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优秀教案

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优秀教案
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优秀教案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

(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说话。

(2)鲁班发明的亭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察两者的相似处,抓住“仔细打量”一词感悟鲁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

(4)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鲁班造伞的故事,各小组再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1)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炎、黄的融合是华夏族形成的原始基础;能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和讨论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使学生感知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炎帝、黄帝在华夏族、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的伟大贡献【教学难点】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为什么这么称呼自己呢?你知道“人文始祖”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远古的传说》。 讲授新课 一、炎黄联盟 师:教师出示黄帝、炎帝、蚩尤人物图像,使学生对三位著名的部落首领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述有关三位的传说故事。

教师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回答上述的问题,教师做简要的总结。重点在于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师:他们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使地域扩大;他们之间的结盟,包括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现在我们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就是由华夏族发展而来的。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研读,让学生从中认识华夏族的形成特点。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师: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那么在此方面,皇帝都有哪些贡献呢? 生: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等;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他的下属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了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缫丝技术。 师: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生:炎帝教民农耕,种植五谷和蔬菜,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通商交换,制作乐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师:由于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始祖”。 师:现在,请大家动动“脑筋”:你对上述这些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的发明怎么看?你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到底怎样看才更科学?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事实上,从古至今,任何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凝聚了许多人,甚至是多少代人的心血。尤其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非常艰难的。因此,这些发明不可能是某一两个人的功劳。但是,在黄帝、炎帝时期,随着统一国家的雏形——部落联盟的出现,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被大大激发了起来,从而出现了一些总结性、提高性的发明成果,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因为黄帝、炎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

《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那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明白善于观看、勤于动脑是发明制造的基础,有主动观看的习惯和制造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认真观看、勤于动脑”关于发明制造的重要性。 教学预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预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刻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奇。 3从课文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你还想明白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形。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形。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1)鲁班什么原因想到发明伞?(2)鲁班发明伞的通过是如何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按照学生交流情形,适时进行点拨,引导朗读感悟,关心学生懂得课文内容。 (1)学生汇报第一个咨询题。引导学生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并练习用“既……又……”的句式讲话。 (2)鲁班发明的阁楼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的地点?抓住“可鲁班自己还不中意”“他吃不行饭,睡不行觉”两个句子感悟鲁班勤于动脑的品质。 (3)出示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观看两者的相似处,抓住“认真打量”一词感悟鲁班认真观看、善于发觉的品质。 (4)鲁班什么原因能发明那么多东西,从课文中哪些地点能够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3找出文中自己喜爱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 4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鲁班造伞的故事,各小组再举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讲。 四、拓展学习,活跃思维 1你们还想对人们现在使用的伞进行什么改进?你要增加或改善它哪个方面的功能?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合理制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学生的制造愿望和制造热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鲁班动起脑筋来。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 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这就是伞。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远古的传说》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

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鲁班造伞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有一次和妹妹游玩西湖时遇雨,产生了制造雨具的念头,又从小孩子们顶着荷叶在雨中追逐玩耍这有趣的一幕中得到启发,继而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雨伞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插图逼真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易读易懂,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 【设计理念】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充分、自如地接触课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感。同时,要充分发挥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新偏旁“匚”。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班发明雨伞的经过。 3学习善于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确对待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 难点: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具准备】 字词卡、多媒体课件或插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谁能说说上学期学过的谁发明什么的小故事?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①谁知道鲁班是什么人?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②读了课题后,你最感兴趣或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③教师梳理学生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与同桌或四人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_____”标出要求会认的生字,用“△”标出要求会写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互相正音,并讨论交流记字方法。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体会生字在词句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4四人小组中每人读一段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谁的进步快。 5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习新偏旁“匚”。 ②让学生观察要求“会写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你认为哪几个字最难写?难在什么地方? ③重点指导“湖、亭、匠”等字,注意间架结构。 ④学生在田字格上先描后写,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字旁边画“☆”。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进民族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说黄帝是“人文始祖”的原因;“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准备: 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图;《炎帝战蚩尤》图;祭黄帝陵活动相关图片;出土农具的图片;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 展示祭黄帝陵活动相关图片。问: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学习了第3课我们就知道了。

