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谷子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谷子白发病、谷瘟病、纹枯病和谷子锈病的发生症状,分别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谷子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谷子病害;症状;防治措施

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杂粮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谷子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病害的控制尚未引起重视。在谷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被各种病菌侵害发病的风险,不仅抑制谷子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准确识别各种病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确识别出病害的种类,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1谷子白发病

1.1症状

谷子白发病是幼苗侵染、整株系统发病的病害,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均可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5%左右,危害较重[1]。幼苗感病后,不仅症状可持续发展,而且谷子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发病症状也不一样:种子发芽时可烂芽,出苗后可陆续表现为灰背、白尖、枪杆、白发、看谷老等各具特点的症状。一是烂芽(芽腐)。种子萌芽时受到侵染,并变褐色,扭曲,未出土前即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二是灰背。萌芽时感病植株,病轻的可以出苗,从苗高7~8 cm至30~50 cm期间,中下部叶片变黄绿色,并纵向形成黄白色条纹,潮湿条件下叶背面产生厚厚的灰白色霜霉状物。这种叶片可提早枯死。三是白尖和枪杆。当叶片出现灰背后,叶片干枯,但心叶仍能继续抽出,只是心叶抽出后不能正常展开,而是呈卷筒状直立,出现黄白色白尖,以后逐渐变褐色枪杆状。四是白发。变褐色的心叶受病菌危害,叶肉部分被破坏成黄褐色粉末,仅留维管束组织呈丝状白发,植株死亡。五是看谷老。部分病株发展迟缓,能抽穗,或抽半穗,但穗变形,小穗受刺激呈小叶状,整个穗子像刺猬头,故又称“刺猬头”,不结籽粒,内有大量黄褐色粉末。

1.2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及时清理田间病株,尤其要在未散粉前进行,并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病源[2]。注意要在早期进行,即灰背阶段到白尖期时一旦发现病株,连续拔除,如果形成“白发”,卵孢子已散落即无作用。三是种子处理。用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有干湿拌,以湿拌为好,先用种子量的1%水浸润种子,然后将药均匀拌上。或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进行拌种,也可用40%敌克松或50%萎锈灵按种子量的0.7%拌种。四是土壤处理。用40%敌克松3.75 kg/hm2

17.南方菜豆(四季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菜豆(青刀豆) 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青枯病、细菌性疫病、病毒病、炭疽病、锈病、灰霉病、菌核病、白绢病、蚜虫、斑潜蝇、豆杆蝇、豆野螟、蓟马、红蜘蛛等。 一、育苗期预防措施 1、种子处理: ①40%福尔马林300X浸种20min,②45℃温汤浸种15min,或种子量0.3%的50%敌克松WP拌种,可预防炭疽病、枯萎病和细菌性疫病,③2.5%适乐时SC1份+水15份拌种子500份,④种子量的1.5%10亿/克百抗WP拌种。。 2、苗床土和基质消毒: 混配好的营养土每m3用98%必速灭WP60g,充分拌匀,后用薄膜密封,密封时间依土温而定,如土温10℃应密封12天后揭膜每隔3-4天需翻动基质1次,能有效杀灭基质,土壤中各种病原菌、真菌、线虫、地下害虫和草籽。 二、苗期病虫害防治 1、猝倒病、立枯病: ①72.2%普力克AS500-600X,②98%恶霉灵WG3000-4000X,③2.5%适乐时SC1500-2000X,④3%多氧清AS600-800X。 2、根腐病: ①50%敌克松WP500-800X,②高锰酸钾800-1000X(随配随用),③20%龙克菌SE800-1000X。 3、送嫁药: 在移苗前3天选用N、P、K复合肥700X+50%安克WP1000X。 三、直播地、定植地预防措施

