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猎豹追捕斑马,自然选择有利于斑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时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猎豹吃掉的大多是斑马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作为捕食者的猎豹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1)猎豹追捕斑马时,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为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神经末梢内部的____ __________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与神经末梢相对的肌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该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___________引起肌膜上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2)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______”策略。“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 _____________。

(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判断某猎豹捕食一头斑马后就获得了该斑马10%~20%的能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猎豹和斑马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__之间、______ 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4分)病原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机理如下图所示。

(1)据图可知,病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多种。通过_______________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__________浓度而表现出抗性;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_________________而表现出抗性;通过__________使抗生素降解,失去功能。

(2)研究发现,由于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和滥用,导致人类肠道中病原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细菌耐药性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抗生素在医疗以及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抗性污染热点区,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最终进入水体和土壤。请你提出两项对应抗生素耐药性蔓延的措施。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二倍体植物甲(2n=18)和二倍体植物乙(2n=48)。进行有性杂交,得到F1不育。若用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的顶芽形成植株丙,丙开花后能自交获得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和乙都是二倍体生物,且体细胞中都含有18条染色体,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若甲和乙杂交得到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来自甲的染色体全部丢失,而乙的染色体全部保留,则继续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C.F1幼苗形成丙发生的变异,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5分)某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盲鱼在洞穴中长期不用眼睛的结果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相适应的进化结果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5、(5分)《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9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以下属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6、(5分)由于抗生素使用的不规范,可能产生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生素诱发了细菌的基因突变

B.多种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染色体变异是细菌变异的来源之一

D.超级细菌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7、(5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

8、(5分)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是

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D.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

9、(5分)新近发现的一种被称为NDM-1的超级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由此对人类医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下列有关NDM-1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感染超级细菌后会通过浆细胞识别NDM—1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B.NDM-1与蛔虫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都是来自细胞质基质

C.NDM—1的超级抗药性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的结果

D.NDM-1这种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其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进化成了新的物种

10、(5分)下列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5分)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12、(5分)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

叙述错误

..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为88%

C.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13、(5分)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

A.共同祖先遗传 B.环境变化 C.长期人工选择 D.生物变异

14、(5分)西班牙研究统计了 110 种海岛鸟类以及 1821 种大陆鸟类的脑部大小样本的数据集,发现生活在海岛上的鸟类比它们的大陆近缘种的脑部更大,说明

A.海岛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的定向变异

B.海岛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自然选择

C.大陆环境引发了鸟类脑部向更小的方向变异

D.海岛鸟类和大陆鸟类有共同的祖先

15、(5分)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进化理论

C.摩尔根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达尔文发现植物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其下部传递

16、(5分)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

B.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有可能发生进化

17、(5分)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

B.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

C.药物的注射不会改变该地区野兔的基因库

D.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18、(5分)“蚊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处,发现了新物种--盲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

D.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19、(5分)青藏高速公路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条纳入国家髙速公路网的公路项目,若高速公路的修建

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分割成2块,并由此形成2个完全独立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的开通会诱导2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B.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增加藏羚羊的活动空间

C.许多年后,2个藏羚羊种群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这2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彼此的基因频率有影响

20、(5分)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桦尺蠖大多数是灰色,极少数是黑色。随着工业的发展,到1898年各工业区黑色桦尺蠖的数量大大超过灰色桦尺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工业污染的环境中,与灰色有关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出现生殖隔离

C.不同体色桦尺蠖的同时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D.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工业污染的结果

21、(5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22、(5分)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

B.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仅是天敌的种类和数量

C.自然选择作用有利于提高种群内各种基因的频率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答案】突触小泡 Na+内流精明的捕食者物种多样性能量传递效率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而某猎豹和一头斑马只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个体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

【解析】

(1)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2)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3)根据题意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而某猎豹和一头斑马只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个体,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4分)【答案】特异性或多重耐药外排泵抗生素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抗生素失活酶

抗生素对病原细菌的选择作用,导致病原细菌中耐药基因频率增大①管理或减少抗生素的生产、使用及向自然环境排放;②监测医院、养殖场等周围环境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③研制新型替代药物;④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消除和缓解耐药性发生和传播;⑤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减少抗生素滥用

