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官职对比大全(共150个)

古今官职对比大全(共150个)
古今官职对比大全(共150个)

古今官职对比大全

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副院长,检察院正副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臵,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臵,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

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局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国家图书馆馆长。

41、侍郎。副部长。

42、郎中。相当于司局长。

43、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44、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45、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46、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47、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48、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49、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50、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51、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

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52、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53、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54、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兼中科院、社科院。

55、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56、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57、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58、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59、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60、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61、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62、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63、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64、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65、参将:相当于师长。

66、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67、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68、千总:相当于营级。

69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70、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71、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72、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73、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之类】;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74、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全局长】

75、武职外官:无

(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

76、【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太子三师)【荣誉官职,相当于人

大、政协副职主席】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又称太子三少)【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301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市委第一副书记】、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知县(七品)——县长

知府(五品)——市长

巡抚(三品)——省长

总督(一品)——地委书记(80年代有,现在没有了)

六部尚书(一品)——部长

内阁——人民代表大会

工部——经贸委员,建设部,交通部

吏部——组织部

礼部——文化教育部

兵部——军事委员会,公安部

刑部——法院,检查院

户部——人事部

河道,海关道——港航局,海关

重新整理:

内阁(宰相、首辅)-----国务院(总理)含以下:工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农林、经贸委

吏部——人事部(组织部属于党的系统不算政府部门)礼部——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

兵部——国防部、公安部、安全部

刑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

户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央行

各部尚书相应对应各部委部长、局长

另御史相当于今监察部、审计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0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孙奇逢传》古今对照

孙奇逢传 古文: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2)。少倜傥(3),好奇节,而内行笃修(4);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5),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6),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7)。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8),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9),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10),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11)。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12),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13)。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14)。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15),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16),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17),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18),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20),以国子祭酒征(21),有司敦趣(22),卒固辞。移居新安(23),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24)。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25),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26)。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27),及晚年,乃更

和通朱子之说(28)。其治身务自刻砥(29),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30),使自力于庸行(31)。其与人无町畦(32),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33),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34)。 鼎革后(35),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36):“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37)?”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38),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39),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40),学者谱焉(41),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荤荤大者(42)。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43),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44),其殆庶几耶(45)。[1] 翻译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少年时风流倜傥,喜欢奇特的节操,同时又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自负有着经世之略,常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古今官职对照表

古今官职对照表 (2014-04-12 22:08: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今官职对照表作者: 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1 都城谱系:先秦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①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①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帝舜建都地。③夏禹建都地。④周代韩国都城。⑤周代秦国之都。 唐①唐尧的国都。②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虞舜之都。 阳翟①夏禹的国都。②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①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①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或作斗寻。 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夏代都城之一。①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①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 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古今官职对比完整版

古今官职对比 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

古今官品对照

古今官品对照 一、古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顺天府应天府推官。(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二、今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主席。 国家级副职:

古今官职对照大全

古今官职对照大全 古代官职体系是怎样的?我们常常听说哪位官至大夫、兵部尚书,但是并不明白究竟是何官职。今天就让我们来普及一下古今 官职对照。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

古今官衔职称的翻译

古今官衔职称的翻译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官衔职称的翻译 1 正职头衔翻译法 1) 用chief表示的职衔 总司令 Commander-in-chief 总编辑 Editor-in-chief 总参谋长 Chief of General Staff 总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总会计师 Chief Account 总建筑师 Chief Architect 总裁判 Chief Referee 图书馆馆长 Chief Librarian

首席法官 Chief Judge 检察长 Chief Procurator(Procurator ate 检察院) 总裁/首席执行官 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 首席财务官 Chief Financial Officer(CFO) 首席记者 Chief Correspondent 首席谈判代表 Chief Negotiator 部 Ministry 司厅/局/处/科长 Chief/Head of the Department/Bureau/Division/Section 县/区/乡/镇长 Country/District/Township/Town Chief/Head 2) 用general表示的职衔 总书记 General Secretary

