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体操与舞蹈的关系

浅析艺术体操与舞蹈的关系
浅析艺术体操与舞蹈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161790.html,

浅析艺术体操与舞蹈的关系

作者:傅金芬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31期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我国一项后起之秀的新兴体育项目,舞蹈则是十分重要的舞台表演

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本文通过对艺术体操和舞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身体姿态、器械使用、动作构成要素、身体素质、艺术表现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相反的,在学科属性、音乐选择、动作编排、教训目标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科学合理借鉴将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运用于今后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提高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体操舞蹈关系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1(a)-0000-00

艺术体操作为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以它的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并在包括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上大放异彩。但纵观我国艺术体操的整体发展现状,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自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艺术体操获得银牌,13年邓森悦上获得艺术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第4名历史最好成绩之后,迄今为止,尚未有更好的突破。可见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仍不完善,专业化、竞技化的培养目标以及学训矛盾仍未有解决,使得学员数量流失严重,相比其它体育运动优势项目,参与艺术体操运动的人数相对较少,群众基础较为薄弱。[1]艺术体操是一个难美型项目,对运动员各方面能力几近苛刻,同时对艺术性、惊险

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3—2016版新规则中要求运动员完成一个舞步组合至少是8s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可以通过民族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舞蹈风格表现完成身体动作与器械动作,从而体现出音乐的独特性与情感的表达。因此,艺术体操与舞蹈的高度融合已是目前艺术体操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2]然而总所周知,两个事物更好融合的前提,便是理清两者之间

的关系。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对于艺术体操与舞蹈之间关系方面的理论、实践研究涉及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艺术体操与舞蹈的关系,发现其异同点,以期更好把握艺术体操和舞蹈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丰富艺术体操和舞蹈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艺术体操的竞技化或大众化的教学、训练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1 艺术体操与舞蹈的相似点

舞蹈与艺术体操是两个不同的活动类别,它们的美是通过对各种身体动作的提炼和艺术加工,通过美的形体动作、舞姿、线条及队形、音乐等众多因素而体现出来的,同样这两个艺术项目都需要从小进行训练。研究两者的艺术规律,可以发现两者有以下相似之处:

1.1 具有相似的身体姿态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摘要:音乐与舞蹈,从古至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密在何处?本文将从各 个方面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舞蹈互相依存差异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 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 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 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 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 素两个方面。 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 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 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 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 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 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 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 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同点 一节奏性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 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的关系

