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晚明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晚明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晚明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第五章晚明思想

.

第一节顾宪成与高攀龙

1604年,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代表的儒家士人在无锡重建东林书院,仿朱熹的《白鹿洞规》,制定《东林会约》,以此为标志,结成了东林学派,形成了一股新的学术势力。他们在以理学为正宗以及在书院讲学的形式下,积极展开讲学活动,招徕朝野人士、远近乡绅,“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史?顾宪成本传》),使得讲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东林学派的政治和思想活动对晚明社会及其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第二节所要讲的明末大儒刘宗周更是继之而起,对阳明心学进行了清算和修正。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江苏无锡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户部主事。此后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官仅止于吏部考功司主事,万历二十二年(1594)因与中央权臣在政见上的抵牾,被革职为民。此后一生不复为官,与高攀龙等人引为同志,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从事讲学活动。顾宪成早年曾从师薛应旃,薛曾是王阳明弟子欧阳德的门生,但薛对王学多有批评,其思想偏向于朱学。他将自己编订的《考亭渊源录》这部表彰朱学之书授给顾宪成,希望他来日担当起复兴朱学之大任。顾还自称私淑方学渐,方受学于耿定向,在思想上推崇王阳明,但对王门后学却持批评态度。可见,在顾宪成的思想背景中既有王学因素,同时又有朱学的影响。顾宪成的著作有《顾端文公遗书》、《泾皋藏稿》,其中《小心斋札记》(以下简称《札记》)、《证性篇》等为主要哲学著作。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号景逸,江苏无锡人。与顾宪成齐名,世以顾、高并称。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不久便因直言,与权臣不合,谪广东揭阳典史。后因服母丧,家居不仕近二十六年。直到天启元年(1621)复出,先后任光禄寺卿,左都御史。天启五年,宦官魏忠贤等以结党等罪名,对东林党人开始了大肆镇压,高攀龙被削籍为民,杨涟、左光斗等六人被逮而惨死狱中。次年,继而下令逮捕高攀龙、黄尊素等七人(史称“七君子”)。高攀龙闻悉,遂于三月十七日投湖自尽。高攀龙一生学无常师,与江右王门的传人罗懋忠、萧自麓等有来往,受到江右王门“归寂派”所传的“主静”之学的影响,并推崇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为学方法以及薛瑄的“主敬”思想和李材的“止修”学说。曾自筑“水居”,作为静坐读书之所,并作《复七规程》,推行七日静坐法。可见,在他的思想中主敬涵养与静坐体验是互为关联的。不过总体说来,其思想偏向于程朱理学,同时又有折中理学与心学的色彩。他在晚年,编成《朱子节要》一书,以宣传朱学为己任。他的著作被后人编为《高子遗书》(《四库全书》本)。

一、心学批判

对于阳明的致良知说顾宪成和高攀龙都基本表示赞同,顾曾指出:“或问阳明先生之揭良知何如?曰:‘此揭自是痛快。往往有驳之者,予不敢以为然也。’”(《札记》卷十一)并表示赞同高攀龙的观点,认为《大学》所讲的“明明德”之工夫“即是致良知”。顾宪成进而强调,一部《传习录》也应当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解读(同上书卷十)。髙攀龙则指出:“姚江(按指阳明)天挺豪杰,妙语良知,一破泥文之弊,其功甚伟,岂可不谓孔子之学!”(《高子遗书》卷九上《崇文会语序》)然而,对于阳明的某些观点及其心学流弊则有严厉批评,主要集中在“无善无恶”说这一点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无善无恶的批判,乃是东林学派诸子在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基本共识。顾宪成在重新恢复东林书院,制定《东林书院院规》之际,就明确提出“以性善为宗”,并规定“恪尊洛闽”、“以朱为宗”。高攀龙也指出顾宪成“辟东林精舍”,旨在“讲明性善之旨”(《高子别集》卷六《顾泾阳先生小传》)。显然,在当时以“性善”为标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孟子的性善宗旨,而是针对心学派大肆宣扬的“无善无恶”说,目的是“以性善’扫除‘无善无恶”’(《札记》卷十六)。

顾宪成认为,无善无恶说是造成当时思想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邪说。他指出:

见以为心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也,合下便成一个空;见以为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著于有也,合下便成一个混。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高明者入而悦之……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圆融者便而趋之。(同上书卷十八)

这是说,无善无恶将导致两大弊端:“空”和“混”。“空”是指性中一切无有,“混”是指取消一切差别。由前者之弊终将导致这样的严重后果:“以仁义为桎梏,以礼法为土苴,以日用为缘尘,以操持为把捉,以随事省察为逐境,以讼悔迁改为轮回,以下学上达为落阶级,以砥节励行、独立不惧为意气用事者矣。”由后者之弊终将导致这样的严重后果:“以任情为率性,以随俗袭非为中庸,以阉然媚世为万物一体,以枉寻直尺为舍其身济天下,以委曲迁就为无可无不可,以猖狂无忌为不好名,以临难苟免为圣人无死地,以顽钝无耻为不动心矣。”要之,所有一切圣贤规矩、儒家礼法都将被无善无恶说所打破。顾还指出:“由前之说,何善非恶?由后之说,何恶非善?”也就是说,善与恶的界限已不复存在,是与非也将完全颠倒。结论是:“此之谓以学术杀天下万世。”(同上)可见,顾宪成批判无善无恶之严厉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看来,无善无恶的思想弊端绝不单纯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世道人心、社会治理如何安顿的问题,从其结果来看,已然导致人伦败坏、道德沦丧等严重的社会弊病。

高攀龙对无善无恶所持的批评态度,与顾宪成完全一致。他指出:

曰无善无恶,夫谓无恶,可矣;谓无善,何也?善者,性也。无善是无性也。吾以善为性,彼以善为外也。(《高子遗书》卷九上《许敬庵先生语要序》)

又说:名性曰善,自孟子始,吾征之孔子所成之性,即所继之善也。名善曰无,自告子始,吾无征焉,竺氏之说似之。至阳明先生始以心体为无善无恶,心体即性也。今海内反其说而复之古者,桐川方本庵先生、吾邑顾泾阳先生也……故无善之说,不足以乱性,而足以乱教。(同上书卷九上《方本庵先生〈性善绎〉序》)

在他看来,无善无恶说是对孟子以来儒家的性善宗旨的根本背离,其实质是在宣扬“无性”,是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的善良本性。而人性本善是不容抹杀的,无善之说不足以推翻这一道理,但是这一错误观念却对整个儒家的教化体系足以构成危害。可见,髙攀龙与顾宪成一样,从性善的角度以及从现实的关怀出发,对无善无恶说展开了批判。刘宗周对于顾宪成之批评无善无恶,作了这样的评价:王守仁之学良知也,无善无恶,其弊也必为佛、老顽而无耻……佛、老之害,自宪成而救。(《刘子全书》卷十四《修正学以淑人心以培国家元气疏》)

然而,顾宪成所列举的上述种种社会病态,是“预见性”的?还是“现实性”的?换言之,无善无恶论是已经导致了还是将来可能产生上述的社会病态?从顾宪成的语气来看,显然他认为无善无恶说已经带来了现实的危害,而绝不是某种假设或预见而已。必须指出,某种思想学说的提出乃是理论思维运作的结果,自应具有一定的思想上的独立性。思想对现实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通过某种“工具”(譬如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制度)作为中介渠道才能得以逐步实现的。不能简单地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对某种理论观点作道德上的审判。反观顾宪成的上述批判,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出于现实目的的道德批判,因而也就难免带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构性”。

