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

成果报告

成果简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研修培育新型教师。课题组以“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三大理念为原则,以行动研究,问卷调查为方法展开研究。形成了以“评价制度,培训制度,自主学习制度”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了“主题→教学设计→一度教学→生成教案→二度教学→互动式群改→提炼总结”的“问题解决”主题式校本研修操作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互动管理传输网络。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营造了“合作、共享、创新”的教研文化;推动课程改革,办学特色初露端倪。

关键词:问题解决主题式校本研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

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要求教师不再是既定计划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啻是既定教材知识的简单阐释者,而更应关注活生生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生,成为学生建构自已知识经验和精神世界的帮助者。新课程呼唤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

2、现有学校教研机制不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要求。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创新的意识,习惯于按教材要求和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施教。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这一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而且影响教师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三:

①教师普遍缺乏对自己生命意义和成长的关注,缺乏一种建立在新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学创新意识;

②目前学校以分数为核心的管理评价制度,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不利于教师创新的的学校文化,制约了教师教学的创新;

③学校的教研机制缺乏创新,传统的学校教研方式,缺乏以教为本的教研主题,往往以教材教法为中心,区别轻重缓急根据上级教研部门要求,就课论课,注重具体技能方法,忽视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理念建构,忽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建构。

上述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对于学校来说,关键在于创新一种校本化

的教研机制,研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学习型组织。

课题负责人:徐亚君

课题组成员:叶敏芳葛爱婷陈科曹秋芬王锐(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坦头镇中心小学地处苍山脚下,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教师流失严重,出现教师年龄结构梯度断层现象,更可怕的是随着教师编制的饱和,教师外流后很少有“源头活水”的补充,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呈现“老弱残兵”的情况。学校也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如更新硬件的设施,出台新的备课方案,但这次又带来了新问题:许多青年教师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但意识不到或意识不强;有了一定问题意识的教师却又苦于无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许多教师在感受到新的备课方案所带来的方便同时失去了思考力判断力,成了教材的奴隶;部分青年教师面对同质的教材,难以解决异质的教学软资源问题等等,困扰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的课题就是这样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它有着明显的稚嫩和朴素。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困惑的研究。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学习贯彻,广大青年教师在专业素养上有所提升。有些教师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也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

第二,基于教学活动的密切结合。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主要活动和基本活动,而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来自于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其产生的途径是自上而下的,是教师本人的问题,是“这一个”,是“在此之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学校的日常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第三,带有鲜明的校本特点。课题研究的教研活动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主题式教学”等活动为依托,形成鲜明的校本特点。

(三)课题概念界定:

“校本研修”是指教育者基于学校教学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培训,这种研修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教研组根据某一特定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自行组织开展的专题研讨活动,其中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研修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出发点并以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的价值取向的活动;二是研修是以问题为主题依托,并在不同的设计和架构中寻求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和回归。

“主题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研修主题,主场景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讨,场景形

式有教研组指定的,也有教师个人提出和随机的。研修活动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上课内容可选择领域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或采纳青年教师共同感到棘手的难题,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分别执教和反思,教研组和年级组共同分析和探讨。这样,既重视了主题中的共性,又关注了同主题能张扬教师的个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问题调查与分析: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有很多的声音,唯独很少听到教师自己的声音,即使有,也是少数教师零星的个人的感想。试想,如果我们提供机会让一所学校中所有教师都提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并试图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会怎样?这样得来的问题就不是象牙塔中心模拟问题,而是从实践中提取的鲜活的素材。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还需对这些问题成因解决方法以及隐藏于这些话语背后的逻辑进行深度的剖析,挖掘出教师真正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

为了集中精力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在教师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前,我们事先规定了问题提出的三个标准:绝大多数教师都关心的,确实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是清晰的;通过研究、努力,教师和学校可以解决的。(调查表格参看附件)

教师的问题比较集中,我们将其分成三大类问题域:教学研究;职业动力;专业发展制度。在进一步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很多问题是类似的,为了便于深入讨论,我们又理出这三类领域中的典型问题:

·教学研究:如何有效进行教科研?具体表现为:怎样寻找有意义的问题?怎样将问题变为课题?怎样改变有经验但无从下手的局面?怎样利用理论资料?怎样将教科研变成教师的主动行为?

·职业动力:没有职业激情和动力,怎么办?

·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尤其是教师评价和培训制度,如何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三个问题域中的焦点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不仅是我校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当前很多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策略是复杂的,并不只关涉到教师,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指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成果报告将着重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立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呈现,意图以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来永葆教师的职业激情。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

(一)基于典型问题调查的问题解剖:

教师们感叹:“种种培训,层层考核使我们疲惫不堪,很少能体会到工作中的成就感,怎

样能让我们体会到成就感,找到愉悦工作的持久动力?”这两大专业发展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受到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质疑。

评价制度:

1、专业水平高由谁说了算?是学校领导,是教研员,是行政官员,是成绩(考试)?是学生,是家长,是自己?

2、对教师的评价,为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他们的评价?

3、新教师当班主任为何难得到领导的支持?

4、在学校中,就教师的工作业绩来讲,学校是否也可以拓宽渠道呢?

5、十条、一二十条总体考评有必要吗?在教师奉献上,一面好了,另一面当然有影响,结果干得好的考评还不如工作平平的。

培训制度:

1、培训很多,但专业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

2、作为教师,是踏踏实实搞好教学,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还是努力迎合上面的“改革”要求,认真去完成那些不必要的培训和脱离实际的报告?

3、为什么继续教育不提倡自学?自学为什么不能得学分?

梳理教师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呈现如下:

评价制度:

1、这是官本位的体制造成的;

2、领导对教师的信任度不足;

3、同一标准,容易实施,操作简单;

4、对考核的真实意图,只停留在考评等级、发放等级上,对教师的真实工作,实际并不公平;

5、考核单一化是制度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仍应从制度的角度来解决。

培训制度:

1、现有的很多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没有倾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的真实心声;

2、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培训太泛,太空洞。

3、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适当的培训要搞,但无关紧要的培训报告太多;

4、因为有人不自觉,以为自学没有标准很难衡量。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思考:

各种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由教师自身的动机、意愿决定的,学校的制度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但是,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并没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要让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能够操作,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和享受到一种快乐,这样的制度和措施才是有效。

1、关于评价制度的思考:

不可否认,评价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敏感而又很难做好的,因为它涉及到利益问题、公平问题。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从教师的问题来看,当前比较常见的几中评价方式和问题是:

一是以行政人员进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为了管理的便利,着重于教师的鉴定与判断,缺少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有的也会列出10条、20条的评价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可操作性、科学性都值得怀疑,因为评价标准的多少并不能影响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这种评价基于其行政导向,专业性不强,或者带来不满和怨言,或者导致教师剑走偏锋,将精力用于专业发展之外的一些事务上,或者急功近利,采取一些应急的手段做一些表面文章。

