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

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1)文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影碟

B. 潜(qián)移默化

C. 历练

D. 怯(què)生生(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 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 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 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3)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4)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5)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解释。

【答案】(1)D

(2)B

(3)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

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

(4)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5)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和美好,并坚定乐观地生活。

【解析】【分析】(1)D项,“怯(què)生生”应为“怯(qiè)生生”。故选D。

(2)B项,“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错误,文中说的是“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选项将二者的关系说反了。故选B。

(3)从文中来看,四面八方折射来的应该是关于契诃夫的光,即与契诃夫有关的人或事:作家与作品;与作品相关的——戏剧:演员、导演。如“我”最开始接触的关于契诃夫的光:作品及它的翻译者——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与契诃夫作品相关的——戏剧;与戏剧相关的导演、演员、观众——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作答。

(4)本题“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接着分析这一句子在内容手法方面的作用,如表面上来看,考生要分析直接描写手法之细节描写的作用,还要分析其实质上的作用,即烘托作用,分析该句在内容方面作用包含如下关键词:即直接展现濮存昕的状态,烘托契诃夫作品魅力,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考生还要考虑这一细节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即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一半从上往下扫描——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然后再寻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如照应、诠释(阐述)、揭示、回扣等等。

(5)解答本题,首先看看是词语含义还是句子含义,句子含义题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是短语,关键词是“乐观主义”“契诃夫式”,从文中来看,“乐观主义”,是针对“悲观主义”,隐含的关键词就是“悲观主义”。“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就是“悲观主义”的一剂良方,接着还要思考这种悲观是什么、怎么应对这种悲观、怎么做到乐观,如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面对(正视、直面)生活中存在着痛苦(磨难、不幸),能从苦难(痛苦、磨难、不幸)中看到希望(美好),如能坚定乐观地生活下去——为生活中的希望(美好)努力付出。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濮存昕、孔维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理解和敬意。

⑷写我被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侧面反映出契诃夫的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形象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

⑸能看清生活中存在着苦难,能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和美好,并坚定乐观地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句子含义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四面八方折射出的光”意为作者通过很多方面认识契诃夫先生的。文中第二、三段,写到作者与童道明先生的交流接触,童先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对契诃夫先生的认识。第四到六段,写有关《万尼亚舅舅》的彩排的内容,通过导演、演员及台词来表现对契诃夫先生的认识。文中第七到十段,作者通过观看锡兰、新滕兼人的电影,进一步认识契诃夫先生。

⑷本题考查赏析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节的作用,需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手法方面,对于动作的细节往往是想体现人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结构方面,由上文的“犹豫、担心“影响”“正式看演出的情绪”,到看完“不后悔”,再到“接过票”“赶紧离开,写出了一系列心理情感的变化,又为后文的一系列思考感悟作铺垫.同时很好地阐释了文章题目,也与结尾段形成呼应,表现主题。内容方面,既写出了导演、演员的出色表现对作者本身的震撼又侧面表现了契诃夫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对契诃夫先生的赞美与热爱。

⑸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首先要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其次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最后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本质上就是考查文中所体现的契诃夫先生积极思想。要兼顾苦难和乐观两个方面,且能从苦难中分析希望和美好,需要回文中找到能够体现出契诃夫表现苦难与乐观精神的语段,重点关注第四段引用的《万尼亚舅舅》的台词,第六段中对于孔维所说台词及第八段中新老演员念出的台词,我们可以分析出,台词中的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各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摘编自《金山》)(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写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

同的立场和心情。

C.郭支书在汛前关注古桥,在汛期中早作安排,整个修桥计划周密规划,体现了郭支书深谋远虑的人物特点。

D.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2)请分析小说中的马主任有哪些作用?

