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_空间失配_现象及其优化策略分析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_空间失配_现象及其优化策略分析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_空间失配_现象及其优化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詹姆斯?布坎南“政府失灵”论的提出和罗纳德?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的论文发表,公共物

品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市场化”本身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与市场追求的相悖和公民与市场消费关系的“权力场”制约,以及“市场化”环境的不成熟,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失配”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城市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分享公共资源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差异性分布,就成为政府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最优政策取向。

关键词: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空间失配;差异性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6-0126-05

一、“市场化”与“空间失配”现象

“空间失配”问题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

JohnKain在1968年提出来的。

根据JohnKain的观点,“空间失配”是指由于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黑

人与白人在就业机会上存在空间的区隔现象。[1]

也就是说,由于人为的原因,黑人并没有享受到与白人一样的就业平等权,在就业空间上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这里,我借用JohnKain的“空间失配”概念,其目的也是为了说明现在城市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模式也面临着一个相对封闭的问题。

随着布坎南“政府失灵”论的提出和“科斯灯塔”模式的出现,城市公共物品的市场化追求已经成为人们趋之若骛的目标取向。在这种市场法则的潜在驱动下,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主体往往忽视公共物品提供的可及性目标,而追求获取公共物品的最大效益的集中性分布。于是,城市公共物品不是居于闹市区就是富裕群体聚集区,而在城市边缘或边缘群体聚集区,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一方面城市大量的公共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底层群体却享受不到城市公共物品所带来的利益。由于受出行成本(如乘车、路上花费的时间等)的制约,城市边缘群体往往享受不到公共物品的价值。即使这一区域的群体能够享受到稍许的公共物品,其公共物品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在提高了一定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失配”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组织微观经济活动,城市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无偿提供,政府集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于一身。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以及公共企业缺乏利润和竞争的刺激

作者简介:牟永福(1973-):男,河北吴桥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失配”现象

及其优化策略分析

牟永福

□126

与压力,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一直不足,从而难以维持公共物品的有效再生产。于是,在“市场化”理念的支配下,政府开始在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元素,通过BOT(build-oper-ate-transfer)、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模式,试图在城市公共资源在容量和结构上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其结果是,城市公共物品在容量上确实实现了最大化,但在结构上没有实现最优化。政府把公共物品的生产、经营权力下放给私营企业,借助于市场力量,城市公共物品数量供给得到了基本保障。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失效问题被城市公共物品的平均占有率掩盖了。在一些城市,公共物品的平均占有率是相当高的,似乎不存着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失效的现象。城市道路越来越宽、公园越来越多、城市绿地越来越美,各种教育、培训学校遍地开花,公安、消防、供水、供电等城市公共网络越来越细密,但是,这种“繁荣”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城市公共物品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就空间分布来说,一个城市有几个大型的主题公园或者城市广场,如果按平均占有率来计算,市民享受的公共物品可能不会太低,但是,如果从城市公共物品真正的享受主体来考量,又有多少人享受到了这种公共物品所带来的益处呢?多种评估一致表明北京“宜资度”全国领先,但“宜居度”却大幅倒退;中科院调查显示北京城建对低收入家庭关注不够,并认为个别措施已构成“现实的损害”。[2]因此说,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并不等于供给,如果其供给对象并没有覆盖全体市民,或者说虽然名义上指向全体市民,却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而对绝大多数市民来说可能只是“望梅止渴”,那么,这样的城市公共物品其实已经失去了公共性和公平性特征,只不过是某些城市特殊群体(城市精英群体)享有的专属品。

按照公共选择学派的创立者詹姆斯?布坎南的解释,公共物品是“任何由集团和社会团体决定,为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公共性)和制度上的非排他性,其伦理目标指向的是它的正外部性。但是,在城市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功利性追求的支配下,公共物品的符号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宽广的道路、大面积的绿地、雄伟的广场,在满足了城市空间美感需求的同时,却失去了公共物品本质的价值属性。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政府支付危机,另一方面则造成某些公共物品的功能不能在短期内满负荷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所以,Titmass在研究中发现,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组织也好,非政府组织也好,如果这些管理阶层不是来自广泛或者超越经济伦理的边界,那么其提供的产品可能仅仅满足了某一个阶层的需要,而另外的阶层的需要可能得不到满足。[4]

二、“空间失配”:“利益”对市民选择权的剥夺

“市场化”视域下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空间失配”现象,不仅仅意味着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市场失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意味着城市市民获得社会福利的权利受到了侵害。究其原因,大多数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者在利益追求与尊重市民选择权之间优先选择了前者。

