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黄雅芩

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黄雅芩
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黄雅芩

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

学生工作处黄雅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培养规则意识,加强自律修身》。

近两年,网络上有一个热词——“中国式过马路”,管它红灯绿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这种社会乱象被冠上“中国式”的名号,真让我们感到羞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了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淡漠!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作为公民或者未来的公民,是否具备规则意识?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一个组织或群体普遍性的行动规范。有规则,群体才能和谐相处,个人才能顺利发展。它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可以是学校生活中的纪律条文,可以是家规,也可以是同学们踢球玩耍时的相互约定。规则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什么是规则意识?知道规则不等于就具备了规则意识,还要能正确理解规则制定的目的、意图,对规则有认同感和敬畏感,能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才是一个具有规则意识的社会人。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

本学期,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比如重点整治迟到、晚就寝等,从小处看,是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从大处看,是为培养同学们的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如何让校园生活更有序,如何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就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来做些探讨。

一、关于胸卡佩戴的问题

现在,校园里不少同学不佩戴胸卡,或者不将胸卡佩戴在恰当的地方,有的同学随意涂贴胸卡,有的同学将胸卡(包括出门卡)随意放置,被他人盗用埋下隐患,经常去补办增加管理老师工作负担,更有甚者,有同学盗用他人胸卡招摇过市且毫无羞色。校园里胸卡的佩戴和使用状况比较混乱。

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胸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要知道,我们的校服是作为附中学生群体的重要标识,而胸卡是作为个体的你的唯一外在标识,其重要性及用途不亚于通常的“身份证”,换句话说,胸卡就是同学们在校园内的身份证。

要求同学们佩戴胸卡,其一是出于校园安全管理的需要。校园周边,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大爷、大妈或民工、家属穿着附中校服、文化衫散步、干活。同学们想想看,如果不通过胸卡进行个体身份的核实,一些心存歹念的人,是不是完全有可能盗用我们的校服或文化衫,装扮成附中学生,大摇大摆进入校园各楼栋或寝室等,做出危害校园安全的事

情?所以,学校需要通过佩戴者与胸卡上班级姓名和照片的比对,才能确认你是否真正是附中的学生,这,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其二,要求同学们佩戴胸卡,也是强化个人责任意识的需要。当你的姓名和班级被公示在胸前,意味着一言一行都有一个责任的指向。你举止文明、积极上进,将给自己的成长添上一笔亮色,给班级带来一抹荣誉;你言语粗鲁,到处违规,将意味着你的成长记录中留下一个污点,让班级形象受到影响。

我非常欣赏认真佩戴胸卡的同学,每天自觉认真地戴好胸卡,这一个看似小小的举动,折射出他们是有规则意识、有责任担当的孩子;而那些因为害怕犯错被老师认出而不戴胸卡的、因为担心衣服上被钻小洞就不戴胸卡的、因为觉得照片不好看用各种方式涂贴胸卡的,就如同看见红灯置若罔闻过马路一样,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过于在意个人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中更重要的原则与内涵,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特别是对于盗用他人胸卡的行为,我们更要强烈指责,因为这体现了诚信意识的极度缺失。

所以,在这里强调,凡附中学生均应规范佩戴好胸卡(戴于衣服左上方,团徽在上,胸卡在下,严禁挂在卫衣带子、拉链头或衣袋边上),通学生进出校门、寄宿生进出寝室,均需查验相应类型的胸卡方能出入。租住在校区内宿舍区的同学(以高三同学为多),也须规范佩戴。凡在校区内遇不戴胸卡的人员,任何老师、职员或同学,均有权力和义务进行查询或登记。

二、关于中学生的头发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十五六岁的孩子,内心萌发着对美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但这个年龄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审美偏差的时候。女孩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就是美;男孩子,阳光健康,充满着运动的气息,就是美。就头发来看,怎样才能体现中学生的美?我来给大家提供三个视角,大家可以自己比对或者相互比对,看自己美不美?

