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知识点

流浪地球知识点
流浪地球知识点

《流浪地球》看懂需要恶补烧脑的天文物理知识

知识点1:地球为什么要跑路?

由于太阳没有足够的质量爆发成为超新星,替代的是,在约50 亿年后它将进入红巨星的阶段,氦核心为抵抗引力而收缩,同时变热;紧挨核心的氢包层因温度上升而加速聚变,结果产生的热量持续增加,传导到外层,使其向外膨胀。当核心的温度达到 1 亿K 时,氦聚变将开始进行并燃烧生成碳。

由于此时的氦核心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白矮星”(电子简并态),热失控的氦聚变将导致氦闪,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阳核心大幅度膨胀,解除了电子简并态,然后核心剩余的氦进行稳定的聚变。

从外部看,太阳将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 个星等(相比于此前的“红巨星”阶段),接着体积大幅度缩小,变得比原先的红巨星暗淡得多(但仍将比现在的太阳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积,再次进入核心收缩、外层膨胀阶段。这就是渐近巨星分支阶段。

地球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其半径大约会是现在的200 倍,表面可能将膨胀至地球现在的轨道——1AU(1.5×101m)。

以上废话概括为:大约50 亿年(地球年)后,太阳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甚至

地球,然后内部坍缩爆炸成一颗白矮星,因此这个时候,地球不得不跑路,拜了个拜您(‘您’指太阳)内~

**********

知识点2:为什么海水会淹没东方明珠和上海世贸中心?

由于地球每分每秒都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时想想有哪些地球上的东西是在动的?

从上往下,如数家珍:

1、有大气,地表上方的大气(大气层内的所有气体)是受地球自转而运动的,因此产生地

球的各种风带以及气旋(如台风,还记得2018 款的山竹吗?);

2、有地表的江河湖泊,以及都要流到的大海大洋,受地球自转影响,地球各大洋有不同的

洋流;

3、有地下岩浆,有小伙伴疑问了,什么岩浆也会跟着地球自转流动?当然,不然你以为地

球磁场是怎么来的?

地球的自转除了使附属于地球的气体液体受之影响,还是产生地球四季和黑夜白昼的根本原因。电影中提到车辆马上要进入“极夜”了,之所以能在赤道附近产生极夜,就是因为地球

停止了自转而造成的。自然正常条件下,只有地球南北极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

言归正传,那么海平面在电影中那么高可以把东方明珠都吞没?

原本由于受月球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影响的全球海水会聚集在赤道纬度导致海平面更

高一些。

由于逃离太阳,由于地球刹车停止自转了,逃离时也把月球丢弃了,离心力(对应向心力)

消失了,赤道纬度较高海平面的海水流向其他纬度的海岸线,加之,上海、杭州一侧都有逃离发动机(加速喷射等离子流),海水由于惯性在这些地方会聚集,还有就是因为地表这些

喷射发动机会产生高温,融化地球两极的冰川,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上海这样的滨海城市一下

子被海水吞没。

加之地球远离太阳系宜居带,离太阳的直线距离越来越远,温度骤降(影片里显示零下七八十度),海水结冰,于是有了上海世贸中心和东方明珠被海水冰块淹没的场景。

**********

知识点3:为什么赤道上要安装“转向发动机”?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电影中的情节是要避免太阳吞噬地球使地球逃离太阳系,那么逃离必然是使地球呈直线(理想状态)或曲线背离太阳逃离。

我们见过电视上火箭发射,都是将火箭树立在地上点火发射的,火箭上升过程中,火箭的头部(即整流罩一端)都是一直向着目的轨道的方向,末端(发动机喷射一端)都是向着远离

的方向。

您不会见过跟孙悟空金箍棒一样旋转着发射的火箭,如果见过(美洲某些国家发射的某些火箭),那么这个火箭离解体爆炸也不远了。或者您看到的根本就是过年小朋友放的呲花?

影片中的赤道附近的转向发动机,在逃离之初是起到一个给地球自然自转的一个刹车作用,

在到达目标星系后又提供一个恢复地球自转的启动作用(朝着刹车相反的方向喷射等离子

流)。之所以选在赤道附近,是因为对于自转的停止和启动,地球赤道离南北极轴的直线距

离最远,根据物理杠杆原理,在赤道发动机提供的力矩才最大。顺便科普一下,地球赤道自

转线速度为466 米/ 秒。

**********

知识点4:什么是“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

当天体和第二个天体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

如果它们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它以首个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的名字命名。

当卫星到达这个位置后,高速运动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在卫星的向星面与背星面的差异已经不

可忽视!在计算令天体解体的洛希极限时必须考虑离心力产生的发散作用。

*********

知识点5:人类为什么没有制造大型的宇宙飞船逃离,而选择像蜗牛一样背着壳带着家园一

起跑呢?

