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墨家墨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墨家墨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墨家墨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下面是有墨家墨子的简介,欢迎参阅。

墨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军事家和科学家。其中关于他的学说《墨子》就是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搜集他的言论思想编写而成的,此书中含有许多关于墨子在军事、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想法和见解,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籍,许多思想言论至今仍是广为流传。并且由于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他的军事思想治理国家的观念显的尤为重要。并且由于墨子属于农民出生,人们还亲切的称他为“布衣之士”,因此他的思想和学说很多都比较亲民,更能让百姓接受

其实墨子一开始接受的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学习六艺,并且对于六艺中的射、御、书、数变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后来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这并不表示墨子就认同儒学的思想,相反,墨子对于儒家学中的一方面不相信鬼神之说,一方面有推崇祭祀礼学,供奉先人的行为很是看不惯。

对于鬼神之说,墨子是持相信的态度的,他认为,要想判断事物是否真实,即事物的有无,单凭个人的臆想是不可行的,而是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因此,对于儒家学中的思想他无法认同,后来他另辟蹊径,创立自己的学说,言论,后来还招收弟子,传

授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墨子的学派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农民出生的哲学家,所以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从农民出发的,他抨击战争,主张防御,而不是一味的进攻,他的思想受到饱经战争,生灵涂炭的百姓的欢迎,但是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墨子的思想并不受上位者的认同。

墨子一开始并没有成立学派,他本来是在儒家学习的,但是他对于儒家的一些思想不敢苟同,也不喜欢儒家非常繁琐的礼节性的东西,于是他自己开始讲学,并且用比较激烈的语言抨击儒家和各国的暴政,获得了一批追随者,也算是反对儒家的比较重要的势力。墨子提出了包括兼爱非攻在内的十大主张,并且认为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十大主张里面的一些。而且他觉得没有永远尊贵的官员,也没有永远低贱的农民,所以必须要做好事,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里面的尚同思想更是希望天子和百姓要有统一的思想,实行义政。另外墨子也觉得应该要节俭自苦,提倡非乐等等,不过这一思想不仅得不到上位者的赞同,甚至连农民百姓也不赞同,因为自苦的思想违背了人性,该作乐时作乐,该勤奋时勤奋才是正确的,不能一味的自苦。

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成立了墨家学派,得到了很多人的追崇,不过也同样受到了主张武力的上位者的打压。

墨子的地址墨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卒年份没有详细的记载,只知道他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关于他具体是哪个国家的人,

历史上的记载也有不同的说法,下面重点分析几个可能性相对较大的说法。

而关于墨子的故里介绍时只能用相传两个字来说。因为关于他的故里史书上尚无明确的记载,至今仍有几种说法流传。

第一个说法,是墨子是宋国(现今河南商丘)人的说法。《史记》作为历史价值非常高的史书,司马迁在里面虽然没有言明墨子的祖籍,但是却指出“墨翟,宋之大夫也”。《汉书;艺文志》中也写到“为宋大夫,在孔子后”,而宋大夫是世袭制度,也暗示着墨子是宋国人。《墨子》中描述的也是宋国风俗较多,和宋国关系相当密切,并且有些地方具有宋国的方言特点,“止楚攻宋”更是间接的证明了这一言论。

第二个,墨子是鲁国(现今山东滕州)人的说法。清末时期,有学者作《墨子间诂》,在附件《墨子传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是鲁国人的说法,此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山东学者的认可。

第三则是说墨子是鲁阳人(今河南鲁山)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十几年前出现的,当地人都称墨子是鲁阳人。

三种可能都有某些证据来证明,但却又不能十分的确定,所以至于墨子到底是哪里人,到今天依旧是一个没有解开的问题。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

