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

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
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

2002年5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 ay,2002 第3期Journal of N anji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N o.3

语义的缠绕和词汇体系的必然性

周国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本文根据哥德尔理论的普遍意义,指出在词汇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语义的

缠绕”这一事实;词义的形成和确定都离不开相关的词语的意义,词语在语义上的联

系是必然的,词语在语义上形成体系也是必然的。

关键词:语义;层次;语义的缠绕;词汇体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2)0320108207

一、导 言

1.1 确立词汇的体系性,是词汇研究中的重大问题。要确立词汇的体系性,既需要语言事实的证明,也需要理论上的论证。如果只有语言事实的排列(这当然很重要),而缺少理论上的指导和论证,那么这些排列出来的语言事实显然不是在理论指导下发掘出来的,而且也未必真实地反映了词汇体系的实际状况。因此,对于词汇何以成为体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从理论上给以证明,不仅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语言信息处理中词库的建立这项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1.2 如果说词汇是一个体系,那么构成它的元素——词语之间就应该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种关系,那么词汇也就很难说是一个体系。因而论证词语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义关系这一步,是论证词汇成为体系的重要一步。刘叔新先生就曾经指出:“建立词汇体系的问题是与词汇的语义体系紧相关联的。如果建立起表明所有词汇单位间的意义对应关系的语义体系,那就相应地存在词汇体系。”[1](p.84)

1.3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词语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结构四位一体的语言符号,其间应该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词汇也应该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体系。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演绎,在没有证明词语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前,这种理论上的演绎还只能说是一种猜想。刘叔新先生曾举出过许多词例,如“血、油、锚、井、树、人、球、纸、笔”等名词,“踢、指、舀、射、蹲、翘、流、泼、溅、病”等动词,认为这些词语都不处于同其他词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不仅如此,刘叔新先生还论证了词语并不能根据它们意义上的联系和制约而构成词汇的语义体系这一观点。他指出:

收稿日期:2001205215

作者简介:周国光(1952-),男,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索绪尔断言“任何一个词的价值,都决定于它周围的环境”,而“如果不首先考察它的环境,甚至连这个词的价值也不能确定”。这里的“价值”指的是符号的“所指”,即词的整个词义,它的存在要决定于其他的词。这种说法自然意味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一种词义的“价值系统”,它表明所有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现代有的词义研究者也认为词的每一个意义“需要通过‘词∶词’的关系表现出来”,它“和其他的词义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必得受语言中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系统的制约”,这和德?索绪尔所说的词的价值说基本上是一致的。词的价值说虽含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根本点并不正确。首先,德?索绪尔所说的价值是消极地确定的。一个词的所指决定于它不是什么其他词的所指。这违反事实。譬如“抽屉”一词的词义(所指),很难设想它决定于它不是什么其他词的词义,那样的词也无法指出来。“抽屉”

‘ou55?t‘i51’]的声音来巩固反映而得出的词义分明是因意识反映抽屉这类器物,并以[t s

的。“母鸡”的所指是什么,并不决定于不是“公鸡”“小鸡”的所指,因为不是公鸡、小鸡,不见得就是母鸡,而可以是鹅、鸭等任何一种东西。只是“公鸡”“小鸡”两词的存在,使“母鸡”的词义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之内。片面夸大这点,把词义看作纯消极差别关系的产物,而完全无视其反映一定对象的实质方面,是纯关系论的错误。其次,即使容许把词义的相互制约看作是相互决定,德?索绪尔断言任何词的价值都决定于其周围的环境的看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不同词汇单位在意义上互为条件的制约,只存在于分割对象组、同义的词汇单位组以及词的固定搭配组合之中。在这三类组织之外的词(如“血、锚、井、矫健、沉闷、冉冉、射、蹲”等等),就都没有制约其词义范围的“周围的环境”。它们的“价值”都只是根据词指称何种对象而“直接规定”的。……可见,词的价值说有很大的片面性,所谓词的价值系统并不能成立。现代研究者提出的任何词的意义都受其他词义制约的说法,自然也缺乏根据。所谓制约着每一个词义的语义系统,即由词义相互依存所构成的词义体系,就并不存在。[1](p.85-87)

刘叔新先生在其新著《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在同义组、反义组、分割对象组、固定搭配组这几种词项结构组织之外,又补充了依赖组、挨连组、级次组、同素组几种词项结构组织,并认为由于这几种词项结构组织被发掘出来,以前的“不可以认为词汇是一个体系”的结论就需要大大更改[2](p.382)。不过,对于词汇何以成为体系,词语间为什么必然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刘叔新先生并没有从理论上给以证明。

1.4 论证词语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词语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实,这是确立词汇语义体系的关键。下面我们试就刘叔新先生的上述观点,并结合刘叔新先生的上述举例,对词汇语义体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以论证。

二、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和语义的缠绕

2.1 当代杰出的数理逻辑学家K?哥德尔1931年发表的不完备性定理被誉为数学和逻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以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始终存在着这样的信念,就是认为可以把任何一种数学理论(例如自然数理论,欧氏几何理论等)组织成一个完备的和相容的公理系统,也即可以找到这样的有限多条公理或公理模式,从这些公理出发,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可以无一遗漏地推出相应理论中的所有的真命题,而且推出的也仅仅是真命题,因而,这一公理系统就是相容的,亦即无矛盾的。

但是,哥德尔却证明了上述信念是错误的。他的不完备性定理断言的是:任何足够丰富的数学系统,如果是相容的,就一定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数学的公理系统或者是不相容的,或