1、人类由于技术瓶颈,最多只能造出如同上海那么大的飞船,生态系统太小无法长期航行;

2、最近的半人马座没有行星,飞船去了也没地方停;

3、最近有行星的恒星在850 光年以外,飞船飞过去要170000 年,路程太长;

4、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生命不息持续几千年的航行。

**********

知识点6:什么是引力弹弓效应?

影片中地球逃离太阳系时,和木星擦肩而过,就是想利用木星作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加速。

行星的引力助推作用能够改变飞行器相对于太阳的速度,但由于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它和行星间的相对速度并没有改变。在飞行器第一次从远距离接近行星时,产生的运动效果就像该飞行器被行星反弹开了。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况为弹性碰撞,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发

生实体接触。

假设你是一个静止的观测者,那么你就会看到:行星以速度U 向左运动,飞行器以速度v 向右运动。由于两者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当飞行器运行至行星右侧时,其轨道就会发生弯曲,进而以U+v 的相对速度(相对于行星表面)运行。当飞行器脱离环行星轨道时,其相

对于行星表面的速度仍然为U+v,但是此时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即向左运动。而由于行星本身正以速度U 向左运动,所以在观测者看来,飞行器正以2U+v 的速度向左运行——

其速度提升幅度为2U,即行星运行速度的两倍。

由于未考虑轨道的各种细节,所以这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模型。但是事实证明如果飞行器沿

双曲线轨道运行,则其无需启动引擎即可从相反方向离开行星,同时只要其脱离了该行星引

力的控制,那么它就可以获得2U 的速度增量。

**********

知识点7:月球去哪了?

原著中这么写道:“在回家的航程中,我们看到了起航的第一个信号: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

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

地球既然能被推动,那么月球那么小,推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

知识点8:木星有那么大的引力吗?

上图,显示了太阳系的8 个行星的实际大小对比。

影片中提到了木星的“眼”,其实指的就是图中木星中心偏下方的“大红斑”,这其实只是木星上的一个气旋风暴,光这个风暴,就至少可以装下 3 个地球。所以说,木星的引力,虽然

远不及太阳的引力,但在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中,绝对数一数二。

**********

知识点9:影片中为什么地球地震频发?

地震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地球流浪本身,原著中这样写道:

“由于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加速度及运行轨道的改变,地核中铁镍核心的平衡被扰动,其影响穿过古腾堡不连续面,波及地幔,各个大陆地热逸出,火山喷发横行,这对于人类的地下城市是致命的威胁。从第六次变轨周期后,在各大陆的地下城中,岩浆渗入灾难频繁发生。”

另一方面来自于木星的引力作用,原著中这样写道:

“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这时警报尖叫起来,木星产生的引力潮汐正在向内陆推进......”

稍微解释一下,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原本随地球自转而内部运动,可以想象有一个上帝的特派

员在拿着一杆铁锹搅动着一锅热粥,整个锅一边被搅动,一边被另外两个上帝的特派员抬着

往前走。突然,前面冲出来一辆车,两个抬锅的特派员突然急刹车,锅里的粥由于惯性和运

动状态的突然改变,洒到锅外面来。就是岩浆逸出到地表或地下城里来,大家都知道,有火山喷发,势必伴随着地震(盛粥的锅肯定会有倾斜和挤压)。

同样,影片中提到了木星引力骤变,可以理解为木星引力突然增大。过年煮饺子蒸包子水开

了,锅盖(地球板块)突然收到一个向上的力,你说会不会发生地震(锅盖被顶起或顶飞)

呢。

**********

知识点10:木星被引燃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由于木星是气态行星,内部含有大量的氢原子,当然也包含H2 氢气分子。影片情节中利用

了氢气的可燃性(可在氧气中中燃烧):2H2+O2=点燃=2H2O(化合反应)。

那么氧气从哪来的呢?影片情节中有介绍,由于地球已经接近了洛希极限距离,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已经被木星捕获吸走,所以有了引燃木星产生爆炸冲击波弹开地球

的最终解决方案。

知识点11:地球发动机的燃料是什么?

