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形式教育我的理解是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斯宾塞泰勒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提出了“快乐教育”,要求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主张“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洛克主要提出了“白板说”,他的教育被称为“绅士教育”。柏拉图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教育宗旨,卢梭提倡的是自然教育。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总政策或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复式教学:多个年级编一班,一个讲课其它作业或复习,交替教学

道德才是社会现象,而品德只不过是个人形象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华生是环境决定论者,认为教育能塑造它所想塑造的,是教育万能论者,核心思想是否定遗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维修、华生、狄德罗。霍尔和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霍尔曾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内发论和外铄论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外而作的分类,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在人得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霍尔原话,体现遗传对人得决定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是霍尔,格赛尔,卢梭,弗洛伊德,孟子等。外铄论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决定的,如环境、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是荀子,墨子,洛克,华生。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实现,反对学校教育,绅士教育的内容是体育或健康教育、德育、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的提出一个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提出归纳法德是文艺复兴时期

第 1 页共 44 页

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理论的创始人培根提出。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与19、632年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等。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文艺复兴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的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很多古人的见解,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2)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宗教性—人文教育者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这是人文主义教育和中世界教育的根本区别;(4

弊端,但是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实际陈腐专横的宗教,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的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一、教育学

我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展主导地位。古代才有阶级性。

古希腊、罗马低阶子弟进私学,贵族聘家教;古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才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古埃及多是设置文士学校;古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不包括现代和当代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

中世纪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其次是骑士教育,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汉代统治思想:独尊儒术。

第 2 页共 44 页

西周以后,学校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比较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德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的重点学习内容是“骑士七义”,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咏诗、打猎和弈棋;孔子的“六艺”教育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柏理卢爱夸大赫普

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禀赋。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近代教育、当代教育、现代教育,,,,

古代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宗教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古埃及个别教学制设置文士学校;古希腊个别教学制、罗马低阶层进私学,贵族请家教】

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逆,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相似。“学不遢等”即循序渐进。“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原则。

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国。P8

第 3 页共 44 页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了一些共同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学历教育与非学

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P4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人绝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为朱熹的课程理论。

《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狭教指校教,校教以教学为中心】

2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校基功能是培社需合格才】

3 、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制教始近代】

4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制教典特学制建】

5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孟早用教】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古校教主六艺,封后教主八股】

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孔子。【古希倡发教苏,首启教孔】

10、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世早统述教论是中古学,世近早教作大】 11、裴斯塔洛齐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裴提人教心化,赫强教心和伦基】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教做课在大讲早始康】 13、夸美纽斯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他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伟大艺术”。【夸首对班授予统论,提教是物给人的大艺】

14、学校教育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校教产于奴初】

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1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第一教法古罗昆雄辩】

17、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他

第 4 页共 44 页

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卢爱自然】

18、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英洛教绅士】

1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实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20

一切天赋力量,提出和谐教育理论。【瑞裴教目按自然全谐提和谐教论】

2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规科建,教以德赫普为标】

22、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是在1922年。学制为《壬戌学制》

23、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终身教育。

24、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教育自由化。【教民包消级、教机均、教果均、教自由】

25、学校教育制度在形成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无阶级性;为生产劳动服务;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极其简单。

27、白板说: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英洛白板,心灵白,观知自后,天智平等】 28、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政治学》。【亚政主按心律对童分段教,倡对童谐全】 29、孔子关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注重修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孔原法:注修、材教、启诱、学思行合】

30、1939年,苏联教育学凯洛夫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39苏凯提马论,编教】

二、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闺女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德育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1、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舒尔茨。【人资指人拥如知、技及类可影产能力,首提人资舒】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但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科是一产,促科技再产是校教】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制决教权】

第 5 页共 44 页

4、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人全展是教劳结合】

5、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校文是校全员或部员习且共有的思观和行方,园文是为保校教活顺行而创和形的文态,园文核是神文】

6、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校风是物、制、精统一】

7、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校组和制文三方式:组形、规制、角规】

8、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的教育是金字塔型的等级制的教育。【网教是平开教,统教是塔级教】

9、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决教性直因是政制,决教性根因是生产关系,教发终因是生产力】

