非没有动摇,许大同一度冲动地想同父亲一同回国,却被父亲严厉地斥回。当他鼓起勇气来面对这一切时,便有了简陋的单身公寓中患难夫妻的偷偷约会那令人心酸的一幕。昆兰在半信半疑听了许父的解释之后终于走进了一家中医诊所,亲身感受了刮痧。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文化冲突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最后儿童福利局连夜撤回控诉,平息了这场闹剧,我们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冲突产

生于误会,需要我们用进一步的交流来消除误会才能彼此释怀。

二、感性的中国文化与理性的西方文化的冲突

一个崇尚平等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的民族是不可能理解中国以“和”为贵的集体主义观念。影片中最精彩的两次听证会便将这种文化差异展示得淋漓尽致。法官一味地强调证据,于是有了“请一位医学权威证明你的论点,要用一个普通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证明”这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第二次听证会法官虽然为大同的陈辞所感动,然而原告律师以其美国式的逻辑组织的一系列证据最后导致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法官的最终判决或许在中国人看来是意料之外,但于美国人却是情理之中。或许他们认为,再感人肺腑的陈辞也敌不过一系列由逻辑推理而来的论证,因为法律只讲证据。这一点不仅折射出西方人世界观中法律意识的根深蒂固,也反映出它们的对待事情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差异源于对不同传统的继承,文化冲突产生于文化误读与忽视。在我们长大成人时,这些经过教育而学来的带有“国家性”的概念就成为我们无法放弃的核心信仰,我们觉得他人的信仰和习惯奇怪,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和我们的不同。

当昆兰知道不是大同为丹尼斯刮痧后,他问简宁为什么大同会隐瞒事实时,简宁给了一个很中国式的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我不知道昆兰能否从大同小心翼翼搀扶父亲的背影中理解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不可言喻的情愫。然而直到当他自己亲身体验刮痧并发现这并不是虐待时,他会在圣诞节的夜晚疯狂地跑去为自己的朋友“洗冤”。我们可以看出,冲突并总是顽固不化,冲突的瓦解需要大家在没有任何偏见与抵制的心态下,真诚地交流体验,共同努力。

三、从“刮痧”开始到“刮痧”结束

电影以美国人不了解刮痧为冲突展开故事情节,最终以昆兰亲历刮痧来化解了这场闹剧。从“刮痧”开始到“刮痧”结束,影射出的是东西方对对方文化的无知。首先是美国人对中医的无知,中医虽不如西医来得那么直接透彻,然其几千年的历史足以印证其博大精深与科学实效。从美国法官在听许大同解释“七经八脉”、“气出丹田”时的一脸雾水,到大同的律师让他放弃证明刮痧的无害性,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无知,东西文化隔阂之深实在让人叹息。其次是大同对美国法律的无知,虽然原告律师的强词夺理,甚至故意歪曲亵渎中国传统文化等在法庭上的一系列行为让人忍无可忍。然而大同的恼羞成怒也是极不可取的,因为那是在法庭,在西方人心中神圣的法庭只有辩论与证据,冷静的法官是不会顾及个人的情感的。大同的失态不仅于反驳对方无济于事,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当两种无知碰撞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文化冲突,而一再的误解便是造成这种冲突最深刻的根源。

影片的最后以昆兰的亲身感受刮痧来结束这场闹剧,表现出一种因果关系:事由刮痧起也应由刮痧结束。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需要亲身的体验,对与错,是或非都不是凭固有的直觉来判断,否则只能导致不断的误解,最后走向文化的冲突。我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消除文化冲突需要平等与理解,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四、小结

也许你会觉得《刮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仔细一想,这却并非偶然,其

实从一开始双方的立场就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以各自所固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否定对方,从而导致矛盾的不断累积。与人相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并且双方仍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即便最后当昆兰兴奋地告诉简宁大同无罪这个好消息时,我想他也未必就能理解当简宁得知丈夫无罪,大同爬上9层楼与家人相聚——这对患难夫妻内心的复杂情愫。然而最后的最后,在一种理解、尊重与认可中,大家都得到了平息。

