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第23卷第2期

2009年4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 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23No .2Ap r .2009

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邹家生1

,许 峰1

,卢 龙

2

(1.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2.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摘 要:齿轮表面改性技术对于齿面强化,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和发展新型齿轮加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的方法及涂层材料:涂层方法由最初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发展到物理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注入法.其中,复合表面处理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涂层材料也由单一涂层向多元涂层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齿轮;表面改性;涂层材料;摩擦磨损

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807(2009)02-0113-04

收稿日期:2008-07-1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资助项目(BG2007032);江苏省淮海工学院科研启动资助项目(KK 206015)作者简介:邹家生(1965—),男,浙江余姚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新材料及其连接技术.E 2mail:zjz oujs@public .zj .js .cn

The st a tus quo of gear surface m od i f i ca ti on technology

Zou J iasheng 1

,Xu Feng 1

,Lu Long

2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 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Zhenjiang J iangsu 212003,China )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aihai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L ianyungang J iangsu 222005,China )

Abstract:Surface modificati on techniques of coated gears can intensify the surface of gears,p r ol ong its life,and devel op ne w machining techniqu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ethods of surface modificati on techniques on coated gears and the coating material .The technics of coating had been devel oped fr om the che m ical vapor depo 2siti on t o the physical vapor depositi on and p las ma s ource i on i m p lantati on,in which dup lex 2coat technique was a popular method .The material of coating had been devel oped fr om single t o multi 2layer or multi 2ele ment coating .Further more,the authors indicated the devel op ing directi on of surface modificati on techniques on coated gears .Key words:gears;surface modificati on;coating material;fricti on and wear

齿轮传动具有传动比准确,传递运动工作可

靠,传动平稳效率高,机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使用.齿轮工作时的运动和受力情况非常复杂,由此产生的损伤形式多样,比较常见且对其性能影响较严重的损伤有3种:断

齿、破坏性胶合和破坏性点蚀[1]

.因此,要求齿轮的整体具有高的弯曲疲劳强度,心部要求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齿面要求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一定的耐腐蚀性.日本机械学会曾对涉及各行各业的齿轮传动失效实例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因齿轮表面失效而引起的齿轮传动副失效的数量约占所调查对

象总数的74%[2]

.因此,提高齿轮表面强度已成为提高齿轮传动副的可靠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齿轮进行表面

强化处理.除采用常规表面热处理手段外,日益成熟的各种表面强化新技术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齿轮表面强化处理技术主要有渗碳、渗氮、碳氮

共渗、渗金属、激光表面强化、热喷涂等[3]

.但对于具有特殊高性能要求的齿轮,如航空航天用途齿轮,单一的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其高疲劳强度、高弯曲强度、高红硬性、低摩擦磨损以及承受高速重载的性能要求,因此,一些新的表面强化技术被应用于齿轮研究领域,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1 齿轮表面改性方法

齿轮表面强化技术利用陶瓷、合金涂层或超硬膜本身的高硬度、高粘着强度、低摩擦系数、良好耐腐蚀性等特点,采用电阻加热、离子束、激光束等能

114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

源作为蒸发源或溅射源,在齿轮表面涂敷一层或多层涂层,以提高齿轮表面硬度,降低摩擦系数,增加耐磨性,延长齿轮使用寿命.利用涂层的这些特性,有望用水基代替油基润滑,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常用的涂层齿轮表面强化技术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he m ical Vapor Depositi on,C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hysical Vapor Depositi on,P VD)、全方位离子注入技术(Plas ma Source I on I m p lantati on,PSII)等[4].

1.1 化学气相沉积法

文献[5]对涂层在齿轮上的应用做了开创性的探索研究工作,用CVD法沉积Ti C或Ti N陶瓷膜,通过在有润滑油和干摩擦的条件下,分别研究其摩擦磨损性能,发现镀覆陶瓷涂层后,齿轮副的抗咬合性和抗划伤能力都得到大幅强化.受条件所限,当时使用的CVD技术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处理温度过高,通常保持在900~1100℃范围,超过了绝大多数齿轮材料的热处理温度,导致金相组织发生改变,整体硬度下降,需在表面改性处理后对齿轮重新淬火,增加了成本,尺寸精度也难以控制;且在高温下,基体材料晶粒长大,渗碳层形成氧化脱碳层,导致零件耐摩抗磨性能下降;还存在着渗碳时间长,能量消耗大,污染环境等问题[6].上述原因限制了CVD法制备表面涂层齿轮的应用,对其研究也基本停止.

1.2 物理气相沉积法

P V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已有多年的实践,其工艺处理温度可控制在500℃以下,解决了C VD法无法克服的高温软化问题.在P VD 技术中,真空蒸镀技术出现较早,但由于膜与基体的结合力不强,多用于装饰和半导体元件.1963年,美国Sandia公司的D.M.Matt ox率先提出离子镀(I on Plating)技术.2年后,I B M公司研制出射频溅射法.离子镀、溅射镀与蒸镀构成了P VD的3大系列.

目前,真空离子镀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在刀具、模具、活塞环等部件的处理上.与真空蒸镀和溅射镀等技术相比,离子镀具有结合性能好、绕射性能好、便于使膜材粒子散射在整个工件表面上、可镀材质广、沉积速率快等优点,离子镀还具有结合强度高、可多元成膜、可精确控制温度和涂层厚等优点.近年来,这一技术已应用到齿轮的表面强化处理.通过真空离子镀技术制备的涂层齿轮可大辐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摩擦抗磨损能力,该技术是目前齿轮表面强化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3 离子注入法

PSII就是将几万至几十万电子伏特的高能离子注入到齿轮表面,使材料表面层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发生变化,具有注入离子能量高、注入层与基体结合牢固、处理温度低等优点.与C VD和P VD相比,PSII技术的处理温度更低,可控制在120℃对20Cr M o钢齿轮进行表面强化处理,提高表面硬度和耐摩抗磨性[7].该技术处理温度低,齿轮不变形,基体的组织也未发生变化.其缺点是注入层深度不足,厚度仅达0.35~1.5μm,这也限制了其在齿轮表面强化技术上的应用.

2 涂层材料的发展

2.1 T i N陶瓷涂层

离子镀Ti N陶瓷涂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表面改性涂层,具有高硬度、高粘着强度、低摩擦系数、良好的抗腐蚀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刀具、模具行业.

影响陶瓷涂层在齿轮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陶瓷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问题.由于齿轮的工作条件和影响因素远比刀具、模具复杂,致使单一的Ti N涂层在齿轮表面处理上的应用受到很大制约.陶瓷涂层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耐腐蚀等优点,但脆性大,且难以获得较厚的涂层,故需要硬度高、强度高的基体支撑涂层,才能发挥其特点.所以,陶瓷涂层多用于硬质合金及高速钢表面.而齿轮材料相对于陶瓷材料较软,基体材料与涂层材料性质悬殊,导致涂层和基体结合不牢,对陶瓷涂层支持不足,在使用中容易发生陶瓷涂层的脱落,非但不能发挥陶瓷涂层的作用,甚至脱落的陶瓷涂层颗粒形成磨粒磨损,增加磨损量.

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复合表面处理,改善陶瓷与基体之间结合力.复合表面处理指物理气相沉积涂层与其它表面处理工艺或涂层相结合,采用两种单独的表面/次表面对基体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以获得通过单一表面处理工艺所不能达到的复合机械性能.

