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滨水居住区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方案PDF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项目定位

第三章 总体设计

第四章 分区详细设计

一 项目背景

1 项目缘起

2 区域概况

3 上层次相关规划

4 万楼文化解读

5 基地现状

6 设计依据与原则

1.项目缘起

湘潭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共同迎来了湘潭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

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人性化的标志,成为新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而且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创建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万楼新城滨江景观带规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万楼新城城市功能,提升新城城市形象;同时也为新城居民提供一处接触自然、品味文化、调节心理、追求健康的城市休闲空间。

2.区域概况

2.1 区位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区位: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东北部,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湘潭市地处湖南省中偏东部,湘江中下游,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

长株潭三市都位于湖南贯穿南北的城镇发展轴线上。

湘潭市区位:

基地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北邻九华工业园和湖南科技大学,西南西跨湘黔铁路与河西老城区

相连,东南面与岳塘区和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属于湘潭市的河西组团。

万楼新城区位:

基地位于万楼新城东侧,西面滨临湘江。基地南起铁路桥,北至四大桥,全长约3.5公里,规

划面积为74.37公顷。

2.2 周边分析

本案与河西老城区及九华经济开发区实施差异化的发展定位:

河西老城区为现状城市中心区

九华经济开发区是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工业园区

本案为集生活居住、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生态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基地在湘潭市的区位图万楼滨江风光带

基地在万楼新城的区位图

万楼新城滨江风光带

3.上层次相关规划

3.1 《湘潭市河西万楼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总体定位:以湘潭“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把万楼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

建设的配套服务区,以万楼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中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宜居生态家

园,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城市新区。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轴、两片、三带”的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富洲路和护潭路的城市拓展轴。 沿富洲路和护潭路布置市场、居

住、商业、行政办公、公园等用地,形成万楼新城的功能骨架。

“两片”:指被城市综合性干道富洲路分隔成的东、西两片城区。

“三带”:分别指沿湘江大堤规划的湘江生态风光带,沿一级渠规划的生态隔离带和

沿二级渠规划的城市生态休闲带,它们构成了新城区的生态基底。

对本案的定位:在保证景观延续的同时体现亲水性和新城的地域特色,打造一条具有

生态休闲、地域文化、市民游憩等功能的湘江生态风光带。 3.2 《湘潭市湘江生态经济带详细规划》 主导思想:“回归湘潭城市发展特质,塑造滨江城市” 发展理念:拥江发展、环江保护、多彩湘江、活力湘江。 对本案的定位:湘江滨水区的重要节点和景观亮点。

4.1 风水文化

万楼修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即公元1615年),是湘潭历史上最有名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建楼的最初动因,还是出于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以配上游突兀的壶山。这是形家的考量,认为不如此则一邑之脉无以为之“留”,关系到地方的兴衰成败。

与万楼有关的风水学观点主要有:

地形地貌

湘江呈“U”型,在老湘潭县城下游却无弯道险阻,江水直泄而出。传说“民

岁饥,缺贡口”,按风水模式“要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用来“锁口”,让水

在这里形成回旋,利市主财。

“金三角”关系

昔日万楼兴旺,今日重修万楼,取其之长,扬其之利。由唐兴寺、宝塔、万楼构

成一个 “金三角”。按照力学原理,三角形是属稳定结构,寓意着湘潭世世代代平

平稳稳。万楼这颗湘江边上的璀璨明珠,在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湘潭位于湘江之滨,自古以来水运极为昌盛。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北宋时欧阳修的《湘潭新修药师佛殿记》就已记录了当时湘潭城市与水运的繁盛。明清以来,随着湘潭商业发展到顶峰,沿江十里,新建码头37处,帆船林立、舟船云集,成为大米、药材等商品集载地,一江两岸十八总,水运成就了湘潭历史上“小南京”、“金湘潭”的盛名,也传扬了“米市”的美誉。

史学家认为,湘潭是水载来的城市。湘潭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湘潭十八总”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形成了湘潭的特有的码头文化和景观。码头文化是湘潭城市文化的根基。码头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据考证万楼所在的宋家桥为三总。万楼文化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不可拆分。

