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法则

2.1 引言

本章要简要回答的问题是:

⑴什么是贸易基础,以及什么是贸易收益?可以推测,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⑵什么是贸易模式?也就是说,对每个国家而言,哪些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用来交易,各国都出口和进口哪些商品?

2.2 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可以说是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而在一些国家如英国、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及荷兰,国际贸易方面的著作要早于这个时间。也就是17-18世纪,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

简而言之,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并限制商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一个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是基于其它国家的损失。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的是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案例2.1)。

值得注意的是,重商主义者用国家所拥有的稀有金属来衡量国家的财富(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相对而言,如今我们是以可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本、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多少来衡量国家财富的。这些有用的资源越多,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

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多,一国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认为一国只有在它国损失的前提下才能获利,即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零和游戏:如玩扑克牌时,一人所赢得的数目恰好等于其他人所输掉的数目。)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制造业、农业和外国殖民地。他们把商人看成是对经济体系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集团,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这与后来的古典经济学者一样,重商主义者也运用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即商品的相对价值以生产他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来衡量。

这个观点在以下两个意义上是重要的。第一,更好地理解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及其它古典经济学家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第二,随着被高失业率控制的国家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和就业,现在新重商主义有卷土重来的势头。事实上,除了1815-1914年的英国,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曾经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案例2.2)。

案例研究2.1 托马斯·曼的重商主义贸易观点

托马斯·曼(Thomas Munn, 1571-1641)是重商主义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著作《贸易带给英格兰的财富》是重商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作。以下是部分摘录:

“我们增加财富的一般做法应该是通过国际贸易,规则是:每年卖给外国人商品的价值大于我们从他们那里购入的商品的价值。……我们出口的东西不会以进口的形式再回来,换回的一定是财富(金、银)……如果我们可以清醒地限制在饮食、衣着方面过度消费别国的产品,我们可以减少进口。……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多生产,而且试图卖高价,只要高价不会引起出口数量的减少。……”

案例研究2.2 重商主义在21世纪仍然活跃

尽管大多数国家声称更倾向于自由贸易,但许多国家仍然对国际贸易施加诸多限制。

大多数工业国为了保护国内就业,对农产品、纺织品、鞋、钢材以及其它许多产品实行进口限制。同时,对于一些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和电信则提供补贴。

发展中国家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更强。通过过去几年的多边谈判已经减少或取消了对部分产品的一些明显的保护措施,但另一些较为隐蔽的保护方式却增加了。

为了面对外来竞争而保护国内就业,并鼓励本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采取贸易限制,这些都是典型的重商主义理论。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补充:专栏: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有1500人的小镇。少年就显示出聪明的天分,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7岁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学习了6年。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任教。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直到1764年。

1759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1762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6年出版《国名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他一生写过十几种有关社会科学的著作,但生前只出版过上述两种。其余书稿大都在他临终前由他一再敦促有人焚毁了。

他又神经紊乱的疾病,终生未娶。

A 绝对优势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将国家比作家庭而提倡自由贸易。既然每个家庭发现,

只生产一部分所需要的产品并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换取所需要的其他产品是值得的,那么国家也是一样:

“节俭的家庭主妇从来不在家里生产那些自制比购买成本更为高昂的产品,这是一条公理。裁缝不会去制作自己穿的鞋,而是从鞋商那里买鞋。……如果外国能够以比我们自己的生产成本更低廉的价格来提供商品,那么更好的办法是,以我们的一些优势行业所生产的部分产品去交换国外其他产品。”

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较低(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这样,可以最有效地使用资源,而且两种商品的生产会有很大增长。这种增长可以用来测度两种专门化生产所产生的收益,这种收益通过国际贸易在两国间进行分配。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植小麦效率更高而不适于种植香蕉,尼加拉瓜则相反。因此,加拿大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上有绝对劣势,尼加拉瓜则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国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另一种商品,两国都会获利。加拿大专门生产小麦(产量大于国内需求),用一部分小麦换取尼加拉瓜的香蕉。结果,小麦和香蕉都会增产,消费也更多。

