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题库加答案

遥感题库加答案
遥感题库加答案

1.遥感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一个完整的遥感技术系统应包括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贮直至分析与解译(应用)。由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等三大系统构成。

3.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等;根据辐射源分类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4.遥感技术主要的特点有哪些。

1、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视野辽阔,具有宏观特性

2、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大大扩展了人体感官的功能

3、时相特性(周期短)——高速度,周期性重复成像

4、收集资料方便,不受地形限制

5、经济特性——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一次成像,多方受益

6、数字处理特性——使其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元信息的复合5.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上的。研究对象是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和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服务

6.遥感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研究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研究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10.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阶段(航空摄影阶段)阶段、中期阶段(彩色摄影和非摄影方式)阶段和近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

11.地质遥感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基础地质遥感

?区域地质遥感填图

?构造地质遥感研究

?资源勘查遥感

?遥感矿产勘查

?能源勘查

?地质灾害遥感

?地震地质遥感

?火山活动与遥感

?边坡地质灾害遥感

?地面塌陷

12.选择

(1)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一项: D _

A. 宏观性好

B. 人为因素少,能客观地反映地表状况

C. 与传统资源调查方法相比工作效率高,费用成本低

D. 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2)关于遥感技术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C_

A. 空间信息获取系统就是遥感器

B. 遥感平台是用于遥感的航天航空飞行器

C. 遥感技术系统可以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大类

D. 软件不属于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

(3)下面关于遥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D _

A. 遥感是新兴的一门技术,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

B. 人的视觉行为就是遥感的过程,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好的遥感器

C. 遥感探测的媒介质主要是电磁波

D. 遥感的历史起源于美国1972年发射LANDSAT

13.根据Maxwell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激起磁场的变化,同样,变化的磁场也能够在它周围激起电场的变化,这种交变的电磁场在空间由近及远的传播过程称为电磁波。

14.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在物理学上称为电磁波谱。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射线、X—射线、紫外线(UV)、可见光(Visible light)、红外线(Infrared ,IR)、微波(Microwave)、无线电波(Radio wave)等组成。

15.电磁波的内在本性是具有波粒二象性。在传播过程中它主要表现波动性,当辐射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

16.电磁辐射能与地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物理过程:反射、吸收、透射。

17.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有三种形式:镜面反射、角反射、方向反射。

18.当当微粒直径小于波长时,出现瑞利散射;当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出现米氏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出现无选择性散射。

19.热辐射是指同时任何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会不断向外界发射电磁波。地物的电磁波发射能力主要与它的温度有关

20.太阳辐射主要为短波辐射,即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0%集中于-的可见光范围内,51%在红外部分;地球辐射能量集中在中红外(3~6μm)及热红外(6~15μm)谱段。太阳辐射波谱曲线与地球的辐射曲线在约3μm处相交。

21.大气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散射与选择性吸收,致使电磁辐射强度减弱,其光谱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22.大气吸收电磁辐射的主要物质是:水、二氧化碳和臭氧。其中,二氧化碳主要在红外区,臭氧主要在紫外线。

23.目前遥感技术中所用的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而地球是目前热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24.黑体指能够在热力学定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热能转变成辐射能的理想辐射体。或者说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能力的理想物体。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种绝对的黑体。

25.维恩定律表明:黑体辐射的峰值波状与绝对温度温度T成反比。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其峰值辐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26.什么叫大气窗口?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1)-:包括全部可见光(95%),部分紫外光(70%),部分近红外光(80%)。

摄影和扫描成像的方式在白天感测和记录目标电磁波辐射信息。

2)-:近红外窗口,60%-95%,扫描成像,白天记录

3)-:中红外窗口,60%-70%,白天夜间,扫描成像记录

4)8-14 um:远红外窗口,超过80%,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5)-300mm:微波窗口,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14.彩色三要素分别指色调(H)、饱和度(S)、强度(I)。

27.若三种颜色,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28.按照发射率(恒等于吸收率)的大小及其与波长的关系,可以把物体分为三类: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光谱发射率恒等1的物体、灰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光谱发射率都小于1,且不随波长而变化的物体和选择性辐射体:光谱发射率随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29.选择

(1)大气中的气体分子02、N2等对可见光的散射属于A__

A.瑞利散射

B.米氏散射

C.无选择性散射

(2)大气窗口是指C__

A.没有云的天空区域

B.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C.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

D.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3)大气瑞利散射C__

A.与波长成正比关系

B.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

C.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

D.与波长无关

(4)大气米氏散射B__

A.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

B.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

C.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

D.与波长无关。

(1)瑞利散射: 当 d <<λ时出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O2、N2等对可见光的散射属此类。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当波长>1 μm时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不计。紫外线是红光散射的30倍微米的蓝光是4微米红外线散射的1万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它多在9—10 km的晴朗高空发生 (“兰天”正是瑞利散射的一种表现)

(2)米氏散射: 当 d ≈λ时出现。主要是由大气中的气溶胶引起。对近紫外红外波段的影响都存在。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米氏散射多在大气低层 0—5 km其强度受气候影响较大。它叠加于瑞利散射之上使天空变得阴暗。散射系数与波长的负二次方成正比

(3)无选择性散射 : 当 d >>λ时出现无选择性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大气中云、雾、水滴、尘埃(一般直径 5—100 μm )的散射属此类。它大约同等的散射所有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因而云、雾呈白色、灰白色。

(5)绝对黑体的 C __

A.反射率等于1

B.反射率等于0

C.发射率等于1

D.发射率等于0

作业题:

1、图像根据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划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2、遥感图像实质上是一幅反映地物目标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图,考虑一系列因素,可综合表达为:L(x,y;λ,t,p)=ρ(x,y; λ,t,p)I(x,y;λ,t)+[1-ρ(x,y;λ,t,p)]e(λ)。式中 L-(x,y)点的波谱辐射量;

x,y-图像的空间位置坐标;

t-图像的成像时间;

λ-传感器电磁波工作波段的波长;

p -电磁波段极化性质;

ρ-(x,y)点的波谱反射率;

I -(x,y)点的入射辐射量;

e(λ) -黑体的波谱发射本领

3、下列不是遥感图像函数g(x,y)的特点的是:(C)

(A)图像函数的连续性

(B)图像函数定义域的限定性

(C)图像函数的离散性

(D)图像函数数值物理意义的明确性

遥感图像函数g(x,y)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①函数值物理意义的明确性。

②函数定义域的限定性。(视域)

③函数值的限定性。(电磁辐射能非负有界)

④图像函数的连续性。(几何空间和灰度空间连续)

4、遥感图像的数字化可包括空间取样(抽样)和灰度量化两个步骤。

5、储存一幅大小为M×N,灰度级为G的图像,所需的存储空间或称图像的数据量为:M×N×G (bit)。

6、遥感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来衡量?

u空间分辨率

u光谱分辨率

u时间分辨率

u亮度(灰度、辐射)分辨率

u温度分辨率

7、试简要阐述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一般流程。P68

9、下图为一ETM+影像的几个波段图像,试分别从候选波段中选出下列灰度图像对应的波段号(候选波段:B3/B4/B6/B7/B8),并概括ETM+影像这几个波段的解译特点。

+

12、遥感图像的CCT磁带记录格式主要有三种,即BIP、BIL和BSQ,其中BIP有利于作子区处理,BSQ便于单波段处理和提取,而BIL适用于多波段运算和分类。

13、请根据以下波谱曲线分析该地物的波谱曲线特征(结合ETM+),并从候选地物中选出其分别代表何种地物特征(候选地物:干的土壤、植被、水体)。

14、图像的基本统计量主要有均值、中值、众数、方差及标准差、数值域和反差等,其中,均值是反映地物的平均反射强度;众数是一幅图像中最大地物类型反射能量的反映;方差及标准差描述了像元值与图像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15、下列影像直方图分别反映低反射率景物/高反射率景物/低反差景物/高反差景物的是()

(A)(B)(C)(D)

16、在TM的7个不同波段中,TM1、2、3相关系数较大,属于一组;TM5、7均为红外波段,相关系数较大,成为一组;TM4与其它波段的相关性都很小,单独成为一组;TM6因其几何分辨率较其它波段都低,无法与其它波段进行相关分析,也单独为一组。