者是不完备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层次的缠绕”。

“层次”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的。例如画面中的不同的水平面或不同的部分,乐曲中的主题与伴奏或不同的音部,原像与镜像,真实的声音与录制下来的声音,符号与意义,等等。除去这些客观的层次性以外,人类的认识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人们对于同一个对象,可以从不同层次上去理解,认识理解的深度也有不同。人们这种认识的层次性也正是客观事物的层次性的反映,它的直接物质基础就是大脑结构的层次性。

客观事物的层次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哥德尔定理却揭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在确认事物的层次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不同层次之间的可渗透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不同层次之间的可渗透性又表现为层次的缠绕。如果着眼于某一层次的话,这种“层次的缠绕”就是所谓的“自我相关”。这种层次的缠绕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一种直观的印象是:这是一种混淆,从而可能导致混乱,甚至荒谬。正因为“层次的缠绕”往往含有“悖理”的含义,所以有的人称之为“怪圈”。实际上,“怪圈”不仅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而且在很多场合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许多复杂系统的共同特点。无论是大脑思维,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严密的数学,还是抽象的音乐,无论是语词系统,还是形象的美术等等,都无法摆脱这奇妙的怪圈,例如巴赫的音乐,埃舍尔的绘画等。

2.2 那么,究竟什么是哥德尔定理的普遍意义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哥德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自己的思维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思维过程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层次结构,上面的层次依赖于下面的层次的支持,但是又返回来影响和控制底层的活动,而这些层次的互相缠绕是思维活动的关键所在。客观事物中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符号型性质和语义型性质,前者并不涉及多层次的认识结构,而后者的认识则依赖于多层次的认识结构;由于多层次的结构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因此要完全认识语义型的性质,或者说把握住相应的概念,就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应当补充的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发展更高层次的认识以及不同层次的相互渗透来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显然,在这样的意义上,“层次的缠绕”这一怪圈就不再仅仅是消极的意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积极意义,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3]。

2.3 用哥德尔的理论来观察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也存在着“层次的缠绕”这一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语言中,句义依赖词义而构成,而词义构成的句义又反过来用于表述词义,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词义之间的语义联系(组合的,聚合的)。例如:蹲 ①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现代汉语词典》)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两腿”“尽量”“弯曲”等词语构成了一个表述,构成这个表述的词语的意义构成了这个表述的意义(句义),而这个表述的意义又转过来表述了“蹲”这个词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词义、句义两个不同层次的语义的缠绕。而这种缠绕正是词汇体系必然性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还要进行具体的讨论。

三、词义的形成和确定

3.1 词语间的语义联系直接涉及到词义的形成和确定这一问题。

词义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结果的固定。词义的形成和确定包括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和由思维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该过程可简要表示为:观察事物→抽象概括→确定内涵外延→语言固定,即人们通过观察事物,抽象概括出其属性,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用一定的言语形式把内涵和外延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并确定了词义。正如斯皮尔金指出的那样:“只有随着词的出

现,人才能够把这些或那些属性从对象中抽象出来,把事物的联系从事物本身抽象出来。只有言语,才能使意识所反映的事物的这些特征和关系体现为词的物质形式,从而创造出思维的观念对象即概念。”[4](p.56-67)

‘ou55?t 刘叔新先生认为,“‘抽屉’的意义分明是因意识反映抽屉这类器物,并以[t s

‘i51]的声音来巩固反映而得出的”,像“血、锚、井……”这些词,“就没有制约其词义范围的‘周围的环境’,它们的‘价值’都只是根据词指称何种对象而‘直接规定’的”[1](p.86)。那么,我们的意识是如何反映“抽屉”这类器物,如何形成相应的概念,又如何得出“抽屉”这一词语的意义的呢?

3.2 《现代汉语词典》对“抽屉”这一词语的释义是这样的:

抽屉 桌子、柜子等家具中可以抽拉的盛放东西用的部分,常作匣形。

显然,“抽屉”这一词语标示“抽屉”这一概念,而“抽屉”这一概念的内涵的形成和确定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抽屉这一类器物,分析它们的属性、特征,然后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确定其内涵和外延。当我们用一定的语言形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形式)把内涵和外延固定下来时,就形成并确定了“抽屉”这一词语的词义。显然,这一思维过程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思维的结果也是用语言记录下来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是运用与“抽屉”这一词语的意义有关的词语和相应的语法规则来进行这一思维过程的。我们可能不会根据“风、马、牛”这些词语来确定“抽屉”这一概念的内涵,形成“抽屉”这一词语的意义,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根据“桌子、柜子、抽拉、盛放、部分、匣形”等词语来完成这一过程,这是词义和句义相互缠绕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认为“抽屉”的意义仅仅依靠意识的反映和语音的巩固便可以得出,或者只是根据词语指称何种对象而“直接规定”,否认意识反映事物离不开语言,否认词语的意义需要依据与之相关的词语的意义在一定范围里来确定,那就等于承认有赤裸裸的思想存在。刘叔新先生仅仅注意到了“意识反映抽屉这类器物”,但却忘记了意识反映抽屉这类器物却离不开与“抽屉”这一词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词语。如果不是“桌子、柜子、部分、抽拉、盛放、匣形”等这些词语把抽屉的属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抽象概括出来,我们是无法确定抽屉的内涵和外延的,当然也就不能形成并确定“抽屉”这一词语的意义。实际上,我们从“抽屉、抽斗”这类器物的命名理据上也可以看出“抽屉”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确定的思维过程(抽屉——可以抽拉的屉子),因而刘叔新先生所讲的“直接规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仅仅靠意识的反映和语音的巩固也是得不出词语的意义的。所以,从内涵外延的确定和词义的形成、确定来看,一个词语的意义必须依据该词汇系统中相关的词语的意义来确定。

