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题型

伤寒论重点题型
伤寒论重点题型

一、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二、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

三、桂枝汤的禁例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的主要功能是解肌、调和营卫,而太阳伤寒表实证,应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发散寒邪。而桂枝汤达不到开表发汗的作用,反有敛荣止汗之弊,若误用之,可使表闭阳郁更甚而使病情加重

内蕴湿热者禁用:因为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辛温助热,甘能助湿。因为湿热得辛甘药物能壅滞脾胃,势必使胃气上逆,而发生呕逆湿热内蕴者,在所必禁。

阳热内盛者禁用:用桂枝汤,发汗后则伤津,更助长内热,从而促使病情恶化,出现呕吐,继则热毒腐血,内痈破溃,而吐脓血之物。

四、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异同。

相同点: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五、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六、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

不同点: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七、比较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皆属下焦水停证,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的病机,且证候表现皆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

不同点: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五苓散证为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八、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其遵循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九、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

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

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十、比较大小柴胡汤证的异同。

相同点: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不同点:大柴胡汤尚兼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所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八症之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治法小柴胡汤证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证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十一、比较白头翁汤证与桃花汤证区别。

相同点:皆可见有下利便脓血,但病机确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分。

不同点:桃花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颜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则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十二、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十三、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

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十四、三阳病均有发热,请简述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

太阳病发热:为发热恶寒并见,其病机为风寒袭表,正邪交争于体表所致。

阳明病发热:表现为身热而不恶寒,为病邪入里,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所致。

少阳病发热:表现为往来寒热,为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

十五、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

相同点:两证同属水气为患,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

区别在于:猪苓汤证是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故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

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证为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故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治当温阳化气利水。

十六、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在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

不同点: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故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

十七、简述小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②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③主症:发热示伤寒表不解.干呕而咳示心下有水气,水饮阻中胃气上逆则干呕.水饮凌肺,肺失宣降则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④方要:小青龙汤-----麻黄合桂枝发汗解表,又麻黄平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敛肺,治疗水寒射肺之要药.半夏降逆涤饮,芍药和营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发汗解表宣化水饮之功。

十八、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十九、简述大青龙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伤寒兼阳郁烦躁②治法:开表发汗,清热除烦③主症: 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烦躁乃寒邪郁闭过重,阳气不能宣泄,扰于胸中使然.必须表里俱实者方可使用④方要:大青龙汤倍用麻黄加生姜之麻黄汤峻猛发汗,以散表寒.石膏辛甘大寒配麻黄解表以开阳热之郁闭,清透郁热除烦.重用炙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又防石膏过寒伤正中。

二十、简述大、小青龙汤在主证、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大小青龙汤证皆出现表实证特点,如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病机是:皆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法都要发汗解表,方药都用麻黄、桂枝、甘草、姜。不同点:大青龙汤证见烦躁,小青龙汤证见咳喘;病机是大青龙汤内兼郁热,小青龙汤内停水饮;治法:大青龙汤内清郁热,小青龙汤则内化水饮;方药:大青龙汤还用生姜、杏仁、大枣、石膏,小青龙汤还用干姜、细辛、芍药、半夏、五味子。

二十一、简述大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法,方药组成?

①病机:太阳病误下,胃气因下而虚,邪热乘虚内陷与水结于胸脘②主症:动数变迟,迟乃迟滞不利,是邪气内结,阻遏脉道德反映.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使然.短气乃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恼—热结胸膈,扰乱心神.③治法;泄热逐水破结④方要:大陷胸汤大黄,芒硝泄热荡实,软坚散结.甘遂,攻逐水饮力猛效速,为主药.

二十二、简述小陷胸汤的病机,主症,治则,方药组成?

①病机:痰热相结,病情较轻②主症:正在心下—其病位局限,按之则痛—其邪结尚浅,脉浮主热盛,滑主痰雍,以脉测证,当属痰热互结③方要:小陷胸汤黄连苦寒清热,半夏祛痰开结,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④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二十三、少阴与太阴下利的区别

太阴自利不渴,因太阴主湿,湿气重,太阴下利多由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引起的,故不渴。

少阴自利而渴,因阴阳两虚,阳气本少,而少阴下利则是由于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

权引起的,加之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故不渴。

二十四、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

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治当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则身痛即愈。

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必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治当益气养营,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二十五、详细分析厥阴病提纲证。

.厥阴病提纲证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反映了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病机特点,若邪入厥阴,一方面相火炽盛,横逆上冲,另一方面乘犯脾土,使脾虚肠寒,结果出现上热下寒证。肝火炽盛,消灼津液,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谷,故嘈杂似饥;但木邪乘土,脾气虚寒,运化失职,故不欲食。若强与食,脾胃不能受纳运化,往往随食吐出,或可吐蛔。若误用攻下,使脾胃虚寒加重,寒湿下注,则下利不止。二十六、从病机、主症及治法上比较阳明湿热发黄三方的异同。

