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内容及课标考点要求】

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态系统的成分;②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区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营养结构】

4、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温度、水等)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

7、生产者总是处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可以变化的;

【注意区别:消费者和营养级】

8、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

9、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

1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①反复出现、循环流动②具有全球性

1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注:物质循环指的是元素不是化合物)

12、信息传递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②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4、能量多极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②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16、第n级营养级→第n+1级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n+1级的同化量)÷第n级同化量×100%。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1)举例: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2)食物链、食物网的综合分析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种食物链上。

质循环的渠道。】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整体)过程

(2)能量流动(具体)过程(以初级消费者为例)

【注: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即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

能量。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

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

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O 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的燃烧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图解辨析】

④温室效应

成因: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a、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b、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d、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a、生态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信息传递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四、例题解析

【例1】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

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②]×100%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例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例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例5】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例6】曾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 mg/L(符合0.5 mg/L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 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此现象称生物放大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例7】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的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一般来说,对同一个生态系统,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例8】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 kg,需要A 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例9】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例10】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3)图乙中A、B、C、D合称为,碳在其内以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__(A、B、C、D)。

(4)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5)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克,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分别为克和克。

【例11】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

(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kJ。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____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

五、课后练习

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2011年11月28日~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各国政要展开了激烈争论,碳排放再掀波澜。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3.下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B 是对图A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4.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5.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6.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7.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8.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9.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10、.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11.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12.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13.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c、d、b四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则M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若M表示木本植物的丰度,我国从南向北木本植物的丰度变化的趋势是b―→d―→c―→a C.若a―→c―→d―→b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则M表示生物个体的数量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14.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6.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依据曲线a,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由曲线b 可知,种群密度越高,生存斗争越剧烈

C.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D.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

17.在人为干预下,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的某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单位为103 kJ/(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人为补偿输入的能量有助于生产者的恢复

B.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的太阳能

D.在生态系统被破坏时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1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发展中的生态系统来说,X1大于Y1、Y2、Y3、……之和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19、下图是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等

B.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蚕、驴、鱼、鸡、猪等均为消费者

C.将猪粪直接施入农田,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D.塘泥施入农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供应

2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C.在显微镜观察记数前将玻片静置一段时间, 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21.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最初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此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若右图中的X和Y 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它们分别表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与草原生态系统比较,热带雨林的X和Y的情况分别是________(填“大”“小”或“一样”)。

(4)自然界中各类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在演替的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________。

23、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

(1)

比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下图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下图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25.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该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________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

甲乙丙丁戊

能量(kJ)

1.6×10

9

1.2

×109

1.1

×108

9.8

×107

2.9

×107

X含量mg·L-10.037

0.03

6

0.35 0.39 3.40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

(4)2011年第9号热带风暴“梅花”于7月28日下午形成并两度升级为超强台风,从生成到结束给沿途多个地方带来严重创伤。下列有关灾后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后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B.灾后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C.灾后恢复当地生态平衡的最好措施是大量引入不同物种

D.灾后当地居民应全部搬离原驻地

26.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

(4)在下图中添加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上述湿地的能量流动:(2分)

(5)该人工湿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等原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答案

【例题解析答案:】

例1.A 例2.C 例3、B 例4、A 例5.A

例6.C 例7、C 例8、B 例9.D

【例10】(1)捕食(2)较低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意思正确即可)(3)生物群落有机物(或含C的有机物) C(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5)200;100 【例11】(1)CO2含碳有机物(2)光合作用捕食线粒体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

(3)4.5×107

(4)能量流动热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 (5)温室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

(6)9×10818% 增加

【课后练习】

1、A

2、D

3、B

4、C

5、C

6、C

7、A

8、C

9、A 10、C

11、A 12、D 13、C 14、D 15、B 16、B 17、B 18.A 19.C 20.B

21、(1)玉米鸡人牛(2) 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捕食(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太阳能CO2(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

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2、(1)3 捕食和竞争(2)18.52% (3)增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X大、Y小 (4)初生演替②④