在小说原著和电影中均未交待所谓“重聚变发动机”的准确定义到底是什么,不过在原著中倒是对这种发动机有句简单的解释:“利用岩石中的硅元素进行核聚变反应,获得高能高压

的等离子流。”

所以说,可以将这种发动机理解为一套巨型的核聚变离子脉冲推进系统。而在现实中,这种发动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和电影中一样,也会喷出淡蓝色的光焰(等离子流)。

********************

知识点12:除了流浪地球,还有什么其他生存方案吗?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人类对于系外行星的探索突飞猛进,在天文台望远镜和太空卫星望远镜

的帮助下,人类已经找到了10+颗类地行星。相较于原著中提到的流浪目的星系,这些行星

与地球的距离可以说那是相当遥远了。

星际的遥远距离的旅行需要的能源和飞船的飞行速度,是限制我们驶向太阳系外的最大瓶颈。按照人类目前制造的最先进飞船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我们大约需要至少上万年时间才能到

达一个已发现的最近的类地行星。而将整个地球推到其他星系的想法听来的确新颖而大胆,

但可行性基本等于零。

2018 年离世的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启动的突破摄星计划(Breakthrough Starshot)曾为人类星际飞行注入一丝希望。他设想将几克重的探测器利用电磁波的粒子性

推动探测器,在短时间内加速到1/5 光速,使其在20 多年的时间内飞到比邻星周围。但是,这样的加速技术需要大量能量,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之内估计都很难实现。更别提将地球推离现有轨道到达系外空间中去。

从目前来看,人类移民到太阳系之外最有希望的一种可能途径,就是发现或创造空间虫洞(这玩意还能创造呢?没错,请自行百度“费城实验”),就如同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为我们呈现的那种高维空间的通道。尽管现实中科学家还未发现虫洞的存在证据,但空间虫洞的存在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许在未来某一天,凭借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能够发现虫

洞并利用其作为空间旅行的工具,就如同地铁一样安全可靠,实现人类的星际穿越的梦想。

倘若人类拥有了虫洞穿越技术,在地球遭遇宇宙灾难之时,人类便无需流浪整个地球,只需通过虫洞到达充满氧气、水的新星球就可以了。

********************

知识点13:半人马座比邻星是什么?

小说原著中提到流浪地球的目的地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半人马座,在中国只有南方几个省

份在春天的晚上才能看到。

座内有两颗亮星,α星中国古代称为南门二,视星等为-0.27m,是全天第三亮星;β星古称马腹一,视星等0.61m,为全天第十一亮星。这两颗星离得很近,中国古代合称它们为“南门双星”,14 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曾用它们来导航。南门二是一颗三合星,它的一颗11m 的伴星(比邻星)离我们只有 4.2 光年,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

********************

知识点14:现实中移动地球有多难?

电影中,为了能够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摆脱氦闪的威胁和太阳膨胀),大陆板块建造了上

万台超级聚变地球发动机,每座发动机高达11 公里,所有发动机共能产生1500000 亿吨的推力。

严格来讲,力的单位要以牛顿计量,换算一下,大概是150 亿亿牛顿。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

球的总质量大约为 6 亿亿亿千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能轻松计算出,发动机喷射等离子流

产生的推力,推动地球的加速度大约为0.000000025 倍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如同蜉蝣撼大树,根本无法推动地球。

刘慈欣也曾后悔说:“当时没有经验,竟把地球发动机的具体参数全部详细列出,详细到可

以很方便地直接计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计算的结果是:发动机只能给地球零点(N 多个零)几的加速度,先别说航行,改变轨道都不可能”。

********************

知识点15:木星大红斑中的氢可能被点燃吗?木星的气体冲击波真可能将地球推走吗?

在地球即将进入木星的洛希极限点之前,地面上的救援队试图用所有行星发动机的能量集中

到其中一个,然后去喷射点燃木星的大红斑,不过因为部分发动机没有完全工作,所以总共7 万公里的距离还差5000 公里才能得以点燃。在这涉及地球存亡的紧急关头,吴京所扮演

的宇航员刘培强驾驶着空间站在木星中爆炸,空间站携带的巨多燃料弥补了爆炸触发的限制

条件,最终木星大红斑被成功点燃,产生剧烈的冲击波,这股来自于木星的气体巨浪将地球

从木星周围推走,避免了被木星引力撕碎的风险。

答案是,这两个情况都不太可能发生。如果要想让大红斑中的氢燃烧,需要地球有充分的氧气混合。有人问了,不是被木星吸积的地球大气中包含有大量氧气么?您首先需要知道,即使包含有氧气的地球大气被木星引力在吸到木星表面时,因为过程时间很短,并不会和氢气均匀混合,所以产生大规模燃烧的可能性非常小。

假设可以燃烧发生爆炸,产生的气体爆炸冲击波,也不太可能对已被木星引力捕捉的地球逐

渐靠近产生结果改变。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个冲击波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因为氢气和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点

燃爆炸,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量和高速运动扩张的水蒸气,非常类似于来自于太阳的活跃周

期产生的太阳风。那么您见过太阳风把哪个行星或者说彗星吹跑的新闻吗?

