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维的奥妙》练习题

《把握思维的奥妙》练习题选择题部分1.爱尔兰国立大学的菲尔·马圭尔和同事认为信息能从意识系统中以泄露的方式暗示,意识是不

可计算的,也就是意识无法在计算机上建模。从意识的内容看,它应来源于() A.客观存在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D.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人脑工程”负责人瑞士神经学家马克拉姆称,他们正在向欧盟为该工程申请拨款10亿欧元。工程预计在2023年前完成。“人脑工程”将会在治疗帕金森氏症等疑难杂症、研发新超级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此回答2~3题。

2.2023年“仿真人脑”将问世。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3.2023年“人脑工程”研究小组将在计算机上制造一个完整人类大脑的模型——“仿真人脑”,“仿

真人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有人说,“仿真人脑”也有意识,能够完全取代人。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A.肯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D.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4.“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这一理论充分说明() 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相信今世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市面上孔子画像的版本有

几十个,在孔子诞辰2 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引发了广泛争议。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多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性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难免的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

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再现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象

?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9.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4?天津文综?T4)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1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

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T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4·江苏单科·T27)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6. (2014·海南单科·T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4?上海单科?T26)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那座种子圣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

?

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

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18.(2014?上海单科?T27)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即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体力、智力、能力,也包括人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

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

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D.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

19.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2014·大纲版全国卷·T29)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曾经将一张图片分给两组学生(图片中的女性既似少妇又像老妇)。告诉其中一组,画上是位妙龄少妇;告诉另一组,画上是位老妇。20秒过后收回图片,接着再用幻灯片展示给所有学生,让大家描述这位女子。结果,事先看过少妇像的,几乎一致认定这就是那位少妇;而事先看过老妇像的,也都认定这是那位老妇。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C.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D.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2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哲学上讲,这是由于

A.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发展有促进作用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 D.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3.“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2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2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21)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

①坚持解放思想②从直接经验入手分析客观规律

③按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办事④不断研究新的情况和解决新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8. 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这说明()

①成功总是以挫折和困难为基础②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④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9. (2013?大纲版全国卷?T29)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之所以能激励人民,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②先进的意识总是社会中的主导性意识

③先进的意识是人的实践发展的精神动力④先进的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变成客观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把握思维的奥妙》练习题非选择题部分

1.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分)

2.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10分)

%

3.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握思维的奥妙》练习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1-5 ACDAB 6-10 DCADD 11-15 CBCBC 16-20 ADACB 21-25 DBCCC 26-30 CBDBD

非选择题:1. 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2. ①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3.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1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分)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1分)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分)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2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