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意蕴.(yùn)散碎.(suì)譬.如(pì)笼.统(lǒng)

B. 狗吠.(fèi)后檐.(yán)凄.凉(qī)直截.(jié)

C. 怆.然(qiàng)寂寥.(liá0)珠帘.(lián)昼.夜(zhòu)

D. 桑.树(sāng)奏.乐(zòu)琵琶.(pá)幽.美(yōu)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3分)()

A.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

..(明白)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B.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

..(比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

闲情逸致

....(悠闲自得),令人心旷神怡。

D. 言是散碎

..(零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符合)。

B.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

..(久远)荒凉的印象。

C. 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 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 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6.下面是一位实习导游为接待某中学生旅行团准备的导游词,画线句有不妥之处,请你修改,使之表达得体、语意连贯。(4分)

①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金华双龙洞游览。双龙洞,②苍松翠竹环绕着它,它依

傍着青山绿水,霞光丽日辉映着它。“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现在,就让我们卧船而入,去亲身体验那“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沙溪”的情趣吧!

①。

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关、外象关、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7.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3分)

答:

8.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3分)

答:

9.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4分)

答:

走近中考

10.细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赏析。(6分)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①,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②,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

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一川径隧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

晦隐见之迹。盖身即③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有改动

【注】①融怡:暖和。②斩刻之形:形容过分雕琢刻画的风格。③即:靠近、接触。

(1)作者通过观察景物特点进行作画的。如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微一笑,

⑴,⑵,冬天的山惨淡无色就好像睡着了没有精神。画家这样创

作旨在告诫我们⑶。(3分)

(2).画家李可染创作山水画的技法之一是让科学规律服从于艺术规律,其效果是追求景与

情的巧妙结合,以期达到意境的独创性。郭熙的山水画能达到“山水之意度见矣”,他的创作

技法和效果与李可染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简要阐述。(3分)

参考答案:

1. C (“怆”应读作“chuàng”)

2.C (A.通俗:浅显易懂,一般人容易明白。故可以用“明白”代替通俗。B.譬如:好比,比如。故可以用“比如”代替譬如。C.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悠闲自得:随意

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这两个词意思相近,但“闲情逸致”属于名词性的并列短语,在这里做宾语,而“悠闲自得”属于偏正短语,可作定语、状语、补语,却不能做宾语。

故不能用“悠然自得”代替“闲情逸致”。D.散碎:零碎。故可以用“零碎”代替散碎。)

3. B(“旷远”应解释为广阔辽远)

4. A (B“文具”重复,删除“用品”;C句式杂糅,去掉“是、的榜样”;D否定不当,去掉“不”)

5. B (“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6.①“先生们,女士们”改为“同学们”(或“朋友们”)(2分)

②“苍松翠竹环绕着它,青山绿水依傍着它,霞光丽日辉映着它。(或其它改法,通顺即可)(2分)

7.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1分)接着阐述

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1分)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1分)

8.①画题富有诗意;(1分)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1分)③画面上适

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1分)

9.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

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2分)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2分)10.(1)夏天的山是鲜美的翠绿,秋天的山是明净的如同美人的面妆,(要求形象性翻译,

语言生动。酌情给分)

或画画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

或不同季节的山水画给人带来的画意与美感应四时而不同。

或自然界四时都有丰富的美景可观。

或只要捕捉景物的大致意趣,就有了画的独创之美。

(言之有理即可)