(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交待情节的作用。通过马主任与郭支书的交谈,读者得知修桥费用的来源。②塑造人物的作用。借助次要人物马主任,读者可以更加感知到主要人物郭支书的正直无私的特点。③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干部一员的马主任,有助于读者理解为民修桥、干群关系的主题。

(3)①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③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④主旨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解析】【分析】(1)B项,“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错误,从后文郭支书的做法来看,郭支书和乡亲们的立场和心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本题选B项。

(2)情节上。关注“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交代了修桥费用的来源。人物上“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突出性格特点。主旨上,“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体现干群关系。也说明现实桥好修,心中桥难修。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3)从文中来看,“断桥”应包含双层含义,表面含义是指被山洪冲毁的古桥,深层含义是指人们心中的断桥;从情节上来看,小说开头写山洪冲毁古桥,即出现断桥,接着写郭支书动员儿子出钱修好断桥,接着写人们对郭支书的猜疑,写人心中的断桥,由此可见,“断桥”是文章的线索,小说围绕“断桥”谋篇布局;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围绕修治断桥塑造了郭支书、马主任以及村民的形象,表现出郭支书的宽宏大量、正直无私以及深谋远虑;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小说明面上写“断桥”的修治,实际上是要说明人心中断桥的修治,生活中的断桥可以修好,人心中的断桥难以修治。学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交待情节的作用。通过马主任与郭支书的交谈,读者得知修桥费用的来源。②塑造人物的作用。借助次要人物马主任,读者可以更加感知到主要人物郭支书的正直无私的特点。③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干部一员的马主任,有助于读者理解为民修桥、干群关系的主题。

⑶①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③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

④主旨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大山河远

刘醒龙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

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

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峻桐山、大云寺和浸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鲜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

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在没有见到平凉那棵树之前,人心就是那棵树而在没有树的地方,人就是树

毫无疑问,天下之树都生长在原野的空白处平凉这地名,命中注定为那棵3200年的大树腾出偌大空间。壮游不可无诗,登山,总得见树平凉那棵树,仅次于天下第一的轩辕庙内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轩辕柏和天下第二的浮来山定林寺内那棵银杏树在5000年的轩辕柏和4000年的定林银杏面前,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

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在平凉城东锦屏镇的一处山坳,一切都是那样平凡,除了那棵树,万物都不曾有丁点儿异样。下了车,走上百十步,首先看到的树梢,正在生长着嫩芽。走近了些,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揭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走得更近时,那粗壮的主干像是一堵老旧的城墙,找不着那扇门就无法入得其内,只好低头环顾,看看如何绕过去。绕着那棵树走了一圈,又走一圈,然后再走一圈。一圈圈走下来,再看那棵树,这才有些明白,为何偏偏这叫国槐的大树,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即便是无数文人笔下的常客—松柳梅,也难担当如此桂冠。

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蛊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篙草,苔鲜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育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接下来,这32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来过又离开的人,都让这叫国槐的大树走得更远还有长空中的风云,还有天际里的鸿雁,甚至还有当今世界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都使这树朝向更悠远的未来。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以一组排比句具体表现了3200年来平凉国槐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具有深厚而内敛的意蕴和情味。

B. 去平凉路上的人们虽然提及平凉国槐的次数最多,但所说的话却最少,原因在于这些人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

C. 文章叙述海拔5138米的西藏查果拉哨所那位生病的士兵的故事,表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树能鼓舞人的精神,催人奋进,战胜困难。

D. 文章把平凉国槐称为天下第三大树,主要是从它生长和存活长达3200年之久的角度来评价,并未刻意关注和考虑它的外形特征。

(2)文章中画横线部分是正面描写平凉国槐的句子,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为何说“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1)B

(2)①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③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3)①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②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③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解析】【分析】(1)B项,“缺乏文化和见识,认识不到这棵树的价值”分析错误,判断太主观武断,人们提到平凉国槐的次数多而言语甚少体现的是他们被国槐的存活之久所震

撼而陷入沉思,让人无法用言语表达。故选B。

(2)划线句子中,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又能见到大大小小繁复如蛛网的树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从观察角度,“下了车,走上百十步”“走近了些”“走得更近时” 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嫩芽”“正由冰天雪地染成的深揭色”“逐渐过渡到花香四野时浅浅淡淡的灰黛” 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3)“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3200年的平凉国槐,虽然贵为天下第三大树,却能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 以上语句说明,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能够一口气生长3200年,至今还是如此生机勃勃三山五岳之上,五湖四海之内,除了国槐,再无冠名以国来称其他树种的”。以上语句说明,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山是一种生命,水是一种生命山水的生命是生机蛊然的万物赐予的,包括人,包括兽,包括花卉和篙草,苔鲜与地衣平凉地界上的这棵名为国槐的大树,用苍育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这些语句说明,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采取由远及近的观察角度,全面地表现了平凉国槐壮美的外观。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枝比作蛛网,写出了国槐的繁茂,将主干比作老旧的城墙,体现国槐的历史沧桑感。③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写出国槐经历了自然的洗礼,依然生机勃勃,表达对国槐由衷的赞美。