在这一点上,国家如同个人一样,并不试图生产自己需要的全部产品,而仅生产自己能最有效生产的商品,然后用这些商品的一部分去交换它所需要的其他商品。

亚当·斯密认为,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倡导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自由贸易会使世界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使世界福利最大化。有极少数例外,如对国家安全特别重要的产业。

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对自由贸易采取很多限制,而贸易限制无一例外地以保护国家利益的面目出现。

B 绝对优势的分析

表2.1表明,1小时的劳动在美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小麦,而在英国只能生产1蒲式耳。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美国可以生产4码布匹,而在英国可以生产5码。 因此,在小麦生产上,美国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布匹生产上,英国则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小麦,通过贸易交换所需的布匹,英国则应该相反。

表2.1 绝对优势

如果美国用6蒲式耳小麦(6W )与英国交换6码布匹(6C ),美国获利2C 或节约1/2小时劳动(因为在美国国内只能用6蒲式耳小麦换4码布匹)。

同样,英国从美国获得的6蒲式耳小麦如果在英国生产需要6小时劳动,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30码布匹(6小时×5码)。由于可以用6码布匹(用1

小时多一点时间生产)与美国交换6蒲式耳小麦,英国获利24码布匹,这相当于节约了5个小时劳动。

补充表 绝对优势中的相对价格

这样,通过专业生产和贸易,两国均获利,在这里,英国获利大于美国。

然而,绝对优势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无法用绝对优势解释。这个问题留给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事实上,绝对优势可以被看成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殊情况。

2.4 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大卫·李嘉图

补充:专栏: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32)

大卫·李嘉图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幼年极为聪明并接受了私人教育。父亲是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14岁起就在他父亲的公司就职,23岁凭借购买的英国政府债券暴涨而成为巨富。此后,他转而对学术发生兴趣,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化学。

1799年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开始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1817年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赢得了声誉,1719年当选为国会议员。作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尽管他的声音被描述为“尖锐又刺耳”,但他在解释经济问题时颇具影响力。

1826年意外地逝世,享年51岁。生前有7个孩子。

作为商人、学者和政治家,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A 比较优势法则

根据比较优势法则(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没有绝对优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与表2.1相比,表2.2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现在1小时劳动只能生产2码布匹,而不是5码。这样,英国在小麦和布匹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表2.2 比较优势

然而,由于英国劳动生产率在布匹生产上是美国的1/2,而在小麦生产上仅为美国的1/6,即英国在布匹生产上的绝对劣势小于在小麦生产上的绝对劣势,因此英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小麦的绝对优势(6:1)大于布匹的绝对优势(4:2),因此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法则,如果美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换取英国的布匹,两国都会获利(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匹)。

在一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世界中,一旦断定一国在一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则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上就会有比较优势。

B 贸易收益

为了证明比较优势法则的正确性,必须证明英国和美国通过专门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均可获利。

如果美国用6单位小麦换4单位布匹,美国将拒绝贸易。因为美国国内小麦与布匹的交换比率就是6/4,它可以利用国内资源少生产6单位小麦而多生产4单位布匹。

同样,如果英国用2单位布匹换取1单位小麦,英国也会拒绝贸易。

假设美国可以用6单位小麦换英国6单位布匹,美国可获利2单位布匹,或节约了1/2小时劳动时间,因为美国国内6单位小麦可以换取4单位布匹。

英国同样可以从中获利,因为英国从美国获得的6单位小麦在英国需要6小时劳动,而利用6小时劳动,英国可以生产12单位布匹,在贸易中英国用6单位布匹换取了美国的6单位小麦。因此,英国获利6单位布匹节约了3小时劳动。

补充表相对优势中的相对价格

虽然美国通过用6单位小麦与英国交换6单位布匹,两国均可获利。然而,这不是互惠贸易的唯一交换比率。由于美国国内可以用6单位小麦换取4单位布匹(二者均需要1小时劳动),如果美国可以用6单位小麦交换多于4单位布匹,美国就可以获利。