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 中国的逻辑比较肇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这一研究涉及到佛家逻辑、中国墨辩和西方传统逻辑,其中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而对墨家逻辑、亚氏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却相对地研究不足、重视不够,这显然是逻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产生于印度的因明和古代中国的墨辩都曾为人类的推理论证做出过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与亚氏逻辑一样,有着同样的产生逻辑体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逻辑的主要内容上应该是相通的,都会研究诸如概念、命题、推理、论证及逻辑规律等,而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使人明白,历史上的某种逻辑究竟达到了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其意义和价值何在?如何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等等。因此,我们对佛家逻辑与墨家逻辑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两种逻辑及逻辑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为逻辑学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某些启示和借鉴。 一、逻辑起源 从论辩中引生逻辑,逻辑又反过来指导、规范论辩,这是世界三大逻辑形成的共同点。古代逻辑最初总是伴随着论辩的需要而形成,又总是隐藏在辩学的形式之中,虽然佛家逻辑与墨家逻辑起源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产生的时间却很相近,产生和发展也都受到论辩之风的影响,带有强烈的论辩色彩并具有丰富的论辩理论。 先秦时期是中国逻辑萌生的春天,激烈的论战成了逻辑的催生婆。尽管诸子百家都在辩论,都是雄辩家,但只有墨家才首次把论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和系统阐发。墨家逻辑又称墨辩,它在整体上就是研究论辩的形式、规律和方法,一开始就是以论辩工具出现的。墨家非常重视论辩的理论研究,也重视论辩的实践活动,论辩是墨家宣传自家主张、干预时政的基本手段。《公输》篇记载的墨家创始人墨翟与公输般的论辩就是典型一例。他教育弟子专设“谈辩”一科,希望弟子们“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要求他们都能“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而“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

墨家的论辩思想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墨家的论辩思想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151010320 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3班 学生姓名:秦银鸽 指导教师:马世年老师

墨家的论辩思想 学生姓名:秦银鸽指导老师:马世年老师【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社会的动荡孕育了一大批能言善辩的学者,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辩论艺术,而墨辩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辩论艺术。本文从辩的来源、目的、方法、过程、内容、结果以及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七个方面来探讨墨家的论辩思想。 【关键词】墨子论辩逻辑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家善辩。墨子以“名辩”为基础,总结并提出有关辩说理论,创立了墨家辩学,使谈辩成为专门的学问。后墨家以辩著称于世,他们的名辩学说因此被后人称为“墨辩”。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主要注重对具体内容的辩论,而名家,诸如公孙龙、惠子等人,则主要注重对一些概念的辩论。后期墨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期墨家的逻辑思想,而且批判和总结了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因此,它是我国先秦时期水平最高的逻辑思想。 墨子《小取》篇对“谈辩”,即辩的目的、内容、方法、原则都作出了规定,其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这段话基本上把墨子辩学的要领和盘托出了。 一、辩之定义 《经》所谓“辩”,约相当于今所谓“论证”。《经下》云:“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辩而当者胜,这也还是“名实合”的精神,跟那些以诡辩取胜,是有根本分歧的。 从文字学上看,“辩”含有辩论、辩解、辨明的文字意义。“论”含有议论、评定之意。合起来即有通过议论来评定、辨别是非之意。 从本质上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它离不开思维逻辑。因此,辩论也是一种逻辑斗智。 二、辩之目的

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专业张一强) 摘要:墨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哲学和当代中国文化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家思想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二是提出了“类”,“故”,“理”的形式逻辑体系,填补了中国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随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崛起,墨家思想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墨子;兼爱;墨家逻辑;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孔墨两人的地位也是不相上下。可是,自汉武帝时,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各个朝代的正统思想。在各个时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墨家思想却从此销声匿迹了,几乎成了“绝学”。造成墨家文化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坏境的原因,但墨家思想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墨子自称“贱人”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他站在普通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阶级的利益,提出了许多更为实用和进步的思想。他在宇宙学,数学,工程学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诣,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当然作为先秦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位重要奠基人,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最大,取得的成就最高。杨向奎曾先生说过:“没有墨家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残缺的”。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黑格尔等哲学家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偏重伦理,更多的是一些道德箴言,而真正的哲学思想必然包含着要么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要么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于思辨领域里的逻辑思想却提出的很少,虽然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但在形式逻辑方面,儒,道都没有涉及。只有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提出了具