⑶①平凉国槐生长地广袤,与周遭的山林结结实实地合为一幅原野宏图,更能代表一个国家。②生长地恶劣,长于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具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③生命存活久远,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底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重要句段含义和作用、把握重要情节的意义和作用、把握文章主旨、把握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应该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语段,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⑶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

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

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2)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D

(2)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3)作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分析】(1)D项,“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错误。作者并没有劝诫世人,这只是他的一些生活感悟,选项说法牵强附会,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项。

(2)解答时可通读第②段,筛选出描写苦瓜之美的句子,进行分析。第②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直接描写苦瓜之美,“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

的感觉”,其中,“晶润透明”“卵形的疣状”都是看到的,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仿佛是白玉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则是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第二层是侧面描写苦瓜之美,先是由苦瓜联想到“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接着又联想到“翠玉白菜”,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苦瓜的质地。

(3)从内容上来看,第⑨段写了看苦瓜树,作者写从树上摘下苦瓜“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表达出看到苦瓜时的喜悦激动之情。第⑩段写了买苦瓜,写苦瓜放置几天后再吃,已经没有苦味了,于是作者得到感悟:“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写作者眼见从树上摘下的苦瓜像“一颗颗白玉”,与上文写到的“仿佛是白玉一般”形成了呼应,起到了使结构严谨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D

⑵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⑶作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此题要求答出“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⑶此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千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

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央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眼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千,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

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嘠嘠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是“含泪的笑”。

B. 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 “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滑稽的画面既有对马可瓦多的同情,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

D. “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轻松喜悦的心情。

(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 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 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 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④ 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3)荒诞:① 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真实: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解析】【分析】(1)B项,“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C项,“也有对他自私行为的讽刺”不当。作品对马可瓦多是同情的态度,没有讽刺。D项,“表现了……轻松喜悦的心情”

不当。“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表现的是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的“庆幸”心情,“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也不能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故本题选A项。

(2)此题句子在文章的小说开头和结尾,开头“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写出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从结构看,“寒冷”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结尾“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 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从人物的角度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综合看;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的主旨。

(3)要阅读全文,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探究作品的风格,题干中给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如情节荒诞,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内容,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其它同理。

故答案为:⑴A;

⑵① 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 开头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 结尾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寒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④ 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突出了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⑶荒诞:① 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②笔法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真实:① 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③ 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情况)真实。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

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是解答这一题的前提。对于题目中提到的这篇小说“既荒诞又真实”这一具体问题可以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首先是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的复杂,既有人性化的内涵,又有童话般的情趣,展现出一种荒诞的叙述特色,文本开头部分写因为天气寒冷儿出去寻找柴火,用四五张报纸抵御寒冷,这读起来令人感到荒诞和唏嘘,但内心却有着一种沉重的思绪,也是生活真实化的一种体现。小说的后半部分将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看成了森林,这就是一种荒诞的叙述,但是却有一定的现实色彩,森林般的广告牌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发展的一种真实体现,展现出一种独特意义和价值。考生可据此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唱歌的泥巴

谢庆立

我家的书架上,有几只漂亮的泥泥狗,那是用地道的黏土黄泥巴捏成,身着黑底,彩绘线点,造型古拙。儿子对它们感到好奇,有月亮的晚上,常常拿到阳台上去吹,其声呜呜,时而夹杂一丝清亮,袅袅飘入夜空的云层;时而沉闷如布谷的啼鸣,仿佛一下子跌入近处的花荫。你很难想象,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捧普通的泥巴。

是谁给了这泥巴色彩和旋律,是谁赋予这泥巴以生命的形体,让它抛去了泥土的外壳,发出激越、低沉而辽远的歌吟?