3.3 既然一定事物的属性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抽象、概括离不开语言,既然一定概念的内涵的确定离不开相关的词语,既然一定的词语的意义的形成和确定离不开与之相互关联的词语,那么词语在意义上与词汇中其他的词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就是必然的。作为指称特定事物、标示特定概念的词语,“抽屉”既与“桌子”、“柜子”这样的词语有语义上的联系(整体—部分语义关系),也与“匣子、盒子、斗子、屉子”等这些标示盛放东西的器物的词语有语义上的联系(类义关系),它以上下义关系同“器具、器物”相联系,又以同义关系同“抽斗”相联系,它还同“抽拉、盛放’等词语有语义组配关系(如“拉出抽屉”“用抽屉盛放东西”等)。那么,“抽屉”一词是否与其他词语在意义上相互联系不是很清楚吗?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桌子、柜子、器物、部分、匣形、抽斗、抽拉、盛放”等这些词语,我们能够确定“抽屉”这个词语的意义吗?那么“抽屉”的词义是否受其他相关词语的意义的制约,不也是很清楚的吗?

词语意义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因而词语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母

鸡”一词以其类属意义成分同“鸭、鹅”相联系(同属“家禽”的下义词),也以其性质意义成分同“母鸭、母鹅”相联系(同是表示雌性家禽的词语,构成类义关系),它和“公鸡、小鸡”同是“鸡”的下义词,它又是“公鸡、小鸡”的对义词。同样,如果没有“家禽、雌性、鸭、鹅、鸡、公鸡、小鸡”等这些词语,我们也同样不能确定“母鸡”一词的词义。刘叔新先生仅仅看到了“母鸡”同“公鸡、小鸡”之间的对立和制约,而未注意到“母鸡”同“家禽、鸡、母鸭、母鹅”等词语之间的联系、对立和制约,这就未免把词语之间的复杂的语义联系简单化了。

3.4 上面我们以“抽屉”、“母鸡”两词为例进行了分析,用来说明词语在语义上联系的必然性,以及词语在语义上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词语在语义上联系的必然性和多样性是普遍的,广泛的。实际上,不仅“抽屉”、“母鸡”两词如此,就连刘叔新先生所认为的那些不属于分割对象组、同义的词汇单位组以及词的固定搭配组合的词汇单位组织之外的词语,如“血、锚、井、矫健、沉闷、冉冉、射、蹲”等等,也无一不处于同其他词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即是说,它们都处于词汇的语义体系之中。这是因为:

第一,词语标示概念,而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外延的确定,都是意识反映事物的过程和结果;而意识反映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词语的意义实际上是人们对人和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等等及其同相关事物的关系的认知的结果。既然如此,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必然要根据同一词汇体系中相关的词语的意义来确定,因而一个词汇体系之中的词语在语义上就必然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桌子、柜子、器物、器具、抽拉、盛放、部分、匣性”等等这些词语的意义,也就无所谓“抽屉”的意义;没有“家禽、雌性、鸡、鸭、鹅、公鸡、小鸡”等等这些词语的意义,也就无所谓“母鸡”的意义;没有“人、动物、液体、组织、红色、体液”等词语的意义,也就无所谓“血”的意义;没有“船、船具、器具、铁、石、停止、设备”等词语的意义,也就无所谓“锚”的意义,如此等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基本原理,对语言、对词汇也同样适用。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词语自然也不例外。刘叔新先生认为他所举出的词语的价值只是根据它们指称何种对象而“直接规定”,否认这些词语的价值需要同其他词语联系起来而确定,这实际上是孤立地看待事物的观点。

第二,刘叔新先生所说的“分割对象组”、“同义的词汇单位组”和“词的固定搭配组合的词汇单位组织”这三类词汇单位组织,只是词语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一部分,而不是词语在语义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全部情况。词语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周国光《试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1985)中指出的语义关系有:类义关系、上下义关系、整体-部分语义关系、集合-元素语义关系、主题联想语义关系、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对义关系等等。根据这些语义关系,词语可以形成多种语义聚合,亦即各种类型的语义场,例如层级语义场、循环语义场、同体语义场、同心语义场、交叉语义场、同义语义场、对义语义场、反义语义场等[5]。类义词典、词语图解词典、主题词典、同义词典、反义词典、写作辞林等这些辞书的编写,证明了上述这些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这些与之相应的语义聚合的存在。

第三,词语之间除了语义聚合关系之外,还存在类与类之间的组合关系。例如表示性质状态的词语同表示人和事物的词语之间存在着有机的组配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词语则同他类词语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语义组配关系。当代配价语法的研究和语义属性系统的研究证明了这些语义组配关系的存在。这方面的研究林杏光先生的《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1999)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6]。

3.5 实际上,上述这些语义关系仍不能包括词语间所有的语义关系。人类大脑的长时记忆系统根据词语间的语义关系而形成的词语的语义聚合是复杂多样的。诚如索绪尔所言:“由心理联想构成的集合并不限于把呈现某种共同关系的要素拉在一起,心理还抓住在每个场合把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种种关系的性质,从而有多少种关系,就造成多少个联想系列。”[7](p.174)词语间语义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经为心理学的实验材料所证明。请看下面两段材料:

(1)从自由回忆中也可以看到“组织”在长时记忆编码中的作用。在一个实验把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桌子-椅子,粉笔-黑板,等等)打乱以后组成一个48个单词的词表,呈现后让被试用自由回忆法再现这些单词。呈现时是杂乱无章的,但再现时还是把紧密联系的单词放在一起,即使呈现时把“桌子”和“椅子”用17个其他单词分割开,回忆时还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实验还表明,词表上的各对单词之间联系得越紧密,正确再现的百分数越高。看起来似乎是当这些单词呈现时,被试根据它们之间已有的联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以后才储存的。……

