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

美国有一条规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是非分明。中国人却不是这样。世界上思维习惯大致有三种,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美国人思维是二分法,中国人多是三分法,日本人大部分是一分法。

喝茶还是咖啡?美国人要么选咖啡,要么选茶。中国人喜欢说,随便,其实不是真叫你随便端茶或咖啡,而是要你帮忙选最好的。这表明了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什么事都说得太明白。

日本人看问题是一分法,司令官发令走,部下全部走,他们的团队精神很强。美国人看问题是二分法,不是yes就是no,所以他们适合制度化管理。中国人与以上两者不同,习惯三分法思维,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意思时,更加倾向于含蓄、内敛和注重情感。

中式管理寓人治于法治

美国人管理讲“法”,法是死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凡事讲理,口头上说依法办事,心里想的是合理处置。法是死的,理是活的,理是活的,法是死的。所以,公司只有总经理,没有总经法。我们是依理来决定,不是依法来办事。因为人是讲理的,在中国要法治真的很难。讲理管理叫管理人性化,法治管理叫管理制度化。

中国式管理深究的不是“人治”与“法治”,而是“寓人治于法治”。不能一切照搬制度,而是在许可的范围内,一切尽可能地衡情论理,追求合理处置。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外国人的不同。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双重标准。自己升官,认为是自己奋斗努力的结果;他人升官,统统是拍马屁得来的。中国社会没有人际关系,西方有人际关系。中国只有人伦关系,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西方认为,人生而平等。中国人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的,人生是不平等的。所以中式管理不能照搬西方。

中国人会同时讲两句矛盾的话,如一边说“事无不可对人言”,一边却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话里有话,告诉你随便,实则不能随便,自己要考虑清楚。会听话的人会把握“看不见的一把尺”。美国人有意见就提,没意见就说没有。中国人不同,说没有意见的,大多是很有意见的。中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我们管理的难度。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国社会没有一定的标准。古埃及、马比伦、罗马、古希腊等有固定象特的文化都死掉了。一个文化要是固定下来,它就死掉了。文化就是要在不停地变化,这种文化才有生命力。中华文化就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代表中华文化。

“无为而治”的管理

你要了解自己,你一定要从《易经》着手。《易经》里面的“变易、不易”是相通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原则不变而形式万变。

所以,中国人讲究以不变应万变。原则是不能变的,所有表现都需要变。原则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我问过很多成功的老总:你怎么能做得这么好?他说,我就是很有原则。我问他的干部,干部说老板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原则。

没有一个中国人没有原则,但你看别人都没有原则。因为我们都是内刚外圆。

孙悟空的本事最高,但跟着他的人却是猪八戒这类没才能的人,只有唐三藏才能把他们都团结在一起。因此,在中国凡事亲力亲为的不一定就是好老板,这样只会培养出懒惰无能的下属。相反,看似无为而治,让很多有用的人去帮一个“无用”的人,放手让下属各自发挥所长,最后却得了好的结果,这就叫中国式管理。

我在大学当校长时,学生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信,我是不会给他们回信的。我会把信分到各个单位去处理。我当老板很久,从来不管下属。

管理方式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西方式沟通与中国式不同,西方人不在乎你怎么说,只在乎你说什么;中国人不在乎你说什么,而在乎你怎么说。我们很在乎别人怎么说,外国人却不这样。

中国式沟通特征概括为三句话:我告诉你,你就不要告诉别人;你如果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你如果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会说,我没说。外国人沟通与此不同。

看西方的书要经过过滤,他们管理理念是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神本位的文化。我们学管理最好是用个案检讨,但你引用的个案应是中国的,而不能引用美国的。美国人是有话直接讲出来,中国人却相反。我们是重理,西方是重法。

各位记住,老总少说话,对你是有利的。因为一讲话,就把原则暴露出来了,是没有什么用的。制度只能管好人,永远管不了坏人。中国人不解决问题,西方人一定要解决问题。中国人喜欢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小事一过就没了。

对内要竞争,对外要联合

管理是一门艺术,不完全是一门科学,只有生产才是科学。管理方式诸如沟通、奖励都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在管理的过程中,技术与人文都是以人为核心和坐标的。因而,管理在本质上是文化运作的过程。大家都有不公平,我们的公平概念跟西方的公平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公司出现的问题,有些干部为了表示自己聪明,反应很快,还没有搞清楚就抢先表明看法,自告奋勇承担责任。这是不负责任的,实际上是鲁莽的。就管理的角度看,老板最不喜欢这种随便开口要承担责任,夸夸其谈的干部,老板最喜欢的是能真正承担责任的人。