湘潭十八总至今仍是很多湘潭人对于湘潭的印象,湘潭的码头文化已成为湘潭特有

的文化遗产。

4.3 商业文化

自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湘潭就已成为江南工业重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期,湘潭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商业繁盛达到顶峰,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素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粤南花城外贸均由此中转,中南八省物资均由此集散,米、药、酒、盐均显繁盛,商、贾、贩、漕蔚为大观。

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容闳《西学东渐记》中记载“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4.4 书院文化

湘潭自古就是江南名镇,人杰地灵,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

碧泉书院、昭潭书院、霞城书院、东山书院则是湘潭湖湘文化物质的集中体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为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楼对当时书院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康熙五年(1766)二修万楼的规制,郭金台《重修万楼记》碑文中说:“阁之右建书院,为屋二区,众议延头陀居之,四时司阁门启闭。或曰书院以备讲学也。”可见,清初时万楼就开始向建筑群转化,书院成为了万楼的附属建筑,讲学进入了万楼的功能。万楼成为湖湘学派人士聚会吟颂之地,留下许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5.基地现状

根据现有基地状况,对现状环境景观要素进行评估。

水体:基地东临湘江,区内现状水面较多。除一、二级别

洪渠自西向东汇入湘江外,还有众多鱼塘、水渠散布在村宅和

菜地中,形成了良好的湿地景观环境。

滩涂:沿湘江天星大堤外侧有大片滩涂,长约3公里,枯

水期宽度可达50-150米。靠近四桥北部的江滩原生态保持较

好,植被茂盛,乔木林颇具规模,有大量鸟类栖息,沙滩平缓

完整,利用价值较高。靠近三桥南部的江滩破坏严重,植被稀

少,有多家砂厂沙船作业,沙滩破碎零乱。

植被:区内主要为菜地和村宅,其余植被呈点、线状分布

于水渠和农村居民点。区内沿一、二级别洪渠的植被较茂盛,

景观较好。

一、二别洪渠与万楼的关系

“双龙捧珠” 砂场:在基地内从铁路桥至四大桥段,断续地分布着多家

砂场,有的砂场占地广阔,且砂场中建有简易的办公房和住

房,成为整个滨江风光带的负面景观,且占地很广的输砂、堆

砂场地覆盖了江淮的原生植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大。 防洪渠:在基地内,起始段的铁路桥处和基地中段分布了两条水渠,分别是一级别洪渠和二级别洪渠,两条别洪渠的存在为城市防洪堤提供了安全的保证。两条别洪渠在基地位置上分别在万楼左右。在整个滨江风光带的设计上,万楼是区域中

的核心地位,企望将其打造成千里湘江的一颗闪亮明珠。

在格局上,一、二级别洪渠与万楼恰似形成“双龙捧珠”

的格局,在文化底蕴上更增添一笔光彩。

杰灵台:杰灵台是万楼遗址,万楼历经400余年,履经兴废,如今仅余杰灵台基,矗立湘江之滨,遥江相望,江水拍击,凭悼历史的烟尘。早已成了湘潭的一处历史古迹,但因时间的流逝也慢慢被丛生的植被覆盖,只有沿湘江而过的游船还尚可一睹那雄伟的殊存之势。新建的万楼遗址也已退后了当年杰灵台一段距离,杰灵台被孤立在了湘江边上,成了一处真正

的历史文化遗存。

6.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

6.1 设计依据

《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湘潭市河西万楼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 《湘潭市湘江生态经济带详细规划》(2009);

 《公园设计规划》(CJJ48-92);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CJJ48-9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甲方提出的项目设计要求;

甲方提供的相关地形图。

6.2 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优先的原则;

充分利用万楼文化资源与滨江自然资源相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的人本主义原则。

二 项目定位

1 设计目标

2 设计难点

3 设计理念

4 设计主题

5 设计特征

1.设计目标

打造标杆性城市滨水景观,提升滨水城市形象。

构建以万楼文化为核心的绿色长廊,延续城市文脉。

构筑自然、健康的亲水休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建设特色滨水休闲旅游区,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土地综合价值。