不仅散见词表中的成对联系的单词在回忆时表现出组织在一起的情况,一组同类的单词也是如此。例如把“猫、狗、鱼、鸟”等属于动物这一类的单词,或者把“鲤鱼、带鱼、金鱼、鲫鱼”等属于鱼类的单词,在词表上全都打乱,在自由回忆时,它们也会像成对联系的单词一样聚集在一起。有时有些单词彼此并无联系,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同类的,在自由回忆时它们也会聚集在一起。有时有些单词彼此并无联系,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同类的,在自由回忆时它们也会聚集在一起。例如:线轴、水桶、棒球、大饼,虽然从意义上彼此无联系,但都属于“圆的东西”这一类,也会受到同样的处理。……编码时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把它们都和高一级的结构联系起来。例如把鱼、狗、猫、鸟都和动物联系起来,回忆时只要想起一个就会想起一串来[8](p.733-734)。

(2)当代原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现在举两个例子,比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但是,只要经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再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土地→水,水→喝,喝→茶。

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顺手摘来的。用这种顺手摘来的一对一对的语词一共进行了几百次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每个语词平均可以用将近十个语词发生直接的联想联系。如果按一个语词一次可以同十个语词发生单向联想联系来考虑,那么第一步有十个语词可供选择,第二步提供了一百个,第三步提供了一千个,第四步提供了一万个,第五步就是十万个了。

有人打算在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联想记忆的时候,把联想的这个特点模拟成树状结构。可是,实际上还存在着“交叉的”联想联系。所以,在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这个整体的时候,最好不要模拟成树状,而要模拟成网状。联想联系正是有条不紊地把信息保持在大脑(就是记忆)中的心理基础。它们保证了人能够迅速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随意使用所需要的记忆材料[9](p.30-31)。

3.6 也许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把词语间在语义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规定得过于宽泛。但是,我们不正是根据词语间这些“过于宽泛”的语义关系来进行我们的思维和交际的吗?如果说上述词语标示的概念、指称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概念和客观事物构成体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和表现在标示、指称它们的词语之间,那么我们就很难运用这些未能反映事物和概念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词语来

进行有关它们的思维,反映这些客观事物,因为这些词语既不能让我们掌握概念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不能让我们把不同的概念和事物区分开来。以“蹲”为例,如果“蹲”的词义不是同其他词语的意义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那么我们也就分辨不出什么是“坐”,什么是“蹲”,什么是“跪”了。

四、结 语

总之,语义是有层次的,词义和句义相互区别,但又相互渗透、缠绕。一个词,只要它有意义,词义和句义的互相渗透和缠绕决定了任何一个词语的意义必须用其他词语的意义表达出来,都必须根据词汇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词语的意义来确定,因而词语在意义上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同其他词语既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因此,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由这个词语本身同与之相关的词语及其间的语义关系共同确定的,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索绪尔看到了词语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他过分强调了关系而忽视了词语本身的价值;刘叔新先生看到了词语本身的价值,但却未看到词义和句义的互相渗透和缠绕,对词语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则注意不够。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看到词语自身的价值,也应该看到词语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词语自身的价值和其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词汇的语义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1995.

[3][美]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前苏联]斯皮尔金.语言的起源及其在思维形成中的作用[A].思维与语言[C].三联书店,1963.

[5]周国光.试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D].安徽师范大学,1985.

[6]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M].语文出版社,1999.

[7][瑞士]德?索绪尔,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2.

[8]赫葆源,等编.实验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9][前苏联]A?P?鲁克.创造心理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常根荣)

The W i nd i ng of M ean i ng and the I nev itab il ity

of the System of Vocabulary

ZHOU Guo2guang

(Schoo l of Ch inese L anguage and Culture,N anjing U o r m al U niv.,N anjing,210097,Ch ina) Abstract:T he p resen t paper po in ts ou t the un iversal sen se of the theo ry of Godel that there is w idely the w inding of m ean ing in the system of vocabu lary.T he fo r m ati on and defin iti on of w o rd m ean ing can no t b reak off the m ean ing of the relative w o rds.T he relati on of m ean ing betw een w o rds is inevitab le,and the system of w o rds by the relati on of m ean ing is also inevitab le.

Key words:m ean ing;level;w inding of m ean ing;the system of vocabu lary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学号:19910522 班级:英语二班13K1 姓名:鲍俊喜 摘要: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词的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且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对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义对比对应差别 1.引言 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两者又以语义学的对比差异显得更为突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中西语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产生不同的词汇对比差异。 2.汉英词汇总体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就像《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中说到“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2.2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外语与外语教学》中说“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2.3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

第十一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议程(CLSW2010)Age

第十一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议程(CLSW2010) Agendum of the 11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 2010) 5月20日:全天报到 地点:东吴饭店(苏州吴衙场24号) 5月21日 会议 内容 时间 就餐地点 早餐 7:00 - 8:00 东吴饭店 午餐 12:00 - 13:00 东吴饭店 晚餐 18:30 - 20:00 香雪海饭店 上午日程安排 内容 时间 地点 开幕式 8:30 - 9:00 学术报告厅 照相 9:00 - 9:20 图书馆门前 大会报告 9:20 – 10:40 学术报告厅 茶歇 10:40 – 10:50 学术报告厅 口头报告 10:50 – 12:05 学术报告厅 大会报告 报告人 题目 时间 地点 大会报告1 俞士汶教授 北京大学 语义计算与语言知识库9:20 - 10:00学术报告厅 大会报告2 赵世举教授 武汉大学 词汇语义与语法的关系研 究10:00 - 10:40学术报告厅 口头报告报告人 主持人:待定 地点:学术报告厅 10:50-11:05 宋柔 汉语词汇抽象语义多极性中的模糊现象及处理策略(合作者:邢富坤) 11:05-11:20 郭诗玲 从历时语义角度看“条+命”、“条+新闻”的搭配原因

