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哲学及发展工程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浅谈工程哲学及发展工程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浅谈工程哲学及发展工程哲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

浅谈工程哲学及发展工程哲学对于当代

中国社会的意义

2012/12/21

w

摘要: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工程活动中,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在“自然——人——社会”的三元关系中认识和研究工程活动,而不能仅仅把工程活动简单地看作是“单纯技术活动”或者“单纯经济活动”。工程活动室包含了多面和要素的、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不但是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它也是哲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以工程为哲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这就形成了工程哲学。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本质上看,工程哲学就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工程哲学是现代哲学中一个新兴起的哲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性的工程活动,它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人类社会丰富而深厚的工程实践活动——特别是我国当前空前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工程哲学形成和推动工程哲学发展的最深厚的基础和动力。

关键词:工程、哲学、工程哲学、自然辩证法、思维、社会意义

一.工程是什么

某一特定工程是由某一(或某些)专业技术为主体和与之配套的通用、相关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律所组成的、为了实现某一(或某些)工程目标的组织、集成活动。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工程活动的核心标志往往是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在工程活动中各类基本要素和各类技术的集成过程是围绕着某一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成的集成体——而展开的。从根本上说,工程活动是一种既包括技术要素又包括非技术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基础的物质实践活动。

因此,工程活动过程的一般表述应是包括确立正确的工程理念和一系列决策、设计、构建和运行、管理等活动的过程,其结果又往往具体地体现为特定性使得新的存在物。从技术角度上看,工程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的不同集合;或者说,工程的涵与技术的涵有某种程度上的统治性的和关联性,技术是工程的基础或单元,工程则是相关技术的集成过程和集成体。在认识技术和工程的关系时,一面,我们必须注意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能”条件与前提(那些不具备显示技术前提的工程必然不可能实现);另一面,又要在工程活动中注意根据工程母的和目标要求对各种可能使用的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由于经济原因可能“不选择”某种“最高级”的技术)或权衡。

工程的涵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的制造(工艺)流程、特定的企业、特定的设施系统或特定产业相联系,工程活动与产业活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在联系,

所以,必须把工程概念与特定产业甚至和经济、环境、人文等伊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二.工程哲学及它的性质、容和学科定位

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哲学,工程哲学是对人类依靠自然、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的工程活动的总体性思考,是关乎工程活动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律的学问。作为哲学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工程哲学是哲学家与工程师以及工程共同体其他成员对话并旨在寻求“和谐工程”以安身立命的哲学。工程哲学体现了哲学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体现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智慧。

2.1 工程哲学的性质

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穷根究底,凡是对问题进行穷根究底的追问,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思考。然而,哲学不应该只是反思之学、爱智之学,哲学还应该和必须是“前思”之学、行动之学、安身立命之学。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所以构成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就在于马克思将“实践”看作其哲学思想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畴,并力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但是,在马克思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虽然实践哲学有了重大发展,人们还一直没能建立起一种将“工程实践”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实践哲学分支。

最新发展起来的工程哲学正是遵循马克思的光辉思想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尝试。可以说,工程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塑造未来的哲学,是关于人类改变世界以求得和谐地、长久地安身立命的哲学思考,他将人类大的工程活动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其本性、过程及后果,其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天、地、人的和谐。当然,强调工程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并不否认工程哲学也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可以说,无论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还是工程哲学,都面临着解释世界的问题。只不过,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主要是对自然和人类认识活动的解释,而技术哲学尤其是工程哲学则组要是对人工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活动所进行的解释。工程哲学对这个世界及其变革过程进行解释的目的乃是为了改变当今的世界,塑造未来的和谐世界。

从这种意义上说,工程哲学可以看作与工程理论、工程实践以及工程师乃至其他工程共同体成员密切相关的哲学,只有在工程界与哲学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工程哲学才能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工程哲学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塑造未来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门尤其相对独立研究对象的新的哲学分支,工程哲学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应用哲学,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哲学一般原理在工程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相反,工程哲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畴,只有面

向具体的工程师将过程并从中引出哲学思考,才有可能存进工程哲学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本身还是郡城一般哲学原理的提出、充实与完善,从而对推动整个哲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2 工程哲学的主要容

作为一个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相并列的新的哲学分支,工程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面,工程师和哲学家需要共同分析、研究、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工程究竟是什么?工程有哪些基本特点和类型?工程活动与技术活动有什么关系?是否搞工程必然是搞技术,搞技术必然是在

搞工程?在工程活动中,应该如认识和处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

素(如先进设备)的相互关系?