(2)郭熙技法之一是“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创作效果能达到四季的云气之态度就活灵活现了;技法之二是“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创作效果能勾勒四季的烟雾之景色就纯正了。可见,在艺术上,郭熙与李可染类似,都让科学规律服从于艺术规律,推崇云雾和山水画的意境与大致意趣,追求景与情(境)的统一,让山水画的意境具有独创之美。(能答出划线的意思给3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含期末试题 第五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则图中共有()对邻补角. A.2 B.3 C.4 D.5 (第2题) (第3题) (第6题) 3.如图,在5×5的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图形N平移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那么下列平移正确的是() A.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 C.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 4.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 cm,PB=5 cm,PC=3 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 A.等于4 cmB.等于5 cmC.小于3 cmD.不大于3 cm 5.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④内错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如图,AB∥CD,FE⊥DB,垂足为E,∠1=50°,则∠2的度数是() A.60°B.50°C.40°D.30° 7.如图,将木条a绕点O旋转,使其与木条b平行,则旋转的最小角度为() A.65°B.85°C.95°D.115°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8.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则∠ABC =( ) A .73° B .56°C .68° D .146° 9.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弯处的∠A 是72°,第二次拐弯处的角是∠B ,第三次拐弯处的∠C 是153°,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B 等于( ) A .81° B .99° C .108° D .120° 10.如图是一汽车探照灯纵剖面,从位于O 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OB ,OC 经过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ABO =α,∠DCO =β,则∠BOC 的度数是( ) A .α+β B .180°-α C .1 2 (α+β) D .90°+(α+β)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在同一平面内有A ,B ,C ,D ,E 五个点,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13.如图,已知直线AB ∥CD ,∠GEB 的平分线EF 交CD 于点F.若∠1=42°,则∠2=________. 14.如图,立定跳远比赛时,小明从点A 起跳落在沙坑内B 处,跳远成绩是4.6米,则小明从起跳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人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五单元 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 知识要点 重要短语 like…a lot 非常喜欢…black and white 黑白相间all day整天 Let’s do= let us do 让我们做……kind of 有点儿,稍微South Africa南非be from/come from 来自于save the elephants救助大象one of…其中之一 a symbol of good luck好运的象征get lost迷路cut down 砍倒for a long time 很长时间in great danger处于(极大)危险之中 things be made of ivory由象牙制成的东西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有食物和水的地方 kill……for……为……杀 1.see the pandas 看熊猫 2.my favorite animals我最喜欢的动物 3.welcome to sp 欢迎来某地 4.welcome back to sp 欢迎回到某地 5.be from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5229080.html,e from来自 7.in the zoo 在动物园里 8.on the farm 在农场里 9.my new pet 我的新宠物 10.w alk on two legs 用两条腿走 11.k ind of有点 12.k ind of interesting有点有趣 13.a little有点 14.a little boring有点无聊 15.a kind of一种16.a ll kinds of 各种各样的 17.a ll day整天 18.a good name for sb对某人是一个好名字 19.S outh Africa南非 20.S outh China华南 21.S outh America南美洲 22.A merica, the USA美国 23.t he UK ,England英国 24.t he South Pole南极 25.w hat animals什么动物 26.s ave the elephants挽救大象 27.o ne of +n复数。。。之一 28.t he first lesson=Lesson One第一课 29.c lever聪明的,机灵的 30.c ute聪明的,可爱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蜜蜂第一课时 优质课 教案1

14.蜜蜂 课题 蜜蜂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片段的学习是阅读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 者的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提出带动全文,深入品味,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句子等方法深入研读体会,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根据法布尔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关于蜜蜂更多的知识;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 学习重点掌握生字、词语,弄清“我”做实验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收集有关蜜蜂的图片、资料。(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 达标检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蜜蜂的资料。 2.课件出示法布尔的图像及简介,引出新课。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如蜜蜂的生活习性、赞美蜜蜂的诗句等。 2.了解法布尔。 1.请你摘抄一些描写蜜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知。(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 2.出示词语:蜜蜂、辨认、阻力、包括、检查、 准确无误、沿途、陌生。 3.组织学生交流理解 词语的方法。 4.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5.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大意。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海燕》同步练习(I)卷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海燕》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18分) 1. (2分)“当乌云直压海面,雷声轰响,狂风肆虐的时候,海燕却穿过乌云而飞舞,对着乌云而嘲笑,因为欢乐而号叫。”原因是() A . 因为它象个精灵。 B . 因为它高傲。 C . 因为它敏感。 D . 因为它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缭草馥郁纷至沓来 B . 瑕疵颤粟矫揉造作 C . 胡茬取谛壁垒森严 D . 决计皱缬问鼎苍穹 3. (2分)选出句中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类的一项() A . 于是她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犟,倔犟中带着粗野的眼睛。 B . 她的客人中出了诗人,而且和她相关,她感到欣慰,就像自己当了诗人一样。 C . 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D . 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4. (2分)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 .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 .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 .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5. (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 . 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 . 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 . 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 . 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6. (2分)(2018·桂林)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 《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 .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 .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7. (4分)“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句话属________描写,作者用了________的修辞,突出了老头子________的性格特点。 8. (2分)选词填空: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________(号叫、呼叫、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________(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__(摔、卷、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__(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1分) 9. (11分)学习了本课后,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同步习题(含答案)

