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群体性亚硝酸盐中毒27例的急救与护理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牛治英

关键词:亚硝酸盐中毒群体性急救护理

亚硝酸盐中毒又叫肠源性紫绀,2010年3月31日我院收治一起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由于组织有效,救治及时,27位病人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27位患者全部是某校学生和一位老师,年龄在19--30岁,平均年龄21岁,男12人,女15人,均系早餐(08:00左右)在学校食堂食用面条(内有蘑菇、鸡肉)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心慌、胸闷,口唇、面色、指甲紫绀,血氧饱和度不同程度下降,个别患者有窦性心动过速。所有患者的神志全部清楚,呼吸基本平稳,根据同进食者有共同症状和典型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后调查结果证实是亚硝酸盐中毒。

治疗经过:2010年3月31日10:30,先后有某校学生早餐在学校食堂食用面条(内有蘑菇、鸡肉)后,不同程度地出现头晕、胸闷、心悸,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同时口唇、面色、指甲明显紫绀,至12:00左右共有26位患者就诊,根据同进食者有类似的症状,典型的口唇、颜面发绀,发绀与呼吸困难不成比例,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入院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静脉应用亚甲蓝、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同时抽血化验,3位症状明显者收住急诊内科。16:00又有一位同进食者就诊,至此,我院共收治这起亚硝酸盐中毒患者27人,3人住院治疗,24人急诊留观,经过积极的救治及精心护理,留观的23位患者于当天21:00均无不适离院,另有一位同学因心慌、头晕、乏力,查血钾

3.3mmol/L,经口服补钾后未见明显好转,给予转急诊内科进一步住院治疗。4

月3日,住院的4名患者均无不适症状,予以出院。

2 急救与护理

2.1 急救组织管理①上报:接诊到成批伤员时,立即上报科主任和护士长,同时上报医务部和护理部,组织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分为医疗组、护理组、管理组。

②人员:启动应急预案,电话通知科内急救小组成员,同时护理部启动医院的应急预案,把护理人员分为预检分诊组、注射组、配液组。分诊组负责判断病人的病情,根据病情轻重,安置床位,给与初步的处理,高流量吸氧,催吐,给病人戴上腕带,并观察病人的病情;注射组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留取血标本,输上葡萄糖液体;配液组转抄并核对医嘱,根据医嘱配好解毒药,给病人输注。③药品与仪器:开通绿色通道,由管理组从药房暂借解毒剂亚甲蓝和其他急用药品,

从医院的库房和其他科室协调吸氧装置及心电监护等仪器。④床位:启用急诊留观室和EICU,症状较重者安排在抢救室和EICU,轻症者安排在留观室,同时把病人及时地分流到急诊内科住院治疗。

2.2 急救措施①催吐,采取侧卧位或坐位,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病人心理安慰。每人给一个标本盒,留取呕吐物标本。②所有病人入院时,立即吸氧,鼻塞吸氧流量5L/分,缺氧明显者,面罩吸氧流量5--8L/分,同时给患者接上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③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时先留取血标本,做血Rt、肝肾功能、心肌酶检查,留取血标本时,标上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④遵医嘱应用亚甲蓝40mg+生理盐水250ml 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还原型谷光甘肽,加大补液量,促进毒素的排泄。

2.3 护理

2.3.1心理护理由于此次集体中毒,人员数量多,且有面色、口唇青紫特殊临床表现,因而,病人精神压力大,存在着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病人情绪烦躁,易激动,因此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柔,工作中要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技术熟练,给患者以安全感,多数患者是远离家乡的学生,无家人的陪伴,难免产生无助感,护理人员要给予生活上照顾,心理上安慰。同时向患者讲述毒物性质、治疗方法及预后,解释氧疗的重要性,缓解患者的焦虑,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积极地配合治疗。

2.3.2用药时护理注意应用亚甲蓝后的反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球结膜、口唇黏膜、四肢末端颜色变化,一旦出现球结膜或尿液颜色呈蓝色,立即停药,防止用药过量。亚甲兰完全排泄需要3~5 d,反复大量应用,易出现体内积蓄中毒,出现尿路刺激征、皮肤及尿呈蓝色、兴奋、谵妄、抽搐、溶血、黄疸、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1】。另外,亚甲蓝对血管刺激性强,输注时防止药液外渗,以免组织坏死。