第二,工程活动一般包括那几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的活动重点是否相同?各个阶段之间是如衔接、“耦合”和相互作用的?

第三,工程活动的不同参与者——如工程师、工人、企业家、管理者、决策者、投资者等——在工程活动中各自发挥了什么特殊的作

用?工程共同体的社会作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四,如理解工程中知与行的关系?工程之思(工程思维)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工程之知(工程知识)的性质与特点又是什么?工

程知识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是什么关系?工程法与科技法、

技术法是什么关系?工程手册、规等如形成的?如认识这些工

程规的作用、可靠性和变化?

第五,什么是工程创新?应该如认识和理解工程中的的继承和创新?工程创新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工程创新在

创新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工程创新需要怎样的工程教育来支

撑和引导?

第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工程理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工程观?工程应该具有哪些价值?评价工程是否成功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容?

这些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是评价主体?不具有相关专业

知识的普通社会公众是否可以成为评价主体?为什么?

第七,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与科学工作者有什么不同?工程教育(工科教育)与科学教育

(理科教育)有什么不同?

第八,工程和工程师的社会影响是怎么样的?工程师和工程实践者应该如对自己的工程活动进行必不可少的哲学反思?工程师应该怎

样认识和承担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伦理责任?公众应该如认识和

评价工程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培养大量的优秀工

程师要怎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来支撑和引导。

第九,最后,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的工程思想和工程的社会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外多著名工程如伊士运河工程、曼哈顿工

程、阿波罗探月工程、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工程以及中国古代

的都江堰工程、现代的油田开发工程、两弹一星工程、火星探

测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列车提速工程等等对未来的工程实践

可以提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上述问题既是工程哲学家和工程师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工程哲学要研究基本容。这些容可以换一个角度简单概括为:(1)工程的定义、畴、层次、尺度问题。(2)工程活动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工程发展规律的问题。(3)关于工程理念、决策和实施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哲学研究。(4)工程观、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美学问题的研究。(5)重大工程案例分析和工程发展规律的研究。(6)对工程教育和公众理解工程问题的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工程哲学有望成为哲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成为沟通工程与哲学的一个桥梁,从而有助于人类化解当代的生存危机,有助于促进工程与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

2.3 工程哲学的学科定位

工程活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工程哲学也就必然会在哲学体系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现在哲学已经演化成一个包含多哲学分支的学科门类,其中与工程哲学关系密切的分支主要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哲学等学科。弄清这些哲学分支学科与工程哲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工程哲学的性质和地位。除此之外,也有必要探讨工程哲学与其他围绕工程问题发展起来的非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2.3.1 工程哲学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工程哲学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样,都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就工程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来看,如果说科学哲学是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本质和规律的哲学,那么,工程哲学就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变世界的哲学。尽管认识自然与改变世界具有密切联系,认识过程和工程过程也存在着交叉,科学哲学与工程哲学具有在联系,但是,认识自然并不直接“导致”改变自然,科学哲学和工程哲学也就必然是彼此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两个哲学分支。

从研究对象看,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认识过程,工程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实践过程。从关注的基本问题看,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能否依靠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应该怎样合理改造自然的问题。从基本畴看,工程哲学研究的主要畴包括目的、计划、边界条件、时机、决策、合理性、原材料、工具、机器、操作、程序、组织、制度、规则、管理、控制、半自在之物(半人为之物)、人工物品、作为废品和污染的自在之物、意志、价值、用物、异化、生活、天地人合一等。这些畴大多在科学哲学视野中是不涉及的或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的,但它们在工程哲学的视野中则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哲学不能简单地被“归结”到科学哲学之中去。

工程哲学也不同于技术哲学。理解两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技术和工程之间的关系,认清两者的区别。在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关于应该如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曾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如果可以把科学

