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一起来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一起来分类”这一实践活动,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最棒。请同学们把书包放好,听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时就举手,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拿出数学书,拿出生字本,拿出语文书,拿出低算本。

师:老师刚才观察到,有的同学拿的快,有的同学拿的慢。拿的快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小窍门呢?我们请拿的快的同学说一说。

生:因为我是把书、本子分类放的。

师:通过刚才的比赛,我们可以看出将物品分类摆放,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起来分类》。(板书:一起

来分类)

二、互动探究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取出了一些书本放到了桌子上,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书本分成两类呢?下面就请大家将这些书本分成两类。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把数学书和低算本分成一类,把语文书和生字本分成一类。师:他是按科目来分的,科目就是他的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按科目分的同学请举手。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把语文书和数学书放在了一起,把低算本和生字本放在了一起。师:他的分类标准就是用途。分的很好,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我把小的书本放在了一起,把大的书本放在了一起。

师:大家知道他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吗?

生:他的分类标准是大小。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种分类方法,真了不起,你们想不想知道淘气和笑笑是怎么分的吗?你的分类方法和谁的分法相同,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指导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师:同样是给书本分类,为什么大家的分类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讨论并回答。(板书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3、通过整理书本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类时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按科目分,有的按用途分,有的按大小分,那么分类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

生1:分类可以使我们的书包或房间更干净,整齐。

生2:分类能使我们更快的找到所需要的物品。

生3:分类能节约我们的时间。

师小结: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老师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整理什么物品,都要养成先分类后整理的好习惯。

4、给人物分类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可真棒,老师想带大家到操场上去活动,需要把咱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该怎么分,你能帮帮老师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想怎么分?

生1:按男女分,把男生分成一组,女生分成一组。

生2:按属相分,属猪的分成一组,属鼠的分成一组。

生3:按头发长短分,头发短的一组,头发长的一组。

……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发现了咱们班的田蕊欣一会分到了女生组,一会又分到了短头发组,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思考并回答。(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

师:看来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就能找到更多的方

法解决问题。学习了这么多,老师想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给人物进行分类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老师,大家能不能给在座的老师进行分类?

(1)学生实际操作,尝试分类。

(2)集体汇报交流。

(3)对学生的分类给予评价。

2、试一试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让大家在课本附页剪下来的图形,动手给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大小分。让学生说出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3、给算式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口算卡片,先算出得数,再给这些卡片进行分类。

(1)学生算出得数。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分类。

(3)小组汇报交流分类方法及标准。

(4)对学生分类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技能——分类,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

哪些地方会用到它呢?

(给物品分类、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教师招考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水槽 6 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60 平方分米,高 15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领 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 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面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de8224380.html,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逐字稿万能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逐字稿万能模板 【教学设计逐字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应聘的是小学数学教师03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课题是《认识小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老师会提问大家。同学们视频观看完了,视频中的小朋友和妈妈们一起购买橡皮擦和儿童剪刀,可是这位小朋友看不懂价格标签,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呢?(稍停顿环视)好!这位男同学你来帮一下他。这位男同学说,他也不看不懂标签。不过没有关系,这位同学能够站起来说明勇气可嘉!大家给他掌声!(鼓掌)有哪位同学知道呢,请积极举手!好!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下。这位女同学说,一块橡皮擦的价格是0.8元;一把剪刀的价格是3.9元,标签上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位同学回答很好,声音也很洪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4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一位阿姨购买西红柿,称重台上显示价格是3.45。第二幅图片是货架上的铅笔和圆珠笔的价格,分别是0.85元和2.60元。第三幅图片是医生帮小朋友量体温,温度是36.6,体温正常。第四幅是儿童购买儿童票,规定儿童身高标准,分别是1.2米和1.5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和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现在分为4个小组来讨论,讨论之后每个小组请派出代表来报告。 讨论结束了,刚才我看到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现在我们分别请出4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讨论结束了,我们4个小组的代表都汇报了结果,都认为这些数字都有小圆点,而整数没有小圆点,而且这些数的读法和整数的读法也不同。是的,这些小数的确和整数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数字叫做小数。(板书:3.45、0.85、2.60、36.6、1.2、1.5叫做小数)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

(小班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28—29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 1、滚一滚 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 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 ●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认识分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64页~65页。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讨论等研究活动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正迁移,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能够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2. 使学生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把每份的个数与分成的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探索新知 1. 复习旧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2)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红色部分占这个风车的几分之几吗?说一说怎么想到用来表示的?(板书:平均分) (3)通过以前的学习,说说对于这个分数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总结旧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2. 探索新知。 (1)出示风车散开的图,现在谁还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红色部分占这个风车的几分之几吗?说说为什么也是呢?(相机出示:板书:一个整体) 揭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把散开的风车还看成原来的风车,也就是“一个整体”,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准学生的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学习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根据回答,师总结示范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介绍:数学上一个整体通常画一个圈来表示,平均分用虚线来表示。) ?让学生指一指一份在哪里,说一说( )是( )的。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也

教资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资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第1篇: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精选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两篇 第一篇《函数的单调性》 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4.考核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初步学会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提高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

调性的证明,提高推理论证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感受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分别作出函数y=2x,y=-2x和y=x2+1的图象,并且观察函数变化规律,描述前两个图象后,明确这两种变化规律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然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二次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问题二:能否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 学生活动:观察图象,利用初中的函数增减性质进行描述,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增大,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描述y=x2+1在(-∞,0]上y随x增大而减小,在(0,+∞)上y随x增大而增大。理解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在一个区间里,y随x增大而增大,则是增函数;y随x增大而减小就是减函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上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完整版)2019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我的问题回答完毕,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这里有个梨子和苹果,你想吃那个?梨,梨,它的个头大,个头大?这位同学是在比较它们的什么? 生:体积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体积的,真聪明,你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能直接判断出来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不能直接看出来,怎样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就想问大家了,测量什么呢?你们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生:长,越长的物体越大 生:宽也有关系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生: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师2厘米,宽师3厘米,高师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师:很好,我们得出了不同的长方体,现在看看数据跟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生:很一致,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中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 师:谁发现了,就你吧! 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将长方体的体积表示出来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才能计算它的体积呢?生:长宽高的数据 师:很好,举个例子: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全班动笔做一做,你来说说怎么做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加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加法》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 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 师:在县里,和市里,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手里左边拿着三个红色气球,右边拿着一个蓝色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 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左边2组海豚,右边有三组海豚,同学们用自己的手指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海豚?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 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蓝色的气球。 师:非常好。

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 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 [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 三、知识应用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 3.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P28-29练习五: 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 2. 《同步练习册》第三单元《加法》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 3 + 1 = 4 1 + 3 = 4 加号等号加号等号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一:数学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1 2 3 【篇二: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 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 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 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 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 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 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 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 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P12《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P45-46《口算乘法》 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P64-65《垂直与平行》 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P80《笔算除法》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P112《烙饼问题》例1 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P17-19《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7、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P50-51《小数的产生的意义》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P58《小数的性质》 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P80《三角形的特性》 1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P117《植树问题》例1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小学语文试讲课题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3.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第二课时 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5.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火烧云》第二课时 7、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二课时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二课时 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1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第二课时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文库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 学会观察扇 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 6 人和 5 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 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 4 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 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 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 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数学化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案例1]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三位数的乘法”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圆锥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圆锥的体积》【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法学法】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6个,水槽6个(装有适量的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你能计算哪些规则物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