不过也应看到,按照顾宪成的上述分析,无善无恶说的实质就是放任恶行,他说:“阳明将这善压倒,与恶平等看,其流毒乃更甚于言性恶者。”(《还经录》)应当承认,顾宪成的这一观点是尖锐深刻的。的确,自象山心学直到阳明心学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由于过分强调了本心至善以及本心自然的层面,从而未免忽视了人性“恶”的根源问题。就“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命题而言,可以看出恶的问题不在其论域之内。如果只是从破除“有执”而追求“无执”之境界的角度出发,以为不执著于“恶”,就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无善无恶是谓至善”,或者从现实上消解“恶”的现象,这在顾宪成看来,其结果必将使得“顽钝无耻之习,牢不可破”(引自《问辨牍》利集,第733页)。应当说,顾宪成在批判无善无恶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恶”的问题,他坚持认为“去恶”是不能通过“无执”来达到的,只有通过积极地为善去恶,才能逐渐克服并最终消灭“恶”的现象。的确,“不执著于善”并不能取代如何去恶的实践问题,否则便有可能导致漠视或容认社会恶(不仅是人性恶)的存在,东林学派对无善无恶论的这一批判应当说是有效的、合理的。

二、以性宰心

上面提到,顾宪成在重建东林书院之际,就已明确提出“以性善为宗”,显然这是为了纠心学之弊而发,目的是要以“性”来取代“心”,或者说要以“性”来主宰“心”。高攀龙在为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撰序时,劈头一句便说道:“先生之学,性学也”。可以说这是对顾宪成思想之特质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概括,同时也可说这是高攀龙自己所持的一个坚定信念。如其所云:“学问之道无他,性而已矣。”(《东林书院志》卷六《东林论学语》下)

顾宪成有一句名言:

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札记》卷十八)

据传,这是他的临终绝笔,是向后人传达自己的毕生信念。我们知道,本体与工夫的问题是贯穿宋明理学的一个主题。心学以来,把“心”说成是本体,同时强调心所具有的“虚灵明觉”之义,而忽略了“性”和“理”对心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和指导地位。从而在工夫论上,或是主张“顺心'而动”、“率性自然”,或是主张顿悟超越、消除善恶是非等等的对治。这在顾、高等人看来,也就不免导致“纵情肆意”、“猖狂无忌”的后果。因此,有必要从本体上揭示出“性善”之宗旨,从工夫上揭示出“小心”之精神。据载,顾宪成曾明确表示“性善”是自己的为学宗旨,并且“参之有年”:

或问:“迩来谈学家,往往揭一宗指,子独无之,何也?子亟称‘性善,,莫便是宗指否?”曰:“吾于此亦颇参之有年矣。参来参去,委不如性善二字好。这里参得一分透,即有一分得力。参得二分透,即有二分得力。参得完完全全,便是圣人。”(《札记》卷七)

他还指出:

只提出性字作主,这心便有管束。孔子自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矩即性也。看来是时已有播弄灵明的了,所以特为立个标准。(同上书卷五)

可见,顾宪成是针对“播弄灵明”的心学之说,特意拈出“性”字,以此作为规范“心”的主宰。由此,他特别强调了“性”的规范义、主宰义,这也就是“矩即性也”的意思。换句话说,性之所以能主宰心,这是因为性具有作为准则的“规矩”之义。由此思路出发,他还对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之说作了重新检释:

此章(按指《尽心章》)首条先提出一心字,后提出一天字,中间提出一性字,此意当理会……心何尝不可为宗,然而心之所以为心,非血肉之谓也,应有个根柢处,性是已。舍性言心,其究也必且堕在情识之内……故孟子特以一性字摄之。(《经正堂商语》)

这是借孟子之口,着重点出:舍性言心之不可。因为性是心之所以为心的依据,心须以性作为自己的“根底”,所以心须由性来加以收摄、管束。

很显然,性之具有规范和主宰这两层涵义,是相应于心而言的。就性之本身而言,则具有另两层涵义:善和理。他说:“点出善字,正示性有定体。不可以歧见惑也。”(《札记》卷二)又说:“伊川曰‘性即理也’,此一语极说得直截分明,亘古亘今颠扑不破。”(同上书卷十)可见,善和理是性体的本质内涵。性之所以能够决定心的走向,引导行为必然向善,就是由于性中有善和理之本质.因此在他看来,只要坚信“性善”原理,就可以从根本上纠正由“无善无恶”而引发的放荡自恣、崇尚玄虚的心学流弊。总之,顾宪成的性善说是针对时弊而发,是在“心即理”等心学言论大肆盛行的背景之下提出的,其中突出强调了“矩即性”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性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三、格物是求放心

高攀龙与顾宪成一样,目睹心学末流倡言无善无恶,导致流弊滋生的思想现状深恶痛绝,对于顾宪成提出“性善”之旨以纠时弊亦深表赞同。他指出:

人不识这个理字,只因不识性。这个理字,吾之性也。人除了这个躯壳,内外只是这个理。程子云“性即理也”,如今翻过来看,理即性也。夫人开眼天地间,化化生生,充塞无间,斯理也即吾性也。(《东林书院志》卷六《东林论学语》下)

可见,高攀龙同样突出了“性”及“理”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攀龙的思想也是一种“性学”。然而高攀龙在思想上也有与顾宪成略显不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他在工夫论问题上,极力主张通过格

物以穷理,以此纠正只讲致知而不讲格物的心学流弊。首先他针对阳明以“正心”释格物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阳明所讲的格物,“却是诚意正心事矣,非格物也”(同上),其次他认为,阳明讲无善无恶正因为“不本于格物”而错认了“明德”,“遂认明德为无善无恶”,进而指出:

明德一也,由格物而入者,其学实,其明也,即心即性。不由格物而入者,其学虚,其明也,是心非性。(《高子遗书》卷八下《答方本庵》)

这是说,格物是实现“明明德”的真实途径、切实方法,否则的话,“明德”就会被误解为心体的灵妙作用,其结果必然导致玄虚之学,“是心非性”。他又强调指出:

二先生(按,指陆王)学问俱是从致知入。圣学须从格物入,致知不在格物,虚灵知觉虽妙,不察于天理之精微矣。W东林论学语》下)

圣人之学所以与佛氏异者,以格物而致知也。儒者之学每入于禅者,以致知不在格物也。致知而不在格物者,自以为知之真,而不知非物之则,于是从心逾矩,生心害政,去至善远矣。(《高子遗书》卷九上《王仪寰先生格物说小序》)

可以看出,高攀龙对格物问题的强调是针对时弊而发。那么,他对于历来众说纷纭的“格物”问题又有何具体解释?他指出:“格物者,穷究到天理至极处,即至善也。”(同上书卷八下《答方本庵》)又说:格者,止也、通也、正也。格物则随物察则,物格则一以贯之,格物必穷至极处,物格则通彻无间,而物各得其正矣。天地间,触目皆物,曰用间动念皆格。(同上书卷九上《王仪寰先生格物说小序》)他还坦言他的这一格物说极少有人表示理解(同上)。的确,从其对“格物”的上述诠释来看,明显地与朱熹的向外穷理不同,也与阳明以正心化解格物的解释思路略异。尽管他一方面承认“格物是随事精察’’(同上书卷一《语》),“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格”(同上书卷八上《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格物是求放心”、“观物即是养心”,旨在调和求知与养心(同上)。他指出“读书即明心也”,“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同上书卷一《语》)也就是说,他既承认“读书穷理”的必要性,同时他也反对与自己身心之修养无关的所谓“格物之学”。他认为格物的最终目的在于“止至善也”,亦即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不在于客观知识的积累。就此而言,他赞成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因其已知而益穷之,至乎其极,致良知也”(同上),但也反对阳明把“格物”说成是“格心之物”的观点。由此可见,在他对格物的理解当中,具有调和朱王的色彩。“格物是求放心”之说,具体地反映了其思想所具有的这一特征。