与技术混为一谈,如果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那么,技术哲学实际上就没有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的必要了。多技术哲学家认为不能把技术与科学混为一谈,他们下了很大力气分析和阐述了关于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不能简单地把技术看成是科学的单纯应用,技术有与科学不同的自身的特殊本性和特征,这就为技术哲学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理论逻辑上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在需要开创和发展工程哲学的时候,人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能否简单地把工程看成是技术的单纯应用。我们认为:技术与工程是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两种活动,技术活动以发明、革新为核心,而工程活动以集成、建造为核心,两种活动不可混淆。基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容、法和畴的不同,就会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学科,即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这样看来,尽管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无论从思考的对象,还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思考问题的时空尺度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等面看,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哲学门类中,工程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哲学是三个并列的分支学科。

总体看来,由于工程哲学是从生活世界出发而又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因此,工程哲学比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有人甚至认为,工程哲学应该成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式。当然,对照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发展史,工程哲学目前还知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但工程哲学所开拓的理论空间和现实空间是无比广阔的,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2.3.2 工程哲学与社会哲学

一般地说,工程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关系既有密切联系同时又有多重大区别。作为一种旨在探讨人类工程活动的本性、过程、社会作用与影响的哲学,工程哲学无论在研究对象、关注问题还是研究取向上看,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哲学,例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西学者研究的社会哲学理论。但是,由于工程活动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工程哲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甚至直接探讨多属于“一般社会哲学”围的有关问题。

如果从二者的相互联系面看问题,由于我们可以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做一种“宏观”社会哲学,并且工程活动是一种微观社会活动的成分。从这个面看问题,工程哲学的一种重要关注点,就是要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微观生产式”(微观生产模式)、微观生产活动和微观生活过程。透过对这些微观社会过程的深入分析,工程哲学试图从工程的角度理解“物性”,理解“人性”,进而把握“人类社会”和“生活世界”的基本逻辑。这种研究向和思路实际也印证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产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他还说:“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这就是说,哲学家只有深入到工程的部过程,研究微观社会过程,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最终将宏观社会哲学与微观社会哲学统一起来,形成一门完备的、统一的

社会哲学,从而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释世界和合理改造世界。就此而言,工程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工程哲学与思维

3.1 理想与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应该是一种从现实出发又要超越当前现实、追求理想的思维。哲学思维是辩证思维,应该把有限思维与无限思维、现实约束和创新理念、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从哲学视野中看问题,所谓的从现实出发,往往是为了否定现实、超越现实。实际上,当某一理想变成现实后,就不再是理想了。其后,又会有新的理想成为下一个将被否定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演进。经过人们的实践而使理想的存在不断变成现实,有不断否定先前理想中的存在,这就是哲学原理;不断理想化的思维,鼓舞着人们去更好地求真、求善、求美。理想在现实中转化为新的现实,新的现实又使人们萌发出新的理想,这就体现出了哲学思维和追求不断创新的过程。

3.2 工程思维

研究工程哲学,不但要注重反映客观世界中有关工程问题的规律,并提炼出畴、概念来,而且还要注意反映出来的概念的自身的演变规律,进而引导性、前瞻性的思考。在实践中,那些原来认为不可定义化的领域,往往却是工程哲学进行引导性思考的想象领域。

作为具有大格局、大创意特点的工程哲学思维式,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可能打开新格局、新领域、新机会的大问题、大假设。这或可以认为是工程哲学上的创意和大假设。工程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前瞻性、创新性思考中,要善于运用解析——集成的构架式和活泼而浪漫的联想。联想不仅反映知识,而且体现出将不同知识领域中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工程创新必须谨记理性思辨是其哲学(工程哲学)的根本要素,同时也要在隐喻的、潜在的、审美的、想象的视角上展开活泼、浪漫的联想,开拓出新的工程创新空间。

思维往往是以现实作为参考系的。作为一种思考式,工程思维也是以现实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或是参考的参照目标的。西奥多??卡门说:“科学家发现已经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世界。“有人补充了一句话:”艺术家‘想象‘一个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的世界。“