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的关系 一、 中国的舞蹈历史,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断发展。中国戏曲的起源,要追溯到它古远的源头——原始舞蹈。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之后的各朝各代中,随着历史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舞蹈都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远古时期的舞蹈,重点在于实用性,它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发展程度繁荣,舞蹈随之也就借鉴吸收很多外来元素,例如胡旋舞之类。在宋元时期,戏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舞蹈的独立表演艺术手段,在此时逐渐的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戏曲舞蹈使得舞蹈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舞蹈艺术也不再是单纯性的肢体表演和祭天娱神,而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抒情叙事的功能性。后来,从戏曲舞蹈中又诞生出了中国古典舞,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本篇论文着重研究戏曲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若要真正理清戏曲与舞蹈之间的融合与区分,那就必须要从舞蹈与戏曲的源头入手。关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相互融合与区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方面,戏曲艺术的产生是以舞蹈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于平于 20XX 年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中指出:“戏曲舞蹈的基本范型来自于昆曲艺术,京剧艺术表演的“身段”作为昆曲范型的延伸,也一并决定了今日“戏曲舞蹈”的形态。”在它所发表的《戏曲音乐、戏曲舞蹈、戏曲舞美樜论》,他指出戏曲舞蹈与戏曲音乐都是戏曲这门艺术的分支,恰当的把握这些分支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提高戏曲这一综合艺术的水平,也就是他认为舞蹈是包含在戏曲艺术之中的。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李雯在发表的《分析“戏曲舞蹈”的由来》中指出:“戏曲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借鉴并改进了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缺点以及其他其他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戏曲舞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融合变化,经过艺术长河的洗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发展离不开舞蹈艺术。”蒋中崎 20XX 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一文中指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最早是在宋代,戏文是中国最早成熟的具有完整戏剧意义的戏曲形式,它通过对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的综合运用,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宋代戏文的出现,使戏曲进行到崭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舞蹈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洪春华在《戏曲舞蹈发展》浅析中写到:“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舞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几点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161790.html,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几点作用 作者:向春燕 来源:《商情》2013年第28期 【摘要】戏曲表演是一种将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一起表现的综合表演艺术,可以表现出丰富的生活内容,从而展现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戏剧舞蹈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创作动态美的根本条件与依据,可将戏曲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形体动态表现展示出来。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戏曲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以期达到创作总结的目的。 【关键词】戏曲舞蹈,戏剧表演,作用总结 1.前言 戏剧表演是一种综合型的表演艺术,它将多种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一起,表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戏曲舞蹈是戏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创作动态美的根本条件和依据,展示了戏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戏曲舞蹈是戏剧表演推向高潮的动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新的审美心理以及欣赏层次的不断提高,在中国的戏剧表演中辅助戏曲舞蹈艺术的虚拟性与象征性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广泛的浸透到戏剧抒情的表演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追求,为戏剧表演艺术的展现灌注了生命力。因此,总结戏曲舞蹈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创作归纳其中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 2.戏曲舞蹈的作用 2.1表现生活 著名表演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欧阳予倩先生在他的《一得余抄》中写道:“这些舞蹈天衣无缝地融化在表演动作里面,随着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地加以运用,从不为舞蹈而舞蹈(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显得及其自如,可以说中国戏曲里的舞蹈动作是生活化了的[1]。”这段话道出了戏曲舞蹈的本质,这种舞蹈是与剧情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说戏曲舞蹈实际上是一种戏剧化了的舞蹈;而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不管是表现何种生活形态,他的一切动作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蹈贯穿于演员在舞台上的全部动作和表情之中,从出场、亮相到下场,举手投足,一动一静都是舞蹈,举凡衣、食、住、行,人类一切日常活动在戏曲舞台上,都舞蹈化了。在戏曲舞台上,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因此,我们可以说:把舞蹈和戏剧密切结合起来,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根本特征。换句话说:戏曲舞蹈的一大作用,是用舞蹈动作演戏。 戏曲以舞蹈再现生活,是基于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在戏曲表演中,无论是“做”的艺术,还是“打”的艺术,都是通过戏曲审美观来认识生活,提炼生活,解释生活的创作结果。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饱和着生活美的的汁液。然而,它又并不是根,而是花,所以它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 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 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 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 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 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 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 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 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 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 单数。 胶州秧歌有两种流派,“文秧歌”和“武秧歌”。“文秧歌”细腻、柔美、舒展,又叫“东路秧歌”,以刘彩为代表;“武秧歌”粗犷、火爆、豪放,又叫“西路秧歌”, 以陈銮增为代表。文武两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后来逐 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 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表演过程中有 效地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 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大摆队”、“四门斗”、“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正反挖心”等。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舞蹈颇具美感,“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 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三弯九动十八态”为其动 态特征,“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

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民族舞蹈进校园的必要性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唤起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在小学校园里,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做广播体操的形式,消除紧张学习之后的疲劳,促进身体的发育生长。最近几年,课间操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少数民族舞蹈在一些地区走进了课间操,我校开展彝族烟盒舞学习推广活动,是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一、彝族的舞蹈历史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源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彝族有着最古老的舞蹈历史,他的人民淳朴热情、能歌善舞,不管什么节日都要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也可以说以歌会友,跟着彝族特有的弦子就能舞起来。男的弹着弦子,女的跳舞,生活甚是和谐。每一个彝族舞蹈都包含了一种文化特点,一种风格习俗,一种意义。学习彝族规范舞是一种风俗习惯的传承,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彝族舞蹈的特点 彝族烟盒舞的舞姿动律,反映在舞蹈艺术上,手和脚的动作比较多,节奏