《刮痧》展现的是一个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一次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从影片开始简宁为培养丹尼斯说英语的能力而坚持在家说英语到片尾大同和简宁教丹尼斯说:“北京”、“长城”,这恰是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体现,沉浸在美国梦中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中国魂。

文化冲突会因为文化碰撞而永远不会消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没有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正处于一个大交融,大汇集的状态,我们只有在承认相互平等的前提之下,通过相互沟通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做到了求同存异,才能使多元文化共存和发展有一个更加和谐和宽松的环境。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正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发现矛盾与误会,从而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共存。在美国梦与中国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人类终能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从《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推手》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是他的早期电影。通过讲述家庭琐事来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开放文化之间的鸿沟。

影片讲述了一为年过七旬的朱老先生被留学美国的博士生儿子接到了美国安享晚年。朱老先生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师傅,他不仅是太极宗师,又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书法,还懂得气穴疗法。然而与美国儿媳在同一个屋檐却因为语言障碍无法沟通,甚至经常由于各种生活习惯与文娱方式不同而引发家庭冲突,导致儿子经常左右为难,而不得已产生了想送走父亲的想法,父亲在知道后,便擅自出走,在美国颠沛流离,却无法找到寄身之所,终于还是由儿子为其在外租下公寓,安度余年。

全片以美国的一个“中外混合家庭”为背景,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以朱老先生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引人深思。

影片第一场,身为太极拳大师的朱老在屋内习武,可在画面景深处却出现了一个美国女人,两人同住一室,彼此却不讲话,没有语言沟通。这是这么回事?朱老练毛笔字,美国女人用电脑写作,他俩之间是什么关系,观众内心打了个问号?李安在这里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没有明确两人是公媳关系,却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充满乐趣的场景,两个异国人同处一室所起的化学作用,使这段戏即使没有语言,也韵味无穷。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李安是在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在影片中,各个人物也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朱老先生处处散发着一种中国的纯朴、传统的古韵,而儿媳玛莎则是一位奋斗于电脑前的小说家,热衷于各种充满想象的故事,博士生儿子与孙子JIM则是作为“中间”派来突出矛盾的,儿子更多的偏向于父亲,孙子则是更多地偏向他母亲。导演把面集中于点后,通过点动,来展现面,会使效果更加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使本来一个抽象的主题能够

有血有肉,避免了影片泛泛而谈,枯燥无味。影片中镜头大都着力于一些生活记事上,可以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渲染矛盾冲突来升华主题,而且也只有将镜头用在这些小事情,小场景上,才能让矛盾始终贯穿影片,深入人心。

影片既要反映中西文化之差异,对比手法必定不可缺少。影片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对比是建立在以小见大的基础上的,这两种手法相辅相成,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像起幅时朱老先生以打太极的姿势入画,而儿媳则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编写小说;又如孙子想出一个荒诞的故事,儿媳给予了鼓励,而朱老先生则认为那些暴力动画会影响孩子的思想;还有在吃饭时,儿媳总是给孙子叉一些乳酪之类的,而朱老则总是为孙子夹一些肉食类的。在这些大量的对比蒙太奇下,给观众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从而在无形中强调了主题,使主题深深烙入观众心理。

饭桌上向来就是中西文化迥异的代表名词,李安同样没有放过这一幕戏,并且将冲突的最高潮放在了饭桌上,即朱老先生与儿媳在吃饭时同时以不同的语言向儿子诉说着各自的意见,因为语言差异,所以就算当面各自讨论敏感的话题也无妨,但略同中文的孙子面临突如起来的两种语言的夹击而先逃之夭夭,儿子更是在几临崩溃时出声喝止了父亲与妻子。在影片中,儿子与孙子作为两种文化的混合体代表,就是矛盾的载体,先由朱老与儿媳酝酿矛盾,最终矛盾被推向儿子与孙子这里,进而爆发。

除了对比手法的应用之外,大景深镜头的应用也是本片值得称赞精彩之处。影片一开始这种镜头的应用就得到了体现,近景是朱老在气定神闲的打太极拳,而其远处的全景则是儿媳妇坐在电脑前打字,近处挂在墙上的书法,远处是科技的代表电脑。一个镜头的使用就轻轻松松的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也为二人之间难以消除的隔膜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是影片对比手法的体现。而最精彩的画面是朱老在室外吸烟,景深处是儿媳和孙子嬉戏的画面,朱老怅然回首,影片把朱老和这个家的距离感、生疏感以及朱老孤独内心生动的展现出来。