11:20-11:35 许立群 试析现代汉语-男、-女新词词群 11:35-11:50 劉美君 從構式語法看 V-下來的多義現象(合作者:刘美君) 11:50-12:05 廖佩瑜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Internal Judgment Verbs: From the Aspect of Epistemic Certainty and Manipulation (合作者:刘美君,吴佳纯) 下午日程安排 内容 时间 地点 口头报告 2:00 – 3:45 学术报告厅 POSTER (包括茶歇) 3:45 – 6:00 学术报告厅 口头报告 报告人 主持人:待定 地点:学术报告厅 2:00-2:15 郑泽芝 学科术语标注问题的探索 2:15-2:30 刘苹 “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 2:30-2:45 王莉 影响多义动词词义标注的因素 2:45-3:00 张申 汉语词汇情态语义分析与标注 (合作者:贾珈,王晓慧,蔡莲红) 3:00-3:15 徐艳华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义项设置研究(合作者:张蕾) 3:15-3:30 袁应成 基于规则的虚词用法自动标注算法设计与系统实现(合作者:昝红英,张坤丽,周溢辉) 3:30-3:45 周明海 基于多部词典的目标动词义项标注的困难及解决策略(合作者:王莉,亢世勇) POSTER 地点 3:45-6:00学术报告厅 5月22日 会议 内容 时间 就餐地点 早餐 7:00 - 8:00 东吴饭店 午餐 12:00 -13:00 东吴饭店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作者 :  吴青山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 语义和语用》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语义和语 用》 时下,“不可或×”格式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其中的“不可或缺”高居榜首,而与“不可或缺”相对应的“不可或得”不甘落后,见报率也比较高。如:(1)我认为,个人生活的快乐,乃至社会的和谐,除了国泰民安、平安健康,还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科技报》xx-03-26) (2)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人教论坛xx-02-19) “不可或×”被频繁地使用,难免会出现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如: (3)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要做到不可或缺 3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吉林省调研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他说高职院校专业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其毕业生在企业不可或缺。(中国青年网xx-04-05) 例(3)是中国青年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不可或缺”显得生硬,而且与正文中陈希部长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不可或缺”一般形容客观的现象或事实,而不用于主观的目的。 一、“或”的意义探源 要探讨“或”的意义来源,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辞书对“不可或×”的“或”的解释。由于“不可或缺”的使用频率最高,各大辞书

在解释这类“或”时往往以“不可或缺”作为例子。纵观各大辞书,“不可或缺”的“或”解释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副词,稍微。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代表。 ②有时。以《新华成语词典》为代表。 ③有点儿。“不容许有一点儿拖拉延缓。”以《新华字典》为代表。 ④有。“不能有所短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 这些关于“或”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 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或”——“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或”的“语气助词”用法最早出现在《诗经》时代。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或”用在否定词“无不”之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对“或”的解释是“语助也”。后来又有“莫之或×”格式的出现。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贾谊《论积贮疏》) (7)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

英汉语气对比翻译

英汉语气对比翻译 1.英汉在语气表达方面的差异及翻译处理。 汉语靠副词或状语表达,而英语则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如“假如我是这个国家的总统,这个国家就会强大多了”。 英汉语义差异对比及其翻译处理 1.语义的类型: a.指称意义、概念意义(denotation) b.言内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 c.情感意义(褒贬中) d.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 以英语中的“dog”(狗)为例。 英汉语义的对应现象 1.英汉两种语义在相互交流和渗透中产生的三大语义对应 关系: a.纯音译词:气功、武术、阿司匹林等等 b.音义合成词:先音译再添加相关的意义如bowling,sardine 等;前半部分为原合成词的音后半部分为原合成词词的意义如internet, Disneyland c.直译或意译:硅谷、蓝领、地球村 2.某些英语术语的汉语在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差异(P85).

语义交叉现象 1.英汉语义交叉现象的存在情况: 在英语或汉语中,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以对应很多的意义如英语中的“aunt”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很多的词,同样地,汉语中的“轻”一词跟不同的词搭配则可以在英语中有很多的意义。 语义冲突与空缺现象 1.语义冲突是指有些词(事物)在一种语言或文化环境中的 含义与在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环境中的意思截然相反,如dragon, liberalism;空缺现象是指有些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含义或事物,如汉语中的阴阳,粽子。 多义或复义现象 1.一词多义现象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句义环境中表达出不 同的含义,以英语中的get为例。 语境及其含义以及所体现的感情色彩 1.语境:简而言之,语境是指语言单位所处的环境,分为狭 义语境和广义语境。 2.狭义语境:各个语言成分之间微观及宏观上下文关系,主 要包括临时的或稳定的联立或搭配形式,词语在这些搭配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是我们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请参阅论文所附32个图表清单)。笔者构想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是词汇层次的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我们认为词语的文化语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不同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成果和文化心理在语言中符号化、外在化的结果。从方法论上,笔者主张从客观现实——语言认知媒介——主观心理感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中去研究词语的文化语义。我们认为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民族文化精神三者长期互动的结果。本文探讨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定义、三个研究原则、四个特征、五种分类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照应模式和翻译方法,分析了英汉文化语义形成的五个原因,然后总结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从而建立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哲学观—民族文化精神—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第一章《绪论》首先探讨了语言认知观的含义,我们认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精神外在