历史趣谈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导语: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 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具有论证的性质,《墨经》把辩定义为"争彼也",即把辩看作是关于"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或谓之是,或谓之非"的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而且认为辩必有胜者和负者,并要求分清胜负。辩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 辩具有名、辞、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后期墨家逻辑中的名是用来摹拟、称谓事物的所然与所以然之性质的,《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这样的名就具有概念的性质。名又是言词(命题)的构成元素,因而也具有语词的性质。后期墨家首先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达名"相当于范畴,如"物";"类名"相当于普遍概念,如"马";"私名"是限于对某一个体事物之称谓,包括专名或姓名,相近于单独概念。后期墨家还从概念的内涵上把"名"分为相当于具体概念的"形貌之名"和相当于抽象概念的"非形貌之名",以及相当于时空概念的"居运之名"和"量数之名",等等。 生活常识分享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和中国古代逻辑 关兴丽 言语行为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西方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立,60、70年代塞尔、格赖斯等人修改和发展的关于语言的理论。奥斯汀揭示了语言的多功能性,纠正了以往哲学家以描述为语言的首要乃至唯一功能的简单化的观点,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言语行为理论,即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言语行为。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大量心血进行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及荀子同样是十分关注语言问题并产生了关于语言的各种思想和理论。与西方言语行为理论相类似,中国古代墨家也有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并且强调的是“以言取效行为”思想。这种以“以言取效行为”思想为特点的言语行为思想体现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而语形学思想呈现的较少,这就使中国古代逻辑学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区别开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学。 一、墨家的言语行为思想 (一)“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以言表意行为 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在以言表意的行为中,奥斯汀还进一步区别开三种行为,即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说话要发出声音,这就是发音行为,发出的声音名为语素。说话时说出的词要属于某种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应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这些词被说出时还有一定语调。这样的发出这些词的声音的行为就是出语行为。此外,说出的词还要有一定的意义,指称一定对象,这就是说,说话时要把语素、意义和指称结合到一起,这种行为就是表意行为。发音行为、出语行为和表意行为这三种行为合到一起,就构成以言表意的行为,或者说,一个人同时完成了这三种行为,他也就完成了以言表意行为。用奥斯汀自己的话来说,以言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些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词,而这些词又都具有某种‘意义’。”(转引之涂纪亮,第94页)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奥斯汀的以言表意行为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一般理论和特征的说明、要求和规定。关于语言的特征,墨家有详细的说明。 “言”在《墨子》书里既指“语言”,也指“话语”。在《墨子》一书中除了对“言”的一般运用外,还有对“言”的一般理论说明、要求和规定。通过对“言”的性质和“言意关系”的阐述,可以看出墨家的以言表意行为思想。 言,口之利也。 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经上》) “言,口之利也”表明语言是嘴巴发出的声音;“言也者,诸口能之”是指凡人之口俱能出言吐语。 墨家认为语言绝不是单纯的发出声音的行为,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媒介。 言,出举也。 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也谓,言犹名致也。(《经上》) “言”与“举”、“言”与“名”、“言”与“意”是什么关系呢?墨家对此有清楚的认识。第一,“言”与“举”的关系。 “言,出举也。”(《经上》) “举”是什么?墨家对“举”有明确的界定,他们指出: “举,拟实也。”(《经上》) “举”本义是擎起、抬起,引申为提出。《说文解字》曰“拟,度也。”段注:“今所谓揣度也。”《易传·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拟”有比拟、议论