当爆炸的波(气体波)到达地球时,将与地球大气的中的粒子相互作用,并不会产生很强的

推力。这个冲击波对地球轨迹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另外,木星是气态行星,你看到的上图中木星上色彩斑斓的纹路,那其实都是木星上的狂风

沙尘暴。地球大气被吸到木星表面时,会被大量的木星表面“土著”气旋风暴所稀释。再回

想一下初中课本上学的,地球空气中,氧气仅占21%的体积,感觉是稀释中的稀释了呢。

还没完,还记得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木星引力吗?其中讲到了,影片中台词提到的木星

的“眼”,也就是大红斑,可以装的下三个地球,那么大概换算一下,大红斑能装下几百几

千几万的大气层总气体量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现实中靠地球损失的部分大

气层中的氧气与木星表面的氢分子点燃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改变地球被木星捕获相撞的结

果愿景,就如同向太平洋里丢了一根燃烧的火柴想把整个太平洋的水煮沸一样。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

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2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还有《铁道游击队》等等爱国教育片。现在他们都是这类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后天》,那时候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流浪地球》比《后天》还震撼,画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说中国为什么前几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不可否认有借鉴参考的因素,但从零到一是创新,从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创新,《流浪地球》就属于后者,而且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坚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类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相信我们不能没有希望,如果放弃希望就是一种犯罪。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阅读是拓展人生空间的一个主要途径,每本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在阅读中,我们经历了我们本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经历的事情,游历了那些我们的肉身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愿大家在阅读中建立美好的生活。——刘慈欣 读后感心得体会: 1、我对科幻小说的爱好还是从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开始的,还记得书中的主人公是原振侠,不知为啥我更喜欢他笔下的浪子高达这个人物,还傻乎乎的把QQ网名改成“浪子高达”,网站用户名、邮箱名等都注册为“langzigaoda”,莫非我还有一颗浪子的心,有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要不然咋就从江汉平原给生生的跑到大东北去读书了呢? 不过现在年岁已大,多半是浪不起来了! 2、《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地球科学家证实太阳即将爆炸消失,而作为太阳行星的地球在那时也将瞬间被气化。为自我拯救,地球上所有国家组成了联合政府,计划通过地球发动机将地球航出冥王星轨道,驶离太阳系,最后到达比邻星,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让人类继续延续。

整个计划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在地球逃出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后,人们观察到太阳内部已经四百年来没有任何变化,人们怀疑“太阳爆炸论"是一个超级骗局,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的阴险野心,只是为了建立他们的独裁帝国!人们组成了反叛军,同联合政府的军队斗争,力图推翻联合政府,控制地球发动机,把地球从寒冷的外太空开回原来的轨道。由于民众已普遍相信这是联合政府的骗局,所以联合政府最终被推翻了,最后坚守地球发动机控制室的5000名联合政府人员全部被赶到户外极寒天气下被活活冻死。可就在所有联合政府人员被冻死后不久,太阳爆炸了,人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只是代价太惨重了。 经过此事后地球还是按原计划向比邻星逃逸,最终到达了比邻星,重新开始了阳光下的生活,结束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 3、关于这次叛乱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伴随着无尽的黑暗,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暗无天日。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电磁脉冲如果想要推动地球并且快速到达半人马座α星,大约需要消耗五点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发生变化。

当然,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别的方法需要的时间十分短,只需要仅仅几十到几百年,而这个方法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不易性。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险性,要是一旦失败,人类便没有了任何活路,别说移民星球,就是在飞船里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改变人类的伦理,也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观后感2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还是故事剧情节?都不是。今天想起来,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蕴含于中国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种灾难类型片,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这类片子好莱坞拍了很多。从场面到故事情节都很完善。在这种题材上同他们竞争,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胜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挖掘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