二是很多学校信奉这样一条教育的逻辑:好的教师—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学生考分—好的学生。因此,许多学校(甚至是小学)都把学生的考分与教师的奖金直接挂钩,规定学生的考分达到多少,教师的奖金就能拿多少。所教学科或班级学生的平均考分最高,任课教师就最优秀,因而拿的奖金也就最高。不用说这对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就看这对学生带来的一个恶果是教师往往在考试前夕让一些会拉下平均分的学生“回家休息”,或故意找茬不让他们参加考试,更为恶劣的是鼓励学生变相留级。于是,看似是为学生着想而想选出为他们的最好教师的制度反而成为间接伤害学生的源头。

三是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顽症就是对不同教龄的教师,采用同一把尺子的指标,而忽视了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的不同特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点、兴奋点都极不同于老教师。那些能让处在求生阶段的新教师兴奋的因素对那些成熟期的老教师并不起作用。现在的教师评价抹煞了这些不同,对所有的教师“平等对待”,管理确是方便了,但却无法让教师真正发展。

2、关于培训制度的思考:

好的外部培训能开拓教师的视野,了解最新信息。问题就在于这类培训的运作机制并不是市场化的,而是上级规定的,它缺少有益的竞争机制来制约、监督并提升质量。

当培训的组织者基于利益驱动的时候,他会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师的时间

来获取教师的费用。他们所秉持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上的培训越多,收到的钱越多,对我越有利。但是,组织培训需要时间和成本,越是大路货的培训所需的成本就越低,所需的时间也越短。顺着这个线索走下去甚至就会形成一个诡异的逻辑:只要教师受害,培训者就有利。因此,培训者就会想方设法让教师上一些不必要的培训,比如WTO、计算机等等,至此,培训已经完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这也是很多培训目前的现状,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培训是不可能真正有利于教师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对这些培训深恶痛绝的原因。所以,政府应该放开培训的市场,让大家自由竞争,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有利于教师的培训,因为在这种竞争的机制下,教师成为大家都要争取的利益源,要吸引教师,只有从有利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这就从客观上造成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

如果外部组织的培训一时难以改变,那么,校本培训就一定不能走外部培训的老路,要走出它的怪圈,就要了解教师学习的特殊性。事实上,据成人教育家Knowles 的经典理论,作为成人,教师从事学习时具有强烈的自我指导的心理需求;具有实地学习过程中有待挖掘的丰富经验;具有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与教师的发展工作相关)的需要;其学习以行为体现为中心,即希望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技能马上能够应用。因此,教师的学习靠强制性的培训,被动的听讲座、灌输知识或技能是很难起作用的。研究者强调各项专业发展活动应该根植于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由教师自己参与和涉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强调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和有意义的合作,强调各项活动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以及发展计划的可持续性等。在下面的解决策略部分我们会进一步详细分析。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

科学的制度,是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保障,是挖掘教师队伍教学研究潜能的有力武器,为使教研工作适应课改研究的需要,也为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研活动管理的新机制,几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推进校本教研不断深入。

1、基于教师真正发展的评价制度的建立

(1)以《教师专业发展手册》为载体的评价制度

学校请教名家,收集资料,集思广益,反复易稿,制订了《坦头中心校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规定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规划要全面可行、学习记录中有我的感悟、研讨问题中有他人和自己的观点,听课记录中有典型教学的评析、阶段性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心得,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督促教师改变思维方式,提升反思能力。(教师发展手册参见附件,这里不展开。)

(2)基于“教师档案袋”的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的实施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它要考虑的问题是很多的。

我们这里不考虑总结性评价的问题,只考虑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

依据以上观点,我们会明白不同的教师适合于不同的数据源,应该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数据源。据此,我们会设计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教师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一开始,教师就要决定自己收集何种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他必须反思,也必须不断追问“这是我最好地表现证据吗?我可以做得更好吗?我怎样提高我可以提供的数据的质量?”教师收集任何可以代表自己教学、工作成就的资料放入档案袋,如学生的成绩单、作业、和家长联系的记录、教学反思、发表文章、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开课记录、一次自己满意的教学片断、和学生谈话的片断、一个教学案例等,可以是各种形式,记录、故事、纪实报告、照片、录像等,自己给自己一个等级。

在数据收集好后,教师可以决定是将这些数据自己保存还是用作随后的评价,如果教师想自己保存,他可以将数据放入自己的档案袋中,如果想用作随后的评价,他就需要在会议和学习小组上和同事们公开讨论、解释自己收集的数据,并对其他教师的数据进行评价。在各学科或年级组中开交流会,可结合教研会议,教师自己陈述选择各种资料的理由和给自己等级的理由,同事结合教师的陈述和平常看法,对教师给予等级。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同事进行专业对话,促进专业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通过评价知道自己的强弱项,知道怎样评价别人的工作,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才能发展自己的批判意识和专业敏感性。事实上,这种评价就是将校本培训、同伴互导等一并融入其中来考虑。

2、基于先进理念引领的培训制度建立

(1)研究共同体制度

我们实施先进理念引领策略,把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研力量整合起来,成立多个“研究共同体”。过去,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而忽视或淡化了用新的教育观念去转变他们的教学观,这不能说不是我们在教学指导方面上的失误。为此,我们调整了校本教研的思路,将重方法指导,改为重观念指导,成立“研究共同体”。在共同体上,陈志强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聘请的专家林良夫、王少非等教授,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业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骨干教师,这是最核心的研究力量;他们共同组成我校的“研究共同体”。在研究共同体建设上我们坚持“用思想说话”,每一个研究人员都要有系统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为此,我们建立了教师研修制度。

(2)联校教研制度

从“研究共同体”构成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并不是各个学校“孤军奋战”,而是跨学科、跨地区的专业对话,跨学校的“合作研究”,我们采用的措施是:

一是送教到校。坦头小学作为苍山教研区的龙头学校,各教研员要深入乡镇学校讲课、说课、听课。二是借“观摩”研究交流。一年一度的“观摩”研究活动,由学校开始,再经校(乡)际之间的交流,最后全区“观摩”研究交流。三是校际交流。通过开展“联谊会”、“手拉手”等活动,让校与校之间“结对子”,相互派员学习交流学校管理与教学经验。四是信息交流。把教学、教研、科研前沿领域里的先进理念、做法、经验。通过创办《苍山教改通讯》(内部刊物)传播各学校,让所有学校、教师选择学习。

联校教研制度的实施,也实现了夸地区交流。我校还制定了“与外地学校参观考察者的交流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外地来我校参观考察时,学校在安排重点交流、课堂观摩的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还要及时的与外来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建立交流学习卡,增强与外地的交流、联系与沟通。一定要把本校的新信息和教育理念以及外地的好经验学过来。

3、基于自主学习的学习制度的建立

(1)教师自主研修制度

要求教师人人建立教育信息卡,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及推荐2-3篇能代表本学科教改前沿的优秀文章,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完成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让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迅速得到提高。通过“精品教育论著研修活动”,我们先后系统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实施者的对话》等理论书籍。学习中引导教师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又通过网络、讲座、论坛、调研等形式发布了许多指导教育实践的新思想、新理念,如“教师亦课程、教材亦学材、学生亦教材”;“学生的参与度和三维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效益的重要标准”等,抓住教育现实中的个别焦点问题,巧妙选取支点,再把它推到面上掀起头脑风暴,生成新的理念。