墨子对于孔门弟子的论述

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 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 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 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正如我们知道的,墨子曾学习儒家文化,后因“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而创始了墨家文化,虽然在“非儒”篇墨子对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描述并不是很好,但是纵观全文,墨子也并非对孔子全盘否定,所以大部分人也对于墨子反儒而非反孔的观点比较认同,也有人认为墨子开创的墨家是对于孔家思想的一种创新和改进。 《墨子》这本书中对于孔门弟子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非儒”篇,寥寥的几行话中并没有对其太多的肯定,甚至有更多讥讽和否定的意味。但是如果我们通读大部分史料会发现,大家对于孔门弟子评述大部分的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正如《史记》中称其孔门弟子为“七十二贤人”,又如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孔子以及当代的君王及后世曾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孔子甚至在颜回死时悲声痛哭,《雍也》一篇中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充分表现了孔子对其的高度认可。端木赐,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子贡,精通商道,被后世称为“儒商鼻祖”,有子,荀子在《解蔽》中也称赞他说:“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那么墨子为什么悖众人之论而对于孔门弟子评价不高呢? 首先,我认为墨子并没有悖众人之论完全的否定孔门弟子,那为什么《墨子》中对其的描述如此偏激,从原文的这些语句中我能总结三大方面的原因来解释这个现象。 一、墨子对于孔门弟子一些方面确有不满,至少能看出墨子对于孔门弟子的学习方法是不太赞同的,文中描述“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非儒》)这句话正面写孔子的主张错误,侧面揭示了孔门弟子对于孔子的思想一味传承并未有创新思考,对于其教条化的学习方式墨子是不予赞同的。这也就证明了墨子对于孔门弟子确有不满。 二、墨子创建的墨家学说在某些方面与儒家学说有明显冲突。比如说是“节葬”和“厚葬”也就是对于礼数的不同见解,“兼爱”和“仁爱”,“非攻”和“非战”等几个大的方面,“非攻”和“非战”这方面的冲突极为明显,而在文中后面的话“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正是说孔门弟子奉劝君王作战,不顾百姓生活,也就是对于他们战争观的批判,当然我们也可以知道儒家是不反对作战的,对于作战更侧重于这场战争是否符合仁义,是否是正义之战,这是墨子对于儒学的不满之处,并非全针对于孔门弟子,墨子只是对他们这样的作法表示不赞同。 三、《墨子》这本书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以及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当然也包含《非儒》的思想,但是“非儒”这一思想只是墨家思想的一部分,当然它是本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墨子对于孔子思想的一些改进,它意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时而列举孔子及孔门弟子在当时所做的一些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对于孔门弟子的描述也就略有片面之感,导致使孔门弟子在《墨子》这一书中形象与大众的评价略有出入。 以上也就是我分析的几点原因,这些也就是我对于《墨子》中孔门弟子形象的理解和论述。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墨家是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 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

墨家逻辑学的启蒙体系

墨家逻辑学的启蒙体系” 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 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启蒙体系”。(墨家论言词交际的规律,有相当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论述) 当然,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而这也正是“墨家逻辑学”之所以是“启蒙体系”而非“完备体系”的最主要原因。 ----------------------------------------- 虽然墨经中也提到了具体的衡量概念——量,但墨家学者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去阐述量的具体操作理论,而是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具体的情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把量标准

直接赋予在类的内涵之中的,也就是说“‘类’指所立之辞的典型事例。如《大取》列举了十三个一般判断,在‘其类在’的字样下都附带有作为事实证明的典型事例。” 从这些典型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家的类标准暂时还限于使用目的的需要而非理论研究目的的需要。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类不但具有名词的词性,而且具有动词的词性,在类作为名词来使用时,它所承担的意义就是类内涵的一种识别和区分的标准。 而当类作为动词来使用时,它所承担的作用就是以这种标准作为识别和区分的工具,并按照标准去划分知识,使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所以墨家的类也是一种宏观上承担着衡量标准的概念,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它之所以能具有识别与区分的作用,首先就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在头脑中有着关于社会与自然的趋同性的认识背景,在这种认识背景下如何去区分类的同异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因而有时就没有必要再直接去阐述区分事物类的标准,久而久之,衡量的标准也就被自然的内化在类概念之中。 通过上面认识论角度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得出,墨家的类标准主要是从宏观概括性的认识论角度出发,它更多的是从使用的层面出发,通过例子笼统的说明某种事物为某类,而没有在具体使用的基础上把类标准抬升到理论知识细致化总结的高度。 ------------------------ 墨家的类标准主要内含在墨家的类概念中,而墨家的类概念则又主要体现在墨家的三物论中,三物论是指故、理、类,墨家逻辑的三个基本范畴的理论。 《墨子·大取》中有:“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墨辩认为故、理、类三者是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墨子·大取》)提出的命题不仅要有根据(故),而且必须在推论过程中申诉理由,并按照‘类’的原则进行推论。”