1、忌选前茬为豆科蔬菜地种植,翻耕后用碳铵氢铵消毒(方法同前)。 2、为防枯萎病和豆杆蝇危害,在定植穴应浇施: ①50%敌克松WP500-800X,或98%恶霉灵WG3000-4000X,②在幼苗定植成活后直播地于豆苗2叶期,浇灌48%乐斯本EC1000X或2.5%功夫EC2000X或40%辛硫磷EC1000X,防止豆杆蝇。 3、如秋冬季需在大棚内种植,棚内土壤可利用太阳能消毒,即在前茬收后,清除残株,翻耕,施有机肥,整畦后用透明膜覆盖15-20天,在阳光照射下,经棚膜和地膜双重保温,土壤温度可达50℃以上,可杀死土壤中病菌 和地下害虫。 4、冬季和早春大棚栽培,也可用10%速克灵烟剂200-250g/mu,密闭大棚熏烟消毒。 四、生长期病虫害防治 1、枯萎病: ①2.5%适乐时SC1000-2000X,②2%好普AS600-800X,③50%敌克松 WP500-800X,④98%恶霉灵WG3000-4000X。 2、细菌性疫病: ①77%可杀得WP800-1000X,②14%络氨铜SC300-500X,③47%加瑞农WP600-800X,④77%多宁WP800-1000X。 3、病毒病: ①0.15%百禾丹AS800-1000X,②2%好普AS500-800X,③12%稀施美 AS800-1000X(外销禁用)。 4、青枯病: ①77%可杀得WP800-1000X,②14%络氨铜AS300-400X。

万寿菊

万寿菊 万寿菊 学名:Tagetes erecta L. 别名:臭芙蓉、万寿灯、蜂窝菊、臭菊花、蝎子菊 分类:菊科(Compusitae),万寿菊属。 国内分布: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在广东和云南南部、东南部已归化。 国外分布:原产墨西哥。 命名来源:[Sp.P1. : 887. 1753] 中国植物志:75:389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总苞片1层,常结合,等长,冠毛有具5-6芒的鳞片;叶对生。生境:栽培 繁殖方式:种子 习性:阳生

药用部位:全草 万寿菊 万寿菊又名臭芙蓉,为菊科万寿菊属植物。万寿菊花色鲜艳,开花繁多,花期又长,栽培容易,是园林中常见的草本花卉。目前,国际上对万寿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品种更新快,花朵越来越大,观赏性越来越好,栽培周期越来越短。其中美国沃勒公司规模化生产万寿菊系列盆花而闻名美洲。英国汤普森?摩根公司以盛产万寿菊而著名。美国戈德史密斯种子公司、泛美种子公司和荷兰的斯拉斯?格鲁特(SluisGroot)种子公司每年都要推出万寿菊新品种,为万寿菊的广泛应用做了不少工作。目前,万寿菊在美国盆花和花坛植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国、加拿大到处可见。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均有规模性生产,主要供本国使用,出口不多。同样,不同季节中万寿菊在欧洲各国广泛用于室内外布置。中国万寿菊的引种栽培,据考证,从18世纪后,国外花卉开始传入中国,出现盆栽万寿菊等草花。清代乾隆年间,上海郊区已有批量万寿菊盆花生产。在1912--1949年期间,南京、上海等地栽培比较普遍,但品种比较单调。20世纪80年代后,万寿菊随着国外新品种的不断问世,在品种上更新较快,规模上发展也较快。现已成为中国主要栽培的

