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与健康人格

传统文学与健康人格
传统文学与健康人格

传统文化与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初探内容提要: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而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我们的孩子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伦理观发生不少发生了偏差。本文就是想从我所熟悉的传统文学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的缺失学生的心理健康弘扬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7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汇集在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策划、研究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为,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的地步。

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的东西,就越民族化。我们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又能融合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形成了独具一格、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但是,这颗明珠却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黯然失色,甚至有失落这段文明的危险。这里既有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已经连续25年高速增长,使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又有现在教育体制的影响,残酷的应试教育逼的孩子们没有思考的余地。他们的思想越来越现实。而中小学生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可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洗礼,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就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你能指望一个从小看着日韩动画片、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孩子长成一个具有中国思想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吗?甚至,我们的不少学生“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祖冲之;只知道周杰伦,不知道华罗庚”。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的学生就好像在污染的环境里生长的庄稼,东倒西斜,身体染上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好吃懒做、缺乏理想是最轻病状,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理解;他们对于国家的概念;他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有时候都发生了严重的偏差。20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赫婿黎曾经指出:“未来文化的消失,并非由于文化的专制,而是娱乐时代的到来”。这段预言,真是令人振聋发聩啊。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这些基层的语文各种者,绝不能熟视无睹,要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传统的中国文化、伦理道德影响我们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这一点,中学语文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学对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经典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它的核心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1、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学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善良、孝顺的人格方面较强的优势

中学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冲突最活跃的时期,因而在这时候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许多是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令人钦佩,对青少年具有榜样的作用。

例如诸葛亮《出师表》、《苏武牧羊》中苏武所表现的对祖国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屈原为了理想“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文天祥那种“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凛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伺权贵”的伟大人格;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不懈追求;黄香暖席、陆绩怀橘的孝顺;曾参杀猪的诚信;;孙叔敖的善良………教学这类文章时,抓住内容的精华,一定会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其次,语文教材中荟萃了许多精彩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或者体现真、善、美,或者代表假、丑、恶。例如《背影》中父亲爱子之情;《小桔灯》中小姑娘的勇敢、乐观;《丰碑》中司务长的无私奉献;《阿o正传》中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鲁四老爷的冷酷…….通过教学这类传统文学,可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再次,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像孔子、孟子等古代圣人“轻利重义”“言必行,行必果”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曹操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闻一多“拍案而起”的英雄气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教育的好教材

2、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学对学生进行意志和毅力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对症下药”。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祖辈、父辈的宠爱;生活条件的富裕,使得孩子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任何的风雨坎坷。因此,他们在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不愿吃苦,容易灰心丧气。所以,利用教材中典型材料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

首先,教材中传统文学有关这方面的素材非常多,可以让学生得到许多精神上的鼓舞。例如陈毅在《梅岭三章》中表现出的在艰苦的环境百折不挠的斗争勇气;《老三界》中表现的在危险情况下的乐观、勇敢的精神品质;以及在《金色

的鱼钩》所表现的小人物在逆境中的顽强坚定直到赢得胜利的毅力。这些内容只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生活意志和毅力方面的教育与渗透,一定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许多著名作家,其中不少人本身就有不断战胜挫折和病魔、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写《国语》;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蒲松龄几次落第却笔耕不缀;曹雪芹遭到家庭变故仍发愤著书;《聊斋》、《红楼梦》才会横空出世…….如果在介绍课文作者时有意识地突出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学生一定会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主动去学习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用百倍的勇气来面对自己的不幸。

3、利用传统文学来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排除心理障碍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中学阶段又是人的心理和观念的形成期。因此,学校教育有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正确引导学生体验这个社会,并且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体验友谊、乐趣,从而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敢。这样就可以排除由于各种矛盾、冲突所引起的郁闷、焦虑和孤独,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性格。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利用传统文学的阅读教学、写作还是语文的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多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开朗的性格,对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特别有效。