27873从儒墨之争看墨家的演进逻辑3月31日汇总

从儒墨之争看墨家的演进逻辑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 由于时间原因,国外对于墨学的研究并不如对儒学的研究早。但《墨学》对国外的影响可以说与儒家学说不相上下。尤其对日韩、欧洲、美洲等国家影响较为深远,尤其在日本,《墨子》在日本最早的中文手抄本(残卷),就目前所知,是原存在宫内省的卷子,关于《墨子》研究的论文,从1890年到1990年的一百多年间,大致发表各类论文120篇,诞生了牧野谦次郎、松本雅明、赤忠、高田淳等日本研究墨学的理论家,我们所说的日本现代儒学,则以20世纪未开端如伊田喜家的《日中两国的现代化和儒学》一文中就提出儒学功能的限定性,认为对儒学的作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和现时代紧密结合。还有如沟口雄三等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进一步提出,现代队儒学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说明儒学与资本主义如何一致,更应改探讨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以儒学为指导,重新确立一种道义。不仅在日本,韩国被儒墨学说产生作用力可以最早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中国为战国时期,儒墨学说为当时显学,虽佛教一同传入韩国,立即被至于显赫地位。也产生了诸如李云九、朴文轩和尹武学等儒墨学说研究的韩国泰斗级人物,为儒墨学说在国外的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欧洲及美洲对儒墨之道的研究相对来说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美洲,人们对待儒墨学说更多的是探讨他们的逻辑,而在欧洲,人们更加关

注的是墨子在宗教、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 随着进入到新的时代,国外对于儒墨思想的研究也步入了新的领域。国外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新儒学家对儒学思想及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思想价值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及研究其现代思想价值。1971年由埃及出版总局出版的、由英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的著作《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一书中对孔子、孟子、荀子、宋明新儒家等的思想及儒家对西方的影响作了介绍。还有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主任侯斯尼—蛤乃斐博士已经培养第一位阿拉伯世界专攻中国哲学史的女硕士,她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中国儒家孔子的思想。可见儒学思想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其也发挥着现代新儒家思想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林存光,在《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中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使得各思想家活跃起来,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及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人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时代政局的混乱使得人才问题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崛起的士人阶层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各自的立国治国理论。直至封建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人才思想才逐渐开始发展成型。尚贤的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治国安天下的首要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巨变也带来士人阶层性质的改变和士人社会身份、社会性格的改变。 2、国内研究

墨翟与墨家思想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罕见的反映下层平民的思想和要求的学派,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战国初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墨子。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现存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篇章有《尚贤》、《兼爱》、《非攻》等。墨子所处的春秋末战国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传统的社会制度瓦解,新生的社会秩序尚未成型,因而形成列国争雄的局面。由于战乱不止,贫富悬殊,所以使得进入平等、互助、富裕的理想世界,成为当时中国百姓的共同愿望。从平民的立场出发,墨子提出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即兼爱(无差等的爱)、非攻(反对攻伐)、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尚贤(推崇贤士)、尚同(主张意见与上级相同)、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非乐(反对音乐)、非命(反对命定论)。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贯穿到墨家学说的各个部分。天志、明鬼是兼爱的理论依据,因为天是提倡兼爱,反对差别的。在政治上,墨子反对战争,鼓励提拔出身低微的贤士,这是兼爱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上,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 救民于水火的忧患意识是墨子创立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所以墨家学说最终都是立足于治国。针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墨子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选择贤士为天子重建政治的权威,全国的百姓、官吏绝对服从天子,从而形成全国由上而下的统一意志,社会上的分歧、战争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而建构理想国的具体方法,一是尚贤(推崇贤士,以贤士取代世袭制度),二是非攻(反对攻伐,重视防卫)。由于拥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墨子的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被人称为墨者。他们是墨子学说的忠实信徒,墨子理想国的坚决拥护者。墨者团体内部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生活简朴、纪律严明,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者团队更是作为半军事化的组织,以实际行动阻止了多次战争,参与了多次守城战役。 墨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流派,著作《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墨子和他的弟子大都是手工业工匠,他们手巧心慧,不仅制造出许多精巧的手工业产品,还进行了科学理论研究,在物理学、几何学、光学等方面有很多建树。墨子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在逻辑学和自然科学上都有突出成就。墨家学说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它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愿望。但是墨家思想反对阶级差别,抨击贫富悬殊,因此被当权者忌惮。中国统一之后,墨家先后遭受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代禁游侠的打击,终于从显学变成了绝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出自:《墨子》)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和识分子。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参加各

