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

预防接种是用各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注射到健康的婴幼儿的身体里,使小儿增强相应的抗病能力。部分儿童会在接种后出现一些身体反应,所以家长在幼儿接种后,还要多多关注幼儿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给予相应护理。

预防接种对人是一种外来的刺激,活菌苗、活疫苗的接种实际上是一种轻度感染,死菌苗、死疫苗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刺激。因此,在接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或局部反应。 1、常见反应

①全身反应:接种后5-6小时或24小时出现体温升高,如为活疫苗则在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出现体温升高。有些儿童可能出现头晕、全身不适、疲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一般此类反应如较轻微时可以不作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或给予对症处理即可。如高热不退或症状较重时,应去医院就诊。

②局部反应: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有时会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天。活疫苗接种后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局部出现反应时,可以用干净毛巾热敷,并抬高患肢。

2、异常反应

极少数病人在接种后可出现严重反应,包括

①过敏性休克:在注射后数分钟至2小时后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脉搏细弱、四肢冰凉、出冷汗、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如不及时抢救,会出现生命危险。需让患儿平卧,头部放低,立即皮下注射1:1 000的肾上腺素0.5-1ml,保暖,吸氧,并采用其它抗过敏性休克的措施。

②晕针:儿童由于恐惧、精神紧张、疲劳、空腹等原因可在注射时或注射后数分钟发生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晕针的表现。应立即使患儿平卧,饮少量的热水,并注意鉴别是否为过敏性休克。

以上则是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很多孩子接种后都会出现异常反应,家长们应该密切观察孩子接种后是否出现这些反应,并及时给予正确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就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就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就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就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就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就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就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就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

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就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与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就是一过性的而不就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就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就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就是可以避免与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就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与局部组织损伤。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档案,专人负责。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旗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在2小时内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旗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五、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旗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执行。 七、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成人0.5~1.0ml,小儿0.01ml/kg/次,最大量0.33ml(1/3支)。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九、晕厥处理原则: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短时间内即可恢复。经过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正规医疗单位诊治。 十、在群体性接种进行过程中,如出现接种反应,应及时将患者与其他受接种者隔离,再进行对症处理,避免人为造成紧张气氛,防止群发性癔病。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我们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为了宝宝的健康,使宝宝免受常见传染病的侵扰,从宝宝出生开始,就给宝宝接种各种疫苗,以预防常见的各种传染病,比如乙肝、水痘、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给宝宝带来伤害,给宝爸宝妈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下面就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一下介绍。 我们一般把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分为两类,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过敏性皮疹,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发热 发热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偶合发热非常常见,即宝宝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

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疫苗发热,多数温度低,持续时间短,1-3天,不需任何处理即可痊愈,极少数会出现高热。偶合发热,温度可能会较高,持续时间长,必须进行治疗。 宝宝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宝宝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低热长期不退,也应及时就医。有热惊厥史的宝宝,低热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二、局部红肿 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红肿也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红肿直径<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在15~30mm的局部反应,早期冷敷,用干净毛巾包住冰块或冰水混合物,敷于接种处,能让局部温度降低,会逐渐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化痛,阻止硬结发生。红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达到高峰,红肿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发现。家长发现红肿,基本上已到极期。冷敷注意事项:1、时间不能持续过久,每敷20-30分钟应停一会再敷;2、经常观察皮肤变化,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常见不良反应处置原则 一般反应发生率 异常反应发生率

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以皮肤症状开始,皮肤潮红,出汗、红斑,<24小时 –呼吸道症状:口腔、舌、咽或喉水肿 –心血管系统症状:低血压 –胃肠道症状:少见 –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抽搐、认识丧失等 ?本病起病、表现和进程不一 ?各系统症状和体征既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出现。 ?呈双向性表现形式,即发作-缓解-再发作

?治疗原则 –迅速处理 –维持呼吸道通畅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环 ?肾上腺素使用 –肾上腺素1:1000(0.01mg/kg),0.01 ml/kg~0.3mg/kg,肌肉注射,如有需要可每15分钟重复一次。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anaphylaxis without anaphylactic shock) 诊断:临床症状除休克外,常见下列一项或多项表现: 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 处理:(1)轻症口服抗组胺药即可;(2)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3)出现以下情况尚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喷入或雾化吸入1:1 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4)抽搐者尽快用药物止惊;病情好转立转院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晕厥 临床表现

一般在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学龄儿童,婴幼儿少见。 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 晕厥与过敏性休克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 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 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