化的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进入人类认知视域的有效通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外在的客观认识对象—语言使用者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人文属性就是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整体上映射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本着平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三个原则对语一言的多维属性进行研究。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对象化和外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积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分析了文化的三个分层(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和六个特征(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性)。第三,我们分析了思维能力、思维媒介、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四者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探讨了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说的学术渊源及认识价值,然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剖析了中西方民族不同的元典精神—哲学观—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交际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影响,并在语言认知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本章还对词语文化语义进行界定,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一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三个原则(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研究目的,阐释了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研究思路。语言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媒介和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语义是形式和内容、主观和客观互动的产物,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是该语言使用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外在化的结果。从文

语言学 语汇和语义答案

测 试 试 卷(第五章 语汇和语义) 测试时间: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十五周 测试对象: 2009 级 汉语言文学 专业 课程: 语言学概论 考试时量: 10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一、填空:11分 1、汉语的姐姐、妹妹,英语用( )表示,汉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英语用( )表示。 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项意义叫( ),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例如“老”有“年纪大”、“经常”、“过去的”等意义,“年纪大”是( ),其余的是( )。(本义 中心义 中心义 派生义) 3、( )( )( )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一般性 模糊性 全民性) 4、派生义的产生方式主要有( )和( )两种。(隐喻 换喻) 二、判断:6分 1、“红”和“白”,“男”和“女”都是相对反义词。( × ) 2、反义词可分为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两类。例如“生”与“死”是相对反义词。( × ) 3、英语单词pen 本意是指羽毛,派生意是指钢笔,这种词义引申方式是换喻。( √ ) 4、基本词汇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常用性三个特点。( × ) 5、同义词“little-small ”的意义差别是感情色彩不同。( √ ) 6、一个词最初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中心意义。( × ) 三、单项选择:8分 1、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 )组词语的意义不具有模糊性。( ) A .运动 学习 射击 B .伟大 渺小 早晨 C .白天 晚上 中午 D .快乐 悲伤 非常 2、下列各组词都属于基本词的是( ) A .map cut cap really B .dear cut cap really C .miss classroom TV D .make look do get 3、一般说来,新词、古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等( )。 A .属于一般词汇 B .属于基本词汇 C .有的属于基本词汇,有的属于一般词汇 D .有时属于基本词汇,有时属于一般词汇 4、同义词"抢劫"和"抢夺"的区别是( A )不同。 A .词义轻重不同。 B .感情色彩不同。 C .风格色彩不同。 D .语法功能不同。 四、术语解释:22分 1、同义词 2、本义和派生意义 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是本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是派生意义。 3、反义词 4、隐喻和换喻 是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5、义素 义素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例如“男子”是由“人”+“男性”+“成年”等义素构成的,这些义素合起来来,是“成年男性”,这就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6、多义词和单义词 7、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虽然在短期内为全民所常用,但不稳固,容易发生变化;一般没有构词能力或者构词能力比较弱。 五、简答:25分 1、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 基本词汇有以下三个特点: 1)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里的词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新”等; 2)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牛、马、鸡、酒、日、月、雨、风、大、小”等词,这些词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例如“火”,可以组成“火车、火箭、炮火、烈火、火红”等。 2、什么是词义的全民性?为什么词义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全社会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之分,没有阶级性。 词义的全民性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要素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有阶级性。 院(系):___________级别:_________ 专业(班次):____ ___学号:______ ____姓名:______ (请考生将上述信息按规定要求填在密封线以上的栏目中,未按要求填写的试卷作废) -----------------------------试----------------------卷-----------------密---------------封----------------线---------------------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 1 浅谈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性研究 摘要: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而作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法律语言,英语和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依据拉波夫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从语域外与语域内两个角度探究了法律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并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对汉语的法律语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变异;英汉对比 1 概述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产生变异的特殊符号系统,由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然而,一些语言学者曾质疑“法律语言”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们

认为“法律语言”是民族大众语的一部分,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确实,法律并没有使用完全区别于民族大众语的独立语言,但是,廖美珍教授指出,“法律语言具有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些显著的特点足以将从事法律活动的语言称之为‘法律语言’”。为了法律交际和发展的需要,法律语言作为民族大众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大众语言不同的发音、语法或词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发生在法律语言上的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值得关注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形成此种变异的原因、现象与影响,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具体语言因素上的异同,探究揭示法律语言的变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以期对汉语的法律语言之完善起到些微作用。 2 引起法律语言变异的原因 语言变异指因情景、话题、说话对象和地点等外界因素的不同而改变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表现在语音、词语、句子结构等语言形式的变化。语言变异受到物质环境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很大限制,不过引导语言变化更为重要的力量来自于社会。 相较于民族大众语,法律语言则是一种语域,是特定社会群体,即法律人使用和掌控的一种专门技术语言。因法律的专业性,以及法律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可以说,法律语言是一门精英语言。就目前所使用的法律语言,其术语主要来源为:沿用旧