可见,“发现”、“创造”和“想象”表达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发现”集中地体现了思维与现实的“反应性”关系。“发现”集中体现了思维与现实的“反映性”关系——例如发现某一科学定律;“创造”集中体现了从思维出发构建新的现实——例如设计并建设某条铁路;“想象”集中地体现了通过思维去虚构出某些图景——例如写作和导演一部电影。当然,“反映性”、“构建性”和“虚构性”在思维式上,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但异中有同,而且同中有异。

工程思维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核心是“设计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工程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创造性”、“构建性”。现代工程思维与知识、特定的实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骨干力量,工程师的思维活动往往特别典型地体现出了工程思维的特性和特点。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常常集中地体现在工程师思维活动与科学家思维活动的不同上面。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反映性思维”、“发现性思维”,体现着理论理性的认识。工程师的工程思维是“构建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体现着实践理性的认识。

在工程设计、工程运行中,也需要科学思维的支撑,于是存在工程科学。工程哲学不同于基础哲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甚至数学等),这是属于一种工具理性的知识。但是,工程科学仍不失为具有“反映性思维”的成分。工程科学反应了历史长河中各类工程活动中的规律,并揭示其本质和运行特点。例如化工、冶金等流程制造业和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离散(装配)制造业在结构、运行规律等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等等。工程科学就是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和差异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工程活动的决策、设计、运行中,哥们工程科学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运行、工程管理中,人们把工程理论与工程现实结合起来,去“创造”、“塑造”新的现实,在某种合理的程度上改变世界,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工程师的工程思维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在思维与现实的关系上也既存在某种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艺术思维往往突出的是“虚构”想象性,艺术想象中允充分、放纵地联想,甚至违反常规地想象,目的是为了最求“美”、弘扬“美”;工程思维也具有想象性,但强调的是具有可实践过程和目标的想象性,工程思维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思维,可行性、可操作性、运筹性等问题是工程思维的重要标志。工程思维也是为了最求“美”、弘扬“美”,而这种“美”是通过工程活动变成现实后,可以实实在在地得到的。

根据以上分析,现代工程思维式的进本性质和特征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工程思维具有科学性

——工程思维具有集成性

——工程思维具有实践性

——工程思维具有艺术性

——工程思维具有逻辑性。

工程思维不但具有知识涵和实践涵,而且还具有价值涵。工程思维不能脱离价值涵。确定工程的价值涵不但在工程思维的时间程序上是现行的,而且在

从_哲学在中国_到_中国的哲学_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2007年4月 第39卷 4月号学术月刊 Academic Mo nthly A pr.,2007Vol.39 No.4 哲学关注 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李翔海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 哲学在中国 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 中国的哲学 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 当达成双向互动的 诠释圆环 。 [关键词]中国哲学 哲学在中国 中国的哲学 诠释圆环 [作者简介]李翔海(1962 ),男,湖北省荆门市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哲学与儒家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 8041(2007)04 0055 07 从20世纪初以迄于今,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已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世纪之初的今天,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对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展望,对于面向21世纪更好地加 强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哲学自身的精神特质,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 中国哲学合法性 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有论者提出了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问题,而且有论者进而认为中国哲学存在着 合法性危机 。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从始至终 为西方哲学所笼罩,因此它只能被看作是 哲学在中国 ,而不能成为 中国的哲学 。这场讨论关涉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对面向21世纪重新反省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主体性的基础上,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讨论中出现了过分渲染所谓的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对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注重不够的偏向,则是我不能同意的。本文将以胡适、冯友兰、牟宗三、成中英为代表,对不同时代中国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努力作进一步的梳理,以求对中国哲学在20世纪的整体理论进路予以更完整的把握。在我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那就是:从 哲学在中国 到 中国的哲学 。 55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工程哲学