根据西方公共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公共物品的客观属性决定了私人经营仍然存在低效问题。市场是以追求效率为指向的,利润是它生存的基础,这样的本质属性是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相悖的。由于公共物品对私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等于零,企业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利益空间,必然要通过限制私人消费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就会出现公共物品不能实现最大效用的问题。假如某个城市公园完全由私人来修建、经营,由于公共设施的投资成本巨大,私人不可能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为了尽量减少投入成本并能预期收回,私人企业可能就会采取大而全的集中供给方式,并收取门票或者在公园内开发项目的办法来获得企业再生产的利润。因此,城市市民要想进入公园就必须支付额外的交通成本和门票。这就限制了所有市民使用这座公园的权利,从而造成公园使用上的效用实现不足。所以,澳大利亚学者休?史卓顿和莱昂内尔?奥查德认为,“城市公共物品不能完全市场化,它不同于私有产品的地方就在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并不仅仅是为追求利润,而且还有广泛的社会目标,如解决失业、安排妇女就业、照顾残疾人就业、提供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可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5]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提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理论之后,也认为“私人投资兴建的物品是不愿让

127

他人无偿享用的,尽管后者的享用并不会引起前者边际供给成本的丝毫增加。”[6]

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失配”损害了城市市民消费公共物品的选择权,其生产和供给的“市场化”却并没有体现出市场规则中的公民偏好机制。在私人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显示的。出于对自身效用的关心,理性的消费者清楚自己的购买行为直接影响到效用的实现;如果试图通过不购买来隐瞒自己的偏好,结果是自己的效用无法最大化。因此,私人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偏好的显示不成为一个问题。相反,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无论消费者最初有没有付费,付费多少,都不会影响其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完全有可能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从而可以减少自己的付出。在此情况下,或者公共物品由于搭便车者的大量存在而失去了持续供给的可能性,或者公共物品通过强制性的税收实行供给。而公共物品一旦供给,无论好坏消费者都只有接受,即存在强制性消费。因此,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在于供给方能够把握市民的消费偏好,让市民来选择公共物品的供给或者起码能够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流程中引进市民的监督程序。但是,在我国,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但其供给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公民在公共物品(服务)面前处于一种“即给即受”的地位,完全没有选择自由。公共企业或者私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时,仍然缺乏公众消费偏好的引导。因为,在公共企业或者私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并不是畅通的消费关系,中间还要经过一个“权力场”通道,从而在纯粹的消费关系上增加了强制性和非平等性的限制条件,也就是说,处在权力上游的公共企业或者私人企业没有绝对的生产决策权,处在权力下游消费者也没有完全的“讨价还价”的权利。因此,市民与政府或者公共企业,或者私人企业之间交换公共物品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公民把税收交给政府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转入财政部门,再转入公共服务部门,然后产生出公共物品,再还给公民。而且,正是由于这种间接性,公民在得到公共物品时,不能够做出获得的城市公共物品的收益与其付出(税收)是否成比例的直观比较,因而模糊了他们对公共物品的监督意识,从而也就减小了监督力度。

作为城市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主体——

—政府在利益面前也淡化了对市民选择权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土地有偿使用、综合开发土地经营、公共工程项目招标、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委托承包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但是,城市政府的职能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它仍然垄断着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供给,仍然包揽过多的社会公共事务。由于公共机构中没有市场上那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没有竞争的对手,官僚机构就可能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产品,不适当地扩大机构、增加雇员、提高薪金和办公费用,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利润的分配不可能像市场组织一样把利润占为己有,加上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难以测定,所以政府组织人员的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机构及人员规模的最大化,以此增加升迁机会和扩大势力范围。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重复建设、配置无效、资源浪费等低效率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把市场机制的调控权与计划经济的管理权集中于一身,以“市场化”的名义,根据政府设想的需要在缺乏市场需求调查的情况下实行统一承包开发建设时,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失配”现象就更加严重。

三、差异性: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优化选择

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失配”现象是“市场化”取向下产生的一个两难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任其蔓延的话,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如对政府的不信任、逃税、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等等。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失配”实质上就是一个公共物品空间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尽可能地在空间上实现公共物品的差异性分布,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所谓公共物品的差异性分布是指与集中同质方式不同的一种分散异质式的公共物品配置模式。它以满足不同市民或者说不同城市群体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强调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多样化。形成公共物品的差异性分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是确定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标准。如果我们采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每增加一个产品单位所带来的额外的或社会边际