佛山的瓷器是很有名的,中国历史上就是靠丝、茶、瓷器赚外国人的钱。历史上,面对英国对我国蚕丝的掠夺,胡雪岩奋起抵抗,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胡雪岩虽败犹荣。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在外面,却是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了产品贱卖。实际上,业内要竞争,对外却要联合。

管理重要的是过程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不过是“好死而已”。无论你是否有钱,人生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管理最重要的也是过程。人生并不需要过分重视结果,人生要享受过程,而不是仅看结果。你有什么样的观念,你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观念,你就会当什么样的领导。你有什么样的观念,你就会经营什么的企业。我们要记住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做自己,不要跟人家相比,人生所有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胡雪岩生前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风水宝地,死后却不敢葬在那里。这样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没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有钱或是无钱。历史的经验是“功劳易没,过失易存”。最有价值的,就是把一生的过程做好,在盖棺定论后,能求得好死。

管理可归纳为如下三点:管理有没有效,看它能不能跟自己的文化相结合,这是全世界相通的,管理一定要和当地文化相结合才有效;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等外来的管理不是不好,而是水土不服,要调整变成适合自己的;中国人态度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最好就是给他面子,中国人最讨厌拍马屁,也最喜欢拍马屁。

(在论坛上,曾仕强一一解答了现场听众通过手机短信提出的问题。)

问:您说的中国人的传统特点很有道理,但我觉得有点消极。美国人的二分法自有他的优势,比如说效率方面。我觉得三分法很消耗时间比较没效率。

答:美国人的效率绝对比我们低。我儿子在美国,我在美国时送给他一套家具,之后我就回国了。半年后,那套家具还没送达。其实中国人是最勤劳的,只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我愿意”。比如傍晚6点下班了,美国人立即停止营业。但中国人不同,只要他愿意,下班时来了客人他照样做业务。

效率低的问题不在“三分法”,关键要使你的员工“愿意”。怎么使你的员工愿意奉献呢?就是给他面子。

问:如何判断二分法,三分法思维人才如何被发现被认可?

答:只要做到三点,“三分法”罹人才同样容易被发现被认可。即对老板的话有意见的,不要立刻反驳,迟些时候或等与其单独相处时提出来,老板可能更容易接受;表达反对意见或提建议时,不要有旁人在,否则可能让老板没面子;老板给予好处时,不要立刻接受而要先推托几番。比如我认为我的老板永远是对的,但这不等于拍马屁。有旁人时可适当“拍马屁”,但和老板单独相处时,要实话实说,做“硬汉”。

问:你不觉得中国人的这种处世态度让人很累吗?能不能简要谈谈中国社会发展与这种处世态度的关系?

答: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形成了就不会觉得累。有话直说的人就是目中无人,这种处世态度在中国会四处碰壁。只要站得住,就不要坐下,只要能坐得住,就不要躺下,不要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

问:怎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呢?

答:有时候当你变的时候,你老板不变;当你不变的时候,你老板始终在变。那你怎么办?你应该变就要变,不应该变就不能变。

人生修炼的目标是可以有话直说,但当你功夫、本领不够的时候,千万不要有话直说,要拐弯抹角使人家受得了。一个人不得不求人,做人最好是一定不求人,实际上没有人做得到。

问:您觉得人性化管理如何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

答:管理一定要制度化,制度化不是好的管理。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要衡情论理,合理处置。

问:你的讲话是否存在误导别人狡猾、奸诈、不正直的意思?

答: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狡猾、奸诈、不正直,我以上所说的理论是对的,使人变得奸诈,还是使人做好管理工作,关键是实践的人怎么应用。正如,我一生不讲笑话,我只是把话讲得很好笑而已。

问:你所说的先说先“死”,是不是不该说呢?是不是太不求上进了?

答:道理永远是对的,只是你不会用而已。

问:中国人智慧并不比日本人低,而为什么日本企业在全球大行其道,而中国企业难有作为?是不是中国式管理不行?

答:中国式管理不是不行。日本人也有他们的长处,我们中国人有些做不到。我在日本就看得清清楚楚,日本人早晚摸黑上下班,中国人做得到吗?日本女人不仅嫁给先生,还嫁给了先生的公司。日本人做事拼命,爱动动脑,从早到晚工作态度都很好,一件事情都想得很仔细。

问:西方管理和中方管理各有长处?有没有一种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呢?

