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的教学设计

修辞方法的教学设计
修辞方法的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这8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文章的修辞方法。修辞就是通过修饰、调整文章的语句来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和对比。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用来比方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三、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运用

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比喻句。

1、太阳像个个大火球。(√)

2、这个书包好像是我的。( X )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4、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5、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X )

6、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

7、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X )

8、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9、翠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10、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X )

小结:判断是否比喻句,看看是否有比喻词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还要看看两种事物之间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学习中,有些同学一看到句子中出现“好象、仿佛”,就误认为是比喻句。比如“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虽然有“好像”一词,但它表示的是联想,没有把两种事物做比,所以不是比喻句。

练习二:火眼金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射出去。()

3、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它亲它,教它发芽。()

4、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

5、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

6、噢,大自然是个多才的画家,描绘出这幅水墨丹青。()

7、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轻巧的炊烟袅袅地上升。( )

8、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这幅水墨丹青。()

9、春雨细细的,如牛毛,如发丝,如雪花。()

10、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小结:这些修辞方法中最常用的又是比喻和拟人,现在我们又来完成下一张幻灯片:智勇闯关。

1、一颗小榕树就像一顶撑开了的绿绒大伞。

仿写: `

2、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这园中这一片宁静。

仿写:

小结:完成这一类题,首先要先读句子,看看这一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再尝试写出相应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后再读一读,检查是否合适

四、小小魔术师: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蜗牛背上的壳很重。(改成比喻句)

2、雨点落下来,发出的声音好听极了(改成比喻句)

3、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5、口袋这么小,怎么能装的下一只狼呢?。(改为陈述句)

改写句子,首先不要去改变句子的原意,改比喻句时可用上比喻词,再选用跟他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改拟人句时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或神态等,要把它当作人来写,改反问句时反问句变陈述句,秘诀如下:

1.把反问句的问号变句号;

2.把“吗”字去掉;

3.反问句里有“不”字去掉,没有“不”字添上。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小结:最后给大家欣赏一篇美文,看看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读起来感觉如何?总结:看来同学们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已经掌握了,其实,修辞能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能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把我们学过的一些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板书: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排比夸张

反问设问

修辞方法教学设计

《语言中的十八班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涞水小学杜跃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 2、体会并总结出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仿写、改写句子,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并且说出句子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能够在作文中综合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掌握修辞是能够美化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的一项重要能力。几乎所有的课文中都有修辞的运用,因此作为小学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种类,了解每种修辞手法的用途,以及所带来的效果,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本节复习课,将通过了解修辞的概念和用法、体会修辞的效果、通过练习训练运用等多个环节,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出示常见的修辞种类: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过渡:修辞的作用还真不小,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各种修辞手法。 二、了解修辞,介绍概念 1、投影出示,介绍有关修辞的概念。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根据修饰效果的不同,修辞可以分为很多类,每一类又有不同的作用。 3、投影不同修辞的主要作用。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5)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6)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三、立足文本,体会作用 1、学生自由找句子,并且说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 )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二、比喻句的辨析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 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像” 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三、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教案课件.pdf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精讲教案 修辞本义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小学语文常用的八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下面就每一种修辞手法的概念、作用、注意事项等结合例句进行详细讲解,并附练习供教案使用。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句: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句: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四)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注意: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以下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例如: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五)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句: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例句:鬼是什么呢?神是什么呢?他们都是我们外界强力在我们心理留下的影子。 3、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

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晓丽)(1)

一、(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打一农业活动)插秧! 第二则: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 (打一植物)荷花! 第三则:丈夫的外祖母。(打一四字格词语)婆婆妈妈。 二、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对词语进行修饰加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三、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 (一)比喻 1)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二者性质不同,但又要有相似之处。联系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 (2)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3)用什么来比喻就要作者发挥想象力。 (4)常见的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借喻。 +喻体+比喻词(像,好像,似,如,仿佛,犹如,宛如,如同,好比,像……一样,仿佛……似的) 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例: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喻体+比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成为) 例: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 例: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

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我们的血肉 例:我们的教室里,一年四季都飘着雪花。 注意: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1、作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猜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想象:每当开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举例:在我们班,有好多乐于助人的人,像杨乐,李明等。 5、表说明:猎人微笑地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小结:第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第二,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所以并不是所有出现“像”“仿佛”“如”这样词语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1、请辨别下列的句子,找出比喻句。 (1)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 ()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一下比喻句的妙处。 (1)“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品味:本来手术都是让人很担心,很害怕的,而经他这么一比喻,就像棉花打在

