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延安大学

课程学校延安大学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电子信息类

课程负责人李 建 新

填报日期2014年6月2日

陕西省教育厅制

二○一四年四月

填写要求

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负责人 李建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3

最终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学 位 硕士

行政职务

教研室主任

所在院系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圣地路580号(716000)

研究方向 电路与电子技术

基 本 情 况

是否曾获省级 精品课程称号

否 曾获省级精品

课程称号年份

原省级精品 课程负责人

教 学 情 况

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三年讲授的本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 (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4 3

3 3

60×3=180 60×3=180

二、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二)电路分析基础 (三)高频电子线路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4 4 4

5 5 5

60×5=300 60×5=300 120×5=720

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 (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四)指导实习、见习

(五)本科毕业设计指导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专业课

3 3 3

5 5 5 4 5

60×5=300 60×5=300 120×5=720 180×4=720 7×5=35

教学情况四、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

“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

延安大学 2003.7—2004.6 项目主持人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

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延安大学

陕西高等

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

项目

2006.7—2008.6

2013.8—2015.7

项目主持人

主要参与人

五、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署名次序 (一)基于555时基电路的闭锁延时

实验电源

(二)光电倍增管单光子探测器的噪

声特性研究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

术基础教学改革

(四)运用齐次性定理分析理想运算

放大器

延安大学学报

延安大学学报

延安大学学报

现代电子技术

2005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8年第2期

2009年第1期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六、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授予时间 (一)模拟电子技术实

验电视教学片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

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

案的研究与实践

(三)延安大学第二届

“教授风采”讲课比赛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五)基于创新能力培

养的地方高校电子类

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

模式改革与实践

优秀奖

2005年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一等奖

2009年优秀教

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优秀教

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教育工会

陕西省委员会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省政府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第二

2004年11月

2004年11月

2008年6月

2009年2月

2009年10月

学术研究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课题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一)基于3D打印的文物

修复技术研究与实现

(二)计算机类实验管理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

(2014JM8357)

延安市

(2011ks-24)

2014.6-2016.6

2012.6-2014.6

主要参与人

主要参与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署名次序 (一)小波变换在心电信号滤波

器中的应用研究

(二)基于MSP430的微功耗体

外临时心脏起搏器的设计

(三)基于AN051A的电容器组

不平衡电压保护

(四)基于89C55的多功能心脏

程控刺激仪设计

(五)基于SPCE061A的语音手

动双控制开关的设计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微计算机信息

信息技术

2006年第7-1期

2006年第7-2期

2007年第32期

2008年第7-1期

2012年第10期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励名称 获奖等级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署名次序 (一)延安市科学技术奖

(二)优秀论文

(三)优秀论文

(四)烟雾报警系统

原理与设计

二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延安大学优秀

毕业论文指导奖

延安市

人民政府

中国高等

学校电子

教育学会

延安大学

2010年10月

2010年8月

2011年8月

2013年6月

第二完成人

第一完成人

第一完成人

独立

2.课程团队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签字 曹新亮 男 1970.02 副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董军堂

男 1973.06 副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网站建设与维护 杨世平 男 1964.1 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杨延宁 男 1969.04 教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张栋 男 1973.10 讲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邵婷婷 女 1982.08 讲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课程团队结构

黄保瑞

1982.03

实验师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与实践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课程团队基本情况

(一)职称、学历及学缘结构

1.本课程组一共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

2.5%;

2.课程组有博士2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7.5%;

3.课程组成员分别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

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航空与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外校取得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00%。 (二)年龄结构

课程组教师最大年龄51岁,最小年龄32岁,其中45岁以上教师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7.5%;40—44岁教师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7.5%;40岁以下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5%。平均年龄42岁。

(三)师资配备情况

课程组教师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按8位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计算,师生比为1: 15。

二、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青年教师措施:

1. 制定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学院教研室分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及新老教师一对一结对培养,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随堂听课制度以及结对新老教师互听制度;

2. 提高学历。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中有2人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5人获得硕士学位;