登革热预防措施有哪些

登革热预防措施有哪些 登革热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预防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预防: 一、预防登革热要处理孳生地、消灭蚊蚴: 1、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2、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 二、预防登革热要杀灭成蚊: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2、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 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 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 三、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 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 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 阴暗处逗留; 四、预防登革热要隔断人为传染:一旦有病人发生,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 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蚊叮咬5天。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 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 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 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德沙美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辣椒苗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辣椒苗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猝倒病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苗床。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无病原的地块建苗床。床土选用无病新土,肥料用腐熟的。使用旧苗床,则床土和苗床四周均应消毒。②加强苗期管理。播种时适当稀播,子叶展开后及时间苗。正常天气要加强苗床通风,晴天中午前后揭去全部覆盖物,让秧苗直接晒太阳,使之生长健壮。适当节制浇水,降低床湿度。冷天作好防寒保温工作。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立即用生石灰∶草木灰1∶10的比例配成黑白灰撒入苗床。③药剂防治。出现少数病苗时,立即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疫霉灵200倍,或用铜铵合剂400倍液喷洒。苗床湿度大时,不宜再喷药水,而可用甲基托布津或甲霜灵等粉剂拌草木灰或干细土撒于苗床上。 二、.立枯病防治方法: 加强苗期管理,防止苗床出现高温、高湿状态。增施磷钾肥,增强秧苗抗病力。苗床床土消毒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发病初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灵乳油1000倍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也可喷5%井岗霉素1500倍液等。一般每7天喷一次,连喷二、三次。当苗床同时出现猝倒病和立枯病时,可喷72.2%普力克水剂800倍加50%福美双粉剂500倍的混合液。或用绿亨1号(95%恶霉灵)4000倍液浇灌。 三、.灰霉病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加强苗床、栽培棚室的通风,降低里面的湿度。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应在上午进行,以便排湿,减少夜间结露。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病叶、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提倡深沟高畦、窄畦,覆盖地膜栽培,以利于降低湿度;不过份密植;增施磷钾,增强抗性。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共2~3次。40%施佳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对灰霉病有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千寿菊、蜂窝菊,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22.5t以上、产值可达13500元左右、利润可达6000元左右,经济效益较好。但通过近两年的大面积种植,有相当面积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主要原因是万寿菊病虫害较为严重,尤其在2002年6—8月出现低温、寡照、阴雨连绵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万寿菊病害发生严重。现将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万寿菊主要病虫害 1.1 万寿菊主要病害 造成万寿菊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病害,经田间调查,万寿菊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斑枯病、花腐病等。 a.枯萎病分为真菌性枯萎和细菌性枯萎。真菌性枯萎病植株受害后生长缓慢,叶片自下而上失绿黄化,最后整株叶片变褐、萎蔫,直至枯死。真菌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刀属的一种,可通过土壤传播。夏季气温高、雨水多的情况下发病严重。细菌性枯萎病是由欧氏杆菌属的一种细菌侵染引起的。症状为浅灰色水渍状斑,长1—2cm,而后渐变为黑色。茎干受害后软化腐烂,末梢枯萎。 b.斑枯病斑枯病病原菌是壳针孢属菊斑枯菌。症状为植株下部叶片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黑色病斑,病斑周围有褪绿色晕圈,后期出现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甚至全株叶片呈黑色干叶,悬挂在植株上。斑枯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叶上越冬。夏季降雨次数多、雨量大时病情发展快,分生孢子产生多,传播快;施氮肥多,植株嫩弱,发病亦重。 c.花腐病花腐病是由球腔菌属的真菌侵染引起的,亦称疫病。病菌早期侵染花芽,使其不能生长,变黑枯萎,如侵染较晚,则形成半边开放的畸形花,从基部到顶端花朵呈浅褐色枯萎。花腐病病菌对叶片和茎也可造成危害,引起叶枯和茎部溃疡。病菌在被害植株上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合时借助气流传播。栽培地上病株及其病残体遗留得多易发病。 1.2 万寿菊主要虫害 万寿菊的虫害主要是细胸金针虫,咬食万寿菊幼苗的根和茎部,并能钻入根部及茎内为害,造成幼苗死亡,但该虫危害程度较轻。 2 万寿菊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万寿菊主要病害防治 a.床土消毒按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4g加水2kg均匀喷洒在床面上,进行苗床消毒。 b.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250倍液浸泡种子15—25min,进行种子消毒。

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审批稿

登革热的防控措施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及健康教育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本病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DHF/DSS)病死率较高等特点。 登革热患者和感染者是本病城市型的传染源,病人一般在发病前一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在流行期间,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者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具有更重要的传染源作用。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在丛林猴、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一般流行于夏秋季,但地理性质不同的地区流行高峰时间不同。如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转移。 在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和高人口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出多型登革病毒,主要在儿童中发病,且常发生DHF/DSS,成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来人群发病则为多表现典型登革热。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尚无证据表明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但有人认为我国海南岛、云南省也面临威胁。 登革热地域分布特点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生物区带有极密切关系,流行季节性表现和气温、降雨及伊蚊密度相关,海南省由于长年气温高,冬季伊蚊吸血活动依然,则全年均可发病。 社会因素方面如人口密度高、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卫生知识水平和习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及人口流动等都对发病率有重要影响。沿海或缺水地区家家户户有贮水容器,易形成伊蚊

菜豆病害及防治

1、豆角锈病 豆角锈病的主要症状: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豆荚,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发病初期的叶片下面出现星星点点褪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多,直至密布整张叶片。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点,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叶片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豆角整个生长期均可感染病菌发病,在始花至结果期间抗性减弱,感病性增强,减少侵染源。 防治方法:以加强土种肥水的管理为基础,适时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清洁田园。收获后应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选择前茬作物为种植禾本科的田块,不选前茬作物为种植豆科或花生的田块种植。选用粤夏2号、铁线青豆角、穗丰8号等抗病品种。于病发初期及时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硫磺悬浮剂15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粉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8--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豆角疫病 症状:主要为害茎、叶及荚果,多发生在茎节部或节附近,尤以近地面处居多。病部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荚果被害病部亦生白霉,腐烂。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采用高畦深沟,合理密植,使其通风透光,注意雨后及时排水。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可选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溶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 %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万寿菊

