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单位1写数量关系式

找单位1写数量关系式
找单位1写数量关系式

湖北小学六年级

分数乘除法【单位“1”、数量关系练习】

一.填空。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甲数是乙数的15 。( ) (2)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 ( ) (3)甲的35 相当于乙。 ( ) (4)乙的78

与甲相等。 ( ) (5)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16

。 ( ) 2.一个数是56,它的47 是( ); 120的23

是( )。 3.甲数是720,乙数是甲数的16

,乙数是( )。 4.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23

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五年级分得( )本。

5.五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有40人,五年级二班参加的人数是五年级一班的45

。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五年级二班( )人。

6.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56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43

。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

。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 )

7.买30千克大米,吃了45

。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式是( )

二、.先写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再找出单位“1”,

最后写出数量关系式。

1.一桶油10千克,用去了这桶油的45

,用去了多少千克? 例、 是 的45

。 是单位“1”的量,数量关系式是: 2.育民小学有男同学840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7

,这个学校有女同学多少人?

3.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4

,又运来的煤是多少吨?

4.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

32,二居室有多少套?

5.阳光小学有男生750人,是女生的

65,这个学校有女生多少人?

6.李庄共有小麦地320公顷,水稻地比小麦地多14

,这个庄的水稻地比小麦地多多少公顷?

7.修一条公路,长1000米,甲队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

,甲队修了多少米?

8、水果店有桔子72千克,是香蕉的 89

,香蕉有多少千克?

9、图书馆有科技书360本,是故事书的 38

,故事书有多少本?

10、养殖场有鸡360只,是鹅的 56

,鹅有多少只?

11、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有245千米,已经行了全程的 35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解题技巧总结

数字敏感度训练 1、现在有10颗树,以怎样的栽植方式,能保证每行每列都是4颗?(画出种植图) 化学与数学的结合题型 2、水光潋影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后人追随意境,写了对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在以下两式的左边添加适当的数学符号,使其变成正确的等式: 1122334455=10000 6677889900=10000 我们首先应该掌握的数列及平方数 自然数列:1,2,3。。。。。 奇数数列:1,3,5。。。。 偶数数列:2,4,6。。。。 素数数列(质数数列):1,3,5,7,11,13。。。。 自然数平方数列:1*,2*,3*。。。。*=2 自然数立方数列:1*,2*,3*。。。*=3 等差数列:1,6,11,16,21,26…… 等比数列:1,3,9,27,81,243…… 无理式数列:。。。。。。等 平方数应该掌握20以下的,立方数应该掌握10以下的;特殊平方数的规律也的掌握:如,15,25,。。的平方心算法。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测验主要是测验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的双重性质。解答数量关系测验题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数字的直觉能力,还需要具有判断、分析、推理、运算等能力 . 知识程度的要求:大多数为小学知识,初中高中知识也只占极少部分。 一、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的题型分析: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2、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3、等差与等比混合式 4、求和相加式与求差相减式 5、求积相乘式与求商相除式 6、求平方数及其变式 7、求立方数及其变式 8、双重数列

百分数知识点整理和单位一巧用

数学中“单位1” 的巧用 笔者在几年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分数、百分数、工程问题,是小学生最难理解和难于掌握的内容,而这三种内容的应用题又是小学生更难的,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而单位“1”好比是解答这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利用得当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技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单位“1”的运用方法很有必要。 首先要让学生认清单位“1”,它不同于自然数中的“1”,它可表示数字“1”,更重要的是它在分数、百分数、比类,工程问题应用题中表示“一个单位、一个整体”,这在教学中就叫单位“1”或“整体1”。故单位“1”可表示“一个总量、一个部分、一项工程的总量、一批物件”等。所有单位“1”的量叫标准量,与它相比的叫比较量,在解答应用题时,如单位“1”的量已知,就用单位“1”的量乘以所求量对应的分率;如求单位“1”的量,就用已知量除以已知量的对应分率。由于用单位“1”计算方法固定,故只要选好单位“1”,就可知计算方法,这就解决了学生不知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一难题。而选择单位“1”一般以“总量、不变量、两者相比的后项、几分之几的对象”为单位“1”。下面谈谈单位“1”的运用。 一、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的运用