茵陈蒿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里②主证:头汗出身无汗,一身俱黄,腹微满③治法:清热利湿退黄④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①病机:湿热发黄偏于表②主证:发黄伴发热无汗身痒③治法:邪郁偏表,宜因势利导,开鬼门以发汗散热祛湿④方药: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甘草、大枣。栀子柏皮汤:①病机:湿热发黄热重于湿②主证:发热为主,且身、目、小便色黄③治法:清热为主,兼以燥湿④方药:柏皮、栀子、甘草

二十七、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在症状上如何鉴别?

相同点: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

不同点:但湿热发黄表现为黄色鲜明,为热实证,证见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苕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寒湿发黄表现为黄色晦暗,为虚寒证,证见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等。

二十八、为什么说“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服药后脉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象,则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预后不良,是为死候;如脉由小渐大,由弱渐强则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预后较好。

二十九、什么是厥证?其病机是什么?如何判定热厥证的轻重?

答案:厥证是指以手足逆冷为特征的证候,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三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相同点:证均属上热下寒证。

不同点:但黄连汤证未经吐下,胃热尚轻,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证,只用一味黄连清上热;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误下伤脾,误吐伤胃,形成下利与食入口即吐的格拒证,因其上热较重,故芩连并用,以清降胃热。

三十一、何谓脏厥、蛔厥,两者如何鉴别?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蛔厥指因为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鉴别:脏厥属阳衰阴盛之寒证,病至七八天之久,阳气愈虚而寒邪愈甚,不仅病人四肢厥冷,而且周身肌肤皆冷,加之病人躁扰无片刻安宁之时,是真阳将绝,脏气大衰的表现,其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其治当以大剂扶阳抑阴,温经散寒回阳。可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蛔厥证具有时静时烦,时作时止,并与进食相关的特征,而且发病时虽有手足厥冷,但周身

肌肤不冷。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治疗。

三十二、试论当归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汤证的区别。

区别:当归四逆汤证证属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故手足厥冷,脉细如丝,若有若无,可伴见眩晕、肢节少腹疼痛等证,病势较缓。通脉四逆汤证为阳衰阴盛,虚阳外越所致,故脉象微弱无力,若隐若现,且伴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表现,病情危重。

三十三、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治以泻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三十四、“但头汗出”见于哪些汤证?

栀子豉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阳微结证、阳明热入血室之证、大陷胸汤证、茵陈蒿汤证、太阳火逆证。

三十五、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附子汤与真武汤两方的药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子,白术,茯苓,芍药。

不同点:附子汤术附倍用,并伍人参,重在补阳气,散湿气;真武汤术附皆半,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饮,前者以扶正为主后者以祛邪为主。

三十六、太阳伤寒证的“剧者必衄,衄乃解”的机理

“剧者必衄”是由于阳邪郁闭过重,使脉中营血极度充盈,突破经络而外溢,出现鼻衄,即“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汗血同源,衄,也是正气驱邪的一种途径,俗称“红汗”,邪从衄而解,衄后邪随血泄,故曰“衄乃解”

三十七、大小结胸汤证的鉴别

相似点:寒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互结而成,两者皆为热实结胸。

不同点: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以心下为主,可以旁及两肋,至少腹等;其临床表现可见,心下硬满疼痛,不可接触近,其脉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当泄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汤为痰热互结,病位较局限,在心下,其症为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其脉浮滑,证轻势缓,当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三十八、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

相同之处:两者均因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而成,且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区别:结胸证的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下破结,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

痞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理气消痞为主。

三十九、寒热错杂痞三证如何鉴别?

寒热错杂痞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相同点:病机均为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主证皆可见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治疗均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并调之法。

区别:半夏泻心汤以胃气上逆为特点,其主证为呕吐,治宜化痰降逆止呕。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食停滞,其主证以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为特点,治以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重,主证见下利日数十行,古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治宜补中和胃。

四十、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异同?

相同点:都是阳明燥热证,病机为燥热之邪炽盛,症均见发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治法同用辛寒清热为主。

不同点:在于津气损伤的程度有别。白虎汤证病机重点是热炽,气津损伤尚不明显,口虽渴而未至于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少,治法也只需辛寒清热,只要燥热得清,气津即可自行恢复。白虎加人参汤,病机是热盛于津伤并重,症见时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口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等。治法当辛寒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方能清燥热,复气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