离子氮化和物理气相沉积Ti N复合涂层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K orhonen等人首先提出[8].文献[9-10]研究了在32Cr2Mo V钢齿轮基体上涂敷Ti N复合涂层,经过正交法实验优化32Cr2MoV钢的复合表面处理工艺.研究表明:等离子氮化基体和Ti N陶瓷复合涂层具有强的结合力,抗摩擦磨损能力得到显著增加.与没有经过离子氮化处理的基体相比,等离子氮化后,

第2期邹家生,等:齿轮表面改性技术研究现状115

 32Cr2Mo V钢更适合沉积陶瓷涂层.此外,笔者对40Cr

钢齿轮材料进行离子氮化和P VD复合镀Ti N涂层研

究,结果表明,复合镀膜处理后表面光滑平整,陶瓷涂

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良好,减摩抗磨效果明显.

2.2 多层、多组元T i N涂层

20世纪90年代,人们通过多层、多组元涂层

设计来提高Ti N涂层刀具的性能[11].近几年,在二

元Ti N涂层基础上研制出的一些多组元涂层或多

层涂层,如Ti-C-N,Ti-C-N-B,Ti-A l-N,Ti

-B-N,Ti N/A l2O3等.在Ti N涂层中加入A l,Si等

元素可以提高其高温抗氧化性及硬度,加入B元

素等可提高其硬度及附着强度,Ti N沉积在Ti衬

底上具有较高的附着力和较高的耐腐蚀性等.

由于多组元成分的复杂性,对此研究也存在很

多争议.在对(Ti

x ,Cr1-

x

)N多组元涂层的研究中,

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有人认为(Ti

x ,Cr1-

x

)N涂层是

以Ti N为基,Cr只能以置换固溶体的形式存在于Ti N点阵中,不能作为独立的Cr N相存在[12];另外

一些研究表明:(Ti

x ,Cr1-

x

)N涂层中Cr原子直接

置换Ti原子数量有限,其余的Cr则以单质态存在

或与N形成化合物[13].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涂层中添加Cr能减小表面颗粒尺寸,提高硬度,当Cr的质量百分含量达到31%时,涂层硬度达到最高值,此时涂层的内应力也最大.

由于齿轮表面改性技术与刀具、模具相比,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性能要求有共性,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刀模具表面改性新技术,将这一多组元、多层涂层技术应用到齿轮表面改性中,成为齿轮表面改性的发展方向.

2.3 其它涂层

除了Ti N涂层外,WC/C,B

4

C膜等其它陶瓷涂层材料在齿轮表面上应用也得到关注.文献[14]利用P VD技术在FEZ-A和FEZ-C齿轮表面沉

积WC/C与B

4

C薄膜,实验表明:P VD镀层显著减少摩擦,不易出现热胶接或胶合,提高2~3个系数的载荷能力.文献[15]尝试利用P VD涂层的优良减摩抗磨性能,取消润滑油,进行干摩擦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目前,超硬膜也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它是指硬度大于40GPa、具有优异的抗摩擦磨损性能、高热导率、低摩擦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固体薄膜,主要是非晶金刚石膜和C-N膜.非晶金刚石膜(Amor2 phous D ia mond Fil m)具有非晶特性,没有长程有序结构,含有大量C-C四面体键,所以也常被称为四面体非晶碳膜(Tetrahedral Amor phous Carbon Fil m,ta-C)[16].类金刚石涂层作为一种非晶碳膜,具有诸多类似于金刚石的优良特性.如热导率

高、热膨胀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高硬度和弹性模量、良好耐磨性及低摩擦系数等.研究表明在齿轮表面涂覆类金刚石膜后,其使用寿命延长了6倍,抗疲劳性能有显著提高.

国内有学者对C-N薄膜在20Cr M o钢齿轮上应用做了相关研究,并与P VD法镀Ti N涂层进行比较研究.齿轮的摩擦磨损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采用多弧离子镀方法在渗碳淬火齿轮表面镀Ti N涂层时,处理温度高于20Cr M o钢的回火温度,导致齿轮回火,基体硬度降低,抗磨性能急剧降低;而采用磁过滤弧源沉积的方法在齿轮表面沉积的C-N涂层由于其温度低,不会产生回火现象,基体的金相组织和表面硬度基本未改变,显著提高了齿轮的减摩抗磨性[7].

合金耐磨涂层也被尝试应用在齿轮上,例如在45#钢齿轮齿面电沉积N i-P-Co合金层,使合金层获得超细晶粒组织,可以显著提高其接触疲劳强度,延长接触疲劳寿命达1.144~1.533倍.当N i-P-Co合金层在400~500℃温度下热处理,合金沉积层结构产生变化,合金层中P原子偏聚富集,与N i生成N i

3

P,合金沉积层为N i和N i3P的混合物,合金层显微硬度提高[17].还有学者研究在Cu-Cr-P新型合金铸铁齿轮齿面涂镀Cu金属层和N i-W合金涂层,提高其接触疲劳强度.在HT250铸铁齿轮齿面上涂镀N i-W和N i-Co合金涂层,与未涂镀的相比,可以提高铸铁齿轮的耐磨损性能达4~6倍[18219].

3 结论

齿轮表面改性技术对于齿面强化,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和发展新型齿轮加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高性能齿轮的热点.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要使齿轮表面改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实用化,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开展齿轮表面涂敷多层复合Ti N陶瓷涂层的工艺研究,以进一步减小涂层内应力,增大涂层厚度,增强涂层附着力,实现涂层齿轮的工业化应用.

2)研究新型的多层、多元高硬度、高韧性涂层在齿轮表面的沉积工艺及其对齿轮性能的影响.如

将新型Ti-B-N,(Ti

x

,Cr1-

x

)N等多元复合涂层引入齿轮表面改性工程.

3)研究涂层加工过程中的热影响以及不同的

116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

涂层厚度对齿轮尺寸精度、传动性能的影响.

4)研究中低合金钢、铸钢等不同材质齿轮的表面改性技术,拓展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曲敬信,汪鸿宏.表面工程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1998.

[2]日本机械学会技术资料出版分科.齿轮强度设计资料

[M].李茹贞,赵清慧,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4.

[3]张津,程晓萍.齿轮材料及齿轮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J].机械工艺师,1999(2):36-39.

Zhang J in,Chen Xiaop ing.The status quo of gear material and surface modificati on technol ogy[J].M achinery M anufacturing Engineer,1999(2):36-39.(in Chinese) [4]Lu Long,Lyu S K.A study on the fricti on and wear char2

acteristics of C-N coated s pur gear[J].Journal of KSTL E,2004,20(5):272-277.

[5]Terauchi Y,Nadanot H,KohnotM,et al.Scoring resist2

ance of Ti C and Ti N coated gears[J].Tribology Interna2 tional,1987,20(5):248-254.

[6]闻立时,黄荣芳.离子镀硬质膜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J].真空,2000(1):1-11.

W en L ishi,Huang Rongfang.Ne w p r ogress in Ti N2based p r otective coatings deposited by arc i on p lating[J].V acu2 um,2000(1):1-11.(in Chinese)

[7]钱文富,曹兴进,卢龙,等.表面处理和涂层技术在齿轮

上的应用初探[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8(2):1-4.

