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板块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

1.(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指名朗读诗题。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并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示儿”是什么意思?

(2)结合四年级上册所学的《题西林壁》,理解“题临安邸”的“题”。(3)结合预习,说说自己了解的“南宋”与“临安”。

(4)“示儿”是“给儿子看”,那么,“题临安邸”是给谁看?

3.说说自己了解的诗人陆游、林升。结合南宋历史,了解创作背景。

板块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别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相机正音、指导。

3.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与同桌尝试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诗句意思。教师相机提问:

(1)“九州”指的是什么?“中原”指哪里?“九州”与“中原”是什么关系?

(2)“临安”“杭州”“西湖”分别指的是什么?“汴州”指哪里?“汴州”与《示儿》这首诗中的“中原”是什么关系

(3)“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

赵惠:

(4)“王师”是指什么?与《题临安邸》中的“游人”有什么关系?

5.全班齐读这两首古诗,强调读出节奏与韵律。

板块三:分步解读,读出诗情

(一)学习《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

2.静心读读诗句,想一想,哪个细节最打动人。

汇报交流,预设要点:

(1)“万事空”是指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已经知道“万事空”,还有所“悲”?

(2)既然知道“万事空”,为什么还要嘱咐孩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齐读《示儿》。

4.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在惦记着国家的事?这并非偶然!他曾这样写道:(课件呈现)

(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3)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学生朗读,教师作相应解说。

5.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后人对陆游的评价里:(课件呈现)

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钱锺书《宋诗选注》

师:这前面几次“死”,是陆游在表达一种志向,表明一种决心。然而,今天,当“死真正要降临的时候,还要这样说,这是怎样一种“死”?(死不瞑目、死而后已)这是怎样的种志向?(至死不渝)教师相机板书。

7.全班齐读

教师总结:虽死犹生。

(二)学习《题临安邸》

过渡:陆游一辈子的愿望就是王师北定中原,那么,“王师”在干什么呢?

1.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2.我们知道,在林升的笔下,那些“游人”一定不只是普通的游人!他们是皇帝,是权贵,更是陆游寄予希望的“王师”啊!他们在干什么?你们会找到哪些词?(歌舞,醉)

(1)读到“歌舞”,你会想起哪些词语?想到哪些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师(引读):他们在这样歌舞的时候,哪里还记得在他们的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一年又一年地盼着他们啊!(课件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教师小结:醉生梦死。

师:(反复引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你以为林升这么一质问,这些“游人”就会醒悟吗?不会的!(课件呈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一群酒囊饭袋,这一群行尸走肉,在西湖的暖风里,在临时苟安的享乐之风里,早忘了遗民之泪,早忘了丧国之耻!表面上看,他们活着,其实,他们已经死了。那是他们的心死了!(B板书:心如死灰)

板块四:诗文共读,读透诗心

1.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再听听这两种声音。(学生齐读这两首诗)

2.听到这两种声音,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

师:《示儿》中的“悲”,不是悲伤之“悲”,而是悲壮之“悲”!(B板书:悲)《题临安邸》是为“游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念丧失、“心如死灰”感到悲哀!(B板书:哀)

3.无论是陆游的“悲”还是林升的“哀”,都源于诗人的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种形式检查背诵《示儿》《题临安邸》。

2.在括号中填字,检查生字书写情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无忘告()翁。暖风()得游人醉,直把()州作汴州。

3.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检查词义的理解情况。

(1)“示儿”怎么理解?“题临安邸”是给谁看的?

(2)“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但”是“但是”的意思吗?

(3)“乃翁”是指“你的爷爷”吗

(4)“汴州”指哪里?“汴州”与《示儿》这首诗中的“中原”是什么关系?(5)“王师”是指什么?与《题临安邸》中的“游人”有什么关系?

板块二:读准读通,读懂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相机正音、指导。

3.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与同桌尝试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诗句意思。指导要点:

(1)结合《示儿》旧知,理解“九州”。

(2)为诗中的“生气”找近义词。

(3)说一说“风雷”“抖擞”的意思

5.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把握,尝试读出感觉。

板块三:紧扣典故,读懂意蕴

1.在《己亥杂诗》里,哪个字集中表现了龚自珍的心声呢?

2.汇报交流,聚焦“劝”字。

3.为什么龚自珍要“劝”呢?从诗句中找找原因:万马齐喑。

(1)“万马齐喑”本义是什么?

(2)理解典故:(课件出示)

时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皆喑......——苏轼《三马图赞并引》

(3)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交流相关资料,了解“万马齐喑”的时代背景。

(4)结合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理解“万马齐喑。

(5)引入龚自珍《咏史》中的批判诗句,加深理解。(课件出示)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6)指导朗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4.龚自珍要“劝”什么?从诗句中找找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材)

是指什么?(不受旧的约束)

(2)联系时间背景,理解“旧的约束”。

(3)“不拘一格”只是“降人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解。

(4)指导朗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5.总结两个典故:万马齐喑、不拘一格。

6.指名诵读全诗,全班诵读。

板块四:渗透写法,读出诗情

1.这首诗通过一个“劝”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与前两首诗相比较,这种愿望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诗作背景。(课件出示)

诗末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教师补充讲述。

4.龚自珍真的是在写祭文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5.全班诵读诗歌,读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板块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作业:诵读默写。

2.课外搜集有关爱国的诗词,抄抄,背一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教案)【最新】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从动物、植物、景物这几个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读写和课外搜集活动,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三衢道中》抓住游玩途中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燕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昆虫备忘录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几种昆虫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段。 3.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1.古诗三首……………………………………………………………………………… 2~3课时 2.燕子…………………………………………………………………………………… 2~3课时 3.荷花…………………………………………………………………………………… 2~3课时 4*.昆虫备忘录……………………………………………………………………………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语文园地………………………………………………………… 3~4课时 1.本单元注重朗读感悟,增强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使语言中蕴涵的美通过口诵心记来深化理解。 2.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解词、析句、悟情的过程中,认识逐渐深化,感情逐渐深入。 1.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作品,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时写的,再现了诗人游览时愉悦的心情,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再借助注释和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春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 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 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pūchuáng nítǔshuǐjīng qiáng jiǎo yuàn lu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ìn xiàng pái duìlièchēmáng luàn chídà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词语。 葱葱茏茏(AABB式)__________ __________ 圆溜溜(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又香又脆(ABAC式)__________ _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 酒(_______)异(_______)佳(_______)符(_______)换(_______) 洒(_______)导(_______)住(_______)附(_______)唤(_______) 四、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___)摇(___)摆②大吃(___)(___)③密密(___)(___)④(___)山(___)海⑤各式(___)(___)⑥翻山(___)(___)(1)请再写三个与词语④结构相同的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词语⑤的近义词是________,词语②的反义词是_________。 五、你知道括号里填哪组词最合适吗?请填一填。 爱护保护爱惜 1.我们从小应该(______)粮食。 2.每个人都应该(______)小动物,不要捕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

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