鲜明,动律感强,舞姿独特,热情奔放,处处显露着山地农耕民族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朴的艺术美和劳动者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彝族烟盒舞动作变换众多,舞姿别具一格,动律感强,节奏明快,手、脚、身形在舞蹈中都能发挥出独到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较强的表现力,在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是较难、得的。 三、彝族舞蹈进学校园的意义 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对学生心理机制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舞蹈唤起学生审美情感,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任何艺术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美的感觉。舞蹈的美是以人体为工具,以形体动作为手段,通过运动本身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正像人们在欣赏舞蹈表演时看到的那样,是靠演员的身体、神态、韵律、以及演员的举手、投足、舞姿和亮相等流露出来,并随着音乐的起伏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是客观存在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舞蹈艺术的精华。舞蹈艺术以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舞姿美这些无声的美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美德情操,净化思想感情。舞蹈有益于在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而美好意识的培养,最佳途径是主体参与的审美活动,因此,舞蹈艺术受到了全社会的钟情和喜爱。 2、校园舞蹈使学生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 舞蹈作为情感的艺术、视觉的艺术,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欣赏、学习、模仿、表演、创造舞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是通过舞蹈艺术的韵律、节奏、感情和表情给人以美感而获得的。舞蹈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美的动作形象使学生在感知美

浅谈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一)

浅谈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论文摘要: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转。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置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彤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泺.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

浅谈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着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

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着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音乐与舞蹈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摘要】:舞蹈的美离不开音乐的点缀。我们不能忽视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但也不能过多的注重音乐而偏失了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舞蹈本身外,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但在其中当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伙伴。 【关键词】:音乐舞蹈辅助相依形式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来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来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都是以音乐伴奏的。两者相辅相依共同编织着美妙的艺术之花。 一、从科学角度分析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 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是有着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过程,即进行着的过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乐音的连续,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依靠动作的连接,就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是“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在这一点上,它们与文学和美术有很大不同,文学中的小说,虽然有“动”着的

情节和进行着的事件,常可中止进行插入背景和人物说明以及作某种观点或理论阐述。又如美术中的图画、雕塑等则是完全不动的。所以从时间概念上说,文学和美术,它们有时是静止的,或是根本静止不动的,而音乐和舞蹈则不是这样,从这方面来讲,就构成了音乐和舞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基础。音乐与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不同之处。如舞蹈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是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我想,从今天完整的舞蹈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正是音乐能够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并不是一切不同特点的东西都可以相互弥补。比如一些无声的物体,像桌子、椅子等等,音乐不能够和它们发生什么有机联系。音乐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据”,存在着共同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行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合理的,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反映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一种至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二、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同时,还有助于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组合以及各种舞蹈语汇之间的连贯和流畅,音乐可以大大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就是音乐在舞蹈中所起到的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舞蹈离不开音乐,还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本能的需要。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蹈动作是最主要的,是“主”,舞蹈音乐是次要的,是“宾”。对于此种观点我认为是非常幼稚和无知的。我们说,加强舞蹈音乐的作用只可能对舞蹈艺术产生积极后果。因为这是“舞蹈艺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当做视觉艺术去欣赏舞蹈时,音乐始终是无形的伙伴,例如舞蹈最后结束时,灯光打开,请指挥向观众鞠躬致谢,这时才提醒人们音乐的存在。一部优秀的舞蹈或舞剧作品,必须要有好的音乐来配合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才能被观众所认可。然而,对于什么是好的舞蹈音乐,有时人们还不能很

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开题报告

唐山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2017 年12 月日

说明 1.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题目来源 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 主要研究内容 胶州秧歌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支独秀。它承上启下,对我国胶州舞蹈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国家行列。而传统的民族艺术也正在被现代舞蹈和其它现代艺术所取代。胶州秧歌艺术正是逐渐消失中。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有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了解它的风格特征,艺术价值,特点和历史。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自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将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承上启下,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提纲: 一、引论 二、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传承了我国古代和当代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浓厚的原始艺术特征 (二)浓缩了我国山东人民生活,是北方民族艺术中的精华 (三)集多种北方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身 (四)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浓烈的黄河流域文化氛围 三、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它的存在对于保护和传承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二)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自主创新的艺术价值 (三)是鲜活的古代传统艺术活化石,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四)舞蹈优美,旋律动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浅谈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运用