Q ian W enfu,Cao Xingjin,Lu Long,et al.Surface treat2 ment and coating technol ogies on gears[J].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28

(2):1-4.(in Chinese)

[8]Korhonen A S,Sirvi o E H,Sul one M S.Plas ma nitriding

and i on p lating with an intensified gl ow discharge[J].

Thin Solid Fil m s,1983,107:387-394.

[9]李晖,李润方,许洪斌,等.不同表面状态的32Cr2MoV

的滑动摩擦试验比较[J].材料导报,2006,20(11):

144-146,149.

L i Hui,L i Runfang,Xu Hongbin,et al.The analyses of sliding2fricti on ex peri m ent of32Cr2Mo V with different trea2 ted surface[J].M aterials Revie w,2006,20(11):144-

146,149.(in Chinese)

[10]李晖,李润方,许洪斌,等.32Cr2MoV复合镀Ti N的滑

动摩擦试验分析[J].热加工工艺,2006,35(16):

42-44,46.

L i Hui,L i Runfang,Xu Hongbin,et al.Analysis of

sliding2fricti on experi m ent of dup lex2coated32Cr2MoV

[J].Hot W orking Technology,2006,35(16):42-44,

46.(in Chinese)

[11]Holleck H,Schier V.M ultilayer P VD coatings f or wear

p r otecti on[J].Surf Coat Technol,1993,328:76-77.

[12]陈军,林国强,陈静,等.电弧离子镀(Ti,Cr)N硬质薄

膜的成分、结构与硬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

42(5):555-559.

Chen Jun,L in Guoqiang,Chen J ing,et https://www.360docs.net/doc/df4325438.html,posi2 ti on,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Ti,Cr)N fil m s deposi2 ted by arc i on p lating[J].Journal of D ali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42(5):555-559.(in Chinese) [13]左洪波.离子镀(Ti,Cr)N涂层的组织结构与耐蚀性能

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8,3(6):33-35.

Zuo Hongbo.Study on structure and corr osi on resisting p r operty of the coating of i on p lating(Ti,Cr)N[J].

Journal of Harbin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3(6):33-35.(in Chinese)

[14]Franz J,Norbert K.I nfluence of coatings and surface

i m p r ove ments on the lifeti m e of gears[J].D rive Syste m

Technique,2007,21(3):3-13.

[15]W alt on D.The wear of unlubricated metallic s pur gear

[J].W ear,1998,222:103-113.

[16]Lossy R,Pappas D L,Roy R A,et al.Pr operties of a2

mor phous dia mond fil m s p repared by a filtered cathodic

arc[J].J A ppl Phys,1995,77(9):47-50.

[17]李小周,黄华梁.表面电沉积合金层提高碳钢齿轮的

接触疲劳强度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02,9(4):

211-214.

L i Xiaozhou,Huang Hualiang.Research on contact2fa2 tigue strength of45#steel geardrives with N i2P2Co all oy

coat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 esign,2002,9(4):

211-214.(in Chinese)

[18]温芳,黄华梁,朱江新,等.涂镀合金层的铸铁齿轮耐磨

损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4,33(3):32-34.

W en Fang,Huang Hualiang,Zhu J iangxin.Research on

the wear2resisting p r operty of grey cast i orn gear surface with all oy coating[J].Surface Technology,2004,33

(3):32-34.(in Chinese)

[19]李小周,黄华梁,温芳.涂镀合金层的合金铸铁齿轮的

接触疲劳强度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2,15(3):

36-39.

L i Xiaozhou,Huang Hualiang,W en Fang.Research on

the contact fatigue p r operty of grey cast i orn gear surface with all oy coating[J].China Surface Engineering,2002,

15(3):36-39.(in Chinese)

(责任编辑:顾 琳)

齿轮热处理工艺【详尽版】

齿轮热处理工艺【详细介绍】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一、工作条件以及材料与热处理要求 1.条件: 低速、轻载又不受冲击 要求: HT200 HT250 HT300 去应力退火 2.条件: 低速(<1m/s)、轻载,如车床溜板齿轮等 要求: 45 调质,HB200-250 3.条件: 低速、中载,如标准系列减速器齿轮 要求: 45 40Cr 40MnB (5042MnVB) 调质,HB220-250 4.条件: 低速、重载、无冲击,如机床主轴箱齿轮 要求: 40Cr(42MnVB) 淬火中温回火HRC40-45 5.条件: 中速、中载,无猛烈冲击,如机床主轴箱齿轮 要求: 40Cr、40MnB、42MnVB 调质或正火,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低温回火,时效,HRC50-55 6.条件: 中速、中载或低速、重载,如车床变速箱中的次要齿轮 要求: 45 高频淬火,350-370℃回火,HRC40-45(无高频设备时,可采用快速加热齿面淬火) 7.条件: 中速、重载 要求: 40Cr、40MnB(40MnVB、42CrMo、40CrMnMo、40CrMnMoVBA)淬火,中温回火,HRC45-50.

8.条件: 高速、轻载或高速、中载,有冲击的小齿轮 要求: 15、20、20Cr、20MnVB渗碳,淬火,低温回火,HRC56-62.38CrAl 38CrMoAl 渗氮,渗氮深度0.5mm,HV900 9.条件: 高速、中载,无猛烈冲击,如机床主轴轮. 要求: 40Cr、40MnB、(40MnVB)高频淬火,HRC50-55. 10.条件: 高速、中载、有冲击、外形复杂和重要齿轮,如汽车变速箱齿轮 (20CrMnTi淬透性较高,过热敏感性小,渗碳速度快,过渡层均匀,渗碳后直接淬火变形较小,正火后切削加工性良好,低温冲击韧性也较好) 要求: 20Cr、20Mn2B、20MnVB渗碳,淬火,低温回火或渗碳后高频淬 火,HRC56-62.18CrMnTi、20CrMnTi(锻造→正火→加工齿轮→局部镀同→渗碳、 预冷淬火、低温回火→磨齿→喷丸)渗碳层深度1.2-1.6mm,齿轮硬度HRC58-60,心部硬度HRC25-35.表面: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中心:索氏体+细珠光体 11.条件: 高速、重载、有冲击、模数<5 要求: 20Cr、20Mn2B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HRG56-62. 12.条件: 高速、重载、或中载、模数>6,要求高强度、高耐磨性,如立车重要螺旋锥齿轮 要求: 18CrMnTi、20SiMnVB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HRC56-62 13.条件: 高速、重载、有冲击、外形复杂的重要齿轮,如高速柴油机、重型载重汽车,航空发动机等设备上的齿轮. 要求: 12Cr2Ni4A、20Cr2Ni4A、18Cr2Ni4WA、20CrMnMoVBA(锻造→退火