4、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学在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感方面可以说是“技高一筹”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多是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思想性强、故事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有效的排除学生心中的偏差的看法和认识,促进健康情感的养成。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接受传统文化最集中的时期,而语文教学又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主战场。所以,我觉得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好‘灵魂工程师’的工作,让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开花、结果。几年以前,学校照顾我刚刚过完产假,只给我安排了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其他上一些政治、劳技等科目。这样,我就可以大胆地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上政治课时,我经常觉得书本的道理太抽象、太说教了,学生不爱听,我改变方法,上了15分钟课上的内容,就用30分钟讲几个成语故事。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的结尾;富有哲理的语言,常常使学生们欲罢不能。我又经常让学生回家用讲过的成语故事造句或者写下自己的感想。我发觉,他们的作业比我布置的语文作业认真多了。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成语故事讲完了,学生还要听,没有办法,我就又拿来了一部《三国演义》每上一节课,就给他们读半小时,不久,我发现,不等我讲,学生们已经知道结果了,原来,他们等不及,自己找书看了。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伦理

道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是学生不愿意去学传统文化,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兴趣。只要我们多动动脑子,还是有办法把这缺失的文化‘喂’给学生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文化的营养一定会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生的。

其次,利用各种传统的节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是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历史痕迹,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理想和追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七夕…….. 几乎每一个节日都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的故事;一个个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和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将我们的祖国打扮的分外美丽。这些是我们中华特有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利用这些节日,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且和其他民族相比较,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再次,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保证阅览课的开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的世界里自由的生活。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从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从传统风俗中获得知识。所以,一定要保证阅览课的开放,让学生自由的阅读,好的书,就如一位良师益友,不仅能丰富你知识,而且能陶冶你的性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增加人际交往

朗读、演讲、知识问答、辩论比赛、影视评论……这些语文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养成学生开朗的性格。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得主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共同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发展,必须到2530年前的孔子那里找智慧。现在,世界的眼球已经转向了东方,而我们中国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本,这是我们的骄傲所在,也是我们赢得世界尊重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要高举传统文化这面旗帜,让它高高的飘扬在中国人的心里。

健康与人文

引 言 我們常常聽到人文的課題,如「科學與人文」、「藝術與人文」、「法律與人文」、「醫學與人文」等。科學而沒有人文將變成野蠻的工具;有法律而沒有人文將製造惡法,所以缺少人文則任何的領域將無法完美,顯然人文是普遍的重要課題。人生的三件重要事情—健康、家庭及好友,其中首項是健康,因此,健康也是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健康而能忽視人文嗎?因此,我們需要重視這兩件重要的問題「健康」與「人文」及其關聯。 健康的重要性 有了健康才能避免病魔纏身,臥病不起,抱負難展,含恨終身,亦可免除風燭殘年,鰥寡孤獨,鬰鬰寡歡。健康能讓人延年益壽,而且老當益壯,是幸福快樂的基礎,不但有益個人及家庭,更有益社會與國家。 健康的定義及範圍 狹義的健康指沒有疾病的身體,而廣義的健康乃指有長期適應環境之身體、情緒、精神及社交等方面能力的個體。因此,健康的要件不只在身體,尚有精神、情緒及社交的問題。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健康增進的範疇涵蓋疾病的預防,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病後之調養及健康的維護及提升。 健康相關的產業 健康相關的產業包括疾病的防治、病後調養與健康促進的產業,如生物科技產業、醫學科技產業、醫療科技產業、經濟知識產業、藝文、音樂、建築等,範圍很廣。 現代的醫院 醫院是特殊的服務業,由於生命是有限的,醫院常有力所未逮的限制,而需要向病人及家屬說明而獲得知情同意;且醫病雙方對於醫療結果期待的落差,致無法滿足病人及其家屬期待的滿意度,而需要有能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能力;而且是涉及生命及健康,而需要專業,做到安全及盡力(做到盡人事,聽天命)。 在醫院服務的人員是要有能力因應社會、經濟及專業知識之急速變遷的全方位的人才,具有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洞察能力及動作反射能力,而且有「悲天憫人」及「痌瘝在抱」的仁心,以及「橘井功深」與「妙手回春」的醫術,因此,除了專業外,必須要有人文素養。 人文精神 人類之所以與禽獸不同,在於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所呈現的最根本的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價值觀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人對世界的描畫,人所創造的「世界圖像」的精神,包括科學精神、道德精神、藝術精神等所有文化精神。 人文的定義 人文是人本與文化的總稱。人本雖是關心個別和獨特的價值觀,但也考量人之團體的活動及其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到文明,其努力進化所得的成果,包括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的綜合體。人文就是以人為本之文明的成果。 人文主義(humanism) 人文主義是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強調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意義,注重人對真善美的追求,促進人的道德崇尚之一種思想態度。 人文學科(huminities) 人文學科是德國哲學家狄爾秀(Wilhelm Dilthey)之人本科學,及德國哲學家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之文化科學的總稱。人文學科是探討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之人文主義的學科,最早是指研讀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著作,涵蓋所有的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和哲學。現代教育課程的人文學科更為擴展,包括古典語言(希臘語、拉丁語)、文學、藝術(藝術史、藝術理論)、歷史、哲學、舞蹈、音樂、戲劇、建築、神學等。它是服務性的一般學科或技術。 人文學科的觀點及理論 人文學科是適用於任何主題的某些一般技藝與方法(如繪畫、舞蹈等),運用並強調超乎其他功能的某些語言功能(如音樂、神學等),建立在一般特殊精神官能基礎之上(如繪畫、舞蹈、音樂、建築等),及建立在適合於 152 54 2009, Vol.52, No.3