感知理解 一、炎黄联盟 1.出示《炎黄战蚩尤》示意图,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炎帝、黄帝和蚩尤部落的位置。然后说说自己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关于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讲述:黄帝与炎帝是住在黄河流域的两个部落,他们因争夺地盘发生战争,最终以黄帝获胜而告终。从此黄帝声威远扬,个部族纷纷前来归附,黄帝的势力不断壮大。再加上四方安定,国泰民安,黄帝渐渐产生了享受一番的念头,于是大修宫殿都城,开始耽于享乐。九黎族的首领见黄帝荒废政事,就起兵反叛。黄帝与蚩尤在逐鹿展开一场大战。黄帝的兵士被蚩尤布下的毒雾包围,黄帝踏上指南车指挥他们冲出毒阵。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助战,黄帝请天女帮忙,使风停雨散,并乘机打败了蚩尤。黄帝从此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并与炎帝精心合作,和睦相处。两个部落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2.分享:我们介绍炎黄战蚩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知道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炎黄战蚩尤。 3、设问: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之后,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黄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传说、远古时代)

三年级 阅读 鲁班造伞

鲁班造伞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 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⒈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⒉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⒊找到文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 ⒋找出表示鲁班造出“羊皮伞”时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你还能再写出与它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填一填,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故事。 很久以前,鲁班为大家建了许多__________,大家可以____________。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__________。一天,他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用________劈成细条,扎成_________,又把________蒙在架子上。鲁班造的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蚂蚁和螳螂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 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 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 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 螳螂蹒跚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⒈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螳螂和蚂蚁的对话。 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游手好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螳螂在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夏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蚂蚁或螳螂说些什么?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 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电子游戏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流浪汉说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huán hái )……”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liàng liang )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hǎo hào )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bēi bai )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就觉得手痒了,也挤进去玩

小学二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经典教

小学二年级语文〈〈xx造伞》经典教 学设计示例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经典教学设计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经典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示一把雨伞,指名学生说说伞的作用。 2、学们知道伞是谁发明的吗?(鲁班)大家认识鲁班吗?教师介绍鲁班。 3、今天我们学习一个鲁班的小故事,板书课题:鲁班造伞。学生据题质疑。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白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组合作,学习生字 1、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全班反馈 4、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9个生字,学生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用这些字组词说话。 3、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写法 创:左右结构,左边示个仓字,要注意仓字的捺要改为点,要写得左宽右窄。 湖: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靠拢,右边是月字。 匠:半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三框儿”。 晒: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个西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珠:左右结构,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朱字,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开来。4、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描红并书写。 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大班科学教案:伞的秘密

大班科学领域:伞的秘密 【设计意图】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鲁班造伞》课文及教学设计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鲁班造伞》课文及教学设计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zhù)名的木匠(jiànɡ)。他有很多发明创(chuànɡ)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 四处躲藏。 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 (tínɡ)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shǎnɡ)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 妹妹说:“不过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biàn) 整个西湖,得需(xū)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 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xī)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 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zhú)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 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màiluò)不停地向四 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 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jià)子,再 蒙上羊皮……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chēnɡ)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很多次,终端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其词语。理解偏旁三框儿。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 动脑动手的。 4.教育学生要做生活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 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其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 观察,勇于实践。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创”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 成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相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实行交流,使学 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理解。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 案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鲁班动起脑筋来。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 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这就是伞。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生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 (1)鲁班为什么想到发明伞? (2)鲁班发明伞的经过是怎样的? 2、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引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案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