128

效益等于提供这一产品单位所需要的额外或社会边际成本。而提供低于这一水平的产品的话,其社会成本就会小于社会效益,这种情形就是有效率,反之则是无效率。所以,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前提就是对现实生活动机的假定,即“经济人”假定。他们认为,在人类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中,人是经济理论中所谓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者,人们谋求的是物质收入的最大化或从其中获得的满足最大化,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只能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于是,布坎南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观点,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政治市场中行为主体也存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动机(政绩),因此,他们会通过扩大政府预算、扩大机构成本的方法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7]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就很有可能是低效的。而对于公共物品而言,不可能仅仅用经济学的视角解释,因为公共物品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私人产品所不可比拟的。如果采用社会学或者伦理学的价值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物质利益的衡量,社会效益才是它的目标追求,即公共物品的可及性平等或者保证最低限度的需求。英国学者朱利安?勒?格兰德和卡洛尔?普罗佩把这种可及性平等具体化为三个含义:一个是最低标准;另一个是同等需要获得同等满足;平等地获得满足。最低标准就是,任何需要公共物品的人都能够至少获得最低量的公共物品。同等需求获得同等满足是指需求不同者获得不同满足。平等地获得满足,是要求完全按照需求来分配公共物品,不论需要的定义是什么。[8]如果这样评价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的话,经济学的指标体系(公众对一类公共物品需求的数量、提供产品的政府机构规模以及对这些机构绩效的评估)将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评价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评价标准的问题:假如以经济学的标准来衡量,公共物品的完全市场化是最有效的;假如以社会学或伦理学的标准来衡量,公共物品最好由政府来供给。显然,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包括政府部门并没有解决。

第二步是设计完善城市市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机制。确立了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衡量标准,随后就要构想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了。如果从最优选择的视角来讲,提高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政府和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实现公共物品的两个社会目标:效率和公平。在这一点上,美国经济学家蒂布特做了初步的探索。他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设计了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机制,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了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引入消费者的选择,他认为可以通过空间位移的方式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在他看来,空间不仅影响由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源配置,而且也影响由私人市场提供的资源配置。在空间经济中,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要显示其偏好,空间流动使得公共物品成为可选择的公共物品。而要实现消费者的空间流动,公共物品也要相应地加以分散化,这就要求公共物品的供给在空间上尽可能地均衡分布,而且这种分布是个性化的,即公共物品在空间分布尽量呈现出差异性。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也不能分散化了,否则政府或企业承担的成本太大。现阶段最可行的方案应该是尽可能地让公共物品走进社区,实现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社区化。这样既可以解决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失灵”问题,也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因为“政府失灵”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都集中于政府,资金不足、垄断造成了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和低效。而“市场失灵”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市场的逐利本性,许多公众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享受不到公共物品的益处。公共物品供给的社区化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这两方面的困境:公共物品由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企业不愿意从事公共物品的生产与经营,因为它解决不了公共物品的正外部效应和拥挤性问题。而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正外部性和拥挤性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否则它就不是公共物品而是私人物品了。但是,我们可以把正外部性和拥挤性的程度尽量降低,从而可以吸引私人企业参与这一领域。因此,尽可能地让公共物品走进社区,其相对的封闭性基本可以实现这一点。

第三步是从空间维度解决城市公共物品的配置问题。城市公共物品的“市场化”只是解决了公共物品的多样性生产问题,但它并没有解决多样性供给问题。因此,让城市公共物品尽量社区化,从空间上实现公共物品的差异性分布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社区与公共物品之

129

间建立一种相对有效的关系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把公共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小区,实现公共物品生产与经营两个环节的分离。也就是说,政府把一个单位的公共资源提供给某一个小区,这种提供可以是资金投入,也可以是物质投入;既可以是有形的投入,也可以是无形的投入;既可以政府单独投入,也可以政府与小区联合投入。公共物品提供给小区以后,政府不再经营该公共物品,而是把经营权下放给小区,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只起一个监管的作用。以现在各个城市热衷的城市广场或主题式公园为例,大而全的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是所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带给市民的好处)却不容乐观。作为公共物品,任何一个城市广场或城市公园都有一定的消费容量,在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原则支配下,消费者可以无需或者较少地付出成本,就可以享受到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的使用权,再加上公共物品不可避免地“搭便车”现象,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地点,对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的消费很容易发生拥挤,一旦超过公共物品本身所具有的拥挤点,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也会发生竞争或排他现象。现在城市广场或者城市公园节假日的异常拥挤与平时“门前冷落鞍马稀”形成的强烈反差,已经折射出当前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缺陷了。而如果政府把用于建设大城市广场或者大城市公园的资金分散到各个社区,在小区建设小规模的绿地、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然后交由小区的物业公司去经营,就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物品的效益。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要想实现最大化的效率,在其供给方式实现空间差异性分布的同时,还需要供给对象——