2.3.3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呼吸、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皮肤粘膜色泽、弹性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为抢救患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亚硝酸盐中毒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水肿)的发生。观察氧疗的效果、流量,妥善固定吸氧管;根据药物的性质,调整输液的速度,观察是否有外渗并注意疗效;协助生活护理,呕吐者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

2.3.4饮食护理中午禁食,晚餐进食米汤、牛奶、稀饭等流质饮食,无呕吐者鼓励多进食水,以促进亚硝酸盐的排泄。

2.3.5出院指导嘱避免进刺激性饮食,多饮水,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不吃韭菜、菠菜、腌菜等含亚硝酸盐的食物。维生素c片0.1g一日三次,连续三

天,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 讨论

3.1亚硝酸盐为工业盐,味咸,外观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酷似食盐和白糖,易误食而引起中毒,一般摄入0. 3~0. 5 g即可引起中毒,摄入3 g可致死【2】。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误食后在消化道吸收入血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的作用,使正常的Fe2+氧化为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携氧能力,同时还阻止正常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因而造成各种组织的缺氧,临床上突出表现为皮肤、黏膜呈青紫色【3】。亚硝酸盐及其在肠道的分解产物NO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4】,本组患者均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亚硝酸盐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血管舒缩中枢有麻痹作用,它还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有较强的松弛作用而致血压降低【3】,严重者发生循环衰竭。

3.2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急救的关键措施:迅速地做出诊断,应用特效解毒剂亚甲蓝,给予高流量吸氧,纠正缺氧或呼吸衰竭。诊断的依据可根据同进餐者有类似症状,典型的口唇、颜面发绀,尤其是发绀与呼吸困难不成比例,即可诊断,必要时作实验检查。亚甲蓝是一种还原氧化剂,亚甲蓝在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救治中是应用小剂量作为还原剂,小剂量(1~2 mg/kg)应用时,在体内葡萄糖被氧化的同时,被还原成还原型亚甲蓝(白色亚甲蓝),将氢离子传递给高铁血红蛋白,使其转变为正常血红蛋白,以发挥解毒作用。此时,还原型亚甲蓝又变成亚甲蓝,这样反复进行,循环利用。而大剂量每千克体重5~10 mg,起相反的氧化作用,加重中毒【1】。维生素C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Hb,而脱氢的维生素C又被谷胱甘肽还原,以后又作用于高铁血红蛋白,如此循环,使血中高铁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但其作用不如亚甲蓝迅速和彻底。;葡萄糖具有氧化作用,用其提高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过程所需要的NADPH,故可作为治疗辅助剂。糖皮质激素能对抗无菌性炎症,稳定细胞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发挥抗炎抗休克作用【2】。

3.3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平时要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模拟演练,增强急救技能,同时成立科内和院内的急救小组,小组成员的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根据集体入院病人的数量和危重程度,调动小组人员。由于我们组织有效,措施得当,救治及时,所有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庞静.急性亚硝酸盐中毒50例的救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5):76.

2 王大军,肖丽.急性亚硝酸盐中毒100例抢救体会[J].山东医药,2008,48(42):27.

3 翟东利.亚硝酸中毒4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101-4102.

4 张正祥,兰艳丽,袁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36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

志,2006,35(11):1544.

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调查报告

关于一起疑似亚硝酸盐中毒的 调查报告 xx卫生局: xxxx年x月xx日17:30,xx疾控中心接报,xx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两名因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等症状入院治疗的患者。xx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即救治医院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经现场核实后,分中心于19日18:00将核实情况上报xx卫生局。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中毒经过 5月19日14时左右张某、张某某母子在家中做午饭,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用盐放入菜饭中,14时20分儿子张某某出现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几分钟后,其母亲也出现类似症状,14:30被亲戚送往市人民医院120治疗,随后转往消化内科。 (二)流行病学调查 医院救治现场流调2人,具体情况如下: 1.临床表现:2人主要症状为抽搐、昏迷、全身皮肤紫绀、心悸、呼吸困难。 2.发病时间及潜伏期:首例病人发病时间为19日下午14:20份左右,食用几分钟后陆续发病。 3.年龄、性别:年龄分别为16岁、46岁,为母子。 4.人群分布:母子2人,现住址为xx镇xx村xx庄。 5.共同进餐史及可疑食物调查:中午吃饭为母子2人。经询