浅谈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运用 民族舞蹈的主要发源地就是民族的生活和生产,而且民族舞蹈也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方式,成为了群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民族舞蹈中的舞蹈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交待了民族舞蹈和技巧之间的联系,以及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之中的应用,为日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标签:民族舞蹈;舞蹈技巧;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舞蹈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成为了不同国家人民来对自身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在每一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舞蹈的发展也获得了良好的机遇,传播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而在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了舞蹈技巧的探究,才能够保障民族舞蹈的美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本文结合了实际的舞蹈教学工作,深入地探究了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运用,并以此来为民族舞蹈日后的壮大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的联系 (一)民族舞蹈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民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而舞蹈可以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来对情感和信息进行传递。因此,在不同的民族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和风格的舞蹈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些舞蹈都对民族的底蕴和历史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文化都十分的显著,成为了如今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民族舞蹈的技巧 在舞蹈艺术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动作和舞蹈技巧的运用,带给观众视觉上的艺术冲击,就是民族舞蹈的技巧。在对民族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民族舞蹈的技巧没有深入的掌握和应用,就无法对民族舞蹈所表达的真正情感进行展现。通常来说,韧带和骨骼的协调配合,就是舞蹈技巧的根本出发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种类较为复杂的动作,以此来对情感进行表达,从而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视觉上的冲击。 (三)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的联系 在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往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些民族舞蹈中会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

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明朝时代,戏曲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标准是相当高的。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那么,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就成为我们首要任务,而我们研究和从事戏曲舞蹈编舞的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就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这是做好一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佚名转贴自:网络搜索点击数:2849 更新时间:2008-6-14 ]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篇一: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2013—2014第二学期学院:艺术学院班级:舞蹈121 姓名:崔凌盛学号:1217310102 2014年6月23日浅析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眼舞蹈是音乐的心!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来创造听觉的形象,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来创造视觉的形象,两者的结合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舞蹈都是以音乐伴奏的。两者相辅相依共同编织着美妙的艺术之花。一、从科学角度分析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是有着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空间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过程,即进行着的过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乐音的连续,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依靠动作的连接,就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是“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在这一点上,它们与文学和美术有很大不同,文学中的小说,虽然有“动”着的情节和进行着的事件,常可中止进行插入背景和人物说明以及作某种观点或理论阐述。又如美术中的图画、雕塑等则是完全不动的。所以从时间概念上说,文学和美术,它们有时是静止的,或是根本静止不动的,而音乐和舞蹈则不是这样,从这方面来讲,就构成了音乐和舞蹈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基础。音乐与舞蹈就本身而言,二者之间也存在有不同之处。如舞蹈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是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有声而无形。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我想,从今天完整的舞蹈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正是音乐能够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并不是一切不同特点的东西都可以相互弥补。比如一些无声的物体,像桌子、椅子等等,音乐不能够和它们发生什么有机联系。音乐和舞蹈之所以可能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共同的依

戏曲舞蹈与传统舞蹈的联系

戏曲舞蹈与传统舞蹈的联系 一、戏曲舞蹈与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在舞蹈动作运行规律上的 做手向前指的动作臂要先掏手成圆;伸指时要求腕圆;连台步也要求划圆;身段则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要求圆,总之圆的运行贯穿始终。例如,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都有云间转腰,戏曲的云间转腰讲求内涵,手、眼、身、法、步干净利索,但不讲求饱满与延伸性。一点一线一板一眼,该到哪就是哪,而没有延伸、饱满、做到极致。而中国古典舞的云间转腰要求和其有所不同,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放大园的运行轨迹,讲究空间的无限夸大与无限占有欲,不管在路线和动作规格上都讲求延伸、饱满,追求舒展与美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动作的“划圆的动作”体现出《周易》的思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等性状。故“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动作结构中都占有一定的重要性,“圆”与中国传统哲学意识也是密切相关。总之,由于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制约,造就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圆”的审美特征。 二、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在舞蹈动作表演上的 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是戏曲舞蹈,相异的两种舞蹈表演形式在存在不同的神韵。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是舞姿与身法,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千姿百态。舞姿的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呈现出拧倾中的盘旋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与平稳度。是以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连接舞姿的身法,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它是人体运动的中枢。而戏曲舞蹈中体现出来的是动作与动作的拼贴,内在韵律融汇贯通比古典舞逊色不少,戏曲舞蹈一板一眼的动作程式也定格它在舞蹈表演形式上的独特审美特征。 (一)戏曲舞蹈动作表演以叙事为主,中国古典舞动作表演以抒情写意为主 戏曲舞蹈首先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它提炼和表现生活的特殊逻辑不是模仿而是变形,戏曲舞蹈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戏剧样式,包容复杂的故事和情节,戏剧故事和戏剧情节主要靠人的行为来完成。。中国古典舞蹈以抒情为主,其艺术特征是直接表现和抒发舞者的思想感情。动作语汇与现实的动作无具体直接的关系,或只有寓意性的关联。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胶州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