3.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及各种各类课题申报为契机,将课程组成员组建为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一对一”帮教方式,达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参加短期课程培训、参加学术会议。五年来,共有近20多人次参加了各种培训、学术交流,并将他们的收获在课程组内进行交流。

5.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讲课比赛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省级、学校、学院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6. 邀请2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及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公开课(面向师生),集体观看了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视频报告,使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1. 课程组成员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00%),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近五年来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研究课题9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科技厅与教育厅科研项目3项;

2. 两位青年教师迅速走上讲台,由助教晋升为讲师;一位中青年教师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成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课程组在学院名列前茅;

3. 一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院、学校参加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分别获得特等奖与一等奖,在学校微课比赛中获特等奖;一位教师在延安大学第二届“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1位教师获得延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4. 课程组分别获延安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延安大学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2009年延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项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8—2015.7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延安大学,2003.7—2004.6;

(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延安大学,2004.12—2005.11;

(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延安大学,2006.7-2008.6;

(五)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延安大学,2006.7-2007.6;

二、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下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学模式分析及其在电子信息类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应用的适切性研究。构建以 “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 “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有利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层次递进、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该成果以提高学生的现代化电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创建名牌课程为目标,分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现代化、层次化、模块化”建设方案的新框架,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三)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成果分析了当前电子技术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新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指出了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学分制条件下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教学采取学分制的必要性,实施学分制时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和有关措施,实践证明,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开出率,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3.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是我校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教育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校该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58年延安大学重建恢复招生以来至1986年,物理系(现在的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只承担物理专业《电子线路》课的教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线路实验室,拥有自制的电子线路实验板系统10块,一次同时可容纳20名学生完成实验,并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了恢复高考前后多届物理专业《电子线路》课的教学任务,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传承与积淀,1986年至2002年,我院单一的物理专业已经不能适应陕北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新办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学校也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和环境与能源等专业,原来开设的《电子线路》课对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设置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故将《电子线路》课调整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已经拥有一批由6人组成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和学缘结构较高的老、中、青教师队伍,建成了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30套,一次同时可容纳60名学生完成实验,承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

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2003年至今,为克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全面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质量,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各个教学环节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层次化、模块化”建设的建设方案。

2003年7月—2004年6月,课程组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模块化”方案与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从三个模块、七个层次建设,即系列教材及多媒体课件模块、实验室建设模块和考核管理模块。第一个模块分为理论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实验教材建设三个层次,课程组编写的《电子工程设计实践 》于2014年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模块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

层次;第三个模块分为考核管理办法和试题库管理系统两个层次。

2006年7月—2008年6月,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互动式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录像在线播放、在线实验、专家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在线测试等多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

2004年12月—2005年11月,课程组又完成了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该项目从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电子技术实验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研究。

2013年8月—2015年7月,课程组又启动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1.工作过程分析,感性地认识实际工作,分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基本工程素质。

2.教学过程分析,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寻找现行模式在培养工程素质方面的缺失所在,通过凝练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使之能够承载主要工程素质训练任务;促使“课堂翻转”,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项目式教学情景。

3.教学实践研究。构建“层次递进项目导向”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分立实验项目设置状况,形成以层次化、渐进式工程素质训练项目体系;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素质项目导向实训方法过程监控体系;反复实践,充实教学新模式的工程素质培养内涵;促成更为科学的电信类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简单示意如下图。

研究内容示意图

总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基本概念、感性认识、差别认识、宏观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赋予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新的内涵,实现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由科学向工程回归”的新思想,深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4.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所选教材: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我们将本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及知识点划分为3个模块:

第一模块:电子器件(半导体的导电机制、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8学时;

第二模块:基本电子电路(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50学时;

第三模块:电子电路的综合运用,6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模块:

1.常用半导体器件(6学时): 主要讲述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等常用电子器件的结构、伏安特性、主要参数及应用等。

第二模块:

2.基本放大电路(8学时):了解放大的概念及其放大的本质,掌握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熟悉三种组态基本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直流通路、交流通路、静态工作点分析与计算、交流性能指标的分析与计算,进而掌握三种组态基本放大电路的特点。