问病人亲属得知该母子均为智障人士,捡破烂为生,在某饭店门口捡到一个白色塑料瓶,内有白色颗粒物质,类似食用盐,遂在中午做饭时当做食用盐放入菜饭中。由于二人精神有障碍,无法得到确切信息。剩余的瓶装疑似亚硝酸盐物质正在市疾控中心检验室进行检测。 6.病人转归情况:2名病例入院时已陷入昏迷,经洗胃、美兰、平衡液等治疗后情况好转,现均在住院治疗,张某某已下发病危通知书。截至xx日20时30分,其母生命体征平稳,儿子张某某血氧饱和度正常,心率110次/分,仍需密切观察。 (三)初步结论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分析,本次事件可能为一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中毒人数2人。 (四)控制措施 xx疾控中心及xx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前往病人家中进一步搜索剩余食物,并倾倒掩埋,以免出现后续病例。 xxxx年x月xx日

六种食物含亚硝酸盐最多 2

养生必知:六种食物含亚硝酸盐最多 亚硝酸盐相信大家经常听说,不但会引起急性的食物中毒,更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可是怎样才能远离亚硝酸盐的危害呢?今天我们来找出六大最严重的亚硝酸盐的“潜藏地”,并找出安全饮食策略。 第一名,粉嫩熟肉 各种外卖中的熟肉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是现在最严重的。因为它可以让肉煮熟后颜色粉红、口感鲜嫩,还会延长食品保质期,所以它已经成为了食品加工业中肉制品添加剂的必备配料。包括餐馆里,厨师们烹调许多肉菜都离不了它,还有各种烧烤肉制品、羊肉串、腌制品,以至驴肉、鹿肉、羊杂、内脏等,几乎都会加入亚硝酸盐。一些所谓“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中,哪怕是鸡鸭制品也不能幸免,这早已成为了这行的行规。 安全策略:别太红,别太嫩。 鸡肉煮熟后应该是白色或者是灰白色的,猪肉应是灰白色或浅褐色的,而本来红色的牛羊肉应当变成浅褐色至褐色。如果颜色是粉红色的,而且这种粉红色从里到外都一样,那么一定是添加了亚硝酸盐。 此外,用了盐硝酸盐的肉特别水嫩。本来肉类是肌纤维构成,煮熟后能够撕出非常细小的肉丝。但如果熟肉基本上吃不出肉丝的感觉来,嫩的比豆腐干还要软,而且水分特别大,就有加入了亚硝酸盐的嫌疑。此外,用亚硝酸盐较多的肉还有一种类似火腿的味道,和正常的肉味已经不太一样。 不过,正规肉制品厂的产品是可以放心的,添加亚硝酸盐时会控制数量,也有国家部门的检查管理。但小作坊、餐馆、农贸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非常当心,因为他们没有定量控制的能力。餐厅的肉也要小心,因为他们是在缺乏管制,餐馆根本没人查这一项。