最新 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精品

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词汇语用学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词汇现象,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词汇语用学研究局限性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引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学科(disci-pline)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通常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中"相对"、"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学科的分类主要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研究的目的与目标等五个方面进行划分。这就意味着,在讨论一门学科基本问题时,应该围绕以上五个方面来展开。本文拟从学科分类的视角出发,在结合前人对词汇语用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词汇语用学中的基本问题。 2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界定首先得确定研究对象,词汇语用学也不例外。据文献记载,最早使用词汇语用学(lexicalpragmatics)这一术语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德国洪堡特大学的Blutner(1998)教授。根据他的定义,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为"与词汇语义不明确问题密切联系的语用现象"(陈新仁2005),换言之,就是指词汇语义学(lexicalsemantics)难以解决的意义问题。词汇语义学主要涉及词汇的概念意义、结构意义、文体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以及语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义)等。它们脱离单词具体使用语境而存在,可以通过原型范畴的描述而确定,属于词典意义的范畴。这样,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就可以确定为词典中无法描述的词汇意义。这些意义只有在单词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实现,是动态而非静止的意义,是不可预测但是可以理解的意义,是千变万化但是有可以通过推理获得的意义。显然要对飘忽不定的词汇语用意义进行描述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词汇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语用处理"(冉永平2005,2012). 词汇语用学的另外一种理解就是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词汇现象。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是从关联理论、顺应论、格莱斯和新格莱斯理论出发来解释词汇阻遏、一词多义以及各种词类和词缀的语用属性等问题(曾衍桃2005,2006;陈新仁2005).如我国着名学者陈新仁教授就从顺应论出发阐释了词汇阻遏现象,认为词汇阻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拓展词库的同时对当前词汇系统构成状况的主动顺应以及语言使用者对自身表达需要的顺应(陈新仁2007).此外他还在顺应论的基础上解释了反义派生现象,认为反义词缀派生方式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系统和语境的理解(陈新仁2008).显然从语用学出发来解释传统定义的词汇现象是语用学家们为词汇研究寻找的突破口,对词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词语之间的几种语义联系

词语之间的几种语义联系 自从“现代语言学之父”、世界最著名的语文学家索绪尔于本世纪初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观点以来,词语之间的系统联系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重视,围绕词语之音的语义联系问题,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概念,如语义场理论、义素分析法等等。传统语言学只注意到词语之间的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而实际上词语之间还有许多别的重要的语义关系。有些语义关系已被语言学家发掘出来了,还有一些则有待于进一步发掘。这里谈谈除了同义反义关系之外的几种重要的语义聚合关系,并谈谈他们在词语解释中的作用。 一、上下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是词语之间语义上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一个词语的全部语义(概念意义)包括在另一个词语的语义之中,这两个词语就构成上下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就是逻辑学上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一组词就是上下义词,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如:“笔-钢笔”、“人-男人”、“听-偷听”、“销售-批发”、“红-粉红”、“白-雪白”等等。其中“笔”是“钢笔”的上义词,“钢笔”是“笔”的下义词。其余依此类推。 上下义词都有属种关系,没有属种关系的词不是上下义词,如构成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就不是上下义词,如“中国-北京”、“衣服-衣襟”、“森林-树”、“船-船队”都不是上下义词。表示等级关系的词也不是上下义词,如“博士-硕士”、“处长-科长”、“年-月”都不是上下义词。因为这些词语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属种关系。 上下义词具有包容性,上义词的所指范围包容下义词所指范围,可以进入“乙是甲”的格式,但不能反过来说“甲是乙”。如可以说“钢笔是笔”,但不能说“笔是钢笔”。从逻辑上讲,如果乙真,则甲必真;如果乙假,则甲或真或假。如,“这是钢笔”为真,那么“这是笔”必真;若“这是钢笔”为假,那么,“这是笔”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上下义词具有相对性,甲词是乙词的上义词,乙词又可能是丙词的上义词。如“枪”是“武器”的下义词,又是“手枪”的上义词。 由于上下义词还具有传递性,若甲词是乙词的上义词,乙词是丙词的上义词,那么甲词也是丙词的上义词。反之亦然,如“人”是“男人”的上义词,“男人”是“老汉”的上义词,那么“人”也是“老汉”的上义词。 由于上下义词具有传递性,因此上下义词的上下义关系有远有近。具有最邻近的上下义词,就是直接上下义词,其他上下义词就是间接上下义词,如“人-男人”就是直接上下义词,“人-老汉”就是间接上下义词。 上下义关系是词语之间的重要语义关系,我们平常解释词语,给概念下定义,常常要利用词语之间的上下义关系,构成“属加种差定义”。如“钢笔是笔头用金属制成的笔。”“石雕是在石头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这种“属加种差定义”是最常见的定义方式。 二、总分关系 总分关系是词语之间语义上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一个词语所指的事物属于另一个词语所指事物的一个构成部分,这两个词语之间就构成总分关系。具有整体部分关系的一组词是总分词,其中表示整体的词是总义词,表示部分的词是分义词,如“中国-上海”、“大学-系”、“房子-客厅”、“教学楼-教室”、“ 身体-头”、“鞋子-鞋底”、“四季-春天”、“森林-树”、“船队-船”等等。其中“中国”是“上海”的总义词,“上海”是“中国”的分义词。其余依此类推。总分词中分义词所指对象是总义词所指对象的构成部分,可以进入“乙是甲的一部分”的格式。如“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 总分词与上下义词有类似之处,都可进入“甲包括乙”的格式。但上下义词之间是属与种的关系,可以进入“乙是甲”的格式,总分词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进入“乙是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f12665369.html,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作者:王晓晓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 【摘要】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本文分别对语义学和语用学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定义,并分别加以说明。对近期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做了一个小结。本文还对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了一些区别对比,提出了二者一些有助于研究学习的关联点。 【关键词】语义学;语用学;关系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3.0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语义学、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 学(syntactic,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一、语义学概述 首先来看看语义学。语义,即与语音形式相承,是具体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简单地说,数据就是符号。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数据才能够被使用,这时候数据就转化为了信息,而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 语义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我们通常把概念意义作为了最核心的内容。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而内涵意义,它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例如: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画上等号。 而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二、语用学概述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摘要:“我(们)以为”句可以表示两种意义,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另一种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表意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因而人们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关键词:我我们以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以为”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使用“我(们)以为”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看法。为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我(们)以为”结构,本文将从“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的历时考察以及“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 “我”和“我们”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指说话者本人。“我们”