12.词四首 A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秋瑾.()胸襟.()人不寐.()右擎.苍() 锦帽貂裘.()鬓.微霜()苦将侬.()麾.下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4)强派作蛾眉 ..() (5)五十弦翻.塞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8)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借咏物表达边塞异常荒凉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建立功绩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场面描写渲染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豪壮的声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想象驰骋疆场时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人生最高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10)秋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得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浩叹!

最新最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各单元知识点大归纳

1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各单元知识点大归纳 1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2 ◆短语归纳 3 1. 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2. play the guitar 弹吉他 3. speak 4 English 说英语 5 4. English club 英语俱乐部 5. talk to 跟…说 6. play the 6 violin 拉小提琴 7 7. play the piano 弹钢琴 8. play the drums 敲鼓 9. make 8 friends 结交朋友 9 10. do kung fu 练 (中国) 功夫 11. tell stories 讲故事 12. play 10 games 做游戏 11 13. on the weekend/on weekends 在周末 12 13 ◆用法集萃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典句必背 25 1. Can you draw? Yes, I can. / No, I can’t. 26 2.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27 1. play +棋类/球类 下……棋,打……球 2. play the +西洋乐器 弹/拉……乐器 3. be good at doing sth.= do well in doing sth. 擅长做某事 4. be good with sb. 和某人相处地好