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

《流浪地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2494030.html, 《流浪地球》 作者:冯小宝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20年第04期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可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1)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从电影《流浪地球》爆火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大刘——刘慈欣。一般来说,电影追求的声光的刺激效果,和小说细致的描述很不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专门买了《流浪地球》看看。结果是个不太长的中篇,和电影的设定也很不相同,可能第二编剧让剧本更像电影。 读完小说甚至无法记住其中的人物,似乎是人民推动的历史,而不是某个史诗里的英雄。大刘是个典型的北方男人,想法天马行空,不求严谨细密,从宏观上勾勒出故事的场景,没有一丝儿女情长。他的故事像极中国历史,由男人书写,即使走进小说的里的女性也是承担了男人的角色。在地球停转前,人们穿过地平线,当黑夜和白天被分开,黑夜里发着蓝光的核聚变发动机都很宏大、壮观。在任何时代都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的三角恋却轻描淡写的几笔带过,而且还是发生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出轨的男人就像出差几天,回来还是平淡如水的过日子。大刘并没有专门去描写此时人们的道德和心理,只是通过事情体会到道德已与过去显著不同。大刘对人类社会历史推动的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通过几个小孩的争论体现了“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人类在重大问题面前,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对更深层上“往左也对,往右也对”的命题争论不休。这样的故事

会让一部分女性读者不喜欢。 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加速时代的那代人老去地球快飞出太阳系边沿,却发现太阳根本就没有爆炸,一般的天文爱好者都可以去另一个半球用天文望远镜看看挂在天空如乒乓球大小的亮星。人们群情激奋,在艰难的流浪中积累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将联合的政府的官员和流浪地球行动的支持者们推上断头台(不,应该是速冻台)。 刑罚,不需要闸刀和子弹,只需拿出保温服的电池,让他们在零下180的低温下快速冻成冰棍。当惩罚结束,大快人心之时——太阳爆炸了,很快水星金星火星被吞噬在变大的太阳里。这些被推上速冻台的人们,变成真身雕像被人们当成英雄纪念碑。人们总是在既得利益面前变得短视和冲动。读后感·这是大刘惯用的手法,《三体》中逃跑的地球战舰的相互攻击也是用了类似手法,发起次声波攻击的章北海舰队,被对方舰队用真空晚了一把“空城计”然后掉进埋伏圈,资源被掠夺人被当成干粮。一种不道德被另一种暂时看上去“正义”的不道德打败。在生死面前人类总是短视和残忍。 地球流浪漫长的2500年才能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比邻星座,需要72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完成。大刘没有往后写,出了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流浪的地球和星球上的人类更加艰辛,太多未知的危险和无能为力,超出了人类在目前自身科学建构内的想象力。 从科学上讲,这里面有很多物理模型是完全不可能,比如如果这样加速地壳会像蛋壳一样被挤破。故事好在是科幻,不是科学。一个

《流浪地球》观后感四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四篇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 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 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流浪地球》观后感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 整部电影让人十分感动,不禁让人们伤感,其中我最感动的一段是: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在最终只能进行 “火种”计划时。刘培强没有放弃地面上所有人,英勇选择了牺牲! 这部电影中从始至终都在讲述只要团结才能自救,深刻的诠释了人类团结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人类拯救自己是一个巨大而又漫长的过程,要想让地球到达“新家园”,人们需要建造一万多座巨型推进器和一座“领航员”超级空间站;

在遇到推进器关闭的时候,几万个救援队同时出动任务重启推进器;空间站和地球上的人通力合作并作出巨大牺牲斥离木星;最后人们还要经历漫长的两万五千年才能结束“流浪地球”计划,这既是伟大而又漫长的路途呀! 如果当地球灭亡是,真的会有“流浪地球”计划吗? 《流浪地球》观后感 今天,爸爸带我看了一部叫《流浪地球》的电影。这部电影 讲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 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 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们这个年代,所有的人 都关心金钱和物质,没有人去关心环境,关心未来。如果人类都 这样,为了自己的贪欲,无休无止的向地球母亲索取,那么电影 里的情节,也许会很快发生在我们身边。气候巨变,动物消失, 河流干涸,土地贫瘠,人类将面临生存的挑战。 电影中的男主角刘培强,为了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牺牲了 自己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但是如果我们不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母亲,未来需要多少个“刘培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随着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阵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步”,网友们纷纷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许多好评,且以极高的票房逆袭《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截止到今天,网络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 我也是在46亿元里贡献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帅气的脸蛋跟风去的,观影结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观所吸引便去补了原著。所以才会有这一篇读书笔记的诞生。 原著作者是刘慈欣老师,而他的文字下里没有刘启这个痞气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没有温柔负责的刘培强,更没有委屈的Moss和火种计划,甚至木星危机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称述说,由主角出生起讲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发动机停止自转进入刹车时代,后再逃离太阳系,开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历程。其中有地下城渗岩浆,穿越小行星带,木星危机,飞船派暴动和叛变四个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写了叛变,在结尾形成一个讽刺的事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似乎和