这类应用题一般把总量看作单位“1”。 例(1):一堆煤有50吨,用去3/5后,还剩多少吨? 分析:本题应把总量一堆煤看作单位“1”,用去的单位“1”的3/ 5,剩下的占单位“1”的(1-3/5)(剩下量对应分率),由于单位“1”量已知而用乘法,求剩下量列式为:50×(1-3/5)。 例(2):一堆煤,第一次运走总吨数的1/3,第二次运走总吨数的1/4,还剩65吨没运,求这堆煤有多少吨? 分析:本题与例(1)一样把总量看作单位“1”,剩下的占单位“1”的(1-1/3-1/4),但这题求单位“1”的量而用除法,列式为:65÷(1-1/3-1/4)=156吨。 由上两例可知:当总量变化时,单位“1”在解题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当总量不变,总量里的几种部分量都变化时又怎样解呢?例(3):甲乙两粮仓,甲仓存量吨数是乙仓的5倍,如从甲仓运出628吨粮存入乙仓,则乙仓存粮是甲的5倍,甲仓原有存粮多少吨? 分析:这题应把两仓总存粮数看作单位“1”,由于甲乙两仓存粮数前后发生变化,原来甲占两仓总量的5/(15),后来甲占两仓总量的1/(15),则原甲比后甲多的628吨的对应分率是(5/6-1/6)。故总量是628÷(5/6-1/6),而原甲仓存粮为628÷(5/6-1/6)×5/6。因此,当总量不变,而分量都变化,还是用单位“1”,解题可起简便思路的作用。 如总量变,分量里有种变、有种不变的题呢?同样可用单位“1”法求解。

找单位1的方法

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 专项练习 声明:此文档源文件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上传仅供学习交流参考,如作为其他用途,请与作者联系,与上传者无关,特此声明。 【基本原则】 一、基本思路: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把谁看作单位1。. 如一桶油用去1 4,男生占全班的2 5 ,桃树 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 4 ,一台电视机 降价1 5。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 8 .把全班人 数看作单位1。. 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

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 生多1 2。理解为男生比女生多女生的1 2 , 所以把女生人数为标准,看作单位“1”, 看在谁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那个基础量就是单位“1”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 10 ,把水看作单位“1”,冰融 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 12 。把冰看作单位“1” 二、单位“1”的应用题: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三、说明

单位“1”在“是”、“比”、“占”,“相当于”后,分率前。已知单位“1”用乘法,未知单位“1”用除法,用具体数÷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详细说明】 正确找准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每一道分数应用题中总是有关键句(含有分率的句子)。如何从关键句中找准单位“1”,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考虑。 一、部分数和总数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

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例如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所以,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再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2/5,吃了多少千克?在这里,食堂一共买来的白菜是总数,吃掉的是部分数,所以100千克白菜就是单位“1”。解答这类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二、两种数量比较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

五年级数学: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 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 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单位“1”,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说出下面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单位“1”. 二、新课. 1.看图列式. +==1 ++==1 说明:我们是把这堆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表示由9个小方块组成的整体.

2.练一练:看图填空. (1)把“一堆皮球(9个)”看作单位“1”. 黑皮球占,白皮球占,花皮球占 ++==1 (2)把“一批书(11本)”看作单位“1”. 语文书占,数学书占,英语书占 ++==1 小结: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 三、巩固练习. 1.我校共有24个班,每班占全校班级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教师说明:用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时,整体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体是相对而言,是可以转化的.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3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6、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7、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余数)÷除数=商 8、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9、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快车速度×相遇时间+ 慢车速度×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0、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1 、收入-支出= 结余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量的计量 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 量的计量,我 国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计量单位一致。 名数;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单名数:只含有一种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 复名数: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 长度单位换算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 立方分米 =1 升 1 立方厘米 =1 毫升 1 升 =1000 毫升 质量单位换算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 =1000 克 1 千克 =1 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 =100 分 面积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 =1000000 平方 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 =100 平方毫米 体 积(容积)单位换算 1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找单位1练习.doc