就故事情节而言李安匠心独运的情节安排的张驰有度绝对不是天赋良禀得来的,七年的卧薪尝胆造就的绝非浪得虚名。他不是以故事情节来带动人物的变化,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变化和人物冲突为彩线,推动情节发展,绣出了一幅五彩的锦缎:开篇就是公媳两人的不对光,但从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来看,都还没有太过激烈。虽然也让儿子焦头烂额,但也相安无事的拥有教育孩子的“中国时间”。随着老人迷路造成的激烈冲突和治病引起的意外,以及外出野炊造成的不幸“泄密”让老人一步步离开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其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在和餐馆老板的争执中爆发出来。与其说是大发神威,不如说是赌一口“就是不走”的气——凭什么老该他离开呢?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子,可爱的孙子,现在仅仅剩下的这个赖以糊口的工作也要失去。常常惊异于李安对老人心理的拿捏:寂寞、无奈、坚忍、淡泊而又渴望安慰。他们所有的场景都是带有感情的:打拳是寂寞(《推手》)、做菜是寂寞(《饮食男女》)、跑步还是寂寞(《喜宴》),连给小孩子做便当(《饮食男女》)都是寻求安慰——一种被需要的满足。当这种空虚一步步加大,悲凉不能自已的时候,平日所追求的淡泊就只剩下了一股悲愤之气。

中西文化的鸿沟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递的观念之一。对于这个又来已久的问题,争论颇丰,久持不下。比如像闹得沸沸扬扬的西

方节日的问题,有些国人在煞费苦心地宣扬愚人节,圣诞节,却忘了我们传统的清明,中秋,还有现在流行的HIP-HOP取代了我们古老的京剧艺术等等一系列现象都是囊括在文化差异内的。你争我夺,就是推手,在别人想要推到你的同时要掌握别人的重心来将别人推到。

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它、在文化领域里要固陋自封的人,也只有走进牛角而不能自拔。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论中西方古代神话的异同