3.多级放大电路(6学时):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其特点,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与组成它的各级电路的关系,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和静态工作点、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分析和估算,互补输出级的工作原理。

4.集成运算放大电路(4学时):了解通用型集成运放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基本电流源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物理意义、根据需求合理选用集成运放。

5.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学时):讨论影响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因素、研究频率响应的必要性、求解单管放大电路下限频率、上限频率和波特图的方法、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参数与各级放大电路频率参数的关系。

6.放大电路中的反馈(8学时):利用集成运放作为基本放大电路,引人各种不同的反馈,就可得到各种功能的模拟电路;因而本章是学习模拟电路的基础。由于本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合理组织好教学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

7.信号的运算和处理(6学时):基本运算电路及其分析方法是课程的重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比例、加减、积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运算关系,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各种运算电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运算关系的方法,根据需要选择运算电路;滤波的有关概念,有源滤波电路的识别,各种滤波电路的用途及它们幅频特性的定性分析。

8.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6学时):重点是正弦波振荡的条件、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及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可能性的判断方法,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振荡频率和起振条件,LC、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影响振荡频率的因素;单限、滞回、双限比较器的特点及用途,电压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的分析方法;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振荡电路的波形分析及影响振荡频率、振荡幅值的因素。

9.功率放大电路(4学时):重点是讲述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各种功放的电路特点和优缺点,OCL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输出功率和效率的估算及晶体管的选择。

10.直流电源(6学时):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分析和估算,电容滤波电路的分析和估算,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分析和限流电阻的估算,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分析和输出电压调节范围的计算,三端稳压器的应用,串联、并联开关型稳压电路的原理及特点。

第三模块:

1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应用开发等(6学时):

5.课程资源

资源特色

一、坚持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以教学项目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近几年共完成或在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编写实验指导书1部,习题全解1部。获省级、厅局级和校级各种奖励10余项。

二、坚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

(一)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与类比式教学相结合;

(二)实验教学采用虚实结合和软硬结合;

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一)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设置“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三类不同层次的实验课体系,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与实习基地和共建单位建立互动关系辅助课程教学。

(三)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相结合。

四、课堂评测与学生网上自主在线测试相结合

利用学生在线测试系统,实现了师生互动式交流,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师生只在课堂接触的局限,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心理障碍,能够充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式交流。

基本资源清单

已经上网的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一、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一)教学大纲 (五)教学方案 (九)动画素材 (十三)在线测试

(二)教改研究 (六)教学日历 (十)实验指导 (十四)参考资料

(三)教学成果 (七)授课录像(十一)虚拟实验

(四)电子教案 (八)教学课件(十二)习题解答

二、课程网站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d9588523.html,/

拓展资源清单及建设使用情况

拓展资源清单: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在线测试系统(已经完成上网)。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辅导答疑互动平台(拟后续建设上网)。

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应用实例展示(拟后续建设上网)。

建设使用情况:

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在线测试系统(已经完成上网)

在线测试系统主要是通过人机互动的交互方式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检验和评价。主要是通过在线习题的方式来完成学生自测自评。习题主要包含课后三种类型的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该系统的使用简单易行,学生可通过学号登陆,通过点选相应章节进行自测。在阅读题干后,学生可进行分析、推导和演算,在确认题目求解完毕后,通过点击按钮的方式提交答案,系统会自动给出得分并显示正确答案,学生可比对标准答案确定学习效果,同时老师也将其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线测试系统自2008年初步上网运行测试完成后,在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09、10、11、12级四届8个班级学生中试用,学生反响较好,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问题: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认为题目较简单,锻炼提高效果不明显,而部分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又认为试题太难,超出了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就这些问题,我们将对试题库进行扩充和更新,增加大量的较易题和较难题,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试题难度。

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辅导答疑互动平台(拟后续建设上网)