常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常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为了保证齿轮工作的可靠性,提高其使用寿命,齿轮的材料及其热处理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材料的特点来选取。 对齿轮材料的基本要求是:应使齿面具有足够的硬度和耐磨性,齿心具有足够的韧性,以防止齿面的各种失效,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冷、热加工的工艺性,以达到齿轮的各种技术要求。 常用的齿轮材料为各种牌号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铸钢、铸铁和非金属材料等。一般多采用锻件或轧制钢材。当齿轮结构尺寸较大,轮坯不易锻造时,可采用铸钢。开式低速传动时,可采用灰铸铁或球墨铸铁。低速重载的齿轮易产生齿面塑性变形,轮齿也易折断,宜选用综合性能较好的钢材。高速齿轮易产生齿面点蚀,宜选用齿面硬度高的材料。受冲击载荷的齿轮,宜选用韧性好的材料。对高速、轻载而又要求低噪声的齿轮传动,也可采用非金属材料、如夹布胶木、尼龙等。 钢制齿轮的热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面淬火常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5、40Cr钢等。表面淬火后,齿面硬度一般为40~55HRC。特点是抗疲劳点蚀、抗胶合能力高,耐磨性好。由于齿心部末淬硬,齿轮仍有足够的韧性,能承受不大的冲击载荷。 2.渗碳淬火常用于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如20、20Cr钢等。渗碳淬火后齿面硬度可达56~62HRC,而齿心部仍保持较高的韧性,轮齿的执弯强度和齿面接触强度高,耐磨性较好,常用于受冲击载荷的重要齿轮传动。齿轮经渗碳淬火后,轮齿变形较大,应进行磨齿。 3.渗氮渗氮是一种表面化学热处理。渗氮后不需要进行其他热处理,齿面硬度可达700~900HV。由于渗氮处理后的齿轮硬度高,工艺温度低,变形小,故适用于内齿轮和难以磨削的齿轮,常用于含铬、铜、铅等合金元素的渗氮钢,如38CrMoAlA。 4.调质调质一般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5、40Cr、35SiMn钢等。调质处理后齿面硬度一般为220~280HBS。因硬度不高,轮齿精加工可在热处理后进行。 5.正火正火能消除内应力,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和切削性能。机械强度要求不高的齿轮可采用中碳钢正火处理,大直径的齿轮可采用铸钢正火处理。 一般要求的齿轮传动可采用软齿面齿轮。为了减小胶合的可能性,并使配对的大小齿轮寿命相当,通常使小齿轮齿面硬度比大齿轮齿面硬度高出30-50HBS。对于高速、重载或重要的齿轮传动,可采用硬齿面齿轮组合,齿面硬度可大致相同。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f4325438.html,

表面改性技术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表面改性技术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表面处理是材料表面改性和新材料制备的重要手段,材料表面改性是目前材料科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方法有渗氮、阳极氧化、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离子束溅射沉积等。随着人们对材料表面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许多用于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利用激光束或离子束的高能量在短时间内加热和熔化表面区域,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亚稳表面;离子注入或离子束混合技术把原子直接引进表面层中。陶瓷材料多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结构,键能高,原子间结合力强,表面自由能低,原子间距小,堆积致密,无自由电子运动。这些特性赋予了陶瓷材料高熔点、高硬度、高刚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绝缘绝热性能、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小、摩擦系数小、无延展性等鲜明的特性。但陶瓷材料同样具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如:塑性变形差,抗热震和抗疲劳性能差,对应力集中和裂纹敏感、质脆以及在高温环境中其强度、抗氧化性能等明显降低等。 正文: 一、陶瓷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 1.不同添加剂对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由于陶瓷材料的耐高温特性经常被应用到高温环境中,特别是高温结构 陶瓷,其高温抗氧化性受到人们的关注。Si 3N 4 是一种强共价结合陶瓷,具有高 硬度、高强度、耐磨和耐腐蚀性好的性能。但是没有添加剂的Si 3N 4 几乎不 能烧结,陶瓷材料的高温强度强烈地受材料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而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别是晶界相组成是受添加剂影响的,晶界相的组成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极其敏感。对致密氮化硅而言,坯体中的物质传递对材料的氧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在测试条件下,具有抛物线规律的氮化硅材料,其决定氧化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晶界的添加剂离子和杂质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同的添加剂对氮化硅陶瓷的氧化行为影响有所不同[1,2,3]。 2.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就是用离子化粒子,经过加速和分离的高能量离子束作用于材料表面,使之产生一定厚度的注入层而改变其表面特性。可根据需要选择要注入的元素,并根据工艺条件控制注入元素的浓度分布和注入深度,形成所需要的过饱和固溶体、亚稳相和各种平衡相,以及一般冶金方法无法得到的合金相或金属间化合物,可直接获得马氏体硬化表面,得到所需要的表面结构和性能由于形成的改性表面不受热力学条件的限制(相平衡、固溶度),所以具有独特的优点。离子注入表面处理技术有: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离子注入,等离子源注入等。在相同的条件下,重离子比轻离子有更强烈的辐射硬化,因此其对抗弯强度的增加更显著;由于单晶的表面缺陷少所以增加效果 更好]7,6[。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与发展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研究与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111班解开书 【摘要】主要叙述了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中的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研究与进展 前言 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是通过高能量密度的束流改变材料表面的成分或组织结构的表面处理技术。由于高能粒子束的功率密度可以达到108W/cm2以上,甚至可超过109W/cm2,因此在极短的作用周期下,材料表面就能达到其他表面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能量密度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节,并可精确控制; (2)高能粒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方便地与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弥补甚至消除各自的局限性; (3)利用高能粒子束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超高速加热和超高速冷却,其冷却速度可达104℃/S,从而实现新型超细、超薄、超纯材料的合成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1高能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1.1 离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离子注入技术进入到半导体材料的表面改性,采用离子注入精细掺杂取代热扩散工艺,使半导体从单个晶体管加工发展为平面集成电路加工。20世纪80年代初,离子束混合的出现,对离子束冶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中期,金属 蒸发真空弧离子源(M EV VA)和其他金属离子源的问世,为离子束材料改性提供了强金属离子束。与此同时,为克服注入层浅的问题,开始研究离子束辅助沉积技术(IBAD),又称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IBED)。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称为“等离子体注入”技术(PSII-PIasm 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克服了常规注入的缺点,可对成批工件同时进行全方位的离子注入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工件是直接“浸泡”在被注入元素的等离子体内,也有人称之为“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I II-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PSII技术发 展很快,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CONRAD J R已取得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的研究和应用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都相继成立了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哈威尔原子能研究中心以及日本的RIK EN物理化学研究所等。我国离子注入改性技术的研究,早期也和国外一样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逐渐把该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特别是在优化材料表面的摩擦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不断发展。目前,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等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外,还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离子束开放实验室,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开放研究室。但是由于高性能离子束装置的研制和建立都比较缓慢,因而,无论在基础研究或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于齿轮表面强化技术分析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38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关于齿轮表面强化技术分 析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齿轮表面强化技术分析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在一系列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一类不可或缺的部件,所以,保证齿轮具有良好性能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基于齿轮表面强化技术展开相应的分析,包括传统技术、新技术以及复合技术等,以期为齿轮表面强化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齿轮表面强化概述 随着应用环境的日益复杂,人们对齿轮表面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硬度、耐磨性,还要求其具有理想的心部韧性以及抗腐蚀性等。传统技术(渗碳等)开始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新的齿

轮表面强化技术(如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技术、喷丸技术、表面镀膜技术等)陆续出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齿轮表面强化技术 2.1.传统技术 以渗碳技术为例。对于汽车用齿轮而言,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绝大部分以普通低碳钢、低碳合金钢这两种钢材为原材料,先经过渗碳淬火处理,再经过低温回火处理制作而成。渗碳工艺通常在920-930℃这一温度条件下进行,能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得渗层达到既定深度。接下来,先予以淬火处理,在经过低温回火处理,便能够在齿轮表面形成一层高碳马氏体,不仅强化了齿轮表面硬度,还提高了齿轮表面的耐磨性。至于心部则为低碳马氏体,从而使其具有足够的韧性。在齿轮表面强化处理中,渗