从小我们就非常熟悉女娲、嫦娥、黄帝等神话人物,他们有的是人类的救星,有的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有的则展示了可贵的精神。这些神话故事对我们人格的培养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后来我们又接触了西方神话,知道了西方神话中的宙斯、阿波罗、奥丁等众神,这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下面,我们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简单探讨研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国上古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它没有欧洲那样的神话巨制,现存的神话都是支离破碎的,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并且不成系统。然而,古希腊神话却不同。希腊有一部长达48卷,近两万八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记载、加工了古希腊丰富的神话传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体系。这是由于希腊神话产生之时,曾出现若干城邦奴隶制国家,与此同时出现了相应的城邦文化,出现了史诗形式及悲剧,这些史诗和悲剧都以古神话为武库和素材,因而使得希腊上古时代的神话得到记录、整理、加工和流传。此外,古希腊直至公元前4世纪为马其顿所吞并时,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越长,对上古神话的保存发展才越有好处。再有,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基本上作为一个整体在活动了,他们的城邦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经常联合行动,于是他们中间出现了像荷马那样的人物,把分散、零碎的神话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希腊神话一直被保存下来。 中国上古神话以“善”为美学思想的核心,神话中的神是人类的保护者,是利人者,是真、善、美的化身。如黄帝惩恶助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神话歌颂的是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只有善的歌颂,没有恶的批判。神话中反映的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情调与自我献身的精神。中国神话越发展越强调人的力量。越重视人的社会性,越被人的理性所掌握。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则多与嫉妒、仇恨、惩戒、复仇、灾难相关,存有罪恶因素,这些神灵往往捉弄人类,追求个人物质、肉体的享受。如宇宙的统治者宙斯,经常不让人类幸福,并时常偷情享乐。由此,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存有罪恶的因素,并主张命运主宰一切,注重情感的支配,强调人的自然性。 中国上古神话演变的主要走向是历史化。被历史化的中国上古神话便发生了许多变化,增饰颇多,如盘古和女娲的故事,明明都是中国神话关于开天辟地的一部分,然而中国文人则将其视作历史,女娲氏竟被视为伏羲之后的皇帝。中国上古神话的历史化,源于中国是个史学颇发达的国家,中国的官家记史开端特别早,然而上古之时史料缺乏,唯一可借重的只有神话,于是将部分神话当作历史增删修改,这就使中国上古神话过早地历史化。与此相反,产生于神的时代与英雄时代交接期的荷马史诗,则是其神话色彩掩盖了史实。人们普遍认为史诗所写纯属神话,于是,一些史实被罩上奇异的神话色彩。与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大相径庭,古希腊神话演变的轨迹则是历史神话化。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多为“半人半兽”,人多是“人面兽身”,将人神化,不具有多少人性。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伏羲、女娲之形为“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说中的蚩尤则“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以上诸神皆为人首或人面兽身。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没有多少区别,神与人同形,神与人同性,他们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如万神之父的宙斯,住在黄金宫殿里,设宴作乐,沉溺女色,过着氏族首领生活。 中国上古神话极为丰富,许多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内容相同,但也有些神话唯有中国才存在,如关于人类诞生神话。中国上古神话中有所谓“感生受孕”,可称为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没有类似的“感生神话”,其神话中的神、英雄多为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而生,如绝世美女海伦是宙斯与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普罗米修斯是提坦神阿珀托斯和女神忒弥斯所生。 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中西方神话的相同点:二者都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产生都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话的本质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中西方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丰富多彩的,不论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古代神话,都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记录了人类历史,记载着人类社会步幅蹒跚的历史。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捧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 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餐次安排上餐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止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捧。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叩男女穿插安捧,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阁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8653618.html,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吴迪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2001年加入了WTO,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因此,对我们中国人 来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研究神话总是了解这些差异的好方法。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有大量著名的和流行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特色。它们可以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通过总结一些不同的神的象征和形象,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神話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基本上是善良的、温暖的,例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总是微笑着对每个人。其他的神,如伏羲、女娲、炎帝、大禹等,他们都是中国神的代表。他们帮助普通人消灭敌人,为每一个人祈祷,教人们如何耕作等等。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神是高尚的,他们无私奉献,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会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神圣,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人尊重神,但并不完全惧怕神,因为他们认为神与他们同在,如果他们信仰神,神就会帮助他们。与其说他们尊重神灵,不如说中国人尊重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总是相信,虽然神死了,他们的崇高精神会永远存在,坏人最终会被消灭。 二、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希腊神话与《圣经》相比,有着大量的神与女神,无论外表还是人格都是不同的。以宙斯为例,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也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统治者。一方面,他是一个英雄,非常勇敢,他和他的父亲战斗,因为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亲就会吃他的孩子。他最终赢得了比赛,成为众神之王。另一方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通人的影子和缺点。宙斯是一个贪欲的人,他迷恋着美丽的少女和享受。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叫伊娥,她是一个公主,于是他打扮成一个男人,他采取了各种方式,然而,女孩很害怕想要逃跑。宙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神力,使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黑暗和浓雾之中,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孩落入了宙斯的手中。然而,宙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赫拉靠近,把伊俄变成了一只小白牛。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不能忍受丈夫背叛,最终她让牛虻咬了小白牛。

中西方神话之异同小探讨

中西方神话之异同小探讨 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自身的模糊的认识,它源自于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以及自身的成长,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是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在古代的中西方文明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中国古代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半月,西方的特洛伊战争、盗火的普罗M 修斯等。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过一个神学阶段的认知时期,那时人们虚拟超自然的主体经验之外描述世界。神话与自然有着整体的互渗,神话中的互渗不是对对象的占有,它的实质恰恰在于主体既是它自己,又是与它互渗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神话中窥见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其形成的历史渊源。 .中西方神话的共性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它涉及到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西方神话体现出许多共性,这种共性中应该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在这方面,中西方是没有太大差别。 其次,在中西方的神中,都有一个主神,古希腊中的宙斯与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是众神之首,统领着下面的神。而下面的诸神都各有分工,古希腊神话中有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冬等,而在中国也有阎王和龙王等不同角色。这种分工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人分工的真实写照,也同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分类认识。 最后,中西之神都有性别之分,这更是人类自身的直接反映,在长相上,中西方的神则都符合各自人种的典型特点。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但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中英文化差异体现有: 社会风俗与礼仪。跟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避免在晚上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中西方神话有很多相似性和差异性.神话是人类文化的起源,我想通过这篇论文,着重分析一下中西方神话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对中西方神话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站在我们本民族的基点上,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速度与脚步都飞速发展的“地球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中西方神话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宇宙与人类的起源,人类企图征服自然,曾经看到很多人在说到东方神话和西方神话的时候都要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创世之初,女娲来至大地,不忍百物寂静于是手执泥土捏物以造人,而在同时,西方的圣贤也不巧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创造了我们的祖先,耶和