最后须指出,高攀龙的“格物是求放心”之说与其所强调的“明经”须与“明心”相结合的观点也有理论关联。他指出:“六经皆圣人传心,明经乃所以明心,明心乃所以明经。明经不明心者,俗儒也;明心不明经者,异端也。”(同上)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心学末流的那种“明心见性’’的做法,也反对程朱珂学的那种一味读书穷理而忽视内心修养的为学主张。应当说,高攀龙的这一思想与东林学派所提倡的“志在世道”的人世精神是一致的。不过由于高攀龙并不讳言静坐,而其为学又得益于静中一悟(参见同上书卷三《困学记》、《静坐说》),所以刘宗周有“今之忠宪,半杂禅门”(引自《黄宗羲全集》第十册《与顾梁汾书》)之评语,黄宗羲则说:“忠宪以阳明之学攻阳明,不过欲为朱子之调人耳,其实忠宪之格物与阳明之格物,无有二也。”(同上)这是说,高攀龙之思想调停于朱、王之间。这一对高攀龙的思想定位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而言之,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是在对阳明心学运动的批判和反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们所面临的思想局面是:朱子学一蹶不振,阳明学风靡天下;而在心学的流传过程中也开始产生种种弊端。在顾、高看来,心学家们过分突出了心之本体的灵明知觉之作用,而忽略了性对心的规范和导向之作用;一味讲求破除执着、取消分别,以不落善恶为最高境界,而不顾圣贤训言、规矩礼法对人心的约束。前者之弊表现为“扫闻见以明心”,导致了以见在情识或知觉作用为良知本体;后者之弊表现为“扫善恶以空念”,导致了以虚见为圆通、以顿悟为高超,最终不惟助长了士人学子坠人一片虚无、狂荡的学术风气之中,甚至导致了世道人心走向衰颓、社会政治渐渐失序。要而言之,以顾、高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所面对的以及所欲解决的问题是:学术与政治、思想与社会如何保持一种紧张、互动的关系,进而为家国天下的重新治理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从历史上看,以顾、高为首的东林学派在政治上以气节相标榜,讽议朝政;在思想上以理学为宗,批判心学。然而在政治上最终遭到了惨重失败,其间的是非曲直自应从政治史的角度来加以探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了顾、高的某些哲学观点,由此可以看到,东林学派对宋明以来思想现状的种种批判,使得明代心学日渐崭露出自身的理论问题,同时也预示着晚明思想因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变化而开始出现由道德议论向经世致用之学的转向。

第二节刘宗周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

754 中国古代哲学史

北蕺山,后世称为蕺山先生。早在1604年,东林书院重建之初,刘宗周便与东林学派的刘永澄相识结交,此后更是经常与东林诸子往来问学,尤其受到高攀龙的赏识。黄宗羲曾说:“今日知学者,大概以高、刘二先生并称为大儒,可以无疑矣。’’(《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然而刘宗周虽与东林学派气味相投,但与顾、高等东林诸子在推崇理学的名义下来批判心学有所不同,刘宗周则是从心学内部来纠正心学之弊,建立了独特的“慎独”、“诚意”学说。

刘宗周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及第进士,此后历任礼部主事、尚宝司少卿、顺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曾先后三次被革职为民,仕途并不顺利。根据记载,在他及第进士直至去世的四十五年间,任官不满六年半,在朝做官仅有四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亦即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京沉陷,继而杭州失守,刘宗周见大势已去,遂绝食二十日,殉明而亡。他的著作有《刘子全书》及《刘子全书遗编》(清道光年间刻本)。现有标点本《刘宗周全集》五册(戴琏璋、吴光主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

一、思想变迁

刘宗周在26岁时(1603)拜许孚远为师。孚远为湛若水的再传弟子,但其思想旨趣已与甘泉学派的心学思想不同,他在与罗汝芳、周汝登等人的辩论中,对王门后学特别是无善无恶说表示了批判的态度。许孚远向刘宗周着重宣扬了存天理、遏人欲之说,刘自称从此以圣人之学为志,“入道莫如敬”,接受了许孚远所提倡的“主敬”和“克己”的思想观点。其后他一生“服膺许师”(《刘子全书》卷十九《与履思书》。按,下引此书只注卷数)。不过,就在拜师的次年,许便逝世。因此宗周对许孚远的尊敬主要是出于师道,在思想上许孚远对刘宗周是否有决定性的影响,则难以断言。

37岁那年(I6I4),宗周受到弹劾,罢职归乡,闭门读书,“久之,悟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乃著《心论》”(卷四十《先君子蕺山先生年谱》。按,下引此篇只注《年谱》。该《谱》作者为宗周长子刘杓,但经过了黄宗羲等人的修订)。此次体悟标志着刘宗周在思想上有所突破,由早年怀疑心学转而信奉心学,但尚未完整提出他的慎独理论。48岁那年(1625),刘讲学于蕺山的解吟轩,《年谱》记载“有慎独之说”,正式确立了他的标志性学说--填独。此后的十年间,刘宗周有一系列著作阐述了他的慎独观念,特别是57岁时落笔的《人谱》(此后数易其稿,直至逝世前不久,还在不断修改),颇能反映其慎独哲学的特色。59岁时(1636),刘在京师任职,作《独证篇》,《年谱》记载是年“始以《大学》诚意、《中庸》已发未发之说示学者”。诚意说的形成标志着宗周思想的最终定型,自此慎独和诚意成为宗周思想的两大支柱。此后直至逝世的数年间,他以诚意说为基本立场,对阳明心学以及先儒的某些观点展开了批判,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如《阳明传信录》、《良知说》、《存疑杂著》等。

关于宗周的思想变迁,《年谱》中有如下归纳:

先君子学圣人之诚者也。始致力于主敬,中操功于慎独,而晚归本

于诚意。诚由敬入。(《年谱》)

先生于阳明之学凡三变:始疑之,中信之,终而辩难不遗余力。

(同上)

关于以上两段归纳,黄宗羲也有大体相当的说法,只是关于第一段的内容,黄宗義的叙述略显不同:“先

生宗旨为慎独。始从主敬入门;中年专用慎独工夫,慎则敬,敬则诚;晚年愈精微、愈平实。”(卷三十九《行状》)可以看出,对于《年谱》的“晚归本于诚意”这一叙述,黄宗羲在这里并没有着意点出,而是突出了宗周哲学的宗旨在于慎独。事实上,黄宗羲注意到了宗周针对“意为心之所发”而提出的“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为是“发先儒之所未发”(同上),为此黄宗羲还与宗周其他的一些门人发生了意见冲突。或许在黄宗羲看来,慎独与诚意在根本旨意上并无不同,而宗周在中年提出的慎独论,已经奠定了其思想的基本格局,因此在黄宗羲的判断中,慎独说是宗周思想的成熟标志。的确,由主敬到慎独,由慎独到诚意,形式上虽被分为三个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前后之间存在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应当说前后变化仍有一贯之处,直至晚年,宗周也并没有放弃主敬观念和慎独学说。就慎独论和诚意论的关系而言,其实宗周只是把原有的思想观点落实在诚意理论的基础上作了一番提炼,而他对意识问题的强调和关注,更主要的是以此作为重新解读《大学》和《中庸》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批判武器,批评阳明的良知学说及其四句教,其错误之根源就在于“将意字认坏”(卷八《良知说》)。