创建安全、生态的城市水环境,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2.设计难点

人文资源的挖掘与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

城市道路与堤岸间高差的景观、交通处理;

堤岸水位季节性变化的景观处理。

+=Belongriver

Park Belongriver Culture Belongriver Culture Park

滨江公园滨江文化

滨江文化公园3.设计理念

文化展示——演绎地方特色文化

把湘潭城市文化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或以雕塑等景观元素,又或以各种形式

的文化活动展现。

生态延续——营造自然的环境氛围

滨江景观带的打造注重可持续性,打造生态、自然的城市滨水景观,强调与现代城

市肌理的结合,实现秩序中的自然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时代特色——展现新时代新气息

采用现代设计手法,整体布局,将湘潭文化底蕴、万搂文化底蕴以现代设计语言融

入整个设计,以此来展现新时代中万搂新城的新标志。

4.设计主题

“人文万楼 诗意之滨”

——打造万楼新城文化、休闲、生态新地标

以万楼文化为依托,将建筑、江岸与绿化紧密结合,打造湘潭市最生态化、休闲化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再现

万楼高处好凭栏 湘水湘山纵大观

更有游人过墙去 岸花亭畔看回澜

的优美意境。

人文万楼风水文化

码头文化

商业文化书院文化

诗意之滨

绿色可持续

风水文化是万楼文化组成

的重要部分,在本次规划

中,除对传统风水文化的

遵从与保留外,结合基地

内自然形成的两条别洪

渠,将其隐喻为两条青

龙,拱奉中心的万搂,形

成“双龙捧珠”的风水格

局,加深文化的内涵。

商业文化是万楼兴起的重要

因素。商业的兴起与码头的

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

此,在整体布局中,自码头

区域向万楼方向构筑一条名

为“商埠

之路

”的文化走

廊,以此形成一个有序的文

化展示序列。

 挖掘地域文化

(风水文化、码头文化、商业文化、书院文化) 引用古代传说故事

 挖掘地方名人文化

 提炼中国传统元素

 文化与景观融合,作为湘潭市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的体验空间

 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任务书---文本资料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一、实验目的 1、结合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次实验任务。 2、了解公园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二、知识点 1、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 2、公园绿地各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 3、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三、设计任务 华北地区某城市市中心有一面积60公顷的湖面,周围环以湖滨绿带,整个区域视线开阔,景观优美。近期拟对其湖滨公园的核心区进行改造规划,该区位于湖面的南部,范围如图,面积约6.8公顷,核心区南临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与其它湖滨绿带相连,游人可沿道路进入,西南端楼主出入口,为现代建筑,不需改造,主出入口西侧(在给定图纸外)与公交车站和公园停车场相邻,是游人主要来向。用地内部地形有一定变化(如图),一条为湖体补水的引水渠自南部穿越,为湖体常年补水,渠北有两栋古建需要保留,区内道路损坏较严重,需重建,植被长势较差,不需保留。 四、任务要求 1、公园绿地设计要求立意新颖,格调高雅,具有时代气息,满足景观要求、功能要求,符合安全性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2、处理好滨水区域的景观形式,考虑其季节性水位变化。 3、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巧妙构思,主题明确,设计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以植物绿化、美化为主,适当运用其他造景要素。植物配置应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种类数量适当。能正确运用种植类型,符合构图规律,造景手法丰富,注意色彩、层次变化。 5、图面表现能力:按要求完成设计图纸,能满足施工要求;图面构图合理,清洁美观;线条流畅;图例、比例、指北针、设计说明、文字和尺寸标注、图幅等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 (1)

平原新区滨水带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地形地貌 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湄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镇、文圩镇、蒙山镇及西河镇为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 水文状况 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蒙江的上游,发源于大瑶山,从县西北新圩镇的坝头村入境,流经新圩镇、西河镇、蒙山镇(县城)、黄村镇、汉豪乡、陈塘镇,下经藤县在蒙江镇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特征 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状况 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