23、(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4、(1)玉米田荒地

(2) (3)

25、(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2)①负反馈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②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①甲和乙

②(4)A

26、(1)太阳能和化学能(2)垂直次生演替

(3)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氧气)无机盐被充分吸收自我调节能力有限(4)如下图

(5)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doc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人教版.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七.教师的教法: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进而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让学生参与完成课堂练习,实现教学反馈与调整。 八.教学课时:1学时 九.教学过程: 板书教学过程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营养成分 (依次打开第1至4张PPT,播放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图片,最后播放课本中的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讲述:我们前面学习了根据空间上生活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同生物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结构。那么,如果根据生物群落中不同生物类群在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不同营养功能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见左侧。并打开第5张PPT)而构成这一结构的营养成分又有哪些呢?(板书:见左侧。并打开第6张PPT)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或你们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回想一下什么叫生态系统。 师问:什么叫生态系统? 生答:(略) 讲述:(根据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描述,板书:见左侧)这就是生态系统的两大营养成分。(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并分析在非生物成分中有哪些具体成分与生物群落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师问:在非生物成分中有哪些具体成分与生物群落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让学

八年级生物上册 根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根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第五节根的结构和功能 (一)(导学案) 【探究目标】 1、结合对实物的观察,请你说出植物的根的形态特征。 2、结合实验,探究根尖的结构特点及根的生长过程。(重难点) 3、请同学们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铺垫: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举例说出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的名称。 二、根的形态特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2页相关内容,在生活中观察几种植物的根,并结合上图区分下列定义: 1、根:「A 」由胚根发育成的根「」侧根「C 」从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 2、根系:「D」,如等植物的根。 「E」,如等植物的根。 三、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实验)要求:阅读课本第 23、24页实验内容,尝试按照课本提示课前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24页表格。 四、我的疑惑在你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请你写下来。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一:根的形态之美(预习反馈)尝试说出下列两组定义: 主根直根系根侧根根系不定根须根系探索二:根的结构之美 (一)实验:探究根长长的部位 1、根尖是指: 。 2、根画线部分间隔变化有何特点?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根的长长与根的有关。 (二)自主学习 1、结合实物及课本第25页图 4、1—25填写下图根尖的结构特点。(体会根尖的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统一性原理)停止伸长,开始分化,形成导管、根毛伸长区伸长(部分吸收功能)分生区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保护 2、分析:根的伸长依靠根尖的哪些结构? (三)小组内交流讨论 1、如果你想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应重点观察根尖的哪个区域? 2、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区域在哪里?为什么? 3、带土移栽植物比较容易成活,原因是什么?归纳小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盖玥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的内容,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构建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系密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课时 图片和MV视频资料的搜索以及下载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已掌握了种群、群落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源给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丰富想象,细致观察,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创造思维空间,提供表达时机,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述法,阅读指导法以及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敢于创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采用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均恰到好处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并活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有效问题设计为师生之间的谈话创造了空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知。三是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流畅,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利于思维空间的转化,便于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不好,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由此导致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学生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有些仓促,使得课堂知识的反馈评价没有实现。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个体种群 无机环境群落 (整体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第五节 根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第五节根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根吸收水分的过程和原理。 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及应用。 能力目标 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无土栽培的原理,关注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根的生长 直接介绍根的分类: 主根:由胚根发育成的根。 侧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 不定根: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 直根系:有一条比较长而粗壮的主根,在主根周围长出一些细而短的侧根。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有的停止生长),主要由茎基部丛生的许多粗细相似的不定根组成。 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 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得出结论:根的生长主要靠根尖。 结合幻灯片讲解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伸长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伸长,开始分化。分化出有根毛的表皮细胞和位于根中央导管; (2)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的吸收部位);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根冠结构特点: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太整齐。根冠功能: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 (1)结构特点:细胞小,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浓; (2)功能:不断分裂出新细胞,使根生长(属于分生组织)。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部) (1)结构特点: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 (2)功能:使根伸长,它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谚语吗?“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意义? 学生回答:水分和肥料(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由简单的问题入手,充分利用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 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秀红2008.3 指导思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试验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够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能把微观和宏观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起到纽带的作用。 背景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教材第八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2021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根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济南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1.5根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济南版【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过程。概述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探究根生长的部位。 3、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学法指导】 课下以小组为单位,仔细做好探究活动《探究根长长的部位》,为学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根深才能叶茂,根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自学提纲 学点一:根的生长 仔细阅读课本,结合探究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由胚根发育成的根是,从主根上生出的根是,从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是。一株植物根的总和叫做。 2、根据探究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组中,根的划线部分的生长有什么规律? (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根的生长有何差异? 3、参照图4.1-25回答: (1)根尖是根生长、分化、吸收最活跃的部位,根尖包括、、、四部分。 (2)成熟区细胞已停止伸长,开始。①内部某些细胞的、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具有运输作用。②表皮细胞的向外突出形成,用于。 (3)伸长区的细胞出现液泡,能。 (4)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是,它有作用。