练习找单位1 一、说出下面各题是把谁看做单位“1”。 (1)鸡的只数是鸭的8 7 把 ( ) 看作单位“1”。 (2)已看全书的6 1 把 ( ) 看作单位“1”。 (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5 1, 把 ( ) 看作单位“1”。 (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全班的5 1, 把 ( ) 看作单位“1”。 (5)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0 1 , 把( ) 看作 单位“1”。 (6)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21 。 把( )看 作单位“1”。 (7)今年的产量相当于去年的5 2, 把( )看作单位“1”。 (8)一个长方形的宽是长的3 1 , 把 ( )看作 单位“1”。 (9)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5 2 , 把( )看作单位“1”。 (10)一台电视机降价5 1, 把( )看作单位“1”。 (11)实际修的比原计划多6 5 , 把( ) 看作单位“1”。, 二、找出单位“1”,用波浪线划出,并完成数量关系式。 1.现在每件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9 1 ( )×( ) =( )

1()×()=( ) 2.今年油菜产量比去年增产 8 2()×()=( ) 3.一件上衣降价 7 1()×()=( ) 4.男生比女生多 5 1()×()=( ) 5.乙数是甲数的 3 4相当于小鸡的只数。()×()=( ) 6.大鸡只数的 5 2()×()=( ) 7.读了一本书的 7 1()×()=( ) 8.三好学生占全校人数的 10 9.完成了计划工作量的 3/4 ()×()=( ) 10.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 。()×()=( ) 11.苹果树的棵数占果树总棵数的2/5 ()×()=( ) 1()×()=( ) 12.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 5 13.已经修了一条路的1/4 ()×()=( ) 3()×()=( ) 14.黑兔是白兔的 7 2()×()=( ) 18.苹果树占果园面积的 5 7()×()=( ) 19.钢笔的价钱等于书的 8 20.甲仓货物的重量相当于乙仓货物的8/9()×()=( ) 三、实际应用。 5千米,还剩多少千(1)工程队计划修公路12千米,已经修了 6 米没修? 5,已经修了多少(2)工程队计划修公路12千米,已经修了 6 千米? 5,实(3)工程队计划修公路12千米,实际修的比原计划多 6

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单位“1”,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说出下面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单位“1”. 二、新课. 1.看图列式. 说明:我们是把这堆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表示由9个小方块组成的整体.2.练一练:看图填空. (1)把“一堆皮球(9个)”看作单位“1”.

(2)把“一批书(11本)”看作单位“1”. 小结: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 三、巩固练习. 1.我校共有24个班,每班占全校班级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教师说明:用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时,整体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体是相对而言,是可以转化的. 3.把一盘苹果(4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占这盘苹果的,有()个苹果.

4.(出示12只苹果)现在把()个苹果看作单位“1”,这堆苹果的有()个苹果. 教师追问:同样是,为什么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它们的所表示的个数也不同) 教师说明:在具体问题中,由于单位“1”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所以同样的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5.看图回答问题. 红色方块占总数的红色方块占总数的 教师提问:红色方块同样是3块,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 若要使3块红色方块占总数的,应该怎么办? 6.指出下面各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说说各分数表示的意义. (1)花皮球占这堆皮球的 (2)语文书的本数占这批书的 (3)男生人数是数学兴趣小组人数的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行程问题分析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f3316571.html,/gansu/ 中公教育·品质决定选择,完美源自细节!点击查看甘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行程问题分析 2016年甘肃事业单位笔试已陆续结束,接下来将迎来事业单位面试,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面试备考资料,希望能对广大进入面试的考生有所帮助。甘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祝您考试成功。 行程问题在之前讲解的时候,主要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就是行程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就是相遇追及问题,第三部分就是行程的模型。下面就从这三部分给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加强学习。 一、基本行程问题 第一,就是基本公式的掌握。在之前基本公式这部分很多同学容易忽视,认为没什么可以学习的,就是简单地行程问题的公式。这是错误的认识,这部分还有很多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例如就是基本的行程问题公式应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就是,路程、速度、时间要对应,不要找错。还有就是平均速度的公式也会用错,平均速度的计算是用总路程去除以总时间得到的,并不是直接简单的两个速度取平均值。而在两个速度走的路程相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两倍的速度的乘积去除以两个速度的和。基本公式除了公式以外还应该掌握的就是行程图的画法。很多学员可能之前只是在课堂上看见老师如何画图,但是如果不特意去练习画图,行程图还是不会画,甚至画错。行程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的去解题,帮助我们理解,只要行程图画清楚,一半的题基本上也就解出来了,所以这部分一定要重视起来。 二、相遇与追及问题 一次相遇与追及问题其实并不是很难,大家只要把握好基本的两个公式,然后在做题的时候注意几个注意事项就行。第一就是相遇问题用的是速度之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两个人的合走总路程,在这个公式中只要速度之和不变,相遇路程不变,那么两个人的相遇时间就不变。第二就是追及问题,在追及问题中,只要掌握速度之差不变,追击路程不变,那么追及时间就不会改变。在掌握了基本的相遇问题之后,然后再去学习多次相遇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去推导公式,才能明白难题是如何一步步做出来的。 三、相关模型 模型这部分比较简单,只要大家理解公式之后,掌握这类模型的应用环境,将来在做题的时候直接运用公式解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1.进一步认识单位1,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说出下面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单位1. 二、新课. 1.看图列式. +==1 ++==1 说明:我们是把这堆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表示由9个小方块组成的整体. 2.练一练:看图填空.