旧城改造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旧城改造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1引言 历史上城市的选址也多以江、河、湖等淡水资源丰富区域作为首选,同时利用水的屏障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巢湖市就是这样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环城河作为巢湖老城的母亲河养育了这座城市,也给它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道日渐退化,水资源的使用功能也在慢慢削弱,人、水、城的距离在逐渐疏远,因此,开展河道综合提升改造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城市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向建设“文化传承、舒适宜居”的城市水环境努力,是现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巢湖市老城区中心区域,设计范围由西坝口开始,沿环城河经草城街至洗耳池结束,总长4.1km,河岸宽度15~70m不等。总设计面积不含水面约2.1×105m2。巢湖市是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圈内重要的生态旅游度假城市。环城河更是巢湖市重要的生态旅游形象展示带,地位不言而喻。 3设计主题 东西环城河景观提升工程设计以“城水相融?文化绿袖”为主题,旨在打造巢湖市首个以老城记忆为主题,集休闲健身、历史文化、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滨水绿廊。为打造主题性、美观性、实用性的滨水景观空间,项目从文化发掘、功能完善、手法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挖

掘。依据巢湖环城河的特点及场地特质,结合周边城市的用地性质、景观视廊等要素对沿河区域进行梳理,形成“一核、两翼、八景”的景观结构:“一核”———以卧牛山为核心的景观制高点;“两翼”———以东、西环城河为依托的2大景观片区;“八景”———以历史文化元素提炼的巢湖“新八景”。 4设计策略 策略一:立足环城河区域文化基底,充分挖掘历史文脉,打造滨水历史文化景观线。古巢城的环城河依巢湖入江河流(今裕溪河)之上段即今环城河南段而分别向北疏浚,再顺其势作环城之状开挖,这便有了缘城而绕的环城河,总长约7km。环城河内部城区自古至今便是人口稠密之地、市井繁华之所,城内明清、近代的城市建设均有保留,且局部地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市井生活,格局依旧、风貌尚存、街巷肌理基本清晰。设计充分调研老城历史资料,通过对原“古巢十景”的考证与梳理,以及历史文化故事的提炼与表达,在环城河沿线重塑“巢城新八景”,分别为“云阁揽胜”“板桥落日”“西门柳岸”“望牛踏歌”“草城新绿”“城东诗韵”“古巢烽烟”“朝阳卧波”。设计手法包括对历史建筑、构筑的恢复及景观化处理、对当地名贤故事、诗词歌赋的艺术化展示、对历史事件的场景化再现等[1]。从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出环城河的历史积淀,赋予环城河文化灵魂。策略二:对环城河周边局部地块进行合理开发,进行艺术化改造,注入商业元素,激活水岸空间。东环城河北端与人民路之间2.3ha的地块内,现状老旧建筑以2~6层为主,建筑质量差或一般,大部分已不满足消防、日照等基本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