—城市市民的空间自由流动相匹配。按照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是一种集体消费人,体现的是一种集体偏好。[9]但是,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集体偏好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实质上是对少数人的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剥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在一个现代的社区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种类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居民的收入等个体或群体差异,居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如作为低收入阶层的下岗职工与较高收入的白领阶层相比,他们对于公共物品,尤其是准公共物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公众偏好提供公共物品,最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能够知道整个社会或整个城市的公众偏好是什么。而政府如果根据每个人的偏好设计、提供公共物品,显然成本太大,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偏好和私人偏好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有限的偏好集。而这个有限的偏好集在政府管制政策的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是有可能在社区实现的。因此,如果小区的居民在各个小区能够实现自由流动,那么在集体偏好和私人偏好之间的有限偏好集就会形成,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KainJohnF..APioneer'sPerspectiveontheSpatialMismatchLiteraturehttp://www.utdallas.edu/.26/03.MAY,2003。

[2]《民调显示北京市政有点儿嫌贫爱富了》,《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3日。

[3]詹姆斯?布坎南(美):《民主过程中的财政》,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3页。

[4]Titmass,Richard,EssaysontheWelfareState,Allen&Unwin,London,1976(C1958)。

[5]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澳):《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

—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6]保罗?萨缪尔森(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7]詹姆斯?M?布坎南(美):《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对立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8]朱利安?勒?格兰德,卡洛尔?普罗佩尔(英):《社会问题经济学》,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1页。

[9]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8-126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责任编辑:孙菲)

130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分析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16T09:51:50.733Z 来源:《赤子》2013年6月下总第284期供稿作者:樊瑞哲 [导读]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更重要的是使得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樊瑞哲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巨大差异,严重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更在宏观上影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通过具体分析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形成的原因,了解差异的现状,得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并进一步分析实现均衡化的路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财政支农;供给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F123;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6035(2013)06-0000-01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更重要的是使得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更在宏观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进行分析,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利于加快建成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经济实力有限的制约,我国不能采取先进国家循序渐进的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的正常路径发展,而应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尽早实现工业化。“以农养工”、“重工轻农”的战略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由制度内供给,而农村由制度外供给,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反而还承担着公共物品供给所需资金,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二)工业化过程中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安排加固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 在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资金转移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完成的,把一部分本应属于农民的收入强制转化成了发展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不断演化,最后成了城市公共物品优先供给的发展战略。 (三)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制约了有限财政资金对农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投入。 财政资源分配上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体制,导致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份额长期严重不足。由于资金短缺,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直接造成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经济发展进程。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异的现状 (一)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差异。 虽然目前城乡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差距缩小,但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城乡采取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城乡财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差距巨大。 (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供给差异。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严重滞后于现代化进程。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失衡的不合理状况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在医院数量、医疗设备、医生素质等方面差距巨大。 (三)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差异。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城镇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为就业困难的城镇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而农村劳动力通常不被纳入城市就业规划和统一管理之中。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使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处于边缘性地位。 (四)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供给差异。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严重不足。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又将社会保障资源大部分配置给城市,小部分覆盖农村,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供给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社会保障严重不均衡。 (五)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 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必然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和退化。我国城市建设投资近万亿元,而农村建设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和农户自我积累。 三、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 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差异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悖于社会公正。实现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能够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选择上的价值观念。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要正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其关键是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在制度选择上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城乡公民有权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有权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社会帮助。政府的制度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导价值,使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从制度中得到实惠。 (二)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应该赋予每一位公民必要的话语权,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创造有利条件,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强调以公民为中心和以公民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同时,在农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农民的参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组织不同层面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的发展。政府对农业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0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对公共产品并不陌生,有居民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公共产品存在。特别是对城市而言,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功能的拓展,公共产品都起着先导的作用。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 一、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外部环境,是指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要分析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就要从外部为开始进行分析。 1.供给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相对改革开放前有很大进步,但进步背后,仍存在许多落后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供给滞后、供给超前。 调查表明,我国70%城市未形成主干道网络,交通堵塞严重;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供水问题,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10%,水污染严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这都告诉我们,即使总体已改善,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依然处于较为滞后的阶段。 我国考量政绩的标准往往是GDP,许多领导人追求“政绩工程”,搞奢华形象,超前提供不必要的公共产品。甘肃省玉门市就出现这样不和谐的景象——城区仍用明沟排水,居民区尘土飞扬,政府却耗资上千万兴建高档办公楼,建80米宽的马路和全省最大广场。 2.忽视支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想要政绩,就需要GDP,而建设广场、马路、大桥等硬件设施出政绩的速度更快,便成为了表现政绩的工具,使得政府不关注培育和发展城市产业。由于忽视这一点,许多城市建起新区,最后却都有“城”无“市”,到了夜晚更犹如“鬼域”。由于城市产业发展慢,税源不足,供给成本难以收回,也缺乏后续资金。 3.城市人口素质堪忧,供给成本提高 随着城市发展,许多农村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新居民。但这些人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意识差,存在许多悖于城市生活方式和规则的习惯。另外,尽管我国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整体文化水平还偏低,许多居民不执行城市规则,例如毁坏公共设施、到处张贴小广告等,都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二、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 1.忽视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说的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城市群,但各城市群未进行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及其公共责任研究 ——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看公共责任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管博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摘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供给主体,权利和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政府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事业组织供给,研究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对策与实现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为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必要性。 一、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特征 简单地说,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