答:中华文化复兴,看来不能完全靠中国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没有信心。中华文化复兴,一部分靠西方。德国人正在全心全意引入我们的中药,美国用很大面积的土地在培养我们的中药材,美国人知道今后只有中医才能救得了人命,西药统统都有毒。你在美国感冒等普通疾病,医生不会给你西药吃,而叫你回家休息养病。管理方式为什么相信外国人的,不相信中国人的?

问:你有没有用录音或出书的形式把你的智慧固定下来?

答:我有灌讲课录音也有出书,我会把我的观点里摘录进录音或书里,大家关键是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我觉得人生只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你要知道你这辈子是要干什么的?你的人生规划是怎么样的?二是你要知道怎么去完成。三是你要不断改善,求进步。

问:有一个下属,有时候给他任务,他说那不是他的职责,怎么办呢?

答:这在西方无可奈何,但在中国却不是难题。因为国内签的工作合同一般比国外的合同多出一条,即是“其他”。有了这一条,下属就不能说不是他的职责。

问:请您讲讲如何处理好情、理、法。

答:法是规矩,理是脸,情是面子。一个人只要你给他面子,他就会很讲理,如果不给他面子,他就会蛮不讲理。

中国式管理:寓人治于法治

“什么是中国?”昨日下午,被誉为中国管理学之父的曾仕强教授一登上全球通商务论坛的讲台,首先向在座的中国人抛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

“阴和阳是不是两样东西?在圆圈中加条曲线是不是太极?如果答错了,那么你不了解中国。”在3个多小时的演讲里,已70岁高龄的曾仕强由《易经》着手,引经据典,横贯中西,向1000多名佛山听众,阐述了中国式管理内涵。

“不好明说”的哲学:

中国人的“随便”不“随便”

“喝茶还是咖啡?中国人说随便,不是真叫你随便,而是要你帮忙选最好的。”在进入管理学讨论之前,曾仕强首先列举了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什么事都说得太明白。

“日本人看问题是一分法,领导说走,下面全部马上走,所以他们的团队精神很强。美国人看问题是二分法,不是yes就是no,所以他们适合制度化管理。但中国人看问题是三分法,除了好和坏还有第三种可能。”

“正是这种三分法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意思时,更加倾向于含蓄、内敛和注重情感。”结合这一文化,曾仕强认为,中国式管理深究的不是“人治”与“法治”,而是第三种“寓人治于法治”。不能一切照搬制度,而是在许可的范围内,一切尽可能地衡情论理,追求合理处置。

“无为而治”的管理:

孙悟空本事高但不是好领导

“孙悟空的本事最高,但跟着他的人却是猪八戒,只有唐三藏才能把他们都团结在一起。”通过《西游记》的案例,曾仕强指出:“在中国凡事亲为的不一定就是好老板,这样只会培养出懒惰无能的下属。相反,看似无为而治,让很多有用的人去帮一个‘无用’的人,放手让下属各自发挥所长,最后却得了好的结果。”

这种“不管人”的理论与《易经》里面的“变易、不易”是相通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原则不变而形式万变。曾仕强表示,这一理论是和西方的“010101……最后组成互联网”一样的科学。

曾仕强强调:在中国千百年的灿烂文化中,老祖宗留下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只要我们能开启智慧,学会用活知识,而不是掌握死知识,那么“学而优则商”,发扬中国式管理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商人”的价值:

人生目的是“求得好死”

演讲进入尾声,除了管理学上的技巧,曾仕强将剩下的时间转到了中国式管理、中国式商人的人生意义、民族责任上来。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追问,其答案可以是赚很多钱,也可以是吃喝玩乐。但是“胡雪岩生前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风水宝地,死后却不敢葬在那里?这样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曾仕强认为,“没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有钱或是无钱,而历史的经验是‘功劳易没、过失易存’。最有价值的,就是把一生的过程做好,在盖棺定论后,能求得好死。”

“中国古代有三样东西很出名,茶、丝绸和瓷器,赚全世界的钱。佛山的陶瓷很出名,占了其中一样,很了不起。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在外面,却是‘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了产品贱卖。”

“外国的人话不一定全对,他们的书也要过滤看。”曾仕强希望,“现代中国的商人,应该更加主动地传承中华的文化,最后带动整个中华的复兴。”