17、试简要阐述TM7个不同波段的相关分组性。

TM1、2、3相关系数较大,属于一组

TM5、7均为红外波段,相关系数较大,成为一组

TM4与其它波段的相关性都很小,单独成为一组

TM6因其几何分辨率较其它波段都低,无法与其它波段进行相关分析,也单独为一组。

波段相关系数大小受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8、以下哪一个不是辐射畸变产生的原因:(A)

(A)传感器的成像方式

(B)光学镜头的非均匀性引起的边缘减光现象

(C)太阳位置的不同

(D)大气的散射和吸收

19、大气散射的影响主要在短波波段,为处理问题的方便,把近红外图像当作无散射影响的标准图像,通过对不同波段的对比分析计算出大气干扰值。一般有两种方法:回归分析法和直方图法。

20、简述辐射校正的定义、主要目的及辐射畸变产生的原因。

?消除影像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

?目的是尽可能恢复图像的本来面目,为遥感图像的识别,分类,解译等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辐射畸变产生的原因

①传感器的灵敏度特性产生的误差

光学镜头的非均匀性引起的边缘减光现象

光电变换系统的灵敏度特性引起的辐射误差

②光照条件的差异

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太阳位置)

地面的倾斜(地形起伏)

③大气的散射和吸收

21、以下不是遥感影像几何变形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是:(B)

(A)传感器的成像方式

(B)大气的散射和吸收

(C)地形起伏

(D)大气的折射

22、简要阐述遥感影像几何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

二、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

三、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四、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像变形

五、大气折射引起的图像变形

六、地球自转的影响

七、运行速度变化引起的变形

八、卫星运行所引起的扫描行倾斜

九、其它变形误差

23、简要阐述遥感影像几何校正的原理及步骤。

原理:遥感图像的数字纠正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每个像元逐个地解析纠正处理完成的,所以能够精确地改正线性和非线变形误差。它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像元坐标变换,二是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

步骤: 21

25、以下关于控制点选择原则不正确的是:(D)

(A)一般先在图像的四角和对角线交点处选择控制点,然后逐渐加密,保证均匀分布。(B)尽可能选在固定的地物交叉点上,无精确定位的标志情况下,利用半固定的地形地物交叉点(山顶、河流交叉处)。如道路交叉点,标志物,水域的边界,山顶,小岛中心,机场等。(特征明显)

(C)在ENVI软件中,一般要求控制点数量> (n+1)2,每景宜在25~35个左右,山区或丘陵区适当增加。(n为多项式次数)(数量足够)

(D)数量应当超过多项式系数的个数((n+1)*(n+2)/2)。当控制点的个数超过多项式的系数个数时,采用平均值法进行系数的确定,使得到的系数最佳。(n为多项式次数)

(当控制点的个数超过多项式的系数个数时,采用最小2乘法进行系数的确定,使得到的系数最佳。ENVI: > (degree + 1)^2 )

26、以下关于多项式纠正法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B )

(A)多项式纠正法的精度与地面控制点(GCP)的精度、分布、数量及纠正范围有关。GCP的位置精度越高,则几何纠正精度越高。

(B)对于一般齐次多项式,GCP的个数至少不得低于多项式的系数个数。而且越多越好。(C)GCP应尽可能在整幅图像内均匀分布,否则会在GCP密集区几何纠正精度较高,而在GCP分布稀疏区将出现较大的拟合误差。

(D)适当增加GCP的数量,可以提高几何纠正的精度,但过多地增加GCP的数量,不仅不会显著提高纠正精度,而且会增大选择GCP的工作量,有时甚至难以选出大量的GCP。27、遥感数据产品一般分为四级,其中经过辐射校正,但未经过几何校正的产品级别是(B)(A)0级产品(B)1级产品

(C)2级产品(D)3级产品

28、遥感数据产品一般分为四级,其中经过系统级的几何校正,即利用卫星所提供的轨道和姿态等参数、以及地面系统中的有关处理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过几何校正的产品级别是(C)(A)0级产品(B)1级产品

(C)2级产品(D)3级产品

29、遥感数据产品一般分为四级,其中经过几何精校正,即在几何校正过程中利用地面控制点对系统几何校正模型进行修正,使之更精确地描述卫星与地面位置之间的关系。该几何校正的产品级别是(D)

(A)0级产品(B)1级产品

(C)2级产品(D)3级产品

u0级产品:未经过任何纠正;

u1级产品:经过辐射校正,但未经过几何校正;

u2级产品:经过系统级的几何校正,即利用卫星所提供的轨道和姿态等参数、以及地面系统中的有关处理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产品的几何精度由上述参数和处理模型决定。

u3级产品:经过几何精校正,即在几何校正过程中利用地面控制点对系统几何校正模型进行修正,使之更精确地描述卫星与地面位置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几何精度在亚象元量级上。

31、下列关于遥感影像数字镶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在遥感影像镶嵌的灰度调整中,对于多波段的图像文件,一般方法是选择一个信息量相对丰富的波段作为匹配“标准波段”,对其它所有波段进行统一的“直方图匹配”处理。(B)镶嵌要有足够宽的重叠区,最好不少于图像的l/5如果过于狭窄会影响镶嵌精度,特别是图像边缘会出现扭曲。

(C)镶嵌时相邻的图像往往色调(对彩色图像)或灰度值不一致(对灰度图像),此时需要其中一幅图像进行诸如“直方图匹配”等处理。对于彩色图像,需要从红绿蓝三个波段分别进行灰度的调整;对于多波段的图像文件,需要进行一一对应的多个波段的灰度调整。

(D)要参加拚接的图像必须具有统一的坐标系,即首先进行图像的几何纠正。此外具有相同的波段数(像元大小可以不一样)。

(E)如果镶嵌后需要某种地图投影变换,最好依据该地图投影方式先分幅校正,然后再镶嵌,这样精度会更高些。

32、ENVI软件中提供了哪些影像裁剪方法?

u查询框裁切出规则的遥感影像

u AOI工具裁切出规则或不规则遥感影像

u矢量格式的界线文件裁切

33、下列不属于ENVI软件中影像裁切方式的是(D)

(A)查询框规则裁切方式(B)AOI规则裁切方式

(C)键盘输入坐标范围规则裁切方式(D)坐标ascii文本文件方式

(E)其他图像文件范围方式(F)矢量界线裁切方式

34、试简要阐述遥感影像增强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扩大不同影像特征(亮度值)之间的差别,以提高对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能力,使之更适合实际应用。

类型:按照主要增强的信息内容可分为:

①波谱特征增强:突出不同地物之间波谱特征的差别

②空间特征增强:突出空间形态特征、边缘、线条、纹理结构特点

③时间信息增强:提取多时相图像中波谱与空间特征随时间变化的信息

按照参加处理运算的波段影像数目可分为:

①单波段图像增强:对单一波段数据处理,如反差扩展

②多波段图像增强:对多个波段数据处理,如彩色合成

从作用域出发,可分为空间域增强和频率域增强两种。

空间域增强是在图像的空间变量范围内进行的局部计算,使用空间二维卷积方法,直接对图像各像素进行处理;

频率域增强是采用傅立叶分析方法,通过修改原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实现滤波,即对图像经傅立叶变换后的频谱成分进行处理,然后逆傅立叶变换获得所需的图像。

从图像处理的数学形式看:点处理(点运算)和邻域处理

36、针对右图图像数据,请分别根据以下空间卷积模板写出卷积滤波后的结果图像数据。77

(a)(b)

(图像)

37、试简要阐述波谱信息增强的主要方法。 6

波谱信息增强方法有单波段运算和多波段运算两类,前者包括反差扩展、密度分割等,后者有比值法、差值法、主组分分析及其它线性变化。

38、下列反差扩展函数中属于扩展影像直方图暗区(对数扩展)/影像直方图亮区(指数扩展)/影像直方图中部(正弦扩展)/影像直方图两端(正切扩展)的是()

(A)(B)(C)(D)

39、试简要阐述反差扩展或调整的目的、定义及原理。

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显示设备的能力,使人的视觉能力从影像中分辨出尽可能多的亮度等级。

定义:是一种通过拉伸或扩展图像的亮度数据分布,使之占满整个动态范围(0~255),以达到扩大地物之间亮度差异,分出更多亮度等级的一种处理技术。

原理:在反差扩展中,输出的像元值y,是输入的像元值x的函数:y=f(x) 0

40、下列不能达到扩展影像直方图中部效果的是(D)

(A)正弦函数扩展

(B)高斯扩展(直方图规定化或归一化)

(C)拉平扩展(直方图均一化、直方图平衡化)

(D)正切函数扩展

41、下列不能达到扩展影像直方图中部效果的是(D)