三年级语文教案修辞手法原创完整版

注:①所授课程内容和主题目录保持一致 ②知识点必须和x计划资源库中的知识点一致 ③课堂运用可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 ④课后练习必须从x计划资源库中选取,若没有相关题目也可自行录入 ⑤课后评价包括:”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本次课学生学习态度”“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反馈题进行分析)”“需要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内容多少老师自定,但需要真实反映上课情况,语言以鼓励为主,语气温和,体现教师的专业性与爱心。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怎样判断题目为考查修辞手法的题(审题) (2)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 (3)作业检查 弯弯的月亮像() 大象的耳朵像() 蝴蝶花多么像() 二、知识点讲解 准确判断修辞手法,理解相关修辞的作用 1、比喻 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月亮像个金黄的大圆盘。(十五的月亮圆圆的,金黄色,用相似的大圆盘作比显得更加具体生动) 露似珍珠月似弓。(珍珠晶莹剔透,弓弯弯的,用珍珠比露珠,用弓比月亮,生动想象的表现出了珍珠的形状、剔透和月亮的形状)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珠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的样子,只是比喻词不再是像、好像等)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大火球给人的感觉就是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太阳让人感觉到的热度,只是比喻词用的“是”)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连用了四个喻体把自己的漓江两岸悬崖峭壁的样子表达了出来)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现代汉语主要修辞方法 修辞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典型格式:甲像乙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典型格式:甲是乙如:(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只出现喻体。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二、比拟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比拟的作用:感情色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三、借代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有多种形式。如: 1.部分代整体: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 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 ..了。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特征代本体:一队红领巾 ...唱着山歌飘下来。

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资料

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

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平常的说话和习作中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人手一份短文材料。 3、学生课前查找六种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并分组从课内外收集含有修辞手法的警示语、广告语和句子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老师叫同学收集了有关修辞手法的资料。下面我们来看看几则警示语,想想这些警示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出示警示语)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警示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小学阶段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二、知识点拨 ⑴比喻:俗话叫“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也就是说,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 观看比喻修辞微视频。

⑵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比如:王若飞被关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缩小夸张。这句话意思就是“王若飞被关在很小的牢房里。”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夸张,就更能说明牢房之小,更能突出敌人对革命者的虐待。 又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从概念上来判断,这是一句夸大夸张。意思就是“茉莉花开了,香味很浓。”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夸张,就更突出茉莉花浓郁的香味。 ⑶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也就是赋予人的思想、动作、语言。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比如:小鸟在树上唱歌。赋予小鸟人的动作“唱歌”,因此这是一个拟人句。这句话意思就是“小鸟在树上叫着。”这两个句子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就更生动。 ⑷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样三个结构相同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就更突出了河水的清澈。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 一、名词解释; 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 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 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 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其中被比 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 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 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 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14、设疑:又称“歧义”,指说话时特意将关键部分隐藏而达成疑义,随后在适当时候补说以消除疑义、明 了语义的辞格。 1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以表达相同、相 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段,包括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基本形式。 16、排比:将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并连续说出相关意思,从 而使得内容及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段。 17、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下递接的辞格。又称联珠、顶 针。 18、回环:将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手段。 19、映衬: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 20、层递:指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辞格, 包括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 21、通感:又称移觉,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受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 二、简答题; 1、修辞与语音的关系? 答:【区别】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语音研究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规律以提高表达效果,及研究语音现象于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民族风格等。 【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1)语言在突出语义及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修辞内容,形成修辞方式,如歇后语、双关。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练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 练习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乐山思文教育 修辞 一、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成,成为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 两只小虫都沉默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小学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 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并学会应用到写句子中去。 目标 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写句子。 难点 一、导入 先给学生几句关于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猜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二、教学内容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现代汉语修辞(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修辞 思考与练习一(172页) 一.有人说:“修辞就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得弊病就是把修辞瞧作单纯得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得功用。不可否认,修辞就是要从锤炼词语得角度,咬文嚼字得,可这只不过就是它得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得调整、修辞格得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得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就是不够得。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得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得雕琢,然而修辞就是语言得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得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就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得。在说,选择什么样得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得表达效果,并非只就是语言形式得雕琢问题,思想内容得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瞧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得问题,更不就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得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得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得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就是修辞得重要原则。“超常”就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得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得配合与制约。双关就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得修辞手法,不管就是利用词语意义,还就是借助语音条件,总就是以语境为前提得。这不必举例。“种”就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就是正常得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得宾语,就是搭配不拢得,但就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得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得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得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得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得“种”同“希望”拈用到一起,不仅不就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修辞得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得关系对学习与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得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就是从属关系。修辞从综合运用得角度、提高表达效果得角度研究语音、词汇与语法。修辞把语音得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得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得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得重要语言手段。语言得表达更多得就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得。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得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就是从同义手段选择得角度研究句子与句群得表达效果得。语言与文章得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得效果就是离不开句式得选择与调整得。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得选用、为修辞效果得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得综