【现场思维碰撞】

制度化不是最好的管理

在论坛上,曾仕强一一解答了现场听众通过手机短信提出的问题。

问:您说的中国人的传统特点很有道理,但我觉得有点消极。美国人的二分法自有他的优势,比如说效率方面。我觉得三分法很消耗时间比较没效率。

答:问这个问题的观众显然对美国情况不够了解。我儿子在美国,我送给他一套家具,后来我回国半年了,那套家具还没送达。其实中国人是最勤劳的。只不过有个条件,即是“我愿意”。比如6点下班,一到点美国人即停止营业。但中国人不同,只要他愿意,下班时来了客人他照样做业务。

效率低的问题不在“三分法”,关键要使你的员工“愿意”。怎么使你的员工“愿意”呢?给他面子,只要你给他面子,夸张地说他会没日没夜地为你工作。效率高自不在话下。

问:“三分法”思维人才如何被发现被认可?

答:只要做到三点,“三分法”思维人才同样容易被发现被认可。即对老板的话有意见的,不要立刻反驳,迟些时候或等与其单独相处时提出来,老板可能更容易接受;表达反对意见或提建议时,不要有旁人在,否则可能让老板没面子;老板给予好处时,不要立刻接受而要先推托几番。比如我认为我的老板永远是对的,但这不等于拍马屁。有旁人时可适当“拍马屁”,但和老板单独相处时,要实话实说,做“硬汉”。

问:您不觉得中国人的这种处世态度(指三分法思维)让人很累吗?能不能简要谈谈中国社会发展与这种处世态度的关系?

答:人是习惯的动物,我这样做,但一点都不累。有话直说的人就是目中无人,这种处世态度在中国会四处碰壁。

问:您觉得人性化管理如何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

答: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制度化不是最好的管理。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要衡情论理,合理处置。

问:有一个下属,有时候给他任务,他说那不是他的职责,怎么办呢?

