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

什么是台湾电影

台湾作为中国近代较为动荡的地区,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1925至194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草创期。1949至1963年是台湾电影的起步期。1963至1982是台湾电影事业的繁荣期。20世界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从80年代中期起,台湾电影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在二十一世纪初,台湾电影呈现复苏迹象。

台湾电影的发展历史

成长时期(1960—1970)

功夫电影与琼瑶剧(1970—1979)

新电影运动时期(1982—1986)☆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90—2007)

台湾电影复兴热潮(2008—)☆

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

1963年3月,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官员龚弘接任台湾最大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后改为“健康综艺路线”。

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客观上促使台湾国语片的创作逐步摆脱反共政治模式,向着真正的艺术之路发展。

成长背景

从经济方面看,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迅速膨胀,投入电影制作的经费大幅度增长;

从台湾当局的政策看,采取了鼓励本土电影发展的方针,如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减少进口电影器材和软片的关税。

香港导演李翰祥、胡金铨等相继离开香港邵氏公司,加入台湾影坛。建立“国联影业公司”、“联邦电影制片厂”等机构。

196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

台湾乡土电影

根据健康写实主义原则,这一时期台湾影坛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乡土电影。

代表作《养鸭人家》(1965)

代表人物李行(1930-05-20——)

养鸭人家

导演:李行编剧:張永祥

主演:唐宝云/葛香亭/武家麒/欧威

类型:爱情制片国家/地区: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1965

养鸭能手林再田视养女小月为己出,隐瞒其非己亲生之身世。小月胞兄曾朝富以父亲遗书勒索再田。为躲避朝富敲诈,再田带小月赶鸭子外出。朝富到鸭寮不见再田父女,遂将小月身世告诉其邻居,小月归来得知其身世,寻父追问。再田说出其母早逝,父被日寇征兵战死,遗书求再田收养不满一岁的小月。小月感激再田的养育之恩。小月宁随朝富受苦;也不愿养父出售鸭。朝富夫妇力劝小月学戏,当其为摇钱树,小月不从。再田将售鸭款交与朝富,劝其经营小生意,善待小月。再田忍泪离去。小月追出跪扑再田膝下,父女相拥而泣。朝富天良发现,抱钱追出,见再田父女已远去,羞愧不已,乃撕毁遗书伏地痛哭。

李行与健康写实主义

代表作:《蚵女》《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

李行健康写实主义特点

尽量发挥人性中之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自我牺牲等美德,使社会振作,引导人人向善,走向光明。

这些影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台湾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生活在下层社会的贫苦人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影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台湾电影的武侠电影与琼瑶电影时期

1971年,台湾退出联

合国。一年之内,台

湾先后与27个国家断

交,包括日本。同年,

美国宣布将琉球群岛

连同钓鱼台在次年交

予日本,引发旅美中

国学生的「保钓运

动」,台湾各校串连

声援。到了1978年,

美国也宣布与台湾断

交。于是,由1970年

至1979年,进入了最

惶恐不安的十年。

1970年代,大行其

道的是功夫片和琼瑶

片,这两大类型片都

回避了社会现实问题。

那时也出产了不少描

写抗日战争的电影,

和提倡从军乐的“军

教片”,这些也属于

政策导向的电影。

琼瑶电影

“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为“琼瑶文艺片”。

琼瑶电影代表作与代表人物

代表作:《彩霞满天》《心有千千结》《窗外》

代表人物

武侠电影

胡金铨(1932-04-29——1997-01-14)

1958年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2年与李翰祥合导《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接替李翰祥完成《玉堂春》拍摄,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此后自编自导武侠片,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新派武侠片。

武侠电影代表作

胡金铨的东方特色和文人气质

台湾电影“新电影运动”时期 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一

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拍

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

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的

影片,形成了某种革新的气

象,并一度在影评人和部分

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

湾电影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

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

式、旧的题材与类型、旧的

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

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

程的一次革新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1982年8月,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执导的剧情片《光阴的故事》在台湾全省联映,标志着台湾新电影的开端。

1983年,新电影的高潮:《小毕的故事》、《看海的日子》、《搭错车》、《海滩的一天》和《儿子的大玩偶》全部成为票房的优胜者。

《搭错车》还在金马奖中获11项提名,创下金马奖提名的空前纪录。

1984,影响力扩大,侯孝贤《冬冬的假期》南特获奖

1985,侯孝贤《童年往事》杨德昌《青梅竹马》

1986,侯孝贤《恋恋风尘》杨德昌《恐怖分子》

1987,《民国76年台湾电影宣言》发表,承认?电影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商业活动,它受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定律所支配?,但宣称?我们要争取商业电影以外‘另一种电影’存在的空间?,?另一种电影?即?那些有创作企图、有艺术倾向、有文化自觉的电影?。该《宣言》标志着新电影运动的终结。

台湾新电影的写实风格

1、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对白中使用方言;

2、少用甚至不用大明星,而起用非职业演员,且喜爱非职业式的表演技巧;

3、大量采用实景、外景;

4、偏爱自然光效。这一切,都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新电影大多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

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

杨德昌

性别:男

生卒日期:1947-11-06至2007-06-29

出生地:中国,上海

职业:导演/编剧/演员/作曲/制片 代表作:《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