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识别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语境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修辞准确表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热情,提高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件,比较两句话的效果。 二、复习常用修辞手法 1、学生说。 2、教师课件出示: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对偶…… 3、各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说,教师板书。

4、学生各写一句带有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小组内展示。教 师巡堂指导 5 、 抽两组展示。 三 、 判断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课件出示,学生判断并说理由。 2、集体评析,教师指导、小结。 四、 把 - 普通句子转换成指定的修辞句。 1、教师出示课件(逐句)。 2、学生逐句做题,反馈,评价。 五 、 课堂检测。 1、学生自己做题,教师巡堂指导。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反馈不会做或错得多的题,请高手上台解题。 4、总结。 六、做《突破演练》题,小组合作探究后抽组展示 七、作业布置:预习“仿句和连贯句”。 【课后反思】 考题展示 1、2006年上海市中考题《水的感悟》 12题、第2段画线句“水就像人的血液”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对人类很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的特点。 2、2009年上海市中考题《在可可西里回头》

24题、第5段“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思贤因母羊之爱引起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3、2011年上海市中考题《龙眼与伞》 21题、第1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其表达效果是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花飞舞时轻盈、娇媚的姿态。 二、考试目标 (8)能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6种修 辞手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读目标,并说说常见的体型。 三、实战演练 1、(一模卷)《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23题(1)第8段画线句“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家里一贫如洗,哪有钱补身体?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 。 2、本卷中另一处的修辞运用 第2段“等待着前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运用___________ 修辞手法, 其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方法总结 1、六中修辞的识别:两比两问(来)夸拟 2、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基本格式

现代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手法 一、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 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二、折绕:有话不直截地说,却故意说得崎岖折绕的。(折绕是故意不正面说出,而从侧面曲折地反映客观事物。) 例:我在省里住了两个月,还不知道百货公司门朝哪里。(原来的意思是很少出门。);“行者见罗敷······。”《陌上桑》 三、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1、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 2、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 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句中的“停止思想”说指“死”。) 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 四、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 1、藏头:隐藏的部分在前,是抛前藏词法,又叫藏头语。 2、藏尾:是省去后面的部分。称省后藏词法,又叫歇后语。

例: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友于“代兄弟。温颜:指父母慈颜。意谓:一则欣喜侍奉父母,再则喜能见到兄弟。) ”猪八戒的脊梁“。(是”无能之辈“的意思。) 五、留白:表达者在特定情境下因不便完整表达其意,故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一半留一半。例:“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鲁迅)(这句省去了“死”字。) 六、倒反:又称“反语”、“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例:“……这样也可算是将功赎罪吧。那么,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知恩感德……” “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打断了沈百万的话。老宫用他那洪亮的声音,讽刺地说:“谢谢你,我的好心的沈老太爷。我们很知你的恩,很感你的德。而且对你的这份…恩德?,我们是定要报的,你放心就是了。”(老宫说的都是反话。“谢谢你”相当于“哼”,“好心”相当于“狠心”、“黑心”,“恩”、“德”、“恩德”相当于“仇”、“恨”、“仇恨”。“报”也是反语,不是指报恩,而是指报仇。) 七、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2、暗典: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3、翻典: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例: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 八、推避:是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 例:“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梁实秋《中年》)(他在前文已将此意说清楚了。) 九、讽喻: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用比喻进行讽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叙而不议、叙