(A)分段函数扩展

(B)高斯扩展(直方图规定化或归一化)

(C)拉平扩展(直方图均一化、直方图平衡化)

(D)正切函数扩展

42、下列关于直方图调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目的是使概率密度大(直方图上柱子高)的部分相邻像元值的间隔加大,而使概率密度小的部分(直方图两端)像元值差别缩小,往往两个或几个相邻的亮度值归并为同样的值。(B)直方图均衡化能使各灰度级所占图像的面积近似相等;原图像频率小的灰度级被合并,频率高的灰度级被保留,因此,可以增强图像上大面积地物与周围地物的反差。

(C)高斯扩展(直方图规定化或归一化)是使扩展后的直方图接近于高斯分布或正态分布,目的是使位于直方图两端的主要图像信息的反差得到增强。

(D)用给定的均值和标准差取代原图像的均值和标准差,也可起调整反差的作用。

43、下列关于直方图匹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直方图匹配是通过非线性变换使得一个图像直方图与另一个图像类似。

(B)直方图匹配对在不同时间获取的同一地区的图像或邻区地区的图像,或者由于太阳高度角或大气影响引起差异的图像很有用,特别是对图像镶嵌或变化检测。

(C)为了使图像直方图匹配获得好的结果,两幅图像应有完全相同的图像空间分辨率。(D)为了使图像直方图匹配获得好的结果,两幅图像应有相似的直方图总体形状,图像中黑与亮特征应尽可能相同。

44、常见的彩色增强方法有哪些?

1)彩色合成,包括真彩色合成和假彩色合成

2)伪彩色增强

3)密度分割

4)彩色坐标变换,如HIS变换

45、试简要阐述真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和伪彩色增强的区别。

(1)真彩色合成:(Natural color composition)

图像上显示的色调与地物的真实颜色相同或相近。

(2)假彩色合成(False color composition;Pseudocolor)

任意三个波段或者经过处理产生的三个分量图像分别用红、绿、蓝显示而合成彩色。(3)伪彩色增强

将一个波段或单一的黑白图像变换为彩色图像。从而把人眼不易区分的微小灰度差别显示为明显的彩色差异,使之更便于解译和提取有用信息。

46、IHS变换可用于彩色合成图像的饱和度增强。

47、在波谱信息增强过程中,经常采用比值法,其作用主要有哪些?比值运算常用于突出遥感影像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的类型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VI,Vegetation Index),试写出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 45

适用于对多波段图像或多日期图像进行增强处理,突出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差别或不同时相影像特征的变化。

1)、基本比值:两个波段的数值相比

作用:①扩大不同地物亮度值的微小差别

②消除地形影响

③识别和区分蚀变矿物

2)、和、差组合比值:由两个波段的和与差构成的比值

这种比值克服了基本比值法的暗区压缩亮区扩展的缺点,相当于对基本比值法图像作了非线性(对数)变换。

3)、交叉组合比值:由三个或更多波段构成的比值,其中分子和分母所包含的波段是不同的。

这种比值实际上相当于两个相同分母的单比值的和。两者相加有利于消除随机噪声(如条带现象)。

4)、标准化比值:以单个波段为分子,以所有波段的和为分母得出的比值。

这种比值的分母相当于总的亮度,比值中反映了这方面的信息。这种比值有利区分色调相似,而亮度不同的岩石或土壤。

常用的植被指数有:

①比值植被指数(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定义为

RVI=NIR/R

式中,NIR为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R为遥感影像中红光波段的反射值。

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NIR-R)/(NIR+R)

③差值植被指数(DVI,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DVI=NIR-R

④正交植被指数(PVI, 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

PVI=(NIR)(R)+ 此式适用于AVHRR

PVI=(NIR)(R)+ 适用于Landsat

48、波段运算中采用差值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①提取多时相图像中地物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信息。

②对多波段图像不同波段之间判别的增强。

49、下列关于主组分分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主组分分析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多维正交线性变换。多波段图像经过这种变换后产生出一组新的组分图像,组分图像的数目只能等于原来的波段数,但组分图像之间消除了相关性。(组分图像的数目可以等于或少于原来的波段数。)

(B)主组分分析的目的是将原来各波段图像中的有用信息集中到数目尽可能少的新的组分图像中,并使各组分图像互不相关,即各自包含不同的地物信息,大大减少总的数据量,便于遥感信息的提取。

(C)从几何意义上,相当于空间坐标的旋转。主组分变换,相当于把原来的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

(D)主组分变换多用于多变量数据压缩,即把原来的多变量数据在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变换为尽可能少的新的变量,以减少数据的维数。

50、下列关于主组分分析变换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变换前后方差总和不变,而是把原来的(不)方差等量地再分配到新的组分图像中。(B)各个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或近于0,假彩色合成效果更好。

(C)第一组分取得方差的绝大部分(一般占80%以上),即信息量最大,其余各组分方差值依次减少,包含的信息也剧减,但可能没有重要信息。

(D)是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即把原来的多变量数据在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变换为尽可能少的新的变量,以减少数据的维数。

51、TM图像六个波段经过缨帽变换处理后三个组分图像所代表的特征意义分别是亮度、绿度和湿度。

52、试简要阐述缨帽变换相对于主成分变换具有的特点。

特殊的线性变换;

与主成分变换的区别是,变换以后还有残余的相关,并将波谱特征和自然景观属性联系起来。

第一特征为亮度,反应总体辐射率的综合效果,并仅仅与影响总体反射率的物理过程有关;第二特征为绿度,可见光植被吸收和近红外植被反射的综合响应;

第三特征为湿度,是可见光、近红外的反射能量总和与两个中红外波段反射量的差值,反应水分条件,特别是土壤的湿度状态。

53、边缘增强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简要阐述其与线条增强的主要区别。

又称“锐化”,其作用在于提高边缘灰度值的变化率,使界限更加清晰。如:方向差分法、梯度法和方向模块增强等

u 边缘增强:只增强不同地物之间的边缘,而地质体内部影像由于亮度接近而大幅度

减弱。其卷积算子有“零值”行、列或斜向“零值”。

u 线条增强:主要增强线性地质体影像,使其在背景中突出出来,扩大与背景的反差,

即背景值单一化,它不一定是地质体之间的边界。

54、滤波算子 ??

??

?

???

??------12124212

1

主要增强以下哪个方向的线条(B ) 93 (A )水平方向 (B )垂直方向 (C )45°方向 (D )135°方向

55

3的模板分别写出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结果。 96

56、试简要阐述频率域增强的基本原理。

原图像为f(x ,y),经傅立叶变换为F(u ,v)。频率域增强就是选择合适的滤波器H(u,v)对F(u,v)的频谱成分进行处理,然后经逆傅立叶变换得到增强的图像g(x,y)。 57、试简要阐述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概念及目的。

多种信息源的遥感数据融合是指多种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波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进行多层次有机组合匹配的技术,包括空间几何配准和数据融合两个方面,从而在统一地理坐标系统下,构成一组新的空间信息和合成图像。

它以特征信息优化为原则,目的是将单一传感器的多波段信息或不同类别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改 善遥感信息提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融合后的数据将更有利于综合分析,提高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和多地物的识别能力。 58、遥感影像的数据融合方法可分为三类:即基于像元(pixel )级的融合、基于特征(feature)级的融合和基于决策(decision)级的融合。 59、主要图像融合方法有哪些?