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措施 首先,要合理安排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顺序。滨水绿地是一条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因此,在滨水绿地景观建设中,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第一,合理设计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和广场等景观。可以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一般来讲,设计的最佳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 第二,对半开敞空间的设计措施。在半开敞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临水区域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三,精巧设计密闭空间,给人清幽的感觉。为此,可以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随地形起伏的台阶,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 其次,要充分的考虑滨水环境区域内主体景观的设计。滨水景观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 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总体层次,展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具体说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结合滨水环境的特点,配置相应的植物种类,丰富滨水绿地区域的空间层次。同时,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和滨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滨水景观设计任务书 设计要求 一、景观设计内容 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东临金堂赵镇,南靠青白江清泉、福洪,西界西江河与日新镇相望。地理坐标约在东经104°19′,北纬30°42′,海拔472—490米。北邻的毗河为沱江三级支流,水源来自岷江,上段为柏条河,通过都江堰枢纽蒲柏闸分流,向东南,至郫县石堤堰,是东风渠引水的主水源,不仅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而且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两用河道。研究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全镇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6.5℃,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98.2小时,常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风速1—2级。 目前姚渡镇境内毗河景观主要存在一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河道自然形态破坏严重;毗河南岸是姚渡场镇所在地,每年雨季的抗洪防汛压力大。近年来,姚渡镇政府逐年对河道进行修整加固,导致河道被截弯取直,河岸硬化比例逐渐增加,致使蜿蜒曲折多变的河道自然形态消失,河岸缓冲带植被减少,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失衡。二是,河流水污染现象普遍;目前姚渡场镇排水设施较为落后,部分沿河的农家和居民区生活污水为经处理直接排入毗河。另一方面是沿岸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化肥和农药残留随着灌溉水流入毗河,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自净能力减弱。三是、沿岸场镇区建筑风貌杂乱无章,各片区景观建筑不协调,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居民区自住房屋违章加层现象普遍。场镇道路未形成系统,断头路较多,道路绿化率低,没有形成绿化网络和系统,城镇整体风貌瞻观效果差。 为改善毗河沿岸景观,塑造姚渡镇新形象,拟对毗河沿岸滨河景观及场镇区域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范围为姚渡镇域内毗河段以及部分场镇区,具体范围为南至金石路,北至毗河北岸,东西为姚渡镇域界(如下图)。总面积约18.5公顷。 项目区详细资料见附件内容。 2、规划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及多样性原则 遵循水的自然运行规律,模拟自然水系的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目录 前言 (1) 1.目前国内校园滨水景观现状 (2) 2.场地分析 (2) (1)地理分析 (2) (2)学校现有的滨水绿地景观 (3) (3)交通分析 (4) (4)周边地块性质分析 (4) (5)周边已有建筑物分析 (4) 3.SWOT分析 (5) 4.主题确定 (6) 5.功能确定 (6) 6.总平面图 (7) 7.竖向设计 (7) 7.1 乔木层设计 (7) 7.2 灌木层设计 (8) 7.3 草本植物层设计 (8) 7.4 地面层设计 (8) 7.5 水面层设计 (8) 7.6 水下层设计 (8) 7.7 山麓 (8) 8.空间功能分区设计 (9) 9 道路系统设计 (9) 9.1护岸设计 (10) 9.2 地形设计 (10) 9.3 亲水平台及跨湖步道设计 (10) 10. 植物群落的设计 (10) 10.1 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11) 10.2 植物品种的选择 (11) 11.生态驳岸设计 (12) 12.小结 (12) 参考资料 (13)

前言 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人类对景观和功能的需求。 本文设计遵循从自然的观念,从植物群落设计,空间功能分区与竖向设计,生态驳岸设计,道路系统设计等4个方面来设计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著名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认为:生态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为此达到生态廊道宽敞化,植被多样化,植物格局科学合理,以及校园滨水绿地自然演进过程正常化。将“设计遵从自然”的思想应用于滨水绿地设计,不仅仅是符合现代设计理念,也是对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建筑设计理念的传承和发扬。

滨水景观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 学校(学院): 专业:张杰 准考证号码: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原则应用生态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gree n Abstract: Waters gave birth to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world famous city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river rise and fall. Urban Waterfron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urban space, to bring it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human design and artistic quality are inseparabl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and important.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Design; Principle; Application; Ecology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河流往往是其发展的起点,是构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绿化建设,现代城市的滨水区绿化更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防洪水利工程建设,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重点。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