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通常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一个群体,在特定语用策略驱动下也可单指说话人自己。 我们知道动词“以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认为”之义,这里记作“以为1”,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确定的看法或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另一种含义是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往往会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们将其记作“以为2”。由于动词“以为”具有两种意义,“我以为”句也表示两种意义。 (一)“我(们)以为1”的语义 “我(们)+以为1”主要是指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实指,指说话者本人。“我们”在“我们+以为1”中既可以包括交际对方或多方,也可被讲话人用来指称他自己。例如: (1)李嘉诚展颜一笑:“舅舅千万不要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以为能够精通手表结构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实完全可以自制手表。”(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2)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上述两例中,“我+以为1”在例(1)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称自己。例(2)

词汇的构成

现代词汇的构成 一、二课时 一、导语 二、词的总汇 语言中所有的词的总和就是词的总汇。 (一)基本词汇 1、什么是基本词汇? 语言中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词为基本词。基本词的总汇即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和语法规则一起构成了一种语言的基础。无论是孩童习得母语,还是本族人学习外语,基本词汇都是他们首先接触到和必须掌握的词汇。因此,基本词汇的存亡决定着一种语言的存亡。虽然基本词汇的数量不多,但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 表示自然界现象的:风、雨、雷、电、天、地、日、月、星、土、等。 表示生产劳动、生活资料的:耕、种、锄、网、刀、粮、肉、布、等。 表示亲属关系的:父、母、兄弟、姑、舅、叔、子、孙等。 表示基本动作行为的:生、死、走、坐、说、看、开、病等。 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大、小、高、低、冷、热、厚、薄、长、短等。 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头、眼、口、手、脚、肩、背、腰、胸等。 表示方位的: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等。 表示数量的:个、十、百、千、万、一、二、三、四、五、斤等。 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你、我、他、这、那、谁等 2、基本词汇的主要特征 基本词汇具有普遍性、稳固性、构词能力强三个主要特征。 (1)普遍性 基本词汇是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因此是掌握和使用这一语言的人谁也不可能离开的词汇,是被全民普遍使用的。基本词汇一定是不受文化层次、行业、地域、阶层等限制的。一个人可以因为文化程度低而不懂、不用“令尊”、“参差”等文言词,可以因为“隔行如隔山”的缘故而不懂、不用“花刀”、“白案”等(烹饪)行业词,可以因为地域差异而不懂、不用“埋汰”、“邋遢”等方言词,可以因为信息封闭而不懂“克隆”、“比基尼”等新词和外来词,但他绝对不可能不用基本词。基本词是全民族的所有成员普遍使用和经常使用的,因此,它的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是一般词汇所不能及的。

浅议英汉语义粘对比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汉语言文学 浅议英汉语义粘连对比 陈宇 摘要:当今的语篇研究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但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和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又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两大部分。本文以篇章粘连中的语义粘连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语义粘连中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粘连方式并且以刚刚出版的A Winter in the Sunshine为例,介绍这些语义粘连方式的应用以及中英文语义粘连的异同,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义粘连照应替代省略对比 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使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比较中英文的异同,保证翻译、跨文化交流等工作顺利地开展,研究者们在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的层面对中英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自Halliday Hasan 1976年提出篇章语义粘连以来,学者们越来越注意英汉语的篇章语义粘连对比研究。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篇章 对于什么是“篇章”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说法。篇章绝不仅仅是一些词语的堆砌,也绝不是一些孤立句子的串联。使用最广泛的篇章定义是“篇章并不是一连串句子的组合,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语言段,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不论是一句话(或甚至是一个词)还是一部巨著,只要构成一个语义上的整体,便可称为篇章”[1](P204)。

简而言之,篇章结构完整,语义功能明确。任何语言层面都会有结构,比如语音的音节结构、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单词的词素构成的结构等等。同样,语篇也有结构。语篇的结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篇章中各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cohesion);2.篇章中各句子所表达的概念或命题之间在语义逻辑上的连贯性(coherence)[2](P204)。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二)篇章的粘连性 篇章是一个结构完整、语义功能明确的整体,要想把各个句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必须采用一些方式去把零散的句子衔接起来,而这种衔接,就是篇章的粘连。粘连是篇章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对于粘连的定义,众学者持不一样的态度,本研究采取Hallliday Hason对粘连性的狭义定义: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篇章中另一语言成分的理解,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便是一种粘连关系[3](P204)。篇章的粘连分为结构粘连和语义粘连。结构粘连包括信息结构,主述位结构,对偶、排比等句式。语义粘连则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等粘连方式。本文以A Winter in the Sunshine这本书为例,对粘连方式进行举例分析,并对汉英语言中的粘连方式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 二、篇章的语义粘连 本文在分析篇章的语义粘连时,所用的例句皆来源于A Winter in the Sunshine这本书。这本书的原作者是赛勒斯·帕克赫斯特·康迪特,但仅是手稿,当时未整理出版。后来这份手稿于1955年由弗雷德里克·W·道先生捐赠给罗林斯学院。罗林斯学院图书馆档案部主任张文献教授将其从历史档案中挖掘出来并与莫瑞斯·奥沙利文教授合作整理出版,再由上海理工大学禹一奇副教授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