(1)把一堆皮球(9个)看作单位1. 黑皮球占,白皮球占,花皮球占 ++==1 (2)把一批书(11本)看作单位1. 语文书占,数学书占,英语书占 ++==1 小结: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 三、巩固练习. 1.我校共有24个班,每班占全校班级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教师说明:用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时,整体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体是相对而言,是可以转化的. 3.把一盘苹果(4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占这盘苹果的,有()个苹果. 4.(出示12只苹果)现在把()个苹果看作单位1,这堆苹果的有()个苹果. 教师追问:同样是,为什么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它们的所表示的个数也不同) 教师说明:在具体问题中,由于单位1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所以同样的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事业单位数量关系:数列趋势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基础数列: 自然数数列:1,2,3,4,5,6…… 奇数数列:1,3,5,7,9…… 偶数数列:2,4,6,8,10…… 质数数列:2,3,5,7,11,13…… 合数数列:4,6,8,9,10,12…… 等差数列:1,4,7,10,13,16…… 等比数列:1,3,9,27,81…… 和数列:2,3,5,8,13,21…… 积数列:2,3,6,18,108…… 同学们对于以上的基础数列或多或少都还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很少会遇到这种纯粹考查基础数列的题目,所以我们还需要掌握这些数列中数字之间的关系。 一. “看趋势”的方法 从大数字入手,观察数列的整体趋势,若数列的变化幅度在2倍左右或以内的,可以考虑等差数列、和数列;若数列的变化幅度在2-6倍的,可以考虑倍数数列;若数列变化幅度在8倍以上,甚至出现了一个陡增,则可以考虑多次方数列或者积数列。 二.“看趋势”的应用 例1.5,12,21,34,53,80,( ) A.115 B.117 C.119 D.121 【答案】B 【中公解析】:观察数列的趋势,发现呈现递增趋势,具体变化幅度是多少呢?我们可以从大数字入手,也就是从80入手,从后往前看。因为前面的小数字建立关系的形式比较多,数字也还没有完全打开,就不容易找到这个数列真正的趋势,所以我们观察后几项发现,80和53,53和34等等,它们的变化幅度都在2倍以内的,所以可以优先考虑作差或作和。作差发现12-5=7,21-12=9,34-21=13,53-34=19,80-53=27,再进行二次作差9-7=2,13-9=4,19-13=6,27-19=8,即二次作差之后所得的新数列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由此可得新数列的下一项为10,进而得到一次作差数列的下一项为37,故所求括号处为80+37=117. 例2.1,2,7,20,61,( ) A.101 B.142 C.156 D.182 【答案】D 【中公解析】:观察数列的趋势,题中数字整体上呈现单调递增。从大数字入手,61和20,20和7,每相邻两项间数据大致都是3倍组左右的倍数关系,由此可以优先考虑倍数数列,61=20×3+1,20=7×3-1,7=2×3+1,2=1×3-1,发现相邻两项间倍数关系正好为3倍减1,3倍加1的交替关系,所以最后两项关系为61×3-1=182,故答案选择D。 例3.3,2,8,19,156,( ) A 2969 B 3315 C 4782 D 5514 【答案】A 【中公解析】:观察数列趋势,整体呈现递增。从大数字入手,156和19的倍数关系已经达到8倍以上了,而且通过观察选项发现从156到选项达到陡增的状况,优先考虑乘积数列或多次方数列,又因为156正好是19的8倍多,8又是19的前一项,所以我们尝试一下乘积关系。156=19×8+4,19=8×2+3,8=2×3+2,可以得到数列的规律为:下一项=前两项相乘+自然数列。所以所求结果=156×19+5=2969,选A。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数量关系:数列趋势