关于心理健康的议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议论文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同学们也许会说:“健康就是不生病,身体好。”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健康除了指身体健康,最关键的是心理要健康。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优秀品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不健康能导致内脏功能受阻、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等。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导致生病。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和锻炼形成。在班里,我是一名清洁委员,也许有的人会看不上这个“七品芝麻官”,但我深知整洁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而且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总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有一天,我一直忙着做作业,忘了检查卫生,教室里被几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同学弄脏了,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还扣了我的分。当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真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心想:这次扣了就扣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以后一定更好地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为班级的卫生工作尽力。正因为我有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所以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后来,我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我班的卫生工作真的搞上去了,教室里再也不见乱丢

纸屑的人。我们整天都在洁净的环境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同学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由此可见,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多么重要。正如巴德舒尔伯格说的,只有在受批评时不气馁,受表扬时不骄傲,才会取得成功。是啊,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只有平衡好自己的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代呼唤心理健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关于心理健康的议论文 上周,我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教育活动课。这堂课由我们的施副校长亲自授课,让我们获益匪浅。 生命之泉,涓涌不息,青春常绿。在这堂特殊的心理教育课上,亲爱的校长让我们明白了:在这般美丽的年华中,我们也要提防跌入青春误区编织的美丽的网。 老师发给我们每个组一张纸,上面赫然印着一串葡萄的简笔画,让我们小组讨论将能想到的青春期变化一一对应给葡萄涂上颜色。大家唧唧喳喳的忙开了。不一会儿,大家纷纷亮出讨论成果,几名同学被邀请上讲台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长高了,成熟了,关注异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上,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男女生交往呢?首先我认为,男女生交往应该是积极正面的。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也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正确的男女生交往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情感,让我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互激励着成为一个优秀乐观的人。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文学理论教程 论文题目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学生徐亚婷 学号20124998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1班 授课教师钱少青 关键字: 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2014年6月25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徐亚婷 20124998 摘要:为了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学的含义、发展情况、特点、主题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研究,从中获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的相关知识。 关键字: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含义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二)传统文学的含义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说,狭义上指区别于网络文学这一方块而言的文学体裁与样式;广义上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之,相对于新的文学流行方式而说,过去流行的文学方式就是传统文学。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情况 (一)网络文学 文学因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现代派先锋文学等等,进入90年代,文学面对商品化的市场竞争,很多作家开始写起了“俗文学”、“亚文学”,另有一些作家弃文从商。“快餐文化”迅速膨胀,抢占了大众文化市场。并且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它们直观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它们很快的在市场赢得先机。互联网的快捷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据调查表明,自1994年3月中国以“.cn”为功能变量名称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同年就有了电子文学月刊“新语丝”。截止2001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241个。 (二)传统文学 传统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农耕时期、工业时期和高科技时代。原始社会是文学的萌芽时期,诗乐舞一体,文学与文章一体,口耳相传为主,是一个神话与史诗的时代。农耕时代的文学具有阶级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逐渐与实用脱离并具有了审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20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精选公文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00 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00 字,希望 大家喜欢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00 字篇一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 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 1 ---------------- 精选公文范文 ----------------