美的第一要素是干净。有的同学,好久不洗一次头,头发油乎乎地粘在额头上,头皮屑经常掉一肩。如果是男生,头发没有做到最基本的一月一修剪,就会显得很邋遢。还有很多女生,刘海长得遮了眼睛老不剪,既影响视力和美观,还不卫生。要知道,额头地带是脸部油脂分泌旺盛的T区,最易长粉刺痤疮,长期见不到阳光,还被粘灰带尘的刘海“骚扰”,感染发炎后,就会留疤痕,会越来越不美。

美的第二要素是健康。青春年少的你们,有着让成年人羡慕不已的美,营养良好富有光泽度的发质、无需滋润极有弹性的皮肤、清澈澄亮

的眼神、矫健挺拔的形体,这是一段岁月最为眷顾的年华。但是,有的同学却要抛弃岁月的馈赠,吹、烫、染,毫不留情地折腾父母的钱包、折腾自己的发肤,最后,弄出一把早早就枯黄的发丝再也回不去不算,还要经常牵挂着发型有没有保持好,不时揣测着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时刻提心吊胆地怕被检查被通报,看见老师就缩头缩脑、眼神躲闪。你能说,这是心理健康和外形健康吗?累不累?值不值?轻松吗?踏实吗?大家心里会有答案!

美的第三要素是适宜。什么才是适宜的美?比如说要保持整体装束的协调。穿着中学生校服和运动鞋,却披着一头烫染的卷发,明显上下搭配不协调,就是不适宜。比如说装束打扮要与活动或环境搭配得当。留着披肩发看似很美,跑操时、体育课时,转眼就变成了披头散发,也是不适宜。再比如说发型要与身份合宜。有些同学留着怪异发型,开口就是网络词汇、街头用语,浑身上下透露出浅薄、无知与粗俗,无法在内涵修养上与他人争强,于是在外表装扮上哗众取宠,其实就是不自信,也是与中学生身份不符,特别是与湖南师大附中名校学生的身份不符,更是不适宜。瞧,你眼中所谓的“美”一旦不适宜,就会变成大家眼中的“丑”,这就有悖于自己追求美的初衷了。

同学们,老师不会阻拦大家追求美的步伐,但希望大家学会正确地审美。要求同学们经常清洗、修剪头发,女生刘海不过眉、短发不过肩,长发扎起来,不留披肩发,不要烫发、染发,就是希望大家拥有干净整洁的美、健康适宜的美,希望大家能由内而外散发出美!本周学校将重点检查女生头发,周一、周二请年级、班级、个人自查自纠,周三学工处将会同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干部统一检查。

三、关于课间买零食、吃零食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危害不言而喻。比较突出的有三点:危害之一是导致课间迟到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上课秩序;危害之二是经常喝瓶装水或各种饮料、吃在无卫生保障的小作坊里制作出来的含大量防腐剂的小吃或方便面,不仅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对身体的长远危害也相当大。据医疗部门统计,现在我国癌症患者比例增加、年龄下移的趋势非常明显,与此类习惯不无关系。危害之三是将方便面、盒饭及各种麻辣小吃带入教室,影响学习氛围,且易引来蟑螂、老鼠。惟一楼就经常发生老鼠咬断网线、电话线事件,如果不加防范,还很有可能引发鼠疫。

实际上,新加坡、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吃零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明确规定。在此,宣布学校两项规定。一是严格规范琢园小卖部和食堂小卖部的开放时间。经学校决定,小卖部不再全天候开放,开放时间为以下四个时段:早读前开放至7:25;中午12:10—2:00;5:

40放学后至6:50晚自习前;10:00晚自习下课后半小时。也就是说,所有课间(含晚自习期间)小卖部均不予开放。请同学们要提前在食堂吃好早餐,如果需要购买生活用品,请在规定时段提前购置。二是严禁将上述食品带出小卖部或食堂。在小卖部和食堂购买了食品,应在里面吃完。学校将加大在小卖部和食堂的执勤并予以通报;请各年级纪检部、生活部联合起来,加大对各班带盒饭、方便面等进教室的查处。

同学们,刚才就胸卡、头发和吃零食等三个问题和大家做了交流,并明确了规范。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强化两个观念。

第一,遵守规则和崇尚自由是不相悖的。自由不等于任意妄为,自由在于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行为的理性,这就是一个自我修身的过程。当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外在的规则成为你内在的行为准则时,你就成为一个懂得自律的人,你会感受不到外力的强制和制约,于是,你的内心是自由的。当你进入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也意味着,你,真正具备了规则意识。这种状态下,你,是自由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人拥有自由的权利,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

第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与教化与惩戒相伴相随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和煦的教化,也可以是严格的惩戒。如果家庭和学校没有帮助大家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就无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就将导致社会管理的失序,家庭和学校都难辞其咎;而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也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甚至可能付出人生的代价。比如说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将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考成绩和素质评价来综合认定。为适应高考改革和我校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改革的需要,本学期将给每一位同学建立“成长记录袋”,同学们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常规表现、奖惩经历都将进入记录袋。这将意味着,成长中的每一言每一行,同学们都将要自己负责,而且要负责到底!