我家的泥泥狗来自妻子的故乡——河南省淮阳县,古称陈州,传说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在我和妻子(当时的女友)认识的第二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她领我游“人祖庙会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都有数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他们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盼民富国强,好运相随。

我不愿在进香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友说:“咱们去买些泥泥狗吧,那是真正的民间艺术。”我并不知道泥泥狗为何物,就嘲笑她:“泥泥狗是泥土做的,算什么‘艺术’?”女友告诉我,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传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按当地风俗,买几只泥泥狗带在身边,可以消灾免祸。片刻,我们来到了太昊陵的南门,只见满街是一床床的彩色泥塑,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几位少女把泥泥狗的一端含在唇上正在试吹,那时高时低的声音就满街里飘着。

我在一个摊前停了下来,或许是摊主的相貌吸引了我。他看上去有80多岁,满脸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胡须头发全白,但身板硬朗。他卖的泥泥狗色彩艳丽,多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老人告诉我,他做“泥泥狗”的手艺是祖上传下的,到他这一辈已是九代了。说这话时,老人从箱子里拿出一些形体怪异的泥玩具,其造型多是人兽同体或奇禽异兽同体,有“九头鸟”“人头狗”“娃娃头”“双头狗”“人面兽”等30多种。

“娃娃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似葫芦,细端留发音孔,粗端有调音孔四五个,颇似古代的乐器陶埙。我正准备试吹时,老人又递给我一只“人祖猴”,其头部和腹部也有几个音孔。还有一些古怪的造型,隐隐透出原始图腾的神秘气息。

那天,我买了老人创作的“娃娃头”和“人祖猴”。之后的十多年,这些泥玩意儿随我东奔

西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它们并没给我带来太好的运气,但也实在没有大的灾难降临于我。2015年5月,我清理积年的旧书时,发现它们仍在箱子下面安卧着,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

曾在《美术史论》中读到一段关于泥泥狗的文字,说这种民间艺术来源于女娲造人传说,其造型和纹饰至今保持着原始风貌,现代考古学称它为“真图腾,活化石”。在近年出版的《淮阳县志》里,我看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已注意到泥泥狗的民俗文化价值,并着手研究。现在,泥泥狗的制作不仅延续了这一古老的风俗,也成了当地的一种产业,生产者已超过600户,仅在海外的年销售量就达500万余件。据说,在海外华人社会里,只要你说来自泥泥狗的故乡,他们就知道你来自中原的淮阳,即使举目无亲,也可以找到亲人。

于是,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又多了些认识,对那片土地上的民间艺人也生出了敬意。这敬意源于我与土地的血缘,也始于我40岁时的人生顿悟——沉默,则回归泥土的本真;歌唱,则超越泥土的躯壳,发出属于内心的音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泥泥狗造型古拙,甚至还有一些荒诞怪异,却让“我,感受到古代社会原始图腾的神秘气息。

B. 文中“我”的情感态度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最初对泥泥狗的不屑到后来的喜欢,再到最后生发出对制作泥泥狗艺人的敬意。

C. “满脸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胡须头发全白”,传达出“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难以传承的担忧。

D. 泥泥狗来源于女娲造人的传说,伴随着古老的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寄托了人们消灾免祸、好运相随的愿望。

(2)从文章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你很难想象,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捧普通的泥巴。

②2015年5月,我清理积年的旧书时,发现它们仍在箱子下面安卧着,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

(3)文章最后说“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又多了些认识”,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我”有了哪些“认识”。

【答案】(1)C

(2)①普通的泥巴变成了美妙的音乐,既写出了作者对泥泥狗的喜爱,又表达出作者对泥泥狗的创造者的赞美。②既有自己对泥泥狗长期忽视的懊悔,又有对泥泥狗完好无损的惊叹。(言之有理即可)

(3)①泥泥狗根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神话传说,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情感;②泥泥狗是劳动人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③泥泥狗是华夏民族共同文化记忆,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归属感。(紧扣文章,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分析】(1)C项,“传达出‘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难以传承的担忧”分析错误,从文中“现在,泥泥狗的制作不仅延续了这一古老的风俗,也成了当地的一种产业,生产者已超过600户,仅在海外的年销售量就达500万余件”可知,这种说法没有依据。故选C。

(2)第①句,“你很难想象,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捧普通的泥巴”。“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

