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总复习

生态学总复习
生态学总复习

绪论

1.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典生态学研究分为哪几个组织层次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三大类、

生态学认识问题的角度、生态学认识问题的方式、生态学研究问题的步骤

生态学、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生境、生态因子、密度制约因子、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与驯化

1.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几方面(作用特征)?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如:锶可补偿钙、CO2补偿光弱。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光照、温度);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地形坡度);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各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宽、对另一种耐受性很窄。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2)同种生物,随着发育阶段、年龄,季节、栖息地的不同,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耐受限度不同;

3)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4)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驯化: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à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化驯化可能:生物特性差异,诱导条件差异;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第二章

春化现象、气候驯化、冻害与冷害区别、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黄花现象、光合能力、

发育阈温度、有效积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现象、

1.植物对光产生哪些适应?

绿色植物、绿藻、红藻、褐藻和硅藻光合色素的差异; 高山植物含花青素(避免紫外线损伤)、叶面缩小、毛绒发达。

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秋季落叶;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能力;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生理差异:光合效率、细胞、叶绿体多少;形态差异:叶子大小、厚薄等2.简述火(风)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风:风向、风速—具有能量风能;

(1)风对生物的生长及形态的影响植物:植物粗矮化、叶面积减小、树皮厚、根系发达,如“旗形树”。动物:致密的外皮,羽、毛较短,如沙鸡(2)风的传播和运输作用植物:风媒植物;动物:无翅现象、迁飞性昆虫(黏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化学信息(嗅味);(3)风的破坏作用(飓风、龙卷风、焚风)(4)防风林(防风固沙、涵养水分)

火的有益作用:①物质再循环、无机肥料②自然更新、有益抗火物种的竞争;③高温刺激种子萌发、松柏幼苗扎根;

火的有害作用:①生态系统平衡;②土地侵蚀③土壤肥料(N,S元素);④自然景观

春化作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发育阈温度:植物和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低于某一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就停止,高于这一温度,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植物和外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有效积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冻害与冷害的区别:当温度低于-1°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另一种是冷害,指喜温动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者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或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黄化现象: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光合有效辐射: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380~710 nm波段的辐射能。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能力:在辐射能饱和、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正常、其他生态因子最适时的植物光合作用速率。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这一点的光照强度称光饱和点。

第三章

田间持水量、湿生/中生/旱生植物、渗透压、等渗/低渗/高渗动物、

1.空气中CO2的浓度升高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C3和C4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

应有何不同?

CO2可以成为限制因素:强光下的光合作用、高产作物。增加CO2浓度可提高产量,如温室内调控CO2浓度,。不同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C3、C4植物对大气CO2浓度的反应也不同。C3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十分明显,显著增产,而C4植物则对CO2增加反应不明显,所以C3与C4植物相比,C3植物利用CO2效率低。

2.盐碱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形态上植物矮小、干硬、叶不发达、蒸腾面小、气孔下陷、表皮有厚外皮、灰白绒毛;结构上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贮水细胞;生理上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如盐角草、海莲子。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如红柳、红砂等。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如:蒿属、凤毛菊。

3.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参考答案:根据生长环境不同,植物能进化不同的类型.如仙人掌就是茎进化成了肥厚肉质茎,叶子退化为针状刺,茎能存水,叶子又能减少蒸腾.但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境形态也不一样.有些陆生植物长到水边的话就会叶片较大二肥厚,再干旱环境中又会叶片变小来时

硬环境.很多陆生植物为了适应干旱就在叶片表面形成蜡质层,减少蒸腾.同时根性尽量向下

长以利用地下水.若仙人掌的地上部分仅仅几十厘米高,但是地下根能达到几十米.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à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

田间持水量: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 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含量最大值,是土壤毛管悬着水达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等渗动物:如软骨鱼这些动物不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或得水,但随代谢废物的排泄损失一部分水。补充水分方法:从食物中得到:饮用海水并排出海水中的溶质;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代谢水

低渗动物:如海洋硬骨鱼由于渗透作用失去一些水,会从食物、代谢中或海水摄入更多的水,其中喝水是主要来源。保持低渗:喝水同时吸入盐,对多余的盐类排除方法:尿液量;鳃通过主动作用把盐类排出体外

高渗动物:体外的水会渗透到体内,不需要饮水、食物和代谢过程中摄取水,而是借助于排泄器官把体内的过剩水排出。

变渗:如洄游鱼类

四第四章

构件生物、单体生物、无性系分株、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集合种群、局域种群、种群斑块、周转、集合种群动态、种群生态学、植物建筑学结构、同生群、世代时间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o、种群平衡、最小可存活种群、生态入侵

1、自然种群3个基本问题?