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

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4T09:18:24.6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王谧子 [导读] 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灵活的应用地域文化是当前滨水景观设计中主要流行趋势。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灵活的应用地域文化是当前滨水景观设计中主要流行趋势。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应遵从因地制宜、本土化以及生态优先的原则等,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它可以创造丰富的滨水景观文化,防止滨水景观设计的相似。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景观;设计;应用 前言:滨水景观不仅具有优越的舒适性,而且还具有亲水性。此外,滨水景观不仅可以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能满足现代生活、娱乐和休闲的需要,同时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遵从的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能够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应用效果。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把生态优先原则放在首要位置。20世纪时,滨水城市中,人们提倡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域地区,已经成为滨海人们生活的必需资源。与此同时,更是军事防备保卫领土的重要地区。众所周知,城市滨水区一直都是城市人口最为密集地区。因此,滨海地区是展现城市风貌和文化最理想的场所。要想实现保护生态优先原则,尤其要关注:一是确保地域植物多样性,保留那些可以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地。二是确保水资源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家都知道,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向大自然吸收和释放不同种类的能量和物质元素,不但有利于城市环境的自我调整,而且还有助于城市环境自我净化更新。三是充分调动水域的经济作用。水土一体化可以全面提高不同能源流量的生产力,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不能过度破坏原有的生态资源。 1.2就地取材原则 因地制宜,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构建不同的自然景观。由于建立了高耸的塔,就低成湖。就地取材,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打造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完美融合现代建筑手段,构建别具一格的整体设计理念。 1.3将历史文物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华文化的魁宝。不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区域城市的文化遗产。滨水地区见证一代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源头。因此,即使是时代发展需要,人类在扩建城市的过程中,也决不能破坏和拆除人类祖先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适当开发,保留好具有标志性的文物,使其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发挥城市名片的作用,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1.4本土化原则 坚持以本土化为原则,一是继承和弘扬区域传统文化习俗,二是推崇区域历史文化。服从本土化原则,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景观设计具有完整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于其他滨水景观设计。 2地域文化是城市滨水景观中常用的文化 2.1保护与再现 在景观设计中,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自然景观和物质文化被破坏并几乎消失,具有地域特色,得以恢复、治理和再现。但不止是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保存和重构,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再创造可以提供保护和再现。 2.2提炼与抽象 在地域性概念基础之上,景观是在对原始遗址的地方特色研究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它包括对局部建筑形式的表现和抽象、传统象征性的装配场所和符号。这种复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恢复,同时,要充分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形式。 2.3对比与融合 不仅要融合传统乡土建筑的材料、结构、布局,而且还要结合现代材料与技术,在色彩、形式以及质感等方面形成优美的对比效果,体现了矛盾中的和谐统一。 2.4隐喻与符号 也就是说,通过处理空间、形式和细节,为了更好的表达出地域文化的内涵,可以采取选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去实现。 3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设计 基于原有场地建筑的基础之上进行景观建筑布局,切实保护有价值的建筑物。在达到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建筑布局设计。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程中,通常会遇到仓库,港口,历史建筑等文物。在亲水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必须最最大可能保留原有的遗址场地,因为这些遗址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为保护和利用具有地区性和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我们应优先保护和使用历史建筑物,并对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物进行适当修缮。历史建筑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作景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历史建筑应被视为历史建筑的焦点。 3.2节点设计 城市滨水空间环境主要由开放的、半开放的和私有的节点组成。其中铺装设计、广场设计和亲水空间设计都属于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节点设计。 道路铺装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于同等级公路,路面形式不同。主干线公路大都选用混凝土路面,人流相对集中,对疏浚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小径和次干道主要采用石头、石板以及瓦砾等原材料,并设计了各种纹理图案。例如,当地文化背景的图案是利用铺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于焕龙杨玥高大鹏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在城市河道的整治和景观构建中,应大力提倡采用生态驳岸,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挡墙的硬式驳岸,创建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的生长环境和自然的生态景观。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水系 Abstract:In the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it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revetment,minimiz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retaining wall hard embankment,creating conducive to wetland, aquatic pla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riparian biological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水系的建设受到空前的重视。城市水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同时也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是城市里一种独特的景观风貌。一些城市成功地将其水系景观建设成为城市的亮点,城市的名片,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和环境特征 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

