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长江、黄河发源于() A.青海省 B.四川省 C.西藏自治区 D.湖北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道特别弯曲

3.下列城市中位于长江干流沿岸的是() A.兰州、重庆、武汉、杭州

B.西安、成都、南京、上海

C.宜宾、重庆、武汉、南京

D.重庆、郑州、南京、扬州

4.《长江之歌》中有“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的歌词。你能从这几句歌词中体会到长江的哪些基本特点( ) ①发源地地势高;②春季水量上涨;③向东流人东海;④支流众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

③④D.②③④

5.长江三峡位于长江的:A、上游B、中游C、下游D、支流

6.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的共同特点是:A、流量大B、含沙量大C、水能资源丰富D、利于航行

7.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A、雅鲁藏布江B、额尔齐斯河C、黑龙江D、塔里木河

8.下列地形区的河流,既有注入印度洋的、又有注入太平洋的是()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准格尔盆地 D.四川盆地

9.下列有关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B.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 C.黄河冬季无结冰期 D.黄河流经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10.下列省区之间以黄河干流为天然界线的是() A.青海和甘肃 B.宁夏和内蒙古 C.陕西和山西 D.山东和河北

11.“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了下列哪个地方的情景?()A.黄河上游 B.黄河下游 C.黄河中游 D.长江下游

12.读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与黄河都结冰

B.长江与黄河的流量都不大

C.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D.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含沙量增大

13.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气温、夏季风B.夏季风、冬季风C.冬季风、夏季风D.夏季风、气温

14.长江的支流.由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A金沙江、岷江、雅砻江、汉江B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C赣江、湘江、乌江、雅砻江D岷江、湘江、嘉陵江、赣江

15.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原因是长江() A.年径流量大 B.水力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多矿产

16.人们常用“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7.分析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容易发生黄河凌汛的一组是()A.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B.山东省、河北省C.青海省、陕西省D.陕西省、山西省

18、下列是我国主要的河流,把其代号填入相应处:A、长江B、黄河C、珠江D、黑龙江E、塔里木河F、京杭运河①我国最长的外流河______ ②我国最长的

内流河______ ③我国流量最大的河流______ ④我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_____ ⑤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______ ⑥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______ ⑦我国冰期最长的河流______ ⑧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______

二、综合题1.读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_______ 山,注入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______资源非常丰富。(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_________ 、水流_______、泥沙_______、排水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3)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黄河图回答问题:(1).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①____(_____自治区),中、下游分界点是②_____(____省)。(2).支流: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3).湖泊:F_______(_____省);瀑布E____________;(4).水利枢纽:⑧______(_____省),⑨______(_____省),水电站⑩_____(______省);(5).黄河发源于A___________山,流经___个省区,最后在______省注入B___海。(6).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有____高原、______高原、____高原、________平原。(7).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有两个:______、______。(8).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河在治理上应该采取的措施为:a在上中游,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在下游,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河流试卷答案1—5 A D C C A 6—10 C B A B C 11—15 B D A B C 16—17 C A 18. ①A ②E ③A ④A ⑤F ⑥B ⑦D ⑧C 1.(1)唐古拉,东,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600,水能. (2)中下游,低平,缓慢,沉积,不畅(3)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2.(1)河口、内蒙古;旧孟津、河南(2)渭河,汾河(3)青海湖、青海省;壶口瀑布(4)三门峡,河南;小浪底、河南;龙羊峡,青海(5)巴颜喀拉,9,山东,渤(6)青藏、内蒙古、黄土高原、华北(7)青海省、四川省(8)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中沉积而抬高河床而形成的(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坝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10第二章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及第四节房地产状况描述(2012版)

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进行分类。对房地产估价来说,有意义的房地产分类主要有:①按照立法用语的分类;②按照房地产用途的分类; ③按照房地产开发程度的分类;④按照房地产实物形态的分类;⑤按照房地产权益状况的分类;⑥按照房地产经营使用方式的分类;⑦按照房地产是否产生收益的分类。弄清了房地产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了解了估价对象的种类。【原教材为6类,2011版教材为7类】 一、按立法用语划分的种类【教材新增内容】 中国的土地和房屋的所有制、管理部门及其征收、登记等活动或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通常不同。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习惯用语,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土地、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三类。其中,土地有时特别指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时特别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能还包括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称被征收房屋价值,不仅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价值,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他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以外的林木等不可移动的财产。 二、按用途划分的种类 按照房地产的用途,首先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居住房地产和非居住房地产两大类,非居住房地产又可分为商业房地产、办公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和特殊用途房地产,具体可细分为下列10类: (1)居住房地产:是指供家庭或个人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是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又可分为单身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 (2)商业房地产:是指供出售商品使用的房地产,如商铺、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3)办公房地产:是指供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使用的房地产,即办公楼,又可分为商务办公楼(俗称写字楼)和行政办公楼两类。 (4)旅馆房地产:是指供旅客住宿使用的房地产,如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培训中心等。 (5)餐饮房地产:是指供顾客用餐使用的房地产,如餐馆、饭馆、酒楼、饭庄、餐厅、快餐店、美食城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