浅谈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关系 摘要:技术不同于工程,技术和工程之间存在着区别和联系。虽然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有不同研究范畴、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等,但是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技术;工程;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关系 一、技术与工程概述 在西方,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我国存在关于技术本质的观点认为:“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1]。陈昌曙教授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提到的技术是体现于工农业生产,工程,医疗和科学实验等过程中的技术。此处的技术是指对自然的加工制作活动,是设计、控制人工事物的知识技能,是指人们在解决自然方面,而不是社会方面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是自然技术而不是社会技术。 约瑟夫· C.皮特(J.C.Peter)认为,工程是一项有特定目的的实践活动,它通过组织设计,构建人造物来将人们周围的自然界,社会向人们需要的面貌转变,或者将一些通常不清楚的要求翻译成为标准而具体的技术问题。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作工程;这里主要讨论狭义的工程,它是指与生产、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原理才得以实现的活动,是人工的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建造活动,如三峡大坝工程、铁路提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 二、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概述 一百多年来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使它在“哲学界的“位置”逐渐地从“边缘”转向“中心”的历史。与技术哲学相比,工程哲学是一个更加薄弱的研究领域[2]。 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却并不很长,1877年,德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卡普(ErnstKapp,1808-1896)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这被看作是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而中国技术哲学则走过了一条从自我反思到对外开放交流的道路。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酝酿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工程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分支,经历了三个时期[4]:“酝酿期”(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胚胎期”(20世纪90年代后), “开创与成长期”。在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正式创立,并且开始有了初步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对于工程哲学这一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建设,创新,意义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中央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是有一个好传统的。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创新。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一,何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途径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实践 作者:佚名来源:论文线点击量:1 发布时间:2014-1-19 12:17:32 有人说,建筑工程活动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哲学是抽象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工程活动中处处有哲学,工程师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例如某陆航机场的建设选址,靠近铁路、公路便于人员集结,靠近村庄方便了生活,但由于飞机声波影响了近郊百姓牲畜繁衍生长、家禽产卵等。某大型礼堂的设计,无论单体外观造型,还是内部使用功能都比较完美,但是靠近城市立交桥。随着周围建筑环境的变化,耗费巨资建成的礼堂在建筑大环境中显得不伦不类。有的工程项目,在设计和初建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在这个地方建设这项工程是合理的,但最终究竟是不是合理的,还必须接受时空和社会的检验。工程的合理性问题必须综合起来考虑,要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在更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认识和评价。一个好的工程设计(或优化设计),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从本质上处理好了设计对象所处环境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清了事物的本与末,抓住了现象的源和流,达到了兴利除弊的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工程师自觉践行辩证法的结果。工程问题显然不单纯是技术问题,重大的工程问题中必定有深刻、复杂的哲学道理。 大型工程中存在着哲学问题,一般的工程技术里面也蕴藏着辩证法。例如,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都有一个静不定结构的问题,就是说必须让建筑物晃动才能够稳定,这就是哲学道理。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青岛的“首创”观光电视塔顶端的最大摇摆幅度大约有1米多,它每天在摇摆,摇摆才能稳定。如果设计上不让它摇摆,大风来了,反而要折断了。而静不定,恰恰是最稳定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房屋建筑长度超过60米设置变形缝的问题、技术规范把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作柔性基础的问题、铁道轨的每段间隙留置问题等等,都说明了事物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类似的工程哲学问题在工程技术里比比皆是。 工程师要有哲学思维 工程项目是具体的,工程建造活动也是具体的,但是工程建造活动却是系统而复杂的。无论工程大小,在宏观上包含着科学、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理念、伦理等因素;在微观方面,涉及到技术、原料、土地、设备、人员、资金等。许多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人都体会到,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统一意志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工程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的工程活动愈加复杂多样,设计和建造过程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整体性、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应该认识到,工程问题是个局部与全部的问题,工程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工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跳出专业技术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工程。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用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豆腐渣工程:用辩证思维指导工程实践,有助于避免片面性、走极端、思想僵化等等。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说,哲学是思想方法,是思想武器,是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力量。 建立科学的工程理念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 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综合练习(1-4单元) 九中政治组 一、单选题 1.在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工程师更需要有哲学的思想,并将哲学思维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用以指导工程建设。这说明() A.任何哲学都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B.哲学为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都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实践的追问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选项中与以上说法相一致的是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气者,理之依也D.万物运动皆为心动 3.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 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 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 4.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5.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人类再次克服地球引力,把宇宙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这说明 A.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并认识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w.w.w.k.s.5 u.c.o.mD.在一定的条件下,规律也是可以被人所改变的 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8.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坚持不断降低GDP的速度④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无数青年学生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学生是能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修正自己认识、提高精神境界的。青年学生要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 ①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当代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1949-1999