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相关的设计 工作者在开发城市景观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运用先进的景观设计手段,并充分地 挖掘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的需求。将地域 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是对城市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 利于推出更具魅力的城市名片。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 计中的作用,分析了城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地域文化在城市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技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滨水景观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滨水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丰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地保护滨水区域有 利于城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得到进一步传承。地域文化是在某个地域经过无数 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的社会风俗、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强化对地域文化的应用显得非常关键。 一、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一)满足大众审美、文化需求 我国很多的城市中,滨水景观均融合了历史、现代的要素,把地方独特的文 化与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拉近了滨水景观与当地居民之 间的感情,缩短了群众与景观的距离。相关设计人员应当将自然景观的社会性要 求有效地加以体现,既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地审美体验,又可以让其深刻地体会 城市景观的文化。将自然景观与人们需求相结合,能够提升大众的参与性,加大 滨水景观在人们心中的认可度,从而自觉地参与相关的滨水景观活动,为城市营 造良好的地域文化氛围。 (二)提供基本的设计素材 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选取的最本土化的设计元素均来 源于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其中,城市的地域文化蕴含了丰富且珍贵的历史素材。 因此,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期间,应当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风俗文化,提取带有地方色彩的元素,作为滨水景观的重要素材,充分地应用相应的风土人情、地域符号等要素,为景观设计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西安的古街、石碑、古 寺等,均可作为地域文化素材,表达了陕西省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满足了大 众的人文需求。同时,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过程中,很多地域文化的符号是唯一的,将其与当地的水景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达成游客们的欣赏共识。 (三)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很多城市新增了 一些开发区以及旅游产业。滨水观景是城市开发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美好形象的 重要构成。在设计城市的滨水景观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渗透当地文化,从而展现 城市独有的文化面貌与精神,将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有机地结合,能够更好地塑 造城市形象。加强滨水景观的设计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观文化,而且还 能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创造城市滨水景观的品牌价值,推动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例如:西安的滨水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丝绸之路、平沙落雁等主题的雕塑产品,作为地标性建筑物,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提高了西安城的文化品位。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国内外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着人类文明。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城市发展史,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水源种类与形式的河流、海洋、湖泊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堪舆著作《平洋全书》中有: “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构城理论。历来濒临江海、湖泊、河流的区域以其便捷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建城设市的首选地带。 1 城市与滨水区发展进程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城市水系多呈集中式面状、条带状分布,通常影响着城市的肌理结构。其次,滨水绿地是城市与水体的过渡带和连接带,是串联城市中呈斑块状分布绿地的纽带,往往成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地域景观特色、形成城市意象、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完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第三,因滨水绿地处于水陆的过渡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接地带,生态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与城市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应当慎重对待。 城市与水体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城市因水或兴或衰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滨水区的高强度开发,继而导致城市滨水区的逐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 2) 高度紧张的城区用地问题突显,侵占或填埋水域作为建设用地,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水面面积急剧减少。以徐州为例,市区水面率由20 世纪60 年代的5.8%下降到了2004 年的3.5% 左右,近年来还在不断下降,河流存在严重的填埋、覆盖的情况。

滨水景观设计教案

学习 情境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进度9 时数10 教学目标应 知 滨水景观的作用 滨水景观的特点 应 会 滨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驳岸、建筑、小品、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点 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教材分析重 点 根据场地现状确定滨水绿地布局形式,功能区的划分,驳岸的处理方法、建筑小品的配置,竖向景观处理 难 点 驳岸的处理,亲水区规划,竖向景观处理 教学方法引导文、项目 演示、鼓励 教学 资源 教学、课件、视频 参考文献 教具 多媒体 模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一、任务交代,引导学生对任务的思索及兴趣 二、交代滨水绿地的作用及特点 三、交代滨水景观的构成元素及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基本设计要点 四、总结滨水绿地设计步骤,规划方法,结合实例具体工作任务并交 代解决方法,使学生明确具体规划方法 五、结合经典案例评析,使学生了解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程序及方法, 通过情境教学,启发学生设计思想 六、演示实景操作过程,交代设计理念构思,从方案分析到图纸表现, 课堂上再现实践操作过程 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完成 教学后记 作业 训练单