基于IHS 变换、主分量变换(K-L 变换法)、比值变换、乘法变换以及小波变换的融合方法。 60、试简要阐述基于IHS 变换融合的基本原理和融合过程。

IHS 变换将图像处理常用的RGB 彩色空间变换到IHS 空间。IHS 空间用亮度(Intensity)、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表示。IHS 变换可以把图像的亮度、色调和饱和度分开,图像融合只在亮度通道上进行,图像的色调和饱和度保持不变。 基于IHS 变换的融合过程:

(1)待融合的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进行几何配准,并将多光谱图像重采样与全色分辨率相同;

(2)将多光谱图像变换转换到IHS 空间;

(3)对全色图像I’和IHS 空间中的亮度分量I 进行直方图匹配; (4)用全色图像I’代替IHS 空间的亮度分量,即I’HS; (5)将I’HS 逆变换到RGB 空间,即得到融合图像。

通过变换、替代、逆变换获得的融合图像既具有全色图像高分辨的优点,又保持了多光谱

图像的色调和饱和度。

61、试简要阐述解译标志的定义,并列出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影像特征是在遥感图像上识别物体、区分物体的依据。那些能直接或间接识别、区分各种地物,并能表明它们的特点、性质的影像特征,称为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有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如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等。间接标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一、形状(Shape)

形状是指地物外部轮廓的形状在影像上的反映。不同类型的地面目标有其特定的形状,因此地物影像的形状是目标识别的重要依据。

二、大小(Size)

大小是指地物在像片上的尺寸,如长、宽、面积、体积等。地物的大小特征主要取决于影像比例尺。有了影像的比例尺,就能够建立物体和影像的大小联系。

三、色调(Tone)和色彩(Color)

色调是物体的电磁波特性在图像上的反映,在黑白像片上指黑白深浅程度。地物的形状、大小都要通过色调显示出来,所以色调特征是最基本的解译标志。

色调的深浅以灰阶来表示。在解译中,人们根据眼睛的分辨能力将灰阶从白到黑分为十级:白、灰白、淡灰、浅灰、灰、暗灰、深灰、淡黑、浅黑、黑。应用时,归为五级:白、灰白、灰、深灰、黑。

在地质解译时,常用下列术语描述黑白像片的色调特征:

1、色调深浅:指地质体的灰度大小

①浅色调:指白-淡灰之间的色调变化。

如排水性良好、干燥的、有机质成分低的土壤;中酸性岩浆岩、松散堆积物、大理岩、石英岩等一般具有浅色调。

②深色调:指淡黑-黑色之间的色调变化。如潮湿的、有机质成分高的土壤、煤层、基性、超基性岩浆均具有较深色调。

③中等色调:指浅灰-深灰之间的色调变化。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以及中基性岩浆岩等,变质岩中的变粒岩具有灰色色调。

2、色调均匀性:指地质体内部色调的均匀程度

①色调均匀:反映土壤和岩石物质比较均一、稳定,地质体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变化不大,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

②色调有规律性变化:有一些地质体,当其出露面积较大时,内部色调有时会出现规律性变化,如岩浆岩的环带状色调变化,可能反映岩体内部的分带现象.

③斑状色调(色调不均匀):在小范围内地层或地表物质成分,含水状况有很大变化,结果出现一片暗,一片亮的斑块状色调

3、边界清晰程度:指不同地质体之间色调的差异程度

①边界清晰反映地质体之间界限分明,是截然的、突变的关系。

②边界模糊反映地质体之间的界限不甚分明,呈过渡的关系。

影响地物色调因素

①物体本身的物质成份

②岩石的结构构造

③含水情况

④风化作用

⑤表面粗糙度

⑥植被和土壤

⑦季节

色彩:是指物体具有的颜色类别。

在利用色彩判断地物时,要注意:

①多波段的彩色合成图像,不仅要了解地物的波谱特性,而且要知道彩色合成时波段影像与红、绿、蓝三色的对应关系

②彩红外图像:植被-红水-蓝青道路-灰白建筑物-灰或浅蓝

四、阴影(Shadow)

阴影分本影和落影两种。

本影-指物体本身没有被光线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建立像片的立体感。

落影-地物经光线照射投影于地面的物体阴影,在像片上呈暗色调,它有助于观察地物的侧面形态及一些细微特征。

但地物的阴影常常掩盖物体的细节,给解译带来不利。

五、水系(River System)

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依次由小到大(1、2、3……)排列。

六、地貌形态标志

1、山顶形态

2、山坡形态

3、沟谷形态

62、地质解译中水系分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推断该地区的岩性和构造特征,试举例说明。地质解译中水系分析,就是通过对水系的类型形态、密度、均匀性、方向性、水系的集结、冲沟形态(沟谷形态)等的分析,间接地推断该地区的岩性和构造特征。

如水系密度,密度大者,常反映岩石透水性差,如粘土岩、板岩之类;密度小者,常反映岩石坚硬或透水性好,如砂岩、玄武岩等。

如水系均匀性,均匀水系,反映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不均匀水系,反映岩性复杂,地质构造复杂。

如冲沟形态,粘土、粉砂质粘土地区,冲沟横断面呈碟形,纵断面为均匀缓坡;中等粘土地区,冲沟横断面呈屉形(箱形),纵断面为陡缓交替的复合坡;无粘性粒状物质(包括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地区,横断面呈V形,纵断面为陡坡。

63、试简要阐述目视解译的解译原则。

(1)综合分析图像的判读标志,采用论证法和反证法相结合原则

(2)卫片与航片、主图像与辅助图像、图像与地形图、专业图和文字资料相结合的原则(3)室内判读与野外实地对照相结合的原则

(4)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

64、试简要阐述地质解译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译原则的具体应用。

①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

②由已知到未知,从比较了解的地段入手,向较陌生的地段推进

③先解译影像清晰部分,后解译模糊部分

④先山地后平原

⑤先构造,后岩性

⑥先断裂,后褶皱

⑦先线性构造,后环形构造

⑧先岩浆岩,后沉积岩,再变质岩

⑨先解译显露的,后解译隐伏的

65、试简要阐述遥感目视解译的一般程序。

(1)了解影像的辅助信息 (2)分析已知专业资料 (3)建立解译标志 (4)预解译 (5)

地面实况调查 (6)详细解译 (7)类型转绘与制图

66、试简要阐述遥感目视解译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室内详细判读 (4)野外验

证与补

判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67、根据以下遥感影像的注记行写出本影像的成像日期、卫星名称、遥感器、通道及图像中

心点的经纬度。

24MAY75 C N40-10/E115-51 N N40-10/E115-55 MSS 4567 R (或D) SUN EL58 AZ120 191-1692-A-I-N-D-1L NASA ERTS E-2 1

69、试分别阐述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分类的优缺点。

70、试分别阐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定义,并比较它们方法上的区别。

1)、监督分类

先在图像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训练区(应是波谱特征比较均一的地区),由训练组数据

得出各个类别的统计数据,然后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对整个图像进行分类,即把图像中各个

像元点归划到给定类中。

2)、非监督分类

根据图像数据的本身统计特征及自然点群的分布情况划分类别,各类别的统计特征是

未知的,一般是提供少数阈值对分类过程给以部分控制。

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最大区别在于,监督分类首先给定类别,而非监督分类由图

像数据的统计特征来决定。

u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

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

还不易做到,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u相比之下,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它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因此,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

71、分类前的预处理工作主要有哪些?

(1)大气校正(2)消除地形(3)特征变换(特征提取)(4)特

征选择

71、ENVI软件中主要提供了哪些监督分类方法?

平行管道分类

最小距离分类

最大似然分类

马氏距离分类

二值编码分类

光谱角分类

神经网络分类方法

72、在遥感影像的非监督分类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K-MEANS(或K均值聚类算法)和ISODATA(或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方法)。

74、试简要阐述ISODATA对比K-MEANS的不同点。

它与K-均值算法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每调整一个样本的类别就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而是在每次把所有样本都调整完毕之后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前者称为逐个样本修正法,后者称为成批样本修正法;第二,ISODATA算法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样本所属类别完成样本的聚类分析,而且可以自动地进行类别的“合并”和“分裂”,从而得到类数比较合理的聚类结果。

75、分类后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类别的合并(2)筛滤(3)临近类别的归并(4)多数或者少数分析(5)图象分割(6)类别的叠加

74、什么为岩性解译,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依据遥感资料波谱与空间信息特征来判定出露地面的岩石物性和产出特点,就是岩性解译。内容包括:

1)建立岩性解译标志 2)岩石的物性与类型、产出状况

3)尽可能解译不同岩性的分界 4)分析各种岩性展布状况、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75、遥感岩性-地层解译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1)色调或色彩

2)地形地貌

3)冲沟和水系的类型与密度

4)影纹图案特点

5)植被发育与土地利用情况

6)能直接从图像上观察到的层理、夹层、节理等地质构造现象等

76、遥感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用多波谱遥感资料识别岩性

2)利用岩石热惯量识别岩性

3)用高光谱分辨率多通道成像波谱仪资料来识别岩性

4)用图像的纹理和结构来解译岩性

5)用多源地学信息资料识别岩性

78、试简要阐述沉积岩的波谱色调及图形特征。

1)对于沉积岩的波谱特征,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风化面的颜色是最关键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以浅色矿物为主,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浅的岩石,其反射率偏高,色调较浅;以暗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为主,三价铁胶结物较多,岩石风化面颜色较深的岩石,其反射率偏低,色调较深。