第二名,刚做的腌菜。 很多人都爱吃清爽的腌菜或者是泡菜,尤其是北方人,但是腌制食品并不利健康。除了盐含量过高之外,亚硝酸盐或者是亚硝胺含量高是主要原因。不过,只有在腌制时间不合适的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才会高到引起麻烦的程度。 安全策略:腌制20天以上。 一般来说,腌制20天之后的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已经明显下降,一个月后是很安全的。此外,添加鲜蒜、鲜姜、鲜辣椒、维生素C等均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第三名,吃剩隔夜菜 隔夜菜也会产生亚硝酸盐,这是因为细菌开始大量繁殖的缘故,吃菜事经过筷子搅来搅去,细菌会和蔬菜充分接触,即便吃完后把剩菜放在冰箱里,细菌也会缓慢的滋生。而且放的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就越多。 安全策略:焯水、水发更安全。 在炒、拌蔬菜前先焯水,能让大部分亚硝酸盐流失在水里,就算“隔夜“也不会产生太多。同样,水发的木耳,银耳等也比较安全。因为它们是水发品,经过反复水泡后,亚硝酸盐含量大大降低。当然,炒过的菜餐后马上放入冰箱里,下一顿就全吃完,产生的亚硝酸盐也不会达到中毒、致癌的程度。 不过,最好在炒菜时先要有计划。既然知道一大盘蔬菜吃不完,不妨当时就拨出一部分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起分析 亚硝酸盐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一种化学物质。由于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接触、使用亚硝酸盐的机会较多,以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相关报道。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其中亚硝酸盐中毒是主要因素之一[1]。2007年以来,宜宾市也相继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危害。本文对3起不同原因造成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作简要分析,以便对今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1 事件概述 2007-05-13高县庆符镇村民邓某一家3人午餐进食购买的板鸭10 min后,2人出现胸闷、恶心、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2007-05-14中午,该镇另一村村民梁某在家举办约70人参加的生日宴,3名小孩在宴席未开始前进食了购买的板鸭后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板鸭、呕吐物等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当地农贸市场李某板鸭摊出售板鸭所致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5名中毒者经高县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催吐、洗胃、吸氧、对症、运用亚甲蓝解毒药等措施2~3d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此次事件也因在宴席开始时,提前进食板鸭的3名小孩已经发病,以至未导致大量人员进食 板鸭和中毒的发生。 2008-01-21中午,宜宾某有限公司约700名员工先后在本公司食堂就餐,约20min后有人出现头昏、恶心、紫绀等症状,随后陆续发生类似症状的中毒患者22人,均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其中住院治疗16人。对中毒患者,医院采取了催吐、洗胃、输液、对症等治疗措施,经2-4d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在剩余食物、调料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3]。原因为该公司食堂从业人员近期在腌肉过程中曾使用了亚硝酸盐,使用后仍存放在操作间误作味精使用所致。 2009-08-29T07:30,翠屏区象鼻镇某村村民彭某一家3口在家共进早餐,菜谱有炒南瓜、炒螺蛳、豆豉、炒大头菜,10 min后其女儿(2岁)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紫绀等。随后彭某的妻子也出现类似症状。彭某未发病。2名患者于08:55min被紧急送往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其女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中检出亚硝酸盐,确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3起事件的特点3起中毒事件分布在家庭宴席、职工食堂和家庭用餐各1起,发生时间在1月、5月、8月各1起,在709名进餐人员中发病29人,死亡1人(表1)。 2.2 临床表现3起事件中毒患者共29人,其中住院治疗23人,住院率77.78%,死亡1人,病死率 3.45%。中毒症状以头昏、胸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紫绀、四肢无力等为主,1人昏迷。症状较轻者经医院对症治疗或者在家休息等,症状很快消失。症状较重者,经使用美兰药物和对症治疗,除1名小孩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中毒者均在1~3d后痊愈出院。 2.3 实验室结果3起中毒事件所采集的剩余食物、调料及呕吐物/洗胃液样品中,均检出了亚硝酸盐。家庭宴席事件中,采集剩余板鸭2份、查封的农贸市场李某烤鸭摊的板鸭及其制作板鸭的卤水等4件样品,均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6.25~7.50g/kg;职工食堂事件中,在事发现场和医院共采集样品39件,其中在13件可疑食品(当天中午该公司食堂留样)、剩余味精、1件呕吐物和8件洗胃液中检出亚硝酸盐;家庭用餐事件中,炒南瓜亚硝酸盐含量21100mg/kg,彭某女儿的剩饭中亚硝酸盐含量610mg/kg,李某呕吐物中亚硝酸盐含量2130mg/kg。见表2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第一部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2008年5月30日11:05,某县卫生局接当地某镇某卫生院报告:9:30左右,患者张某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送到当地卫生院就诊。体检发现:患者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因相似症状来院就诊。该镇卫生院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疑似食物中毒5人”。11:35,某县卫生局通知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镇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让疾控中心即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赶往现场途中接到报告发病人数快速增加,从5人至16人至24人至38人,且所有患者均有口唇发绀。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人出现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部现场处置与控制 2008年5月30日14:00,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组报告:2008年5月30日9:10左右,患者张某到某镇赶集,在个体摊贩林某处购买食物(面皮),食用后约15min,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到镇卫生院就诊。