捧普通的泥巴”意思是普通的泥巴变成了美妙的音乐,由“你很难想象”“竟”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既有对对泥泥狗的喜爱,又表达出作者对泥泥狗的创造者的赞美。第②句,“2015年5月,我清理积年的旧书时,发现它们仍在箱子下面安卧着,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清理积年的旧书”“在箱子下面”写出作者对泥泥狗的忽视,“安卧”“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写出作者的惊叹。此句既有自己对泥泥狗长期忽视的懊悔,又有对泥泥狗完好无损的惊叹。

(3)题目是,文章最后说“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又多了些认识”,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我”有了哪些“认识”。文本第一层次是写在妻子的老家睢阳第一次看见泥泥狗,“女友告诉我,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传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按当地风俗,买几只泥泥狗带在身边,可以消灾免祸”,而从80岁的老人那里,我看到“还有一些古怪的造型,隐隐透出原始图腾的神秘气息”,可见泥泥狗根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神话传说,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情感;第二层是写“我”从《美术史论》中读到过的关于泥泥狗的文字,“说这种民间艺术来源于女娲造人传说,其造型和纹饰至今保持着原始风貌,现代考古学称它为‘真图腾,活化石’。在近年出版的《淮阳县志》里,我看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已注意到泥泥狗的民俗文化价值,并着手研究”,可见泥泥狗是劳动人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第三层是关于泥泥狗的凝聚力的一段文字,“据说,在海外华人社会里,只要你说来自泥泥狗的故乡,他们就知道你来自中原的淮阳,即使举目无亲,也可以找到亲人”,可见泥泥狗是华夏民族共同文化记忆,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归属感。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普通的泥巴变成了美妙的音乐,既写出了作者对泥泥狗的喜爱,又表达出作者对泥泥狗的创造者的赞美。②既有自己对泥泥狗长期忽视的懊悔,又有对泥泥狗完好无损的惊叹。(言之有理即可)

⑶①泥泥狗根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神话传说,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情感;②泥泥狗是劳动人民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③泥泥狗是华夏民族共同文化记忆,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归属感。(紧扣文章,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

(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分析文本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梳理文本结构,并抓住每个层次中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子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7.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鸟之国

秋田雨雀

在一个湖边,住着一对白鸟夫妇。“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但是比我们夫妇更优雅漂亮的,恐怕不会有了。”丈夫用他那红红的长嘴温柔地抚弄着翼上的绵毛。“这是肯定的。孔雀虽然号称百鸟之王,但是她那身粗毛,不知有多么难看。跟她比起来,我们的雪白的羽毛,才是无上佳品。”妻子一边伸长脖颈饮着湖水,一边对丈夫的话表示赞同不错,这对白鸟夫妇的羽毛的确很美,颈子也长得恰到好处。然而,这对白鸟夫妇都只有一只眼睛,他们却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是独眼。因为丈夫所看到的,同妻子所看到的一样;妻子所看到的,也同丈夫所看到的一样。他们俩都相信,世上再也没有像他们看东西看得这样准确的了。

白鸟夫妇产了四个卵。他们盼望着早一点将卵孵化,生出和自己一样美丽的白鸟。不久,四只可爱的白鸟被孵化出来。白乌夫妇说不出的高兴。

“多漂亮的小鸟啊。但愿他们早点长大,等到自己会捕鱼捉贝就好了。”父亲说。

“是啊,但愿如此。他们生活在这湖边,不知会感到多么幸福呢。何况我们又这样疼爱他们。”母亲说。

白鸟爸爸接着说道:“这帮小家伙,生下来既不是低贱的野鸭,也不是粗鲁的骛鸟,他们不知多么庆幸呢。

然而有一天,白鸟夫妇发现这四只可爱的小白鸟,都多生了一只眼睛。

“哎呀!这如何是好?……”母亲说道,接着发出一声哀呜。

“可不,眼睛生得是有些怪呢?——不过,不知道长大以后怎么样。或许我们生出来的时候,也都是生着两只眼晴的吧。”

父亲毕竟是个男子汉,说话有份量,白鸟妈妈的精神又振作起来了。

但是白鸟夫妇因为自己是独眼,生了四只两个眼晴的白鸟,便以为它们是残废,总耿耿于怀,觉得窝囊。

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時弄瞎了吧。”白鸟爸爸虽然这样想,但并没有这样做的决心。