检察长 Procurator-general 审计长 Auditor-general 秘书长 Secretary-general 总领事 Consul-general(consulate 领事馆/ambassador 大使/embassy 大使馆) 总经理 General Manager 3) 用head来表示的职衔 总教练 Head Coach 总厨 Head Chef 护士长 Head Nurse 村长 Village Head

古今地名对照表格

古今地名对照表-宋代州军(不完全统计)以下各州军系由《细说宋朝》一书中整理而得,宋朝四百州,已得其半也! :密州(诸城、胶县),密州胶西县(胶县),密州板桥镇(胶县),密州诸城(属),沂州(),济州(钜野),郓州(东平),东平府(东平),登州(蓬莱),(陵县),棣州(惠民),齐州(),淄州(市南),青州(益都),胶西家岛(薛家岛),唐岛(黄岛),州(牟平),乐陵(属),寿丘(曲阜境),营丘(临淄) :上元县(市境),海州(),泗州(盱眙东北),高邮军(高邮),吴县(市),江宁府(),金陵(),(),楚州(),建康府(),真州(仪征县),涟水军(涟水),虹县(泗县),(),盱眙军(盱眙),平江府(),道州(),秀州华亭(市松江),(),大仪镇(西北),淮阳军(邳县西南),东海县(南,当时还是海岛),(属),江阴军(江阴),秀州镇(市),(属),润州() :安丰军(寿县),(滁县),濠州(凤阳东北),庐州(),天长县(天长),无为军(无为),府(市),池州(),鲁港(芜),广德(广德),镇巢军(巢县),太平州(当涂),拓皋(巢县西北),灵壁县(灵壁),(宿县),宣州(),徽州(歙县),花靥镇(寿县西北),舒州(),和州(和县),(),歙州(歙县),亳州(亳县),颖州(),寿州(凤台),采石矶(马),天长军(天长),藕塘(定远东南),顺昌府(),蕲县(宿县东南),丁家州(东北) :虢州(灵宝东),商于(淅川西南),邓州(邓县),浚州(浚县东北),黎阳(浚县),河阳(孟县),相州(),陕州(市),应天府(),澶州(),州(淮阳),汴京(),光州(潢川),宋州(),归德(),蔡州(汝南),息州(息县),

中外古今官职勋爵系统考[附三国官职详解]

中外古今職位勳爵系統考 先秦時代 周朝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秦朝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通侯、列侯)。 漢朝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晉南北朝 曹魏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兩晉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1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 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 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9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11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 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 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 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23 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 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25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 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古今官职对照

看看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我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 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 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 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 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

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 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古今地名对照表.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古今地名对照表-宋代州军(不完全统计)以下各州军系由《细说宋朝》一书中整理而得,宋朝四百州,已得其半也! 山东:密州(山东诸城、胶县),密州胶西县(山东胶县),密州板桥镇(山东胶县),密州诸城(属山东),沂州(山东临沂),济州(山东钜野),郓州(山东东平),东平府(山东东平),登州(山东蓬莱),德州(山东陵县),棣州(山东惠民),齐州(山东济南),淄州(山东淄博市南),青州(山东益都),胶西陈家岛(薛家岛),唐岛(黄岛),宁海州(山东牟平),沧州乐陵(属山东),寿丘(山东曲阜境内),营丘(山东临淄) 江苏:上元县(江苏南京市境),海州(江苏连云港),泗州(江苏盱眙东北),高邮军(江苏高邮),吴县(苏州市),江宁府(江苏南京),金陵(江苏南京),苏州(江苏苏州),楚州(江苏淮安),建康府(江苏南京),真州(江苏仪征县),涟水军(江苏涟水),虹县(江苏泗县),常州(江苏常州),盱眙军(江苏盱眙),平江府(江苏苏州),道州(江苏南通),秀州华亭(上海市松江),扬州(江苏扬州),扬州大仪镇(江苏扬州西北),淮阳军(江苏邳县西南),东海县(江苏连云港南,当时还是海岛),嘉兴(属江苏),江阴军(江苏江阴),秀州上海镇(上海市),泰州(属江苏),润州(江苏镇江) 安徽:安丰军(安徽寿县),滁州(安徽滁县),濠州(安徽凤阳东北),庐州(安徽合肥),天长县(安徽天长),无为军(安徽无为),安庆府(安徽安庆市),池州(安徽贵池),鲁港(安徽芜湖南),广德(安徽广德),镇巢军(安徽巢县),太平州(安徽当涂),拓皋(安徽巢县西北),灵壁县(安徽灵壁),宿州(安徽宿县),宣州(安徽宣城),徽州(安徽歙县),花靥镇(安徽寿县西北),舒州(安徽安庆),和州(安徽和县),合肥(安徽合肥),歙州(安徽歙县),亳州(安徽亳县),颖州(安徽阜阳),寿州(安徽凤台),采石矶(安徽马鞍山),