以下,我们就慎独和诚意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宗周思想的特质。至于说到宗周之于阳明学由疑而信、由信而疑的具体经过,我们将在叙述其慎独、诚意学说时,附带讨论。

二、以慎独为宗

黄宗羲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学案》)我们通过对宗周思想的考察,可以发现宗羲此说是有说服力的。

“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处出现的“慎其独”,即“慎独”一词的来源。“慎”为“戒惧谨慎”或“戒慎恐惧”之意,是指意识的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同时又含指应时刻保持一种敬畏心态。所谓“独”,按照朱熹的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大学章句集注》)这一解释具有典范意义,亦为阳明所认同。意思是说,“独”就是指一人独处之时或独处之地。此时此刻,人的一切意识活动只有己知而不为他人所知,因此如果不加以谨慎小心,便会萌生种种邪思杂念,这便是自欺。总之,“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的是在诚意过程中不能自欺其心,并要时刻提撕此心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根据《中庸》的说法,它还告诉人们:由于“道”之本身是隐而不见、微而不显的,是人所不能“须臾相离”的,所以对“道”的最终把握就必须通过“慎独”工夫,在这里“独”又可以是指“道体”本身不睹不闻之特性。宗周指出:“《中庸》之慎独与《大学》之慎独不同。《中庸》从不睹不闻说来,《大学》从意根说来。”(卷十《学言上》。按,下引此篇只注篇名)便揭示了这一点。应当说,刘宗周的慎独说来源于《大学》和《中庸》,可以从以下两段叙述中略见一斑:慎独是学问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一齐倶到。故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上达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学言上》)

《大学》之道,慎独而已矣。《中庸》之道,慎独而已矣。《论》《孟》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矣。慎独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卷二十五《读大学》)

这是从原则原理上,对“慎独”工夫的强调。在他看来,“慎独”成了儒家学说的“第一义”,亦即至上真理。需要提问的是:“独”在宗周的理解中,又是什么涵义呢?就结论而言,宗周的理解实质上已对《学》《庸》的原意作了某种转化。在《学》《庸》的文本中,“独”本来是指独处之时、独处之地或是指“道”的隐而不见的微妙状态,宗周一方面汲取了这些思想资源,同时又创造出一个“独体”的词汇,把“独”提升到了“体”(本体义或根本义)的地位。

事实上,刘宗周喜欢讲“体”字,在其哲学用语当中,有“心体”、“性体”、“诚体”、“天体”、“仁体”、“独体”等重要概念,而这些概念又是彼此关联的。一般说来,在宗周哲学中,“独体”可以含指“心体”和“性体”。按照他的说法:

独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曰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时也。从心体看来,则曰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然性体即在心体中看出。(《学言上》)

这段叙述对“独体”作了明确的说明。所谓“鬼神莫知”,是指性体天道“莫见莫显”之时,所以又可以

说“独者,静之神,动之机也”(同上);所谓“吾心独知”,是指心体意识处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微妙状态。要之,不论是从心体的角度还是从性体的角度来看,“独”都是“微”字之意,主要是指某种隐微不显的存在状态。所以宗周又说:

莫见乎隐,亦莫显乎见;莫显乎微,亦莫微乎显。此之谓无隐见、无显微,无隐见显微之谓独。故君子慎之。(同上)

也就是说,“独”是指显微无间的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所以“独”本身不是实指,更不是实体,就此而言,“独是虚位”。其实,按照我们的分析,宗周所谓的“独体”,主要是指“意根”,亦即深层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尚未现象化的根本意识,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再来叙述。现在我们结合刘沟所描述的宗周在55岁时用慎独工夫的状况,来进一步说明何谓“独是虚位”,刘杓说道:

按是时,先生用慎独工夫。独体只是个微字,慎独之功,只于微处下一著字,故专从静中讨消息。久之,始悟“独”说不得个“静”字。(《年谱》)

这一描述非常贴切,有助于我们了解宗周所说的“独体”之意,独不是指与动相对的静之本身,而是指“静之神、动之机”,所以说:“合阴阳动静而妙合无间者,独之体也。”(《学言上》)换言之,即动即静便是独体。归结而言,不妨可以用“神”、“几”、“隐”、“微”来指称“独体”,而宗周的“慎独”说正是建筑在“独体”这一概念之上的。

宗周提出并强调独体概念以及慎独学说,其目的之一在于纠正人们对慎独工夫的误解。在他看来,朱熹(亦含阳明)对“独知”的理解有一重大失误:把“独知”“属之动念边事”(《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学案》),亦即把“独知”认作心体的已发状态。这就从根本上误解了“独”的涵义。宗周强调,独就是“意根最微”之处,“独体只是个微字”,“无隐见显微之谓独”,甚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性”也就是“独体”(《学言上》)。所谓“意根”或“独体”,都是指“至隐至微”、“无声无臭”的存在状态。换言之,宗周所说的“独体”指的不是知善知恶的、一种业已显现化的知觉能力,而是指意识的根源——“意根”,亦即“意”的最初之机。在宗周的思路中,意即是独,所以说“知藏于意,非意之所起”。他指出:

又就意中指出最初之机,则仅有知善知恶之而已,此即意之不可欺者也。故知藏于意,非意之所起也。又就知中指出最初之机,则仅有体物而不遗之物而已,此所谓独也。(同上)一方面以意释知,一方面以独释意。可见,“独体”就是“意根”,指的是人心意识的“最初之机”。宗周认为,这样就可把意与独统一起来,进而就可从“意之人微”处着手,而不是从“心之所发”、“念头流转”处去把捉良知。可以说,宗周由“独体”概念出发而建构起来的“慎独”说,目的就在于纠正心学以来的一个重大误解:就动念处、流行处去把捉心体良知,而未能了解良知的根源在于“无隐见”、“无显微”的深层意识之中。进而言之,既然良知心体和天道性体是“莫见莫显”的、“不睹不闻”的,因此“君子焉得不戒慎恐惧、兢兢慎之? ”(卷八《中庸首章说》)这就是宗周的慎独说的主要思路。

总之,在宗周哲学中,慎独之对象一独体”既是指“性体”,同时也是指“心体”。从本体的层面看,“独体”即“性体”、“意根”;就工夫上说,诚意、尽性即是慎独。宗周通过对“独”字的转换解释,并通过揭示“意”字的微密之义,旨在打合《大学》《中庸》的“诚意”和“慎独”,也就是“本体与工夫委是打合”(《学言下》)之意。而本体工夫“合一”之根据就在于“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中庸首章说》)。换言之,慎独学说包含了本体与工夫的合一。此外,宗周强调慎独说的目的还在于为了纠正心学末流“学不见性”等弊病,而导致这些弊病的缘由则在于王阳明“将意字认坏’’。这是宗周后来为何又要提出“意为心之所存”之命题以及强调诚意学说的思想原因。

三、意为心之所存

上面提到,宗周在59岁时,开始提出自己的一套诚意理论。作于是年的《独证篇》(收在《学言上》)说道:

《大学》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国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意者,至善之所止也。(《学言上》)

这里,从“知本”说起,再从“本”(本源)往上推,最终得出“意”是心之本的结论,并说“意”就是《大

学》的至上纲领:止乎至善的“止”,意谓“意”是最后的本源。其中的核心概念显然不是心,而是意。这一说法值得注意。与此同时,还须注意的是宗周晚年强调诚意说的思想原因,事实上他是有感于心学流弊而发。在宗周看来,心学流弊主要有二:一是“猖狂者参之以情识”,一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卷六《证学杂解》)。这是说,气质放狂者容易将情识视作良知,把一切现成的都说成良知的表现,故在行为上就未免“情识而肆”;气质超洁者往往津津乐道于虚无,把良知也看成是虚幻的,故在行为上就未免“玄虚而荡”。他认为导致这两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求之于意根”,因此惟有用他的“以诚意为极则”(同上)的诚意说才能从根本上纠正此类弊病。

我们知道,“意”的问题原是指《大学》“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而言,对于宗周来说,他所要解决的是“意”在其中的地位问题,特别是心一意的关系问题和结构问题。按照通常的理解,意作为一种表象化的意识活动,是心之“所发”,而心则是意识活动的根源性存在,心既有“已发”的一面,又有“未发”的一面,这是自朱熹以来的传统诠释。在“意是心之所发”这一点上,阳明亦无异议。宗周则认为:

意者心之所存,非所发也。朱子以“所发”训意,非是。(《学言上》)并指出王阳明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观点更是“将意字认坏”(卷八《良知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将“意”错认为是心之“所发”,而“意者心之所存”则能从根本上纠正这-误解。应当说,将“意”解释为“心之所存”,并无儒学的训诂依据,乃是宗周的孤旨独发。然而也正由此,凸显出宗周哲学的独特风貌,同时也是其理论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为了了解宗周哲学中的心一意结构,有必要先从其“心体”概念说起。首先,在宗周看来,“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存在,他说“满世界皆心”(卷十九《与开美》),意谓“心”充塞于宇宙万物,故他在解释《大学》八条目时指出:“统而言之,则日心;析而言之,则日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学言上》)也就是说,从统一性来看,宇宙即心,从多样性来看,天下万物无非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可以统括八目,进而言之,心也就可以统括天下万物。由此出发,他也强调了阳明所说的心学观点:“天下无心外之理。”(卷九《与王右仲问答》)“万物皆因我而名。”(卷十三《会录》)然而,所谓“心体”并非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在他看来,心体离不开性体的存在,同时,心、性、理三者在本质上也是同一的,“天下无心外之性,惟天下无心外之性,所以天下无心外之理。”(卷七《原学》)理为心之理,性为心之性,理与性乃是心之条理的具体表现,他说:“性者心之理,心以气言,而性其条理也。”(卷十九《复沈石臣进士》)又说:“人之所以为心者,性而已矣。”(卷八《中庸首章说》)这是对心性关系的明确界定。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所以说“性体即在心体中看出”(引见上述)。但在其中“意”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彰显。

及至晚年,宗周更为强调了“意蕴于心”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心体之中有“意”作为其“主宰”,“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心本”(卷十二《学言下》)。又说: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卷九《答董生心意十问》)

这是说,“意”作为一种意识指向,构成心体中的先验意识。在这层意义上的“意”与“意念”的“念”有着根本不同。由此引出了意与念之辩。宗周认为, “念”是感于外物而动的感性意识,是为“心祟”、“意病”(卷十一《学言中》)。因此,在工夫上有必要“化念归思”(实即“化念归心”)。要之,心若无“意”作为其主宰,则心只是一团血肉之心,心体之意义便无由确立。另一方面,正因为意是心之“所存”,所以实践工夫之关键并不在于“正心”而在于“诚意”,而格物致知之工夫也必须“结在主意中,方为真工夫。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更无格致可言”(卷六《证学杂解》)。由此出发,刘宗周提出了独特的“诚意”说。其独特性在于:无论从存有的角度还是从工夫的角度,亦即无论从心、意、知、物的存在关系来看,还是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工夫次第来看,宗周坚持了“以意为本”和“以诚意为极则”这两个观点,并构成了其诚意学说的实质内涵和主要特色。

但须注意的是,说意是心之主宰或心之本,乃是指意是心的自主意识,而不是指凌驾于心体之上的实体存在。他说:

说意仍是说心,意不在心外也。心只是个浑然体,就中指出端倪来曰意,即惟微之体也。(卷九《答

董生心意十问》)

意为心之体,而流行其用也。但不可以意为本、心为用耳。(同上)意为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学言下》)

要之,心不外意,意不外心,不能用“体用”这对概念,也不能用发生学的观点,来分析意与心的关系。说“意为心本”,并不是说意是本体,心是作用,而是指在心体之中意与心的内在同一。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意之于心“仍只是一个心”(卷九《答董生心意十问》)。与此同时,意也不是消极意义上的心之延伸(所发),而是对心体有着某种约束性、指向性的存在,因而更具积极的、根本的意义。所以说“意之于心,只是虚体中一点精神”(同上)。同时也须注意,意即“惟微之体”的说法,显然这与“意根最微”的观念有关。如上所述,独体乃是“惟微之体”,由此推论,意根即是独体,诚意即是慎独。所以宗周乂说:“指此意而言,正是独体”(卷十九《答门人》),“独即意”(卷十九《答史子复》),甚至断言:“诚意之功,慎独而已”(卷二十五《读大学》)。也就是说,在宗周哲学的体系中,其晚年提出的诚意说与稍早提出的慎独论,在内涵所指上是互为相通、彼此关联的,一方面诚意说丰富了慎独论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以“意为心之所存”为立论根据的诚意说又丰富了儒学历史上的诚意理论。

关于刘宗周“意为心之所存”这一命题在思想史上的意义,黄宗羲通过对明代思想的展开过程的概括总结,指出诸儒之言,无不曰“前后内外,浑然一体”,然而后来却产生了各种思想弊端,究其原因,“则以‘意者心之所发’一言为祟”,如果“使早知‘意为心之所存’,则操功只有一意破除拦截,方可言前后内外,浑然一体也”(《南雷文案》卷二《答董吴仲论学书》)。这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宗周以“意者心之所存”为主要特色的诚意学说所作出的评价和定位。意思是说,相对于先贤诸儒的观点而言,惟有宗周的“意为心之所存”之命题才是最终实现内外合一之学的关键。其实,所谓“前后内外,浑然一体”,乃是阳明喜欢使用的措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归趋之所在。也正由此,所以黄宗羲认为宗周晚年对阳明心学“辩难不遗余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可说阳明心学之意旨却因而“复显”(《刘子全书》卷三十九《行状》)。意谓宗周哲学对于阳明心学有进一步的发展。

按我们的分析,则不妨可以这样说:宗周哲学通过其特有的慎独说和诚意说,从心学内部批判心学,并由此而建立了一种新心学。从总体上说,宗周哲学是以“意”为核心问题的慎独哲学。这一哲学的中心关怀是通过对独体和意根的深入挖掘,以使人们洞察人心中的“万恶渊薮”(卷一《人谱》),并从根本上斩断过恶的意识根源,由此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最终使得“必证其所以为人”(同上)的“证人”之学(亦即“证圣”之学)成为可能。