万寿菊 黄色万寿菊 万寿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提取纯天然黄色素的理想原料,在非洲名为Khakibush(卡基布许),常见它垂吊于土著的茅屋下,以驱赶成群的苍蝇。 中文名 称: 万寿菊 外文名 称: Marigold 别称:臭芙蓉、万寿灯、蜂窝菊、臭菊花、蝎子菊 二名法:T agetes erecta L.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菊目 科:菊科 属:万寿菊属 种:万寿菊 亚种:万寿菊 分布区 域: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在广东和云 南南部、东南部已归化, 目录

名称由来 寓有吉祥之意的万寿菊,早就被人们视为敬老之花。至于“万寿菊”之芳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十六世纪中叶,此花从国外传到中国南方,人们不知其芳名,只见它每年从秋到冬开花,呈瓣形,似菊,且花色美丽,因其花叶又有一股臭味,故称其为“瓣臭菊”。一年秋天,有位县太爷做大寿,管家为增添气氛,在大门口摆上两列盆花,顿时黄绿交辉,耀眼异常。县太爷见之大喜,问道:“这叫什么花?”管家笑答:“瓣臭菊。”谁料县太爷误听了,眉飞色舞地称赞道:“啊!万寿菊,好呀!好呀!”从此,万寿菊之芳名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万寿菊叶绿花艳,人们喜欢用它绿化、美化环境。逢年过节,特别是老年人寿辰,人们往往都以万寿菊作礼品馈赠,以示健康长寿。 形态特征 株高60~100cm,全株具异味,茎粗壮,绿色,直立。单叶羽状全裂对生,裂片披针形,具锯齿,上部叶时有互生,裂片边缘有油腺,锯齿有芒,头状花序着生枝顶,径可达10cm,黄或橙色,总花梗肿大,花期8~9月。瘦果黑色,冠毛淡黄色。喜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耐干旱,在多湿的气候下生长不良。对土地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好。 栽培技术 繁殖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及具体的做法

扶闾小学关于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及具体的做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可在热带和亚热带通过伊蚊传播而持续存在,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分布广、发病多、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性疾病。该病潜伏期为3-14天。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两种类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极度疲乏、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此类型登革热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低。 登革出血热则是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是不会直接传播登革热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目前登革热尚无疫苗保护,无特异治疗药物,而以静卧、对症治疗为主。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水沟堵塞,清除死水,除去家居、学校、工作地点及附近的积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被蚊子叮咬。到流行区的旅游者应穿长外衣,减少皮肤暴露,白天使用驱避剂,防止蚊子叮咬。休息时使用防蚊剂或进行室内空气灭蚊,挂蚊帐,以减少蚊子的叮咬传染。 我校为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范措施,预防登革热。 向学生宣传各种防范措施: (一)防范措施

1、出门时可带上蚊怕水、清凉油、风油精或喷液,尽量穿长衫长裤,可有效避免蚊子叮咬。 2、室内的电压为220V,可直接使用“雷达”等电驱蚊器预防蚊叮。 3、保持个人卫生,及时清扫家居及蚊子易于滋生的地方。 4、一旦出现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吃退烧药及V c。 5、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被染上的可能性极低,若不幸染上,及时就医,便可无事。 6、对于儿童而言,出现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治疗,主要措施是吃退烧药和V c,控制温度。请勿服用“阿斯匹林”,最好的办法是上医院就医。 7、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8、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9、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10、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11、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12、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13、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

万寿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万寿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万寿菊病虫害较少,主要是立枯病、黑斑病、白粉病、刺蛾、介壳虫等病虫害,在防治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适时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哎看一看万寿菊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吧!