2)沉积岩的主要构造特征是成层性,具有层理,因而在各种遥感图像上,普遍呈现为条带状、条纹状。即为深浅不同的色调、水系、地貌的直线形-曲线形的相似(平行)形条带。

79、试简要阐述地层解译的工作程序。

(1)在前人资料或野外踏勘基础上,选择标准解译地层剖面

①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并少覆盖的地段

②影像清晰,解译标志明显。

③有航空像片像对,以便进行立体观察。建立影像地层单位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分层、立体观察。

④尽量有野外实测剖面资料。最好所选择的影像地层剖面位置,与野外测制的地层剖面位置一致,减少野外地层剖面测制的工作量。

(2)室内建立地层影像标志

(3)野外验证,反复对比,进行修正

(4)进行区域地层解译,最后勾绘地层界线,完成区域地层解译图

80、试简要阐述岩浆岩的波谱色调及图形特征。

(1)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和碱性岩浆岩岩石的波谱特征有明显规律可循:暗色矿物,由多到少;浅色矿物,由少到多;岩石反射率,由低到高;像片上色调,由深到浅(黑色→深灰→灰→浅灰→灰白→白)。

(2)岩浆岩的图形特征

侵入体的形态,主要有圆形、椭圆形、环形、似长方形、团块形、透镜状、串珠状、分枝状、不规则块状、脉状等。时代较新的火山岩,由于火山机构保存比较完整,它们往往以醒目的图形:锥形、舌形、放射状、环状、桌状和平台状等类型展现在图像上。熔岩面上还可见到绳状流动构造和纵向、横向冷却裂沟。

88、什么是岩层三角面,试简要阐述其和地形三角面、断层三角面的区别。

1)地形三角面:是由水流切割地形而造成,不代表地层产状,无构造意义。

2)断层三角面:是由于山区断层一盘强烈上升,水流深切上升盘岩石,形成三角陡崖。3)岩层三角面:是水流切割倾斜岩层,使地层形成了三角面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同一层面的露头线上的任意山脊点和其相邻的两沟谷之间用直线相连所得的三角形平面。

82、遥感影像上岩层产状参数(包括倾向和倾角)的估计方法主要有哪些?

1)倾向估计方法:岩层三角面法和利用单面山的方法

2)倾角估计方法:目估法、立体观察目估法和地形图法

83、遥感影像上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主要有哪些?

(1)色调、图形标志:

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形。由于形成条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它不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总之,不同色调,带状图形对称重复出现。

(2)岩层三角面和单面山地形标志:

两翼岩层产状的有规律变化往往是判断褶皱形态的依据,而直观的标志是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的相背(向斜)或相向(背斜),也就是岩层三角面尖端相向或相背分布时,可说明褶皱的存在。单面山地形的对称分布也可判断褶皱的存在。因为正常褶皱的两翼,倾向坡总是相对或相背分布。

(3)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图像上岩层的对称重复主要表现为色调或色带的对称重复出现,其次,当岩层出露宽度大,岩性差异明显时,也能通过地形组合、水系花纹图案的对称分布反映出来。

(4)转折端:

转折端是判别褶皱的重要标志,转折端的存在是岩层弯曲的表现,这种岩层条带的转弯,

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转折端特点,在小比例尺图像上成为褶皱构造的主要解译标志,尤其是在图像上判断背斜、向斜时十分重要。背斜是外倾转折端,向斜是内倾转折端。褶皱转折的岩层产状反映到地形上,常常表现为一坡陡,一坡缓的类似单面山地形,缓坡在外侧为外倾转折端,缓坡在内侧为内倾转折端。

(5)特殊的水系标志:

与褶皱有关的水系型式是由特定的地形引起的。如向斜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穹窿则易形成放射状水系;而且正常褶皱的两翼往往有对称或相似的水系型式;转折端部位则常发育收敛状的或撒开状的水系型式。

84、试简要阐述遥感影像上背斜和向斜的解译标志及其特征。

(1)岩层产状标志

正常情况下,背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对,单面山缓坡朝外倾;向斜两翼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单面山缓坡朝内倾。

(2)转折端标志

①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产状

背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外倾斜,外倾转折端,

向斜转折端的岩层倾向一律向内倾斜,内倾转折端。

②根据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

背斜:由内向外,岩层出露宽度则由宽变窄——内宽外窄,

向斜:由外向内,岩层出露宽度则由窄变宽——内窄外宽。

③从组成转折端的岩层形态

背斜:内层色带转折较尖(弧度小),外层色带转折较圆缓——内尖外圆,

向斜:内层色带转折圆缓(弧度大),外层色带转折较尖——内圆外尖。

④转折端处水系特点

向内收扰的多为向斜(收敛状),从一点向外散开的多为背斜(撒开状水系)。

(3)地貌、水系标志

背斜:多数是正地形,有放射状水系

向斜:多数是负地形,有向心水系

86、试简要阐述线性构造的主要解译标志(表现形式)。

遥感图像上那些与地质作用有关或受地质构造控制的线性影像就称为线性构造。

①水系分布特征反映的线性构造

A、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一个直线状或曲线性的影像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的两侧,水系的形态特点、疏密程度、延伸方向、沟谷形态都不同,可以是断层,也可以是岩性界面。

B、沿某一方向,出现水系发育特殊的地段,河流的直线发育,成排分布,河流拐点都在一条线上,河流的一系列异常点、段

②地形地貌上反映的线性构造

大型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平直的山脊、沟谷、山前直线状延伸的陡崖、洪积扇,呈线状分布的负地形,平直的湖盆、海岸线条等。多受断裂控制。

③不同岩性沿平直线段接触构成的线性构造

沿线两侧岩性不同。可以是断层,岩相分界线,也可以是不整合线。

④以破裂带形成的线性构造

以构造破碎带的形式出现,破碎带内发育一组平行、雁列的或“X”型大大小小的断裂,呈断续延伸,没有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因易于风化剥蚀,有时构成线性负地形。

⑤沿断层轨迹分布的线性构造

断层或断层的伴生构造,可以看到较多的断层标志:地层被错,构造线被截切或拐弯等。

⑥与地壳断裂或深大断裂有关的线性构造

它们的规模大、延伸远,十分醒目。如郯庐断裂带就属于此类线性构造。

87、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主要有哪些?

(1)色调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沿断裂方向常出现明显的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线:在正常的背景色调上出现的线状色调异常。

色调异常带:异常的色调构成有一定宽度的条带,这通常是较大断裂或断裂带的表现。

色调异常面:沿着某一线性异常界面两侧的色调明显不同,这在第四系覆盖区,常是一些隐伏断裂的表现。

(2)形态标志

断裂的走向的形态:有直线、折线、舒缓波状延长线,线有连续的、断续的;线型有单条的,也有组合的(如棋盘格式、斜列式等)。

(3)地质构造标志

A、横断层存在的标志:一组岩层或某些线状要素发生位移、错断

B、纵断层存在的标志:构造上不连续(如地层重复或缺失)或岩层产状突然改变

C、线状排列的岩浆活动。如一系列火山口呈直线状排列,长条状侵入体、岩脉、岩墙和温泉的线状延伸。

(4)地貌标志

A、不同地貌景观区呈较长的直线相接。如山区与平原的交界。

B、一连串负地形呈线状分布

C、海岸、湖岸呈近于直线状或不自然的角度转折

D、湖泊群呈线状分布

E、河谷、山脊呈直线状延伸或被切断

F、冲积-洪积扇群的顶端处于同一直线上

G、许多重力现象,如滑坡、倒石堆、泥石流等,成串珠状排列在一直线上,则沿这条线可能有断裂通过。

(5)水系标志

A、水系类型:格子状水系是严格受构造控制的,此外水系类型沿着某一线性界面发生突变,也可能为断裂所致。

B、河道突然变宽或变窄,有可能是较年轻的断裂所致

C、水体的局部异常段。如直线河、直宽谷河曲

D、对头沟、对口河的出现,若发现山脊两侧的沟谷隔脊相对,沿一直线发育,甚至在山脊处切成较深的垭口;或者是两沟谷排列在一直线上,河口对河口汇在一起则可能是断裂造成。