答:这在西方无可奈何,但在中国却不是难题。因为国内签的工作合同一般比国外的合同多出一条,即是“其他”。有了“其他”,下属就不能说不是他的职责。

问:请您讲讲如何处理好情、理、法。

答:法是规矩,理是脸,情是面子。一个人只要你给他面子,他就会很讲理,如果不给他面子,他就会蛮不讲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培训资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第一讲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有三种说法 1、有人认为没有--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所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 2、有人认为有--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管理当然就不同。所以说有中国式管理。 3、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管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所以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管理 1、如果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2、如果为了爱国,这也不是办法。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但是,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说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3、如果为了信心,也不该如此。因为,如果真有中国式管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4、谈中国式管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谈中国式管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这样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管理和没有中国式管理,都有相应的道理 1、原因之一: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2、原因之二:全世界的管理目标都一样,都是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但是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3、原因之三:管理的工具是通用的。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 4、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管理是各有一套,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善于创新,对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管理 1、硬件是指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管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2、从管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管理的存在 1、软件是指管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管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各国人的想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2、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而对人的管理都有很大区别。所以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能。 3、管理工具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不好。用的有效就好,用的无效就不好。 4、从管理的层面来看,就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同时在一个国家内部,因企业环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六、结论 由此看来,说有中国式管理对,这没有中国式管理也对。只不过没有学问的人讲这句话,证明他脑筋糊涂,搞不清楚;真正了解的人讲这句话,证明他已经知道这是立场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姜勇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姜勇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尽管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并发展,但在心理学框架内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却始于上个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特性。荣格的人格类型包括内倾与外倾,从功能上又可以组合成8种,分别为内外倾的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型。荣格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探讨思维方式问题最直接的启发者。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德勒提出的“生活风格”也包含了思维方式的成份。在阿德勒看来,个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都发展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适应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与世界的反应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对人生三大问题(社交、职业和恋爱)的解决上。到20世纪60年代,“个人建构心理学”创始人乔治?凯利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他认为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研究管理者人格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著名的梅比人格类型指标,用以衡量个体的认知风格。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也探讨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受许多方式的统治和操纵,这些管理我们日常的活动或使用哪些能力的方式就是思维方式,个体的思维方式随着情境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化的过程。斯腾伯格把思维方式分成了13种,这13种思维方式又可以汇聚到5个维度上,分别是: 功能——强调新思想的产生、管理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制定、执行和判断。 形式——强调激励的目标是单一的、层级的、竞争的或者是非系统的,包括等级、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水平——包括整体和局部的思维方式。范围——包括内部人际取向和外部工作取向的思维方式。 学习——包括开放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斯腾伯格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著名的《思维方式测查表》,该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后来心理学家费奥纳等人又将思维方式引入管理咨询并编制了一套测量个体思维方式的量表,应用该量表可以区分出26个维度的思维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思维作为高级的元认知活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人们普遍假设所有 人群都具有相同的诸如归类、学习、演绎、推理、归因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从18、19世纪欧洲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开始,到派尔盖特的认知理论、20世纪中期的学习理论,再到现代认知科学都接受这一假设。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一样。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第二层次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对人们的潜在假设的影响。斯腾伯格等人编制的思维方式测量工具是针对西方人的,没有考虑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成、塑造、影响中国人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血缘根基基础上,以儒道互补,追求内圣外王,是讲求天人合一的乐感文化,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延续很长,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得十分充分和牢固,在此基础上的文明发达得很早,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没有为诸如航海(希腊)、游牧或其他因素所削弱或冲击,虽历经各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很少变动。这种血缘根基让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经验,而忽视开拓创新。儒家思想正是建构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天既不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是人征伐改造的对象,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和崇拜。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里和谐、折中、矛盾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信仰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生是原罪,重个人奋斗,期望以赎罪来获得神眷。由于信奉独立上帝的存在,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是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人们享乐于尘世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即是所谓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更重视整体性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视分析性的知性逻辑,认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就具有乐观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溶化各家,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以适应环境,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也反映为强调求同,所谓“通而同之”,“求大同存小异”,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客观地考察和思索,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 失胜负与成败利害。这是一种历史(经验)加 情感(人际)的理性。情感不越出人际界限,理智不越出经验界限,即中庸。中国人倾向于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而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实用理性使中国人在认识论和价值观上保持一种中庸的方式: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在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对社会事件归因中发现美国人对事件做内归因,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环境,而中国人做外归因即强调情境因素的影响。在棒框实验中,中国人的成绩比美国人差一些,就是因为中国人把判断目标和背景当作一个整体。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他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与衡量。在对比中英文报纸报道卢岗(留美学生杀人事件)与McIlvane(美国一投递公司职员,因为失业而枪杀上司)事件我们发现,中文报道更多地强调环境因素对此二人行为的影响,而英文报道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在特征的作用。 在对比中美大学生看待问题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在以中国和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对辩证格言的评价、在解决社会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时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思维倾向。在其中一项关于东西方辩证思维差异的实验研究中,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valueconflict:3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3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意思),让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就被认为采用的是辩证思维。从下表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采用辩证思维方式。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关注个体的 (下转第191页)

PK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PK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中国式管理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十大糟粕: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一:“中国中心论” 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理论,都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所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过是“洋为中用”思想的翻版。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在面临“第一次现代化”时不成熟的思想。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误区,实在是一个大国的悲哀。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二:包装的权谋 中国式管理声称,凡谈权谋乃是没有领会中国式管理的真谛。然而,中国式管理反对的只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却推崇真正的权谋。因为真正的权谋,正是马基雅弗利所说的“伟大的假好人”式的狡黠。请看中国式管理的“经典”言论: “表面上看来,中国人喜欢争权夺利,实际上我们真正开心的,是塑造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形势。大势所趋,权和利都成为囊中物,高明的中国人,口口声声不为权不谋利,却善于‘造势’,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决定一切”。(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97页。)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曾仕强讲中国式管理笔记

中国式管理语录 1、管理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3、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 4、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5、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6、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 7、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 8、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9、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10、领导的意义,在发挥安人的潜力。 11、控制的用意,在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12、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 13、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组织力。 14、安人就是把部份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份,和透过已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15、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 16、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17、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18、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19、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20、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21、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管理科学。 22、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 23、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主。 24、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中能够同心协力。 25、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各种内外环境的变数,更是随时出现。中国式管理主张依理应变,凡事依据原则,则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应变,以求合理。 26、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 27、中国式管理,重视把人际或人群和伦理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差别性的关系,称为人伦关系。

观看《中国式管理》的学习心得

观看《中国式管理》的学习心得 公司组织全体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曾仕强教授的《中 国式管理》课程学习。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管理这个词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曾仕强教授的讲授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到西方的管理学中,这种巧妙而有效的结合,中西合璧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管理,这与我们原来所学的管理方法在字面,在方式上似乎都有许多不同,中庸之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学习觉得中国式管理是对原来学习的理论一种创新,与以往那种制度化的管理完全不一样。 中国式管理是对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运用,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所谓的“修身”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达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沟通起来才会顺畅,毕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精简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流程,提高了部门的运作

