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注音注释

清平乐村居注音注释
清平乐村居注音注释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音

清平qīngpíng 乐l è·村cūn 居j ū

宋sòng 辛弃疾x īn q ìj í

茅máo 檐yán 低d ī小xiǎo ,溪x ī上shàng 青qīng 青qīng 草cǎo 。醉zuì里l ǐ吴wú音yīn 相xiāng 媚mèi 好hǎo ,白bái 发f à谁shuí家jiā翁wēng 媪ǎo

大dà儿ér 锄chú豆dòu 溪x ī东dōng ,中zhōng 儿ér 正zhèng 织zhī鸡j ī笼lóng 。最zuì喜x ǐ小xiǎo 儿ér 亡wáng 赖lài ,溪x ī头tóu 卧wò剥bāo 莲lián 蓬péng

注释

⑴清平乐(yu 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9-02-19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一“醉”方显真知味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区体会词中农村的景致、农家的生活?如何感受词人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呢?我有些迷惘。 于是,我便反复品读这首词,以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能有所体悟与发现;终于,我找到了“醉”这一词眼。我觉得“醉”在词中包含着多重意思,便灵机一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翁媪的‘醉’,仅仅是因为喝酒的缘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大开,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醉”在景物美。 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一对老夫妇是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老师追问:“说得好!那么这里的景物怎么美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清澈的小溪流,有的说溪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荷花,有的说周围的青山,还有的说茅草屋。如此乡村美景,就像一幅图画,显得异常清新优美。 其二,“醉”在天伦之乐。 学生回答:“这对老夫妇好像还因为家庭幸福而醉了。”我顺着他的思路继续问道:“是的,和睦的家庭令人陶醉。那么,他们的家庭和睦、幸福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又被打开了,有的说这对老夫妇一起喝酒,一起亲热地交谈,很恩爱;有的说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很勤劳能干,小儿子很顽皮可爱,尽享天伦之乐,怎能不“醉”? 其三,“醉”在自醉中。 学到这儿,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词情——“这首词,仅仅是这对老夫妇醉了吗?”学生陷入沉思。此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自己也能有朝一日回到家乡过上平静安闲的生活。而直到晚年,他的梦想也没实现,并且自己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学生读了这段话,若有所悟,有的说作者喜欢农村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说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有的说作者希望收复失地,让自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至此,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道:“是啊,此景此情,作者不禁也被感染了。此‘醉’其实也是作者自醉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在本课教学中,抓住一“醉”字,语文味则尽显矣!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本课,“醉”之一字,写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我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从“相媚好”入手,谈谈是什么让夫妻俩相媚好?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感受“小儿”的天真无邪。紧接着,让他们思考,此时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3、师生对话,感悟亲情 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一: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二: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三: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改写,欢迎参考!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宋代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这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五口之家。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

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村居》 宁陵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郭华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词,对词的平仄押韵、长短句式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但依然是一种感性模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唤醒与提升。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些学习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悟能力,对于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性地捕捉,因此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还是本词教学的合适方法。但基于小学生本身的一些认知特性,在诗意的理解和品悟上要注意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画面。 教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谁来背一背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 2、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还真不少,老师来提高难度,指定几首你还会背吗?(出示课件)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揭题,介绍“词”: (出示课件)快速浏览这首词,与我们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题目形式不一样。“清平乐”是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照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村居”是词的题目。要想把题目读好,词牌与题目中间略有停顿。指名读、齐读。 (2)句式不同词的别称:长短句词分为两部分上片(上阕)、下片(下阕)。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上片和下片之间要稍作停顿。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品读词,感受词的文字美和意境美。: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

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6-11-22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安康市紫阳小学侯贵梅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 ??”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均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

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8、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9、卧:趴。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峻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均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

《清平乐村居》古诗赏析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古诗赏析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 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 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 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
1/5

《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 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 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 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 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 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 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 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 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 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 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 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 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 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 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 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 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 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 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5

清平乐 村居教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投影仪出示全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再如毛泽东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修订稿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 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 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 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颇具难度的。 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 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 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 此课,教者并没有纠缠于生字词的逐句解读,也没有将满腹经纶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在学生独立解读的基础上,再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看读、读图,通过对画面细致地观察,形象地描绘来丰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心境。 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对小儿形象的理解,教者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溪头卧剥莲蓬”的字面意思,学生本也不难体会,但是教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引领着学生走向挂图,细致观察“小儿”的动作姿态:你们仔细看看,小儿子正在干什么他的手中拿着什么他的脚呢学生马上做出了回应,“小儿子趴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莲蓬,脚还在顽皮的晃动着……”不仅于此,教者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他还可能

清平乐 村居6527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我遵循了古诗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诗中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诗的意境,增强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其审美的意识,使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第三,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词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人。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引导学生诗向词的自然过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上课前,我通过情趣读诗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受诗的特点,做好“铺垫,然后自然过渡。在教学这首词时,我让学生自主反思: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高鼎的《村居》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词”与“诗”的区别。细心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练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

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与“词”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四、感受背景,体验情感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骨干教师小学景美情浓,三品其教学设语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 王辉江都区真武镇杨庄小学 【教学目标】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认识2.初步了解词的 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 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难点】借助文本,感悟词情,体会词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设计理念】”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堂上,通过学生与词之间的深度对话,反复朗读、感悟、品味、涵咏,通过空白处的补白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迸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领悟其中的“理”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教学中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养成,做到读写结合,强化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教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每一次学习实践中都有所提升。一.旧知导入,剖题蓄情,课堂初始,教师由旧知自然导入,通过古诗《村居》来引出词《清平乐?村居》继而引导学生畅谈乡村生活,打开学生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以此作铺垫,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埋下伏笔。《清平乐?村居》学生对于诗的格式、体裁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词比较陌生,1 是他们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所以,教者用了一定的时间,通过与古诗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疏通铺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读过程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读准确、读通顺,并辅以范读等手段初步引导学生把握朗读词的节奏。训练中教者注重读的层次,首先读正确,其次读出节奏,最后读出韵味。通过富有层次递升的朗读让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为只有入忘我之境地,才能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词人的心情,这样初始的读为本课读出词情、体会词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想象,品“醉”悟情 在细读品味阶段,教者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朗读,并逐层提高要求,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读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诗词是现实生活文本化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的一个片断或想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温床。在读诗诵词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以联想为桥梁,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去感受词中人物的喜、乐。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和对词意的想象,将情感外显,读出音韵,读出情味,从而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1)想象美景,醉于景美。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词中虽然只是向读者描绘了青草、小溪、茅檐,但教者认为,美丽景色远不止这些,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当平面的诗句被想象生成为一幅幅恬静清新的乡村和谐图时,学生就能投身其中,感词人所感、想词人所想、悲词人所悲、恨词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想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2)想象亲情,醉于情浓。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教者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以文本作为依托,联系生活中的实景,拓展想象,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引领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融想象、说话、积累于一体,自主感受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生硬的技巧指导化为无形的情感渗透,让语言随着感情流淌,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层次性。2 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悟古诗词,不在词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为了领悟词情,引导学生想象翁媪之间的对话,想象三个儿子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家人的勤劳、快乐,被词中洋溢的浓浓亲情所陶醉。 四.拓展延伸,体会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