六年级分数的单位1应用题_—三大分类

分数应用题的分类 (一般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应该借助于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画线段图时,先画单位“1”的量分数应用题主要讨论的是以下三者之间的关系。 1、分率: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几分之几通常称为分率。 2、标准量(单位“1”):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作为单位“1”的那个数,称为标准量。 3、比较量: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通常把题目中同标准量比较的那个数,称为比较量。(也叫分率对应的数量) 第一类: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这类问题特点是:已知两个数量,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解这类应用题用除法)。方法1: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分之几 例如:学校的果园里有梨树15棵,苹果树20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梨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 15÷20 = 3/4 方法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相差量÷单位1=分率(多几分之几)。 例如:学校的果园里有梨树15棵,苹果树2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多几分之几?苹果树比梨树多的棵数÷梨树树的棵数=多几分之几 (20—15)÷15 = 1/3 方法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相差量÷单位1 =分率(少几分之几)。 例如:学校的果园里有梨树15棵,苹果树20棵。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梨树比苹果树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少几分之几

(20—15)÷20= 1 4 答: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少1/4 。 练习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六(1)班有男生30人,女生27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女生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2、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植树210颗,五年级是六年级的几分之几? 3、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植树210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几分之几? 4、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植树210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几分之几? 5、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20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几分之几? 6、五年级植树145颗,六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20颗,五年级比六年级多几分之几? 7、一件大衣,平时售价400元,元旦期间,售价300元,元旦期间,这件大衣降价几分之几? 8、小华家去年年收入3万元,今年年收入3.6万元,小华家今年年收入比去年收入增长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6追及问题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17、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8、利润与折扣问题

找单位1练习精编版

看谁独具慧眼(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相当于梨树的7 9 . 单位“1”是( ) 。( )×7 9 =( ) 2、连环画18本,占图书总数的29 。 单位“1”是( ) 。( )×2 9 =( ) 3、黄牛180头,水牛的头数是黄牛的56 . 单位“1”是( ) 。( )×5 6 =( ) 4、水牛有150头,是黄牛头数的56 . 单位“1”是( ) 。( )×5 6 =( ) 5、2小时行了180千米,正好是全程的2 3 。全程多少千米? 单位“1”是( ) 。( )×2 3 =( ) 6、2小时行了180千米,正好是全程的2 3 。行完全程要多长时间? 单位“1”是( ) 。( )×2 3 =( ) 7、一批蔬菜,其中白菜50千克,黄瓜是白菜的45 . 单位“1”是( ) 。( )×4 5 =( ) 8、一批蔬菜,其中白菜50千克,正好是番茄的45 。 单位“1”是( ) 。( )×4 5 =( ) 9、合唱队男生比女生少8人,女生比男生多15 。 单位“1”是( ) 。( )×1 5 =( ) 10、一批化肥,已经售出2/7,正好是4 5 吨。 单位“1”是( ) 。( )×4 5 =( )

11、一本书已经看了2 3 ,正好是40页。 单位“1”是( ) 。( )×2 3 =( ) 12、商品打折一律按原价的7 8 销售。 单位“1”是( ) 。( )×7 8 =( ) 13、小亮比妈妈矮18 单位“1”是( ) 。( )×1 8 =( ) 14、小芹的钱比小东少19 。 单位“1”是( ) 。( )×1 9 =( ) 15、《科幻世界》比《未来生活》便宜316 . 单位“1”是( ) 。( )×316 =( ) 16、一根绳子剪去它的13 。 单位“1”是( ) 。( )×1 3 =( ) 17、鸭子比鸡多111 。 单位“1”是( ) 。( )×1 11 =( ) 18、五月份比六月份节约用电16 . 单位“1”是( ) 。( )×1 11 =( ) 19、牛的头数与羊的4 5 相等。 单位“1”是( ) 。( )×4 5 =( ) 20、一个数的35 是5 6 。 单位“1”是( ) 。( )×5 6 =( ) 21、甲数的12 与乙数的1 3 相等。 单位“1”是( ) 。( )×12 =( )×1 3