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 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 体性的反应。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 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9-04-25T09:15:13.89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作者:冯美丽 [导读] 此种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方案能够帮助医院处理护患关系、保证接种成功率,同时维护医院口碑,具有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价值。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作用。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440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20例。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接种护理,观察组儿童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家长知晓率和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中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家长知晓率以及家长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童接受疫苗接种过程中开展护理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儿童的配合度、接种率,改善家长对接种疫苗的知晓率以及满意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满意度 由以往的临床经验可以得到,预防接种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人类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侵害[1]。近年来,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因受到多方面的阻力而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接受接种的儿童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二是因为家长对预防接种并不够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预防接种的效果不佳,家长会产生对医疗人员的不信任感,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本次研究致力于提高儿童预防接种配合程度,从而提升接种效果,以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2]。我中心针对以上问题拟定了具体的护理方案以及安全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440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20例。对照组中儿童男125例,女95例,年龄为在3个月至3岁,平均年龄为(1.59±0.21)岁;观察组中儿童男121例,女99例,年龄在4个月至3岁,平均年龄为(1.62±0.26)岁。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相仿,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我中心制定的预防接种特殊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疫苗管理,重视疫苗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规范,疫苗均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专人负责运输,严格依照标准程序和环境储存、运输疫苗,疫苗运输时应使用冷藏箱或冰袋等严格控制疫苗于适宜温度;严禁任何可能碰触甚至震荡疫苗的操作;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及分类码整齐摆放,且疫苗周围要留出1-2 cm的空隙。(2)开展接种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医院内的接种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规定接种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持有职业护士、执业助理医师、职业医师证时,才可上岗;(3)改善接种环境质量,预防接种室必须要达到《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接种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核对制度;应每天使用0.05% 的消毒液仔细擦拭接种室的治疗车、工作台及地面,并及时进行紫外线消毒 30-60 min;定时对候诊室进行通风,以保持新鲜的空气,并控制室内温度在 22-28℃,同时还应该保证候诊环境温馨,候诊室的宽敞明亮通风,温度适宜,免费提供的饮用水和纸杯。(4)预防接种均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者自毁型注射器。在儿童进入卫生服务中心后,即向其家长科普此次预防接种的疫苗功效,以及告知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同时予以儿童一定的教育和科普,消除儿童心中不切实际的恐慌;在儿童接种前,医护人员应该引导监护人更多地与儿童交流以平复儿童紧张的情绪和内心的恐惧,并且要询问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告知登记表。在接种前要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者标签不清楚、过期失效、变色、有凝固物或异物需禁止使用。同时医护人员保证接种环境干净整洁,以此保证卫生条件并提高家属及儿童对医院的信任;在儿童注射完疫苗后,医护人员要叮嘱家长在观察室观察30分钟,确认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后即可离开;按压针眼时不宜用手,也不可对相关部位揉搓,应该使用无菌的干棉签轻轻按压,不出血为止,接种完成后,医护人员安排儿童在院内休息以便及时应对不良反应,等待30min,如若无不良反应则可以离院[3]。 对对照组儿童予以常规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儿童配合率:在接种过程中,儿童不激烈抗拒、不随便活动,能够在比较顺利的配合状态完成接种即视为配合。家长知晓率:监护人接受医护人员的科普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了解接种疫苗的意义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家长满意度:由于以上措施的执行致使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变化,通过调查问卷来直接反馈得出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家长知晓率以及家长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预防接种情况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关注自身身心健康逐渐被人们排在了个人需求前列。预防接种的意义也逐年变得更加重大,同时,儿童预防接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次拟定的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主要运用在针对儿童以及其监护人各自的心态分别使用合适的安抚措施以防止在预防接种中因为情绪

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珙县仁义乡卫生院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珙县仁义乡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2 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1、一般事件: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群体性反应,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事件。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得特性引起得,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得反应。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热<37、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伴其她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得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为强反应。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卡介苗得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与轻度肿胀,根据红晕得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 以下)、中反应(1、5~3、0cm)与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较严重得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与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就是一种颗粒较大得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 荡摇匀。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得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 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是指合格得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 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得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 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得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处理方法:不同程度得脓肿应给予不同得措施,避免一刀切。干热敷可以促进脓肿吸收;脓肿未破溃者应抽脓,不宜切开排脓;脓肿破溃或形成空腔者,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为预防与控制继发感染应冲洗伤口,引流通畅,如有继发感染需用抗生素配合治疗。 ③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得一类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氏反应、血管性水肿等。a、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口服抗过敏药物。b、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患者立即平卧,头部放低,氧气吸入,皮下注射1:100 0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l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滴。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药物,有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c、过敏性紫癜:处理方法,早期可用大剂量激素,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止血药物与维生素。d、血管神经性水肿:处理方法,局部用热敷,同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对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