大班科学鲁班造伞教案

泰班科学鲁班伞教学计划 泰班科学鲁班伞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了解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伞的知识,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孩子的探究和发明热情,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大班科学活动课,来看看鲁班伞的教学计划。设计计划 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雨伞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其便利性和最具装饰性的味道和美感,雨伞在儿童中很受欢迎。工具。下雨的时候,游行中的孩子们在雨中玩雨伞,各种各样的雨伞就像美丽的花朵。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雨伞的生产和开发过程,丰富雨伞的知识。 2.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索和发明的积极性。 它可以以粘贴,粘贴和剪切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装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视频,音乐录音带。 2,古人打了1把伞和一把小雨伞(伞上没有图案)。 3,装饰小雨伞及时贴纸,双面胶,皱纹纸,彩色纸,废纸等。 活动程序 (1)观看视频会导致主题 孩子们,老师知道你最喜欢看漫画,让我们享受一首动画歌!(看视频) 问:歌曲结束后,你能猜出雨中发生了什么吗?(伞)生活在近代的人们在下雨时穿雨披,有些人戴遮阳伞,但古代没有遮阳伞。你能想象古代人们如何避雨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请听老师讲故事!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了《鲁班造伞》的故事来理解伞的发明。 (3)认识到伞的发展过程 1.识别伞的结构(显示古代风格的伞):伞柄,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在古代,雨伞在材料和风格方面相对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雨伞的种类越来越多,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有什么样的雨伞? 2,认识伞的类型:分为实用雨伞和工艺伞(演奏课件)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鲁班造伞的传说》原文及教案【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大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跟着爸爸学做木匠活。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会了造房子,还学会了造桥。鲁班想:要能做个既能遮大阳,又能挡雨的东西,该多好啊! 鲁班动起脑筋来。他在路边建造了一个个亭子,亭子的顶尖尖的,四周用几根柱子撑住。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大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这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还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哇。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又轻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哇!可是,怎样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为了这事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一天,天热极了,一个孩子把一张荷叶倒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头上顶张荷叶干什么呀?” 小孩说:“鲁班师傅,您瞧,大阳像个大火轮,我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荷叶仔细打量,上面一丝丝叶脉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找来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儿,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轻轻巧巧。” 后来,鲁班把这玩意儿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时把它撑开,不用时把它收拢。这就是伞。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认识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读懂故事,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知道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有主动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 2、体会“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教师:准备荷叶、伞的挂图或实物,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班,导入新课 1、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名建筑工匠,在课前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鲁班的故事呢? 2、揭示课文题目:鲁班造伞的传说。 3、从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故事。 2、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通过抽读、抢读、做游戏等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教师抽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对人类的贡献,认识炎黄子孙的由来;了解尧舜禹的传说,理解“禅让”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学习传说中人物的精神,树立起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帝、炎帝的贡献 难点:禅让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赢得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走进本课,了解古老传说背后的故事。 一、炎黄联盟 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阪泉之战: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3.归纳概括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黄帝和炎帝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

鲁班造伞的历史典故

鲁班造伞的历史典故 导读:鲁班造伞的历史典故 鲁班从小就跟着爸爸学木工。他很聪明,又很用功,学了几年,就会造房子了,还会造桥。造桥,造房子,都是露天的活儿。他想:我们做工,难免雨淋日晒,那出门赶路的人,就更苦了。要是能做个东西,又遮太阳又挡雨,那才好呢。鲁班开始动起脑筋。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吧。 还得再想办法!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得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非常轻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过了一会儿,他们上岸来,都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

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一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一丝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式样,扎了个架子;又找了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挡雨遮太阳,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什么事了?” 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他妻子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顶着这个玩意儿走路,可就不方便啦。要是能把它收起来,那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于是他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玩意改成一个可以活动的东西,用着它,就把再它撑开;用不着,就再把它收拢起来。这东西是什么呢?它就是今天人们所用的伞。 鲁班造伞的历史典故 1.鲁班造伞的典故 2.鲁班造木鸢历史典故 3.鲁班造木鸢的故事 4.鲁班发明锯子的历史典故 5.「历史典故」 6.鲁班和石礅的典故

鲁班造伞

鲁班造伞的故事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 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3.找到文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这句话是把_________ 比作了__________。 4.找出表示鲁班造出“羊皮伞”时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你还能再写出与 它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一填,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故事。 很久以前,鲁班为大家建了许多__________,大家可以____________。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__________。一天,他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用________劈成细条,扎成_________,又把________蒙在架子上。鲁班造的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