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标签:孔子;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趋紧张。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陷入空前脆弱的地步。面对这一切,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提出世界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先哲,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这些思想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对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生态文明的建设依然有所启示。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1]

一、以“知天”、“畏天”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历代哲学家回答天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的主张,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2]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主张人与自然的谐相处,“唯天”(自然规律)而“则之”(效法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泰伯》)天的品格是巍巍,是高远;地的品格是荡荡,是诚厚。天生万物于人,万物生生不息。这是孔子对自然界生命意义的肯定,对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的肯定,这实际上就可以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概括,这种意识在后来的儒学中不断得到发展,直至宋代由儒学大师张载正式概括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正蒙·乾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存在;天生万物而不言;天用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来表示它的存在和运行。孔子不信神,不讲“怪、力、乱、神”,他的“天”是自然的天,他的“人”是天地之中的人,他主张“天”与“人”和谐相依。可以看出,孔子的自然观已经摆脱了前代的神学色彩,他不但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而且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四时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人类如果不能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盲目的破坏自然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