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章炳麟)【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章炳麟)【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章炳麟)【圣才出品】

第7章章炳麟

一、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

1.主张革命排满论

在同改良派的论战中,章炳麟主张革命排满论,驳斥了康、梁所宣扬的“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的改良主义政论。不经过武装革命,封建统治者不会自动放弃统治权,即使专制君主让出一部分权力,也是人民流血斗争的结果。

2.驳斥“内乱”

针对康梁宣扬的革命只能造成“内乱”的谬论,章炳麟指出,民主共和观念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实际斗争,增长了智慧,锻炼了打击敌人和整顿内治的能力,能够建成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革命不仅破坏旧的思想风俗,而且能使人民树立起新思想和新风尚。这样,又驳斥了改良派所宣扬的革命只有破坏而无建设的谬论。

3.驳斥“亡国灭种”

针对康梁宣扬的革命必然引起帝国主义干涉的理论,章炳麟指出,中国革命不能不同外国打交道,既同外国打交道,就不能避免外国干涉,问题在于不能因怕外人干涉就不革命,甘心做奴隶。他认为,只要善于利用外人,而不为外人所利用,革命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样,又驳斥了改良派宣扬的革命只能亡国灭种的谬论。

4.种族革命论倾向

章炳麟的革命论具有种族革命论的倾向。他最初是一个种族复仇主义者,把“反清排满”的革命仅仅看成是“汉人”反对“满人”的斗争,把满族人通通宣布为反动派,甚至说成是“野蛮人种”,鼓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后来他在同改良派的论战中,逐渐克服了这种错误倾向,比较正确地解决了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关系问题。

5.宣传“平均地权”思想

在同改良派的论战中,章炳麟还宣传了革命民主派的“平均地权”的思想。受孙中山影响,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不亲耕者”不能拥有土地,反对地主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章炳麟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要求。他把土地问题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回击了梁启超等对革命民主派“社会革命”论的歪曲,在当时有其进步的意义。

6.批判代议制

章炳麟在反对改良派的斗争中,在西欧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进行了批判。在国家体制问题上,他反对代议制,主张实行“直接民权”的“合众共和”制。

二、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1.对孔儒的批驳和评价

(1)批判孔子和儒家学说

章炳麟在反对封建势力和保皇党的斗争中,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他尊荀贬孔,鄙视王守仁和曾国藩,与康梁保皇党尊孔辟荀,吹捧王守仁和曾国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批评了孔子和儒家学说,认为革命党人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必须反对孔教。

(2)批判孔教的影响

章炳麟对孔子学说的批判,虽然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但严重地打击了两千年来的尊孔读经论,在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中具有革命的意义。他攻击孔子,目的在于打击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

(3)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针对康有为竭力神化孔子的企图,章炳麟对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他把孔子说成是一个泛神论者,目的在于反对康有为的“建立孔教论”。章炳麟对孔教的批判,也是对保皇党反动政治路线的批判,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潮中,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理论局限性

章炳麟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学者,尽管他谴责了孔子,强调“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但为宣扬国粹主义,他还是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运动后,他愈加趋于保守,竟然忏悔自己早年的“诋孔”言论。他晚年更是公开主张尊孔读经,声称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他还指责当时社会上“发展个性”“打倒偶像”等解放思想的要求,认为这会造成“世乱”“国危”的严重弊病。

三、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

1.以生物进化论驳斥神学目的论

章炳麟依据生物进化论驳斥了“上帝造万物”的目的论。他依据生物进化的法则,断言生物的变化是生存竞争的结果,并且会无止境地变化下去,绝不是上帝意志所能决定的。生物间的互相胜负是由于智愚的差别造成的,而智力的大小又是由其形体的大小决定的。这是宣扬一种机械论的自然观。

2.否定“天命”论

章炳麟十分推崇古代“知鬼神为无”的无神论思想。他断言既没有“天”,也没有“帝”和“鬼神”,这是对古今中外神权论的严重打击,因而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为封建政权作辩护的“天命”论。他指出,改造社会进而推动历史前进,只能靠革命而不是“天命”。可以看出,章炳麟以无神论反对封建的有神论,正是近代史政治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3.驳斥“上帝”观念

章炳麟发表的《无神论》,从逻辑上驳斥了基督教的神学理论。章炳麟的目的在于证明“上帝”的观念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正因为它是虚构的东西,所以其论点不能自圆其说,必然是自相矛盾。章炳麟的这些辩论,揭露了基督教神学在理论上的虚构,不仅显示了逻辑的力量,而且富有战斗力。

4.分析宗教迷信的产生根源

章炳麟在反对有神论的斗争中,还分析了宗教迷信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宗教迷信起源于人的愚昧无知,作为文明宗教的一神教是从“幽灵崇拜”发展来的,并且保留了原始宗教迷信的成分。最后,他得出结论说:宗教虽然有高下之分,但有共同的根源,都是人自己的“血气心智”的产物,“宗教意识”是“人类特性之一”。

5.揭露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章炳麟对宗教迷信的分析,初步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的根源。后来把这种认识论上的根源概括为两点:

(1)来于人的“所知障”,即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尚不理解,以为在自然界之上有一个

实体支配自然现象的变化;

(2)来于人的“烦恼障”,即为饥寒苦疾所迫,感到死亡无日,以为有一神秘的东西支配自己的命运,祈求从它那里得到幸福。

总之,他认为“神”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幻想。章炳麟把宗教归之为人的“血气心智”的产物,把宗教的起源说成是基于人的求生欲望和无知的心理,他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他不能揭露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6.主张建立“无神教”

章炳麟认为,宗教在社会上有着增进人们道德的作用,革命党人要想树立革命的道德,就要有自己的宗教。从这种立场出发,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无神教”,主张把佛教说成是无神的宗教。

7.宣扬灵魂不死

辛亥革命后,他更加宣扬起灵魂不死的迷信。认为人死以后,不是一切都消灭,精神现象可以变坏,但精神的实体并不消灭,从而又得出结论说:古代无神论者讲无鬼神,只是说死后幽灵尚未转生,并非人死精神消灭。这样,他又成了有神论和有鬼论的鼓吹者了。此外,他还宣扬了因果报应论和宿命论等迷信。

四、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

1.关于人的智力问题

章炳麟谈到人的智力形成问题,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生存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据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章炳麟在同改良派的论战中,进一步驳斥了康梁

宣扬的中国民智未开,人民智力低下,不能行民主共和的谬论。他认为,人民的革命观念和革命才智都是在实际斗争中形成的。

2.批判康有为先验论的治学方法

在反对康梁改良派的斗争中,章炳麟批判了康有为先验论的治学方法。研究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从实用主义出发,不能搞先验论。章炳麟提倡的方法论,基本上是古文经学派考证古代文物典章的“朴学”作风,不是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阶级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他要求重视历史事实,反对主观虚构,宣传了“实事求是”的观点,打击了康有为利用古代文化典籍从事保皇宣传的学风,在当时同样有其进步的意义。

3.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

章炳麟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他肯定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在《訄书》中,他进一步阐发了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观点,肯定了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承认其内容具有客观性,驳斥了那种把事物的性质归之于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

4.词和概念的性质

从肯定事物的性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这个前提出发,章炳麟论述了词和概念的性质。他认为词和概念开始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依据事物的共同性质,把同类事物命名为“共名”和“大共名”。“共名”是抽象的东西,同感官所感受的具体内容并不一样,它是从不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5.抽象观念的分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