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8-02-28T13:36:36.5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作者:邓静

[导读] 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给予对症中药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气血的作用。

潍坊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比较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偏头痛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川芎天麻散治疗,按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方剂进行适当加减,进行1个疗程(20d)治疗,随访半年,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7例(61.67%),显效13例(21.67%),有效5例(8.33%),无效5例(8.33%),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医内科针对偏头痛给予对症中药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气血的作用,且不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偏头痛住院患者6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3~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本组病例的辨证分型结果为气滞血瘀型15例,气血两虚型12例、肾气亏虚型7例、肝阳上亢型10例、痰浊中阻型1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偏头痛诊断标准,对实验知情且签字自愿参与。基本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制定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诊断标准。气滞血瘀型:疼痛部位没有发生变化,疼痛像锥刺,长时间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气血两虚型:间断性出现头痛症状,患者若感觉到疲乏则加剧偏头痛的症状,舌苔薄且白,脉象细弱,舌质呈紫色。肾气亏虚型:头痛且空,眩晕症状,耳鸣乏力、舌质呈红色,舌苔薄、脉象沉细且无力。肝阳上亢型:头痛且涨,耳鸣眩晕,情绪易受波动,舌质呈红色,脉象有力。痰浊中阻型:头痛,并伴有呕吐,舌质较淡,舌苔薄且白,脉象沉。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川芎天麻散治疗,其中主要组方为川芎、僵蚕、柴胡、天麻、白芥子、蜈蚣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分型治疗:气滞血瘀型:主要需要进行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可在药方中对川芎的剂量进行适量增加,并在药方中添加香附12g,当归12g,甘草8g。气血两虚型:可在药方中添加适量的炙黄芪、何首乌、红枣、炒酸枣仁,以起到补血益气的作用。肾气亏虚型:需要对患者进行滋阴补肾,可在药方的基础上增加当归、枸杞子、山药、白芷、熟地黄、甘草、山萸肉等药物,以起到补肾益气止痛的作用。肝阳上亢型:需要对患者进行平肝通络治疗,可在药方中适当添加钩藤、山萸肉、生石决明、细辛、川芎等药物,以起到平肝熄风止痛的作用。痰浊中阻型:药方中需要考虑到化痰止痛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量添加白术10g,茯苓10g,法半夏10g。用水煎服,餐后温服,1剂/d,一个疗程为20d。治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症分类,并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方药剂量进行适当加减。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4.1观察指标

观察各型偏头痛患者治疗后症状、不良反应。

1.4.2疗效评定标准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半年随访。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半年随访中头痛症状消失,未见复发;显效:头痛症状消失,1个月随访中未见发作;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经治疗疼痛程度没减轻并发作次数无明显变化。

2结果

2.1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给予1个疗程(20天)的中医内科治疗后,经半年随访,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为:治愈37例(61.67%),显效13例(21.67%),有效5例(8.33%),无效5例(8.33%),总有效率为91.67%。

2.2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偏头痛的病因分为两种,即外感偏头痛与内伤偏头痛。外感偏头痛主要是以风邪外感为主,常伴有热邪、寒湿,上犯清窍,导致患者头部出现疼痛。有研究人员认为,内伤偏头痛主要是实证较为多见,常见症状有肝胆郁热、瘀血阻络等,由于肝肾阴虚,情志失调,年老气血衰败、先天禀赋不足。临床上,虚证不太常见,常见的症状有肝肾阴虚以及肝血不足等。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由于风邪外感导致的,且邪滞经脉,或由于患者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导致风阳易动,发病较为迅速。另外,偏头痛的主要病位在肝胆,风邪上扰导致患者头侧经络不利,出现疼痛症状。因此,治疗偏头痛应该从患者的肝胆入手,进行辨证论治。但是,由于偏头痛的病程较长,且痰瘀互结,因此导致偏头痛的症状难以治愈。

中医上,偏头痛又被称为“头风”“偏头风”等,发作时,疼痛剧烈,且具有较大的反复性,很难治愈。中医认为,偏头痛的主要病理是由于寒饮导致脑络凝滞,或因瘀血导致脑络凝滞,或因情志未遂导致上扰清窍,或因肝阳上亢导致清窍上扰。因此,在治疗的时候,提倡既治标,也治本,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脑失所养,经络不通,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需要坚持“通络”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型进行对症诊治。该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情况,从中药角度分析,偏头痛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瘀血阻滞脑络、情志不遂,或者是由肝肾供血不足,导致清窍被扰。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关键就是需要疏风通络,止痛温经。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利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方式主要是选用祛风药物。但是,由于祛风药物的药性较为干燥,因此,阴虚患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近年来,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有研究显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明显的效果。并且,由于中医治疗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少,长期治疗也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