E、线状排列的河流异常点(段),一系列的拐弯点、分流点、汇流点、改流点、层宽点、变窄点等处于同一直线上。

F、地下水溢出点,处于同一直线上

(6)土壤植被标志

土壤异常在图像上表现为断裂带或断裂带两侧色调及影像结构的差异;沿断裂带可形成植被异常带(稀少带或茂盛带)。

(7)岩浆热液活动

89、试简要阐述区域地质遥感调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1)准备工作阶段

(2)初步解译和编制遥感地质略图

(3)野外调查阶段——检查和验证

(4)室内综合研究与验收——成图与总结阶段

(5)审查验收阶段

77、请解译出右图中的泥质砂岩,并阐述你采用的主要解译标志根据。

黔中T1f飞汕关组砂岩在遥感图象上呈浅灰色色调,中等密度的羽状水系,密集的冲沟短而近于平行,次浑圆一次尖棱状山脊,V型沟谷。其中羽毛状水系构成该砂岩的特殊解译标志。水系特征,特别是密集冲沟反映的是该岩石透水性差,具泥质胶结的特征,作为砂岩的规律性标志是其微地貌形态,如次浑因——次尖棱状山脊及V型沟谷显示了砂岩质地坚硬的性质。此外,冲沟显示的定向性是该岩层在南方多覆盖条件显现的成层特征, (其分布较均匀、走向稳定,区别于受节理控制之冲沟。据野外资料,该岩层产状为SEl40-150°∠5-10°)这种产状亦是飞仙关组砂岩的解译标志之一。综上可见,色调、水系、山脊及沟谷形态构成了飞仙关组砂岩的主要解译标志,反映其为泥质砂岩的特征。

81、试对下图进行地层角度不整合的解译,绘出地层不整合界线,并简要阐述其依据。85、试对右图影像进行褶皱构造解译,判断是向斜还是背斜,解译标志(判断依据)有哪些?

88、试对右图影像进行线性构造解译,要求至少解译出2条断层,并简要阐述解译依据。

1.电磁波的特点和遥感意义

1)不需要传播介质 .2)横波 .3)波动性4)粒子性 5)叠加原理 6)相干性和非相干性 7)衍射和偏振(遥感器的几何图象分辨率,波长越

长,偏振现象越显著,偏振摄影和雷达成像)8)多谱勒效应(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2.定义: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3.在地球环境中,太阳是一个最强大的辐射源,目前遥感技术中所用的可见光波段,近红外

2020年咨询继续教育航测遥感100分试卷答案

2020年咨询继续教育 航测遥感100分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 1.以下哪个测绘产品不属于正摄投影:() A.摄影像片 B.地形图 C.正射影像图 D.数字表面模型的正射高程渲染图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2.当采用机载激光雷达设备执行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任务时,在做航线设计时,其点云密度和高程模型格网间距应符合:() A.点云密度大于32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0.25m B.点云密度大于16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0.5m C.点云密度大于4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1.0m D.点云密度大于1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2.0m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3.下列哪项不属于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 A.叶绿素吸收(0.4-0.76m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于绿色波段(0.55 mm ),两边(蓝、红)为吸收带(凹谷) B.植被叶细胞结构产生的植被特有的强反射特征(0.76-1.3 mm),高反射,在0.7 m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至1.1处有峰值 C.水分吸收(1.3-2.5 mm),受植物含水量影响,吸收率增加,反射率下降,形成几个低谷 D.在蓝绿光波段有较强的反射,在其他波段都有较强吸收,尤其是近红外波段,几乎被全部吸收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4.城区航空摄影时,为减少航摄像片上地物的投影差,应尽量选择()焦距摄影机。 A.短 B.中等 C.长 D.可变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5.激光雷达测量的多次回波技术是其对植被有一定穿透性的这一优势的基础,目前机载激光雷达设备最高可以支持的回波次数为:() A.1次 B.3次 C.5次 D.无穷次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6.目前数字高程模型的主流形式为()。 A.规则格网的DEM B.不规则三角网DEM C.Grid-TIN混合形式的DEM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7.一台激光扫描仪在950米相对航高、60度视场角下采用300KHz的激光脉冲频率(PRR),如果每个脉冲平均记录2次回波,那么该设备每秒采集的激光点数量可达到:() A.30万 B.60万 C.90万 D.120万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8.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三种方法中,误差方程直接对原始观测值列出,严密,但计算量大。同时因为非常方便引入非摄影测量附加观测值,如POS数据,从而成为目前主流的空三算法是()。 A.航带法 B.独立模型法 C.光束法 D.区域网法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9.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常用的Canon 5D MarkII为例,其主距为35mm,像元大小为6.4微米,那么547米相对航高时,其水平航摄获取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为:()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V”,错的打“X”。(每小题2分,共 24 分) 1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X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V ) 3 ?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 导的教学观。(X ) 4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V ) 5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X ) 6 ?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应用。(X )7 ?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X ) &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X )9.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段。 ( V ) 10.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V ) 11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X ) 12 ?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X)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V或打X;每小题2分,共20 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X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V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X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 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X )

遥感原理试题及其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 1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 2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 3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 4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含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7、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11、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2、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赠别)和选拔的功能。 二、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的分类有( B ) A、主语、谓语、宾语等 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C、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B )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 B、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3、语文教学应在( C )的过程中进行。 A、以教师为主体 B、以学生为主体 C、师生平等对话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于1、2年级学生,课标规定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3、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4、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5、“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6、“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四、把下列名句、谚语等补充完整。(4分)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五、填字成成语(左)顾(右)盼 (南)辕(北)辙 (求)同存(异) 惊(天)动(地 ) 自己写出以上形势的成语2个:大惊小怪、眼高手低、 六、简答题 1、说说《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 2、新课程标准根据哪三个维度设计的。 答: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3、简要举例九年义务教育第一、二阶段语文必背诗文作者篇目的具体内容至少两首。 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七、论述题。《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

模拟题-摄影测量与遥感详解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1.目前,主流的常规航空摄影机的像幅为(B )。 A. 18cm×18cm B. 23cm×23cm C. 36cm×36cm D. 46cm×46cm 2.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的要求(B)。 A. 每毫米内不少于20线对 B. 每毫米内不少于25线对 C. 每毫米内不少于30线对 D. 每毫米内不少于40线对 3.下列关于航空摄影时飞行质量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B)。 A. 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应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56% B.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3°,个别最大不大于5° C. 航摄比例尺越大,像片旋角的允许值就越大,但一般以不超过8°为宜 D. 航线弯曲度一般不大于3% 4.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A)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5.相邻航线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B)重叠。 A. 航向 B. 旁向 C. 水平 D. 垂直 6.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之比称为(C)比例尺。 A. 地形图 B. 测图 C. 摄影 D. 制图 7.框幅式航空摄影属于(D)投影成像。 A. 正射 B. 垂直 C. 斜距 D. 中心 8.当成图比例尺为1:10000时,应选择的航摄比例尺为(A) A. 1:20 000~1:40 000 B. 1:10 000~1:20 000 C. 1:25 000~1:60 000 D. 1:7000~1:14 000 9.下列各项中,关于航摄分区划分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 A.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三分之一航高 B. 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C. 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D. 分区界线应与图廓线相一致 10.一张航摄像片有(B)个内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1.一张航摄像片有(D )个外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12.航片上的投影差是由(A )引起的像点位移。 A. 地形起伏 B. 像片倾斜 C. 摄影姿态 D. 地球曲率 13.将一个重叠向内的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对调后,观测到的是(B )。 A. 正立体 B. 负立体

中国矿业大学《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2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B) 一、名词解释(15): 1.大气窗口 2.监督法分类 3.传感器定标 4.方位分辨力 5.特征变换二、简答题(45) 1.遥感的基础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判读方法? 3.为何要进行图像融合,其目的是什么? 4.叙述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5.写出SPOT多光谱,ETM,MODIS三类传感器获取图像的植被指数计算公式。 6.写出SPOT图像的共线方程(旁向倾斜θ角),在其纠正模型中涉及到的未知参数有哪些? 7.写出ISODATA的中文全称和步骤。 8.写出MODIS中文全称,指出其特点。 9.请你说出与遥感有关的书和专业杂志(至少各3种)? 三、论述题(40) 1.写出利用多时相图像来进行变化检测的流程图,写出相应的步骤和方法。2.比较SPOT多光谱CCD,LANDSAT的ETM以及SAR三类传感器以及获取的图像的特点。

