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开展历史教学研究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历史教研组了解教学情况,通过观摩一堂完整的历史课,并做出分析评议,借以指导教学实践,总结和推广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好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面对新教材,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怎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试就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依据、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历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以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也作相应的改变与之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因此,历史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提倡课程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改变。

首先,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教案随着学生的需要变化有所改进。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课。

再次,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还要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发现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1、看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体现教材科学内容和思想实质的集中反映,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不论是传授历史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以致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要紧扣教学目的。一堂课是不是达到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

在评议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起到“灵活”的作用。

2、看是否重点突出,线索清楚

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线索清楚,是保证完成教学目的的主要要求。只有强调重点,才能加深学生印象,便于理解和巩固。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对教材中提到楚汉战争也要讲一下,但不宜作为重点。如果只考虑“鸿门宴”、“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内容如何精彩,不惜时间大讲特讲,尽管学生听

得津津有味,也不能认为这是一堂好课。因为这样处理教材内容是轻重倒置,冲淡了教学重点,组成教学重点的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中的重要历史知识。所以,评议一堂历史课的质量,不仅要看重点突出,而且要看线索是否清楚。

3、看教法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之后,还要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材内容,应有与之相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结合,灵活运用。应把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包括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参与热情、探究意识和情感体验等,同时,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作为评价内容。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只要他能创设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4、看师生角色是否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把自己定位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这一角色上。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主要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不仅是演员,还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新课程的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教师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构建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因此,评课时应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得到体现。

5、看是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会学,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课堂教学四大状态(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一是看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二是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三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

三、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评课时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评课原则,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在评课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实话实说对于听课评课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责任心问题。它是执教者与其他与会者学习借鉴的一个机会。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评课才有实在的意义。这里面可能会出现“话重”的情况,所以实话实说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讲究谈话的艺术。

2、“心理零距离”原则。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去评课。让别人特别是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突出重点原则。评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抓住重点部分详尽地谈,理论联系实际,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很有特色,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4、激励性原则。评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为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5、因人而异原则。因执教者情况各异,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评价侧重点的不同,评课也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于一些骨干教师要把要求提高一些,抓住个性特点,挖掘教

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6、艺术性原则。评课也要讲究艺术,要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且要注意评议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把课评足,少议论人。

综上而言,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它将促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教评相长的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