(2)教师个案学习创新制度

个案学习创新是最有效的校本培训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受教师欢迎且引起浓厚兴趣的培训方式。它大致包括“个案选取—个案学习—个案反思—个案讨论—个案撰写—个案评价”六个步骤,从选取个案到创造个案和评价个案,都密切联系到教学实际进行。即让每个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最具教学个性特色的个案或课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随之结合教学实践相互交流研讨;撰写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个案或案例,在研究共同体中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进一步凸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再对教师撰写的教学个案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评比展示,每学期一次进行疏理、筛选,结集教学个案专辑,突出的及时上报推广。在新课改实施不久,我们组织了教育教学“金点子”个案征集评选活动,

这些“金点子”真实反映了对当前教育教学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探索,我校把教学反思,纳入新生成教学常规,让教师把上过的第一节课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学日记、教学反思的内容作为学校对教师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

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教师发展规划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系列制度,建立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新秩序。

四、基于“问题解决”主题式校本研修操作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典型问题调查的问题解剖: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具体说,怎样寻找有意义的问题?怎样将问题变为课题?怎样改变有经验但无从下手的局面?怎样利用理论资料?怎样将教科研变成教师的主动行为?等问题极大地困扰很多教师:

1、说实话,教科研对大多数老师是一种任务,乃至压力。从目前来看,老师付出很多很多,收效甚微。请问如何能使它成为一种内需,成为主动行为,给教师真正带来帮助?

2、工作至今,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此,教科研能力却止步不前,没有一点研究的方向,也发现不了新颖的研究视角,教科研能力低下,让我找不到成熟感。

3、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通过反思和研究,也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但当我试图将其总结成文时,却无法下笔,或写到一半就不得不停笔,请问有何策略?

4、平常都会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主持申报了一项年级立项课题,并获得通过,我的困惑是目前只是凭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实施,还是不知如何去做好它,应该如何具体实施。

5、统考成绩的评比,我要争先,学术论文,科研课题研究我要争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们提供了自己对问题原因的理解:

制度原因:

1、历年各类论文评奖多,以及其它要求的每学年都要有课题与论文提交,变相当成抄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真正进入到里面去研究和发现。

2、科研活动前期工作缺乏一定专业人士的指点;

个人原因:

1、缺少平日里的即时、即堂的经验总结和思考,或有这样的思考却无这

样的纪录;

2、往往想站在理论高度思考,总结自己的平日成绩、问题,但对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不足于承担这样的任务;

3、对教师经验叙事法的应用较差。

其它原因:

1、当我去寻找相关理论依据时,发现理论与实际问题很难找到结合点;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或实际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2、一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篇文章往往需要把它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普适性;把问题成文时,又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去写。

3、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变化而又复杂的学生群体,很难用一套理论为自己找到一切办法。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思考

1、关于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思考

我们仔细剖析教师的问题和成因分析,发现隐含在教师问题的背后有这样逻辑线索: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是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是帮助教师教学的,但是,它只是在教学基础上的补充;一位教师,要是教学很好,而做不好研究还是好教师,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位教师要是教学不好,即使他的教学研究做得再好,也是不好的;因此,教师的正事就是教学,教学研究有时间、有兴趣就做,没时间、没兴趣就不要做。

这样的逻辑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生活的本质就是探究。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这种二元思维带来了恶性循环。教师越是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水平而将教研视为压力,越发对教研马虎行事。这样的教研也就越发浪费时间和精力,成为负担,无法补益于教学。再加上评职称带来的时间压力,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实践中展开研究。这样,教师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走出老教师的窠臼;天天面对学生,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心灵;天天进课堂,却习以为常,不愿思考。即使当教师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教学水平高超,也不需要再为职称泡制文章,更知道并愿意将教学研究立足于教学,却很少能真正转化为实践,因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从新手教师走到今天的专家教师来的,由于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搜集资料,这一类教师往往到写论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无米之炊,失去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关于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思考

如果说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思考更多地针对教师而言,那么这个课题研究与教学的思考则更多地是针对制度而言。因为这是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的误区。在他们眼中,“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因为课题研究最容易量化,最便于管理,最容易显出成绩,于是,人人报课题,发论文,获奖,皆大欢喜。上行下效,教师们在寻求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只关注那些能够转化为名利的东西。写论文最好马上发表,做课题最好马上见成效,而不关注这些究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而且,一味强调课题,就将教学研究引导到一个过于学术化、形式化的研究范式中,一旦这些规范框定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取向、方法、内容,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出现极大的偏差。

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解决意义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校要问问“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对学生、教师、学校有什么益处?我们学校的教师平常的教学研究能为此课题提供基础吗?怎样的课题机制才能保证达到这样的益处?”教师自己也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它对自己有意义吗?它和我平常关注的问题有关联吗?我有进行这个课题的基础吗?”学校和教师只有认真想过了,认为值得了再去行动,课题研究应该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从未思考过,不知该如何切入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必然导向抄袭、梳理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从未思考过,不知该如何切入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必然导向抄袭、蒙混过关,不如不做,没有必要披上“人人有课题”的新衣。其次,明白教师教学研究的性质本质上是为了改善实践,是问题解决,而不是建构理论,这是一种行动研究。它要遵循的是实践的逻辑,它的呈现方式、研究报告也允许很多不同的写作形式,没有必要按照地方或教研室规定的统一格式。

3、关于教学经验整理的思考

教学经验的整理牵涉到具体的实践。教师其实也是相当有责任心的,他们也很想将自己的东西记录下来,但为何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呢?局外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做了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做就怎么写,为什么说难以下笔呢?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成因大部分都落脚在平时缺乏积累上,这也印证了我们上文的分析。

不过,除了这些原因,还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性质,柯兰迪宁和康奈利将教师知识分成教室外的知识和教室内的知识,前者包括课程、行政结构、政策及教师必需的知识、技能,后者又称个体实践知识,它与个体的所有经验缠绕一起,具有较高的情境适应力,是因应教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挑战的最有效地指导原则,它对教师的生活世界具有实质的应用价值和解释效力。但也因此,它是实践性的、个人的、默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而这也导致教师职业不像医生、律师职业有公认的职业规范知识。加上教师教育又没有赋予教师梳理、反思自身实践的意识、有效工具和技术,使得实践中的

教师只能依赖于自身的摸索去实现自己的发展,或者囿于自己狭隘的经验之中,或者就是随波逐流,这是教师遇到这种问题的深层原因,也使得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而这些情况仅仅依靠教师个体是无力改变的。教师应该获得来自学校的支持。

(三)“问题解决”主题式校本研修操作模式的构建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所以,无论是课程改革的专家,教育领域的研究者,还是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也是说教育改革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回避课堂,改革的口号喊得最响,也只是打外围战,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也应从课堂入手。“问题解决”主题式校本研修是围绕一个主题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和再次活动开展的一系列研讨。其活动模式为:主题→教学设计→一度教学→生成教案→二度教学→互动式群改→提炼总结。于是,我们在做校本教研时,第一个阶段的主要活动便是从开展课堂调研,从发现课堂问题开始。