另一方面,在英国国内,6单位小麦=12单位布匹(二者都需要6个小时劳动),如果可以用少于12单位布匹与美国交换6单位小麦,英国就可以获利。

总之,如果美国可以用6单位小麦换取多于4单位布匹就可以获利,而英国如果用少于12单位布匹换取6单位小麦就可获利,因此互惠的贸易比率范围是:

4C < 6W < 12C

12单位布匹与4单位布匹的差,即8单位布匹,代表交换6单位小麦时,两国可分配的总的利益。

当交换比率为6W=6C时,美国获利2单位布匹,英国获利6单位布匹,共8单位布匹。

当交换比率越接近于6W=4C时(美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美国的贸易所得越小,英国

的贸易所得越大。

当交换比率越接近于6W=12C(英国的国内交换比率),相对于英国的贸易所得来说,美国的贸易所得越大。

如果美国用6单位小麦换英国的8单位布匹,两国均可获利4单位布匹。

C 比较优势法则的例外

比较优势法则有一个不太常见的例外,当一国在两种商品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的相同时,这种例外就会产生。

例如,如果在英国1小时劳动不是生产1单位小麦,而是3单位小麦,英国相对于美国在小麦和布匹上均是1/2的生产率。这样,英国和美国都没有比较优势,因而两国之间不会有互惠贸易发生。

因此,需要对比较优势原理的表述作一些修改。应该说,相对于另一国而言,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互惠贸易的基础。除非对两种商品而言,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与另一国相同。

D 考虑货币的比较优势

假如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效率均低于美国,它如何能向美国出口商品?

如果英国的工资比美国低得多,以至于布匹(英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价格在英国相对较低,而小麦的价格在美国相对较低。

假如美国的工资率是每小时6美元。因为1小时劳动在美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小麦,而1蒲式耳小麦的价格为Pw=1美元。同时,1小时劳动可以生产4码布匹,而1码布匹的价格是Pc=1.5美元。

假设英国的工资率为每小时1英镑。由于1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1单位小麦,英国

小麦价格为Pw=1英镑。而1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2单位布匹,布匹价格在英国为Pc=0.5英镑。

①如果英镑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为1英镑=2美元,那么在英国,Pw=1英镑=2美元,Pc=0.5英镑=1美元。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3 以美元计算的小麦和布匹在英美两国的价格(1英镑=2美元)

小麦的价格在美国比在英国低,而布匹在英国比在美国低。

由于美国小麦的美元价格低,商人会把美国小麦卖到英国,然后再把布匹卖到美国。在布匹生产上,尽管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1/2(表2.2),但英国的工资仅为美国的1/3(表2.3),因此英国布匹的价格低于美国。也就是说,英国的低劳动效率已被工资率所补偿。结果,布匹的价格在英国较低,因此英国可以向美国出口布匹。只要英国的工资率处于美国的1/6—1/2,这种结果就不会改变。

②如果美元和英镑的汇率为1英镑=1美元(即英国的工资率是美国的1/6),这样在英国,小麦的美元价格是Pw=1英镑=1美元,由于与美国小麦的价格相同,美国不会向英国出口小麦。同时,布匹价格为Pc=0.5英镑=0.5美元,因此英国将向美国出口更多的布匹。这样会对英国有利,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即英镑的美元价格)也将不得不上升。

③如果1英镑=3美元(英国工资率是美国的1/2),英国布匹价格为Pc=0.5英镑=1.5美元(与美国相同),英国不会向美国出口布匹。这时会出现有利于美国的不平等贸易,因此美元与英镑的汇率会下降,最终会稳定在产生平等贸易的条件下。

关于这一点,在本章附录中还会进一步讨论。

2.5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建立在一些简单的假设之上:

①仅有两国和两种商品,

②自由贸易,

③一国之内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国家间没有这种流动,

④生产成本固定,

⑤没有运输成本,

⑥没有技术革新,

⑦劳动价值论。

前6种可以放松,而第7种并不有效,也不应该用来解释比较优势。

A 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根据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

