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氨铵盐上科版

高二化学氨铵盐上科版
高二化学氨铵盐上科版

高二化学氨铵盐上科版

[复习提咨询]我们用两根玻璃棒分不在浓氨水中和浓盐酸中蘸取后靠近有何现象?其本质是什么?

[生]产生大量的白烟,此白烟是NH3与HCl 形成的NH4Cl 晶体微粒,其本质是NH3与H+形

成NH +4

[师]NH3Cl 晶体是由NH +4〔铵离子〕和Cl-〔酸根离子〕构成,像如此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

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铵盐,这确实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要紧内容。 [板书]二、铵盐 [实物展现]氯化铵晶体、硫酸铵晶体、硝酸铵晶体。 [生]观看实物,并产生大致的印象:均为无色晶体。

[演示实验]取三个洁净的试管,各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然后分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硫酸铵和硝酸铵。 [生]认真观看三种铵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形,并得出结论:都比较易溶于水。 [师]铵盐的物理性质具有共性:差不多上无色晶体,且都能溶于水。

[板书]1. 铵盐的物理共性:差不多上能溶于水的无色晶体。

[演示实验1—4]让一名学生在一稍长的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 晶体,加热。 [生]观看现象,作实验记录:加热后不久,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固体物质生成。 [设咨询]试管壁上附着的固体是什么?如何形成的?

[师]此固体依旧NH4Cl 晶体,因为在加热时,NH4Cl 会分解生成NH3和HCl ,当两种气体上

升到温度较低的地点就又重新结合,生成了NH4Cl 晶体。

[板书]2. 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分解

NH4Cl NH3

↑+HCl ↑ HCl+NH3====NH4Cl

[迁移]刚才反应中大伙儿能够看到NH4Cl 晶体经反应后又变成了固体状,那么它和卤素中

所学到的碘的升华是不是一回事呢?

[生]不是一回事,碘的升华是一物理过程,而NH4Cl 由固体到固体中间通过了两步反应,

是化学变化。

[师]那假如是固体NaCl 中混有了NH4Cl 杂质的话该如何除去? [生]摸索回答:加热法。

[师]引导其他铵盐的受热分解规律:关于非氧化性酸的铵盐,加热后分解为氨气和相

应的酸如:NH4HCO3==== NH3↑+2H2O+CO2↑ 而氧化性酸的铵盐,加热后一样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无NH3产生如:5NH4NO3====2HNO3+

4N2↑+9H2O 或2NH4NO3==== N2↑+O2↑+4H2O ↑该反应确实是硝铵炸药爆炸原理。

[板书]NH4HCO3====NH3↑+H2O ↑+CO2↑

[演示实验1—5]在演示过程中重点强调试管夹、滴定管以及红色石蕊试纸的正确使用和操

作。 ==== △ △ △ △ △

[生]观看并记录现象: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师]上述实验讲明了硫酸铵和硝酸铵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并都生成了NH3气。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NH4NO3+NaOH====NaNO3+NH3↑+H2O

[引导]不仅硫酸铵、硝酸铵与NaOH 共热可生成NH3,许多事实证明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NH3,由此大伙儿讨论如何检验某无色晶体是不是铵盐或者如何证明某溶液中是否会有铵离子?

[组织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依照上边所得到的结论: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能使红色的潮湿石蕊试纸变蓝的NH3气,因此可将无色晶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或在待检液中加NaOH 溶液加热,看是否能产生可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且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假设能生成那么讲明无色晶体是铵盐或该溶液中含铵离子,否那么那么不是或无铵离子。

[评判]大伙儿讨论的结果专门正确,也正是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铵离子的存在,因此也是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

[板书]3. NH +4的检验

原理:NH +4+OH-==== NH3↑+H2O 现象:产生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播放录像]小专辑?铵盐的用途与化学肥料?

[生]观看录像,结合教材P12内容得出铵盐的要紧用途是用作氮肥。

[板书]4. 铵盐的用途:要紧用作氮肥

[演示实验1—6]按图1—15所示安装仪器,在操作中能够让学生代表参与安装和加药品,同时注意:①铁夹子夹试管的位置,②试管的倾斜方向,③固体药品的添加方法,④导气管伸入试管中的长度,⑤酒精灯的正确使用,⑥棉花团的处理等。

[师]这确实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差不多方法。 [板书]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

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设疑]此反应的原理和装置有何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专门相似?