黑斑病 【发病特征】黑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柄和嫩梢,叶片初发病时,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扩大后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的黑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可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达可宁等药物。

白粉病 【发病特征】白粉病侵害嫩叶,两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早期病状不明显,白粉层出现3--5天后,叶片呈水渍状,渐失绿变黄,严重伤在时则造成叶片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期喷施多菌灵、三唑酮即可,但以国光英纳效果最佳。

叶枯病 【发病特征】多数叶尖或叶缘侵入,初为黄色小点,以后迅速向内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严重受害的全叶枯萎面积达全叶2/3,病部褪绿黄化,褐色干枯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时应采取综合防治,并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药剂。

刺蛾 【危害特征】主要为黄刺蛾、褐边绿刺蛾、丽褐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的幼虫,于高温季节大量啃食叶片。 【防治方法】一旦发现,应立即用90%的敌百虫晶体800倍液喷杀,或用2.5%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杀。 介壳虫 【危害特征】主要有白轮蚧、日本龟蜡蚧、红蜡蚧、褐软蜡蚧、吹绵蚧、糠片盾蚧、蛇眼蚧等,其危害特点是刺吸万寿菊嫩茎、幼叶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主要是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光线欠佳所诱发。 【防治方法】可于其若虫孵化盛期,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

蚜虫 【危害特征】主要为万寿菊管蚜、桃蚜等,它们剌吸植株幼嫩器官的汁液,为害嫩茎、幼叶、花蕾等,严重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开花。 【防治方法】及时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能粉剂2000倍液喷杀。

预防登革热小知识

预防登革热小知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预防登革热小知识 一、何谓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近期,上海市周边部分地区爆发登革热疫情,截止 9月 24 日,杭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 951 例,本市也在 9 月27 日公布首次发现 1 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夏末秋初季,降雨增多,气温适宜,蚊虫仍处于高峰期,周边城市疫情的爆发和本地首例病例的发现,大大增加了登革热疫情传播甚至暴发的风险。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二、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到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到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到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到5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牙流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三、怎样预防登革热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除,花瓶及时换水。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水

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疏通、排除天台沟渠积水。清理露天堆放轮胎。全面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杂物和卫生死角,填平坑洼,消除蚊子孳生、栖息场所。 2、药物杀蚊。外环境可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和敌敌畏,家庭可采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除蚊子。 3、用蚊香驱蚊。具体的使用方法为: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 4、驱避剂。包括风油精、避蚊酯等。 5、蚊帐。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 6、植物驱蚊。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门前窗后栽上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绝蚊子于门外。 7、气味驱蚊。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它的青烟就会使蚊子仓皇逃窜;在身上或枕头洒些香水,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就会“闻而生畏”,远而避之。 8、服药驱蚊。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了维生素后,维生素B的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逃之夭夭”。 9、光源驱蚊。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

辣椒常见病虫害防治

辣椒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病害 1.疫病 (1)症状幼苗发病,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而造成倒伏,病斑呈暗绿色;叶片发病,叶面上多出现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斑点,随着病斑扩大,引起软腐、落叶;茎、枝发病,呈水浸状的暗绿色,并逐渐软化,从发病部位以上叶枝开始萎蔫、折倒,最后枯死;果实受害,一般从蒂部开始,初为水浸状,与健部界限明显,迅速扩大,全果腐烂,但不变形,干后挂枝上不脱落。潮湿时可长出白色霉状物;地下部的胚轴或接近地表的茎部染病,发病部位呈暗绿色水浸状并向皮层部发展,引起整个植株萎蔫、青枯;根部染病时,表现出所谓的根腐症状,发病初期,茎或胚轴处并无症状,最后萎蔫、青枯。 (2)发病规律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除寄生于茄科、葫芦科作物外,在葫萝卜、芜菁、菜豆、豌豆、苹果、桃、梨、柿树上均有发现。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通过土壤和地表流水、雨水以及生物媒介等传染。高温高湿发病严重;多雨高湿,通风不当,容易发病流行;重茬地、田间积水及大水漫灌,都会加重病害。 (3)防治方法①茄科类作物连作;加强苗床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湿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要加强通风排湿。②用1%硫酸铜,或0.1%高锰酸钾浸种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③发病初期可喷64%

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或雷米多尔600~8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500倍,或90%乙磷铝500倍。 2.炭疽病 (1)症状炭疽病有黑色炭疽病、黑点炭疽病和红色炭疽病三种。黑色炭疽病单独侵染时,叶片上的病斑初期褪绿水渍状,以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为白色,斑面上产生排列不规则的同心轮纹,有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果实受害,病斑褐色水浸状,中央稍凹陷,呈长园形或不规则形,出现黑色小点,排列成环状轮纹,干燥时,病斑常干缩似羊皮纸易破裂。黑点炭疽病与黑色炭疽病为害症状相似,不同的是病斑上产生较大深黑色丛毛状黑点,雨水多或环境湿度大时,从黑点处能溢出粘质物。红色炭疽病不危害叶片,只危害果实。病斑园形,黄褐色,水浸状,凹陷,斑上着生红色点呈不规则同心环状排列,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质物。 (2)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及种子表面越冬,次年借助风、雨、昆虫传播。辣椒苗床密度过大,管理不善,造成高温高湿条件,辣椒徒长,易发病流行。大田久旱,突然降雨,随之转晴,更易造成病害流行。 (3)防治方法①播前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冷却后,再用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捞出,用清水冲净药液播种或催芽后再播种。②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进行高垄栽植,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摘除日灼果和病果。③发病初期用75﹪达科宁600倍液喷药防治;发病较重时,