事业单位考试指导:数量关系高频考点分享

事业单位考试指导:数量关系高频考点分享 一、多位数重排问题 例题1.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个位与百位上的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 1。那么,这个三位数是:【2016—事业单位3.19联考】 A. 400 B.430 C.437 D.450 【解析】C。根据题意,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排除A、D 项。再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的3倍少2,再排除B项,因此答案选C。 二、整除特性快速解题 例题2、一个三位数在400和500之间,各个数字的和是9。若个位数字和百位数字调换,所得新的三位数是原数的13/24,13/24原来的三位数是:【2016—事业单位8.22联考】 A.423 B.432 C. 441 D .450 【解析】B。有题意可知新的三位数是原数的13/24 ,则原来的三位数可以被24整除,则必为偶数,排除A、C选项。对于B、D项,只有B项可以被24整除,因此答案选B。 三、计算问题 四、牛吃草问题 例题4.某公园在开门前有400人排队等候,开门后每分钟新来的人数是固定的,一个入口每分钟进10人,如果开放4个入口,开门20分钟后就没有人排队,如果现在开放6 个入口,那么开门多少分钟后就没人排队。【2016—事业单位5.28联考】 A.7 B.92 C.10 D.12 【解析】C。此题是一个典型的牛吃草,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原有量为400,根据牛吃 草公式M=(N-X)t,设每分钟进入的人数为x,可得400=(4×10-x)×20=(6×10- x)×t,可得X=20,t=10。所以是10分钟后就不会有人在进来,所以答案选C。 五、几何问题

小学数学中单位“1”的理解与取设

小学数学中单位“1”的理解与取设 小学数学提到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很多地方都要涉及到单位“1”的取设,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难在不知道怎样来理解单位“1”;难在如何正确选取一个量来作为单位“1”。实际上,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到的数量:一是实际数量;二是与单位“1”有关的参照数量。这两种数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我就从实际数量入手,来理解单位“1”以及如何正确选取单位“1”,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一、实际数量的参照量 像5,2.6,9 8 和4千克,1.8米,340元等这些数(量)就是我们常说的实际的数(量)。实际的数和单位一致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直接相加减的。实际上,这些实际的数(数量)之所以能够直接进行加、减有关的计算,是因为这些数(数量)都有一个参照量,这个参照量就是我们所学过的整数的基本单位“1”。故实际的数(数量)有关的加减运算能够直接进行,而不再选取哪个量来作为单位“1”。 二、单位“1”的取设及与之有关的参照数量(一)单位“1”的理解和参照数量 所谓单位“1”就是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存在着多个量,但这些量中的一部分的实际数量并不清楚,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而引入的“将这些量中的其中一个量作为参照量,看成单位“1”。这样,我们就可以

将其余的量与这个参照量作比较,用这个单位“1”将它们给表示出来(参照数量),由于表示出来的这些参照数量的基本单位是 一致的,故可以做符合题意的有关加、减、乘、除的相关计算。(二)单位“1”的选取 知道了单位“1”的用处,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题中的一量来作为单位“1”,选择恰当的量来作为单位“1”对解决问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抓住关键字“的”,即:“的”字前面的量被看作单位“1”。譬如:甲的3 1相当于乙(这里甲被看作单位“1”,即:若甲是1,则乙是3 1);甲比乙大甲的3 1(这里甲被看成单位“1”,即:甲是1,则乙等于甲减去甲的3 1)。但有些语句中并不含有“的”字,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将其改写成常见的“的”字语句。譬如:甲比乙少3 1,这语句的意思是:甲比乙少了乙的3 1。这里,我们就很清楚地把乙看成单位“1”,即:乙是1,甲等于乙减去乙的3 1。这种情形下,我们也可以直接把“比”字后面的量看成单位“1”。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时找单位“1”,还得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看把哪一个量看成单位“1”,才能较容易地把题中的其余量给表示出来。