种群动态、种群调节、集合种群动态

2、种群动态学?研究那些问题(4个)?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有以下四个问题:有多少(数量和密度);;

那里多那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种群统计学?哪3类指标?

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指标: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

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4、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哪3类?成群分布形的原因。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原因::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随机分布: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成群分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5、解释人口控制的2条途径(用增长率r的公式)。

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r)=出生率-死亡率r=lnR o /TR o为世代净增殖率,T为世代时间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 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6、简述逻辑斯蒂克方程的公式、含义?其曲线长划分为那几个时期?重要意义的体现.

S曲线可以解释并描述为非密度制约增长方程乘上一个密度制约因子,就得到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 五个时期: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种群个数减少,密度增加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量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2/K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7、简述种群波动的原因。什么是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

种群波动的原因:环境的随机变化——天气等à环境容量;时滞(延缓的密度制约)——出生率、死亡率时滞,种群超过K值à缓慢减幅振荡à达到平衡密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种群振荡周期发生,混沌波动,可预测。

不规则波动:环境的随机变化造成的不可预测的波动。

周期性波动:通常由捕食或食草作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8、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简述行为、内分、遗传调剂学说的主要观点。

行为调节(Wyune-Edwards学说):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

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学说):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这种生理反馈机制使种群增长受到停止或抑制,社群压力降低;主要适用于兽类(鼠尸体研究表明)。

遗传调节-(Chity学说):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得到调节;种群内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的基础;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其生存能力不同遗传与生物的行为、扩散等因素一起对种群数量进行调节。

9、局域种群、集合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由空间上互相隔离, 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地方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生境斑块种局域种群的集合。

局域种群: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在一个区域内所有的局域种群构成一个集合种群。局域种群数量不稳定,变动大,也可能灭绝,但从集合种群整体上看,种群数量可能比较稳定。

10、集合种群动态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

局域种群的连续周转、局域灭绝和再侵占。周转:局域种群灭绝à现存种群个体扩散à

占据生境斑块à新的局域种群。

11、论述集合种群的意义与应用。

景观管理:生境斑块的面积、隔离——被占领概率;

保护生物学:害虫防治——范围确定、同步措施;

自然保护区:环境破碎化——种群动态(局域种群与集合种群转化)、遗传进化结局;人工迁入。

生态学研究的3个空间尺度: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地理尺度;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形态、发育可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昆虫。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先发育成构件,再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珊瑚等。

无性系分株(ramets):构件生物个体的连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物种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生命表的类型:动态、静态、综合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r m):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 ,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

集合种群的动态:生境斑块被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表现:局域种群的连续周转、局域灭绝和再侵占。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建的空间排列。

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个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

种群平衡:种群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等,在一定时期维持相同的数量水平的状态。

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集合种群:由空间上互相隔离, 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地方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生境斑块种局域种群的集合。

局域种群: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斑块: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

世代时间:生物从一次繁殖结束到下一次繁殖结束的时间间隔。

最小可存活种群:一个种群在不需要补充外来血缘的条件下可以生存繁衍的种群大小。

周转: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的通过量与总存量之比。

非密度制约因子:影响出生和死亡、迁入与迁出因素的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个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长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第五章、第六章

生物种、地理变异、渐变群、地理亚种、自然选择、适合度、选择系数、遗传漂变、遗传瓶颈、建立者效应、适应辐射

1.“达尔文魔鬼”

一个理想的具高度适应性的假定生物体应该具备可使繁殖能力达到最大的一切特征:在出生后短期内达到大型的成体大小,产生许多大个体后并长寿。

2.生活史,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

3.生活史对策,K-对策与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优缺点)?

r-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K-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

4.“两头下注”理论?