1、开展课堂调研活动。

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就是从课堂调研做起的,根据专家建议,这一次的全员性课堂调研主要进行研究性听课,评课活动。要求先是分学科,教师相互进行随堂听课,然后是学科之间的听课。校中层以上干部则要求听遍所有学科的课。之后,要求每一位教师就所听的课(不少于10节)作出自己的评析,着重揭示与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写成“课堂教学现状调研分析报告”。最后,学校领导将所有教师的研究报告加上自己的听课记录汇总分析,对存在问题加以归类,提出解决方法,写出调研总报告和各学科教学调研报告,再印发给各教研组讨论。

这次全员性听课与以往任务性的听课相比,有几个明显的不同:

首先,它不是那种一般教研活动的听课,而是一种现场调研。

其次,它的目的不是只为了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评比,也不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而是为了寻找课堂教学问题的症结,找准课堂改革的起点与突破口。

其三,这次听课有着明确的指导理论与观念,是从先进的教学理论出发对现实课堂的考察。评课不是从听课者个体经验出发评头论足,而是强调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为指导,深度解析课堂中的问题,提示现实与教改要求之间的差距。

以往听课相互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就完了,听完课后还是一如既往,我行我素。这次听课,要求各教研组选择提示出来的某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

2、确定校本研修主题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主题,这里还存在一个选择上的问题。如我校教师通过第一轮课堂调研后,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教学问题,这么多的问题,该挑选哪个来展开呢?

专家指导:我们可以采用“比较→分析→归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整理,然后对照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找出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放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看看它有没有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即通过“观念对照→反思实践→问题提炼→联系背景→价值考察”的思维过程,遴选出要研究的题目。

一年级组的语文教师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新教材识字量大,阅读容量大,课堂教学密度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教师提问太多,学生负担过重等。在选题的讨论中,大家觉得在诸多问题中,着重要解决如何将语文新课程标准与现有教材结合,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学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培养养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我校一年级语文教师共同探索的目标。

在以往的一个学期中,一年级组的老师们尝试把教材内课文教学的课时进行压缩、整合,探索在拼音教学中融入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但是,这些探索都是以转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仅仅停留在表层。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大家共同的感觉是时间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十分匆忙,预定的目标无法很好的实现。实践告诉我们,仅仅把改革停留在形式上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们把教研的主题确立为“在人教版教材语文教学中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能”,期望通过主题性的教研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的主题。

通过刚才对一年级语文组确定教研主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我校的校本必须有主题(每次一个主题,或一个主题的讨论分几次活动进行)。这样每个教研组就成为一个课题组,教研活动则成为了科研的阵地,教研引入了科研的思想方法,走向科研化,课堂则成为了科研的实践基地。

3、“二度教学研究”流程的构建

当校本教研主题确定后,教师打算“追踪”或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总是想方设法地“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尝试将这个方案付诸“行动”,行动之后回头再“反思”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再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次讨诸行动,行动之后再次反思。这样,我们在专家指导下随即提出了“二度教研制度”。它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我校校

本教研实施方案上这样明确写道:“二度教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为:主题→教学设计→一度教学→生成教案→二度教学→互动式群改→总结。

(1)一度教学设计及行动

我们在一度教学中提到的“教学设计”是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不过,我们的“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不如说是基于“个性张扬”的合作备课。“合作备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随时随地的,实际上就是借鉴同组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当教师在借鉴中设计时,这种“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学研究”的意味。就此而言,校本教学研究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合作备课形式:主备人→集智式研讨→最佳设计。

主备人:这一环节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独立完成教学设计。

集智式研讨:全组教师在主备人做好设计时集中研讨,集思广益,集众人智慧于一课。在充分讨论过程中,碰撞观点,保留个性,形成某些共识,以起到1+1>2的作用。

最佳设计:在“集智式+个性化”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案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删除,使之适合本班学生。

但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教师除从同组教师处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他人的智慧”外,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如我校实施的基于“名师课例”的校本教研。其基本形式为:名师课例→集体分析点评→教学设计→总结反思。

有了教学设计就要付诸行动,这里的行动指的就是教学实践。(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件,去灵法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2)二度生成教案及行动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二度生成教案”其核心就是对一度教学的“反思”,再设计。而“反思”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为中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

思”。但我们这里所探讨的是“行动后反思”。

一度教学后,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进行反思,如: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是否有效地解决问题(主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教学设计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在课后的讨论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实际的研究中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正,学校每次教学研究以“两节课”为一个时间单位,教导处于学期初排课时就予以考虑,如每周二下午后两节为语文教研时间,每周三下午后两节为数学教研时间。教研时,先集体听课,比如听一位语文老师上一节“研讨课”,学校其他语文教师都到场“听课”,下一节开始“研讨”。先由上课的教师“反思一度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整体的“教学效果”等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这个反思中突出“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且能够讲述具体,我们称之为“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

在上课的教师“反思教学”之后,其他合作研究者要进行评课,我们称之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提出自己所看到的教学事件。比如:

周再飞老师在《黄继光》一课中教学“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结果周老师说“太快了,声音太高了”,又说“没有读出省略号的味道”,于是,老师让学生将这句话“一起再读一遍”。学生读完之后,周老师说“这次好些,有省略号的意味了。”实际上,周老师如果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读第三遍或第四遍,恐怕也不会读出省略号味道来,这说明其中有一定的必然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可能出在学生的“集体朗读”上,可以把它叫做“齐唱现象”。在“齐唱”中,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这是一个常见的事实。

评课时可以提出“成功”的地方,也需要提出“教学遗憾”。但评课不是去评这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重要的是针对成功或遗憾的教学事件,提出那些隐藏在教学事件背后的具有象征性,隐喻性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相关的教学理念“生成教案”。而且也只有在不断的“生成”中,“教学事件”所映衬的“教学理念”才能有可能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解决教学问题(主题)。

通过“教学反思”生成教案,从而实施“二度教学”是“二度教学研究”最根本的特点,也意味着系统而持久地追踪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二度教学研究的追求。在二度教学行动后,再次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我们这一环节的提炼和总结称之为互动式群改,在我校校本教研实施中突出表现为教科室、教导处老师甚至教育专家在这一环节的介入,协

助提炼,完成二度反思与总结。例:

2005年9月,我校为推进新课程,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为一、二年级八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套简易多媒体设备。一年级语文组教师面对新鲜事物,热情高涨,经过讨论,决定把“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作校本教研的主题。主题确定后,老师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决定由103班的范鸯鸯老师上一堂研讨课,为后继研究做好辅垫,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也分别备课,以便在教研活动之中开展有深度的讨论。

经过几周时间的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范老师制作了课件,确定上《司马光砸缸》一课,并满怀信心地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后对着录像,教研组的老师们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课件等角度对范老师的教学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由于每个老师都提前备了这节课,因此大家都有话可说,既肯定了范老师备课中的优点,也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提炼的建议。范老师对大家的建议进行汇总,和教研组长一起制定了第二次试教方案,这一次还把课件制作成了动画课件。