再好的自测自评系统都不能替代师生之间直接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评价的主体和核心。建立一个顺畅的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根本目的是让具有熟练专业素养的一线教师能够直接面对课程涵盖的所有学生,对其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掌握各项技能,其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后续建设中,拟建设交互式辅导答疑互动平台,该课程辅导答疑互动平台主要使用对象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学生,该系统不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某年级学生而设计,可推广到任意课程、任意学生使用。

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应用实例展示(拟后续建设上网)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引导学生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在一起,会使学生将电路模型与实际应用对象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时不再感觉枯燥,而是学有所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在选择应用实例时,可以选择视频的方式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在工程方面的应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6.课程评价

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

一、自我评价

在校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系列教学成果曾获“延安大学2005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延安大学2009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拍摄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视教学片》曾获中国教育工会陕西省委员会颁发的“陕西高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课件奖”。总的来看,本课程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高质量的教材建设已初具成果。课程组老师主编的《电子工程设计实践》拟于2014年10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自编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材。

(二)多方位强化实践教学。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机加工实验室和综合设计实验室满足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紧密围绕创新教育,按照“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三类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实施。

(三)自主研发在线测试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检验和评价。

二、校外同行专家评价

(一)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王惠琴副教授评价说:“延安大学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建设,能够自成体系,教学方法先进,教师教学水平高,学术研究水平也较高。希望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引入教材和教学中,如pspice等引入电路设计训练中。”。

(二)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余宁梅教授评价说:“该课程建设总体质量较高,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望今后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三、校内教学督导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一)校内督导团李树春教授等听了课程组部分老师的课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理念先进,ppt设计科学、合理,课堂讲授形式灵活多样,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教学效果好,该课程建设具有鲜明特色,课程组成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所形成的完整教学方法体系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任院长李卫东教授评价说:“课程组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人员结构合理,能将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科研促进了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满足技术基础课教学要求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网络课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一)学生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

(二)近三届共357名学生对本课程评价结果:最低分85分,最高分98分,平均91.5分。

五、社会使用评价

(一)课程组两位教师先后获得相关发明两项:“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电子记分牌 ”,申请专利号:201110409974.1;“基于芯片内建时钟晶振的智能自校准芯片及自校准方法”, 申请专利号:ZL 2009 1 0022271.6。

(二)一位学生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语音门铃系统”,申请专利号:ZL 2013 2 0509933.4;“门用电子秘书”,申请专利号:ZL 2013 2 0535111.3。

7.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非常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并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程建设给予支持。

(1)组织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

(2)经费保障。学校将按照“1:1”的标准配套建设经费,将对本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经费基础。

(3)技术支持。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将为本课程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保证网站畅通。

(4)图书资料。学校将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设立专项经费,用以购置相关图书资料、音像和视频资料,将会对该课程建设起到积极支持和帮助作用。

8.承诺与责任

1.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内容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2.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申报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无侵权使用的情况;

3.学校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及申报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定,可以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与使用;

课程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9.学校推荐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营方案

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 技术方案

术 ** 所需硬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目录 1 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方案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 ** 方案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实现目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拓扑架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优势特 色 ......................... 错 误!未指定书签。 **技优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方案优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3 软硬件配置............................ 错误!未指定书签。 ** 软件配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初步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 阶段。而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各教育部门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精品课是国家教育部关于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自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逐年增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如火如荼,有效推动了学校网络环境教学模式的形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但随着精品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而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获取渠道不畅:缺乏统一平台,各学校无法共享本校优质 课程资源,无法获取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更新较慢:目前的课程资源更新主要通过本校录制 后,再经过加工后发送至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统一向上提供,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统一的简便且易 操作的平台;

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人力资源管理》练习试卷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满分:100分 考试限时:120分钟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说明:允许考生使用××型号计算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 )。 (A)主动开发型 (B)以事为中心 (C)被动反应型 (D)以人为中心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中期规划通常指( ) (A)3年至5年 (B)6个月至1年 (C)3个月至6个月 (D) 1年至3年 3、( )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本企业内外部条件选择预测技术,然后对人员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预测。 (A)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B)人力资源数量预测 (C)人力资源预测 (D)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4、组织发展的( )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把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动态团体之中,共同完成某个项目。 (A )小型化 (B )弹性化 (C )虚拟化 (D )扁平化 5、销售提成工资制度属于( )。 (A )能力工资 (B )绩效工资 (C )技术工资 (D )奖励工资 6、( )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其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 (A )案例研究法 (B )角色扮演法 (C )头脑风暴法 (D )个别指导法

