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早有才名的苏轼,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之下,更是名声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可是这样的一个才子,仕途之路却颇为曲折!

四十三岁的苏轼,在湖州任上,遭遇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终于在多方的营救之下,由王安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后“一言而决”,以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告终。

苏轼于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活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此时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再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情感。这些篇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讲授过,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领悟,尤其是经过十一年的教学沉淀后,而今再讲授《定风波》时,更是感慨良多,更加敬仰东坡先生的

豁达胸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元丰五年春,此时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穿林打叶”之声,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绕于心之意,那份洒脱溢于言表。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雨具先去”,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非常狼狈,会慌忙的寻找避雨之处,事实亦如此,如其小序中所提“同行皆狼狈”。可苏轼却一反常人所为,不但丝毫没有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出人意料的道出“何妨吟啸且徐行”,正是前一句的延伸。在狂风暴雨中,漫步吟诗,徐行长啸,既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接下来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即草鞋,词人此次出游穿着草鞋,拄着竹杖,一身野服打扮。在苏轼看来,这身打扮比穿着官服骑着马来的痛快,更让他感到轻松、毫无束缚。也从侧面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苏轼喜好自然、无拘无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

“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我亦如此,我又怕什么呢?于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流淌而出,此句双关,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这一世无论经历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作者都能够泰然处之,不畏坎坷。

词的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的精神。下阕更是将这一精神进一步升华开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从“吹酒醒”三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带着醉意的情况下出游的。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因此借酒消愁也就是常事了,有时会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作者被略带寒意的微风吹拂后,酒醒了,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而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了自然界变化之快,刚刚还在风雨中行走,此时却是山头的斜阳相照了。自然界忽晴忽雨,阴晴不定;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政局如同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中的“萧瑟处”,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既指作者刚才遇雨处,也指人生危难之处。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望的兴

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也体现出作者以一种过来人的淡然的心态,来“回首”当年所遭遇的危难之事。如今,再看那一时期,真的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通过一语双关,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全不放在心上。又是一个双关语。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含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苏轼在本词中大量运用了双关语,可以说用的非常精当,通过“穿林打叶”、“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萧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双关语,尽现了苏轼在历经政治风雨之后,旷达超逸的胸襟。词中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定风波》中,作者通过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升华,表达出作者在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词人巧妙的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联想想象,大大拓宽了词的意境,平添了很多韵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乐观旷达的苏轼,

真的是与众不同,在重重磨难之后,仍然能够复归于洒脱的心境,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学习他的乐观,笑对人生;学习他的旷达,泰然处之;学习他的洒脱,雨中吟啸;让我们向苏轼致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