效率,这样才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曾仕强教授在课程中所讲到:由开心后交心再关心到同心,这一节让我印象最深刻。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建立在开心的基础上,工作才会更有效率,心情好工作就做得好,自然才会把心交出来,交心后我们再加上关心,把他的心关上,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他便死心踏地跟着你走。虽然,这里很直白地道明了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但确确实实反映了现实管理中我们要明白的基本道理。中国式管理更多的采用了儒家思想的人际礼仪交往观念。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西方思维则讲究以事为中心,中国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讲究法治,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即使制度是不合理的,在中国只要是合理的,可以突破制度,即使没有制度也没关系,凡事讲究合理然后才合法。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不可颠覆的理念,我们讲求“情理”,先情,然后才是理,合情之后我们才来探讨是否合理。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制度也要适时调整,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在观看《中国式管理》之后,我终于知道,世界上任何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方式。虽然管理学上有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但是应用到实践中,还要考虑到实际原因、实际情况、现有条件等。这就体现出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曾仕强——管理者必修课程

1、干部合理,老板才敢用情办事 2、情理法 3、法:基层理:中层情:高层 4、办事:先情理后法 5、心里:先关注法法在心中 6、敬酒不吃吃罚酒 7、合情合理合理合法 8、法是最后的通牒 9、情——良心 基层人员的砖块精神 1、规规矩矩 2、管理就是配合配合一下 3、高层(头部)中层(手脚)基层(身体各部分) 4、基层:务实(实实在在规规矩矩)约法三章: 5、(1)一切照规定所为何事?如何去做?怎么做到 更好? 6、(2)遇到异常状况立刻向上报告 7、(3)提建议 8、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不是学识问题 9、 1.先做好部署才有机会当好主管 10、2.人生是间断性的调整

11、3.尊重上级的改变 12、基层:不要因为你一个人而害了大家 13、制度的弹性运用 14、努力工作不如用心做事 15、上司接受了意见不要功劳、不要奖赏,要继续提意见 16、虚心学习谦虚待人没有成见 17、任何话都要听但不一定接受增加见识 18、不要去改变上司要让上司自己改变 19、要尊重上司 20、提建议就是尽责任 21、坦白承认 22、不要轻诺寡信 23、我是来做事情学习吸取经验来自我成长的不是来 做贡献的。虚心不要自满用心 24、成果成效的概念 25、不可乱变谨慎负责 26、清清楚楚 + 含含糊糊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高 层) 27、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基层)

高阶主管的八卦精神: 1、高阶主管的全方位的思考 2、高阶主管的中心思想: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极端是恰 到好处 3、怎么变都对 4、决策错误比贪污还可怕 5、约法三章:(1)把握变化的方向(2)尽量让干部去 发挥(3)让干部去合理的解决寻求合理 6、前瞻力预测力 7、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越变越槽 8、不可不变不可乱变 9、中流砥柱 10、抓住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潮流 11、引导消费者而不是迎合消费者 12、高阶干部:不急下层干部才会急 13、不说下层干部才肯说 14、不做下层干部才敢做 15、高阶层要做好人 16、千万不要和高阶抢着做好人 17、因为高阶层要负全部的责任所以他不负任何的责任 18、高阶层就要大小事情都知道但是都不要管 19、知人用人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 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 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 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 , 克服不足 , 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 ,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 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 , 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 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 , 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 , 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 , 喜欢开门见山 ; 中国人曲线思维 , 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 非此即彼” 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 线性推理” 的观念 , 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 ,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 , 如“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 , 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 辨证” 为主 , 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 , 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 , 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 , 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 ,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 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 , 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 , 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 , 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 , 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 , 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 , 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 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 整体思维” 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 , 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 因此犯下“ 基本归因错误” 的几率较低。所以 , 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京大学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2册 光盘数:0 定价:980元 优惠价:490元 详细介绍: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在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思维中,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以人为本。之所以有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中华工商时报》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如中医是整体疗法,头疼可能医脚;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整体,对应于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也是一个系统、整体;中医认为一些穴位包含了整个人体的信息,此即符合宇宙中任何一点包含整个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理论。在中国人眼里,人与大自然、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此即天人合一、集体主义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人反映哲学思考的语言也往往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传统哲学经典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这与中国哲学的用途有关。它为铸就有修养的“人”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为目标,只有简洁,哲学才能在民间推广,达到熏陶每个人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但常常处于捕捉现象的阶段。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的思维有哪些 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