表面改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高速齿轮表面改性工艺方法研究] 系部: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械制造与制动化 班级:机制103 学生姓名: 学号:100114314 2012年10 月10 日 摘要 齿轮表面改性技术对于齿面强化,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和发展新型齿轮加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齿轮传动具有传动比准确,传递运动工作可靠,传动平稳效

率高,机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使用.齿轮工作时的运动和受力情况非常复杂,由此产生的损伤形式多样,比较常见且对其能影响较严重的损伤有3种:断齿、破坏性胶合和破坏性点蚀_l .因此,要求齿轮的整体具有高的弯曲疲劳强度,心部要求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齿面要求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一定的耐腐蚀性.德国权威机构曾对涉及各行各业的齿轮传动失效实例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因齿轮表面失效而引起的齿轮传动副失的数量约占所调查对象总数的.因此,提高齿轮表面强度已成为提高齿轮传动副的可靠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齿轮进行表面强化处理.除采用常规表面热处理手段外,日益成熟的各种表面强化新技术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齿轮表面强化处理技术主要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金属、激光表面强化、热喷涂等 关键字:齿轮表面改性现代表面技术 一、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技术是指采用某种工艺手段使材料表面获得与其基体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不同的一种技术。材料经表面改性处理后,既能发挥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又能使材料表面获得各种特殊性能(如耐磨,耐高温,合适的射线吸收、辐射和反射能力,超导性能,润滑,绝缘,储氢等) 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掩盖基体材料表面的缺陷,延长材料和构件的使用寿命,节约稀、贵材料,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并对各种高薪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多年。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出现了表面改性热,表面改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表面改性的特点是: (1)不必整体改善材料,只需进行表面改性或强化,可以节约材料。 (2)可以获得特殊的表面层,如果超细晶粒、非晶态、过饱和固溶体,多层结构层等,其性能远非一般整体材料可比。 (3)表面层很薄,涂层用料少,为了保证涂层的性能、质量,可以采用贵重稀缺元素而不会显著增加成本。 (4)不但可以制造性能优异的零部件产品,而且可以用于修复已经损坏、失效的零件。 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表面改性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国防工业及航空航天领域,通过表面改性可以使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降低企业成本。表面技术的应用,在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以及节约材料,节约能源,促进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一般传统齿轮的处理方式 1、金属表面形变强化 喷丸强化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一种应用广泛的表面强化方法,即利用高速弹丸强烈冲击零件表面,使之产生形变硬化层并引进残余压应力。 喷丸强化原理: (1)形成形变硬化层,在此层内产生两种变化:

齿轮材料热处理规范及其质量要求

齿轮材料热处理规范及其质量要求 正确选择齿轮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选择好适宜的热处理,那将是前功尽弃,可以说材料选择是前提,热处理方法得当是关键。 一、齿轮热处理方式与其性能特性 1、调质处理: 调质处理使材料获得优良的综合性能,这种热处理常常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5#、40Cr或40MnB材料,如果齿轮受到的冲击应力和齿面接触应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热处理是适宜的,这种材料强韧性使得齿轮齿根抗弯曲能力强,抗疲劳能力也是优良的。但是调质处理齿轮齿面硬度不够,耐磨性偏差。 2、调质处理+表面淬火: 这种热处理方式补充单一调质处理的不足,使齿轮齿面硬度得到提高,耐磨性也随之增强,但是另一个问题仍未解决,就是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材料经过处理后,其冲击韧性尚不能令人满意,在高冲击应力的场合下仍不宜使用。 表面淬火有两种工艺:火焰淬火和高频淬火。 3、正火+渗碳淬火回火 这种热处理是针对低碳合金渗碳钢(如20CrMnTi、20CrNiMo等)而使用的,正火是用以改善原材料组织,便于齿轮粗加工;渗碳使齿面含碳量提高,在其后淬火回火中获得高硬度的回火马氏体组织,以提高齿轮的耐磨性。同时齿轮心部在淬火回火中获得低碳回火马氏体,强度高、韧性好,不仅可以承受高的载荷、大的冲击应力,而且抗疲劳性能也十分优异。 这种热处理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齿轮在渗碳淬火回火还要精加工,硬度过高会给精加工带来了困难;其次,渗碳淬火回火为了得到回火马氏体,回火温度低(200-300℃),热处理应力未能完全消除,在以后的使用中会逐渐释放造成齿轮微小变形,所以不能用于精密传动的齿轮。 这里的渗碳淬火回火,也包含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4、调质+渗氮

离子束加工原理

离子束加工原理 离子束加工(ion beam machining,IBM)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离子源(离子枪)产生的离子经加速聚焦形成高能的离子束流投射到工件表面,使材料变形、破坏、分离以达到加工目的。 因为离子带正电荷且质量是电子的千万倍,且加速到较高速度时,具有比电子束大得多的撞击动能,因此,离子束撞击工件将引起变形、分离、破坏等机械作用,而不像电子束是通过热效应进行加工。 2.离子束加工特点 加工精度高。因离子束流密度和能量可得到精确控制。 在较高真空度下进行加工,环境污染少。特别适合加工高纯度的半导体材料及易氧化的金属材料。 加工应力小,变形极微小,加工表面质量高,适合于各种材料和低刚度零件的加工。 3.离子束加工的应用范围 离子束加工方式包括离子蚀刻、离子镀膜及离子溅射沉积和离子注入等。 1)离子刻蚀 3.离子束加工的应用范围 离子束加工方式包括离子蚀刻、离子镀膜及离子溅射沉积和离子注入等。 1)离子刻蚀 当所带能量为0.1~5keV、直径为十分之几纳米的的氩离子轰击工件表面时,此高能离子所传递的能量超过工件表面原子或分子间键合力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被逐个溅射出来,以达到加工目的 这种加工本质上属于一种原子尺度的切削加工,通常又称为离子铣削。 离子束刻蚀可用于加工空气轴承的沟槽、打孔、加工极薄材料及超高精度非球面透镜,还可用于刻蚀集成电路等高精度图形。 2)离子溅射沉积 采用能量为0.1~5keV的氩离子轰击某种材料制成的靶材,将靶材原子击出并令其沉积到工件表面上并形成一层薄膜。 实际上此法为一种镀膜工艺。 3)离子镀膜 离子镀膜一方面是把靶材射出的原子向工件表面沉积,另一方面还有高速中性粒子打击工件表面以增强镀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力(可达10~20MPa), 此法适应性强、膜层均匀致密、韧性好、沉积速度快,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4)离子注入 用5~500keV能量的离子束,直接轰击工件表面,由于离子能量相当大,可使离子钻进被加工工件材料表面层,改变其表面层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工件表面层的机械物理性能。 此法不受温度及注入何种元素及粒量限制,可根据不同需求注入不同离子(如