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

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墨家逻辑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墨家在先秦诸子中最擅长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具有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从理论上总结出大量逻辑应用方法和逻辑原理。我认为值得从逻辑应用、应用逻辑和逻辑理论三个层次来研究墨家逻辑。一、逻辑应用层次这个层次研究墨家学者是怎样来进行具 体的推理论证的?中国人在思维层次上与西方人相比究竟 有哪些一致性和特色?这种研究不但可以为我们更准确地 把握墨家逻辑的真实思想脉络,而且可以为我们进行思维训练提供典型案例和素材。墨家学者善于逻辑思维,《墨子》各篇都是论证典范。日本学者冈本光生教授认为《墨子·公孟》篇中包含着形式逻辑,而且认为这种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区别开来的地方是,亚里士多德逻辑是一种“名辞逻辑”,而墨家逻辑则是一种对命题逻辑的追寻。[1] 我认为,冈本光生教授的见解是很有见地的。不过我也认为,他所说墨家学者的“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的应用。而且这种逻辑应用,不仅有形式逻辑的应用,还有其他类型的逻辑应用。我们先看《公孟》篇的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

乃今知其一耳也,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以疑惑也。若大人为政,将因国家之难,霹若机之将发也,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是子之所谓非君子邪?”这段话中的逻辑性非常强。公孟子说,君子是“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扣则鸣,不扣则不鸣”这样类型的人。所表达的可以说是一个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即大人提问是君子说话的充分必要条件。“则”这个联结词可以看成是表达充分条件的。令A表示“大人提问”,B表示“君子说话”,则该命题可以表达为:AB(符号表示前面部分是后面部分的充分必要条件)。墨子首先反驳道,“大人提问”不是“君子说话”的充分条件,即大人提问但君子却不能说话即不能献谏,A且B(符号“”表示否定词“非”)。因为大人行暴政,如果君子直接献谏,就会说他不恭顺,如果君子间接献谏,则又叫做私下议论。然后,墨子又指出,大人提问也不是君子说话的必要条件,即大人不提问君子也

墨家思想的核心

墨家思想的核心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出自:):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反对侵略战争。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掌握自然规律。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节约以扩大生产。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

墨家与中国传统武术

墨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武德思想的源泉 说起墨家,大家都知道它的创始人是墨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墨子。在战国时期战乱四起的时代,为了自保以及得到各国当权者的支持,墨家思想不得不有所转变:也就是崇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和不义,以战争谋和平。墨家的弟子 大家都看过刘德华主演的《墨攻》么,里面所讲的就是孤身作战的墨者,以战争武力的方式来拯救梁国的故事。片子为我们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墨者,他厌恶战争,抵制战争,他用生命演绎着侠的含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些无一不和我们如今我武德所相似:我们习武者所讲的武德是什么呢?(有哪位能告诉我?) 传统意义上的武德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的基本涵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其核心是孝悌,也就是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友弟恭,朋亲友爱。这就是受到了墨家思想中的兼爱的影响。 “义”为行善之本,见义勇为拔刀相助、、、我每次看武侠小说看到热血沸腾的时候就会唱: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这个就是墨家的非攻,他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这也是墨家所说的尚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智”是习武者自觉的道德意识,不会欺负弱小,不分贵贱的虚心向他人请教。这就是墨家中所说的尚贤。 “信”就是诚实守信。说到诚信,古有季布一诺(故事就是说古代一个人叫季布,一向说话算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他也因此逃过了后来的一劫、、、)今有四川彩票老板代买彩票中500万,还给委托人。虽然他们不一定有很强悍的武功,但是他们同样是侠义的典范!! 而我们为什么说“侠文化”是墨家思想的后裔呢? 首先说侠文化,那么什么是侠呢? 海外学者田毓英是这样定义侠的:“侠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 金庸大师也曾经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就和墨家的尚同思想相一致 2. 战国以来的侠士,他们继承了墨家的传统。 我们举几个例子:有墨翟陈辞,止楚攻宋的典故,聂政在行刺成功后的自毁容貌,荆柯行刺虽败后依然果敢。他们或怀恩报主,或行刺暴君,或不辱使命,或为人排忧解难,或杀