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出生率、幼体死亡率、成体死亡率等)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生产后代(也就是多次生殖)而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应该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单次升值)。

5.Grime的CSR三角形

杂草型(R型)适应低胁迫+强干扰生境,把主要资源和能量用于繁殖,相当于r选择种。竞争型(C型)适应低胁迫+低干扰生境,把主要资源和能量用于生长,相当于K选择种。胁迫型(S型)适应高胁迫+低干扰生境,把主要资源和能量用于维持生存,介于r选择种和K选择种之间。

生物种: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生物群体单位,同一个种的成员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共同的祖源,在通常情况下生殖隔离,即不与他种杂交,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现时的或历史的)。生物种既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地理变异: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种群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渐变群:环境压力在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

地理亚种: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不连续,或物种种群隔离则会形成地理亚种。

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对于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而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适合度: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适合度越大,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

选择系数:测量某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程度的数值。是表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遗传漂变: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

建立者种群:以一个或几个个体为基础就可以在空白生境中建立一个新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立这种群。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属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

适应辐射:一定进化时间内,物种因适应不同的生态位而分化出新的物种的过程。

第七章

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填空) ?

竞争 捕食、自相残杀 互利共生 寄生

2.为何集群生活成为许多动物的重要适应特征?

集群生活的生态意义,见下面。

3.简述生态位概念,并指出与生境、分布区概念的区别。

生态位 (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地位(n-维生态位);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蟾蜍)。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分布区:某一动植物科、属、种或群落类型在地球表面的整个分布范围。

4.论述如何管理好草原。

种间关系: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关系类型: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和共生

最后产量衡量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值差不多总是一样的。即 W :表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 :为密度Y :为单位面积产量K :为常数

意义: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良好,构件多,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由于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中交错,对光、水、营养物质等竞争激烈,在有限资源中,个体生长速度低,个体变小。

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

-3/2自疏法则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面积、动物、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节

动物婚配制度的定义、类型、环境因素

婚配制度: 是指内婚配制度的类型,配偶数目,持续时间,对后代的抚育。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天鹅、丹顶鹤。 多配置:一雌多雄(不多见。如距翅水雉)、一雄多雌制 (普遍)

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的资源质量和分布(食物、营巢地)

他感作用概念及生态学意义

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存在于种内和种间。(如黑胡桃、鼠尾草)

克生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 生物碱、配糖体等。 i

K d =?=W Y

生态意义: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歇地形象(如早稻分泌-抑制幼苗);

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类的选择性、消退。

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

集群生活概念及生态学意义、阿利氏定律

概念:动物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生态学意义: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集群利于取食;集群利于共同防御天敌;有利于动物繁殖和抚育幼体;集群易进行迁移或迁徙。

阿利氏定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定律。

无性、有性繁殖优缺点:无性生殖:迅速占领生境、保证遗传的稳定性。有性生殖:产生不同基因型的后代、适应变化的环境。

Fisher氏性比理论:雄体:雌体

F isher氏性比理论:性比趋于1:1。稀少型有利,数量少的性别具有较高的适合度,进化纠正性比偏离。两性相等投入:便宜的性别具有更多的个体数(如条蜂)。

局域资源竞争和局域交配竞争(雄仔扩散、生殖成效最大化。如螨,雄螨出生前就完成交配并死去)

让步赛理论:拥有奢侈特征的个体,有好的基因

Fisher氏私奔模型:两性同时对选择特征编码,遗传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要求相同资源的两个物种不共存与一个空间;长期共存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剧烈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竞争类型、一般特征:

种间竞争的类型: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个体间不直接作用。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的特征: 不对称性;对不同资源竞争的结果相互影响:(如,枝、叶竞争相互影响)Lotka-Valterra模型:假设两个物种,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蒂模型;若将两个物种放在一起,他们发生竞争,从而影响其他种群增长:假设α表示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个体,对于物种1的效应。β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体,对于物种2的效应,则有逻辑斯蒂方程:dN1 /dt = r1N1 (1-N1/K1–αN2/K1)

dN2 /dt = r2N2 (1-N2/K2–βN1/K2)

种间竞争结果:K1>K2/β,K1/α> K2,物种2被排斥,物种1取胜;K1K2/β,K1/αK2,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概念及生态位分化

生态位(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地位(n-维生态位);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蟾蜍)。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的空间;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生态位分化:资源利用曲线:生态位重叠导致中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灭亡或生态位分离;极限相似性: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实际生态位扩张的现象(如以色列“沙鼠”)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变化的现象(如“收获蚁”的下颌,“达尔文雀”

的喙)

协同进化(红皇后效应):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红皇后效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比喻猎物的进化对策,保证自己不被灭绝。