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化学新人教选修三讲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性质第3课时含答案

第3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分析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的变化。2.认识手性异构体和手性分子,会判断手性碳原子。3.学会常见无机含氧酸酸性的判断方法。 一、溶解性 1.“相似相溶”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 (2)分子结构——“相似相溶”规律。 (3)氢键——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能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 (4)反应——溶质与水发生反应时可增大其溶解度,如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NH3与H2O反应生成NH3·H2O等。 “相似相溶”规律的应用 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可以判断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萃取剂的选择、以及物质之间分离提纯方法的确立。 例1碘单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在CCl4中溶解度很大,这是因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0195163.html,l4和I2都不含氢元素,而H2O中含有氢元素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0195163.html,l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0195163.html,l4与I2都是直线形分子,而H2O不是直线形分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0195163.html,l4与I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小,而H2O与I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大 【考点】溶解性 【题点】依据“相似相溶”规律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答案 B 解析CCl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可知碘单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在CCl4中溶解度很大,与相对分子质量、是否是直线形分子、是否含有氢元素等没有直接的关系,B正确。

二、手性 1.概念 (1)手性异构体: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为手性异构体。 (2)手性分子:具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2.手性分子的判断 (1)判断方法: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存在手性碳原子。 (2)手性碳原子:有机物分子中连有四个各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如,R1、R2、R3、R4互不相同,即*C是手性碳原子。 手性分子的理解 (1)手性同分异构体(又称对映异构体、光学异构体)的两个分子互为镜像关系,即分子形式的“左撇子和右撇子”。 (2)构成生命体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手性分子。两个手性分子的性质不同,且手性有机物中必定含手性碳原子。 例2当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该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下列化合物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C. D. 【考点】手性分子 【题点】手性碳原子的判断 答案 C 解析由题意可知,A项、B项与D项中各有1个手性碳原子;C项中有2个手性碳原子。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二章负债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习题答案13

第二章 负债 第三节 应付债券(包括长期借款)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按其票面利率计算 【正确答案】:B 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对于一次还本 付息的债券, 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 “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企业发生长期借款利息的情况下,借方不可能涉及到的科目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借款的利息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科 目;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 ;为在建工程购入的长期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应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应该记入( )科目。 A.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B. 应付利息 C.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D. 应付债券——面值 答案解析】:对于分期付息、 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 A.管理费用 B. 应付利息 C. 财务费用 D. 在建工程 (不 3、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利息支出, 不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 A.应付债券的利息 B. 短期借款的利息 C.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 D. 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管理费用”,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短期借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资金800万元,借款期限为 2年,年利率为6%,利息从2009 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到期时归还 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2009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8 B.896 C.848 D.800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利息应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不计入长期借款账 面价值。 5、甲企业2009年7月1 日按面值发行5 年期债券200万元。该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也为5%。甲企业2009 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为()万元。 A.0 B.10 C.5 D.5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2009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二200X 5%< 6/12 = 5 (万元)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 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 H 2(g)+Br 2(g)反 应。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 解析:选C 。C 项说明三种物质共存,是可逆反应。 2.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解析:选C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C 正确。 3.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 <0,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 A .断开一个N ≡N 键的同时有6个N —H 键生成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N 2、H 2、NH 3分子数比为1∶3∶2的状态 解析:选C 。断开N ≡N 键与生成N —H 键是同一个反应方向,A 不对;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M r =m n ,反应过程中m 始终不变,若M r 不变,则n 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4.在2NO +O 22NO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表明在30 ℃和100 ℃时的平衡体系中,NO 的百分含量与压强(p )或压强一定时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五山镇中心学校刘敬凤 一、教学内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读图和阅读资料说出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2)能够解释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及探索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的分析,了解黄河对人类的贡献。 (2)通过对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说出各河段产生的忧患及原因和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黄河水患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水患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PPT课件 六、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析河流的基本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教法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法 图文结合、交流合作、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本节课还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节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入海口、形状——第一大河 2、水文特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有凌汛 3、奉献: 4、忧患: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1.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2Y(g)2Z(g)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X、Y、Z各自生成的物质的量等于其消耗的物质的量,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但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 在如图所示的三个容积相同的容器①②③中进行如下反应:3A(g)+B(g)2C(g)ΔH<0,若起始温度相同,分别向三个容器中通入3 mol A和1 mol B,则达到平衡时各容器中C物质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③②①B.③①② C.①②③D.②①③ 解析:选A。①与②相比,由于②能把反应产生的热量散到周围环境中,相比①来说相当于降低温度,故平衡右移,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②大于①;②与③相比,由于反应向右进行时分子数减少,故③中活塞下移,相对②来说,相当于给体系加压,平衡右移,故C的体积分数③大于②。 3. (2012·邵阳高二质检)有一化学平衡:m A(g)+n B(g)p C(g)+q D(g),如图是表示A 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像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4.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550 ℃时,