豆角常见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豆角常见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豆角成长盛期正值气温高、雨水多的时分,虫害发作严峻,如果办理跟不上,极易形成质量下降,产值减少。在防治办法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和药剂防治偏重,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豆角常见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一、豆荚螟 豆荚螟每年6~10月是幼虫为害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角、花和叶柄上,初孵幼虫蛀入嫩角或花取食,造成花、角脱落,大龄幼虫蛀入豆角内取食,被害豆角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有昼伏夜出及背光的习性,白天躲在花器、豆角或卷叶中,排出虫粪堵住蛀孔,除阴雨天、白天有零星出来活动外,一般在傍晚时开始从虫孔爬出来活动,至次日清晨终止外出活动。

防治措施:1.清除田间落花落角,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角,以减少虫源。2.架设黑光灯,利用成虫趋光习性,进行诱杀。3.药剂选用5%锐劲特2000倍液、40%氰戊菊酯6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等药剂,每隔10天喷施1次。 二、红蜘蛛 豆角上的红蜘蛛又称豆叶螨。8~9月为盛发期,成、若螨吸食嫩叶,叶片被害后皱缩易落叶。发生初期,叶面失绿变白后变红,叶背的细丝网可直接看出发生的范围和面积。发生后立即用喷雾器喷一个农药包围圈,其范围要略大于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包围圈内的植株进行彻底喷药,以防红蜘蛛的扩散。 防治措施:1.注意虫情监测,发现有少量受害,应及时摘除虫叶烧毁,遇有天气干旱要注意及时灌溉和施肥,促进植株生长,抑制叶螨增殖。2.使用选择性杀螨剂进行普治,在结荚期以前和豆荚收获以后进行,重点在叶背面均匀喷雾。可喷施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

菜豆种植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

菜豆种植技术与主要病虫害防治 菜豆又名四季豆、芸豆,为豆科作物,原产中南美洲。其食用器官为嫩荚或种子。 一、品种类型 根据其茎的生长习性不同,可分为蔓生种、半蔓生种和矮生种。蔓生种,其蔓较长,需要搭架栽培,为无性生长类型,能陆续开花结实,成熟期较迟,有较长的采收期,产量较高。主要品种有宁波白粒四季豆、黑粒四季豆,杭州花白四季豆,绍兴白粒四季豆等。矮生种,植株矮生而直立,栽培时不需要搭架,为有限生长类型,开花较早,生育期较短,收获期集中,产量较低,较耐低温,适合于早熟保护地栽培。主要品种有优胜者,法国芸豆,绍兴矮蓬四季豆,象山泥鳅豆,黑球芸豆,江苏81-6等。半蔓生种是介于蔓生种和矮生种之间的中 间类型。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菜豆为喜温作物,生长适温为10-25℃。花芽生长适温为20-25℃,低于15℃或高于27℃易产生不完全花,9℃以下不能分化花芽。开花结荚适温为18-25℃,低于15℃或高于30℃都会影响结荚。菜豆的 春早熟栽培受到发芽起始温度(≥10℃)限制外,还受到花芽分化期所需温度(≥15℃)的限制。