①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均占有一个固定比例,

②劳动是同质的,即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

由于这两个假定均不真实,因此不能将比较优势法则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劳动既不是投入生产中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劳动显然不是同质的,他们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上都有很大差异。

总之,比较优势原理不应该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而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进行解释。B机会成本理论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为比较成本原理。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位这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结论是,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上有比较劣势。

例如,在没有国际贸易时,美国为了有足够资源多生产1单位小麦,必须放弃2/3单位的布匹生产,于是小麦的机会成本就是2/3单位的布匹(即1单位小麦=2/3单位布匹)。

如果英国小麦的机会成本是1单位小麦=2单位布匹,则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比在英国低,因此美国在小麦生产上相对于英国有比较优势。在一个两国、两种商品的世界中,英国在布匹上有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法则,美国将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换取英国的布匹。

C 固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来说明。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国使用其所有资源和最佳技术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表2.4给出了假设的美国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可能性组合表。

表2.4 美英两国小麦和布匹生产可能性组合

从表中可知,美国每放弃30单位小麦,得到的资源正好额外生产20单位布匹。也就是说,30单位小麦=20单位布匹(因为二者需要同样数量的资源)。因此,美国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3单位布匹。

同样,英国每放弃10单位小麦可增加生产20单位布匹。因此,英国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布匹。

根据表2.4种给出的英美两国生产可能性组合表可以做出图2.1所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该国可能生产小麦和布匹的组合。如在A点,美国可生产90单位小麦和60单位布匹,而在A′点,英国可生产40单位小麦和40单位布匹。

图2.1 美、英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布匹(美国)(英国)

120

60 A

40 A

在图2.1中,美英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如果它们想生产更多的小麦必须放弃一些布匹的生产。

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均是直线表明它们的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即每多生产1单位小麦,美国必须放弃2/3单位布匹的生产,英国必须放弃2单位。

这种情况发生在,①生产资源或要素是完全替代品或者在两种商品中各种要素比例不变,②同一要素的所有组成是相同的或者是同质时,会有固定的机会成本。

因此,当美国把生产布匹的资源转移到小麦生产中时,不会越来越不利于小麦生产。对布匹来说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固定成本是指每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必须放弃的固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

就算每个国家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机会成本不同,就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然而,固定成本并不现实。

D 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小麦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1单位小麦必须放弃的布匹的生产量。这可以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

图2.1中,美国的斜率为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英国为120/60=2=英国小麦的机会成本。

基于价格等于成本以及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商品的假设,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Pw/Pc)。

因此,在美国Pw/Pc=2/3,而Pc/Pw=1.5;在英国则Pw/Pc=2,Pc/Pw=1/2。

美国的Pw/Pc低于英国,这说明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同样,英国的Pc/Pw低于美国,因此在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结论: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不同是其比较优势的反应,也为两国开展互惠贸易提供了基础。

2.6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只能消费它能生产的商品,因此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时也是消费可能性曲线。人们的偏好或需求决定了该国事实上选择了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组

合。

A 贸易收益的分析

在没有贸易时,美国可能选择的生产和消费的商品组合如图2.2中的A点,英国为A`点。

图2.2 贸易所得

布匹(美国)(英国)

120 120 B`

70 E

60 A

50 E`

40 A`

B

0 90 110 180 0 40 60 70

小麦

如果开展贸易,美国会专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B点生产,而英国会专门生产布匹,在B`点生产。如果美国用70单位小麦与英国交换70单位布匹,他最终的消费组合为E点,英国为E`点。这样,美国通过贸易获利20单位小麦和10单位布匹(E点与A点相比),英国获利30单位小麦和10单位布匹(E`点与A`点相比)。

两国消费了更多的小麦和布匹的原因在于,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没有贸易时,美国生产90单位小麦,英国生产40单位小麦,共生产130单位。而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共生产180单位小麦(全部由美国生产)。同样,没有贸易时,美国生产60单位布匹,英国生产40单位,共计100单位。专业化生产之后,一共生产120单位(全部由英国生产)。