对儿童预防接的护理干预 摘要: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计划免疫是一种投 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针对儿童的计划免疫过程的护理干预问题,本文分别从预防接种的重要指导意义、宣传教育、沟通和现阶段的民众的认知情况、接种前的医护人员的准备工作、注射过程中医师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免疫后家长回家观察时应该警惕的事情及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提高接种质量,减少接种纠纷,建立互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关键词:儿童,免疫接种,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护士在预防接种工作时,必须要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本文旨在讨论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儿童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极大的提高了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同时将儿童预防接种率达到国家及省规定的标准,通过对儿童有效的预防接种,保证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预防接种的重要指导意义 1.1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 大多数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预防接种的知晓情况也受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还有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都需要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1.2宣传教育 加大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强化家长对儿童接种的正确认识,纠正其错误认识,改正其抵制为儿童进行接种的心理行为。我们主要通过新生儿家长课堂、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宣传活动、微信和各种网络平台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新生儿家长课堂使家长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进一步了解疫苗的作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正确认识接种完疫苗出现副反应的原因,以及简单的应对措施,消除家长的顾虑。同时通过家长课堂家长与接种人员的交流,接种人员可以同家长建立友好的关系,取得家长的信任,为后期孩子预防接种时门诊医生的告知省去了很多时间和麻烦,有助于预防接种工作更好的进展。预防接种告知书很好的保证了孩子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权利。各种宣传活动主要针对流动儿童,使家长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短信,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提醒家长及时接种,使家长和预防接种人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流,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通过接种宣传教育的护理干预,弱化了家长的抵触心理因素,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

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臵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一)监测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报告 1、报告范围 ——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程序 (1)一般情况下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调查诊断 1、核实报告。 2、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需要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B卷)站区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中的发热反应的强度分为弱、中、强3级,其中“中反应”是指(B) A.37.1~37.5℃ B.37.6~38.5℃ C.38~39℃ D.≧38.6℃ 2.下列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D)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D.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而相关各方均无过错 3.下列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 C ) A. 血管性水肿 B.过敏性休克 C.晕厥 D.过敏性紫癜 4.无菌性脓肿处理原则下列正确的是( D ) A.轻者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 B.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 C. 脓肿如已破溃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D.以上都正确 4.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如体重不明2~5岁以下小儿用量为:(B) A.0.0625ml(1/16支) B.0.125ml(1/8支) C.0.25ml(1/4支) D.0.33ml(1/3~1/2支) 6.下列关于血管性水肿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属于I型超敏反应 B.多于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发生 C.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D.服抗组胺类药效果显著 7.“群体性癔症”是指(B) A.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B.心因性反应 C.精神性疾病 D.神经性疾病 8.下列关于晕厥描述正确的是:(D) A.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较少见 B.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 C.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D.以上都正确 9. 下列不属于群发性癔病发病特点的是:( C ) A.急性群体发病 B. 反复发作 C.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D. 暗示性强 10.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正确掌握禁忌症 B.正确实施操作规程 C.规范化管理 D.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每空3分) 1.为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诊治处理,可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预防接 种后其他不良事件三类。