7、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晋升对下列哪种人员最具吸引力()(A)专业技术人员(B)销售人员(C)一线生产人员(D)管理人员 8、下列有关薪酬优点的描述属于技能或能力薪酬的是() (A)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B)有助于高度参与型管理风格的形成(C)有利于职位轮换(D)有利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9、()是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第一印象,往往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而且这一印象在以后较长时期内不容易改变。 (A)首应效应(B)投射效应(C)晕轮效应(D)偏见效应 10、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在有效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的最大化。 (A)人力资源效益(B)整体效益 (C)个体效益(D)管理效益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工作设计 2、职业生涯管理 3、绩效管理 4、刻板印象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总结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总结 未来五年更新计划 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2015年11月15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总结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精品开发课程建设总结开放通知精神,对“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总结如下: 1.“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国家级精品课建设情况 “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是2008年评选的国家级精品课,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建成的,精品课资源见表1。 表1 2008年精品课资源 序号资源名称资源内容数量、格式 1 申报表23页Word、图、表混排 2 教学内容教学课件204个ppt 教材与辅助资料205页 教师手册(合)(教案) Word、图、表混排 考核单 学习任务单(合) 学员手册(合)(任务书) 自我测试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教学评价毕业生风采5页 督导评价 Word、图、表混排 企业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 学生评价 4 教学团队技术支持15页 兼职教师 Word、图、表混排 教研成果 课程负责人 团队建设 团队介绍 主讲教师 5 教学效果毕业生风采Word、图、表混排12页

督导评价 企业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 学生评价 6 课程标准考核方法Word、图、表混排62页 课程框架 情境设计(教学大纲) 7 课程定位背景分析 行动领域分析 Word、图、表混排62页 课程任务 课程设计思路 能力目标 学习领域 专业定位 8 实践条件实训平台Word、图、表混排6页 校内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 9 特色资源说课录像32.2MB 15minwmv 教学录像 3.5GB 100min 设计录像 wmv 其他视频 通过上述表格中列举的资源看,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满足教学要求。但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视频资源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12年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情况 “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于2012年启动申报,2013年9月正式建成,在对部分内容进行解构,对原有资源进行改善,形成内容丰富多彩网络资源课程。图1为“汽车舒适与安全检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网上的网页首页。

推荐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注意事项

推荐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注意事项 胡来林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讲,将建设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与原精品课程进行衔接,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基础;将服务教师为主向服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转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升级,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将课程文化和共享技术两个视角上进行创新,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持续建设的动力。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发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近年来质量工程项目中,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要求最严、透明度最强、教学团队最辛苦的一项工作,也是检验课程教学实力和水平的一个硬指标,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帮助大家高质量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和推荐任务,我结合有关文件的学习,提醒大家,特别是课程负责人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课程 一是申报课程须已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包括2010年以前的省级精品课,这些课程今年全部要转型升级,不转型不升级的原省级精品课,将取消省级荣誉称号;新增课程要注意开设3年以上和课程学术水平;名师和获得省级以上

荣誉的学术组织单位,要带头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如期完成既定任务。 二是申报课程在同层次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即要有高水平。特别是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要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1门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团队人员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而且结构合理。 课程负责人可以是副教授,团队人员要写清平时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课程主要成员,即附件2:“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填写的“主要成员”要注意,除个别技术人员外,主要成员必须录制教学录像。课程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是文件要公布的成员,名字一定要填报准确,人员数量不限额。 3.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不要建在院系网页下,学校要建好平台。每门课程要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网站,填报的网址要百分之百地准确无误。 课程资源及浏览模式今年已经统一要求的很具体了,请大家精心制作并做到多样化。基本资源为网页浏览模式且全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以及《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通知》(冀教高〔2013〕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课程建设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建设目标 1.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为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2.2013年9月,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完成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任务;遴选2门省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遴选10门省级、教指委级、校级精品课程转型立项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 二、建设要求 (一)课程要求 1.以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课程教学理念先进,及时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成果,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作用。 2.课程须已在学院连续开设3年以上,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课程资源持续更新和完善。 1 / 4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和技术规范方案