成员所共享。 12.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指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它消费者同时同时从该产品中收益。竞争性源于来自产品的分割性。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对其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 23.受益消费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1]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购买消费权之后把其它消费者排斥在外。而非排他性则相反。另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二、公共物品的三二种供给方式及其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诚然,政府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它反映公民要求,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供给公共物品是政府份内的事情。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失灵”也表明了政府在许多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不了作用,需要依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摘要:在公共物品供给关系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的收费行为和产权确定。公共物品应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但不排除在明确产权或收费状态下为经济效率的考虑由私人提供或公私合作提供。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私人 在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生产者和供给者,而市场则是私人物品德生产者和提供者。因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由政府来生产和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划分方式及其结论都建立在纯粹经济学分析之上,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更为关键的是,它没有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区分开来,使得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生模糊意指。一方面,在生产上,市场由于公共物品的独特属性而不愿意生产它,但是只要由政府付费,市场还是可以并且愿意生产公共物品的,政府通过购买私人部门的产品而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比如政府采购行为,这是政府与市场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再者,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既然如此,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就存在合适的其它形式,它可以弥补公共部门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供给上,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为公众谋福利的目标。所以,不论这种物品的生产者是谁,最后的供给者必须是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府不应该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这与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的效益分析并不矛盾,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生产上的不经济,使市场力量得以竞争进入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但改变不了市场的自利本性。因而,假设由市场供给公共物品而不由政府进行委托代理,那就不仅存在市场失灵,可能还存在供给困境问题。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促使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同样也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积极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把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分开,由私人组织生产,公共部门组织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出租业务等契约形式组织供给。 对于把公共物品生产与最终供给分离的做法,尽管有些市场力量可以直接供给公共物品,但从根本上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是一种公私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过程中,由私人部门或市场力量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再由政府公共机构以付费形式购买,提供给有需求的公众。这种运行机制所能带来的好处在于公共部门能有限地摆脱繁琐的事务工作,专心从事管理活动;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市场力量固有的高效率实现公共部门达不到的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席卷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革新浪潮,所倡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场化和公私合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自国家的公共部门危机。但是,无论是从法源关系上还是运行机制本身,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的定义及提供方式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 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 所以,确定是否是公共物品,关键就是看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分类有几种: 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俱乐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公共物品的分类以及准公共物品“拥挤性”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公共服务产品的多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公共物品也可以这样分类: (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试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摘要:根据社会资源的生产与消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角度,可以将社会资源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类,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私有私益、私有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调研 ——苏州公园案例调查 (一)序论部分 研究主题: 苏州公园的景观环境调研 研究目的: 1、巩固已经掌握的景观设计知识, 并加以扩展。 2、进一步学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及造景的方法。 3、学习科学的调研方法,提高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 实践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苏州公园概况及选择理由: 苏州公园位于古城区中 心黄金地段,占地面积约69亩, 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并且她是苏州第一座现代公 园,俗称大公园。大约有70 多年的历史。 苏州公园经过了一次最 新的改建。重点调整绿化环境, 增建花坛,体现植物多样性;改建茶室、健身馆等主体;更新灯光、排灌、道路系统;新建地下车库、亲水平台;疏浚荷池,完善池水净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降低围栅,融公园、街景于一体。展现了现在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风貌。

选择理由:苏州公园是在苏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她亦是城市景观中处理较好的实例。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地下空间,植物配置 (二)本论部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要满足人们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需求。城市的景观设计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城市的景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 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 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 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 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