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4_1_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4_1_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化学4_1_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教学设计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重庆市分水中学高二化学选修第一节 油脂教学案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第4章第一节油脂》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中的《油脂》。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课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深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油脂的概念 难点油脂的结构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醇、酸、酯等很多有机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中既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复习和巩固,加深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本部分学习的油脂与人们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教材 2、教师:幻灯片、植物油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植物油若干、两人一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酯 任何醇或酚 任 何 酸 包 含 油 脂 [讲]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三酯 [板书]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R 1、R 2、R 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讲]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天然油脂大多是混甘油酯。 [板书]3、油脂的分类 [讲]按常温下的状态分:油 (常温下呈液态,如植物油脂);脂肪 (常温下呈故态,如动物油脂)。 [板书]按油脂分子中烃基是否相同分 ???不相同)混甘油酯(相同)单甘油酯(321321R R R R R R [合作探究]1、油脂与矿物油是否为同类物质? 不同,油脂属于酯类,矿物油烃类。 2、天然油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天然油脂是未进行分离提纯的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分子和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3、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对吗? 是否纯净物不是取决于R 是否相同,而是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相同。同种单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或同种混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都是纯净物。反之是混合物。 [小结]天然油脂大都为混甘油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同一分子中的321R R R 不同,二是天然油脂由不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4、油脂的饱和程度对其熔点的影响。 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高,呈固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低,呈液态。 [讲]平日家中做汤放油,油浮在水面上还是溶于水中?衣服上的油渍怎样能洗净?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酯油脂》教案-新版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课时酯油脂 【学习目标】 1. 了解油脂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 了解酯、油脂的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 【教学重点】油脂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油脂的水解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通常是把“油脂”两个字连在一起出现,那么“油”和“脂”是同一层含义吗?一般“油”是指从植物果实中榨取出来的,“脂”通常是固体物质,在动物体内含有脂肪。在“油”类中麻油是香气最浓的了,动物脂肪在烹饪过程中有香味逸出。我们知道花草也是有香味的,它的香气和油脂的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8的内容。 1. 许多水果、花卉有芳香气味,这些芳香气味是水果、花卉中含有的有机物——的气味。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就是一种。 2. 花生油、豆油或菜籽油是从中榨取出来的,牛油、羊油是动物体内含有的。植物油通常呈,动物脂肪通常呈,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思考】酯和脂一样吗?油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引入】鸟语花香,花香来自何处? 走过某家厨房,麻油炒菜,香气扑鼻,香气来自什么物质? 烤肉四处飘香,来自什么物质? 引入概念: 酯:醇跟酸发生酯化反应的生成物 脂:动物体内的脂肪,固态 油:植物的果实,液态 回顾酯的制备。 【学生活动】阅读自学教材第68页《信息提示》的“油脂的分子结构”。 【师】下面我们介绍高级脂肪酸、甘油的有关知识。

高级脂肪酸:有机酸RCOOH,烃基中的碳原子多达十几个; 如硬脂酸C17H35COOH。 甘油:丙三醇,能与水互溶,具有吸湿性,常作护肤品的保湿剂。结构简式为CH2-CH-CH2 OH OH OH 【师】我们知道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写出硬脂酸和甘油间发生的酯化反应。 【生】板演。 【板书】一、油脂: 1.组成元素:C、H、O 2.定义: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酯化反应生成的甘油酯。 3.分类:油,常温下为液体; 脂肪,常温下为固态。 4.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 【师】大家平时在喝汤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油的什么地方?衣服上不小心沾上油渍,通常如何处理? 【生】思考,讨论。 【板书】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 【师】油脂也是一种酯类。那么什么是酯? 【生】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师】我们知道酯化反应是个可逆过程: 酸+ 醇酯+ 水 所以,酯也可以和水反应生成酸和醇,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酯的水解。 【实验】(1)在小烧杯中加入约5g新鲜动物脂肪(如牛油)、6mL95%的乙醇,微热使脂肪完全溶解。 (2)在(1)的反应液中加入6mL40%氢氧化钠溶液,边搅拌边小心加热,直至反应液变成黄棕色粘稠状。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反应液中的油脂已完全反应,否则要继续加热反