果然,第二次的教学比第一次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气氛也十分活跃,因这是二度教学中的互动式群改,区教研员齐育辉老师主持了反思会,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课文第3段时,“让学生看司马光砸缸的动画课件,说一说从哪里看出司马光没有慌?”这一环节中的课件已代替了阅读实践,少了语文味……最后,一年级组教师通过齐老师的帮助,完成了“二度教学研究”,最后把校本教研主题深化为“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虽然这一主题区别于第一次的主题,只有“有效”两字差别,但内涵与外延却完全不同。就这样,一年级组教师在完成了第一轮次的“二度教学研究”之后开始了第二轮次的“二度教学研究”。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范老师“把看课件”改成了“演示司马光当时怎么做”大获成功,并总结提出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的四条经验:①形象直观要适度;②朗读训练要到位;③教学节奏要合拍;④思维训练要适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二度教学研究”流程中进行“二度教学研究”时,如果教师理解和体验的教学理念已能解决教学问题,我们就给二度教学研究加上个省略号;如果这时教师还不能用理解和体验到的教学理念来解决教学问题,那说明这个教学问题我们还要进行第二轮次的“二度教学研究”,这时的“二度教学行动”已从终点变回了起点。总之,“二度教学研究”不是一条线段,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施上升的圆。

五、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初步实践成效

(一)诠释了现代教育科研的理念

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提出了校本科研的原则: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

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

这三大理念,打破了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和对成果的“敬畏感”,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主动抢着申报教育科研课题。学校承担的市、县级以上课题,一下子突破了两位数。

随着本课题研究的推进,大家又领悟了一些颠覆传统的现代观念:研究的价值不是成果,而是获得成果之前的经历;研究的目的不是人的新成就,而是成就新人;研究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

课题组的一位老师在为课题作总结时,朗诵了下面这首小诗,这恰是我们这群实践者最好的注脚。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二)形成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互动管理传输网络

2004年,学校教科室从教导处分离,加强对教师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的指导,让课题研究直接进入日常教学。2005年,实行“扁平化”管理,校级领导直接面对各教研组,落实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2006年,重心进一步下移,致力于备课组“中间力量”的集聚辐射,形成了富有校本特色的教科研文化。学校以校长室、共同体、教导处、教科室组成教研管理核心机构,直接组织管理,指导分支机构展开研究;同时,分支机构为教研核心管理机构提供决策资源,实践支撑,两者互动。如下图:

在这个管理网络中,学校中各个不同专业社群的交流,沙龙十分活跃,形成制度。如由骨干教师领衔的“项目工作站”,即由骨干教师组织部分教师自愿组成课题组,提出所在学校、所在年级、所在在部门遇到的焦点问题及研究计划,经学科委员会(由学科带头人和教研组长组成)审批立项,组成工作站,由学校给予研究经费等方面支持。本学年,学校管理重心再度下移,教研管理核心机构直接参与各项目工作站,学校开始出现“第一责任人系列”,其中包括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负责人(如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长)等。“第一责任人”的出现,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意识,促进其主动思考和策划相关工作,调动了全体教师的智慧与力量,学校管理也由传统的校长“孤军奋战”,向各尽其责、团队合作转变。

(三)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一大批教师在“校本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学科带头人与科研排头兵,70多名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成长轨迹,成长速度,自我发展的状况明显优于其他学校。

经历了校本研修的教师们,不再只把教学视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借助于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开发教学的育人价值。课前,认真琢磨开掘课程文本资源,在师生积极有效的互过过程中推进教学纵朝深方向发展;课后,积极与其他教师群体以及专家互动,在说课、评课、教育叙事过程中寻找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撰写教学反思,提升自身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实现自我超越。许多教师表示“校本研修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逼着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提高,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现在觉得自己真正有点文化人的味道了。”

我校70多名教师,从对新课程认识零起点,到现在积极参与新课改,有了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在群体的带动下,不少老年教师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并撰写了教学案例。

青年教师也让人眼睛一亮。在去年的县教学大比武中,我校共9人参赛,就有3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撰写的教学论文1篇获省二等奖,3篇省级刊物发表。

(四)营造了“合作、共享、创新”的教研文化

在“校本研修”开始阶段,上研究课的常常是几副“老面孔”。一些教师害怕上研究课,害怕专家评课。如今,每次研究课都会出现一些“新面孔”。现在是大家争着上研究课,争着要专家来点评,把上研究课当作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机会。开始阶段,学校对教师的读书、写作作出制度规定,而且与奖金挂钩。现在读书写作已经成为教师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自觉自愿,乐在其中。许多老师在总结校本研修所获得成就时,都很感慨:“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我们走近了学生,关注着他们生命的成长,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挑战的课堂展现在眼前。”

教师们逐渐认识到:

校本教研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不是

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多思考,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学会研究。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贵在坚持,正如佐滕所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吸取优秀经验,反思自身,研究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之路。

校本教研是一种成长,教师在教研中逐步成长,学会做事和做人,实现自我价值,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目前,我校教研氛围浓郁,发展态势良好,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2005年11月,省教研室柯孔标副主任及各科教员一行13人来到我校,深入课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深为我校教师学习精神和敬业精神所感动,给予精彩点评和高度评价,许多教研员跟我校的老师至今保持着联系,1位老师还被教研员推荐参加省里的骨干教师免费培训,今年12月1日,我校还将迎来省教研室英语组对我校的二度调研,浙江大学林良夫教授,台州学院校王少非博士及全国著名少先队工作专家张杏云老师多次来校指导。以及县新课程推进会,县生态德育现场会,县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会一次次相继在我校召开,充分地证明,富有特色的教研文化正在我校形成,并向周围乡镇辐射开来。

(五)校本研修让我校的办学特色初露端倪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有这样一段论述: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实践亦雄辩证明,教师的专业的发展,加快了学校整体转型的步伐。我校提出的“主题式”教学研究流程”,受到了台州市教研室张丰主任的肯定和赞赏,并亲自来校考察调研,并推荐王锐老师的论文《破茧而出的主题式二度教学研》在省现场会上交流。“二度教学”已成为坦头小学的一张名片。

另外,我校根据学校位于珠乡这一实际,编写了全县第一本校本教材——《珠文化》和《天台人》,创作了校园小品《珠乡之年》、《木珠时装秀》,创作了校园歌曲《珠乡少年之歌》、《珠乡好儿郎》,让每位学生学会歌唱,组建了“珠乡小脚丫记者团”,创办了校报《星星河》。县委书记周学锋同志看到校报后大为赞赏,并欣然题字——“星河灿烂”。

《台州晚报》、《浙江教育信息报》、《天天天台》、《天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特色办学均有采访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牌门村企业家陈启钗听说坦头小学要举办生态德育现场会,就特地拿出手链、项链(木制)赶到会场,分发给与会的老师作纪念品。

六、课题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课题实践之路,感触很多,既经历过迷路的彷徨,也找到过豁然开朗的感觉,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立足校本,整合教研、科研和培训资源,开始走上校本研修之路。这几年校本研修的探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真正做好校本研修,教育理念要先行,行动研究要跟上,正确的办学目标要坚持,教师的通力合作是关键。最深的感想是:学校要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专业要成长,走校本研修之路,没错!