四只小白鸟却一点儿也不关心这些事,他们一天天长大了,疏松的乳毛变成绵毛,绵毛又逐渐变成纺绸一般的羽毛。等到羽毛丰满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也分明了。他们飞到湖中,随意捉些鱼儿、蚌儿来吃。全然不理会双亲对他们安全的忧虑。

小孩子们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他们看到了湖上的各种情景,有和自己同类的鸟儿,翱翔在高空,整天唱着悦耳的歌声;有伸着可怕的嘴的大鸟;有外形同自己类似,但衣裳非常粗糙的丑鸟;也有终生都站在湖水中默默地看着人世的鸟儿。小白鸟们觉得这世上十分有趣。“这就是所谓世界吧!小白鸟们这样想。他们天天都滑动着红红的蹼,在湖上到处游玩。

一天,白鸟父亲对白鸟母亲说:“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野呢?白鸟的孩子决不该整天和这样粗野的东西为伴,一定是因为眼睛有毛病吧。”

白鸟母亲说:“一准是这样吧。因为此外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不同。不知道怎样才能治好孩子们的眼睛呢!”她将修长的脖颈贴在胸口,悲伤地深深一叹。

恰好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拍着双翅,发出可怕的声响,从他们头上掠过。白鸟夫妇大吃一惊,连忙躲进草丛深处。“要是给这只饿鹰看见,可不得了啊。不知咱们的孩子们此刻在哪儿?”白鸟父亲低声说。

然而到了黄昏时候,四只小白鸟都丝毫不以为意,他们精力十足,掠过湖面,回到家中。尽管白鸟父母把孩子们狠狠训斥了一顿,可是第二天,他们又飞到湖中去了。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索性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弄瞎吧……现在是非这样不可的时候了……虽然可怜,但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白鸟父亲说;白鸟母亲只是啜泣。

一天早展酲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在他们看来,这世界突然黑暗了。他们每日在湖湾的岸上蹒跚地踱来踱去,恋慕着广阔的湖水,发出声声哀鸣。

某日,两只饥饿的老鹰飞到湖上,用锐利的爪子轻而易举地将四只小白乌抓去,飞上高空……利爪迅速刺进四只小白乌的小胸脯……此刻,他们的心脏正在破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作者用语言描写和“用长嘴温柔地抚弄着翼上的绵毛”等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白鸟夫妇的对自己优雅漂亮外表的信心和迷恋

B. 白鸟夫妇因为小白鸟与自己长得不一样,以为他们是残废,心里感觉十分窝囊,于是在小白鸟睡熟后,将每个孩子的一只眼睛啄瞎。

C. 小说没有交待白鸟夫妇一只眼的原因,但“或许我们生出来时,也都是生着两只眼睛的”等细节暗示我们它们可能也是被父母啄瞎眼睛的。

D. 小白鸟用两只眼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但白鸟夫妇却觉得这是粗野的,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白鸟夫妇的狭隘固执。

(2)有评论家认为:这个简单故事中蕴含着多重悲剧,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和深思。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包含了哪几重悲剧?

(3)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B

(2)白鸟夫妇认知的错误和狭隘:他们只有一只眼,却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白鸟夫妇用错误的认知制约别人:小白鸟是被深爱自己的父母啄瞎眼晴的;白鸟夫妇错误的认知造成的恶果:活泼可爱的小白鸟失去了一只眼睛,最后被老鹰吃掉。

(3)含义:“他们”一词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成被老鹰捕杀的小白鸟们,也可以理解成因失去孩子而伤心欲绝的白鸟夫妇。作用:用双关手法提醒读者,这不仅是小白鸟的悲剧,同时也是白鸟夫妇的悲剧,从而促使读者思考造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

【解析】【分析】⑴“于是在小白鸟睡熟后,将每个孩子的一只眼睛啄瞎”错误,原文只是“一天早展酲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故选B。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这个简单故事中蕴含着多重悲剧,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和深思”,“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但是比我们夫妇更优雅漂亮的,恐怕不会有了。”“然而,这对白鸟夫妇都只有一只眼睛,他们却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是独眼”“他们俩都相信,世上再也没有像他们看东西看得这样准确的了"“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野呢?白鸟的孩子决不该整天和这样粗野的东西为伴,一定是因为眼睛有毛病吧。”"一天早展酲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利爪迅速刺进四只小白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