《第四章第一节油脂》教学设计

《油脂》教学设计 广州市六十三中学化学科苏慧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概念。 2、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 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皂化和水解反应) 5、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勤思、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四章第一节《油脂》,本节书是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注意知识的衔接、拓展与深化。在化学2中由于油脂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课标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本章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结构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突出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又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高分子。为学习合成高分子作好铺垫。 三、教材处理 整节重点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主要突出油脂的化学性质,而水解反应和氢化反应的原理则是整节书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将本节书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节着重知识的迁移。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引出油脂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节着重新知识的理解。开始还是

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

高中化学《油脂》教案示例

高中化学《油脂》教案示例 第三节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和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问]有些同学认为多吃肥肉就会使人发胖因为肥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么不吃肥肉就不能使人发胖人体内的脂肪都是由摄入的动物油脂转化成的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也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消耗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那么油脂和前面学过的汽油、柴油是不是一回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汽油、柴油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类化合物

《酯 油脂 》 教案

《酯油脂》教案 路桥中学陶志祥 教材分析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醇,酸以及酯化反应的基础上来介绍的,并通过油脂组成和结构的教学,重点介绍油脂的皂化反应.这些有关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对学生是很有用处的和有兴趣的. 教材在明确油和脂肪的概念后,即指出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油脂属于酯类.在阐述油脂的物理性质之后,即介绍油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性质中重点介绍油脂的水解反应.油脂水解又分为在碱性溶液中和酸性溶液中水解,教材中指出前一种情况就是皂化,应扩展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并可以和酯化反应对比.教材简单地介绍了油脂的用途,并常识性介绍了肥皂的制造过程和去污原理. 背景分析: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醇,酸以及酯化反应,但是没有学习丙三醇,酯的定义以及水解生活背景:生活中经常见到油脂,肥皂,有兴趣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酯、油脂的存在、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 2、能区分脂与酯,油脂与矿物油; 3、理解油脂的结构,理解油脂的皂化反应等概念; 4、理解酯化与皂化的关系,了解肥皂的去污原理。 5、通过自制肥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油脂的水解、皂化反应 教学难点:油脂的结构和皂化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鸟语花香,花香来自何处? 走过某家厨房,麻油炒菜,香气扑鼻,香气来自什么物质? 烤肉四处飘香,来自什么物质? 引入概念: 酯:醇跟酸发生酯化反应的生成物 脂:动物体内的脂肪,固态 油:植物的果实,液态 [研究酯的结构] 复习:酯的形成,介绍甘油:丙三醇 写出下列方程式: C17H35COOH+C2H5OH→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4.1油脂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第4点: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活动与探究建议⑥实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是第四章第一节《油脂》,本节书是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衔接、拓展与深化。在化学2中由于油脂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课标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本章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结构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突出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又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高分子。为学习合成高分子作好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酯的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经过高一一年及对有机中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及比较学习能力。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让学生通过对酯的结构和性质的复习,引入对油脂的结构和性质的类比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油脂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 1

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概念。 (2)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水解和皂化反应) (5)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对肥皂制取的探究,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

化学必修2酯油脂教案

第六章酯和油脂 学习目标1.以乙酸乙酯为代表理解酯的结构,辅助学生掌握油脂的结构及水解反应 2.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认识油脂的组成特点,了解油脂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 3.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油脂的组成、结构及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酯 1-1. 酯的概念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官能团: 结构通式: 结构特征: (RCOOR’)(R和R’可相同可不同) 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官能团的酯叫饱和一元酯。 分子通式为:CnH2nO2(n≥2) 思考: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1-2. 酯的命名 根据酸和醇的名称来命名--某酸某酯。酸名前,醇名后,加“酯”字,去“醇”字。 如:HCOOCH2CH3C6H5COOC2H5CH3OOCCH3 1-3、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油状具有香味(存在于水果、花草中)的液体; (2)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也可做溶剂。 1-4.酯的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酯在稀硫酸或稀碱液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可与H2O发生水解反应。

浓 结论没有水 解 酯的水解反应分析: CH3COOC2H5+ NaOH →CH3COONa + HOC2H5 碱的存在使水解趋于完全 注意: 1、酯在酸(或碱)存在下,水解生成酸(或酸的盐)和醇。 2、酯的水解和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二)油脂 2-1、油脂的存在 2-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把它看成跟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如: CH3COOC2H5 + H2O CH3COOH + HOC2H5 稀硫酸