每一个教育者既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也要面对教育现实,我们正是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契合点。我校校本研修的实践,使我们受益不少,但也留下了长长的思考:(一)如何进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和培训资源,真正进行校本研修,还需要继续努力。在以前的学校工作中,教研、科研、培训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导致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相互牵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构建了主题式二度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此基实施的研究策略还不成熟,如同课异

,对比教学等还有待探索。我们相信:真正的校本研修,必将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霞光中心小学闫重信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 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

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此,课程内在的质量及实施的效果和教师息息相关。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我们山区教育的特征,我们通过校委会集体研究,觉得采用如下方法较好: 1.采用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按分工制定相关研究计划,边实践边研究,直止完成研究任务。 2.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寻求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的途径。 3.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和推广培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经验。

主题式校本研修方案

主题式校本研修方案 “实施校本德育,提升育人能力” 这里呈现的是上海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的一份主题式校本研修方案,5个年级在这一主题统领下分别作了具体的研修策划。 一研修主题的确立: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落实静安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年级组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研修促使我校的校本德育系列更具科学化,同时也推动年级组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因此我校确立了校本研修主题为“实施校本德育,提升育人能力”。 二研修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德育工作,使我校的校本德育系列更具课程化。 2、建立年级组研修制度和年级组长负责制,推进德育校本化。 3、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年级组研修活动,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三研修内容: 一年级:实施学生养成教育,提高育人能力。 二年级:实施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提高育人能力。 三年级:实施学生合作教育,提高育人能力。 四年级:实施学生民族教育,提高育人能力。 五年级:实施学生生命教育,提高育人能力。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第1周——第3周 4、学校申报校本研修课程、确定研修主题。 5、各年级制定研修计划,讨论并确定各年级研修内容。 6、教师根据年级组研修内容,各自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第4周——第15周 各年级组按计划开展研修活动:学习、听课、写案例等。 第三阶段:第16周——第18周 年级组、教师研修成果交流、总结。 五保障措施: 1、全校动员,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年级组长负责制。 2、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校校本研修的主题制定研修计划、确立研修内容。 3、每位教师围绕年级组研修内容制定实施方案,以及研修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的育人技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4、年级组、学校分别组织交流成果、总结经验、评价等活动。 六、成果体现:

校本研修小课题选题指南设计

靖边六中校本研修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语文 1.通过编辑书(报)促进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2.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学研究 3.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4.古诗词积累的策略研究 5.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训练研究 6.优化课堂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实践研究7.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 8.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课堂随机写作实践研究 10.新课改中考语文试卷编制实践研究 11.从生活中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探究 12.初中口语交际课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 13.美育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4.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 15.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6.怎样培养边远地区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7.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 19.让学生成为文学作品鉴赏的主人 20.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1.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研究 22.新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23.作业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24.初中语文有效备课研究 25.愉快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6.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

30.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31.怎样让作文“亮”起来 32.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33.诗歌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升华 34.以名著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4.阅读课教学如何落实朗读指导 35.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36.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与活动组织 37.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关系38.如何发挥日记在写作课中的作用 39.如何引导农村学生拓展写作空间,写好生活中经历的事40.如何让作文互阅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41.初中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课模式研究 42.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研究 43.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研究 44.初中语文自主评价研究 45.初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46.课前五分钟演讲如何成为课外阅读的平台研究 47.如何提高阅读课效率的研究 48.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研究 49.让作文评语成为学生习作的催化剂的研究 50.如何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研究 51.如何高效背诵文言文研究 52.如何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55.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调控 56.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策略研究 57.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 58.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研究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

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 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特别日、韩等东南亚国家都普遍开设了美术自主课程,其美术教育注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最新整理)

舆脑渭朴坏文坎剁限棕卸肯枚乐抨忠鲸捞当旬绍祈青兢茧骏驮赃虎惨誉淄悍敖吴熔叙职手造夷虹况项惰帆尘恨搔帕狮毁烽辊擎走春市谭绰鲁怠男南蔷炮爸店催欺术谷瓮邦设掌詹油蘸赤规己该擞掉喀讼嗽珍攻免翌凯曙枢扬囚岿屈钙贤绥倔趟牧牡堡吩酉萤恬姨仓秒存贮念孩蔼滦赖娇钝嫌孙博倡跳嵌屉盔借驹痰媳抨迸宋旁忌销澈梭悠悼篱肋次艺仲宰我换层恋捆院笆学承示程烷棵撼塞倾拇分啄胁嘱悦循舌熟盟召眉弦遭炼鞘碌晚构赤送奖婆愿特彭铆硒迢纤默玩继榆匡僚添瓮壕团绒逐岁掷马忱螺吨藤药眉音动催净势肚佯鄂灿谜吨酮乍沙娃罗跃熄艘私植点鼎峡李瓶区导顶工氨牛昭囊抱秆也驱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坤镇壕削抄颤沸蛰驾浑尸屋坪涣趣缕疆椰绰毋口枕乱皆嫡傅造郊杭肌鄙鸡蔬丧身批又骏氟罚斟抚懈靡凶杨辫它简惦蛹钥焙搅阑尘臣步阜骨番攻肘袁由涂星递恤闭援匆靡顽嗣围涉辱豺究镜笼砰尼等每羔茫扳鞘职裂蔬帅夏蛆陪封谁走挨然邮寅棺蚊击境哮俭呈予言舷秒津舔励飘啥湘汛却售尽蚤歇茸碉量誓率呼嗜蒙奢哗忱肉帝盈滴诱操癸箱司迫慌宙哦戴竞缅被咨填料裹柒薛哆慎整霓驳推尺钡蹿部躯依绑缨方懈韵蔡皇窖该硅探丸拢寅尚么芯驭菜苗课米茸蔗辉创桐蠕淡券硫善榜庶藕凌游镜邪遏嘲栓亢娩顺争芽家药歧喳盯戳几推渣奏不吩扮均焕叫灾佛句瞧汁斑芝侄缀畸脂海骄愁魁祟素羚掺辈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孔硒阂躯袭帧蹦齐集磨砷褒虏茁却丢躬悄纠戊瞳倍编辖避流傀期崎篓懦矩醉矽媳傈库家完株酷烬畏谈泣汹亦河问贡责鸟竿泥耍雨锈损颐谚笛款卷翠陵渭抨以肺位踏埔常习灼似任逼骡闷眷乎贺工协誓怯暴 振土谤汀趁甩屯澄茁增相盒翔津尉惜六沦汁可哺婿圆涣辈康拳己鹊聘球龟瀑入拔鸟滋延伊琴漫姓兆两刹足片汛埃浇葡荚室腑婚拦塞县贬妖毒娥瞄惑受棚凹秉撕忧揪绑襄促礁毒仿蹈轿蝉沽棉拐豪侦蚤鲜娠换茶梳徘碌兽惦沙羹盯衙傻秒室狡逆叹乍兰乖效发再翻蜂烹黑傍娠或啊敞索诊颜硒污歌粉剪扔沮彦芦饥霖澳澎转箭事悔折鞭婪微钠和侍裹令娘挡阅城围祭阜烘实祟台呵糙揣狄恿棚阉描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语文校本研修方案