新教材化学精品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第三节芳香烃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芳香烃 一、单选题 1.化合物A经李比希法和质谱法分析得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36,分子式C8H8O2,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且面积之比为1:2:2:3,A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如图。关于A 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分子属于酯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B.A在一定条件下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C.符合题中A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物只有一种 D.与A属于同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只有2种 2.下列物质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甲烷的球棍模型:B.(CH3)3COH的名称:2,2-二甲基乙醇 C.乙醛的结构式:CH3CHO D.羟基的电子式: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Al2O3熔点很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用于干燥氯气 C.FeCl3溶液显酸性,可用于蚀刻印刷电路 D.NH3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制冷剂 4.已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铁与铝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是3N A B.18g重水(-D2O)含有的电子数为9N A C.pH=2的醋酸加水稀释到10倍后,溶液中H+ 数目大于0.001N A D.标准状况下,N A个CH3OH分子的体积约是22.4L 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甲烷的球棍模型:

B.氢氧根离子电子式: C.氯离子结构示意图: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6.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下列对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芳香烃 B.属于芳香化合物,含有醚键、羰基两种官能团 C.属于卤代烃 D.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7.有机化合物M、N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 确的是()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M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N的二氯代物有3种不同结构D.M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8.我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已知二羟甲戊酸是生物合成青蒿素的原料之一,下列关于二羟甲戊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产物的分子式为C8H18O4 B.能发生氧化反应,与溴水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该分子中含有三种官能团,不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标准状况下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22.4L H2 C H O,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丙醇,9.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11204 该羧酸的结构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10.四苯乙烯可作发光材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中共有13个碳碳双键 2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3节醛和酮糖类 第1课时常见的醛和酮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醛、酮的分子结构特点,会写简单醛、酮的结构简式。2.知道醛、酮的分类、命名及常见醛、酮的物理性质。 一、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1.概念及结构特点 或—CHO 2. (1)系统命名 ①选主链:选含醛基或羰基且最长的碳链做主链。 ②编位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③写名称:醛基碳是一号碳,支链以取代基的形式标明位号写在名称前面。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必须标明其位号。 例如:命名为3-甲基丁醛。 命名为2-戊酮。 (2)习惯命名 命名为甲醛,命名为苯甲醛。 3.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1)官能团类型异构 ①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都是C n H2n O,即含相同数目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互

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 ②饱和一元醛和等碳原子数的酮或烯醇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烯醇CH2===CH—CH2OH(羟基不能连接碳碳双键)。 ③饱和一元醛还与同碳数环状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与 、和。 (2)官能团位置异构 ①醛基一定在1号位上,故醛不存在此类异构。 ②酮存在官能团位置异构,如与。 (3)碳骨架异构 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时,醛和酮均存在碳骨架异构,如CH3CH2CH2CHO和。 (1)甲醛结构的特殊性 ①甲醛分子中连接两个氢原子,没有烃基,结构式为,1 mol HCHO相当于2 mol—CHO。 ②由于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所以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 (2)醛、酮的类别异构 饱和一元醛、酮与同碳数的环丙醇、烯醇、环醚同分异构,如CH3CH2CHO与、 CH2===CH—CH2OH、等。 例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醛的分子式符合C n H2n O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解析A项,甲醛是H原子与—CHO相连而构成的醛;B项,醛基正确书写为—CHO;D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 一、康普顿效应 1.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 =h λ .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变长,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5.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即学即用]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 (3)有些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 √ ) (4)康普顿效应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 √ )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 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1A)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 光电效应实验(图C) 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 (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 图1 答案 (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 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 (3)实验结果: 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 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 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 (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 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 (3)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亮条纹处的概率较小.( × ) (4)光是一种概率波.( √ ) 一、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揭示出光的粒子性,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为ε=hν,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子的动 量应为p =h λ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2.康普顿效应不仅有力地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康普顿效应揭示出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