食草作用:1)危害-补偿作用;2)植物防卫;3)植物-动物相互动态

食草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补偿作用:

危害:随受损部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

补偿:自然落叶减少、单位光和面积提高、增加种子重量。

植物的防卫反应:毒性与味道:车轴草(氰化物)、烟草(尼古丁)防御结构:钩、倒钩、刺;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动态:放牧系统:植物-食草动物相互作用系统适度放牧维持较高的生产力;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寄生物-寄主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对寄主生活的适应;感官和神经系统退化;超强的繁殖能力(如蛔虫大量产卵);复杂的生活史,转换寄主。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免疫反应:细胞(白细胞)免疫反应,特定蛋白(抗体),提高免疫力;行为对策:整理毛、羽(喙),逃离病区(驯鹿);

植物、低等动物的反应:防御化学物质、局部细胞死亡(烟草花叶病毒)、落叶(黑杨—蚜虫瘿)。

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有害负作用→→减弱→→互利共生

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相互动态:

与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类似:寄主密度增加→寄生物广泛扩散和传播→寄主种群因流行病而急剧缩小→寄主提高免疫力→易感种群减小、疾病传染力下降→新寄主加入(密度增加)→……

与捕食者-猎物种群类似的寄主种群循环:寄主密度增加→寄生物扩散和传播的机会增加→寄主种群因流行病而缩小→寄生物种群也随之减小→寄主种群上升→……

社会寄生物:寄生者不摄取寄主组织,而是让寄主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

共生作用

偏利共生: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类型

典型的偏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支撑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和空间资源。

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共生性与非共生性互利共生:植物与菌根、根瘤菌;植物与昆虫、清洁鱼与顾客鱼。

1、专性互利、兼性互利;

2、传粉、种子散布;

3、防御性互利

4、共生性互利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条件: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捕食者和猎物数量相关;无捕食者时猎物指数增长、无猎物时捕食者指数减少

模型:dN/dt = r1N-εPN;dP/dt = r2P-θPN猎物零增长: r1 N = εPN或P = r1/ε 捕食者零增长:r2P = θ PN 或N = r2/θ

不论种群起始数量如何,都出现猎物和捕食者数量交替升降的循环。

第八章

生物群落、生活型(谱)、最小面积、优势种、建群种、盖度、层片、趋同适应、边缘

效应、群落季相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2)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空间成层、营养结构、季相变化)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演替)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生境,区域和全球)7)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错区(环境梯度…)8)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优势种)

2.最小面积法?

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

热带雨林,50×50㎡;常绿阔叶林,20×20㎡;针叶林及落叶林,10×10㎡;灌丛,5×5 或10×10㎡;草地,1×1 或2×2㎡

3.物种多样性的两种涵义?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4.香农威纳指数,公式?

Shannon-Weiner指数:H =-ΣP i log2P i

式中P 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P i=N i/N。

5.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随哪些条件而变化?

空间物种多样性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极地企鹅例外);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水体: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

时间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物种多样性会降低

6.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较高;生态环境恢复原状的可能性较小;生态环境变化快,恢复困难。

生物群落: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通常指哪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à单建群种(单优种)群落(北方),共优群落(热带)。

最小面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种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层片:由占据一定小环境的相同生活型或相近生活型植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时间特征和植物环境的群落亚单位。

群落中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的集合。

同一层片的植物属于同一生活型类别。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群落环境。每一层片在群落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群落季相:群落优势生活型和层片结构的季节变化引起的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第九章

群落的内部动态:季节和年间变化(波动)

群落的演替:概念、演替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系列(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演替方向(进展、逆行)、不同的演替观、演替模型、演替学说

影响演替的因素:内因(植物的繁殖体、动物活动、生物关系改变、内部环境改变);外因(环境改变、人类干扰)

演替与群落功能:森林经营,植被恢复。

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演替顶极

1.什么是群落波动

群落的年际变化即群落波动。

波动的性质: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更替现象;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但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波动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

波动的特点: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如:(稳定性)木本>草本;常绿木本>夏绿木本;成熟的>发育中的。)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不同气候带的波动性不同;(如:湿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波动的可逆,但不完全可逆性。

2.什么是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 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3.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说

单元顶级论

H. C. Cowles 和F. E. Clements(1916)提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

顶极群落: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个演替的终点为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的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群落。非正常的顶极