所以,同学们必须记住,不要以自由为名,挑衅规则;不要不明事理,屡教不改!要遵守规则、敬畏规则,修身自律,用行动描画自己最美的青春篇章。班主任要认真落实“成长记录袋”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各班要加强班规班纪的规范与落实。大家一起努力,让附中学子的言行举止,成为附中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doc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 更多的幼儿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点击 ~~~幼儿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的论文 ~~~幼儿礼仪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三千字论文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篇1 试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3~6岁是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规则讲解不明、成人缺乏引领示范、规则定位片面等问题;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方式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社会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内容和要求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理解并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从而实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遵守的,它的存在合情合理,保证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是现

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当然也包括公平、公正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2]。在规则游戏当中,幼儿要和他人学会接触,要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孩子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是否认同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合作,都是需要规则意识的。所以,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规则游戏具有竞争性,当游戏的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往往具有竞争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做依靠就会非常恼火,因为不懂得规则与竞争意识的友好联系。然而在游戏当中就可以完全放心,我们既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又不会再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竞争可以在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同时,逐渐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由于规则游戏具有原则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游戏规则必然带有强制性,如若不然,游戏中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结果只能使事情复杂,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断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追求结果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强大动力。幼儿为了最终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意志力的参加,这是因为规则游戏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定,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坚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大学生文明自律养成教育主题班会(1)