体检发现:颜面、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出现相似症状来源就诊,截止14:00,共有38人发病来源就诊,所有患者均有口唇、指甲发绀、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名重症患者在12:05死亡,其它患者经洗胃和静脉注射亚甲蓝(美蓝),病情明显缓解,8名症状较重患者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17%-33%)。 据此情况,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组初步判断是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其事件已达到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①征得市、县卫生局同意后立即实施网络直报;②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专家赴该卫生院指导协助救治患者;③深入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④尽快取得剩余食物样品和中毒患者的血样,开展亚硝酸盐和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室检测;⑤将检测结果通知县医院和镇卫生院;⑥撰写一份初步调查报告,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人员会商疫情。 县卫生局在接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出事调查报告》后,立即成立了由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的“5.30食物中毒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病员抢救、现场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社会稳定、宣传综合等5个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县卫生局在第一时间内向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卫生局建议市政府作出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应急响应。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起事件按“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网报。 3.市、县卫生局组织医院专家和急需药品赴该乡帮助治救中毒患者。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卫生监督所及时调查取证和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密切跟踪事件的进展情况。 5.县卫生局及时与媒体沟通,客观发布事件处置进展信息,稳定社会情绪。同时,向公众宣传食品卫生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知识。 第三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前准备 1.依据“报告信息”,与报告单位(某镇卫生院)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控制情况、可能的病因物质),可能的话,提出初步建议。 2.依据了解、核实的信息,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开出《现场调查准备清单》:即调查人员组成、采样器材、实验室准备、调查表格及相关参考书、取证设备、防护用品、交通工具。 3.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 (1)调查目的:①控制事态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②确定中毒病例;③查明中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为预防和控制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危害,保护群众健康。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中毒原因、年度分布等方面,探索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结果2000-2009年254篇文献报告全国27个省市共报道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人数29人,病死率1.21%。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其中误用导致的中毒占43.6%,误用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总死亡人数的84.6%。2004年以后,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山东省发生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次之。结论亚硝酸盐过量使用、误用现象较普遍,是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亚硝酸盐因具有护色、防腐作用,在肉制品加工中被广泛使用。亚硝酸盐俗称“硝”,是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外观与食盐、味精、糖相似,过量使用和误用易造成中毒。为了解近年来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中毒原因等,找出关键控制环节,查阅万方数据库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关键词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共查到2000-2009年关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报道254篇。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认201起,原因查明率100%。对中毒人数、中毒原因、中毒年度分布、中毒发生省份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概况2000-2009年共报告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29人,病死率1.21%。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如盐、糖、味精等使用和误用工业盐造成的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的4 3.6%,死亡人数占中毒死亡总人数的8 4.6%。中毒食品亚硝酸盐最大含量为17850mg/kg。 2.2中毒原因常见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有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这2类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误用亚硝酸盐导致的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的4 3.6%。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如盐、糖、味精等使用者居多。