通过专业化生产而增加的50单位小麦和20单位布匹,是美国和英国可以共同分享的贸易收益。注意:如果没有贸易,美国不会专门生产小麦,英国也不会专门生产布匹,因为它们也都需要消费各自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B 有贸易时的相对商品价格

通过图2.3所示的小麦和布匹的供求曲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贸易模型,同时也帮助理解在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条件下,均衡相对商品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图2.3 需求供给下的均衡相对商品价格

Pw/Pc Pc/Pw

2 Sc(UK+US)

3/2

1 E`

Dw Dc

1/2

B` B``

0 120 240

(小麦)(布匹)左图中的Sw是美国和英国使用全部资源生产小麦的总供给曲线。线段0B=180为美国小麦的最大产量,这时固定的机会成本为Pw/Pc=2/3。线段BB*=60为英国在Pw/Pc=2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说,两国最多能生产240单位小麦。

假设有贸易时,美英两国的总需求曲线为Dw,Dw与Sw在E点相交,均衡相对价格为Pw/Pc=1。这时,通过贸易,小麦只在美国生产。

布匹也一样。英国在Pc/Pw=1/2时,最多能生产120单位。美国在Pc/Pw=3/2时最多能生产120单位。

如果有贸易,美英两国总需求为Dc,与Sc相交于E`点,均衡价格为Pc/Pw=Pw/Pc=1。

这时,通过贸易布匹只在英国生产。

最后要指出的是,当两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时,每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就处在每个国家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之间。

如果左图中需求曲线Dw很低,与供给曲线Sw相交于Sw的0B之间,即Pw/Pc=2/3,这时英国将获得贸易的全部收入。

如果英国是小国,专门生产布匹,而美国是大国,同时生产两种商品,这时就会发生上述情况(参见练习题10)。这就是所谓“小国情况(small country case)”,即“作为不重要角色的重要性”。当然,这种利益也是有成本的,因为小国面临着对于自身唯一能够生产的产品未来需求可能减少的风险。

2.7 李嘉图模型的经验检验

1951-52年,麦克杜格尔(MacDougall)对李嘉图的贸易模型进行了第一次经验检验,使用了1937年英美两国25个产业的生产率和出口数据。

由于美国工资率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认为,生产效率在一些美国产业中如果能达到英国的两倍以上,则美国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将低于英国,美国的这些产业相对于英国就有比较优势,在第三市场(世界其他地方),美国将以比英国更低廉的价格出售这些产业的商品。

另一方面,在一些英国产业的生产率达到并超过美国生产率的1/2时,英国将具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商品的销售价格将低于美国的价格。图2.4总结了检验的结果。

此后,其他学者使用1950年和1959年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种劳动生产率和出口间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李嘉图的贸易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被经验证明了,但它仍有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是假定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总体上说,李嘉图和古典经济学学家没有解释劳动生产率和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差别,也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获利的影响。

案例研究2.4 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和相对出口:美国和日本

1995年,戈卢布考察了美国以及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工资和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和出口的关系,发现总体上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和出口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一个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越高,该国的相对出口就越低,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在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图2.5显示了1990年美国和日本33个产业的贸易状况。这里,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和相对出口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对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持。

附录

1. 多种商品的比较优势

表2.6表示了美国和英国5种商品的价格或成本。

2. 多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表2.7表示了5国2商品Pw/Pc由低到高的排列。