养成活动主题: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自律,从我做起 如今大学生文明自律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明素质的概念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应出该地区社会进步的一种转台和成都。现代文明是各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和生活方面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文明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学校园存在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文明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公共化,也就越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良好的文明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有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状况 (一)公共道德意识较强,但行为上欠缺 如针对在学校墙上或课桌上乱涂画的行为,有78.12%的同学认为这是公物,不能乱涂,但17.71%的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蛮不错的占4.17%。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们开始了它们新的一年,但有79.17%的同学会偶尔抄近路,践踏草坪,2.08%的人时常从草坪穿过,只有18.75%的同学从不践踏草地,这种统计会使小草多伤心啊! 而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方面,多数同学是反感的,所以我们不仅在态度上更要在行动上避免不文明行为。如对食堂插队行为,77.08%的同学表示非常讨厌,17.71%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5.21%的同学无所谓。可见大学生对插队这种行为还是十分反感的。同样,自习室疯狂的占座现象也引起很多人不满。希望大学生对类似行为尽力换位思考,促进校园和谐,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对于文明的自律意识不强 自律行为,是指不做社会不提倡的事,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其实他们自我控制力较差。 如迟到、早退、逃课的问题,只有20.83%的同学从不逃课,高达60.42%的人说偶尔逃课,还有18.75%的人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逃课我也逃。大学环境相对松散,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三)大学生的节俭习惯、节约意识和现代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在水资源紧缺,然而在我们调查中,有83.33%的同学会主动关水龙头,14.58%的人在忙的时候就对其放任不管了,更有2.08%的同学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浪费的又不是我的,关我什么事啊! 大家都知道,诚实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但据调查只有34.38%的同学在考试中从来不会作弊,有5.21%的人会经常做弊,绝大多数有60.41%的人会视情况而定。 (四)大学生利他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 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同学们的手机状态里,关机、无声或震动的占70.83%,想起来的时候就调的占26.04%,只有3.13%的同学选择不去管它,这说明同学们其实还是很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宿舍中同学休息时是否会保持安静,61.46%的同学表示很注意,8.33%的人要有人提醒,还有30.21%的人兴奋时会忘记。虽然大多数的同学会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同学会忘记,所以同学们的利他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大学生基本礼仪欠缺 在尊重他人方面,我们调查了同学们听各类讲座时的情况。只有11.46%的人表示他们会坚持到底,认为这样体现对演讲者的尊重,因讲座无聊中途退场的人占到39.58%之多,还有的是因客观原因退场占48.96%。当问及看到老师时是否会主动打招呼,只有32.29%的同学选择会,还有9.37%的人看心情而定,还有人打招呼的前提是那个老师自己熟悉占56.25%,2.08%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招呼。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许晓琴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七一宝轮小学许小琴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但仅有规则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其实就是指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对长辈无礼、经常发脾气;不理解父母,不但不帮忙做家务,还挑吃挑穿…… 校园里:走廊上,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师生无法休息;教室里,乱打乱闹,把桌椅碰得东倒西歪;操场上,狂追猛跑,不顾后果,经常出现流血事件。再看厕所里,上完厕所不冲水,洗完手不关水……诸如此类小事数不胜数。 课堂上噪音四起,老师疲于组织教学,常常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规则偏多要求偏急,一方面是儿童天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绝非故意与规则对抗。鉴于上述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保持稳中有序,是不是会束缚孩子?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像在有些课堂里看到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用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等,这样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这里的规则意识是与倡导学生个性自由相对应的,也是遵从“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1、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外部客观的东西自觉“内化”为自己内部主观的东西。通过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作文-初中国旗下讲话稿: 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初中国旗下讲话稿:树立自律意识,加强 自我管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七(2)班的曹倩茹。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讲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身的行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最高境界我们称之为“慎独”。 我先带同学们到芬兰看看:芬兰是北欧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但在20XX年它却获得了全球竞争力第一的美名。在芬兰的各个城市,基本看不到交警维持交通。最为典型例子便是在深更半夜空旷的街头,也不会有哪个芬兰人闯红灯。自律的素质达到这种程度,真实令人佩服! 由此可见,自律达到某种程度,也会变成一种竞争力,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对于疾病,人类最高明的方法是预防,对于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错误,最高明的方法则是避免,而自律便是预防针。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学生必是一个自律性极强的学生。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我给同学提几点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管好自己的手。 表现在不乱扔垃圾,相反还要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我们的手要及时关门关窗、关灯关笼头;我们的手不去乱涂乱画,不破坏公物,更不能与同学大打出手。 第二要管好自己的脚。 脚是用来走路的,但你得好好走路,在教学楼里走路必须要轻。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楼梯上奔跑,弄得整栋大楼咚咚作响,实在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我们的脚不能去翻围墙、不能踢门,践踏草坪,更不能将不文明的脚印留在教室及走廊雪白的墙壁上。 第三要管好自己的嘴。 嘴是用来吃饭和讲话的,但要吃得文明,说的礼貌。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买路边摊上的垃圾食品,随地吐痰是低素质的表现,边走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更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们讲话应该有礼貌,有修养;满口脏话、粗语是极没教养的表现,讲话尖酸刻薄是没肚量的表现,大声喧哗则是没修养的表现。 第四要提高认识,管好自己的思想。 有些同学认为学校、老师管这管那,一点自由也没有。我给同学们讲个寓言故事:一天,风筝和线手牵手在天空中飞翔,过了一会儿,风筝不耐烦的对线说:“老兄,请放开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动的空间。”线劝道说:“老弟,不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律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操作时,则应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利用可行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 一、根据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自我意志的发展为基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心理特点、品质、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个规律,我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第一,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我在讲授自我形象的内容时,当时班内恰巧有几位同学穿着打扮很另类。我没有对这种行为大肆批评,而是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讨论:1、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2、人们应不应该打扮?3、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花费过多的精力,应该打扮得简洁、自然、大方,既要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内在美。这样经过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学生在做有些事时并不清楚自己做的对错,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行为与行为后果中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学生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动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印象才深刻。在讲授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如下图: 我要这样发扬自己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这样克服自己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同学在调查完后感叹道:“以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个体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己的行为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从出生时的无道德状态发展到有道德状态,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形成的过程,是稳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结构系统的构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需要是促成自我激励的重要条件,自我激励又是促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培养道德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道德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幼儿园教育中对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幼儿园里欢乐、有序的良好环境, 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最好场所。幼儿园应该注意的是: 幼儿年龄较小, 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够自觉的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树立和巩固规则意识。 ( 一)规则融入生活日常, 确保规则意识的树立 规则意识的形成绝非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来建立, 而是要将规则融人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逐步规范幼儿的行为, 树立规则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设立规则, 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树立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要注意从生活、学习、游戏等各方面设立规则, 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在生活中要求幼儿早晨人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问好, 和爸爸妈妈再见; 晚上离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道别等。在学习中要求幼儿看书、画画时要注意坐姿, 做到握笔一寸, 眼睛离本一尺; 答题时要举手, 回答要起立, 大声发言等。在游戏中要求幼儿在使用幼儿园的物品后要放回原处; 游戏时要讲究先来后到,礼让他人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细则的建立能够约束幼儿遵守规则, 使得幼儿园的有秩序运营。在规范幼儿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教师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以保证规则落实到实处, 避免出现规则制度荒废的情况。与此同时, 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将规则设立为僵硬的条框, 可以以打油诗或者儿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既有利于幼儿熟悉日常规则, 又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种日常生活之中的规范既不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又能够对幼儿的规范意识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全部内容。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人围 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娇生惯养, 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在 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 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 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 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 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制定学生的行为规 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 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 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 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