误把建筑业使用的防冻剂(含有亚硝酸钠成分)当作饮料饮用所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1起,误用工业用盐3起,误用拾到的不明来源盐类物质2起。食品包装物受到污染2起,饮用水被污染引起中毒4起,豆制品、面制品、嫩肉粉引起中毒均为2起,剩菜导致的1起。 2.4各省市发生情况全国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报告共27个省市,其中山东省的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首位,分别占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24.9%、15.8%、27.6%。中毒发生起数排在前10位的省市是山东、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浙江、河北、黑龙江、重庆、吉林,发生起数分别为50、26、19、13、12、12、10、8、7、6,其他省市无明显区别。农村地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起数和死亡人数居多,共发生106起,发病人数1023人,死亡人数25人,分别占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52.7%、42.5%、86.2%。 3.讨论 3.1 中毒分析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症状而中毒。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0.3~0.5g,致死剂量为1.0~3.0g。 常见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有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肉制品加工作坊的经营者文化素质往往较低,食品卫生意识差,一般仅凭经验而不是按照国家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救治1例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救治1例 发表时间:2016-06-23T12:14:13.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作者:张小玲[导读] 患者男,35岁,因恶心、胸闷、头昏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前因吃泡菜、卤猪大肠后出现症状。 张小玲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六盘水 553000) 【中图分类号】R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56-01 患者男,35岁,因恶心、胸闷、头昏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前因吃泡菜、卤猪大肠后出现症状,患者职业为卤菜出售者。既往史无特殊。查体:T 36℃ P 103次/分 R 20次/分BP 100/60mm Hg,神清,急性病容,背入病房,颜面、口唇、耳廓、四肢指端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Hb 168g/L,WBC 9.2×109,N68.8%;肝、肾功正常;血气分析:PH 7.469,PCO2 4.56,BE 2.4mmol/L,HCO3 25.1mmol/L,SaO2 97.7%,(吸氧3L/分)。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 证实血液中确有高铁血红蛋白存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HR103次/分。入院诊断:急性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治疗予大量清水洗胃,导泄,特效亚甲蓝治疗,50%GS40ml+亚甲蓝60mg缓慢静推,10分钟以上,但在静推约12ml左右时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停用亚甲蓝半小时后不适症状消失,发绀也有所缓解。后改用静脉泵以1ml/分泵入,患者无不适,发绀明显缓解、后消失,患者未诉不适,次日出院。其中治疗并予葡萄糖、维生素C、补液对症治疗。 讨论:亚硝酸盐毒性较大,食用后可迅速经肠道吸收入血液,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临床上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呈青紫色及其他缺氧症状,可引起胃肠道刺激症状,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对血管舒缩中枢有麻醉作用,还能致血压降低。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诊断有病史,进食疑含亚硝酸盐食物,发病急,出现发绀时间短,心、肺部常无明显异常;还可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帮助诊断。实验方法是:抽患者静脉血(抗凝)2管,本例患者均为褐黑色,1管做对照,第2管测定管加10%氰化钾,滴入后血液变成鲜红色,证实血液内确有高铁血红蛋白。该患者血滴1滴开始变红,2~5滴时为鲜红色。亚硝酸盐中毒用特效剂亚甲蓝治疗,但缓慢静推时患者可出现烦躁等不适,可能因人工推注速度不能掌握,本例患者出现烦躁、恶心,停止用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且发绀缓解,后改用静脉泵匀速缓慢泵入无不适症状。以上所述,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检测试验,静脉缓慢匀速泵入亚甲蓝特效药,均可在亚硝酸盐中毒的诊疗上有帮助,临床上实用。 【参考文献】 [1]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中毒急救手册(第三版)[M].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28. [3]张斌.急诊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09.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是指短时间内摄入较大量亚硝酸盐后引起的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概述 亚硝酸盐(常见有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无臭味,易溶于水。亚硝酸盐成人口服的最低中毒剂量约为0.1g,口服最低致死剂量约为1.0g~5.0g。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途径为经口摄入,主要接触机会有:食堂或餐饮业误将其作为食盐使用;进食苦井水、放置过久的腌制食品或添加剂超标的熟食肉类;大量食用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蔬菜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2.1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调查和处理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采样人员采集食品样品时,需要戴一次性乳胶手套;现场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治点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工作,并及时向中毒事件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中毒食品、其他可能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以及中毒病人呕吐物的建议。