10、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1、科技与教育在当今世界被认为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2、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13、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几乎是革命,他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15、学生文化的特征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

2、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3、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16、17岁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起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又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

4、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5、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人的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6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

8、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塞尔。

第 6 页共 44 页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时期。

10、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有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几个层次。

12、康德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1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5、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6、皮亚杰将个体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为:

感知运算水平(,,,岁),前运算阶段(,,,岁),具体运算阶段(,,,,岁);形式运算阶段(,,、,,岁以后)。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17

18、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

19、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2、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是:身体方面,进行青春期和保健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认知方面;重视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方面,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所谓标准。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2、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一课、一单元、一学期等)工作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变化的结果,比较具体,具有可测量性,而教育目的不能测量。

4、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5、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能力。

7、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全面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8、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第 7 页共 44 页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9、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

10、普通中学的德育要求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党、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最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状态和应变能力。

11、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教育目的体现出来。教育目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2、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1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16、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士;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孟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大丈夫”;荀子的教育目的:培养贤能之士;培养“大儒”善于治国理政。墨子的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8、洛克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卢梭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区分于封建社会的寄生虫,有丰富情感、身体强壮、心智发达、道德纯正、意志坚强,自食其力,独立人格。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目的:发展人内在的天赋力量,人尽其才,能在

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赫尔巴特: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的名词。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怎样生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强调教育的民族性。蔡元培:培养完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社会改良。马卡连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凯洛夫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19、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双轨制

指两种不同体制并行的制度。

一轨是为统治阶级和特权阶层的子女服务的,他们通过一定的幼儿和小学教育能够进入以学术课程为主的文法或公学,并具有升入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的机会。另一轨是为中下层平民子弟所开设的学校。这一轨学制是为培养适应经济生产的劳动者为目的,属于生产性的一轨。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性本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是近代内发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

第 8 页共 44 页

的。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给他一打婴儿,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人。华生强调教育万能论。

少年期(13、14~16、17岁)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少年期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史学史掌握自我评价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16、17~19、20)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得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也是人生的定向时、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想正式投入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个体内存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成熟,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

青年期发展任务:要高学生自我调节生理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从认识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所以德育包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政治观念。

教学过程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师徒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来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练习和系统化的过程。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20世纪四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创新能力。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它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第 9 页共 44 页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巩固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试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代表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教育除自身以外无目的,强调教育目的是寓于教育过程中的。(美)实用主义杜威;外在目的论: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目的活动的目的。

洛克、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孔德、凯兴斯泰拿、涂尔干、纳托普、荀子、柏拉图、康德是主要代表人物。

第 10 页共 44 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是孔子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提出“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而优则仕”,首倡启发式教学,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的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体现的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爱满天下”,“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评价,说明他对学生的关爱,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师”,他主要的教育思想集中在“生活教育”。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教育诗篇》、《塔上旗》,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概括了为“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要求严格和尊重相结合,明确提出“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早就完满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教学应该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主张为发展教育学培养一批教育学者的最好途径便是创办教育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选自《师说》,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论。《师说》论尊师重道,认为“学者必有师”、“学者无常师”,师生可以相互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还提出“性三品”说,并且教育的作用“上可教也,而下者可制也”,韩愈主张以德治天下,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的选拔。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二展开的,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强调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从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委中心来设计、实施评价,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学校的课程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适应的技能为目标,是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观点看,这一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代表人物有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杜威和泰勒是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反对串通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是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主义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伊籍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呼吁学校应该更多的关注吸毒、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现实社会问题体现了社会中心课程的理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是活动中心的代表人物,主张学校课程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的。泰勒是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英国教育技术学家波西瓦尔提出两种基本策略: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陈鹤琴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第 11 页共 44 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有目的是人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以美苏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可看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1.自我实现的目标2.人及关系的目标3.经济效率的目标4.公民责任的目标苏联是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1.保证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培养生机勃勃的一代2.使学生掌握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3.授予青年一代综合技术教育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形成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自觉纪律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6.教会他们正确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审美兴趣,发展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

(三)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英国培养“绅士”,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注重培养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同正式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通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心目中的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