学点二:根的吸收功能 仔细阅读课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演示实验中,①载玻片两端的液体加热后的变化情况一样 吗?为什么? ②能否用河水或井水代替蒸馏水?为什么要设置甲乙两组装置?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组幼苗的长势有何差异?试分析原因。 2、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吸收土壤中的并通过根茎叶内的 运输到植物体各处。无机盐对植物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含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含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的无机盐使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当缺乏某种无机盐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学点三:无土栽培 1、无土栽培的概念: 2、无土栽培的意义: 【合作探究】 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精讲点拨】 教师结合具体情况,对本节重难点内容精讲点拨。 【拓展延伸】: 1、根尖的四个部分是一成不变的吗?他们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 2、有人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谈谈你 的理由。 【教情学情分析】 1、根的生长主要靠和;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 和。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题:生态系统的组成 棣花中学白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及探究能力、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了解生物、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十月国庆长假就快到了,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以卡片上的结构来想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板书)2.生态

济南版生物八上第五节《根的结构与功能》word学案一

济南版生物八上第五节《根的结构与功能》word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过程。概述根尖的差不多结构和各部分的要紧功能。 2、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探究根生长的部位。 3、确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学法指导】 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做好探究活动《探究根长长的部位》,为学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根深才能叶茂,根关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专门重要的作用。根是如何样形成的呢? (二)自学提纲 学点一:根的生长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探究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由胚根发育成的根是,从主根上生出的根是,从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是。一株植物根的总和叫做。 2、依照探究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组中,根的划线部分的生长有什么规律? (2)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根的生长有何差异? 3、参照图4.1-25回答: (1)根尖是根生长、分化、吸取最活跃的部位,根尖包括、、、四部分。 (2)成熟区细胞已停止伸长,开始。①内部某些细胞的、逐步消逝,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具有运输作用。②表皮细胞的向外突出形成,用于。 (3)伸长区的细胞显现液泡,能。 (4)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是,它有作用。 学点二:根的吸取功能

认真阅读课本,认真观看演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演示实验中,①载玻片两端的液体加热后的变化情形一样 吗?什么缘故? ②能否用河水或井水代替蒸馏水?什么缘故要设置甲乙两组装置? ③培养一段时刻后,甲乙两组幼苗的长势有何差异?试分析缘故。 2、植物要紧通过根尖的吸取土壤中的并通过根茎叶内的 运输到植物体各处。无机盐对植物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含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含的无机盐能够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的无机盐使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当缺乏某种无机盐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阻碍。 学点三:无土栽培 1、无土栽培的概念: 2、无土栽培的意义: 【合作探究】 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精讲点拨】 教师结合具体情形,对本节重难点内容精讲点拨。 【拓展延伸】: 1、根尖的四个部分是一成不变的吗?他们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 2、有人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谈谈你 的理由。 【教情学情分析】 1、根的生长要紧靠和;根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 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