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 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 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 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 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 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 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 2 ---------------- 精选公文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篇1 摘要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归纳和分析,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且笔者将个人实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提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看法。从而促进读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充实的动力。 关键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 1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日渐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成果,是心理学的应用和服务于教育行业的体现。由于学校心理学萌芽于1896年的美国,并且它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均位于美国。就此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源于美国。而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提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更广泛的发展。本文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概念,泛指学校机构向学生提供的所有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服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概念而言,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也有不同。 刘华山在1998年出版的《学校心理辅导》一书中采用了心理辅导的提法。根据其心理辅导概念的内涵,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重点强调

心理健康手抄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文字稿

心理健康手抄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怎么写?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全日制双证教育硕士专业方向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研 究生亦有此专业,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也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的专业。本文为您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 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 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 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 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 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 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 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

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 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 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 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 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 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 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 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 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 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 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 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 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 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 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 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

(健康快乐悦读)人文常识悦读_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诗人

象征主义者们强调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与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以及柏格森的思想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注重描写个人幻影与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与生硬的说教,主张用有质感的形象与暗示、烘托、对比以及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晶特别重视音乐性与韵律感。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是最高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与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原理》主张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观点,还强调形式美、暗示性以及音乐性,是象征主义的理论开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就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提倡:诗歌应该首先要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与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品还有《三年以后》、《白色的月》和《狱中》等等。 阿尔图尔·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较激进的一位,他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其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是《醉舟》、《母音》和《地狱一季》。1912年,兰波成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马拉美的《天鹅》、《海洛狄亚德》和《牧神的午后》是他的代表作品。保尔·瓦雷里的作品有《年轻的司命女神》、《脚步》、《石榴》、《风灵》以及《海滨墓园》。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的作品有《豹》、《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他的风格晦涩难懂,其中有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以及抽象化的特点。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威廉·巴特勒·叶芝以及T·S·艾略特。叶芝的作品有《奥辛之浪迹》、《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以及《在学童中间》等等,还有理论著作《灵视》。艾略特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荒原》和《四个四重奏》。

心理健康-论文

一、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标准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最初,人们所说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强调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深刻地意识到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界定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围,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后来,国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有许多论述,由于每位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执一词,使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偶尔的现象.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既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如何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较准确的指标,所以关于标准问题在心理学界还存在很大分歧.将已有的中西方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的界说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学者倾向于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所谓生存标准是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目标是最有利于保存与延长生物学寿命,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顺从文化主流;而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希望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挖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豪的人.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从学生身心特点看,发展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有些表面上看来属于适应的问题,实际是发展受阻的一种变态反应.另一方面,它能够对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实践加以正确引导,顺应当前世界的新趋势.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正常的智力使人在认识世界、认识环境、认识自我时持客观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各种事物,不会“自我中心”;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他人的心活动有较敏锐的观察力,不会经常误解他人的

网络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网络文学 学生姓名:罗建华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8秋季班 指导老师:钟老师 时间: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五日

浅析网络文学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否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 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

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篇1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国家的强盛。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国家教委近年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强、人格丧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上。这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

精神文明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究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环境巨变引起心理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多出身于独身子女群体,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脱离原来由家长进行全方位照顾的环境进入到大学,一切生活起居皆要开始自行处理。此时,如果不能很快学会自理和适应集体生活,就会产生自卑、困惑、茫然无措、无助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远离家乡来到喧嚣和繁华的新环境,往往会由于语言、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不适应,产生恐慌、惧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环境来说,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大家齐聚一堂,交际圈子变广、变复杂,难免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心理会容易受到挫伤,感到孤立无援,而且这张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最大,伴随时间最长,解除的难度也最大。 (二)个性缺陷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视,难免会造成学生心理和个性上的多样化。大学阶段,群体生活和交际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点之一。个性的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交际和集体生活中的摩擦。有个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计较、胸怀狭窄、贪恋虚荣等个性缺陷的人在大学生活中比那些个性开朗、内心