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其不朽巨著《国富论》,提出后世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说来,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单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地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参与贸易的各国都会从中获益。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对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即可得到本国的比较优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2.发挥比较优势的意义 正确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有效地利用原有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拿《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来说,慕容发挥的就是相对比较优势,在帅哥界人武功最好,在武术界人长得最帅;乔峰则是绝对比较优势显著,人内力特深厚,武功极高深。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发挥比较优势有一个大前提:要适应市场需求。你的优势不被市场接受一样是失败的。要不四大恶人武功也不错还被唾弃呢?拿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案例来说,汽车产品面对近年国际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冷暖引起的汽车消费趋向变化,日本人审时度势,加紧了节能、经济型轿车的研发和生产,而通用公司却明显缺少预见,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大排量、高油耗的SUV 和皮卡货车上,不相信双能源汽车将成为潮流,在混合动力车的开发设计上落后丰田公司整整7 年。在新车型的研发上,日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几个车型上,竭力为新车装配最新科技成果;而通用却将研发费用分布在89 个型号、8 大品牌上,以致每推出一款新车,丰田平均只用3 年,而通用要花4 年时间。通用的客户群平均年龄因此不断提高,其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日系汽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通用投入巨资研发、设计并制造的汽车不买账,注定了通用迟早将面临危机。导致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通用过于依赖于非汽车业的金融业模式,另外全球化扩张的模式也对其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过多次兼并收购,通用旗下拥有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悍马、欧宝、庞蒂克、萨博、土星、沃克斯豪尔、通用大宇和霍顿等10 多个品牌,年销量一度达到1000万辆,可谓汽车行业里的“巨无霸”。但是,一味做大带来了资源协同效率低下、成本高、市场反应迟钝等大企业病,以及多品牌运作难题美国长期低油价的大背景下,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通用无视全球汽车行业发动机小型化、车身轻量化的节能减排大趋势,把发展的重心长期放在利润丰厚的大排量SUV 和皮卡上,眼睁睁看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企业在北美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多边贸易和多种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大多是由多个国家参加的,相互之间交换多种产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比较优势是否还起作用? 第一种情况:多个国家,两种产品的贸易 在多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模式取决于各国各自的价格优势 假设5个国家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生产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如表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比较优势理论实例 分工前分工后 呢绒酒呢绒酒英国的劳动投入 100 120 220 葡萄牙的劳动投入 90 80 170 总产量 2 2 2.2(220/100) 2.215(170/8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 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 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双方都有利。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强或弱,无论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更多的产品。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2、比较优势原理 3、完全专业化 4、绝对优势 5、劳动价值论 6、贸易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______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______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 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 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3、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______。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 )4、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______。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 )5、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______。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上 B、 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 贸易将仅使小国受益 D、 贸易将仅使大国受益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当一国从自给自足转向对外贸易时,不会出现______ 。 A、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上升 B、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D、黄金储备将增加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支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B、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一致 C、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部分支持,但证明其劳动价值论 具有严重局限 D、国际贸易的实证检验发现贸易模式并非像李嘉图预测的那样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密切 相关 四、判断题 1、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应努力实现出口等于进口的平衡贸易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贸易收益表明各国只能通过消费比贸易前更少的出口商品换来消费更多的进口商品。 五、计算题 1、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两国各有8单位的可用劳动。

1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封闭条件下某件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另一个国家同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称这个国家在这件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是取决于比较优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5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6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7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9昂惕夫之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 理论恰恰相反。 重叠需求理论是指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关税同盟 25有效保护率是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26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进口,在数量或金额上规定一个限额,限额以内的准予进口,超过限额的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甚至罚款,关税税额之高使进口商难以承受,实际上起到禁止进口的作用。 27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28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反倾销 29掠夺性倾销通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 论的异同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异同探析 1、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 (1)理论假设的不同:①规模报酬不变与规模报酬递增.在李嘉图那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保持不变的,也即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内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正是规模经济使得各国谋求通过扩大特定产品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并进而导致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传统理论假定市场完全竞争,但现实中情况却并不如此,同时企业倾向于追求规模经济的追求。差异产品的存在时这种追求的结果也是其原因。同时,差异产品的消费也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加。这些假定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而开展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2)分析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多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需求不同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需求不同的原因可以是偏好不同,也可以是收入不同。前者认为各国偏好受其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而各有不同。后者的典型代表是重叠需求理论。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是固定的,分析是静态的,现代贸易理论则对现实中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在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做出了解释。2、现代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1)理论的发展都是现实的反应。前溯至斯密甚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为了回应实践的需要、解释现实和为实践服务。比较优势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能够带来财富和福利的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战以后的现代贸易理论一个重要的使命是解释现实中大量出现的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2)现代贸易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而不是否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带来相对成本的差异,并带来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不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带来不同国家在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也即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是因为规模经济导致了成本差异进而带来了比较利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解释了比较优势在产品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重叠需求导致贸易的原因也在于各国规模生产其代表性需求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导致的比较优势。 (3)在理论的政策意义上来看,目前所有的贸易理论都倾向于支持贸易自由化。依赖于不同的假设,特别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理论对于现实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国际贸易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一定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换能够带来福利的增加,这种福利可能表现为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消费品种的增加。