2、光照 菜豆属短日照植物,但除少数秋栽品种外,多数品种对短日照不严格,南北引种,春秋播种,均能正常开花结荚。 3、水分 菜豆喜湿润,不耐涝。发芽期低温高湿易烂种,幼苗期土壤过湿易徒长,开花结荚期遇雨涝易落花落荚。 4、养分 对氮磷钾需要量为钾>氮>磷。增施钾肥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前期适施氮肥可促进根瘤固氮,提高固氮能力。矮生菜豆前期要施足氮肥,蔓生菜豆后期要注意增氮。 5、土壤 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为好。忌连作,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 三、栽培技术 1、播种 春季栽培多为育苗移栽,在大棚或小拱棚中播种,亩用种量蔓生种为2.5-3公斤,矮生种为4-5公斤,于3月上中旬播种育苗,3月下旬定植,5月上旬至7月上旬收获。秋季栽培多为直播栽培,用种量要适当增大,于7月底至8月初直播,9-10月收获。把菜豆的开花期安排在日平均温度18-25℃时段,有利于菜豆的高产和稳产。 2、定植 菜豆的根再生能力弱,以子叶展开、真叶初现为移栽适期。畦面覆盖地膜,晴天定植,带土移栽,及时浇水,以利活棵。密度,蔓生

万寿菊种植技术

万寿菊 一、前言: 1、学名Tagetes Erecta L. 2、分类:菊科、万寿菊属 3、原产地:热带美洲 4、植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株高20-90cm,茎光滑无毛, 绿色或棕褐色。叶对生,羽状全裂,裂叶披针形,具明显油腺点。头状 花序放射状顶生,具长总梗,中空,花径5-15cm,总苞钟状,舌状花边 缘皱曲,花色有金黄、黄、橙、橘红等色。瘦果,顶端有3刺毛,俗称 “尾”。种子大小约270粒/克。 5、生态特性:喜温暖、光照充足环境,稍耐寒,略耐荫,可耐早霜,较耐 干旱,生育强健。种子发芽适温20-25℃,植株生长适温15-30℃,根 据品种耐热性不同而异。 二、品种介绍: 1、帝印系列:一代交配种。早生,巨大花,花径约10-13cm,完全重瓣, 花瓣平整,非常多花,花期长。株型紧密,株高25-30cm,露地栽培35-40cm,适宜盆栽、花坛应用。本系列在温暖气候环境生长良好,宜春、秋季栽培。 2、丽金系列:一代交配种。早生,巨大花,花径10-13cm,花朵圆整,半 圆球型。花茎粗壮,耐雨性强。株高25-30cm,适宜盆栽、花坛应用。本 系列适宜温暖气候栽培,宜春、秋季应用。 3、四季系列:一代交配种。株高约20cm,花径约8cm,完全重瓣。花朵半 圆球型。株型紧密,整齐度好,开花一致。本系列适宜盆栽、花坛应用。 三、栽培管理: (一)、播种育苗: 1、播种时间: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播种条件 ①育苗介质:使用花卉专用介质“壮苗三号” ②光照:嫌光性种子,播后宜稍微覆盖介质,厚度约0.5cm ③温度:保持介质温度20-25℃,3-5天发芽 ④湿度:保持介质湿润及空气湿度85%以上,直至出苗 ⑤ PH值:6.2-6.5 ⑥其他注意事项:A、播种后轻压介质,使之与种子充分接触 B、为保证播种后空气湿度,可于育苗盘上覆盖透明塑胶布,俟种子发 芽出土,立即除去。 C、种子发芽后立即让其逐渐见光直至全日照,并迅速降低介质及空气 湿度,避免徒长。

菜豆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1.菜豆细菌性疫病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叫叶烧病,以夏播菜豆受害重。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果。叶片受害,从叶尖和边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变硬,薄而透明,易脆裂。叶片干枯如火烧状,故又称叶烧。嫩叶受害,皱缩、变形,易脱落。茎蔓染病,初为水渍状,发展成褐色凹陷条斑,环绕茎一周后,致病部以上枯死。果实染病,初为褐红色、稍凹陷的近圆形斑,严重时豆荚内种子亦出现黄褐色凹陷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茎、果病部及种子脐部,均有黄色菌脓溢出。

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 Dye称野油菜黄单胞,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1鞭毛。病菌发育适温30℃,50℃10分钟致死。 发病特点病菌在种皮或种子内越冬。种子内病菌可存活2~3年。附着病残体的病菌则随病残体的腐烂而失去致病力。带菌种子,引起幼苗发病,并在生长点和子叶病部产生菌脓。风、雨水、农事活动均为传播媒介。病菌经伤口、孔口(水孔、气孔)侵染。高温、高湿、大雾、结露有利发博夏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雨后暴晴等病情发展迅速。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大水漫灌、杂草丛生、虫害严重等,均有利发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3年轮作;设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勿大水温灌;施用腐熟肥料,清除病残体等。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精细平整土地,防止局部积水,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打去下部老叶,增强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4%络氨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在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以上药剂可轮流使用。常用药剂:络氨铜、琥胶肥酸铜(DT)、可杀得、噻菌铜、新植霉素、加瑞农等药剂。 2.菜豆炭疽病