最后须指出,刘宗周根据他的慎独说,特别是根据他对“意”的重新诠释,批评阳明“将意字认坏”、“将知字认粗”,造成了理论上的“种种矛盾”(卷八《良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宗周哲学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未必是阳明心学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看,宗周对“独”和“意”的独特理解和创造诠释,并由此引出“意蕴于心”、“知藏于意”、“物即是知”(《学言上》)等命题,这在宗周哲学内部固然可以自圆其说,但是若从哲学史的角度看,他却由此批评阳明的良知落于意念之后,导致“知为意奴”、“知为心祟”(卷八《良知说》),最终使得《大学》所说的种种工夫都颠倒了过来,不得不说这是源于宗周对阳明所说的良知有所误解——亦即以为良知是后天的经验意识的缘故,这就未必符合阳明心学的原意。宗周甚至批评道:“阳明之学,谓其失之粗且浅,不见道则有之。”(卷十九《答韩参夫》)这一批评也未免过度,对阳明来说,显然是不公允的。当然也应看到,宗周为了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慎独理论和诚意学说,应当如何面对阳明心学,却是宗周所不能回避的思想课题,尽管他所提出的问题未必是阳明的理论问题。归结而言,从宋明理学史的角度看,宗周哲学不同于程朱理学,明显地属于心学传统,他所提出的一套修养工夫理论,与阳明心学相比较,也显然更为深化和丰富了心学的内涵。称得上是明代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在宋明思想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考题:

1. 试述东林学派对心学的批判。

2. 试析顾宪成的“矩即性也”之命题的思想内涵。

3. 试析刘宗周的“慎独”说以及“诚意”说的思想特色。

参考书目:

1.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

3. 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 黄敏浩:《刘宗周及其慎独哲学》,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6?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_考研_排名68692

学科:法学 门类:政治学类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 6.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政治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如学生政治辅导员、少先队辅导员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或教育学学士 开设院校共237所院校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德州学院安徽大学济南大学新疆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兰州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 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吉林大学中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晓庄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石河子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昌吉学院宁波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 台州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山西大学

课程的历史沿革-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课程的历史沿革 (1961-2003) 历史沿革表明,本课程历史悠久,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代代相传,环环相扣。 1961年初,全增嘏先生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率先在国内独立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1961年下半年—1965年,刘放桐接替全增嘏先生承担整个课程的教学,并编写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大纲和相当一部分流派的讲义。1966年—1977年由于十年动乱教研工作停顿。1977年起,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得到恢复。全增嘏在尹大贻、陈京璇、黄颂杰等辅助下酝酿主编《西方哲学史》(含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重新着手编写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1979年,为了加强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刘放桐、黄颂杰、张庆熊等从西方哲学史教研室分离出来成立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吸收了原在马哲的陈学明参加(他于2002年才重返马哲教研室)。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由此得以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1980受教育部委托分别开设了“全国现代西方哲学教师进修班”(义务性),为一些兄弟院校培养本课程第一批师资。1986年再次开办。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放桐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教材。它最早为我国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份虽并不完善、但较完整的教学框架和较系统的材料,它在80年代一直是国内本学科使用最广的教材。同年全增嘏获准设立国内第一批西方哲学史博士点。1983和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大部分统稿工作由黄颂杰担任),其中下册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属“现代西方哲学”。 1985年起,文革后研究生毕业留校的俞吾金、张汝伦、王新生、汪堂家、莫伟民、佘碧平等继刘放桐和黄颂杰、张庆熊、陈学明等人之后先后开始参与现代西方哲学课程的教学(由辅导到主讲)。他们逐渐成了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主力,使本学科始终能生气勃勃。

复旦大学微电子882半导体器件原理完整版

一.选择题15*6 1。p+-n结耗尽层宽度主要取决于:B A:p+区浓度B:n区的浓度C:p+区和n区的浓度 2。二极管正向阈值电压Vf:b A:随温度升高而升高B:随温度升高而下降C:不随温度变化 3。p-n结隧穿电压比雪崩击穿电压:B A:来得大B:来得小C:在同一数量级上 4。双极型晶体管共基极连接: A:只有电流放大作用B:既有电流放大作用又有电压放大作用C:无电流放大有电压放 大 5。晶体管基区运输系数主要决定于:c A:基区浓度B:基区电阻率和基区少子寿命C:基区宽度和基区少子扩散长度 6。npn平面晶体管发射效率与发射区浓度关系;C A:发射区浓度越高发射效率越高B:发射区电阻率越高发射率越高C:发射区浓度 不能太高否则发射率反而下降 7。电子迁移率等于1500,400K温度下其扩散系数为:B A:39B:52C:70 8。题目给出mos结构的Qsc~ψs关系图,要求判断其衬底是什么型(n型,p 型,中性) 9.理想的mos结构C~V关系图与实际的C~V关系图的差别是: A:只有p型时,向负方向平移一段距离B:n型时向正方向平移一段距离C:向负方 向平移一段距离,与类型无关 10.mos管"缓变沟道近似"是指: A:垂直与沟道方向电场和沿沟道方向电场变化很慢B:沿沟道方向的电场变化很慢 C:沿沟道方向的电场很小 11.mos工作时的沟道夹断点电压Vdsat: A:与栅电压Vgs无关B:在长沟道与短沟道是不同C:始终等于Vgs-Vt 12.nos管体电荷变化效应是指; A:衬源偏压Vbs对阈值电压Vt的影响B:沟道耗尽层受栅压Vgs影响而对电流Ids影 响C:沟道耗尽层受栅压漏源电压Vds影响而对电流Ids影响 13.mos亚阈值电流的主要特征: 具体选项没记下,主要是电流随Vgs指数变化,当Vds大于3KT/q时电流与Vds关系不 大 14.nos管短沟道效应是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1-10-27 访问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30505) 一、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遵纪守法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能够担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热忱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的21世纪的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宽广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善于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正确理解和宣传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学校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调查研究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位水平。 3.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国外思想政治教育

的专业书刊资料,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公民道德发展研究 3.当代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4年,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毕业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少要修满32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5学分。 五、培养方式 1.体现一级学科的“大类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原则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优化培养过程,提高培养效益。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特色的专门人才。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了解国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积极锻炼身体,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导师在专业指导的同时,应关心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倡

复旦大学马涛外国经济思想史讲义 外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大纲

315.043.1.01外国经济思想史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of foreign countries) 学分数3 周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财经类专业选修课。 基本内容:本课程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经济学、历史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当代经济学的流变和发展进行简要系统的讲授和评论。本课程的特点是从经济学范式与范式转换角度对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进行阐述和解读,揭示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何以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流派。 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西方经济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对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学方法论有所了解,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基本原理讲解,适度课堂讨论。 教材:马涛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教学内容: 1·导论 1·1经济学的历史属性 1·2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2·中外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交汇 2·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 2·2中国古典思想对重农学派和斯密的影响 3·重农学派 3·1魁奈与重农学派的创立 3·2杜尔哥对重农学派的发展 3·3重农学派对亚当·斯密的影响 4·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4·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4·2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4·3亚当·斯密对后世的影响 5·古典经济学的分化 5·1萨伊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5·2李嘉图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6·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与综合