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1.重商主义 2.绝对优势理论 3.比较优势理论 4.相互需求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就推崇一种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制进口。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

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密。他从分析一个简单的事实入手,得出了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李雪莹经济学2班32012030080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 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 表1-1分工前 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分工后

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交易后 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定义: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目录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两百年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新进展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一种要素(劳动要素); 2、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 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实践检验的结果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迈克道尔以1937年为例,通过考察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验证得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 959年两个年份美国、英国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分析,19 50年在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了假设检验,但到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整体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求助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目录 编辑本段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 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课程:国际贸易理论 姓名:敬强 学号: 222010303240064 年级: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 年级: 2010级01班 2012年10月20日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学说开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源头。他认为按照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会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大卫 -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一俄林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学说,他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 一0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发展至此,H一0理论与绝对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之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萨缪尔进一步完善了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原则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即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建立前提: 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比较严格的前提基础之上的,它的提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质上的突破,是绝对优势理论的的发展,起初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建立前提如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为企业和国家进行生产活动选择时,在要素相对密集度方面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已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点: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在近200年的时间内,为国际贸易出口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核心:“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 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二、缺陷: 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1、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 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 2、例:A国 B国 F商品 1 3 C商品 2 6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3、静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于现有和传统遗留下来的优势,在既定的经济情况下,从静态 的角度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注重由一国现有劳动生产率及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即期利益和资源在国际间合理配置的短期效应;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在他们的贸易模型中,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和技术传播,要素禀赋等也不发生变化,因而由此决定的专业化分工形式也就不会改变。显然,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抽象掉了对国际贸易有巨大影响的现实国际经济关系,抽象掉了整个世界经济活动和进步的支柱。 4、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相反,从动态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可以不断地转移和变化,促使其 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5、忽视时间因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比较优势形成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内容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盛行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进口(尤其是奢侈消费品)。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且金银有限,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之上的。 (1)个人财富或国家财富的多少基于他所持有的金银的多少,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2)对外贸易是金钱的重要来源。出口――金钱流入;进口――金钱流出; (3)国家应干预经济,促进出口,增加财富。 二、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理论意义:重商主义至今仍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如“限入奖出”原则依旧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信奉的教条。在鼓吹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对于本国的重要产业仍给予严格的保护。 当社会总需求低于生产能力时,促进出口政策,对特殊行业的保护,也适用于贸易保护政策。 2、不足之处: (1)从贸易政策取向看,重商主义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这实质上阻碍了贸易的发展。这意味着自由贸易永远不可能。 (2)重商主义仅把注意力放在流通领域,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而忽视了对生产领域的研究。 (3)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博弈。 (4)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积累不一定意味经济繁荣。 (5)从理论上看,存在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使一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贸易顺差。(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转机制) 当出口大于进口时→货币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国内物价上涨→出口竞争下降→贸易顺差缩小或者消失→出口=进口 重商主义出发点是追求贸易顺差,最终又将使贸易顺差消失,因此,这也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776年斯密发表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在这部书中,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学说。 一、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 1、绝对优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处于绝对优势指生产该商品需要投入的劳动绝对水平低于贸易伙伴国,或者说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贸易伙伴同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2、绝对优势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