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

一、古文体常识回顾

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既可以阐明事理,提出主张,也可以辨别是非,反驳谬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韩愈《师说》

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博通六经、百家之说,精于古文写作。

苏洵善作政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恣肆汪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较记忆: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

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

三、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

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

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四、字词疏通理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和“”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

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

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二段主要运用进行说理,论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共用五组对比,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对比三;先人得土地内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容无厌。通过对比说理,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句式: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三段主要运用和两个层面论证本文的第二个

分论点。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

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

...),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寓意/主旨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写作特点

1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六国论》练习答案

一、古文体常识回顾

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既可以阐明事理,提出主张,也可以辨别是非,反驳谬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韩愈《师说》

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博通六经、百家之说,精于古文写作。

苏洵善作政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恣肆汪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较记忆: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

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

三、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

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四、字词疏通理解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贿赂)秦。

(句式

..: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道理、原因)也。或曰:六国互丧,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盖.(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使动,使……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

秦以.(介词,用)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丧

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主谓之间,取独)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先

祖父

..(祖辈和父辈),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句式

..:省略句),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通“餍,满足),奉之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决定)矣。至于

....(按理本来应该

..(到达)颠覆,理固宜然

这样)。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

第二段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进行说理,论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共用五组对比,对比一: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对比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对比三;先人得土地内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对比四: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对比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容无厌。通过对比说理,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结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至丹以.(介词,用)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语气词)。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

(使……退)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诛,(句式:

...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消灭)灭殆.

(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

..(智慧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

(确实)不得已。向使

..(假如)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判断)。

第三段主要运用事实说理和假设推理两个层面论证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

..(久积的威势)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治理)国者无.(通“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句式:

...定语后置),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旧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寓意/主旨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写作特点

1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

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六 国 论(挖空训练)+参考答案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 )予人,如 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 ) 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 于.( )颠覆 ..( ),理.( )固( )宜然。古人云:“以.( )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 牧以.( )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 )孤危,战败而亡,诚.( ) 不得已。向使 ..(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 )削月.( )割, 以趋于.( )亡。为国者 ...(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 )天下之大 ....( ),下.(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 )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课教学设计.docx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达标训练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名句默写 1.树木丛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风正一帆悬。 4.乡书何处达?。 5.乱花渐欲迷人眼,。 6.,绿杨阴里白沙堤。 7.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8.夕阳西下,。 9.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10.《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11.(2018·邵通中考)“诗魔”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写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 12.( 2018·遵义中考)《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二、诗词鉴赏 13.(2018·娄底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 14.(2018·来宾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2.答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答案:潮平两岸阔 4.答案:归雁洛阳边 5.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 6.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 7.答案:小桥流水人家 8.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9.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2.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14.(1)答案: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大意对即可) (2)【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特色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景物描写等方面思考。 答案: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湘语文选自网络 未精校

2020高考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参考 说明湘语文选自网络,包括新课标新语文等公号,如果有一线老师使用,补充部分重点词汇解释,修正错误,欢迎返还给我们,微信号411121865 我们将非常感谢,再署名推送给大家。 一、(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一、重点实词扩展 1.辄:①立即;就 ⑴饮少辄醉。(欧阳修《醉翁亭记》) 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⑶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彭养鸥《黑籍冤魂》)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篇一: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 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

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 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 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 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 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 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 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 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 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 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 六国)

【苏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一 全册课时达标训练(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二)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a、Mg属于大量元素,Fe、Zn属于微量元素 B.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以在无机自然界中找到 C.不同生物组成元素的种类差别很大,而含量基本相同 D.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2015·延边汪清中学高一期中)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 A.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 B.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 C.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升高 D.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不变 3.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骨质疏松症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钙流失和钙吸收能力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B.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C.生物体内的钙都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 D.血液中的钙含量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 4.(上海高考改编)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细胞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水分,该现象说明细胞中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5.下列关于细胞中含水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生物细胞中含水量一般相等 B.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组织细胞中含水量基本相同 C.萌发的种子中的含水量高于休眠种子中的含水量 D.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基本无差异 6.结合下列曲线,判断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含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可表示人一生中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年龄的变化 B.曲线②可以表示细胞呼吸速率随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变化 C.曲线③可以表示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其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变化 D.曲线①可以表示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水含量的变化 7.2014年3月22日是第22个“世界水日”,宣传的主题是“水与能源”。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的水危机日趋严重,研究表明,80%的疾病是由水污染引起的。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B.生物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C.人体衰老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代谢缓慢 D.冬季,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增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 8.关于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镁是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各种色素的组成元素 B.人体缺铁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 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 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人物:苏轼(时年20岁) 地点:北宋都城开封 事件:苏轼进京赶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题解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一、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樊云芳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 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 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 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 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 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 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 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

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 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 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 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 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 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 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 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 “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 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 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一镜矣!”