B卷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衰减较小,透过率高,对遥感十分有利,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2.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3.传感器定标: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4.方位分辨力:在航向上所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 5.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二、简答题 1.遥感的基础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遥感的基础是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性质不同。根据地物的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的不同,可以传感器成像获取图像,利用遥感图像来进行地物分类、识别、变化检测等。 2.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判读方法? 答: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 1)地物本身的复杂性,如存在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现象及地物纹理特性的复杂性。 2)传感器特性的影响,如几何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 3)目视能力的影响,不同的人视力和色彩分辨力不同,影响目视判读。 为了很好的克服上述问题,有这么些常用判读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事项动态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3.为何要进行图像融合,其目的是什么? 答: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应用的需求,通过图像融合可以从不同的遥感图像中获取的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补充单一传感器的不足。图像融合是指将多元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图像融合可以分成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融合对原始图像及预处理各阶段上产生的信息分别进行融合处理,以增加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成分,改善图像处理效果。特征级融合能以高的置信度来提取有用的图像特征。决策级融合允许来自多元数据在最高抽象层次上被有效利用。 4.叙述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答: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幻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遥感有如下特点: 1)波谱辐射量化性;2)宏观性:探测范围大,可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观测;3)多源性:多平台、多时性、多波段(多尺度);4)周期性、时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变化情况;5)综合性和可比较性;6)经济性;7)获取信息的手段灵活;8)应用广泛;9)遥感信息的复杂性遥感的发展趋势: 1)传感器分辨率的大幅提高;2)遥感平台有遥感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短中期观测发展为以国际空间站为主的、多平台、多层面、长期的动态观测;3)光谱探测能力急剧提高,成像谱段范围拉大,光谱分辨率提高;4)遥感图像处理硬件系统从光学处理设备全面转向数字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第一部分:填空题。(数学课程标准基础知识)。(1’×25=25’) 1、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性、(普及性)性和(发展性)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7、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8、《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二、第二部分:选择题。(教育学、心理学理论)。(1’×15=15’) 1、关于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纠错:正确答案应是(C)) A、主体 B、客体 C、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D、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2、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 C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塔罗齐 3、“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理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B ) A、《论语》 B、《学记》 C、《演说术原理》 D、《大学》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

桶井乡2016年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 学校:姓名:得分: 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 1.为深入贯彻《》和《》(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 )和(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制定并实施与儿童()相适应的()计划。 3.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 )、( )和( )的兴趣。 4.《指南》从()、( )、( )、( )、( )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 )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和()两部分组成。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 5.《指南》共有( )个学习和发展目标,( )条教育建议。 6.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 )和( )卫生保健工作。 7.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 )、向家长宣传( )、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任务。 8.幼儿园夏季要做好( )工作,冬季要做好( )工作,防止( )和( )。 9.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要遵循幼儿( )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 ),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 10.健康的新概念除()以外,还包括()和社会适应良好。 11.幼儿园应()、()的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 12.幼儿看书绘画时,书本与眼睛距离应保持在()左右。 二、名词解释。(6分,每题3分) 1.有规则的游戏:

摄影测量与遥感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74T) 以下哪个摄影机主距属于胶片中焦和宽角航摄机 D (A)主距 260mm 和像场角 65°(B)主距 200mm 和像场角 70°(C)主距 260mm 和像场角 110 (D)主距 150mm 和像场角 80°分常角、 75°-100°宽角、特宽角三种, 102mm-255mm(中焦) 以下那款航摄仪是基于三行线阵 CCD 技术的测量型数字航摄仪 C (A)UltraCam-D 数字航摄仪 (B)SWDC 系列数字航摄仪 (C)ADS40 数字航摄仪 (D)RMK 型航摄仪 以下哪个不是数字航摄仪检定的内容 D (A)像主点位置与主距的测定 (B)像元大小的测定 (C)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 (D)框标间距以及框标坐标系垂直型的测定 下列关于航空摄影时飞行质量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 (A)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 3°,个别最大不大于 5° (B)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 60%-65%;个别最大不应大于 75%,最小不应小于 56%

(C)航线弯曲度一般不大于 3% (D)航摄比例尺越大,像片旋角的允许值就越大,但一般以不超过8°为宜 将一个重叠向内的立体像对的左右像片对调后,观测到的是 A (A)负立体 (B)正立体 (C)无立体 (D)不确定的模型 与非量测摄影机不同,量测摄影机能够记录 D (A)摄影姿态(B)目标影像 (C)外方位元素(D)内方位元素 摄影测量处理的基本任务是 A (A)像片获取瞬间像点与物点之间的几何关系 (B)像片获取后像点对应物点的地理坐标 (C)像片获取后像点代表地物的性质 (D)直接在像片进行地物量测 下列不是微波遥感的特点是:C (A)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咨询工程师航测遥感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20道题】 1.当采用机载激光雷达设备执行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任务时,在做航线设计时,其点云密度和高程模型格网间距应符合:( ) A .点云密度大于32个/m2 ,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0.25m B .点云密度大于16个/m2 ,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0.5m C .点云密度大于4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 1.0m D .点云密度大于1个/m2,高程模型成果格网间距2.0m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环境和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应用最为成功的领域,以下不属于该领域的应用为:( ) A .利用影像色调监测大气气溶胶、有害气体 B .分析遥感影像特征,监测江河湖海各种水污染 C .森林火灾监测等 D .修测地形图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以下哪个测绘产品不属于中心投影:( ) A .摄影像片 B .立体透视图 C .正射影像图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浩瀚的海洋为遥感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下不属于该领域的应用为:() A.雷达散射计利用回波信号研究海洋工程和预报海浪 风暴 B.利用SAR图像确定海浪谱及海表面波长、波向、内 波;提取海冰信息;监测污染事件;进行水下地形测绘 C.多光谱扫描仪MSS,TM和CZCS在海洋渔业,海洋污 染监测,海岸带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利用航空LiDAR技术可以直接测量一定深度内的海 底地形 E.监测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垃圾堆积 用户答案:[E] 得分:2.00 5.POS系统需要采用差分GNSS定位技术动态测量扫描仪传感器坐标,要求GPS地面基站与POS系统的同步观测距离最长不大于:() A.15 km B.30 km C.50 km D.100km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的典型优势是高程精度高,通常情况下,在1000米航高情况下和无地面植被覆盖的裸露岩石或开阔地面,其垂向绝对精度区间位于:() A.<±0.15米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04年的夏季奥运会在(b)举行。 A、悉尼 B、雅典 C、巴黎 D、北京 2、2004年的欧洲杯在(C )进行 A、德国 B、比利时 C、葡萄牙 D、荷兰 3、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B )年在希腊举行的 A、1894 B、1896 C、1900、 D、1890 4、脊柱一般至(C)才巩固,在整个发育时期均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形。 A、18-19 B、19-20 C、20-21 D、21-22 5、某个人进行100米比赛时,假设平均步长2米平均步频4步/秒则用了(C )。 A、12″40 B、12″45 C、12″50 D、12″60 6、在NBA篮球比赛的总决赛中采用的是(C )制。 A、五局四胜 B、五局三胜 C、七局四胜 D、六局四胜 7、现代的足球运动起源于(C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8、奥运会的会旗为白色的底色,中央有五个套联的环,自左至右的颜色为(A ) A、蓝、黄、黑、绿、红 B、蓝、黑、黄、绿、红 C、蓝、黑、黄、绿、白 D、红、绿、黑、黄、蓝 9、1984年(B )获得的奥运金牌,实现了我过在奥运史上金牌的“零”的突破 A、郎平 B、许海峰 C、李宁 D、黄志红

10、在双杠的支撑摆动动作中,应以(B )为轴摆动 A、手 B、肩 C、宽 D、腰 1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又称“三步上篮”,是在行进间接球或运球后做近距离投篮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三步”的动作特点是(A ) A、一大、二小、三高 B、一大、二大、三高 C、一小、二大、三快 D、一小、二小、三快 12、在有13个足球队参加的比赛中。若采用淘汰共需(C )场就可决出冠军。 A、10 B、11 C、12 D、13 13、《体育与保健》课开始上课整队时,老师(或体育委员)一般按(A )顺序发出队列口令。 A、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 B、稍息—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 C、立正—报数—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 D、立正—向前看—报数—稍息—立正 14、走和跑的区别在于(D ) A、跑的速度快,走的速度慢 B、跑时身体重心起伏大、走时身体重心起伏小 C、跑的步副大,走的步幅小 D、跑时身体有腾空,走时身体没有腾空 1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D ) A.气质、性格、动机 B.气质、性格、需要 C.兴趣、动机、需要 D.能力、气质、性格