[生]该反应的特点是属于固+固?→??

气体,与学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专门相似,装置也一样。

[板书]2. 装置特点:固+固?→??

气体,与制O2相同。 [设疑]用什么方法收集氨气?如何检验氨气已收集满?

[生]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假如氨气已收集满必定会有余外的气体逸出,故可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假设变蓝那么讲明已收集满。因此,也可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假设有较多白烟产生亦讲明已收集满。

[板书]3.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 △ △

4. 验满:〔1〕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2〕蘸浓盐酸的玻璃棒

[设疑]如何得到干燥的氨气,所用干燥剂有何要求,常见的能用来干燥氨气的干燥剂有哪些?

[生]氨气是碱性气体,因此最好用碱性的干燥剂,常见的如碱石灰,生石灰等。

[师]无水氯化钙尽管是中性的干燥剂,但因其能与NH3生成CaCl2·8NH3而消耗大量NH3,故不能使用。

[板书]5. 干燥:用碱石灰或生石灰在干燥管或U 型管中干燥。

[师]大伙儿注意到在试管口塞有一团棉花,而且用水浸湿了,其作用有两个:一是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所制氨气不纯;二是浸湿后可吸取余外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板书]6. 吸取:用浸湿的棉花团。 [投影小结]氨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物 Ca(OH)2和NH4Cl

反应条件 加热

收集方法 向下排空气法

检验氨气收集满的方法 把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看是否

变蓝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用水浸湿的棉花团吸取余外的NH3

[师]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分清氨和铵,不要把二者混淆了。

铵〔NH 4〕 氨〔NH3〕 组成 由一个氮原子与四个氢原子组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由一个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组成呈

电中性

电子式

结构式

空间构型 正四面体,键角109°28′ 三角锥,键角107°18′

存在 氨水、铵盐中,铵离子不能单独存在 氨、液氨、氨水中能够单独存在

化合而生成NH3气,是化肥工业的基础。

[板书]四、氨气的工业制法

N2+3H2=========2NH3

[投影练习]氯化铵和氯化钠可用以下哪一种方法分离〔 〕

A. 加入氢氧化钠

B. 加入AgNO3溶液

C. 加热法

D. 加入一种合适的酸

E. 加入水

[解析]物质的分离不同于鉴不,鉴不是采取一定的方法,能将两种或几种物质辨论出来就可。而分离是将几种成分采取一定的措施分离成各单一的成分。

分离中依照物理性质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比如依照各组分的溶解性不同,用过滤的方法分高温高压 催化剂

离;依照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也可依照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加入某些试剂,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分离。

依照以上分析,题目所给NaCl 和NH4Cl 只能用化学方法分离,因为两种物质中都含Cl-,因此加AgNO3或加酸都起不到分离的作用,加入NaOH 只能鉴不NaCl 和NH4Cl ,而达不到分离的目的。两种物质又均易溶于水,因此加入水也无法分离。那么方法只有一种,利用铵盐的不稳固性,及NH3的化学性质,选用加热法。

[答案]C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两个咨询题即铵盐的性质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较有规律,物理共性均为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化学性质一是热不稳固性,二是与碱共热可放出氨气,也正是利用此性质既能够作为检验铵根离子存在的方法,也能够作为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原理。因此,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要从原理、装置特点、收集方法、验满、干燥、吸取等一系列方面去明白得和把握。

[布置作业]P13二、1,4,5;三、2,3;四、2

●板书设计 二、铵盐

1. 铵盐的物性共性:差不多上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

2. 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分解 NH4Cl====NH3↑+HCl ↑ 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 ↑+CO2↑

〔2〕铵盐与碱的反应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NH4NO3+NaOH====NaNO3+NH3↑+H2O

〔3〕铵离子的检验

原理:NH +4+OH-====NH3↑+H2O

现象:产生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4〕铵盐的用途:要紧用作氮肥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

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2. 装置特点:固+固?→??气体,与制O2相同

3.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4. 验满:〔1〕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