其他科幻作品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不就是灾难降临,人类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让人心寒的人祸,而《流浪地球》里则是无法抵抗的天灾。在末世背景里一定会相伴相依的“两兄弟”——希望和绝望。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则是“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希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紧紧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弃。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绝望的情节更吸引人。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难受的便是结尾的叛变,暴动的分子把坚守地球发动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冻死后看到了太阳的光芒,大声赞美时太阳氦闪了,歌声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却出了太阳,认为外面天气极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 太阳的光芒即将消逝。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描写了在太阳即将由一颗恒星转变为红巨星之际,人类打算逃离太阳系,前往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过程。 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即将寿终正寝,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地球,甚至太阳 是否依旧适宜居住的问题,而是毁灭与否的问题。在太阳(作为一颗恒星)寿命的终点,太阳内部的氢将全部转变为氦。而氦在向内坍缩的过程中,巨大的压力将 导致内部的氦发生氦聚变从而向外膨胀,发生氦闪(剧烈爆炸)。爆炸的过程中,太阳的范围将逐渐扩大,足以把地球也纳入其中,人类不得不逃离太阳系。但是,作者在小说里却并没有提及运用宇宙飞船逃离地球,而是企图利用地球发动机来 推动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整篇小说虽然一直在写如何逃离太阳系,但隐藏在逃 离背后的确实一种强烈的回归欲望。 小说最开始写到孩子们去看日出,之后地球派和飞船派爆发争执。老师拿出 了一位飞船派的同学做的作业——一个小型的密闭循环生态系统。一个小型的水生生物生态系统,一切设计的都很完美,能量的消耗、转换与生成,都达到了平衡。可当这个小型密闭生态系统被再次拿出来的时候,里面的生物却都已经死了,即使一切都被设计的那么完美。这里其实影射了宇宙飞船和地球对于人类的意义。宇宙飞船也许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切生理上的需求,可如果人类想开心快乐,健康 的活下去,继续人类文明的传奇,而不仅仅是活着,那地球的意义将是无法取代的。没有任何人为创造的生态系统能够替代地球——这颗美丽的蔚蓝色行星在人

类心中的地位。 当越来越多的人观察到太阳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异变的时候,人们的愤怒一齐 向联合政府主张逃离太阳系的人爆发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倒戈,认为这就是一 场骗局,甚至将坚决主张逃离的人折磨致死。可是,只是换了一个在宇宙中生存 的地点而已,为什么人们要这么愤怒,甚至对那些主张逃离的人万死难解心头之恨。我想是因为那是人类的发源地吧,太阳系,人类产生的地方,生命奇迹出现 的地方。人们被迫与自己的根切断了联系,无论找到了多么完美的居住地,人类 都始终在流浪,而且将永远无法回归。 其实,同样地在《三体Ⅲ》里面也出现过这种情感。一百多岁的罗辑完成了自己作为执剑人的工作,而在选择下一任的执剑人时,获得选票最多的是程心(从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民众选择让这样一个形象的人来继任执剑人的位置,且不论之后三体人如何侵占地球,单就民众为何会选 择这样一个形象——温柔、善良,充满母性的光辉,的人来担任执剑人这样一个 重要的角色来说,就显示了人类在很多时候会下意识的寻求安全感,而程心这一 性格和形象恰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就好像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会将自己蜷 缩起来(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姿势)以寻求安全感一样。 一个人,最能得到安全感的地方大概就是父母在的地方了;一个民族,自信 心的由来大概就是整个祖国的强盛了;而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中最有归属感 的地方,大概就是地球——这颗孕育了人类以及其他许多生命奇迹的蓝色星球了。《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3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3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读后感1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为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为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地。 尽管这部书是想象的,但是当我了解到因为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后代的繁衍生息,我内心还是非常感动。书中内容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守护我们的家园,避免书中的那种情况发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宁静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但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非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许多无数逆行者的携手并行,并肩作战。不曾忘,耄耋之年临危受命奋斗于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孩褪去华服,剪断青丝,坚守岗位,一身白衣遮掩不住灵魂的红装;不曾忘,那些说出铿锵有力誓言的白衣天使们,一个个在请愿书上留下自己的指印……病毒无情,人间却有情。这些无数个逆行者不就和《流浪地球》中的那个男人一样吗? 岁月从不静好,但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无数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使我们抬起头看见了清静与美好。 《流浪地球》读后感2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

流浪地球观后感1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1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一):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杯具……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完美。失去的,正是我们今日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能够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能够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