【解析】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通过特异性或多重耐药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通过抗生素失活酶使抗生素降解,失去功能。

(2)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导致人类肠道中病原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病原细菌的选择作用,即滥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菌的基因频率增大,从而使得耐药性增强。(3)防止抗生素蔓延的措施有:①管理或减少抗生素的生产、使用及向自然环境排放;②监测医院、养殖场等周围环境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③研制新型替代药物;④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消除和缓解耐药性发生和传播;⑤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减少抗生素滥用。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答案】B

【解析】二倍体植物甲(2n=18)和二倍体植物乙(2n=18)进行有性杂交,得到F1不育,说明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若甲和乙杂交得到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来自甲的染色体全部丢失,而乙的染色体全部保留,说明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继续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4、(5分)【答案】C

【解析】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B错误;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黑暗环境相适应的进化结果,C 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5、(5分)【答案】A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A正确;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和生物进化的实质,D错误。

6、(5分)【答案】B

【解析】细菌的基因突变本来就存在,由多种抗生素对其进行了定向选择,A错误、B正确;细菌是原核细胞,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C错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是细菌的质粒、动植物病毒等,D错误。

7、(5分)【答案】D

【解析】盲鱼的眼睛有退化的,也有没有退化的变异,长期黑暗的条件下对盲鱼的眼睛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两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可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会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D正确。

8、(5分)【答案】C

【解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单纯的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因此也不会导致生物进化,A正确;一般情况下,花药内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以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某一个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但是整个种群的基因突变频率并不低,且基因突变能形成新基因,因此其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正确。

9、(5分)【答案】B

【解析】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是没有识别抗原(超级细菌)的能力,A错误;NDM-1与蛔虫细胞中都没有线粒体,因此它们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细胞质基质,B正确;NDM-1的超级抗药性是

滥用抗生素对细菌产生的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的结果,C错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10、(5分)【答案】B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正确。因此,正确的有②③⑤,故选B。

11、(5分)【答案】B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是可遗传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④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⑤正确。

12、(5分)【答案】D

【解析】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正确;计算可知,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则敏感性基因频率为88%,B正确;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12%,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4%+32%×1/2=20%,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1%+15%×1/2=8.5%,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错误。

13、(5分)【答案】A

【解析】人、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是不同的物种,但都是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他们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5分)【答案】B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可遗传的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 和C选项都认为发生了定向的变异,错误;海岛鸟类和大陆鸟类有共同的祖先,但不符合题意;海岛环境与大陆环境相比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海岛上的鸟类比它们的大陆近缘种的脑部更大,研究人员认为是海岛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自然选择,故D正确。

15、(5分)【答案】B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发现化学本质,A项错误;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进化理论, B项正确;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项错误;达尔文提出植物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可能是单侧光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产生了某种影响,并没有认识到生长素的存在,D项错误。

16、(5分)【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细菌的抗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性突变进行选择,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若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待不变,但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17、(5分)【答案】D

【解析】注射药物后一年,大量个体死亡,说明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多于有耐药性个体数,A错误;野兔种群中本来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出来抗药性个体,所以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给野兔注射药物属于人工选择,会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故野兔的基因库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D正确。

18、(5分)【答案】D

【解析】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基因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者之间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发生盲鱼个体之间,B错误;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基因突变,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然后由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C错误;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

19、(5分)【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高速公路的开通不是诱导2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的原因,A错误;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压缩藏羚羊的活动空间,B错误;由于环境不同,通过自然选择,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相同,许多年后,2个藏羚羊种群有可能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这2个种群是完全独立,因此它们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是互不干扰的,D错误。

20、(5分)【答案】C

【解析】与灰色有关的基因是突变产生的,无工业污染的环境中,也可能发生突变,引起与灰色有关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B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不同体色桦尺蠖的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C正确;黑色桦尺蠖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工业污染只是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D错误。

21、(5分)【答案】B

【解析】生物的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因此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A错误;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若表现型相同,则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正确;亲子代间基因型频率不变则基因频率一定不变,而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如杂合子Aa自交后代基因频率不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C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因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22、(5分)【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同的环境会导致同一种生物的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A错

误;发挥自然选择作用的因素是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B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种群内部分基因频率增加,部分基因频率减少,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