〔2〕蘸浓盐酸的玻璃棒

5. 干燥:用碱石灰或生石灰在干燥管或U 型管中干燥

6. 吸取:用浸湿的棉花团 △ △ △ △ △ △

四、氨气的工业制法

N2+3H2 2NH3 ●教学讲明

铵盐的性质及铵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点,第一实物展现几种铵盐,然后演示在水中的溶解情形,铵盐的热分解以及与碱共热的实验,整个过程让同学们亲自参与操作,然后得出正确而真实的结论,如此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分析、观看咨询题能力,也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启发学生从内外因关系动身,设计制NH3的不同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向灵活性、灵敏性和多样性方向进展。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最新沪教版化学高一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和实心球模型,都是错误的 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质子决定元素种类;质子和中子决定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的书写 熟练背出1-18号元素 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 过滤的操作(p24页的思考题) Ca2+、Mg2+、SO 42-离子除杂顺序:Na 2 CO 3 在BaCl 2 之后 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 2O→(通电)2NaOH+H 2 ↑+Cl 2 ↑ 阴极:H 2和NaOH(酚酞变红) 阳极:Cl 2 (检验: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l-的检验:加AgNO 3,产生不溶于稀HNO 3 的白色沉淀Ag++Cl-→AgCl↓ 氯化氢不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盐酸使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前者无H+) 制HCl和Cl 2 方程式及实验装置系列(注意:1微热方程式2除杂3尾气吸收)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与水不能喷泉,HCl可以(1:500) 氯气与铁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注意与Fe与HCl反应产物区别 氯气与钠,铜,氢气反应方程式,现象,条件 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注意可逆符号) 新制氯水成份:三分子四离子;久置氯水成份。 HClO a.强氧化性(氯水滴在紫色石蕊试纸的现象) b.不稳定性(HClO见光分解方程式) c.弱酸性Ca(ClO) 2+2CO 2 +2H 2 O→Ca(HCO 3 ) 2 +2HClO 氯气与NaOH,漂粉精(制法,使用,失效)方程式;漂粉精主要成份,有效成份 溴和碘的提取:2I-+Cl 2→I 2 +Cl-。 Br 2 深红棕色液体,密度>水,易挥发,有毒,水封。 I 2紫黑色固体,蒸气呈紫红色,易升华用于分离碘,I 2 的检验:淀粉。 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氯水,溴水,碘水。 Br 2和I 2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用于萃取,仪器:分液漏斗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 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知识点5】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根据c(待测)=c(待测)V(标准) V(标准)因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标准)的变化,及分析结果。 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 2.常见误差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c偏高: ①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③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④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⑤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⑥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⑦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⑧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⑨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c偏低: ①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③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④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⑤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⑥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⑦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⑧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⑨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⑩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②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 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高三化学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一、氮气和氮氧化物 1、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空气中78%(体积分数)是氮气。 氮分子(N 2)为双原子分子,结构稳定,决定了氮气性质的稳定性,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生产上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N 2 + O 2 2NO N 2 + 3H 2 2NH 3 2、固氮作用: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自然固氮 → 闪电时,N 2 转化为NO 生物固氮 →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 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 工业上用N 2 和H 2合成氨气 3、氮氧化物(NO 和NO 2):氮元素有+1、+2、+3、+4、+5等五种正价态,五种正价对应六种氧化物:N 2O 、NO 、N 2O 3、NO 2、N 2O 4、N 2O 5。其中N 2O 3和N 2O 5分别是HNO 2和HNO 3的酸酐。NO 是一种无色还原性较强的气体,易被O 2氧化为NO 2,NO 2是一种红棕色的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的气体,氧化性强,能氧化SO 2,能使湿润的KI 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气体,常用碱液(NaOH 溶液)吸收。 二、氨和铵盐 1、氨的合成: N 2 + 3H 2 2NH 3 2、氨气的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L -1 ,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 3 。 放电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高温高压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二章测试题考试