油脂教案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教案(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熔点的关系,油脂在体内的变化及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功能。 (2)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油脂和酯的结构特点,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 (3)联系生活,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油脂的结构,油和脂肪的区别,了解油脂的变质过程,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探讨如何更好的保存油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学校食堂、家庭厨房经常食用油脂的种类,以及超市油脂的品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生活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能在购买食品时,注意识别食品的安全标识与出厂日期、保质期等相关内容。 (2)通过人体营养物作用的学习,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合理膳食的良好习惯。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现代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饮食、作息、锻炼、活动……),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科学的摄取油脂,预防高血脂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脂肪)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 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 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猪油、花生油、豆油、汽油、煤油都是油,它们是同一类物质吗?为何常温下花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4.1油脂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4.1 油脂教案(2)(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一节油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油脂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初步了解肥皂去污原理和合成洗涤剂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来讲解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 康等日常 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化学”。 【教学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教学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引入】营养不良的图片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过渡】这些营养素在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第一节 油脂 一、组成和结构 1、有关概念: 油脂: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天然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组成的混合物。 说明:R 、R ’、R ’’分别代表高级脂肪酸的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高级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5或以上的脂肪酸。 【讲解】组成油脂的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偶数个碳原子数的直链高级 脂肪酸,其中以含16和18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酸最为常见,有饱和 的也有不饱和的。 【P74】油脂中常见的高级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软脂酸(十六酸,棕榈酸)C 15H 31COOH (固态) 硬脂酸(十八酸) C 17H 35COOH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9-十八碳烯酸) C 17H 33COOH (液态)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 17H 31COOH 【看书】P74资料卡片——必需脂肪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但是又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P75资料卡片——鱼油:DPA (心脑血管)和DHA (记忆) 【板书】简单甘油酯:R 、R'和R''相同 混合甘油酯:R 、R'和R''不同 CH R'R''CH 22O O O C C C O O O R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参考教案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参考 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教学目标: 1、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质;了解油脂的结构。 2、了解食用油脂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科学的摄取油脂,预 防高血脂病。。 3、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油脂的概念、油脂的结构。 教学方法:汇报、演讲、探究、归纳。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可口的饭菜离不开油脂,油脂是人类的主要实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下面我们来学习油脂的成分与性质。 [板书]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汇报]实践活动(生活中有那些食用油脂): 1、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豆油、棉籽油、花生油等。 2、花生油、豆油。 3、油脂在化学成分上都是高级脂肪酸跟甘油所生成的酯。

4、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液态,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叫做脂肪。脂肪和油统称油脂。 [板书]一、油脂的成分 [讲解]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它的结构怎样呢? [启发]写出硝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写出乙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 [讲解]常见的高级脂肪酸有硬脂酸、软脂酸和油酸。当 R1、R2、R3相同时,叫单甘油酯。当R1、R2、R3不相同时,叫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都是混甘油酯。 [板书]单甘油酯、混甘油酯 [思考]油脂的熔点与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P10最后一自然段。 [练习]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由重要影响: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越,熔点越;反之,饱和烃基相对含量越,熔点越。动物油通常程固态植物油通常呈液态的原因是。 [板书]二、油脂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解]在人体中,油脂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小肠内接近中性的环境,也有利于脂肪酶的作用。胰液中含有消化油脂的脂肪酶。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油脂被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投影]图示: [阅读]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化学教案《油脂》

化学教案《油脂》 课题:高二化学第五章第六节《油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4、指导运用旧知认识新知的方法,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油脂氢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结构决定性质原理的应用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1、请与出甘油及几种已学的高级脂肪酸的结构式(教师巡查)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投影]1、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同右栏) O

2、酯的通式:R—C—O--R/ 于:酸醇 [讲述]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软脂酸) ·学生回答后,书写反应式: CH2—OH

人教版高中化学油脂教学设计

《油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概念。 2、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 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皂化和水解反应) 5、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1.2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1.3情感目标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2.2.培养学生的自主、勤思、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一节《油脂》,本节书是化学必修2中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注意知识的衔接、拓展与深化。在化学必修2中由于油脂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油脂的性质,课标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本章安排在烃的衍生物之后,学生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结构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突出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想。 同时,本节又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高分子。为学习合成高分子作好铺垫。