常用齿轮材料的选择及其热处理工艺分析

齿轮材料的选择及其热处理工艺 1、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 齿轮材料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下述几点可供选择材料时参考: 1)齿轮材料必须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例如,用于飞行器上的齿轮,要满足质量小、传递功率大和可靠性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选择机械性能高的合金银;矿山机械中的齿轮传动,一般功率很大、工作速度较低、周围环境中粉尘含量极高,因此往往选择铸钢或铸铁等材料;家用及办公用机械的功率很小,但要求传动平稳、低噪声或无噪声、以及能在少润滑或无润滑状态下正常工作,因此常选用工程塑料作为齿轮材料。总之,工作条件的要求是选择齿轮材料时首先应考虑的因素。 2)应考虑齿轮尺寸的大小、毛坯成型方法及热处理和制造工艺。大尺寸的齿轮一般采用铸造毛坯,可选用铸钢或铸铁作为齿轮材料。中等或中等以下尺寸要求较高的齿轮常选用锻造毛坯,可选择锻钢制作。尺寸较小而又要求不高时,可选用圆钢作毛坯。 齿轮表面硬化的方法有:渗碳、氨化和表面淬火。采用渗碳上艺时,应选用低碳钢或低碳含金钢作齿轮材料;氨化钢和调质钢能采用氮化工艺;采用表面淬火时,对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 3)正火碳钢,不论毛坯的制作方法如何,只能用于制作在载荷平稳或轻度冲击下工作的齿轮,不能承受大的冲击载荷;调质碳钢可用于制作在中等冲击载荷下工作的齿轮。 4)合金钢常用于制作高速、重载并在冲击载荷下工作的齿轮。 5)飞行器中的齿轮传动,要求齿轮尺寸尽可能小,应采用表面硬化处理的高强度合金钢。 6)金属制的软齿面齿轮,配对两轮齿面的硬度差应保持为30~50HBS或更多。当小齿轮与大齿轮的齿面具有较大的硬度差(如小齿轮齿面为淬火并磨制,大齿轮齿面为常化或调质);且速度又较高时,较硬的小齿轮齿面对较软的大齿轮齿面会起较显著的冷作硬化效应,从而提高了大齿轮齿面的疲劳极限。因此,当配对的两齿轮齿面具有较大的硬度差时,大齿轮的接触疲劳许用应力可提高约20%,但应注意硬度高的齿面,粗糙度值也要相应地减小。 2、齿轮材料的选择 齿轮齿条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零件。齿轮传动通过轮齿互相啮合来传递空间任意两轴间的运动和动力,并可以改变运动的形式和速度。齿轮传动使用范围广,传动比恒定,效率较高,使用寿命。在机械零件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能够适应零件的工作条件,使零件经久耐用,而且要求材料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经济性,以便提高零件的生产率,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如果齿轮材料选择不当,则会出现零件的过早损伤,甚至失效。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金属材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满足材料的机械性能,材料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塑性及韧性等,反映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齿轮在啮合时齿面接触处有接触应力,齿根部有最大弯曲应力,可能产生齿面或齿体强度失效。齿面各点都有相对滑动,会产生磨损。齿轮主要的失效形式有齿面点蚀、齿面胶合、齿面塑性变形和轮齿折断等。因此要求齿轮材料有高的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齿面要有足够的硬度和耐磨性,芯部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例如,在确定大、小齿轮硬度时应注意使小齿轮的齿面硬度比大齿轮的齿面硬度高30-50HBS,是因为小齿轮受载荷次数比大齿轮多,且小齿轮齿根较薄,强度低于大齿轮。为使两齿轮的轮齿接近等强度,小齿轮的齿面要比大齿轮的齿面硬一些。 另一方面,根据材料的使用性能确定了材料牌号后。要明确材料的机械性能或材料硬度,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达到所要求的硬度范围,从而赋予材料不同的机械性能。如材料为40Cr合金钢的齿轮,当840-860℃油淬,540-620℃回火时,调质硬度可达28-32HRC,可改善组织、提高综合机械性能;当860-880℃油淬,240—280℃回火时,硬度可达46-51HRC,则钢的表面耐磨性能好,芯部韧性好,变形小;当500-560℃氮化处理,氮化层0.15 -0.6mm时,硬度可达52-54HRC,则钢具有高的表面硬度、高的耐磨性、高的疲劳强度,较高的抗蚀性和抗胶合性能且变形极小;当通过电镀或表面合金化处里后,则可改善齿轮工作表面摩擦性能,提高抗腐蚀性能 3、齿轮常用材料 齿轮常用材料摘要:齿轮依靠结构尺寸材料强度承受载荷要求材料具有强度韧性耐磨性齿轮形状复杂齿轮精度要求要求材料工艺常用材料锻钢铸钢铸铁锻钢硬度分为大类HB称为软齿称为硬度HB工艺过程锻造毛坯正火粗车调质加工常用材料SiMnCr 液体动静压轴承常用轴壳配轴承轴承的密封类型精密轴承工序间防锈新工艺轴承寿命强化

齿轮热处理

1 齿轮热处理概述众所周知,齿轮是机械设备中关键的零部件,它广泛的 用于汽车、飞机、坦克、齿轮传动是近代机它具有传动准确、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轮船等工业领域。是机械产品重要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机械振动是传递机械动力和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基础零件。它与带、链、摩擦、液压等机械相比具有功率范围大,传动效率高、圆周速度高、传动比准确、使用寿命长、尺寸结构小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它已成为许多机由于齿轮在工业械产品不可缺少的传 动部件,也是机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传动形式。得益于近年来汽车、风电、. 发 展中的突出地位,使齿轮被公认为工业化的一种象征据大规格齿轮加工机床的需求增长十分耀眼。核电行业的拉动,汽车齿轮加工机床、近年来涉及齿轮加工机床制造的企业也日益增随着齿轮加工机床需求的增加,了解,多。无论是传统的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还是近年来新兴的高铁、铁对齿轮加工机床制都对机床工具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紧迫需求,路、电子等行业,万吨。但 我国齿轮的质量年将达到200 2012 造商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权威部门预测主要 表现在齿轮的平均使用寿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较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本设计是在课堂学习热处理知识后的探索和单位产品能耗、生产率这几方面上。命、并按重点是制定合理的热处理规程,尝试,其内容讨论如何设计齿轮的热处理工艺,此设计齿轮的热处理方法。齿轮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重要零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运 动速度和方向。是主要零件。其服役条件如下:齿轮工作时,通过齿面的接触来传递动力。两齿轮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既有滚动,(1)在齿根部位受因此,齿轮 表面受到很大的接触疲劳应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又有滑动。到很大的弯曲应力作用;word 编辑版. ⑵高速齿轮在运转过程中的过载产生振动,承受一定的冲击力或过载;⑶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受介质环境的影响而承受其它特殊的力的作用。因此,齿轮的表面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高接触疲劳强度,有较高的齿根抗弯强度,高的心部 抗冲击能力。齿轮常用材料有。20Cr ,20CrMnTi, 18Cr2Ni4WA①20Cr降温直接淬火对渗碳时有晶粒长大倾向,有较高的强度及淬透性,但韧性较差。可切削性良好,冲击韧性影响较大,因而渗碳后进行二次淬火提高零件心部韧性;20Cr 为珠光体,焊接性较好,焊后一般不需热处理。但退火后较差;②20CrMnTi 20CrMnTi是性能良好的渗碳钢,淬透性较高,经渗碳淬火后具有高的强度和 韧性,特别是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切削加工性良好,加工变形小,抗疲劳性能好。 ③18Cr2Ni4WA