第一、二章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 2H2S(g)+O2(g)=2S (s)+2H2O(l) △H=Q2 kJ/mol 2H2S(g)+O2(g)=2S (s)+2H2O(g) △H=Q3 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Q1>Q2>Q3B.Q1>Q3>Q2C.Q3>Q2>Q1D.Q2>Q1>Q3 2.已知H2(g)+Cl2(g)=2HCl(g) △H= ―184.6kJ·mol-1,则反应HCl(g)= 1/2H2(g)+1/2Cl2(g)的△H为( ) A.+184.6kJ·mol-1B.―92.3kJ·mol-1 C.+92.3kJ D.+92.3kJ·mol-1 3.已知:H2(g)+F2(g)===2HF(g) △H= -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4.已知:(1)Zn(s)+1/2O2(g) = ZnO(s) △H =-348.3 kJ/mol (2)2Ag(s)+1/2O2(g) = Ag2O(s) △H =-31.0 kJ/mol则Zn(s)+Ag2O(s) = ZnO(s)+2Ag(s)的 △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高一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高一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高中化学《氨 铵盐》说课稿1

化学说课稿:《氨铵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

上海市2021版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上海市2021版高二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8题;共36分) 1. (2分) (2017高二上·包头期末)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 ﹣OH与组成元素相同,含有的电子数也相同 B . 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是2,3,4﹣三甲基﹣2﹣乙基戊烷 C . 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示意图: D . 乙炔的最简式:CH≡CH 2. (2分) (2016高二下·海口期中) 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的是() A . B . C . D . CH3CH2OH 3. (2分) (2016高二下·临漳期中) 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以下是四种毒品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四种毒品中都含有苯环,都属于芳香烃 B . 摇头丸经消去、加成反应可制得冰毒 C . 1mol大麻与溴水反应最多消耗4mol Br2 D . 氯胺酮分子中环上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4. (2分) (2018高二下·阳江期末) 下列各组中两个变化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 . 由苯制硝基苯、由乙醇制取乙酸乙酯 B . 乙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水溶液褪色 C . 由HO-CH2-COOH制、由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D . 由氯乙烷制乙烯、由溴乙烷制乙醇 5. (2分) (2015高二下·咸阳期中) 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 .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B . 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 C . 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 D . 烯烃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 6. (2分) (2016高二下·海南期末) 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另外氢原子不同的方法是() A . 1 mol乙醇燃烧生成3 mol水 B . 乙醇可以制饮料 C . 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 . 乙醇代替汽油做燃料,污染小,更环保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全套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1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 +=Zn 2++H 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②满足所有守衡 总反应是:Zn+2H+=Zn2++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1.复习重点 1.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5.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难点聚焦 1.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体积,指一定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体积的大小决定因素有:(1)物质所含微粒数的多少。(2)物质微粒间距离的大小。(3)物质微粒本身的大小。在这三个因素中,我们先固定其一,比如我们取1mol物质,那么微粒数目固定为NA个,讨论其余两个因素对物质体积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由于物质微粒本身大小比微粒间的距离要大得多,所以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1)、(3)两个因素,而又由于不同的固体、液体本身的大小有较大差异,所以即使物质的微粒数相同,体积相差也较大。对于气体体积来说,由于气体的体积受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的影响较大。所以讨论气体体积之前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比较。 而对于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弱,使得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而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本身大得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气体分子本身大小的10倍。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内因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同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这一内因又和温度及压强这两个外因有关,所以在谈到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须讲到温度和压强,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气

体体积在微粒数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由微粒间距和微粒本身大小决定的,而对气体来说微粒间距远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所以气体体积主要是由微粒距离决定的,在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间平均距离近似相等,所以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数相同的气体体积近似相等。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由此可见气体的体积比在同温同压下必等于分子数比。由此可以导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间的关系: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2)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 此外还在运用时要结合物理中的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同温时,其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气体体积与热力学温度在同压条件下成正比。 3.气体摩尔体积的常见应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即可导出其质量便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据此可求出未知化学式的气体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可求出1L气体的质量即气体密度。反之也可由气体密度求摩尔质量。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比叫气体的相对密度,可据以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如某气体对 的相对密度为15,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常见的有: (1)由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

(新)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高中化学_氨气和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 (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①学生的经验分析 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 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另