3、教材处理 整节重点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主要突出油脂的化学性质,而水解反应和氢化反应的原理则是整节书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将本节书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节着重知识的迁移。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引出油脂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节着重新知识的理解。开始还是以酯的水解反应和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入手,过让学生掌握起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酯的结构、水解反应的概念,不饱和烃的结构特点、 加成反应知识等,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的主要知识,因此学生具备进行了本节课解决新问题,探究新知识的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可以应用实验分析法、对比归纳法,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具 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基础。 5、教学策略: 1、以老师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 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以本节课的设计分组实验为界面,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 6、教学准备: 1、实验准备: 药品:食用油、汽油、溴水或碘水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2、多媒体课件:《油脂.ppt》 7、教学流程:

油脂教案

第四章 第一节 油脂(1)(第一课时) 一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提问]什么是油脂,油脂定义中的要点是什么? [引入]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 牛油,羊油,花生油,豆油,棉子油等都是油脂。那么,什么是油脂?他们的结构怎样? 具有什么性质?本节课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讲解]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跟甘油形成的酯。属于酯类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呈固态的油脂叫做脂肪,也就是说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1、油脂的定义:由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和甘油形成的酯.叫油脂..。. 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呈固态的油脂叫做脂肪,也就是说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投影]说明脂和酯的区别 2、油脂的结构: R 1、R 2、R 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讲解]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天然油脂大多是混甘油酯。 3、油脂的分类: [讲解] (1)按常温下状态分:油(常温下呈液态,如植物油脂);脂肪(常温下呈固态,如动物脂肪)。

(2)按烃基是否相同分:单甘油脂、混甘油脂?? ?不相同)混甘油酯(相同)单甘油酯( 321321R R R R R R [学与问] 1、油脂与矿物油是否为同类物质? 不同,油脂属于酯类,矿物油烃类。 2、天然油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天然油脂是未进行分离提纯的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分子和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3、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对吗? 是否纯净物不是取决于R 是否相同,而是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相同。同种单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或同种混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都是纯净物。反之是混合物。 [讲解]天然油脂大都为混甘油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同一分子中的321R R R 不同,二是天然油脂由不同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4、油脂的饱和程度对其熔点的影响。 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高,呈固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甘油脂熔点较低,呈液态。 [讲解]平日家中做汤放油,油浮在水面上还是溶于水中?衣服上的油渍怎样能洗净? [探究实验]比较植物油在水、苯、汽油中的溶解性。 [投影]1.(1)取一支试管,注入2毫升水。 (2)向(1)中滴入几滴食用油,振动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2.用汽油擦洗布片上的油渍,观察现象。 3.振动盛有食用油的试剂瓶,观察现象。 4. 用手摸食用油,可以感觉到_______。 [投影] 现象:油浮在水面上而不溶于水中。 结论:(1)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食用油不溶于水。 现象:布片上的油渍能用汽油擦洗干净。结论:食用油易溶于汽油。 现象: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 结论: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 感觉到:食用油的油腻感明显。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讲解]纯净的油脂是无色、无嗅、无味的物质,室温下可呈固态,也可呈液态,油脂的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小结]因天然油脂是混合物,因而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影响很大。一般地,由饱和的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形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液态,由于各类油脂中所含的饱和烃基和不饱和烃基的相对含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熔点。饱和烃基越多,油脂的熔点越高,不饱和烃基越多,油脂的熔点越低。

毛概2018版第四章教案

一、基本线索 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 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 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三是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

油脂(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一节油脂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油脂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2.掌握油脂的主要化学性质,会书写油脂皂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1.营养素是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各种成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六类,统称为六大营养素。 每日摄取的主要食物及其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 油脂广泛分布在各种植物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特别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和动物皮下的脂肪组织,油脂含量丰富。常温下,植物油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呈固态,称为脂肪,两者合称为油脂。 3.完成下列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推测油脂的物理性质: 1.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一分子甘油()与三分

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其结构可以表示为, (1)结构式中,R1、R2、R3为同一种烃基的油脂称为简单甘油酯;R1、R2、R3为不同种烃基的油脂称为混合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都是混合甘油酯。 (2)酯和油脂的区别 酯是由酸(有机羧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而油脂仅指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因而它是酯中特殊的一类物质。 2.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种类较多,但多数是含有16~18个碳原子的直链高级脂肪酸。常见的有: (1)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结构简式为C17H35COOH;软脂酸,结构简式为C15H31COOH。 (2)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结构简式为C17H33COOH;亚油酸,结构简式为C17H31COOH。3.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熔点的影响 植物油为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液态;动物油为含较多饱和脂肪酸成分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固态。 [归纳总结]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属于酯类 B.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简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甘油酯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答案 D