豆角病虫害

豆角病虫害 专为种植基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观光园种植、农资经销商等打造的社交与服务平台第一篇豆角病害 一、豆角立枯病 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最后植株干枯死亡,但不倒伏。 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不枯死。 二、豆角锈病 豆角整个生长期均可感染病菌发病,但在始花至结果期间抗性减弱,感病性增强。 该病以侵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的叶片下面出现星星点点褪绿黄白色斑点,斑点逐渐增多,直至密布整张叶片。在病斑相应的背面生成黄褐色稍突起的斑痂点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大量的夏孢子,生长后期的老叶片上有时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叶片枯黄脱落,植株矮小,荚少而小,生育期缩短,最后枯瘦而死。 三、豆角煤霉病

症状主要为叶叶片、茎蔓及荚。 发病初期在叶的两面生紫褐色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深褐色病斑,直径1~2厘米,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煤烟状霉(尤以叶片背面显著)。 严重时致使早期落叶,仅残留顶端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大减。 四、豆角病毒病 主要感染叶片、芽、花。 染病时出现深浅相间的花叶,花叶的绿色部分凸起或凹陷,有些品种感病后叶片出现皱叶。 五、豆角白粉病 白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荚。 叶片染病,初于叶背现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其上覆一层稀薄白粉,后病斑沿脉发展,白粉布满全叶,严重的叶面也显症,致叶片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六、豆角炭疽病 豆角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在多露、多湿条件下易发病。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形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成株后,叶片病斑多沿叶脉发生,呈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凹陷,严重时危害荚查,形成红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浅红色

茶叶病害及防治

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 茶紫纹羽病茶白星病 茶苗白绢病茶芽枯病 茶根癌病茶苗立枯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茎枯病 茶红根腐病 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四、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红锈藻病茶云纹叶枯病 地衣和苔藓茶轮斑病 茶菟丝子茶赤叶斑病 茶树膏药病茶炭疽病 茶树枝梢黑点病茶煤病 茶枝黑痣病茶网饼病 茶胴枯病茶褐色叶斑病 茶圆赤星病 茶树缺素症

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树紫纹羽病 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在地 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茶苗白绢病 症状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茶苗茎基部,初发病时茎基部产生紫褐色条点或条斑,后变为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体,逐渐由茎基部向土表扩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或褐色。该病造成茶苗皮层软腐,地上部的叶片变黄,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登革热的防控措施

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及健康教育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本病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病死率较高等特点。 登革热患者和感染者是本病城市型的传染源,病人一般在发病前一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在流行期间,非典型病例及亚临床感染者比典型病例多几十倍,具有更重要的传染源作用。在东南亚存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在丛林猴、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一般流行于夏秋季,但地理性质不同的地区流行高峰时间不同。如为输入性传播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转移。 在登革热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和高人口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出多型登革病毒,主要在儿童中发病,且常发生DHF/DSS,成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来人群发病则为多表现典型登革热。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尚无证据表明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但有人认为我国海南岛、云南省也面临威胁。 登革热地域分布特点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生物区带有极密切关系,流行季节性表现和气温、降雨及伊蚊密度相关,海南省由于长年气温高,冬季伊蚊吸血活动依然,则全年均可发病。 社会因素方面如人口密度高、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卫生知识水平和习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及人口流动等都对发病率有重要影响。沿海或缺水地区家家户户有贮水容器,易形成伊蚊孳生场所。,随着经济文化提高,户内绿化盆栽水养植物花卉增多,积水容器利于伊蚊孳生而引起登革热流行。基建较多的城市,建筑工地积水可以是伊蚊的主要孳生地,是城市型登革热流行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也无疫苗,预防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措施如下: 个人防护措施: 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注意个人卫生。 2.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 3.不在树林、草丛及水潭逗留。 4. 在平时多锻炼,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6. 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 7. 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 环境控制措施: 1. 清除蚊子滋生的容器、水潭、树穴、轮胎积水等 2.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 3. 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学药剂进行杀灭。如厕所、水沟、污水处理池等。 4. 宿舍应整洁卫生,定期灭蚊,睡觉时必须挂蚊帐。 5.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防控意识。 6、若出现发烧的病例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确诊患登革热必须隔离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