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 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 “氨和铵盐”是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氮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可逆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1.下列物质不与氨反应的是() A.H2SO4B.HCl气体C.NaOH D.H2O 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条件下能稳定共存的是() A.NH3、O2、HCl B.N2、H2、HCl C.CO2、NO、O2 D.H2S、O2、SO2 3.下列物质中可用来干燥NH3的是()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docx

最新整理高二化学教学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 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3氨铵盐3氨铵盐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3氨铵盐3氨铵 盐 [教学目标] 1.认识氨的分子结构式,电子式及性质 2.氨的实验室制法 3.铵盐的性质及氨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 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原理 [板]一、氨 1、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生板]氨的电子式 [咨询]氨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是多少?是非极性分子依旧极性分子? [板]2、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容易液化,气化时要吸取大量的能量,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溶解度是700 [咨询]在标准状况下氨的溶解度是700,求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列出表达式即可〕注意:氨水的溶质是氨分子 [实验6-1]氨溶于水,喷泉实验,在所得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实质是弱碱性〕 [板]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与OH。[讲]氨溶于水,在大部分的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小部分电离成NH+ 4 一水合氨是一种弱碱。 [板]NH3+H2O NH3·H2O NH+ +OH- 4 [强调]可逆符号,讲明反应是可逆的。 [咨询]氨水中存在的除水分子外最我的微粒是什么?〔一水合氨〕 [讲]一水合氨对热不稳固,加热易分解 NH3·H2O = NH3↑+H2O [咨询]向饱和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能不能有氨气放出,什么缘故?〔能有氨气放出,NaOH 溶于水,放热,降低了氨气的溶解度,氨气要逸出〕 [比较]液氨和氨水的区不〔学生回答表〕 [板]〔2〕氨与酸反应 [实验6-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 [板]NH3+HCL=NH4Cl [咨询]该反应发生时,生成了什么键?〔形成了配位键〕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 =H2O(等物质的量反应)。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 n酸=n碱,C酸. V酸 = C碱. V碱【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 上往下读,最大量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 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 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 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 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 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 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③.用滴定管分别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③.用滴定管分别装入标准液,先排出气泡让尖嘴充满溶液,然后调整溶液到零刻度或

(完整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完整版).docx

《原电池》练习题 选择题 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 .在 AgCl 悬浊液中加入 KI 溶液充分振荡Ag+ + I- = AgI ↓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O2+ 2H2O + 4e- == 4OH- 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2e- == Cu D.钢铁发生电化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 - 2e- == Fe2+ 2.常温时,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其中溶液pH一定或可能等于7 的情况共有 ①pH=2盐酸和 pH=12 NaOH溶液②pH=2醋酸和 pH=12 NaOH溶液 ③pH=2盐酸和 pH=12氨水④pH=2某酸和 pH=12 NaOH溶液 ⑤pH=2盐酸和 pH=12某碱溶液⑥pH=2硫酸和 pH=12 NaOH溶液 ⑦pH=2盐酸和 pH=12 Ba(OH)2溶液⑧pH=2硫酸和 pH=12 Ba(OH)2溶液 A.5 种B.6种C.7种D.8种 3.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在含大量 Fe3+的溶液中: NH4+、 Na+、Cl—、SCN— B.在强碱溶液中: Na+、 K+、AlO 2—、CO32— + )=10— 13+3+2—— C.在 c(H mol/L 的溶液中: NH 4、 Al、SO4、 NO3 —— D.在 pH=1 的溶液中: K +、Fe2+、Cl、NO3 4.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NaX、NaY 、 NaZ 溶液,其 pH 依次为 7、8、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HX 、 HY 、HZ 三种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Z> HY >HX B.HX 是强酸, HY 、HZ 是弱酸,且 HY 的酸性强于 HZ C.X -、Y -、Z-三种酸根均能水解,且水解程度Z->Y ->X - D.三种盐溶液中X -、 Y -、Z-的浓度大小顺序为c(Z-)>c(Y - )>c(X - ) 5.一定温度下,将 a mol PCl5通入一个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PCl5(g)PCl3(g)+Cl 2(g),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的压强为 p1,此时向容器中再通入 a mol PCl5,在相同温度下再次达到平衡时,测得压强为 p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2p1>p2B.PCl5的分解率增大C.p1>p2D. Cl2的体积分数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