(完整版)摄影测量与遥感期末中级考试习题题库

摄影测量与遥感习题-2011-0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不答或答错不得分) 1.航摄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包括(A )。 A. 航摄像机主距和像主点的像平面坐标值 B. 航摄像机主距和摄影姿态参数 C. 像主点的像平面坐标值和摄影中心位置 D. 航摄像机主距和摄影中心位置 2. 一张航摄像片有(D )个外方位元素。 A. 2 B. 3 C. 4 D. 6 3. 在兼顾设计精度和设计工作量的同时,保证设计用图比例尺和航摄比例尺的倍率在(A )之间。 A. 2-5 倍 B. 3-6 倍 C. 1-3 倍 D. 4-7 倍 4.航摄像片上一段距离与地面相对应距离之比为( C )。 A. 成图比例尺 B. 地形图比例尺 C. 摄影比例尺 D. 制图比例尺 5.若需测绘1:5000 的地形图,则航摄比例尺为( B ) A. 1 : 7000?1 : 14 000 B. 1 : 10 000 ?1: 20 000 C. 1 : 20 000 ?1 : 40 000 D. 1 : 25 000 ?1: 60 000 6. 同一条航线上,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D)重叠。 A. 垂直 B. 旁向 C. 水平 D. 航向 7. 相邻航线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B)重叠。 A. 垂直 B. 旁向 C. 水平 D. 航向 8. 常用光学航摄像片为( C )投影 A. 平行 B. 正射 C. 中心 D. 斜 9. 摄影中心与像片平面的垂线的交点为( A )。 A. 像主点 B. 像底点 C. 地底点 D. 主合点 10. 航摄仪有效使用面积内镜头分辨率的要求( B)。 A. 每毫米内不少于20 线对 B. 每毫米内不少于25 线对 C. 每毫米内不少于30 线对 D. 每毫米内不少于40 线对 11. 高程注记点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大约控制在图上每100cm2 内( D )个。 A. 10~30 B.20~40 C. 5~ 10 D. 5 ?20 12. 立体像对相对定向元素有(C )个。 A. 3 B. 4 C. 5 D.6

2016年咨询师继续教育遥感试题94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 1.当前民用最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WorldView-3的星下分辨率可以达到:() A.0.61米 B.0.50米 C.0.31米 D.0.25米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航测法成图的外业主要工作是()和像片测绘。 A.地形测量 B.像片坐标测量 C.地物高度测量 D.地面控制点测量 用户答案:[D] 得分:2.00 3.城区航空摄影时,为减少航摄像片上地物的投影差,应尽量选择()焦距摄影机。 A.短 B.中等 C.长 D.可变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4.根据《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应高于摄区内最高点()以上。 A.50m

B.100m C.150m D.200m 用户答案:[B] 得分:2.00 5.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常使用民用单面阵相机作为摄影测量传感器,以下设备中不属于单面阵相机的设备为:() A.Canon 5D MarkII B.Sony A7 R C.UltraCamD(UCD)相机 D.Pentax 645Z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分布主要位于:() A.X射线波段 B.可见光波段 C.红外波段 D.微波波段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7.扫描条带两边的点密集,而中间的点少的激光雷达扫描方式为:() A.摆动扫描镜 B.旋转正多面体扫描仪 C.光纤扫描仪

D.隔行扫描仪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8.航摄比例尺S的计算公式为:() A.S=摄影机主距/相对行高 B.S=摄影机焦距/相对行高 C.S=摄影机主距/绝对行高 D.S=摄影机焦距/绝对行高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9.辐射分辨率越高,表达景物的层次能力越强,所需的存储空间也越大。一个8-bit 的传感器可以记录()级的亮度值。 A.8 B.64 C.256 D.512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10.摄影测量共线方程是按照摄影中心,像点和对应的()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几何条件构建的。 A.像点 B.模型点 C.地面点 D.定向点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2017年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 年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50 分) 一、公共知识( 20 分,每小题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答案填涂,多答、答错或不答计0 分。)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A.迁移B .同化C .顺应D .模仿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 ,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学生知识B .发展学生能力C.培养学生个性D .养成学生品德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 ,这说明小学生( )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 .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 .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 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

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 。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 ) A.焦虑症B .恐惧症C .强迫症D.抑郁症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 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 .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 .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C .抽象思维D .直觉思维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

摄影测量与遥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比例尺 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 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 之比。由于影像片有倾角,地形有起伏,所以摄影比例尺在像片上处处不相等。一般指的摄影比例尺,是把摄影像片当作水平像片,地面取平均高程.这时像片上的一线段l 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距L 之比,称为摄影比例尺1/m 2.像片倾角 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 ,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 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4.旁向重叠 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摄影基线 控制像片重叠度时,是将飞机视为匀速运动,每隔一定空间距离拍摄一张像片,摄站的间距称为空间摄影基线B 。 6.像平面坐标系 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通常采用右手坐标系,x ,y 轴的选择按需要而定.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常根据框标来确定像平面坐标系,称为像框标坐标系。 7.像主点 相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8.内方位元素 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 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0 0,y x 9.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六个参数,其中有三个是直线元素,用于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另外三个是角元素,用于表达像片面的空间姿态。 10.空间后方交会 已知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至少三个地面点坐标并量测出相应的像点坐标,则可根据共线方程列出至少六个方程式,解求出像片六个外方位元素,称为空间后方交会。 11.中心投影变换

2016年咨询师继续教育遥感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 1.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三种方法中,误差方程直接对原始观测值列出,严密,但计算量大。同时因为非常方便引入非摄影测量附加观测值,如POS数据,从而成为目前主流的空三算法是()。 A.航带法 B.独立模型法 C.光束法 D.区域网法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2.航测法成图的外业主要工作是()和像片测绘。 A.地形测量 B.像片坐标测量 C.地物高度测量 D.地面控制点测量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3.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三种方法中,所求未知数非真正的原始观测值,故彼此不独立,模型最不严密的方法是: () A.航带法 B.独立模型法 C.光束法 D.区域网法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4.摄影测量共线方程是按照摄影中心、地面点和对应的()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的几何条件构建的。

A.像点 B.模型点 C.地面点 D.定向点 用户答案:[A] 得分:2.00 5.以一张像片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一个平差单元,以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光线束在空间的旋转和平移,使模型之间的公共光线实现最佳交会,将整体区域最佳地纳入到控制点坐标系中,从而确定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及像片的外方位元素的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称为:() A.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B.独立模型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C.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用户答案:[C] 得分:2.00 6.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是航空摄影测量的核心步骤,其输入条件通常不包括如下哪项内容:() A.航摄影像 B.相机参数 C.外业像控成果 D.外业调绘成果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7.以下哪个参数不属于影像的内方位元素:() A.像主点相对于影像中心位置的分量x0 B.像主点相对于影像中心位置的分量y0 C.镜头中心到影像面的垂距(主距)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第一部分 1、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 2、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3、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4、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职业情感,也是一种个人情感。(×) 5、新型的师生关系指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第二部分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是(A) A、主体多元化;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手段方法多样化 B、主体多元化;过程、内容程序化;手段方法多样化 C、以学生为本;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手段方法多样化 D、以学生为本;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结果多样化 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B)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以人为本 C、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得到发展 D、改革课堂教学 4、新课程培养目标中强调的“三观”是指(D) A、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 B、世界观、人生观、人才观 C、人才观、审美观、价值观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这次课程改革的创新点是(A) A、发展知识技能与发展学习方法和能力并重 B、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C、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终身学习理念 6、新课程提出教育应该追求(B) A.精英培养模式 B.平等与高质量 C. 面向全体 D. 大众化、平民化 7、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C)

A.课堂教学 B. 服务于社会 C.个性培养 D.学习有用的知识 8、新课程的区别于以往课程的显著特点是(D) A.强调能力的培养 B.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掌握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以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为核心 9、新课程的管理模式是(A) A.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B. 中央、省、市三级 C. 发行教材、自编教材、乡土教材三级 D.省、市、县三级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B) A.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 B.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C.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 第三部分 2、指出对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C) A.对面站着赵白眼和(hé)三个闲人。 B.步其韵奉和(hè) C.她是和(hé)面能手。 D.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不能和(huò)稀泥的。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嘉奖誓(视)死如归奏效越俎代庖 B.慰籍(藉)弱不经(禁)风整饬历久弥新 C.真谛既往不咎小憩举步为(维)艰 D.体恤提纲挈领端倪磬(罄)竹难书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由于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 5、下列各句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B )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他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洲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