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技巧:数量关系

2020年事业单位行测技巧:数量关系 常用解题方 法 2018年事业单位行测技巧:数量关系常用解题方法 数量关系这个模块覆盖面特别广泛,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也比较多,灵活性较强,很多考生在复习时会发现,我明明已经掌握了知识点或者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为什么自己做题还是不会,就是因为这个模块的特点,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变花样的来出题。那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这一模块的技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数量关系里面,比较容易掌握的几种方法,希望能在考试中帮助各位考生。 一、代入排除法 为何要把这个方法放第一个呢,原因是事业单位职测都是客观题,是有选项的,有些时候我们能够从选项中得出一些有用信息,结合常识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选择答案了,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这种方法就是从选项出发,把选项带回题干,不满足的排除,完全符合题意的就是准确答案,这个方法可以说减少了很大的计算量,弥补了计算时间长和计算容易马虎出错的同学的短板,但并不是所有题都可以用这个方法,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法什么时候用。 选项信息比较充分,例如选项中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这种题型我们在代入时已知量更多,更能容易筛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装某种产品的盒子有大、小两种,大盒每盒能装11个,小盒每盒能装8个,要把89个产品装入盒内,要求每个盒子都恰好装满,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 A.3、7 B.4、6 C.5、4 D.6、3 解:这个题本身属于解不定方程,但是如果学员忘记了解不定方程的方法,这样的题依然是可以做出来的,把选项带入题意,看能否刚好所有球是89个,就可以选择答案了,只有A选项满足题意,这样的题往往可以口算。除此

之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题型,例如:年龄问题、多位数问题、星期日期问题、余数问题、复杂计算类的题型,学员可以在之后做题中去体会。 二、整除 整除是数量关系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筛选选项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在考试紧张的状态下很多考生想不起来。整除的方法有多实用,我们通过这几个题来看一下。 例1.单位安排职工到会议室听报告。如果每3人坐一条长椅,那么剩下48人没有坐;如果每5人坐一条长椅,则刚好空出两条长椅。听报告的职工有多少人?() A.128 B.135 C.146 D.152 解:根据题意可知总人数能被5整除,只有B选项能被5整除,正确答案为B选项。 例2.某粮库里有三堆袋装大米。已知第一堆有303袋大米,第二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五分之一,第三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七分之若干。问粮库里共有多少袋大米?() A.2585 B.3535 C.3825 D.4115 解:题干中出现分数,考虑用整除,由“第二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五分之一”可知总袋数能被5整除,由“第三堆有全部大米袋数的七分之若干”可知总袋数能被7整除,综上总袋数能被35整除,只有B选项3535满足,正确答案为B选项。 三、特值法 特值法是将题目中某些不影响结果的量用特殊值来代替,从而方便计算,达到简化计算量和快速准确计算结果的目的。纵观事业单位考试题目,不难发现特值法在快速解题方面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接下来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特值的设定方法。 设特值的方法:

求单位“1”的练习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年 班 一、想一想,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表示单位“1”的量。 1. 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 1。 2. 母鸡的 4 3是小鸡的只数。 3. 汽车的辆数相当于自行车辆数的3 2。 4. 甲数的83 相当于乙数。 二、照样子,写一写。 例:苹果的个数是桃子个数的 6 1。 数量关系式:桃子个数×61 =苹果的个数 1. 妈妈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 4 3。 数量关系式: 2.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3 。 数量关系式: 3. 篮球个数的73 相当于足球的个数。 数量关系式: 4. 文艺书本数的65 和科技书同样多。 数量关系式: 三、看图列算式(或方程)并解答。 列式: 列式: 120千米 2 3 ?千米36枝 钢笔: 是钢笔的7 3 ?枝

四、列式计算。 1. 一个数的43 是2112,这个数是多少? 2. 一个数的54是20,这个数的258 是多少? 五、找朋友(问题、算式一线牵)。 妈妈今年40岁,妈妈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98 ,明明的年龄是妈妈年 龄的51 。 40×51 爸爸今年多少岁? 40÷98 妈妈和明明一共多少岁? 40+40×51 妈妈和爸爸一共多少岁? 40+40÷98 明明今年多少岁?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 小岩买了一瓶橙汁,喝了53 ,正好是300毫升,这瓶橙汁总量是多少毫 升? 2. 实验小学参加艺术班的学生有108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2 ,全校共有 学生多少人? 3. 同学们做了16朵红花,做的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 5,又是蓝花的1110 。 做的蓝花有多少朵?