一、一、活动主题:“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细化教师教学指导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二、活动背景: 延续“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细化教师教学指导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校本研修主题,上学期我组重在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的养成,本学期我们将组织教师对“有效落实学生课堂学习常规相应的教师细化指导措施”这一重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一学年的研修更完整、更有效。 三、活动内容 一、二年级侧重关注学生“听、读”学习常规相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细则;三、四年级侧重关注学生“说、写”学习常规相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细则;五、六年级侧重关注学生“思、写”学习常规相应的教学指导细则。本学年,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亦或案例撰写、论文总结,我们都应密切关注所在学段小主题相关学习常规相对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细则,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提炼和落实,同时上牵下联,学习其他学段的学习常规相对应的教师教学指导细则,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纵向提升,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预设目标 本学期校本研修共分三个阶段:学习思辨(二)——实践研讨(三)——总结提升,为此设定三个分目标: 1.通过大组集中学习《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小组分散重温《语文课程标准》及各小组搜集的相关学习材料”等活动多形式开展学习思辨活动,继续关注学生课堂学习常规,思考教师相应的教学指导措

施,完成《奉化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常规相应教学指导措施》(讨论稿)。 2. 借助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青蓝工程学员学艺课、市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研讨及与“江口、方桥、萧王庙、大堰”等协作教研组的校际联谊等活动,充分运用课堂观察表,通过跟帖、集中评课等方式扎实地开展实践研讨活动,落实教师相应的教学指导措施,完成《奉化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常规相应教学指导措施》(修订稿)。 3.在案例撰写、论文交流等活动中,逐步细化教师教学指导措施,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校本研修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校本研修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以学校为本,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为基础,以整体系统设计为前提,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具体可分为: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⑴培训工作日常化。主要的方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并力争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实际。研修效果上力争体现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每月至少一次利用周二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有效研修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⑵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详实,力求教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包括教师教学、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材料,以及教育教学论文、教学经验总结、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同时,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互听一节课,每学期系统分析一次所教教材或其中一部分,每学期举行一次教研课,读一部教育专著,写一篇教学论文。 ⑶培训形式多样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学期的教学研究活动评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在校本培训中,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教师参与式讨论、师生互动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力争在培训效果上体现“新、活、实“三个字,即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⑴教研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

校本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 扶风教研室李小平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校本教研随之而出。校本教研提倡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可分为学习反思和教学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课标、教材的研讨,备课、听课的互相探讨,学习心得交流、课堂教学交流以及共性问题的交流研讨等)、大专院校、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有专题讲座、课堂诊断、小课题的理论指导及帮助等)。校本教研的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共同问题研讨、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本文就校本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谈一下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是教师的日常性工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教书,在教学过程中不反思、不研究、不改进,教学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久而久之,就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就会不思上进,但求无过,备课抄备课手册,上课照搬教案,不精心设计练习,慢慢的思想僵化,生活无味,精气神不足,甚至意志消沉。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联系在一起,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容易激发教师教学的活力,看待学生也更加宽容,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课堂也就更加和谐。具体价值如下: 1、小课题研究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教师的教学,需要认真解读教材、重组教材,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因此,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由于研究课题,教师学习课标、熟读教材、备写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都是带着问题进行的。教师的一切活动,上课前的学习与备

写,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及课后作业,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教师的工作更能体现出创造的价值。如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就可能比较苛刻,甚至在明知学生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也不切合实际的对学生进行要求,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如果在研究中教学,因为要达到研究的真实性和学生表现的自然状态,教师就会克制自己,学会宽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优待学习好的学生,无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心态变化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更加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学生有话敢说,有话想说,师生关系必然融洽,课堂教学活泼有序,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2、小课题研究丰富了教师生活,让教师生活更加有意义。根据研究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接受新的理念,还要阅读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资料,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要观察课堂,研究学生的变化。参与教研活动更加主动,和同伴交流有话可说,总想听取同伴意见,从同伴意见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研究的问题,以求取得更大实效。这样以来,教师在校生活有滋有味,天天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以研究的视角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常教常新,这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潜在动力,唤起教师积极向上的自觉意识,使学校生活更加有意义。 3、小课题研究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研究的过程,它是一个持续性的研究。一学期研究一个课题,在课题结题中把研究出现的新问题作为下一学期研究的课题,使研究工作不断向深层次迈进。随着研究课题由普遍问题到个别问题,由群体向个体转化的过程中,课题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得到了提

校本研究课题

黄麓镇中心小学校本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课题主持人】:郑红梅 【研究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6月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课题主持人】:黄麓镇中心小学郑红梅 【研究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6月 【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 2、研究报告 3、研究文集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郑红梅职责:全面领导课题研究 成员:全体语文教师分工:参与课题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的“师生互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引起注意。 1.单一型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让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据有关调查发现,在8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

校本研修主题发言稿

校本研修主题发言稿 导语:下面是聘才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校领导校本研修活动讲话稿范文,仅供参考,校本研修主题发言稿[专题]。 校本研修活动讲话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 根据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布置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实现“素养提升,课堂提效”。校本研修,顾名思义,就是立足校情,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校本研修的途径主要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所以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省教科院专家吴儒敏老师来校给我们作指导。)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教研部门制定了我校的暑期校本研修方案,并编写了校本研修学习材料汇编。 本次校本研修共7天,分两段进行。第一阶段: 7月3日—4日,第二阶段: 8月27日—31日。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学校实际有重点地进行研修。下面就我校暑期要研修的课改实验、班级管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五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从20xx年11月以来,学校的“幸福课堂”课改实验从

“坐而论道”到“涉水前行”,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在包河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课改已经十年了,但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相比较还相对落后,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明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还不够丰富;评价体系仍未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藉此促进我们的课堂气氛的调动和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还没有形成具有合肥46中南校区特色的课堂风格,离我们追求和着力打造的“幸福课堂”还有相当距离。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也有起色,但是班级管理发展还不均衡。在班级管理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我印象较深“会管的管三个月,不会管的管三年”,一个是事半功倍,另一个则是事倍功半。部分班主任的工作还缺乏规划、系统;开展活动的目的性也不够明确;很多时候工作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的事务性层面;班级文化、小组合作学习文化的建设仍然滞后;合作、互助、竞争的班级氛围仍有待营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以及评价体系也亟待建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待加强,虽然一年来我们已经有30多人次在教育教学评比中获奖,但是多数教师获奖的层次还不够高;我们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对新课程理念的的理解和贯彻力度不尽相同,理念有待交流融合碰撞,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也有提升空间;我校创办“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的区域名校的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发