中国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简介(勤思整理)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着作汇编。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旧题墨翟着,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着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着作,其前三篇掺有儒家理论,当为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多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理论,前人颇以为即以后相关篇章理论之叙余,其实正有对后来各篇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反映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

逻辑与科学思想_以墨家逻辑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为例

以将之逻辑地描述如下: (1)人我同类 (2)取其相同 (3)我所不欲即人之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可以用以下形式描述: (1)O\I (2)(O y S)\(I y S) (3)(O y8S)\(I y8S) (\,/同0;y,/取0;8,/非,不0。) 理所当然,这种推理形式可以看成是伦理观念所以建立的深层原因,即/所以然0的原因,它决定了对道德主体、客体的行为的道德认知活动中的推理与判断,以及完整意义上的伦理体系的建立与导出规则等等。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开端的5周易6,也是中国逻辑史的起点。其中有关类与推类的逻辑思想,以及由推类得出的道德结论,例如上面所涉及到的仁义的重要性、积善而有余庆、爱人犹己、人文化成天下、简易与至德、自强不息、俭德辟难、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等等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到了开山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克峰,南开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副教授。 逻辑与科学思想* )))以墨家逻辑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为例 刘邦凡 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人们显然都承认:那些具有普适性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思想、观念、意识等等,都属于文化。人们对/逻辑0的理解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归纳起来,也不外就是三种 *该文得到/台湾中流与喜马拉雅基金会奖助学金0资助。情况:把/逻辑0理解为知识、理论,认为/逻辑0是一个学科、一门科学、一种专业;把/逻辑0理解为思维(思想)、观念、意识,认为/逻辑0是人们思维的一个层次、一个阶段、一种状态,与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相对照;把/逻辑0理解为方法和技术,认为/逻辑0是推理、有效性、规律。因此,从本质上看,/逻辑0就是一种文化,或者说,逻辑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对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已为文化学家、科学史家普遍认可。作为文化的/逻辑0也不例外,尤其是/逻辑0对数学有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对中国传统数学(所谓/中国传统数学0指西方数学传入以前、未受西方数学影响的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影响,就是一个鲜明示例。 尽管中国并没有形成缜密系统的逻辑学,但中国古代文化蕴涵丰富的逻辑思想与方法是确定无疑的。最早集中国古人逻辑思想与逻辑方法之大成,当属墨家(墨子和5墨经6)。5墨经6的逻辑思想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主题不外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0(5小取6)。也就是说,/说0由/名0和/辞0组成,/说0则是提出理由或论据的过程(即推理或论证)。墨家指出/说0的基础和依据是/故0、/理0、/类0,原则是/以类取、以类予0;基本方法是依据事物间类同关系的/推类0。 墨家学说是先秦显学,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先秦以后,墨家学说虽然逐渐走向衰微成为非主流文化,但它对后世、后人仍然要产生影响,这是文化作用的一条基本规律。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墨家学说及其逻辑思想也不例外。 事实上,墨家逻辑思想在秦汉时期就对数学产生了影响。5周髀算经6是中国最早的算书之一,为汉朝人所撰写,其中/勾股方圆图注0荣方问陈子一节仅仅500多文字,其中 134 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