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我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仅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应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应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仅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齐,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期望,勇敢去抓住最终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期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以往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期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4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4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流浪地球观后感1 希望,是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悲剧……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美好。失去的,正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可以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可以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己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本能。我们不能渴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1 2019年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电影就是是《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有这样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从而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家国情怀,是直击中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家国同心情怀。 《流浪地球》写出了人对地球的珍爱和不舍,在灾难面前,我们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抓住了观众的心,拨动了人类内心深处最弱的弦。我们不能放弃,不能放弃对地球的情感,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与此同时,我想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抵御外敌用长城,贯通水系用运河,中国人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去跟大自然抗争。当毁灭来临时,美国人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逃离地球,而我们中国人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地球从开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呢?要2500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气魄和胆识,像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可能不会这样去想,也不敢想,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就会想到用2500年来实现地球从太阳系抵达恒星新家园,2500年的流浪,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底气,靠自己的双手付出汗水以及心血来表达这种不服输和永远相信希望的精神。 原著者大刘说是:《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很好诠释了我们中国人对家

园、对土地的情感。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作品,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延展到“家国”再到“家园”,同时又在影片中开拓出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的“恋土”情怀。每个人生存生活与家国紧密相连,因此中国人爱国爱家,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灵底色。 当前也许在一些领域,标准和前沿乃至话语都掌握在先发达起来的西方人、西方文化手里。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我们以为好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树立的那个样子。但是作为青年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里有情义、有情结、有情怀。从《流浪地球》的热播和好评来看,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主流。譬如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说是由中国人提出并且来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这个片子的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与家庭、家园、家国同心,永远不抛弃、不放弃。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心得2 看完《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笔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如此渺小。如果说,地球犹如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那

流浪地球——最新作文素材

跟着《流浪地球》一起仰望星空 ——《流浪地球》相关语文知识点汇编(全)今年春节期间的三大热门话题是什么?毫无疑问,回家、团聚、《流浪地球》!这部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作品,非常值得被高中生关注,抛却娱乐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幻,正日益成为高考命题热点!是否具有科幻素养,正日益成为今后顶尖大学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带动的瓜熟蒂落,更源于一批对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想象和热情的创作者的笔耕不辍,它为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苍穹与大地的想象资源,为书写“环球同此凉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视角和中国经验。 之前有高中生因为阅读刘慈欣的《三体》迷恋上物理,对,是物理,就是那门最让高中生抓狂、没有之一的科目; 2018年高考全国2卷更是首次将科幻作品选做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教育部在春节前公布的官方承认的31项高中生国家级赛事, 科幻文学大赛取代诞生过韩寒、郭敬明之类小清新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硬核入选! 因此,同样改编自刘慈欣作品的《流浪地球》很有可能入选高考题。 一、作者简介 ●①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2015年8月23日,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②《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该系列作品由《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亚I.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讲述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节选部分的“水滴”是三体文明发来的一一个探测器。 二、电影概括故事情节: 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险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三、电影人物形象分析: 刘培强(吴京饰演) :国际空间站中的中国航天员,因为执行任务,使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导致父子关系疏远。 韩子昂(吴孟达饰演) :刘启的姥爷,他很宠爱孙子孙女,虽然这两个孩子特别淘气,不让人省心,但是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情感,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王磊(李光洁饰演) :地球联合政府军人,流浪地球电影中中国171-11救援小分队队长,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工作是带领着救援队去修多能推进发动机。 刘启(屈楚萧饰演) :在被老爷韩子昂开车送回家路上被王磊以流浪地球法案强制征召进N171-11救援小分队的平民,于幼时父亲不在身边,对于父亲的离开刘启并不理解,在长大后甚至记恨父亲。但最后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四、文章欣赏 1、《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 (题目即是论点,具有思辨性。) ①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票房已经突破20亿的《流浪地球》。(开门见山,引出话题。) ②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的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离家出走,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完成成长,几经曲折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合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发生在这样一个舞台上的故事颇具观赏性。(概述影片情节,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科幻色彩。) ③然而,在刘慈欣的小说原著中,电影讲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过木星时的几小段文字而已。小说中这样的设定,也给了“中国科幻”一个宏阔的背景。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比较论证。与其他同类影片比较论述《流浪地球》这部影片构思的独特之处。) ④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