自然状态下演替总是向前发展的,是进展演替。

多元顶级论

如果一个植物群落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能自行繁殖结束演替过程,就可以认为是顶极群落;

气候顶极是顶极群落的一种类型,但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

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极,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顶极。

顶级格局说

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

格局中分布最广泛的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称为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群落。

演替(succession):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 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荒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

进展演替:植物个体数量增多、群落结构复杂化、群落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相反,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的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改造轻微。是指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演替顶极: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

第十章

1. 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一二级)相同或相似、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如寒温性针叶林、温带草原。

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 如兴安落叶松群系、大针茅群系。

中国植被分为:

10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29个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

560多个群系:如兴安落叶松群系、大针茅群系。

更多的群丛组:如羊草+大针茅群丛组

不计其数的群丛:如羊草+大针矛+黄囊苔草原;

2. 什么是排序?两类排序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群落排序:对群落调查的样地按照相似度次序,分析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次序。

群落的环境排序:如温度变化、土壤pH值变化等;

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中物种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次序。群落特征本身排序:如物种差异、盖度等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生产者、初级生产、生态平衡、生态金字塔

1.什么是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特征: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营养级数目受

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能量在流动中巨大损失,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超过5-6个;动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功能类群分为哪几类?各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

成为一个功能整体的?

生产者:有根的植物或漂浮植物、体型小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方式联系啊为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初级生产:自养生物的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来表示: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一般每一个营养级所包括的有机体数目,沿食物链向上递减。

比较: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

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

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库、生物放大

1.简述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碳循环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重要意义: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的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构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对碳循环的重大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2.生物圈:是一个由生命控制的、统一的、动态整体系统,生物圈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的参与, 同时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 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库:贮存一定数量元素的某种生态系统组分称为该元素的库;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有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水体库等。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沒陆地; 全球气候经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第十四章

热带雨林:分布于高温、高湿的热带气候环境,群落结构层次不明显、层间植物丰富的木本植物群落。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气候区域,由常绿阔叶乔木形成的森林群落。。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分布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夏季长叶、冬季落叶乔木形成的森林群落。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寒温带半湿润地区,以针叶树为建群种形成的森林群落。

草原:分布于温带半干旱地区,以耐寒的旱生丛生禾本科植物为建群的草本群落

荒漠: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旱地区,以超旱生木本或草本植物为建群稀疏群落

冻原:分布于寒带地区,如北极圈附近和高山地区,以垫状植物为外貌形态。

沼泽: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以多年生湿生或水生植物为建群的植物群落。

生态学课后作业

绪论 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发展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3、世界上当今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有何侧重? 4、如何用生态学观点,阐述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人口、环境问题? 5、生态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哪些? 2、生态因子有哪些作用特点? 3、试述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4、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5、水对于动物的生态意义。 第三章 1、种群统计有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种群年龄锥体可划分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和发展趋势。 3、如何编制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Deevey存活曲线分为哪几类? 各适应哪些生物。 4、何为内禀生长率(Andrewartha 定义),怎样进行关键因子分析(key factor analysis)。 5、种群有哪几类增长模型?试分别列举之。 6、逻辑斯谛方程经历几个发展期?请写出逻辑斯谛方程。 7、自然种群变动有哪些特点。 8、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选择方式?物种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9、试述种群进化的生态对策(bionimic strategy)。 10、动物有哪几种婚配制度? 11、什么是高斯(Gause)原理?竞争有哪些基本特征? 12、谈谈捕食与被捕食之间的相互适应,试述Lotka--Voltera方程。 第四章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种群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群落的性质如何? 2、何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它们分别产生怎样的生态现象?(同种群部分结合起来) 3、何为Raunkiaer频度定律?它说明了什么? 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多样性描述的指数常用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比较分析层片和层次的生态含义及异同点。 6、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叶子大小能说明该地的哪些环境条件?为什么?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最新生态学简答题