当代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1949以来) 序语 关于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学术界目前使用的“中国哲学”概念做一个说明;第二部分着重说1949年至1999年之间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关于这个题目,我撰写了一部《理性的反思与超越——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这部书分为上下卷,70万字,已经交给南开大学出版社,估计今年上半年内会出版。第三部分讲一讲1980年以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意义,不具体综述研究个人的观点。第四部分就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这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提出点自己的感想。 我使用的“当代中国”的“当代”,指1949年以来,“中国”仅限于中国大陆学术界,不包括中国港台地区学术界。因为在1949年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大陆学术界与台港地区、国外几乎没有开展任何联系,形成了相对独立学术研究方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术界与港台学术界、美国、日本学术界的联系逐渐增多,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互动态势。中国哲学与韩国学术界的联系是在中韩建交的1992年以后大规模开展的。 第一部分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概念的说明 “中国”和“哲学”可以是形容关系,即“中国的哲学”,指在中国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哲学,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但是,“中国哲学”还可以指“在中国的哲学”,这又包括西方哲学、印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是一个集合概念。在这种意义下,中国是个地域,在中国的哲学和“中国”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中国哲学”还有一个意义,专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使用也有一些区别。中国一般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称为“中国哲学史”,大学哲学系的建制一般是把“中国现代哲学(包括现代新儒学)”单独作为一个教研室。不过,近年来由于各大学人员的减少,建制上两个教研室合二为一的情况非常多。但尽管如此,二者在使用上还是有微妙区别的。“中国哲学史”更偏重于把历史上的中国哲学作为客观研究的对象,而“中国哲学”则往往有发展中国哲学的意思。“史”似乎意味着旧的态度和方法,没有“史”的“中国哲学”意味着新的态度和方法。这不是以是否对中国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而言的。此外,在与“西方哲学”对称的意义上,一般也使用“中国哲学”这个概念。在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一般是把时间截止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为止,此后叫做现代西方哲学。 在目前,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在中国的哲学”逐渐成为“中国的哲学”。 进入现代(1919年)以后,中国哲学主要受欧洲大陆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和英美分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工程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费尔巴哈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2. 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4.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主体与客体相分离 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5.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 古代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果是:()。 A、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B、赫拉克立特认为或是万物本原 C、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D、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 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指导性 B、实践性 C、先进性 D、时俱进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A、革命性 B、阶级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C、物活论的观点 D、唯意志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11.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 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 12.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的、可变动的 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依赖人的存在 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13. 否认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是:()。 A、从实际出发认识时间和空间 B、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世界,给宗教留下地盘 C、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D、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14. 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哲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哲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按照当代中国的学科分类,共有十二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这些学科门类又具体区分为一系列的“一级学科”,而“一级学科”中又包括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分支学科(二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和历史学。 ▲▲哲学的“一级学科”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技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其中科技哲学,包括自然辩证法和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性哲学学科。这种“二级学科”的划分是同哲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相互交叉的,而不是一一对应的。 ▲▲▲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涵盖下述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包括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等在内的哲学基本理论; (2)中国哲学史,即关于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3)外国哲学史,即关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4)伦理学,即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 (5)逻辑学,即关于思维形式和思维工具、规则的学说; (6)美学,即关于美、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7)宗教学,即关于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学说; (8)科学技术哲学,即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从广义上说,科学技术哲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例如,文化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管理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军事哲学等。 广义的科学技术哲学,例如,马里奥·本格的科技哲学体系: 当代著名哲学家与科学家马里奥·本格(Mario Augusto Bunge,1919一 )的《科学技术哲学》一书体系是:形式科学一物理科学一生命科学一社会科学一技术科学。 这个科技哲学体系是科学—技术一社会(占很少篇幅)。包括: 1.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 2.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宇宙学); 3.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神经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 4.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 历史学; 5.技术科学:从工程学到决策论,包括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信息技术、 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