古代官职品级

古今官职对比 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 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 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 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 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 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 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 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 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政协主 席之类】;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 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 秩大臣无定员)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 太子三师)【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主席】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 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 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比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 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 “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 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RR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怎样查找中国古今地名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怎样查找中国古今地名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人们在读书看报或处理各种事务,尤其是在进行教学和科研时,常常在地名上发生问题。不仅是古地名,就是在今地名上也易发生问题。例如某一地名,是政区还是城镇?其方位在哪里?地理特点怎样?政区的沿革怎样?名称有什么变化?这些情况是很复杂的,不查找有关工具书,往往不易解决。我国地土广大,历史悠久,同名异地,异名同地,地名的变更或消失,以及治所的迁移等等情况,也很复杂,要弄清楚这些情况,也需要查找有关工具书。地名工具书数量大,种类也多,各有其用处。本文结合怎样查找古今地名问题,分别介绍如下。 ^^一、怎样查找今地名假如只查某县某市在某省的何方,找一本新版的《中国地图册》就行了;如果不知道它在何省何县,最省事的办法是查阅1984 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十六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它附有用汉语拼音编排的“地名索引”和“地名首字笔画检字表” ;利用它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找到需要知道的地名。“索引” 选取图集中的地名二万余条,一般地名均可查到。本图集中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3 年6 月30 日,前此新设县市均予著录。还有一种八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79 年初版,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78 年底;1983 年第二次印刷本,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2 年底),地图出版社还为它出版了一本《中国地名录》(副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索引》,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

1983 年出版,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82 年底。选收本图集中地名三万二千余条),可与本地图集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此外,如查较小的地名,还可查阅各省区挂图和分县地图集,如浙江、福建、台湾、河北、陕西等省都分别出版了本省的分县地图册。由于行政区划时有变动,而最新版地图集的行政区划资料只截止1983 年6 月底,地图集每隔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改版一次,要查1983 年7 月以后的行政区划变更资料(如新设或撤销、合并的县市),就得查阅这一时期以后每年出版一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民政部编,原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今年起改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这是一种篇幅不大,却很有用的工具书。但它出版得较慢,往往到每年的六月间才能见到上一年资料的《简册》。也就是说,1983 年的行政区划情况要到次年六月以后才能从《简册》上见到。要及时查最新的行政区划资料,还得翻阅国务院办公厅编辑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简称《国务院公报》或《公报》,每隔十几天出版一期)。此《公报》刊载最新的行政区划资料。 上面说的,只是查找今地名的位置和简况,如果还想知道它的沿革和概况,就得查阅1979 年版《辞海》或它的《中国地理分册》。《辞海》是一部比较新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现有县级以上地名,一般均予收录。但由于书中的行政区划资料截止1978 年底,所以要查1979 年至1981 年底新设县、市,还得翻阅1983 年出版的十六开本《辞海·增补本》或1982 年出版的大三十二开本《辞海·百科增补本》,譬如1981 年由甘肃永昌县析置的金昌市即可查到。但由于它是大型综合性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