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材料表面改性是指不改变材料整体(基体)特性,仅改变材料近表面层的物理、化学特性的表面处理手段,材料表面改性也可以称为材料表面强化处理。 现代材料表面改性目的:是把材料表面与基体看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进行设计与改性,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改变材料近表面层的形态、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赋予新的复合性能,以新型的功能,实现新的工程应用。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就是应用物理、化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的知识,对产品或材料进行处理,赋予材料表面减磨、耐磨、耐蚀、耐热、隔热、抗氧化、防辐射以及声光电磁热等特殊功能的技术。 分类: 1、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热处理:通过对钢件表面的加热、冷却而改变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表面淬火是表面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获得高硬度的表面层和有利的内应力分布,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表面渗碳:面渗碳处理:将含碳(0.1~0.25)的钢放到碳势高的环境介质中,通过让活性高的碳原子扩散到钢的内部,形成一定厚度的碳含量较高的渗碳层,再经过淬火\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得到碳含量高的M,而心部因碳含量保持原始浓度而得到碳含量低的M,M的硬度主要与其碳含量有关,故经渗碳处理和后续热处理可使工件获得外硬内韧的性能. 2、60年代以来:传统的淬火已由火焰加热发展为高频加热 高频加热设备是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原理,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金属材质时,使锅炉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再加热物质,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令人满意的温度。 3、70年代以来: 化学镀:是指在不用外加电流的情况下,在同一溶液中使用还原剂使金属离子在具有催化活性的表面上沉积出金属镀层的方法。 4、近30年来: 热喷涂:热喷涂是指一系列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细微而分散的金属或非金属的涂层材料,以一种熔化或半熔化状态,沉积到一种经过制备

热处理--表面淬火技术

我所关注的表面工程领域——表面淬火技术 一、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就称为表面淬火技术。实际上,不仅仅是钢铁,凡是能通过整体强化的金属材料,原则上都可以进行表面淬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淬火只对工件的表面或部分表面进行热处理,所以只改变表层的组织,使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均高。而心部或其它部分的组织仍保留原来的低硬度、高塑性和高韧性的性能,这样工件截面上由于组织不同性能也就不同。表面淬火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质量稳定,变形小,热处理周期短,费用少,成本低,还可用碳钢代替一些合金钢。 对于表面淬火的使用材料,原则上,碳的质量分数在0.35%--1.20%的中、高碳钢及基体相当于中碳钢的普通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均可以实现表面淬火,但中碳钢与球墨铸铁是最适宜于表面淬火的材料。 根据加热方法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高频、中频、工频)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表面淬火、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工业上应用最多的为感应加热、火焰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这里我主要介绍了感应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技术,以及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是采用一定方法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频率的感应电流,将零件表面迅速加热,然后迅速淬火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操作方法。生产中把工件放入由空心铜管绕成的感应线圈中,当感应线圈通以交流电时,便会在工件内部感应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工件内自成回路,故称为“涡流”。涡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电流密度最大,心部电流密度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由于钢本身具有电阻,因而集中于工件表面的涡流,几秒种可使工件表面温度升至800~1000℃,而心部温度仍接近室温,在随即喷水(合金钢浸油)快速冷却后,就达到了表面淬火的目的。 根据输出加热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

硅化物涂层电子束重熔表面改性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0年10月 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第 5 期 硅化物涂层电子束重熔表面改性技术 于斌 靳庆臣 刘志栋 何俊 (兰州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 摘要在Nb521铌合金表面采用料浆烧结法制备硅化物涂层,利用高频扫描电子束对硅化物涂层进行重熔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处理样品表面形貌进行组织结构分析。 研究表明,经过电子束重熔处理,硅化物涂层表面陶瓷晶粒粒度降低,表面粗糙度降低,陶瓷颗粒之间烧结作用增强,重熔区域与未处理区域具有明显的边界,电子束能量分布较均匀,电子束重熔提高了硅化物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能。 关键词电子束重熔 表面粗糙度抗氧化性能 形貌 硅化物涂层 卫星 1 引言 铌是一种难熔金属,由于其在高温下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铌合金的氧化行为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硅化物涂层作为铌合金的高温保护涂层,在高温氧化时,涂层表面形成一层玻璃态氧化物膜,延长涂层的高温使用寿命,在高温氧化过程中,熔融态硅化物可以封闭涂层中的裂纹。这一现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进一步提高硅化物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的研究[2]。 涂层的电子束重熔可以改善涂层组织及提高性能[3]。Weisenbur ge对镍基合金表面CoNiCrAlY 涂层进行了电子束重熔研究,处理后超音速火焰喷涂涂层和真空等离子喷涂涂层表面粗糙度分别由62 m和47 m下降至3 7 m和8 m,近表层30~40 m厚度范围内气孔被彻底消除,高温氧化试验涂层氧化膜增长速率降低[4]。H am atani对CoCrW合金表面应用高速火焰热喷涂法制备的NiCrFeSi涂层进行电子束重熔研究,指出涂层气孔数量、表面粗糙度和涂层/基体界面粘结强度是优化电子束改性工艺参数的标准[5]。U tu研究了电子束重熔对高速火焰热喷涂方法制备的CoNiCrAlY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电子束重熔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涂层气孔和氧化物含量,涂层耐腐蚀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6]。 目前,星用发动机材料多为以硅化物体为抗氧化涂层的铌合金,因此,延长硅化物涂层的抗氧化寿命是卫星长寿命发展的需求,为此作者研究了电子束重熔对铌合金表面硅化物涂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2 试验方法 试验用基体材料为铌合金,利用烧结方法制备硅化物涂层,涂层试样尺寸为50mm 12m m 3m m,试验设备是法国T ECH M ET A公司生产的6kW电子束焊机。首先进行电子束扫描波形的设计,然后利用该波形的电子束对硅化物涂层进行重熔处理;通过工作台的移动实现电子束对试验样品表面的垂直辐照,在真空条件下,利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涂层单道电子束重熔改性处理。工艺参数见表1。利用JSM 5500扫描电镜分析重熔涂层表面组织形貌。 收稿日期:2009 11 03。收修改稿日期:2010 03 16