找出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精选)

找出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3,苹果有多少千克? 1,梨的质量是80千克,梨的质量是苹果的 4 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 3= 数量关系式是: 4 列式是: 1,还剩下150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 4 1 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是()的 4 数量关系式是:= 列式是: 1,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3,学校食堂改造投资120万元,比计划增加了 8 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可以理解为:实际投资钱数是计划的() 数量关系式是:= 列式是: 2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 4,桃树的棵数相当于梨树的 9 数量关系式是:= 2。 5,连环画18本,占图书总数的 7 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3这句话是把()看作单位“1”,6,黄牛180头,水牛的头数是黄牛的 8 数量关系式是:=

7,花皮球占这堆皮球的5 4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8,语文书的本数是这批书的115,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9,男生人数是班级的人数的4 3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10,陆地面积相当于地球表面积的4 3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11,甲数的4 3是乙数。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12,鸟类的数量的4 3相当于兽类的数量。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13,陈亮的分数的4 3等于王伟的分数 这句话是把( )看作单位“1”, 数量关系式是: =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

事业单位考试:数量关系中概率问题解法

事业单位考试:数量关系中概率问题解法 一、加法原理,如果事件A可以分解成几个互不交叉的事件A1、A2、……An,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等于事件A1、A2、……An发生的概率之和。如:【例1】在数学考试中,小明的成绩在90分以上的概率是0.05,在80-89分的概率是0.1,在70-79分的概率是0.25,在60-69分的概率是0.5,60分以下的概率是0.1,那么小明小明在数学考试中取得80分以上成绩的概率和小明考试及格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中公教育解析】显然,这几个事件是互不交叉的,因此求80分以上的概率只需将90分以上和80-89分的概率相加即可,也就是0.05+0.1=0.15;同样道理,及格概率就等于0.05+0.1+0.25+0.5=0.9。 另外,由于考试成绩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所以二者概率和一定是1,因此及格概率=1-不及格概率=1-0.1=0.9。此种方法可以总结为: 事件A发生的概率=1-事件A不发生的概率。 二、乘法原理,如果事件A的发生可以看成几个事件A1、A2、……An的先后发生,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等于事件A1、A2、……An发生的概率之积。如:【例2】投掷3枚硬币,3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事件可以看成先扔1个硬币、再扔第2个硬币、再扔第3个硬币,由于扔每个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都是1/2,因此全都正面朝上的概率就是1/2×1/2× 1/2=1/8。 结合上面所讲的三种方法,我们来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3】有三张密封的奖券,其中一张有奖,共有三个人按顺序且每人只能抓走一张,问谁抓到奖的机会最大? A. 第一个人 B. 第二个人 C. 第三个人 D. 一样大 【中公教育解析】第一个人从三张里面抽一张,中奖的概率一定是1/3;

五年级数学: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 教学设计资料

五年级数学: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学设计资料 1.进一步认识单位1,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说出下面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作单位1。 二、新课。 1.看图列式。 +==1 ++==1 说明:我们是把这堆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表示由9个小方块组成的整体。 2.练一练:看图填空。 (1)把一堆皮球(9个)看作单位1。 黑皮球占,白皮球占,花皮球占

++==1 (2)把一批书(11本)看作单位1。 语文书占,数学书占,英语书占 ++==1 小结: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 三、巩固练习。 1.我校共有24个班,每班占全校班级数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 教师说明:用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时,整体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并初步知道部分和整体是相对而言,是可以转化的。 3.把一盘苹果(4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占这盘苹果的,有()个苹果。

4.(出示12只苹果)现在把()个苹果看作单位1,这堆苹果的有()个苹果。 教师追问:同样是,为什么苹果的个数不一样? (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它们的所表示的个数也不同) 教师说明:在具体问题中,由于单位1包含的数量可大可小,所以同样的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 5.看图回答问题。 红色方块占总数的红色方块占总数的 教师提问:红色方块同样是3块,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结果? 若要使3块红色方块占总数的,应该怎么办? 6.指出下面各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说说各分数表示的意义。 (1)花皮球占这堆皮球的 (2)语文书的本数占这批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