3. You can join the English club. 28 29 4. Sounds good./That sounds good. 30 5. I can speak English and I can also play soccer. 6. Please call Mrs. Miller at 555-3721. 31 32 ◆语法 33 一、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34 情态动词无人称和数目的变化,后面必须接动词原形,情态动词和动词原形一35 起构成谓语。常用的情态动词有:can, may, must, need。 36 “能、会”是情态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不能单独做谓语,只能和实义动词 原形或be动词原形一起构成谓语,常见用法如下: 37 38 (1).表示某种能力。 39 (2).表示请求或许可。 二、动词play的用法: play games with sb 与某人做游戏 40 41 (1).play+西方乐器名词,乐器名词前要加the,“play + the+ 乐器”“弹奏某种乐42 器”。 43 play the guitar弹吉他 play the piano 弹钢琴 play the drums 敲鼓 44 play the violin 拉小提琴 play the trumpet吹喇叭 45 (2).play加球、棋牌时,球棋牌前不加the,“play +球类名词”表示“踢、打某种球”。 play ping-pong打乒乓球 play football/soccer踢足球 46 47 play basketball打篮球 play baseball 打棒球 play volleyball打排球 48 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play cards 打牌 (3). play with+玩具/其他名词 He can play with a ball. 49 50 三、be good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学习目标: 1.记住“冷战政策”的内容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表现。 2.理解“冷战政策”的目的、本质、影响。 3.了解“美苏争霸”的史实及霸权主义的危害。 学习过程: 1.阅读“冷战政策”,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冷战政策”?“冷战”的背景是什么?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开始于何时?“冷战”在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面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世界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2.阅读“美苏争霸”,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美苏争霸”开始于何时? (2)在下列不同的阶段,“美苏争霸”各有什么特点? ①五六十年代: ②七十年代: ③八十年代: ④九十年代: 3讨论: (1)“冷战”的目的有哪些?由此可看出“冷战”的实质是什么? (2)“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3)“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强化练习: 1.列举不同时期对立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一战前: 一战时: 二战: 二战后: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 3.把“冷战”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和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 4.二战后,美苏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A.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二战消灭法西斯总目标的实现 C.为互相抢夺彼此的势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D.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5.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最典型的事件是() A.美国侵鲜战争 B.美国侵略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苏联入侵阿富汗 6.右图漫画描绘的世界格局是() A.美苏“冷战” B.美苏争霸 C.美苏和平竞赛 D.美苏和平相处 7.材料一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到1952年,美国共拨款130多亿美元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难关。 材料二《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该计划的提出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一个什么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操纵者是谁? (3)为了与美国对抗,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8.“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材料中的“战时”、“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的是什么? (2)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请举出一例战后苏联与战时盟友相互敌对的史实。 (3)你能说说“使同盟分裂”的“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都有哪些吗? (4)标志着“同盟分裂”的事件是什么?发生在何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14课《蜜蜂》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部编版最新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蜜蜂》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共6题;共32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íng tang dìng shíbài fǎng wán j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论________ 辨________ 准________ 组________ 轮________ 辩________ 推________ 阻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尽管……但……不是……而是……无论……都…… ①蜜蜂________飞到哪里,________可以回到原处。 ②蜜蜂靠的________超常的记忆力,________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③________蜜蜂逆风而飞,离家两公里多路,________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我能根据课文《蜜蜂》内容,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 ________我叫小女儿守在蜂窝旁,自己走出二里多,多放飞蜜蜂。 ________我在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________蜜蜂四面飞散,我一边沿途观察,一边猜测思考。 ________我在自家花园蜂窝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5.按课文《蜜蜂》内容填空。 《蜜蜂》这一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的科学作风。 6.修改病句 ①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②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③我们要做到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6分) 7.读语段,完成练习。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们面临的恶劣环境,心里推测它们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爱格兰就冲过来,她的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冲着我喊道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 (1)在这段话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她冲着我喊道___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 ___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___ (2)“我”为什么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我”的推测对吗? (3)当得知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爱格兰的心情怎样?“我”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4)两只蜜蜂飞回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下面的这句话,你觉得放到短文的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 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3)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练习新人教版

《人生》综合练习 一、自主积累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攫()取馈()赠厌倦()停滞()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望yì()测陷 jǐnɡ()liáo()望 领 yù()赏心 yuè()目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⑴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 臆测:。 ⑵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 馈赠:。 4、文学常识填空。 《人生》作者是,他是(国家)的文学、家。 二、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

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基础知识梳理

第五单元17 紫藤萝瀑布 一、文学常识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时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散文集《丁香结》等。有《宗璞文集》四卷。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迸.溅(bèng)仙露琼.浆(qióng)绽.开(zhàn)忍俊不禁.(jīn) 笼.罩(lǒng)盘虬.卧龙(qiú) 2.多音字 lóng(鸟笼)shèng(盛开) 笼盛 lǒng(笼罩)chéng(盛饭) jīn(禁受)tiǎo(挑逗) 禁挑 jìn(禁止)tiāo(挑练) 3.形近字 瀑瀑布萝藤萝绽绽开 曝曝晒箩箩筐淀沉淀 笼笼罩挑挑选凝凝望 茏葱茏桃桃子疑怀疑 枯枯槐遗遗憾溅迸溅

桔桔子遣派遣贱贫贱 4.重点词 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江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三、重点句子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剖析: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剖析: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的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是“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这种通感手法巧妙地把人带入一种新的境地。“梦幻”一词恰当的表现了“香气”给“我”的感觉。 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剖析: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钱玉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检阅》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渗透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学生要真正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体会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另外,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情感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等词语,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体会,感悟人物的内心和情感。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体会其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②懂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理解“检阅” 1、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检阅》,你们以前看见过检阅的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观赏我国国庆节隆重的检阅场面吧!(课件播放:国庆节阅兵) 2、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检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看明白了一支支队伍在接受谁的检阅吗?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在检阅着谁呢?你现在能说说“检阅”是怎么回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检阅”这个词语呢?(联系课件播放的具体情景)那么,你能再联系刚才播放的情景,用上“检阅”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显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句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6单元试卷