1000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范文2篇

1000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范文2篇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强与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我们大学生正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性与爱、就业与创业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近年来,因为上述问题处理失当而引发的个人悲剧日益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让人不禁直呼——“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本学期,我们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科学地从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入手,针对学习、人际、恋爱、网络、休闲、就业方方面面来分析和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一门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总的来说,大学生较之社会人士、老年人、中小学生等人群,有一定自制力但仍易意气用事、有一定主见但仍易盲从和被煽动、自信自负却又常常怀疑自己偶尔自卑,这样的心理特点,使引导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的正确形成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长期积累形成的。生物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最难改变的因素,也是精神病是一种病、精神病需要吃药的理由。在所有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影响最大的、意想不到的深远的——大凡成人所表现出来

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多或少总带有其童年的体验和遭遇痕迹,早期所经受的较大的挫折或创伤,可能会压抑在潜意识中,在日后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个体的心理障碍。所以家庭作为主要的早期个体活动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里,不少都经历了悲惨的童年。外号“发狂的月光杀手”的美国杀手阿尔伯特费什:叔叔是宗教狂热分子,生母患有幻视幻听的顽疾,费什被送到孤儿院,时常因犯错而被脱衣服受到老师鞭打。他甚至有一个朋友跟他讲吃屎喝尿等虐待方法,这些无疑成为一个诱拐儿童并杀而食之的疯子杀手最刻骨铭心的启蒙教育……次之家庭因素,还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人心理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而当面对我们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不是无计可施的。首先,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发展个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甚至治疗某些心理缺陷,如孤僻的人可以多多参与像足球、排球、篮球这样的团队项目;容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则宜选择太极拳、射击、远足等要求耐心和坚强毅力的项目。 其次,立足于大学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作为学生,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自己的专业,要自主地根据个人兴趣、需要、特长组织学习,逐渐把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转化为自主学习。并且,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培养科学的思维和独立的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最后,如果遇到想不开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学会倾诉。当我们把压力、困惑说给家人和朋友听之后,他们的支持会成为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研究报告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 组长:王子洋 组员:岳翯男程虹人黄楠李哲 时间:2008.1.15-2008.1.17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 比较研究报告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发展推广,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学生。为了对中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出一定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为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做出一个参照,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比较【内涵价值】”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学生在良莠不齐的各类作品中找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同时避免把时间无谓的浪费在无意义的作品上面,通过有限时间内的阅读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内涵。阐明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各自的文学特点,帮助中学生从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研究文献综述 这项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进行,主要采取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及访问等形式。 国内许多网站的网友曾就网络文学问题专门开展过一定的讨论,但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很难达到一定深度,也并未对中学生的阅读取向提出有指导性使用性的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是撰写出一份有一定指导性权威性的研究报告,其中对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作出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原则是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价值取向,做到客观、有理、有力的说明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内涵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访问。 搜索资料主要针对目前已有的各种讨论分析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分类,去粗取精,获得其中的精华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中学生做喜欢的文学体裁,最喜爱的作家作品,对网络熟悉程度,是否经常上网看小说等进行调查。 投票主要针对各人群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更喜爱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经典文学)进行调查。 访谈主要是通过聊天工具,以谈话形式调查中学生对于网络文学以及经典文学的看法,并获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的调查分为三步骤: 1.收集资料。包括调查问卷,投票,访问,文本资料等,在组员各自家中初步查找,在省图书馆进行资料的再收集。资料收集情况比较完整,在各个不同的人群中均取得一定的样本。 2.整理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去掉主观性强,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资料,这项工作由组长独立完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摘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常听到家长、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学生不好教。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为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重视和加强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本人多年教育实践,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是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小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小论文 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都不能在社会上独自生活,学习生活上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与人 沟通变得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们打开成功 大门的金钥匙。 我是一个随和的人,只要想和我真诚交朋友的人,我都会以真诚去对待。因此我也有一群不错的朋友群,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有困难互相帮助,遇到问题互相理解,遭受挫折互相鼓励,拉一把。所以我的人际关系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在朋友 交往中,特别是好朋友间,我比较喜欢开玩笑,扮演“丑人”的角色,经常说一些开玩笑的挖苦的话语。有的朋友能理解,打闹一下 就算了。但有的朋友会误解,导致我们的友谊受到影响,甚至对我 产生厌恶感。还有就是在朋友间我会表现得很活泼,很喜欢玩,但 在人际交往的陌生阶段,我却表现得很“冷”。基本上从不主动聊天,都是比较被动,只有在被人搭话我才回应一两句。可能就是这 个原因,我的朋友大多数是同班同学。对于不是经常见面的朋友, 我也很少和他们联系,有的只是在网上聊聊天,或者过年的时候聚聚,这也导致我们的关系疏远。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想一个人静静,对于朋友的话语表现得不耐烦。这些都是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地损失一些朋友,影响我和朋 友之间的友谊。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 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大学生生存竞争和压力的增大、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对挫折承受力又不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面对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所以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为此我针对此问