浅谈3__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重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帮助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使幼儿园日常活动有序进行。果果幼儿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相应 的规则意识,他们的行为上也没有方向性,这就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幼儿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1) (二)培养3-4岁幼儿规则意识的原则 (2) 二、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 (一)成人示范意识缺乏 (4)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4) (三)教师意识差异对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影响 (5) (四)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6) 三、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对策 (6) (一)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成人规范示意 (6) (二)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合理的规则教育 (6)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7) (四)合理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前言 内容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针对幼儿教育工作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 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社会领域明确的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 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 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人集体生活的开端。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 教育,从细节人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青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规则意识是公民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时代对小学德育的迫切要求,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小学德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迫切需要,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德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中心小学张金玲136500 【关键词】:小学生规则意识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集体,社会,国家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工作中发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对规则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在对规则的遵守上言行不一,尤其德育的态度不够重视,出现问题时得过且过,把重心落在智力上,即:类似“耍小聪明”的违规上……等等。所以,从长远意义上小学德育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规则意识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法治,就是让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一切按照规则办事。全民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正是要从守规则开始。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矩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尊重规则、不敬畏规则、不遵守规则,无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国家,都会导致缺乏秩序、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创新活力不能完全激发,文明前进的脚步因此受到羁绊。 所以,守规则是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简而言之,法律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而规则的外延比法律更广泛,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标准礼仪、文明公约等。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有规则的影子。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复杂的交往关系,更需要相对统一的普遍性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无法形成严谨有度、自由和谐的秩序。 小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基础抓起,尤其要提高认识,重视完善小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做起。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潘建芬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学校拟在期末考试时推出“新政”——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你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辩论“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他律?哪个更重要?”通过激烈的思辨,笔者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自律更重要,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慎独的意义及如何做到慎独。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现阶段实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是行不通的,肯定会有部分同学不够自觉,会用各种手段来偷看,因大家自律能力不强,道德修养靠他律。 那么,如何增强技校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使学生通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在特定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成为文质彬彬、一身技能,深受社会欢迎,家长满意的人?下面结合学校的特点,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他律促进自律 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厌学、自卑、懒散,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在校园里随手乱丢垃圾,随便大声喧哗,甚至出口成“脏”,即使有监考老师在,也想方设法偷看等。所以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好习惯成为自然。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硬”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在培养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律的约束作用,面对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大多学校均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校规、班规、奖惩条例等,可谓严、细、实,但关键还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督促、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能真正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如:为了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座位周围的卫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班就制定了“谁的地盘谁做主”的班规,只要发现哪位学生的周围有垃圾,就追究这个学生的责任。这样一来, ·

浅谈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中班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缺乏一定的耐心,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学习中执行规则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师要在活动前提出规则。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玩沙,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年幼的幼儿说,玩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把沙撒了别人一头一身,有的踩踏了别人的佳作还有的不小心沙子进了眼睛……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