教学内容: 工作任务: 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业主要求:该滨河绿地位于大庆市,开发区南段,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周围多为白领公寓住宅,景观设计尽量体现时代感。黎明河与城市其它水系相通,要求保持河道生态景观完整性。 课程导入: 滨水游憩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游憩绿地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多呈带状分布,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滨水游憩绿化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点缀以园林小品和装饰小品,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 学习单元1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基础 一、滨河绿地景观要素设计 (一)游步路 徒步行走是游览滨水景观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是亲近滨水景观的一个手段。多规划为流畅的自然曲线,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可考虑每隔一定路段设置平台或广场,供游人休息集散。 (二)驳岸 根据工程、景观等要求,驳岸首先满足防洪防涝的基本要求,其次满足水体生态环境本身的要求,最后满足城市与景观规划的要求。现在设计中尽量多采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对滨水生态系统有着很多促进功能,对改善河流水质和河流生物过程起到重大作用。 1、自然原型驳岸 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白杨、芦苇和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用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治河六柳法即是这方面的总结。 2、自然型驳岸 这类驳岸的装饰作用较强。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其上置湖石或黄石,增强其抗洪能力,如在坡脚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要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 上传:老四时间:2005-5-8 阅读:164 次 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城市滨水区——城市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地带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想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及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是发生在滨水地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三种自然过程,也是对城市等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三种自然作用力。因此,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深入了解以上三类自然过程,挖掘出与之适应的各种自然形式,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设计的策略。 我们首先从对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滨水地带的分析入手,探索三种自然过程和对应的自然形式之间存在的适应和契合关系。 2 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2.1 滨水区空气环流自然过程 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下垫面的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异不同,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和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我们通常在水边都能感到的凉爽、清新、湿润的“水陆风”。滨水区水陆之间的这种空气环流过程通过把太阳辐射热转化为潜热,减弱了地面温度的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器的作用。对于夏季和底纬度地区,这种气候过程正是水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气候优势。另一方面,无论是河流、水库、还是湖泊、海湾,朝向水面方向的水滨空间都呈开敞形式,正好适应并促进了水陆之间的空气交换过程。 2.2 滨水区生物自然过程 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g),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因此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河流滨水地带处于水陆交界边缘,正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水滨的植被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有关校园滨水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姓名:陈睿 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 学号:20102493 成绩:

目录 前言................................................................................................................................. - 3 - 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 - 4 - 二、场地分析............................................................................................................................... - 4 - (一)区域位置分析........................................................................................................... - 4 -(二)区域交通分析........................................................................................................... - 5 -(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5 -(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 - 6 -(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 7 - 2.5.1自然资源.............................................................................................................. - 7 - 2.5.2 人文资源............................................................................................................. - 7 - 2.5.3 人工景观资源。................................................................................................. - 7 - (六)区域内部现状分析................................................................................................... - 8 - 2.6.1 内部交通系统..................................................................................................... - 8 - 2.6.2 内部用地性质分析............................................................................................. - 8 - 2.6.3 区域内部景观资源分析..................................................................................... - 8 - 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 - 9 - 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 - 9 - 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 - 9 - 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 - 9 - 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 ............................................................................................. - 9 - 3. 1、优势(strength)....................................................................................................... - 9 - 3.1.1 资源优势............................................................................................................. - 9 - 3.1.2 区位优势............................................................................................................. - 9 - 3.2劣势(weekness) ........................................................................................................ - 9 - 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 - 9 - 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 - 9 - 3.2.3南湖水环境的“先天不足”............................................................................- 10 - 3.3机遇(opportunities) .............................................................................................- 10 - 3.3.1 学校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的阶段...........................................................- 10 - 3.3.2校园文化氛围的深入和发展............................................................................- 10 - 3.4挑战(threats) .........................................................................................................- 10 - 3.4.1是否能够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10 - 3.4.2 大学学生的普遍“宅”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影响...........................................- 10 - 四、主题确定.............................................................................................................................- 11 - 4.1区域内情况 ..................................................................................................................- 11 - 4.2场地内情况 ..................................................................................................................- 11 - 4.3 使用者情况 .................................................................................................................- 11 - 五、功能确定.............................................................................................................................- 11 -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 11 - 七、分区详细设计.....................................................................................................................- 12 - (一)区域一.....................................................................................................................- 12 -(二)区域二.....................................................................................................................-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