北师大版数学高一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一、选择题 1.(山东高考)函数f (x )= 1-2x +1x +3的定义域为 ( ) A .(-3,0] B .(-3,1] C .(-∞,-3)∪(-3,0] D .(-∞,-3)∪(-3,1] 2.指数函数y =b ·a x 在[b,2]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6,则a =( ) A .2 B .-3 C .2或-3 D.12 3.已知f (x )=????? f (x -2),x ≥0,2x ,x <0,则f (8)等于( ) A .4 B .0 C.14 D .2 4.定义运算a ×b =????? a (a ≤ b ),b (a >b ),则函数f (x )=1×2x 的图像是( ) 二、填空题 5.函数y =8-2x 的定义域是 ________. 6.已知a =0.30.2,b =0.20.2,c =0.20.3,d =????12-1.5,则a ,b ,c ,d 由小到大排列的顺 序是________. 7.函数f (x )=????? -x +3-3a ,x <0,a x ,x ≥0(a >0,a ≠1)是(-∞,+∞)上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0,23 8.若0<a <1,b <-1,则函数f (x )=a x +b 的图像一定不经过第________象限. 三、解答题 9.已知函数y =a 2x +2a x -1(0<a <1)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是14,试求a 的值.

10.已知函数f (x )=??? ?12x -1+12·x 3. (1)求f (x )的定义域; (2)讨论f (x )的奇偶性; (3)证明f (x )>0. 答案 1.解析:选A 由题意得????? 1-2x ≥0,x +3>0,所以-3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江苏省江都中学高一语文六国论挖空训练(包括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

《六国论》挖空训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 式:)。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百倍;诸侯之所亡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通:)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 式:),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理 ..()颠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成语:),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齐人未尝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孤危,战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通:)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1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 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 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

课时达标训练1.3

课时达标训练 1.(2013·泰州高一检测)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的电子式H+]2-H+ B.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的结构式N≡ D.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2的碘原子I 2.(2014·宿迁高一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称为离子键 B.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不一定形成离子键 C.只有阴、阳离子间才能形成离子键 D.非金属元素也可能形成离子键 3.(双选)下列关于物质与化学键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D.在氧化钠中,除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 4.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与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是 ( ) A.一定是离子键 B.一定是共价键 C.可能是离子键,也可能是共价键

D.使两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5.(2014·聊城高一检测)下列分子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氨气:H B.四氯化碳:Cl C.氮气 D.二氧化碳 6.下列用电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7.(2014·新乡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2 是常见的绿色氧化剂,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中含有离子键

中存在极性共价键 中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D.液态H2O2分子间存在氢键 9.(2014·济宁高一检测)标号为①~⑩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原子只要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就达到了稳定结构的元素是。(填写元素符号) (2)①和④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 (3)⑧号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4)①、⑤、⑦号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是,在该化合物中既含有键,又含有键。 10.(2014·无锡高一检测)有下列7种物质:A.干冰、B.氧化镁、C.氯化铵、 D.固态碘、 E.碱、 F.冰、 G.过氧化钾 (1)熔化时需要破坏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是(填序号,下同); (2)熔点最低的是; (3)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25六国论

基础过关训练25六国论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 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 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 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互.丧(交互,彼此,副词) ③不能独完.(完成,形容词) 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 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取胜,形容词) ⑦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假如,连词) ⑧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假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⑩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①②③④⑦⑧⑨B.②③④⑤⑧⑨⑩ C.①③④⑥⑦⑨⑩D.①②④⑤⑧⑨⑩

3.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C.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5.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 .. ..,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 ..之数,存亡之理 ..孤危⑥胜负 ⑦思厥先祖父 ..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五作文基本能力训练课时达标52(含解析)

写作 一、请根据作文题目,审题立意。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都说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话真有道理。 小到饮料瓶、塑料管、泡沫箱,大到楼层露台、小区空地,以及住房周围边边角角,都能被中国人用来种点绿菜。 从雪域高原哨所到南海岛礁驻地,战士们自给自足,吃到了时令蔬菜;远赴南极的骨科医生王征,在中山站成功培植了无土蔬菜,让外国南极考察站的人羡慕不已;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养殖员孙鹏,当兵15年,种菜15年,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了占地近2 000亩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到美国帮儿女照看孙辈的中国大爷大妈很难融入当地文化,种菜可以帮他们打发时间,也算是一种寄托乡思的方式。 非洲各国每年都会因为缺粮食而申请国际援助,许多人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人去了,手把手地教非洲人怎么种地,不但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建了农贸市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可以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中国人有种菜天赋”,从种菜的传统、乐趣、意义等几个角度来立意,内容可以涉及自然、生命、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参考立意如下:①亲近自然,体验生命的意义;②呵护生命,保护自然;③创造条件,造福人类;④幸福生活靠自己来创造;⑤自立自强,焕发生命的光彩;⑥勤劳是生活之本;⑦只有付出,才有收获;⑧种菜就是回归精神家园;⑨种菜让生活充满乐趣;⑩美化生活,从我做起;?让种菜技术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题。分析时,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写作时,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集体、国家、社会的层面来写。但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参考立意如下:①今天是明天的基础;②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未来;③明天是今天的希望;④今天错失了,明天还有希望;⑤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憧憬未来;⑥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

(完整版)《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点及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语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 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古义:结交今义:和(11).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 4.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始速祸焉速:招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完整版)六国论伶官传序挖空训练

六国论挖空训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 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通:)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式:),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成语:),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 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 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通:)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知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重点句子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一、在括号内填上加点字词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