2.2.1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事件涉及的食品生产、储存、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环境状况,食品的分装、储存的条件,人员接触情况等。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如饭店负责人、厨师、服务员、食品采购员、同工作场所工人等)。调查内容包括接触时间、接触物质、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饮食的加工方法、食品的来源等。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现场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中毒事件现场采集的可疑中毒食物及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以及血液等样品可在现场进行快速定性检测。可使用固体格氏试剂法定性测定食品的亚硝酸盐(附件1)或盐酸萘乙二胺法半定量、定量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附件2)。可使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现场定量测定中毒病人血中高铁血红蛋白(附件3)。有条件可选用便携式血氧分析仪测定高铁血红蛋白。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一起突发性亚硝酸盐中毒案例的调查分析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Seek Medical And Ask The Medicine 2013年第11卷第10期 长的类固醇激素的过敏反应,正常女性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在一定程度上受雌激素的调节,妊娠7周开始,雌激素分泌量增加,敏感体质的女性因雌激素对肝脏的直接作用,导致肝细胞分泌的异常,在易感的非妊娠期给予服用避孕药物或女性激素,约半数以上可在此发生本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改变。(2)肝内胆红素代谢所必需的酶类受到抑制,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可抑制毛细血管膜上的Na+-K+-ATP酶系统致胆汁在毛细胆管的排泄发生障碍,使血管胆红素升高,皮肤出现黄疸,雌激素可增加毛细胆管的通透性,使胆汁减少,胆汁黏稠度增加,胆酸排泄受阻,形成胆栓,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及血中胆酸浓度明显增高,胆酸积存于皮肤下,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3)本病与遗传、种族、环境因素口服避孕药等有关。有报道称,ICP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性,母女、姐妹,尤其是单卵双胎姐妹孕期均可患病。 1.2.2病理变化 病理学检查发现,此病患者肝脏小叶中央区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积或胆栓形成,胆小管直径正常或轻度扩张,肝细胞结构完整,无黄疸及变性坏死,胎盘绒毛板及羊膜均有胆盐沉积。对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胎盘进行计量测定发现,绒毛间隙平均占绒毛实质的29%,明显低于正常的37.8%。同时异常增高的胆红素、胆汁酸可在胎盘绒毛间隙沉积出现刺激细胞,滋养细胞增生,绒毛间质水肿,使胎盘绒毛间隙狭窄,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宫内缺氧。 1.3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3.1临床表现 (1)瘙痒:皮肤瘙痒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多发生于妊娠晚期(≥28周),但有少数病例也可发生于妊娠早期(≤12周),可见于妊娠7-39周,瘙痒以躯体及四肢为主,清晨夜间更甚,无法入睡,检查时皮肤常见抓痕。(2)黄疸:瘙痒出现数日或数周出现黄疸,平均约为1-4周,此病患者多数黄疸较轻,仅有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不出现黄疸。(3)消化道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消化道症状,少数可有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4)25%的患者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质软但无压痛。B超检查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胆囊较正常孕妇增大60%。 1.3.2诊断要点 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或不伴有黄疸。患者无明显食欲不振,厌油,乏力等症状。妊娠终止后,瘙痒,黄疸消退,血清胆汁酸降至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达30%以上,转氨酶正常或升高,肝炎系列均为阴性,尿胆原,尿胆红素均为阴性,血清胆汁酸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 1.3.3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本病有生物制品接触史、输血史、消化道症状,妊娠期肝脏的负担加重,使患者的肝炎症状加重。(2)药物性黄疸:服用损害肝脏的药品,如异烟肼、氯丙嗪,但停药后黄疸便可消退。(3)妊娠期脂肪肝:本病伴有恶心发烧等症状,多见于初产妇妊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且多合并有胆道感染。 2治疗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是高危妊娠,因此妊娠34W后,应定期进行胎盘动能测定、胎儿电子监护及B超监测等。胎心监护应每3天行无宫缩试验(NST)。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因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仍以综合治疗为主。 2.1对症治疗 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刺激,吸氧;妊娠期补充维生素K、维生素B 及维生素C。 2.2胆汁排出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1)苯巴比妥:该药是一种酶的诱导剂,可提供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力,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瘙痒症状减轻,每日三次,每次30g。(2)消胆胺:该药是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后在肠道内与胆汁酸结合成复合物自粪便排出,降低血中胆汁酸的水平,每日2-3次,每次4-6g。(3)血浆蛋白:有利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进入胎体,亦可提高绒毛间隙的血液灌注。(4)临床上采用纳络酮治疗胆汁淤积性瘙痒,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天为一个疗程,停药5天后可再次应用。 2.3补充维生素K4,预防产后出血。 2.4中药 茵陈汤(茵陈蒿18g,栀子9g,大黄6g)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健脾养生的功效,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了改善微循环,可应用高糖、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进行治疗。 2.5终止妊娠 妊娠达到37周,胎儿已经成熟者应终止妊娠;妊娠小于37周,有胎儿窘迫者,应在吸氧等治疗的同时,积极促使胎儿早日成熟,在改善微循环后终止妊娠;既往有不良分娩史,胎心监护异常,胎盘功能不良,羊水过少,胆汁酸、胆红素持续升高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3讨论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早产,严重者发生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围产期死亡等,尤其临产后危险性更大。 3.1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污染羊水率可达21.7%-58.3%,胆汁酸刺激胎儿结肠蠕动加快,致胎儿宫内排便,是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 3.2导致早产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发生早产的几率可达36.0%-37.2%。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胎儿为16α-羟基-去氢表雄酮(DHAS)羟化为雌三醇的能力降低,而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活性大的雌二醇所致。 3.3导致胎儿宫内窘迫 血中高水平的胆汁酸亦可刺激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胎儿窘迫发生率可达23%,可能与胎盘胆汁淤积,合体细胞增多,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所致胎盘循环血液减少有关。 3.4导致产后出血 胆汁酸及胆红素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体,当脐血胆酸水平超25umol/L时,胎儿健康可受损害。产后出血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上海地区为12.7%,对照组为6.4%,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者胆盐分泌不足,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致凝血时间延长。 3.5导致胆石形成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者胆石症发生率高可能与磷脂代谢障碍有关。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开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再次妊娠复发者已很少见。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口服避孕药会引起本病类似症状,所以,这些患者都宜采用其他避孕方法。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易引起早产和胎儿窘迫,严重影响围产儿安全,可使围产儿死亡率升高,对胎儿威胁最大的是早产。有报道称,该病所致早产率高达30%,围产儿死亡率高达6%,因此,及时无误的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胎儿死亡率。参考文献 [1]《妇产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55页. [2]《现代产科治疗学》248页. [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第5卷第5期29页. 一起突发性亚硝酸盐中毒案例的调查分析 董焕明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2011年8月23日,咸宁市咸安区刘记面食店发生了一起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25人,中毒者的症状为头晕、胸闷、呕吐及紫绀等。对这些中毒者进行亚甲蓝注射、补液及吸氧等治疗2~3天后,所有中毒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咸安区疾控中心通过对这25例中毒者的临床症状及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面食店的剩余食物、患者的呕吐物及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引发此次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毒物质是亚硝酸盐,可疑食物为油条。事件发生原因是面食店在制作油条的原料中添加了亚硝酸钠。 【关键词】亚硝酸盐;突发性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3)10-0200-02 200