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它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自此,人类有了历史,也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有人说,从这一点看,东西方的人还是有共同点的,我们都来源于大地,并且都是泥土做的人.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西方神话故事中似曾相识的地方,比如说,神话故事中,很多和宗教有关,给迷茫脆弱的人们以信仰和生活下去的力量,当然,宗教中也有许多利用神话在人们心中高大的地位,反过来束缚人们心灵的例子.宗教被政权利用,在西方,耶稣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历史上,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化和美术作品上都能找到痕迹.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龙的化身,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仰,统治者为达到政治目的,将自己与神“合体”,这似乎已成为统治者们的惯用伎俩,不过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他们做的很成功.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但切不可盲目的封建迷信.神话是落后的人类对生活,人类本身的一种理想化,抛开那神秘的面纱,其实很多事情在今天已经实现,比如神话故事中神有翅膀,表现了他们对飞翔的一种渴望,在今天,飞机,飞船的诞生是不是在另一个意义上使神话变成了现实呢说到这里,我感觉,神话也许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吧. 中西方神话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1届会计与审计(4)班谢宇晴学号:2011030271024 摘要:文化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餐饮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接触这种不同的切入点之一。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古老文化的存在体,自然而然的在餐饮之上也有其差异之处。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其独特之处。本文将研究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及两者间的差异作为比较,并发表个人观点关于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评价 (一)中国餐饮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位论文

本科生学期论文 题目名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刘薪 学号: 421012402019 指导教师:张洲 2015年 6 月 20 日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方文件差异 摘要: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激烈,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理所当然。西方节日的新奇事物传入中国后,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外来节日或受外来节日影响产生的新的节日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现代社会的节日领域的变革,反映了节日在西方影响下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也说明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浸入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西方文化;差异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bstract:The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hange rapidly, multi-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s the Festiv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behoove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The novelty of western festivals afferent China, affects people's ideas and mode of thinking. Foreign festivals or festivals by foreign festivals impact has b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ese modern society holiday areas of change, reflects the China holidays in the Wes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social changes, also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ultural immers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festival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异同题库

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异同 摘要 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主要有以希腊和希伯来民族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以华夏民族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为代表的东方神话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洪水神话,从中探寻二者之间差异面,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中西方神话不同在于西方神话宣扬的是对天神力量的崇拜,中国神话则表现的是对人的坚强意志的肯定。 关键字洪水神话;中国;希伯来;希腊;民族

Abstract 181 countries and national flood story found in the world, including Greek and Hebrew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myth and China Da Yu ethnic, Nvwo replenish the sk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riental mythology to make comparison. By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from which to explor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you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flood myth on survivors from the myth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worldwide. Obtained in Western myth is that Western mythology to promote the worship of the god force, Chinese mythology, the performance is definitely strong-willed person. Key words: flood myth; Chinese; Hebrew; Greek; national

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学期论文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 Terms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 Terms Abstract: Du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lor words as well a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color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can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ords and improve ou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 color words ; cultural connotations ;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e is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permeated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t is the complex achievement of soc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Culture is a term tha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 a narrow sense and in broad sense. The culture in a narrow sense, including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politics, soci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reflects the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corporeal civilization .The so-called generalized culture, confirms human life in a seri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ocial customs, social habits,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plays a great role of culture. On one han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no language, no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b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like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Language it not only contains the nat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also contains the nation's views on life and their way of life and their mode of thinking.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and summarizes of social life. We all live in a colorful world; however, color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embellishment of human lif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color, we can obtain the colorful lif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