附件3 某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指南及技术规X 为加快推进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规X资源开发行为,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优化资源开发质量,依据《某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考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要求,特制订本指南和技术规X,供建设团队在开发中依循和参考。 一、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结构化课程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为框架,构建课程应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二)资源建设内容 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根本,以碎片化的素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每门课程建设资源不少于800条。 资源包括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资源内容主要有: (1)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X、教学文件等。 (2)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 (3)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课堂教学等。 (4)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等。 (5)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等。 (6)企业案例、企业等。 (7)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 (8)习题库、试题库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1.分层建设 依据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以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

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摘要:作者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在全国物理教学论坛专题研讨会和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围绕“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建设和共享应用”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研讨和经验交流,对60多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就物理实验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路和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习、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意义、内涵和内容认识,提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路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服务对象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我们教学团队通过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提高了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1)目标和建设规划: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开放课建设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课程范围: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3)基本要求:课程资源系统完整,由网络有限开放到网络传播、充分开放。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4)建设方式:2012、2013年重点是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5)共建共享:通过协议实现精品资源共享,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与技术规范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指南及技术规范 为加快推进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规范资源开发行为,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优化资源开发质量,依据《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考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要求,特制订本指南和技术规范,供建设团队在开发中依循和参考。 一、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结构化课程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为框架,构建课程应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二)资源建设内容 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根本,以碎片化的素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每门课程建设资源不少于800条。 资源包括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资源内容主要有: (1)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文件等。 (2)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 (3)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课堂教学等。 (4)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等。 (5)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等。 (6)企业案例、企业网站链接等。 (7)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 (8)习题库、试题库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1.分层建设 依据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以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分层建设资源内容如下表。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

附件 6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申报书 学校名称XXXX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报关实务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v 专业核心课所属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推荐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2016 年

填写要求 1.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教学团队其他教师情况(包括其他主讲教师、助教、技术支持等) 1 若其他教师非本校教师,请在备注栏填写受聘教师类别及实际工作单位。

3.申报条件符合情况 (不超过 400 字) 我校高度重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10 已经在全校范围推动精品课程和网络共享课程 建设,对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在资金和建设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 物流专业 2005 年开设报关实务课程,2010 年起建设网络精品共享课程,2015 年7 月获校级2014-2015 学年教学资源建设大赛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等奖,2015 年度“海关管理工具” 获得广东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高职组三等奖。目前在线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章节习题、实训模拟练习、教学视频和微课视频、拓展资源例如海关法规等,能够满足自主学习。 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物流专业教师和报关企业人员,根据业务流程,双方共同设计教学项目,企业方提供真实的案例,开发模拟实训项目,团队执行能力强。课程负责人有 8 年报关课程教学经验。 学校出台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见教务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9588523.html,/home/,明确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按照项目管理方管理项目资料,有效保证了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资源资源更新及共建共享机制能够保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应用。 4.课程情况 4-1 课程视频资源情况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一、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 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 2号)和《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 135号)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原省精品课程,且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课程的基本要求为适合网络共享及网上公开使用,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3.评审的审阅材料为《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表》以及评审系统中的所有课程资源。 4. 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否决性指标逐项评审后,评审对象若出现其中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再继续评审;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 ∑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2.评分指标

①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基本资源免费共享。 ②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拓展资源 有条件共享。

甘肃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指南(2018)【模板】

甘肃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指南 (2018) 一、申报条件 (一)申报课程需严格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版)进行建设。 (二)申报课程原则上应完成课程基本资源建设,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三)申报课程应制订科学的拓展资源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二、申报限额 2018年拟评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0门,每个高校限额申报4门。 三、申报要求 各高校拟推荐申报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务必于5月7日前以学校公文一式1份报送省教育厅高教处。推荐公文请附《2018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书》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逾期不予受理。