表面改性技术综述

表面改性技术综述 表面改性是指采用某种工艺和手段使材料获得与其基体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不同的一种技术。材料经过改性处理之后,既能发挥材料基体的力学性能,又能使材料表面获得各种特殊性能,如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合适的射线吸收等。 金属表面改性技术在冶金、机械、电子、建筑、轻工、仪表等各个工业部门乃至农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种类繁多。除常用的喷丸强化、表面热处理等传统技术外, 近些年还快速发展了激光、电子和离子等高能束表面处理技术。今后, 随着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还将不断涌现出新的表面改性技术。尤其是复合表面技术的发展, 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金属表面改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将进一步推动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表面改性技术有:表面形变强化、表面热处理、表面化学热处理、离子束表面扩渗处理、高能束表面处理、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等。 1、喷丸强化 喷丸处理是在受喷材料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一种冷加工方法, 是将弹丸在很高速度下撞击受喷工件表面而完成的。喷丸可应用于表面清理、光整加工、喷丸成型、喷丸校正、喷丸强化等方面。喷丸强化又称受控喷丸, 不同于一般的喷丸工艺, 要求喷丸过程中严格控制工艺参数, 使工件在受喷后具有预期的表面形貌、表层组织结构和残余应力场, 从而大幅度提高疲劳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实施喷丸时, 弹丸由专用的喷丸机籍助压缩空气、高压水流或叶轮, 高速射向零件受喷部位。常用弹丸有球形铸铁丸、铸钢丸和其它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弹丸。喷丸强化的效果用喷丸强度来表示, 与弹丸种类和形状、碰撞速度和密度、喷射方位和距离、喷丸时间等因素有关。表面喷丸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机理比较复杂, 涉及到塑性变形层(通常为011~018mm 厚) 的组织结构变化(如位错密度、亚晶粒尺寸) 和残余应力的变化。因此, 只有合理控制表面变形层内的变化, 才可能获得预期的喷丸强化效果。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 喷丸强化就应用于汽车工业。目前已成为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一种重要的表面技术, 应用广泛。涉及的材料除普通钢外,还有高强度钢和各种有色金属; 涉及的零件类型有弹簧、轴、齿轮、连杆、叶片、涡轮盘和飞机起落架组成件等。 2、传统表面热处理改性 传统的表面热处理技术可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大类。它主要用来提高钢件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在机械设备中, 许多零件(如齿轮轴、活塞销、曲轴等) 是在冲击载荷及表面磨损条件下工作的。这类零件表面应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而心部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因此, 为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 应进行表面热处理。 ○1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把零件的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快冷, 使零件表面层获得淬火马氏体而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淬火方法。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零件获得高硬度的表层, 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和疲劳性能, 而心部仍具有较好的韧性。其设备简单、方法简便, 广泛用于钢铁零件。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 可分之为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的淬透层一般为2 -6mm。其特点是设备简单, 但加热温度高及淬硬层不易控制, 淬火质量不稳定, 使用上有局限性。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是: 加热速度快, 零件变形小, 生产效率高, 淬火后表面能获得优良的机械性能; 淬透层易控制, 淬火操作易实现机械化。但设备较贵, 形状复杂零件的感应器不易制造, 不宜单件生产。 ○2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金属零件放在某种介质中加热、保温、冷却, 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

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

文章编号:1005-7854(2000)03-0020-04 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 王小宝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100044) 摘 要: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主要形式之一,应用极为广泛。采用适当材料制作齿轮及 对其进行正确的热处理,可大大提高齿轮传动的可靠性,延长齿轮寿命。本文论述了常用 齿轮材料的种类、特点以及齿轮热处理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齿轮材料;热处理;渗碳;渗氮 中图分类号:TG 162173 文献标识码:A MA TERIAL AND HEA T TREA TM EN T OF GEARS W A N G Xiao 2bao (Beiji 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 ute of M i ni ng and Metall urgy ,Beiji ng 100044,Chi na )ABSTRACT:G ear transmission ,one of ma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s ,is extensively used in mechanical industry.Correct material and heat treatment of gears can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gear transmission and last the life of gears.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materials of gears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the methods for heat treatment of gears and their feasures are expounded.KE Y WOR DS :G ear material ;Heat treatment ;Carburization ;Nitriding 收稿日期:1999-03-05 作者简介:王小宝,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 引 言 齿轮在工作过程中起着传递动力和改变速度的作用,啮合齿面间既有滚动、又有滑动,轮齿根部还受到脉动或交变弯曲的作用。在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应力的作用下,齿轮将发生轮齿折断、齿面胶合、齿面疲劳及齿面磨损等失效情况。引起齿轮失效的主要应力有:摩擦力、接触应力和弯曲应力。根据齿轮失效的形式和原因,在选择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法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轮齿表面有足够的硬度。齿面存在实际上的凹凸不平,因而局部会产生很大的压强,引起金属塑性变形或嵌入相对表面,导致金属直接接触和粘着,当啮合齿面相对滑动时,产生了摩擦力。齿面磨损就是由于相互摩擦的结果。减少这类磨损的关键,是提高轮齿表面的塑变抗力,即提高齿面硬度。提高齿面硬度还可以改善齿面接触状态,从而提高齿面的抗疲劳能力。②轮齿芯部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保证在变载荷或冲击载荷作用下,轮齿有足够的抗冲击能力。③大小齿轮应有一定硬度差,以提高其抗胶合能力。④须考虑材料加工性和经济性。 第9卷 第3期2000年9月 矿 冶MININ G &METALLURGY Vol.9,No.3September 2000

材料表面技术16

1.表面技术概念:广义:是直接与各种表面现象或过程有关的,是能为人类造福或被人类利用的技术;通过物理、化学或机械以及复合方法,使金属表面具有与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从而赋予表面与基体不同的性能; 通过物理、化学或机械以及复合方法,使金属表面具有与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从而赋予表面与基体不同的性能; 2.按照作用原理分类(matton分类): (1)原子沉积:以原子、离子、分子和粒子集团等原子尺度沉积在基体表面上,如电镀,化学镀,PVD,CVD等; (2)颗粒沉积:以宏观尺度形态在基体上形成覆盖层,如热喷涂,冷喷涂,或搪瓷涂层;(3)整体覆盖:沉积材料同一时间整体涂覆在基体上,如热浸镀,涂装,堆焊和包箔等;(4)表面改性: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改变材料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灯,如喷丸,喷砂,化学热处理; 3.基体表面预处理: 概念: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基体表面的油污,氧化皮及其它污染物,使基体表面呈现出一定的粗糙度和清洁度; 前处理包括:(1)表面整平:使表面平整,光滑,达到要求的粗糙度,抛光,磨光,滚光;(2)除油(脱脂):有机除油,化学法,电化学法; (3)除锈(酸洗):化学、电化学; (4)弱腐蚀(活化):电镀、化学镀,除去表面钝化膜,露出新鲜晶格组织稀酸稀碱中处理; 4.喷砂:定义:利用压缩空气把磨料高速喷到零件表面,对其清理的方法。钢砂,石英砂,氧化铝,碳化硅; 应用范围:(1)可清除热处理件(锻件、铸件)表面氧化皮,型砂; (2)可除去工件表面毛刺,锈蚀,油污; (3)对于不宜用酸洗除氧化皮工件,可用喷砂代替; (4)对于某些表面技术,如热喷涂,涂装,可用喷砂产生一定粗糙度,产生“锚固效应”;喷丸:与喷砂原理和设备类似,只是采用的磨料不同, 应用范围:①是零件产生压应力,从而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和抗应力及抗腐蚀能力。②代替一般冷热成型工艺,可对大型薄壁铝制零件进行成型加工,这样可避免零件表面残留的张应力而形成有利的压应力。③对扭曲的薄壁零件进行校正,经喷丸后的零件使用温度不能太高,以防消除喷丸产生的压应力,使用温度范围因材料而定,一般钢铁件为260-290℃,铝零件为170℃。 5.覆盖能力:使工件最凹处沉积上金属的能力; 均镀(分散)能力:使金属镀层厚度均匀分布的能力; 分散能力好,深度能力肯定好;深度能力好,均镀能力不一定好; 电流效率:电极上实际析出(溶解)物质的质量与理论计算得到的析出(溶解)物质的质量的比; 6.电镀: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通过电解作用,使镀液中欲镀金属的阳离子在基体金属表面沉积出来,形成镀层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 使电镀分散能力强措施:工件形状越简单越好,加入络合剂,提高溶液导电性,加入导电盐,离阳极距离远一些,可以使镀层分散能力更好; 7.阴极极化: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会偏离平衡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增加电极电位不断变负,即阴极极化; 电化学极化:由于阴极上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于外电源供给电极电子的速度,从而使电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而引起的极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