1 第一章 2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3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4 过于广泛。 5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6 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7 8 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9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 种群生态学。 10 11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12 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13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14 比较抽象。 15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16 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17 18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19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20 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21 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2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23 24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25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26 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27 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28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 29 30 单位是生态系统。 31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32 33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4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35 36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37 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38 39 40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1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42 期。 43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 知识; 44 45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学》大作业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院系: 学号: 班级: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 “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0603)《景观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 第一批次 [单选题]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B [多选题]廊道及网络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等。 A:连接度 B:环度 C:曲度 D:间断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一个景观包括()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A:空间上彼此相邻 B:功能上互相有关 C:发生上有一定特点 D:时间上静态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基质是()的景观要素。 A:占地面积最大 B:连接度最强 C:干扰最小 D: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组成单元或景观要素主要有()等基本类型。 A:斑块 B:廊道 C:网络 D:基质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地貌 B:气候 C:自然干扰 D:人为干扰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景观中许多廊道,如道路、沟渠、树篱等,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 ( )。 A:廊道 B:结点 C:网眼 D:网络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如果某种景观要素类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 A:廊道 B:斑块 C:基质 D:网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是由不同()组成的镶嵌体。 A:生境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主要与()密切相关。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A 第二批次 [论述题]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论述景观的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论述题]什么是景观连接度? 参考答案: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论述题]什么是边缘效应? 参考答案: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多选题]生态廊道主要由()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A:植被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部分简答题

1.How do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ism differ? In what way does environmentalism depend on the science of ecology?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在于探讨未受人为干扰或已遭人为破坏的环境当中生命的综合关联,并进而细究不同生境与其生物群落之间的互为关系,甚至于阐析各种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方式。 环境保护则概指凡为维护自然状态之环境或为消弭已经出现的环境危害所做出有利于人类生活福祉的种种措施。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区别:环境保护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环境确保措施的总和。生态学则涵盖了所有环境因果关联性的总和。两者意义的差别在于,一个强谓「措施」,另一则是强调「关联性」。在构思一项环境整治方案当中,若仅考虑措施的单一性质,而忽略其生态学上的多种关联性质,其结果往往有可能引发出新的环境危机。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物防治. 第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 第三,净化环境 第四,使已被破坏的环境恢复 第五,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种植人工林 2.Define the term Population, community, ecosystem, landscape ,biome, and biosphere. Population种群概念:是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community,生物群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landscape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地理空间单元。是生态系统之上的层次。 biome生物群系:根据地带性植被所划分的生态系统类型。 biosphere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 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 3.How do you understand natural selection, genetic drift, adaptation,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自然选择,是对表型的选择,就是通过对具有不同表型(因它们具有不同的基因型)个体的筛选从而影响基因频率。 遗传漂变,就是由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进化,是有方向性的改变,尤其是遗传上的改变或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 适应,是指生物体及它所具有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与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它的生存和繁殖。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和动力,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突变、基因流动、近亲繁殖等因素也可以对种群中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起作用。在此之外,还有一偶然因素——遗传漂变对进化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它的作用还不可小视。而适应是针对生物对自然淘汰机制所作出的反应而言的,进化的结果和方向就是适应。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selceted and K-selected organisms?Which strategy

基础生态学作业

基础生态学 姓名: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共10个,每个3分,共30分) 1、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 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 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4、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 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者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是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 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7、生态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 个温度,生物不发育,则称这个温度为生态学零度。 8、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9、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10、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现象。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 A )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Odum C、A.G.Tansley D、Darwin 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D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4、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5、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6、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B )。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B ) A、暗反应 B、黄化现象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农业生态学 3.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 简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论述题 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阿利氏原则 3.顶极群落 4.群落稳定性 5.耐性定律 6.生境 7.生态位 8.粗密度 9.内禀增长率 10.群落演替 11.最小因子定律 12.生活型 13.生态型 14.种群 15.化感作用 16.生物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 18.生态对策 19.群落 20.生态密度

21.偏利作用 22.过渡带 23.协同进化 24.景观 25.景观生态学 简答题 1.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种间相互作用中,表现为正相互作用的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说明。 3.种间相互作用中,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的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说明。 4.简要比较r-对策生物与和K-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 5.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6.简述种群调节的类型 7.何谓植物的化感作用?产生化感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物种结构 3.水平结构 4.垂直结构 5.营养结构、 6.食物链 7.食物链解列 8.食物网 简答题 1.立体农业模式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2. 简述食物链的类型 论述题 1.论述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2.如何利用系统的时间结构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 名词解释: 1.生态效率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3. 生态金字塔 4 能值 5. 初级生产 6.次级生产 简答题 1.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简述次级生产的作用 3.简述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措施。 4.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改善次级生产的主要方向。 5.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作用。 6.根据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水平和数量,生态系统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