2018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申报单位 课程学校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所属学科门类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甘肃省教育厅制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 写。 四、申报单位为我省各本科高等学校。 五、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六、“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 盖章。

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一、精品共享课建设的背景 精品课程建设始于2003年,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定义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如何让精品课程建设能长久持续,并能将建设成果更大范围与高校师生和社会共享,这就需要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课程的“精”更充分地建设出来,并克服上述三个问题。这个过程将通过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精品共享课而达成,那么如何建设精品共享课? 二、精品共享课应该具备的特征

1.精品共享课的特征一:“精品” 精品课程的定义: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二字体现在这五个“一流”上。 一流教师队伍:(1)教师团队应具有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才干的人共同努力。不同层次的年龄能保证课程的持续建设。(2)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得到专家、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3)教师需要热爱教学工作,有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与热情。 一流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既有经典的基础理论,又有实践应用。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避免知识的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到的是已经被淘汰的知识。(3)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充实。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丰富的知识点和信息量。(4)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的逻辑性、系统性,教学内容从全局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流教学方法:(1)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就不好,现代的教学方法未必就一定好,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该看课程的性质及各章各节的性质合理选用。(2)教学方法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要与教学对象匹配。(3)最佳的教学方法总以能启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潜力为基准。[2]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本科部分 一、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和《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 135号)精神制定。 2.评审对象为原省精品课程,且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 完成转型升级。课程的基本要求为适合网络共享及网上公开使用,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3.评审的审阅材料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 共享课程申报表》以及评审系统中的所有课程资源。 4.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 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5. 否决性指标逐项评审后,评审对象若出现其中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再继续评审;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 ∑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注: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况,须分别针对出现的情况写明具体出处。

2.评分指标

注: ①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基本资源免费共享。 ②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在知识产权协议的约定下,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

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余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指导。以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和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院内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先行,逐步向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过渡。 二、组织机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团队为基础,组成院、系(部)二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学院示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管理、检查、验收以及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各系(部)成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实施本系(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工作。 三、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

课。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要针对高职高专特点,注重与后期专业核心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核心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或仿真、模拟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2.凡连续讲授申请课程三年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或被评为学院骨干教师同时具备讲师职称的我院教师,均可申请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双师素质”、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良好的教师风范,有显著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课程负责人负责组建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3-8人),课程建设团队专兼结合,有来自企(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参加,共同开展教学方案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主讲教师在职称、年龄上应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四、建设标准与内容 参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估标准分别制定了《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评估标准》(附件1)和《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验收评估标准》(附件3)。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

黑龙江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黑龙江职业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征求意见稿)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和《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十二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学院课程建设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法。 一、建设目标 1.以基本覆盖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2.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资源课程达到100门。 二、建设途径

1.对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优选后的省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实出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两年内将原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三年内将优选的2门省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 2.对原省级精品课程和优选后的校级精品课程及改革优秀的课程转型升级,三年内建设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 3.对原校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进行遴选,开展校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资源课程40门,立项建设课程达到100门。 三、建设要求 1.建设标准要求。三级精品资源课程完全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其中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项目使用国家级课程建设系统,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项目使用省级课程建设系统,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使用校级课程建设系统。 2.申报课程条件要求。申报课程须已在学院连续开设3年以上,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

最新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与技术规范

附件3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指南及技术规范 为加快推进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规范资源开发行为,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优化资源开发质量,依据《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考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要求,特制订本指南和技术规范,供建设团队在开发中依循和参考。 一、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结构化课程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为框架,构建课程应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二)资源建设内容 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根本,以碎片化的素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每门课程建设资源不少于800条。 资源包括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资源内容主要有: (1)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文件等。 (2)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 (3)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课堂教学等。 (4)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等。 (5)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等。 (6)企业案例、企业网站链接等。 (7)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 (8)习题库、试题库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1.分层建设 依据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以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