题对周边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此途径找出实际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希望为广大同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解决途径建议 前言 近期,高校死伤事件频发: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事件;复旦大学发生室友投毒事件,起因是生活琐事导致;南昌理工学院一大一女生15日晚坠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人们在震惊和惋惜的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国家教委曾对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据上海高校的调查,在200 多种令大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学生、异性、对未来的担忧各占20% 。 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及贫困生的大

量增加,这些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才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和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为此我对同学之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通过问题的发现了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广大缓解心理压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详见附录1)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学之间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借助腾讯QQ进行问卷发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这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及大专的在校大学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

人文医学的健康理念

人文医学的健康理念 概论:人文以医学是永远的双重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当 医学缺少了人文的关怀,人们又失去了对医学内涵的尊重和理解的话。原本和谐的社会就会被打乱。医生需要做到尊重关怀病人,而病人需要相信医生。人文与医学相辅相成,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需要在医学的实践中坚持人文精神,人们带着人文的情怀去理解和支持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病人与医生的和谐,达到病人恢复健康的最终目的。 一、健康与疾病 健康与疾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念,而是与文化息息相关。健康和疾病不仅 仅只是一个生物学的现象,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个人体验。因此,医生在提供卫生服务和治疗的时候,必须要想到我们服务的对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病体,而是有思想的个体。通过以人文为中心的有效沟通,从以人为本为理念有效的沟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我们的服务满意度,从而来提高服务人群的生活质量。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健康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健康,它与医学息息相关,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健康并不是代表我们身体的健康。很多人说“无病即健康”。其实并不然,健康更多的是代表思想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生活的健康。它与我们的生活坏境,文化理解息息相关。需要医生不仅要关注病人的身体,也要关注他的心理,才能更好的运用人文精神,为病人服务。疾病也一样。如果仅仅以无病就是健康,未免太草率了。他的生活健康,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二)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健康和疾病并不是一个一个纯粹的生物学过程,更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息息相关。正如同信息和信仰会决定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同时也会决定他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第六次报告中指出: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文化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所以文化影响着健康,决定着健康。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意识,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二、健康的意义 健康在大多数人心里及时没有患病就是健康,其实并不然,健康的定义很广,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心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适应环境变化,各种心理刺激以及致病因子对身体的作用。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 (一)身体的健康 身体的健康即是说无病。有良好的抵抗外界病毒的抵抗力。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生的治疗意义。合理的饮食,保持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上的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比如早睡早起、饭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心理困扰,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字论文参考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 群体,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心理困扰,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生是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代表,社会和公众都 赋予了大学生很高的期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恶性事件的出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已经过去了很久的“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让人至今回想起来,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 还有吉林发生的延边大学在校学生为勒索钱财,绑架杀害一名六年级小学生。除去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每年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硫酸泼熊”、“残杀虐待流浪动物”的事件在大学生身上发生。而每年各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中, 由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引起的已经超过其中的50%。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有超过%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不久前,兰州大学学生处对学生思想、 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5的多达30人,占%,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占到%。 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 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在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一、面对压力不知所措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是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焦虑造成的,而引起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直接因素就是生活中的压力。由于生活速度加快、社会急速转型及竞争日益 激烈,大部分人都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刚一进校就要面对学 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如果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 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 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大多数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二、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 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自 由的“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头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新的、相对陌生的集体内,昔日那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