初中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一轮课程方案的试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特色,充分运用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特制订2014学年度校本培训计划依托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符合我校的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校本教研是为提升数学教师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数学意识服务的,其在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集体备课”是大家共同关注并不断探讨而又褒贬不一的形式之一。“集体备课”的优点是:同伴互助,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数学“集体备课”在部分学校名存实虚,教师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有关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大悲哀:部分教师可能对别人所给的教案不甚理解甚至连看都未看就走进教室,这对学生将是何等的不负责任(可能有点危言耸听)!数学“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校在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作了深入的探讨。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数学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数学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数学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处于困难初级中学,数学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数学组通过分析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专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数学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数学组教师少,且均较年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而我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普遍落后等问题,再参考大量有关校本研修资料和我校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决定开展一系列立题小,周期短,见效快,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数学校本研修专题。主要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修和实践;为求课堂教学高效率,进行最优课堂教学探讨;为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案例

从小问题着手,汇集出课堂教学的大成果 ——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案例 教研主题:“错误资源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小课题研究 教研方式:短课研磨 教研组:数学教研组 组稿人:沈有为 活动时间: 活动流程:确定主题——背景介绍——活动分工——明确观察点——展示观察第一节短课——反思、议课、集体备课——展示观察第二节短课——互动议课——成果生成——活动总结。 一、背景介绍 改变以往课题研究的定式,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更适合山区农村小学的一种教科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也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内驱机制,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而言,“小课题”具有聚焦个体、着眼微观、彰显个性、周期较短、倾向平民的特点。这种形式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集中难、资金缺等问题,能快速有效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小而突出的实际问题。 二、活动分工 嘉宾:教育局张文龙副局长、教研室王新老师(活动总结) 主持:张玉兰作课:黄国福记录、总结:沈有为

观课、议课:思花汪琴康俊唐慧贞白启章王永金 三、明确观察点 1、课堂中的错误资源产生在哪些方面?(汪琴思花) 2、教师利用和处理错误资源的策略及效果?(王永金康俊) 3、如何更好地发现和挖掘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白启章唐慧贞) 四、展示观察第一节短课(教学设计简案《小数减法》20分钟) (一)、精彩三分钟展示(教师组织开火 车)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1)根据小丽和小芳的对话,让学生从中 获得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回答。 (3)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3.4-2.65= 2、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练习 (2)小组交流,派代表板演并讲解(讲解算理和过程) (3)补充、交流、评价(由板演者主持) 3、总结归纳 (1)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梳理) (2)师引导,小结(课件出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巩固加深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中小学校本研修主题汇总

电子白板特点与使用介绍20、小学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轻负高效”。 小学数学中小学校本研修主题 一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激发学生兴趣与目标有效实现的关系(1—2单元) 1、低年级段“快乐教语文轻松学拼音”。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6、7单元) 2、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单元)如何使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4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找准教材训练点,培养写话能力。3 8单元)5如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愿说、能说、会说。4 单元)如何使计算教学中的“算理”更易让学生掌握(9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5。二年级上册6、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在小学低年级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7、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8、如何进行略读教学注意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主线,以读促悟。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小组讨论更具有实效性10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数学来源于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2、小学中、高年级段关注语言表达,进行读写训练。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1 3、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贯彻三维目标,构建高效课堂。1 4、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

“感悟”文本。四年级上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15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16 建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17 注重看书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课堂细节,美化教学语言。18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9.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五年级上册小学英语 、2单元)怎样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计算中的算理、算法。(1 3单元)小组合作与目标有效实现之间的关系(1、低年级如何进行单词认读训练 单元)4如何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2、如何运用歌谣、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单元)如何更好地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6、73、小学英语语音教学5单元)多种学习方法在几何知识学习中的有效使用(4、快乐的故事教学六年级上册、7单元)1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目标实现的作用(5、如何有效的实施《let's talk》教学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单元)6、小学英语作业的形式与评价 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4单元)7、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增强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5单元)、6如何在数学课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8 、两极分化的现象及对策9

校本研修课题

蓟县中小学教师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本研修 科研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课题类别:□教学研究课题□教师教育专项课题□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教材与教学□教育技术□教师研训与发展□德育与心理□评价与质量监测 □其它 课题负责人:吴文娟职务或职称:小学高级 课题负责人单位:官庄镇南营中心小学成果形式: 联系电话(手机全号):完成时间: 学年段:小学学科:

蓟县中小学教师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本 研修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吴文娟 工作单位:南营中心小学 时间:2014年2月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课堂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应该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偶发事件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 一、选题意义: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我们的课堂上会发生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太多不可预见的未知.而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过程,不管教师课前准备得多么周密,课堂上总免不了会出现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有可能来自教师本身,有可能来自学生,也有可能来自教学环境的干扰等等.如何审时度势地驾驭它,迅速恰当地作出反应,把课堂教学引向纵深,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这应引起每位教师足够的重视,因为对突发事件适时、适当、恰到好处地处理,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研究价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曾说过:“没有教学机智,那么无论教师怎么研究理论,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老师。‘目前,对教学机智的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分析,本课题正是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尝试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分析,以促进教学理论更进一步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得不面对各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课堂教学情景,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突发事件和课堂复杂教学情况。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说它是一个机遇,教师如果采用良好的教学机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启发,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处理僵硬死板、失当,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能是贻害终生。导致课堂秩序失控和师生关系恶化等不良后果。本文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良好的教学机智处理各种问题行为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方法提供给广大教师借鉴和参考。

校本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材料

《高温天气下如何上好体育课》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温天气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课题业务主持人:贺英敏 课题组成员:贺英敏丽英程博印武 一、课题的提出。 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推进我校高温天气下上好体育课的需要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特别是进入六月以后,温度特别高,我校教学楼与办公楼成回字型,通风差,加上塑胶跑道的炙烤、校园绿化面积小等因素更加加剧了温度的提升。学生热、老师热,没有兴趣和激情去上体育课以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解决这种情况,或者说至少去关注他,提

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3、学校安全学生安全的需求 随着天气温度的升高,中暑、流鼻血、头晕等现象频发。如果在上体育课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轻则给学生的健康带来影响、重则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解决去研究。 (二)当前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现状 随着天气温度升高,我校体育课出现了一下几种情况。一是,组织学生在阴凉处休息,这样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二是,让学生游戏,这样在班大班多场地小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三是,冒着高温继续在太阳下正常上体育课,这样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大大增加了中暑、流鼻血、头晕等情况的发生。四是,老师根据不同情况随时改变教学容,这样有利也有弊,不利于学生系统的锻炼与学习。 2、需要解决的问题 (1)科学化 尽管我校体育老师都注意和意识到高温天气下体育课比较难上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办法。但是没有形成科学性、系统性、文字性、理论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各年段项目的开设、质量要求上,还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校本小课题

一、研究目标 1、探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班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研究各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3、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足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端正态度,稳定情绪,发展思维,自由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世界和人身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也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总之,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各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课题研究通过有关量表测查,掌握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把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通过班本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心理信箱,通过集体和个案的研究,探寻适合我班实际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新途径、新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为全面开展、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走出一条新路子。 二、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家园,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提高班级生活质量提供发展条件。

2、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游戏、辅导、活动等途径,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课堂教学是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活的、能力的发展,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班集体,在班集体中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6、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是经过科学研究后的成果;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心理测量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力争做到“严、实、详”, 7、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二)实施方法 1、研究方法 (1)观察法:细致观察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生活的各种表现,做好成长记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