扎下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 第二次月考试卷 等第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5分) 一、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乘.机(ch éng ch èng ) 病假.(ji ǎ ji à) 挑.旗(ti āo ti ǎo ) 家当.(d āng d àng ) 驿差.(ch ā ch āi ) 劫.持(ji é xi é) 二、看拼音,写汉字,我们一定能规范地写出来!(10分) y ǔn nuò g ǔ s è l éi g ǔ f ù j īn q ǐng zu ì ( ) ( ) ( ) ( ) dù jì zh ào j í s ī z ì sh én j ī mi ào su àn ( ) ( ) ( ) ( ) 三、按要求写词语,肯定难不倒我。(8分) 1.又饥.又渴.:. 2.表示人物神情的: 3.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 4.成语中有两个字是一对反义词的: 四、我能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6分) 1.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2. 小鸟在枝头唱歌..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3.在赛马的过程中,人们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匹匹马。(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按课文内容填空。(15分) 1.《将相和》中的“将”指________,“相”指__________,“和”指___________。文中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文中的“将”和“相”你更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2.《草船借箭》根据______________(46回)改编,它是我国古典小说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人教版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是本课的重点。学习时,可以用绘制表格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归纳。 2.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本课另一个重点。学习时,可以通过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示意图》,并结合德、日两国执行的对外政策,来了解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及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及影响。 3.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结合一些图表数据以及相关史料,来归纳理解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并与罗斯福新政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明确德、日与美国都受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只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美国是通过自身改革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则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转嫁经济危机。 1.表格归纳法。通过图表的方式总结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2.横向联系法。通过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横向联系,了解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漫画观察法。通过漫画欣赏的方式,理解德、意、日法西斯化的实质,了解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及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4.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影响。 图片导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并最终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即轴心国集团,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幅漫画所表现的就是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头目企图蚕食世界的情形。怪兽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他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背部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他是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尾部是日本内阁首相东条英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这三人组成的怪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电影导入 1976年公映的英国影片《苦海余生》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影片描绘的是“圣路易号”船上一群普通的德国犹太人因希特勒的统治而无法在祖国安身,不得不离开德国前往古巴避难的故事。《苦海余生》(另译名《漂泊天地苍茫时》)以极其凝练、生动的电影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让那些犹太人的遭遇极大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1939年,纳粹法西斯大张旗鼓地将社会各个阶层的犹太逃亡者安置在一艘豪华客轮内,载他们至古巴的哈瓦那避难。然而,当轮船抵达哈瓦那港后,古巴政府却拒绝船上的犹太裔乘客入境,这是纳粹早就预料到的结果。凭此,纳粹党证明了“犹太人是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种族”这一荒谬的结论,从而为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政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除了迫害犹太人,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政权还有哪些罪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海燕》教案设计

《海燕》教案 永仁一中初二193班赵惠颖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学习重点: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出示课题《海燕》。 二、明确目标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三,听朗读,再现课文。 四、分组合作,自学交流 1、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分析海燕的形象。 ⑴黑色的海燕……. 矫健勇猛高傲…..藐视恶劣环境,自豪而充满信心 ⑵碰、掠起、冲、穿过……勇敢、迅猛、锐不可当飞翔、飞舞….以斗争为乐 ⑶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高度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⑷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对胜利充满信心叫喊….兴奋、欢快 这是一只矫健勇猛、斗志昂扬、无所畏惧、乐观自信、勇敢与献身的海燕。 2、课文主要是描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分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躲藏,展现了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这些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高大的形象 3、文章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你找出文中有关海燕、暴风雨,大海波浪、太阳、乌云、惊雷、闪电的相应的描写,说说各自的象征意义。(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思考)。 知识链接: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五、展示提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 案-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 )取:掠夺。 臆(y )测:主观的推测。 馈(ku )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