一起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一起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2013年8月11日辽宁省大连市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调查得知:6人先后在同一家销售摊点购买过”西安凉皮”,食用后均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及实验室检验确认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标签: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013年8月11日辽宁省大连市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实验室检验确认是由滥用亚硝酸盐引起的。食谱分析表明:6人在8月11日下午分别在同一家”西安凉皮摊点”购买了”西安凉皮”,食用后均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唇及指端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在销售摊点采到一盛装液体的淡蓝色纯净水瓶,经过现场定性试验,结果呈强阳性。 1流行病学调查 1.1一般情况简介2013年8月11日下午16时整,卫生行政人员接到医院报告:有2例患者食用了在某市场摊点购买的”西安凉皮”后出现全身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经对医院急诊科医生询问得知:他们在中午11点多在某市场同一家摊点购买了”西安凉皮”,回家食用后最快约20min就出现了头晕、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的症状。截至晚18点整陆续有4例因紫绀、头痛、头晕等症状到医院就诊 1.2人群分布2013年8月11日,共有6例使用了这家摊点的凉皮,使用后均发病,罹患率为100%,患者年龄23~46岁,平均为32岁。其中6例患者均为男性。 1.3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0min~3h,平均潜伏期为1h10min。潜伏期在1h 以内的共有3例,1~2h的有1例,2~3h的有2例,符合亚硝酸盐事物中毒的特征[1]。6例中以口唇及指甲紫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为主,其中有4例出现了紫绀现象,6例均出现了头晕、头痛症状,6例均出现恶心,2例有呕吐现象。 1.4治疗及转归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对6例患者进行了检查,确诊为亚硝酸盐中毒,于是对患者采取了催吐、静推1%美蓝50㎎、静点Vc等治疗措施,治疗后6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当晚17时精神状况良好。次日,全部痊愈出院。这种治疗方法符合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征[1]。 2实验室检验 2.1材料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