6·1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6·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 6·3西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6·4约翰·穆勒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7·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新方向 7·1西斯蒙第的新经济理论 7·2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有效需求不足论 8·历史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8·1历史学派的特点 8·2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先驱 8·3罗雪尔: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8·4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9·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 9·1《资本论》解读 9·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9·3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理论 9·4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定位与再评价 10·边际效用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建立 10·1门格尔与奥地利学派 10·2克拉克:美国的效用学派 10·3杰文斯与数理经济学派 11·马歇尔与剑桥学派: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善 11·1马歇尔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 11·2庇古、罗宾逊、张伯伦对马歇尔理论的发展 12·维克塞尔与凯恩斯: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 12·1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理论 12·2“凯恩斯革命”与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3·凡勃伦与加尔布雷斯的制度分析: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补充13·1凡勃伦与早期制度学派 13·2加尔布雷斯与新制度学派 14·弗里德曼与拉弗: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复归 14·1弗里德曼与货币学派 14·2供给学派 15·科斯与交易费用:现代经济学范式发展的新方向 15·1交易费用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

复旦大学哲学知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02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5分*5个) 兼爱大乘三位一体此在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二,论述(25分*3个) 1,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2,简单介绍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并评述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单评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4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十五选十,10分*10个) 劳动人化自然意识形态民胞物与格物致知《海国图志》先验统觉权力意志科学价值中立三纲五常黄金律三法印原罪三段论《拉奥孔》 二,论述(四选二,25分*2个) 1,缺。 2,孔子的基本思想。 3,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 4,论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05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十八选十,10分*10个) 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市民社会万物皆备于我《原道》中体西用自然法四假相语言游戏科学共同体增长的极限三达德绝对命令内涵主义公理化方法禅宗马丁-路德崇高感 二,论述(四选二,25分*2个)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老子与庄子思想之异同。 3,杜威的实用主义。 4,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及意义。 07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45分) 性即理贞元六书对象性活动抽象劳动物自体语言游戏 二,简答(45分) 1,海氏“此在”概念。

2,魏晋名教与自然之争的主要观点。 3,马克思早期“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论述(三选二,60分)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2,儒家、墨家异同评议。 3,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08年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0分*6个) 我思我在逻各斯尚同道统论社会形态人的本质 二,简答(15分*3个) 1,孔子关于仁与礼的思想。 2,柏拉图“理念”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45分,三选一) 1,从先秦至两汉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特色。 2,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歧。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009研究生入学考试复旦哲学综合知识 哲学综合知识12选10 每题15分 1、“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⑥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⑦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⑧,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⑨,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⑩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思想。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文字是谁说的,“其善者伪也”中“伪”字是什么意思。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专业类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张蔚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韩玉芳、林泉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8月版; 7.余亚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孟伟、张岩鸿、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张贵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10.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4.卢梭:《爱弥儿》 1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文史哲类: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3.刘放桐:《新编西方现代哲学》 4.罗国杰:《西方伦理思想史》 5.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复旦金融发迹史

大家都知道复旦金融在全国一流的地位,尤其是国际金融名气非常响亮。但大家知道复旦金融的“发迹史”吗? 复旦金融是隶属于经济学院的,也就是说和国外金融专业隶属于商学院有本质的不同,大家对比一下北大光华金融或者复旦管院财务金融系就很清楚了。但这并不影响复旦金融的实力,复旦毕竟是江南第一学府,经管实力首屈一指。宏观金融本来就有巨大优势,要发展微观金融也可以大力引进人才。 现在在复旦经院金融学科下面有不少老师,但注意,并不是说国际金融系的老师就一定是研究金融的,同理,其他系的老师就不研究金融了。但还是从国际金融系说起吧,复旦国际金融是隶属于世界经济系下面的,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复旦世经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本就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1992年,国际金融终于和世界经济分道扬镳了。国际金融系的成立说明了复旦金融的一个飞跃,陈伟恕老师成为了第一任系主任,很多老师本来也就是从世经系过来的。原来国际金融全国主要是南开大学的钱荣堃老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彪如教授名气最响,有“南陈北钱”的说法。当然现在华东师大和南开由于种种原因地位都下降了。复旦国际金融的名气应当说是由姜波克一手缔造,他从复旦世经毕业后远赴英伦,并于1991年拿到SUSSEX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经管类专业长江学者可是很少的,复旦经院除了姜教授,也只有张军教授和袁志刚院长了。虽然2006年得一场抄袭风波让他...但人家就是名气响嘛~他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而且无论是否抄袭,他的那本《国际金融新编》的确不错。还有一位是胡庆康老先生,虽然人年纪大了但水平还是可以的,也做过一年国际金融系系主任(1999-2000),并于1981-198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经济系进修,主攻财政金融,回国后筹建国际金融专业。他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还是蛮不错的,内容丰富。以前复旦金融博导还有世经所的甘当善教授,研究货币经济和美国经济的,不过现在已经退休了。至于再早一点的陈观烈教授和马之騆教授年代太过于久远,对现在复旦金融影响很小了,也就不多费笔墨了。 复旦国际金融名扬天下,现在不少复旦国金的老师也都是复旦国金的博士出身,很多就是姜波克教授的学生。比如国际金融系系主任刘红忠教授,复旦金融学博士(1998),刘教授从2000年起至今一直是国际金融系系主任,他水平很也高,2001就做博导了,才36岁,是复旦经院至今最年轻的博导之一,顺便说一句,还有两位经院老师也是36岁当博导,就是现在经院的学术明星——陈钊老师和陆铭老师(2009年成为博导)。刘红忠老师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都很强,想必不少考复旦金融的人都领教过他那本《投资学》的厉害。杨长江副教授也是姜波克教授的学生(2001年博士毕业),经院四大才子,人见人爱,水平极高,是复旦国金的主要继承人。还有陆前进副教授,也是研究国际金融的达人。复旦经院的微观金融一直很弱,但在2007年,朱叶教授成为了公司金融方向的博导,朱教授也是姜教授的学生(2002博士毕业),不过朱教授原来是管院毕业的,有微观金融的基础,不少复旦经院金融的老师是复旦管院毕业的,后面还会专门提到。 胡庆康教授的学生有何光辉副教授(2002年博士毕业),聂叶副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聂叶副教授本硕也是出自管院财务系的。许少强教授的学生有李天栋副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陈学彬教授的学生有徐明东博士(2008年博士毕业),徐博士本硕也是世经系的。以上这些老师都是复旦本土培养的PhD,主要都是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比较另类的有严立新副教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博士(2006),导师是已经退休的戴炳然教授,严老师是专门研究反洗钱的。 前面说了,复旦经院国际金融很强,但微观金融较弱,这很正常,因为经济系的人本来就不研究微观金融的,国外经济系也同样如此。为了使得复旦宏观金融更强,微观金融变强,复旦在最近十年的确挖了不少人才。许少强教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MBA(1985),原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2001被挖了过来,直接当博导,不过许教授本来就是复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2020年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

2020年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本文将系统的对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近三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录比介绍,考研参考书目及复旦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 一、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招生情况: 专业代码030505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 术学位) 招生人数9 研究方向0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02现代德育比较研究 03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0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2德语;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0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 备注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5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要求本专业硕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学术素质;了解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外语;适应党政机关、教育科研、企事业等单位的决策调研、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思想政治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复试分数线 年份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 2018 55 90 330 2017 60 90 340 2016 55 90 350 四、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报录比 年份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其中推荐免试人数报录比2017 11 4 3 2.75 2016 4 4 3 1.00 2015 10 4 3 2.50 五、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肖巍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六、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备考指导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最新复旦大学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试题 复旦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1.概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sustance)理论,并简要评述。 2.概述斯多亚派(亦译斯多葛派)的伦理学。 3.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4.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述评。 5.你认为笛卡尔对后世哲学影响最大的观点是什么? 6.评休谟的因果观。 7.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谈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 8.概述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关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基本观点。 9.简述萨特的自在自为理论和自由观。 10.胡塞尔从事哲学追求的根本目的或基本纲领是什么?他创立什么方法和理论来实现其目的? 11.维也纳学派为何要拒斥形而上学?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复旦大学1998年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 1芝诺关于运动的难题。 2.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