儿童预防接种反应的护理体会

儿童预防接种反应的护理体会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预防接种工 作的开展,疫苗接种的种类增多,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受到预防接种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预 防接种副反应指的是,接种生物制品后对机体可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的同时,伴随发生的对 机体无益的,甚至有害的免疫反应,而伴随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表现的临床症状即为免疫副反 应[1],也叫预防接种反应。预防接种反应是计划免疫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尽管其发生率 极低,但处理不当会影响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如果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可以减少预防接种反应。而且预防接种工作者有必要把儿童预防接种前的注意事项和接种后 的反应与处理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宣教。为搞好预防接种工作,对接种反应的护理体会进行了 总结。 1护理 1.1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好接种前准备工作,仔细学习并遵守使用疫苗 说明或规程,正常选择预防接种对象,避免接错苗种,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等错误,以及避 免接种途径错误和接种部位不正确;严格做好消毒,避免消毒不严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 1.2 做好各种疫苗冷藏管理,掌握各类疫苗冷藏温度疫苗的冷链系统要符合要求,如麻疹、脊髓糖丸需在零下10-200℃低温保存;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在2-80℃冷藏可极为稳定地保存。并且,应掌握各类疫苗注射的间隔时间及搭配禁忌。 1.3 加强接种前观察,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接种前应了解小儿目前身体状况,必要时测体 温和体格检查。询问小儿既往病史、过敏史,凡有接种“禁忌症”一律不予接种或缓期接种。 对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及恢复期(一般指病后一个月内);重症慢性病 急性发作(如活动性肺结核)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症、脑炎后遗症);严重营养不良;严重 的心脏病、肝肾疾病、荨麻疹、过敏性疾病;以及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出现高热、惊厥、过敏 反应均不能接种或缓期接种。对最近6周曾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等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应推 后疫苗的接种;既往患过某种传染病(如水痘)在近期内不可接种相应疫苗。 1.4 做好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强化接种后留观观察工作接种后应向家长交代,小儿要 避免剧烈活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接种后出现全身反应,体温在37-38.50℃内,伴有全身不适、头痛、恶心、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 般症状,不需特殊处理。但应嘱其多喝些开水,注意保暖,以防诱发其他病。如体温过高(38.50℃以上)应嘱其到医院就诊,向医生说明打过预防针,以便针对病情对症处理。接种 后24-48h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轻微不作处理;如局部反应加重,可用土豆片敷或到医院用清热消肿膏外敷1-2d,每天1次;但卡介苗接种后局部严禁热敷;如 局部出现化脓性感染则应切开排脓,同时应早期适量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补液治疗。无菌性 脓肿是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较为严重的接种反应,无菌性脓肿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必要时手 术治疗。保守治疗的具体做法是:在无菌性脓肿成熟后,患者取平卧位,对脓肿部位皮肤消 毒处理,面积大小约5cm×5cm,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刺破脓肿部位皮肤,操作者直接用 消毒后的手挤出脓液,直到挤出血红色浆液为止,伤口可用干净纱布外敷。此后3d内每天 挤脓液1次,从第4d起,每2-5d挤脓液1次。在挤脓液时,要充分挤干净[2],一般在10d 内痊愈。常见的异常反应为晕厥(俗称晕针),避免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时接种,可减少晕针。晕厥一旦发生,应立刻使病人平卧,头放低,保持安静,给予热糖水喝,一般不需要特 殊处理,短时内即可恢复。严重者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等穴位,数分钟仍不恢复者,皮 下注射0.1%肾上腺素,或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并送医院抢救。出现过敏性休克少见异常反应,必须积极抢救,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吸氧,同时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0.5-1.0ml,必要时重复注射,针刺人中,血压下降者可用654-2.肌注抗组织药如异丙嗪25- 50mg,喉头水肿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衰竭用呼吸兴奋剂。接种后要留门诊观察半小时,能 及时发现和处理速发的预防接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7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7.1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7.2 全身反应 7.2.1 临床表现 7.2.1.1 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7.2.1.2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7.2.2 治疗 7.2.2.1 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7.2.2.2 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7.2.2.3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7.3 局部反应 7.3.1 临床表现 7.3.1.1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7.3.1.2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7.3.1.3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7.3.1.4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7.3.2 治疗 7.3.2.1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7.3.2.2 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7.3.2.3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

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护理

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护理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护理 免疫接种的对象是健康儿童,儿童的每个阶段心理不一样,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儿童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了使免疫接种者安全、准确地接种疫苗,保证免疫效果,其护理质量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多年从事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 对预防接种儿童,应处处注意其感受,并给予适度的关爱与鼓励。如有特殊的处置,应先简单地向其说明,予以安慰,并用一些小礼物或称赞的话,鼓励儿童的表现,这有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针对儿童的不同阶段、不同个体、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①新生儿皮肤娇嫩,对冷刺激敏感,接种人员宜先暖手后再接触新生儿,轻拍、搂抱、抚摸新生儿,使之情绪稳定不哭闹,接种时,操作技术动作应轻柔、熟练、准确,以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②婴儿接种时,接种人员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减轻对接种注射针具的畏惧心理。③幼儿已能理解简单的语言,接种人员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沟通,对配合好的儿童进行表扬鼓励。对不配合的儿童,可讲一个勇敢孩子的小故事,使其缓解紧张恐惧感。④学龄儿童对免疫接种的作用已能理解,多数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接种人员可指导儿童在接种时如感到疼痛,

可做深呼吸,放松肌肉,并和儿童谈论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有意识地转移其注意力[1]。 2 针对常见的不良影响进行相应的处理 2.1 体位采取能减少婴儿疼痛的斜卧位或环抱坐位[2]。家长轻压婴幼儿的前臂后区和肘关节,使注射部位三角肌处完全制动,尽可能地减慢推注速度以减少注射时的疼痛。 2.2 对曾经有屏气发作或接种时屏气发作的婴幼儿,接种前要询问有无合并心脏病,接种的同时或注射完毕,马上用手去抚摸孩子的脸或头,严密观察其一举一动,以防发生意外。 2.3 对于一进接种室就大声哭喊的孩子,准备阶段先不要让婴儿进接种室,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将婴幼儿带进接种室,尽量减少婴幼儿哭闹的时间。 2.4 对于有些一紧张就不由自主排尿的孩子,注射前一定要让孩子排空膀胱,以免尿失禁。 3 矫正家长一些不正确的方法 3.1 在给婴幼儿注射时,一些家长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往往用力摇动自带的波浪鼓之类的东西,这会影响婴幼儿的听力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