流浪地球知识点

《流浪地球》看懂需要恶补烧脑的天文物理知识 知识点1:地球为什么要跑路? 由于太阳没有足够的质量爆发成为超新星,替代的是,在约50 亿年后它将进入红巨星的阶段,氦核心为抵抗引力而收缩,同时变热;紧挨核心的氢包层因温度上升而加速聚变,结果产生的热量持续增加,传导到外层,使其向外膨胀。当核心的温度达到 1 亿K 时,氦聚变将开始进行并燃烧生成碳。 由于此时的氦核心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白矮星”(电子简并态),热失控的氦聚变将导致氦闪,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阳核心大幅度膨胀,解除了电子简并态,然后核心剩余的氦进行稳定的聚变。 从外部看,太阳将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 个星等(相比于此前的“红巨星”阶段),接着体积大幅度缩小,变得比原先的红巨星暗淡得多(但仍将比现在的太阳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积,再次进入核心收缩、外层膨胀阶段。这就是渐近巨星分支阶段。 地球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其半径大约会是现在的200 倍,表面可能将膨胀至地球现在的轨道——1AU(1.5×101m)。 以上废话概括为:大约50 亿年(地球年)后,太阳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甚至 地球,然后内部坍缩爆炸成一颗白矮星,因此这个时候,地球不得不跑路,拜了个拜您(‘您’指太阳)内~ ********** 知识点2:为什么海水会淹没东方明珠和上海世贸中心? 由于地球每分每秒都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时想想有哪些地球上的东西是在动的? 从上往下,如数家珍: 1、有大气,地表上方的大气(大气层内的所有气体)是受地球自转而运动的,因此产生地 球的各种风带以及气旋(如台风,还记得2018 款的山竹吗?); 2、有地表的江河湖泊,以及都要流到的大海大洋,受地球自转影响,地球各大洋有不同的 洋流; 3、有地下岩浆,有小伙伴疑问了,什么岩浆也会跟着地球自转流动?当然,不然你以为地 球磁场是怎么来的? 地球的自转除了使附属于地球的气体液体受之影响,还是产生地球四季和黑夜白昼的根本原因。电影中提到车辆马上要进入“极夜”了,之所以能在赤道附近产生极夜,就是因为地球 停止了自转而造成的。自然正常条件下,只有地球南北极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 言归正传,那么海平面在电影中那么高可以把东方明珠都吞没?

《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于我而言,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硬科幻,这是一部出色的,值得赞叹的电影。上映十天票房破30亿。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影,更展示了中国文化。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所追求的希望。这部影片中绝望与希望相联。什么是“流浪”地球?这是人们于绝望之中发掘出的最后的希望。太阳的毁灭,本来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灭顶之灾,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项成功率近乎为零的任务。当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错失最后的逃逸机会时,人类终于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无知,人类开始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两人的绝望,是全球三十五亿幸存者共同的绝望。但就算如此,在实现"流浪地球"的计划上,无论是开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人员,或是联合政府的救援小队,还是太空之上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每一个人都用尽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在世界末日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合作令人动容。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电影中有一句被重复提及的话:“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回家的方向”。在电影的开头,韩朵朵上的“黄金时代体验课”中,她原先对班长的这句话不屑一顾,但在尽力了那些生与死的绝境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表示了深深的认同。纵观全片,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希望下的温情。刘培强和刘启由于长久的时空阻隔而产生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军人们,看似冷酷无情,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却用生命紧紧守其他的生命,指挥官的的遗言是:“这是命令,活下去”。影片的末段,人工智能说出了一句原著中的话:“让人类保持理智,永远是一种奢求”但是于刘培强而言,所谓的“超越理智”并非不假思索下的疯狂,这是对最后一丝希望的追求。这,是苦苦挣扎的人类对于生存的希望。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其次,影片开头虽然只是以展示了新年的喜庆,以及老北京“风味”的巷子,但是全篇也并没有突出过多的“中国元素”。反而,我们却能深刻的感受到它的中国内核。这是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集体理念融进了电影里。像刘培强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存在,但最终依旧需要依靠世界各国的救援队协力才能完成人物;地球有难,国外选择造诺亚方舟逃离,中国选择背着地球一起走。就像面对洪水,国外有移民迁徙,中国却是大禹治水一样;电影里同声传译解决了交流的困难,各国人民都能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这种与世界主流灾难科幻片截然不同的设定,让《流浪地球》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颜色。所以其实全片看下来,到处都有着这种“不协调感”,可以说这是反好莱坞,反传统灾难片。 然而,这正是这部电影主要意义所在之一——好莱坞告诉大家政府不可信,拯救靠自己,靠某个英雄团队甚至英雄个人。但于我们而言,不是的,我们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困苦告诉我们,拯救所有人的最佳方式,永远是所有人都参与拯救自己。电影中有一个词是“进行“饱和式救援””——10万、20万、150万,甚至地球一半的人牺牲了。但只要35亿人能够活下来,就代表着希望。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我们应该去争取。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有我们的电影,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