现代汉语修辞

探究方文山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摘要: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歌词语言艺术是表现其影响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作者以诗的形式填词的方式,使歌词充满了浓重的诗化之风。 关键词:流行歌曲方文山歌词语言意境 在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流行歌曲运用传播媒体的优势与自身的特点日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而且占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流行歌曲不仅仅是声乐的传唱,而且是文化的表现。这就体现在歌词的力量。其实,很多时候歌词更能吸引听众。为什么歌词会有这种魅力呢,这大概是运用了修辞艺术的力量。 “任作甚了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流行歌曲也不例外,流行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形式,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修辞不仅表现在它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更是贯串流行歌曲的整个过程。歌词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能深深把握住每一位听众的心。 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像一股旋风刮进大陆歌坛。不得不承认,周杰伦的歌曲有着厚重的文化感染力,歌词生动。这当然离不开背后词作者方文山的努力。方文山擅长打破语言使用习惯,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创造出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他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时特别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下面我们对其歌词中的修辞格进行分析。 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方文山的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如:《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如何将茶和破墨山水画联系在一起构成本体和喻体。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青花瓷》中,更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把“初妆的你”比喻成“瓶身描绘的牡丹”,取其相似点“美丽”;“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把“你嫣然的一笑”比喻成“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仍然是它们的相似点; 2倒装:特意颠倒文法顺序的句子,如《青花瓷》中的“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的美丽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或如《龙拳》中的“渴望着血脉相通,无限个千万弟兄”,一般说法应该是“无限个千万弟兄,渴望着血脉相通”。倒装通常是用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让句法更有变化,增添文章韵味。 3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这种修辞手法在《东风破》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这三句中,把“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孤单”等抽象的概念当作有形的具体事物来写,“离愁”、“漂泊”如酒一般可装入壶、盏之中,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切实感受到漂泊、孤寂、离愁和思念之情。“烛火”、“不忍苛责我”,把“烛火”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突出此刻人的孤单和愁苦。再如:《麦芽糖》中的“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东风破》中的“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青花瓷》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对比这8 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使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对偶和对比。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用来比方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水准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能够增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7)对偶:把字数、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排列的修辞方法。 (8)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提示矛盾。 、修辞手法的辨析及使用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9、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四、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修辞手法之比喻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之比喻教学设计修辞方法—比喻运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了解比喻的特点及运用比喻的方法。 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教学设想 通过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比较,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比喻的特点及其运用比喻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习运用比喻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同学们上午好!我姓张,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课开始的时候,我先出一个小谜语,大家来猜一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是什么呢?大家猜猜看(花生)。大家都知道这是花生,那么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花生壳、花生皮、花生米)?对的,在这个谜语中,花生的果壳、果皮、果肉全部通过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全部变成了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屋子、帐子、胖子呢(比喻)?大家知道了修辞手法有多么神奇了吧,下面再来看一下下面的故事。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不同,一个是比喻,一个是拟人)?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了,第一句用的是比喻,第二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小学及中学阶段是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学会区分各种修辞手法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必须具有的阅读能力之一。下面我们先对修辞手法进行一次复习,大家辨析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八大常见修辞手法复习:(30 分钟) ①我说你猜:听老师读句子,准确猜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2.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拟人)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4.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 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排比)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6.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借代) 7.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反问) 8. 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是的,他是。(设问)②我讲你忆:伴随老师所讲的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调动以前学习的记忆,巩固所学。 我们首先来学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三、比喻及其比喻的类别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比喻及其比喻的类别 1、分析例句,认识比喻的表达效果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仿出的线一样。(2)春雨很细。 现在,探讨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生1 生2 教师总结: 相同点:内容相同:都表现了春雨很细。 不同点:第一句话运用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第二句话较平实。可见比喻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 2、认识比喻及其比喻包含的类别 修辞手法之比喻教学设计 (1)、那么在这句话中被比喻的事物是什么?比喻的事物是什么?连接两者之间的词是什么?被比喻的事物是春雨,我们又叫做本体。 比喻的事物是线,我们又叫做喻体。比喻词 (2)、现在老师再问,春雨和线是同一类型的事物吗? 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事物。 为什么能够比喻呢? 因为他们有相似点:很细。(画图示意) 练习:那听老师现在再说一个例子:一盘豆芽,像一堆凝固的音符。 豆芽和音符是同一类型的事物吗?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