却会有孩子因此受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运沙时要绕过别人的身体,低一点,不泼沙,爱护自己的和别人的成果等活动规则。应该让幼儿了解规则不是用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帮助幼儿很好的生活在集体中首先遵守的。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其含义。 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孩子们在玩耍中发生争吵,往往是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各自都按自己的想法做,意见不致有时还因此争斗。当孩子们在分组或自由活动中出现矛盾时,老师就提醒孩子们想怎么玩游戏,通过慢慢引导帮助他们达成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样游戏就可以在规则的约束下有序地进行了,孩子们也从中增强了规则意识和遵守纪律的观念。再次,学习一些自律规则,如:说话算数,答应别人的事,应尽力做到等等。幼儿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老师引导,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通过设计情景,讲故事,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逐渐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让规则深入幼儿心里对待发生较平繁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还可以,使幼儿明白应该怎样做。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们就抓住这一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绵竹市绵竹中学廖艳时间:2012-4-13 15:36:29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932 “没在规矩,不成方圆。”近几年来,“按规则办事”已成为人们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则意识也就成为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的素质就越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孩子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为我们的孩子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从孩子的“游戏规则”说起 如果有人问现在谁最讲游戏规则,我认为就是孩子。几个小孩子在“打王牌”,谁先打、怎么打、能怎么打不能怎么打,他们有约定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犯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中有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有两位同学先当打,后面的同学则自觉地排起队,如果哪个同学先输掉三个球输了,那对不起只能下台,再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不遵守的,那怕身材高大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也不例外。这么懂“游戏规则”的孩子,却为什么在校不遵守校规,在家“行为霸道,做事任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伤亡事故的悲剧时常发生?为什么总在学校的楼道里打闹,致使意外伤害的事频频发生? 如果我们再从孩子的“游戏规则”中所体现出的良好的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培养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途径。第一、谁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孩子。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制定的,这些规则不是任何教科书或者成人告诉的,不是别人规定的,也不是成年人代替孩子制定的。由于孩子是自己“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所以,他们明白自己的规则,体现了孩子的成就感与参与感,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基于此,孩子有遵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第二、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惩罚。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孩子们肯定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多次被淘汰出局,最后就再没有跟他玩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没有跟我玩”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规则的制定者来看,只有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才能为孩子遵守规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供前提,这也正好体现了“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这一普遍原则;从违反规则的后果来看,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二、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反思我们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有多少是孩子们参与制定的?大都是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和成人思维的角度,给孩子们制定了诸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上课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践踏草坪”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而学生只是一个执行者,这种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如果我们能以下的思维去尝试,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 1、民主协商,共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不妨试试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商量制定某方面的规则,如说错话时要主动道歉,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下课不在走廊到处乱跑等等,让他们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哈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或规范不像事件那样发生,而是根据一种主体间承认的意义面有效的。这种联系的养分在于行为的意向性取决于“意义的统一性”,而意义的统一性则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有一位教师在讲“交友中要注意的原则”时,他利用了这样一种方法:他一改过去先是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是哪些,而是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在全班进行统计,结果是有几位学生成为多人的“最好的朋友”,接着教师让大家找一找这些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商品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我们的好多学生顺理成章地成为留守儿童,伴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高中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薄弱,特别是这些留守生,验血、懒惰、攀比、性格缺失、意志薄弱、沉溺网络、自理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痛心疾首。 打造这群“可怜”的学生,不仅是每位科任教师的职责,更是班主任不容推辞的责任。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做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原则,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这种自律是在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对法律规范和制度的自我服从,它源自内心深处,是一种自愿的、自发的、甚至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外在监督与他人存在就能自动实现的行为。而“他律”则是指需要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强制约束,通过舆论的监督和外在力量督促才能实现的一中行为。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就是要通过教学者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对各种学生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学习,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学生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提醒就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自发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 “自律”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他律”是条件,“自律”是目标,没有“他律”,“自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制定班规,完善班级监督体系,使之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习惯。 但是自律意识培养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循序渐进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兼顾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甚至家庭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与培养。 一、转变观念,激发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首先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切实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班主任要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理解民主管理理念,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深度上去认识、思考,建立主体型、民主化的管理结构。同时,共同的目标决定了班主任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完全可能成为合作者,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因此,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相信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并将班级管理自律意识灌输于各项活动之中,要学会放手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主,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变“严严实实”为“生动活泼”,变“中规中矩”为“敢想敢说”,以实现自律性管理,确保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与生活,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是从作风上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总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也最多。班主任一声作则,既言传又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同和活的教材。班主任的好行为、好作风,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