第一节油脂的教案公开课

第四章第一节油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油脂的概念 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来讲解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学重点: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 教学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引入]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花生油,豆油,棉子油等都是油脂。那么,什么是油脂?他们的结构怎样?具有什么性质?本节课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板书]第一节油脂(fatsandoils)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复习提问]1、什么是羧酸,什么是高级脂肪酸?2、高级脂肪酸定义中对烃基部分有何规定没有?常见的高级脂肪酸有哪三种?3、什么是醇?醇和酸如何反应生成酯?4、酯有何化学性质?5、写出乙酸和乙醇,乙酸和丙三醇,三种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什么是油脂,油脂定义中的要点是什么? [讲]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跟甘油形成的酯。属于

酯类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呈固态的油脂叫做脂肪,也就是说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板书]1、油脂定义: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叫油脂 说明脂和酯的区别 [讲]油脂是高级脂肪 酸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板书]2、油脂的组 成和结构 R 1、R 2、R 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讲]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天然油脂大多是混甘油酯。 [板书]3、油脂的分类 [讲]按常温下的状态分:油(常温下呈液态,如植物油脂);脂肪(常温下呈故态,如动物油脂)。 [板书]按油脂分子中烃基是否相同分 ???不相同)混甘油酯(相同)单甘油酯(321321R R R R R R [学与问]1、油脂与矿物油是否为同类物质? 不同,油脂属于酯类,矿物油烃类。 2、天然油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天然油脂是未进行分离提纯的油脂,都是由不同的甘油酯分子和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3、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对吗? 是否纯净物不是取决于R 是否相同,而是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相同。同种单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或同种混甘油酯分子组成的油脂,都是纯净物。反之是混合物。 形成酯的醇 形成酯的酸 内涵 脂 固定为甘油 高级脂肪酸 专指油脂 酯 任何醇或酚 任何酸 包含油脂

《机械制图教案》第四章

第十九讲§4—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4—2 正等测图 课题: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1、介绍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讲解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图的种类,理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 2、了解正等测图的形成、轴间角和轴向变形系数 3、熟练掌握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重点:平面立体的正等测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等测图的轴测轴和坐标原点的选择 教具:模型:长方体、正六棱柱 教学方法:用通俗的方法讲解正等测图的获得方法:根据观察者的方向,将立体旋转45°,然后将后面抬起适当角度,使立体的三条棱线(长、宽、高)与轴测投影面的夹 角相等,用正投影的方法向轴测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轴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复习相贯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2、复习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3、讲评作业,复习两个曲面立体相贯的相贯线的投影的画法。 二、引入新课题 多面正投影图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度量性好、作图简单,但立体感不强,只有具备一定读图能力的人才能看懂。 有时工程上还需采用一种立体感较强的图来表达物体,即轴测图,。轴测图是用轴测投影的方法画出来的富有立体感的图形,它接近人们的视觉习惯,但不能确切地反映物体真实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作图较正投影复杂,因而在生产中它作为辅助图样,用来帮助人们读懂正投影图。 在制图教学中,轴测图也是发展空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想

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1、轴测图的形成 将空间物体连同确定其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射在某一选定的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图,简称轴测图,如图4-2所示。 图4-2 轴测图的形成 在轴测投影中,我们把选定的投影面P称为轴测投影面;把空间直角坐标轴OX、OY、OZ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O1X1、O1Y1、O1Z1称为轴测轴;把两轴测轴之间的夹角∠X1O1Y1、∠Y1O1Z1、∠X1O1Z1称为轴间角;轴测轴上的单位长度与空间直角坐标轴上对应单位长度的比值,称为轴向伸缩系数。OX、OY、OZ的轴向伸缩系数分别用p1、q1、r1表示。例如,在图4-2中,p1= O1A1/OA,q1 =O1B1/OB,r1 =O1C1/OC。 强调:轴间角与轴向伸缩系数是绘制轴测图的两个主要参数。 2、轴测图的种类 (1)按照投影方向与轴测投影面的夹角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垂直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斜轴测图——轴测投影方向(投影线)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时投影所得到的轴测图。 (2)按照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轴测图可以分为: 1)正(或斜)等测轴测图——p1=q1=r1,简称正(斜)等测图; 2)正(或斜)二等测轴测图——p1=r1≠q1,简称正(斜)二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