3.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4.培根的归纳法。 5.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6.洛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 7.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 8.康德说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是何意,你如何理解? 9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10以某一实用主义哲学家为例说明实用主义真理观。 11新康德主义复活和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哪些因素? 02年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缺) 考试科目:哲学知识综合 一,名词解释(15分*5个) 兼爱大乘三位一体此在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二,论述(25分*3个) 1,试评述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思想。 2,简单介绍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并评述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3,简单评述《费尔巴哈提纲》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20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

2020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本文将系统的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招生情况,专业介绍,近三年复试分数线,本专业报录比介绍,考研参考书目及复旦大学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新祥旭考研聂老师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 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招生情况: 专业代码030501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学术学位) 招生人数10 研究方向0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0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03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明 04自然辩证法研究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2德语;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④80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 备注本专业拟招收推免生5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要求本专业硕士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学术素质;了解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外语;适应党政机关、教育科研、企事业等单位的决策调研、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思想政治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试分数线

年份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总分 2018 55 90 330 2017 60 90 340 2016 55 90 350 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报录比 年份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其中推荐免试人数报录比2017 7 7 2 3.50 2016 4 3 2 1.33 2015 6 3 1 2.00 五、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肖巍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备考指导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全]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性同性 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3)迷狂的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代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1)“自然” 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2)“本原” 本义是“太初”。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 (3)“宇宙”

复旦大学 研究生投资学讲义 CHPT13- Factor pricing model--CAPM

Chapter 13 Factor pricing model Fan Longzhen

Introduction ?The consumption-based model as a complete answer to most asset pricing question in principle, does not work well in practice; ?This observation motivates effects to tie the discount factor m to other data; ?Linear factor pricing models are most popular models of this sort in finance; ?They dominate discrete-time empirical work.

Factor pricing models ? Factor pricing models replace the consumption-based expression for marginal utility growth with a linear model of the form ? The key question: what should one use for factors 1 1'+++=t t f b a m 1 +t f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CAPM is the model , is the wealth portfolio return. ?Credited Sharpe (1964) and Linterner (1965), is the first, most famous, and so far widely used model in asset pricing. ?Theoretically, a and b are determined to price any two assets, such as market portfolio and risk free asset. ?Empirically, we pick a,b to best price larger cross section of assets;?We don’t have good data, even a good empirical definition for wealth portfolio, it is often deputed by a stock index;?We derive it from discount factor model by ?(1)two-periods, exponential utility, and normal returns; ?(2) infinite horizon, quadratic utility, and normal returns;?(3) log utility ? (4) by seeing several derivations, you can see how one assumption can be traded for another. For example, the CAPM does not require normal distributions, if one is willing to swallow quadratic utility instead. w bR a m +=w R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必读书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必读书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朱仁宝《德育心理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 张世欣《思想教育规律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道德观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 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14. 万斌张应抗《高等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5. 黄富峰《道德思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 杨生平隋淑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复旦大学考博经济学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时间:2011-09-23浏览次数:1631次 020101政治经济学 ①《政治经济学》(第四版)逄锦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高级政治经济学》蒋学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资本论>教程简编》洪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资本论>脉络》(第二版)张薰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⑤《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张军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⑥《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袁志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转型政治经济学》张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⑧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文献 ? 020102经济思想史 ①至⑥同020101专业①至⑥ ⑦《经济思想史教程》马涛编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020104西方经济学 ①至⑥同020101专业①至⑥ ⑦《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三版)蒋自强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020105世界经济 ①至⑥同020101专业①至⑥ ⑦《世界经济新论》(第二版)庄起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⑧《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⑨《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尹翔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⑩《世界经济学》张幼文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 ⑾《产业内贸易论》强永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020201国民经济学:同020101 020202区域经济学 ①至⑥同020101专业①至⑥ ⑦《EconomicGeography:TheIntegrationofRegionsandNations》,Pierre-PhilippeCombes下载地 址:,ThierryMayer,andJacques-Fran?oisThiss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8. ⑧“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Vol.4”,J.Vernon HendersonandJacques-Fran?oisThisse (Eds),Amsterdam:NorthHolland,2004.(网上下载)。 020204金融学 ①至⑥同020101专业①至⑥ ⑦《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三版)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⑧《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姜波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⑨《金融市场学》刘红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020206国际贸易学 ?①至⑾同020105专业①至⑾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记

复旦《西方哲学史》(全增嘏主编)之古希腊罗马哲学笔 记 泰勒斯在哲学史上一般被称为“七贤”之一。他第一次提出了“什 么是世界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地像一个圆筒 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复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泰 勒斯的不用传统的宗教的说法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即不把万物看作是由 神所创造的,他提出水为万物的始基,企图用物质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希腊哲学产生在伊奥尼亚。米利都是它最繁华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泰勒斯为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有两方面的理由。根据亚里士多德经济文化繁荣而斗争尖锐的城邦中,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唯物主义派别:的解释,一方面,是他用经验证据说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 米利都学派。认为泰勒斯可能是从古代神话中吸取了思想材料借以改造提出这种自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派别。相传为泰勒斯在公元前7世然哲学观。 纪末到6世纪所创立米利都学派主要包括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那泰勒斯的“水”具有直观的、朴素性。他的哲学在历史上,被称之 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为朴素唯物主义。 这些思想家在寻求宇宙万物的本体、始基或本原时,摆脱了宗教迷信说,提出了自然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主张万物由物质性的本原构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和泰勒斯一样,认为,宇宙的本 成,认为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具有自发的辩证思想。在几何学、天文学、原是物质的。但是,他认为:地理学等方面也都有研究与贡献。” 1.万物是无限者。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

原始物。这个无限者本身是不生不灭、无边无际的。只有这样的“无限 亚里士多德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都是首先从它产生、者”才能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本原如果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 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化他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有穷有尽,那就是是“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有限制,就不能解释 元素、万物的本原,”。本原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的基础,许多自然现象,也就不能成为本原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说明万物的“原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始基。“始2.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生成论:基从泰勒斯开始,具有哲学上的意义,为万物的根源、元素或基础。” 本原是永恒地运动着的,由于运动,从本原中分离出来一些有固定 本原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米利都形态和固定性质的对立物。对立物分离出来后形成了一种蜗旋式的运 学派那里已十分朴素的形式提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本原构成的,从动。在这种运动中,冷和湿的东西比较重于是凝集在中心,其他的东西 本原中产生,又复归为它,万物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本原本身又包围在它的周围,并且形成一个火球。外面由于火的原故。一部分冷和 是常住不变的,变换的只是他的性状而已。但是,这种本原属于哪一种湿的东西就干了并且掉了下了,成了地。而被蒸发的东西就是云、雾。 物质的东西,本原的数目有多少,看法不一致。” 云雾膨胀于是包围在外面的火被破裂开来形成了火环,但是由于火环上 - 1 - 有一些小孔,于是,火环上面显现的火就是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等天体。从本原中产生出变化的事物。” 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涉及到了这个问这些天体围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