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五节浮力(第一课时)学案

初中物理 第五节浮力(第一课时)学案
初中物理 第五节浮力(第一课时)学案

第五节浮力(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的测量法。2.知道浮力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重点】

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新课引入】

活动一:让你的脚变轻松

【新课过程】

活动二:感受浮力

(1)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说出感觉。

(2)再将矿泉水瓶慢慢地压入水中,说出感觉。

(一)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物体,把物体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 -

结论:浮力等于减去;即:F

(二)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慢慢放入水中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以及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物体慢慢放入水中,还没浸没时,水位(上升、下降、不变),说明物体排开的液体(增多、减少、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减小、不变),说明塑料瓶受到的浮力(增大、减小、不变)。

(2)物体完全浸没后,再下降,使深度增加时,水位(上升、下降、不变),说明物体排开的液体(增多、减少、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减小、不变),说明塑料瓶受到的浮力(增大、减小、不变)。

(3)以上实验现象说明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有关、无关),与深度(无关、

有关)。

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由活动三得出大塑料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N

2.讨论:测量排开液体重力的方法

提供实验器材:

第一组: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塑料块、小桶、水(密度为1g/cm3)、

第二组:弹簧测力计、塑料块、烧杯(带刻度)水(密度为1g/cm3)

分别用以上两组实验器材,讨论出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提示:可以设法收集物体排出的所有液体测量其重力,也可以采用液体不溢出容器,设法通过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m =ρv和G=mg计算排开液体的重力。

我的方案:

1.我的器材:选择第组器材

2.实验过程:

3.数据收集,可根据实验方案选择以下表格。

.分析论证: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即:F浮=

5.交流:你们小组测量G排的方法(具体描述)。G排= N

6.评估:你们小组是否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成功完成本实验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反馈练习】

1.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2.用手将一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水重为10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

3.水球运动员把漂在水面上的水球慢慢压入水下0.5m的过程中,水球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始终不变

D 先增大后不变

思路引导:运动员把水球慢慢压入水下的过程中,水球在水中的体积逐渐______,排开水

的体积逐渐______,所以水球受到的浮力逐渐_______,当水球全部浸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再改变,所以受到的浮力_______.故选_____.

【课外链接】科学故事

浮力原理的发现

关于浮力原理,有这样一个的传说。

相传叙拉古赫国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物理浮力经典习题

浮力部分练习题 1、如图所示,Q为铜制零件,其上部为边长L=0.2m的立方体,下部为边长l=0.1m的立方体.Q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与Q上表面相平,则零件所受的浮力为(g取10N/kg)() A.0N B.20N C.60N D.80N 2、重100N的水可以产生的最大浮力为() A、一定小于100N B、一定大于100N C、一定等于100N D、可以大于100N 3、某热气球充气后体积为3000m3,则该热气球所受的浮力为N(g 取10N/kg,空气的密度取1.29kg/m3) 4、小鹭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步骤如图 所示. (1)小鹭处理数据时,发现实验步骤有所遗漏.遗 漏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若将 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则最合理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________(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 (2)实验步骤a、b、c、d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为Fa、Fb、Fc、Fd.若这些示数之间的关系满足(用式子表示)________,则可证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5、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金属零件,示数是7.4N,当把零件浸没在密度为0.8×103kg/m3的油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6N,求: (1)金属零件所受浮力为多少? (2)金属零件的体积为多少? (3)金属零件的密度为多少? 6、-右下如图,实心物体A、B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没在 水中,当把盛水槽移走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加了相同 的数值,那么A、B必有相同的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重力 7、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 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中甲、乙所 示.则下列关于金属块的几个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10cm3 D.密度为3.0×103kg/m3 8、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5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则石鼓受到的浮力是()(取g=10N/kg) A. 0 B. 0.3N C. 0.5N D. 0.8N 9、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底面积为100cm2,质量为 400g的圆筒,筒内装有16cm深的某种液体.弹簧测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他真有特异功能吗? ——探究浮力的大小 [课标解读]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探究石块分别在空气中和浸入 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差异,感知浮力。 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重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生活和实验中知道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 的浮力。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说明。 ②以实验为依据,得出符合实验事实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知道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能根据实验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设计思路,掌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源开发] 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石块、铁块、水、硫酸铜溶液、烧杯、溢水杯、细线等 [教学过程]

1、实验导入 据报道:河南省西平县有一王姓农民能躺在水面上好几个小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一致都认为老王有特异功能。这件事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在北京给他做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这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 (1)质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他在水面上躺几个小时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会回答:因为他受到浮力。 (2)进一步质疑:别人躺在同样的水中也受到浮力,为什么很难做到呢? 提示: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每次他躺在水面上睡觉时都只是露出面部,并且躺的姿势也都一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会有多种猜测:可能与老王所躺的水的密度有关,可能与老王的体重有关,也可能与老王身体的体积有关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讨论结果: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既然浮力大小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那么是和其中的一个因素有关,还是和其中几个因素有关或是和它们都有关系呢?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2、设计实验方案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上述因素都有关系。但我们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该怎样进行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必须控制其它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即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1)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如图: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相同体积的石块和 铁块受到的重力,即G石、G块。 ②把石块和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观察弹 簧测力计读数分别为F石、F铁。

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浮力相信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浮力的例子,那么这么熟悉的浮力,你清楚它的深层概念吗?浮力是怎么产生的?下面是由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希望对您有用。 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案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大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大 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知识点1:浮力 1.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方向: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施力物体:液体。 4.产生原因:由于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就产生了浮力。 5.液体中浮力的计算方法: (1)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做液体中的重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减去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见识试点2) 6.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采用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2)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结论: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无关。 知识点3:物体的浮沉条件 1. 2.浮力的应用实例: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浮。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盐水选种。 (5)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方法:(复习知识点1.5) (1)称量法:F 浮=G 物 -F 拉 (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 法) (2)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 -F 向下 (3)漂浮悬浮法:F 浮=G 物 (4)阿基米德法:F 浮=G 排 =ρ 液 gV 排 (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 法)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教学设计: 他真有特异功能吗? ——探究浮力的大小 [课标解读]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探究石块分别在空气中和浸 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差异,感知浮力。 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重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生活和实验中知道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 上的浮力。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说明。

②以实验为依据,得出符合实验事实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知道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能根据实验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设计思路,掌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源开发] 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石块、铁块、水、硫酸铜溶液、烧杯、溢水杯、细线等 [教学过程] 1、实验导入 据报道:河南省西平县有一王姓农民能躺在水面上好几个小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一致都认为老王有特异功能。这件事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在北京给他做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这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 (1)质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他在水面上躺几个小时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学生会回答:因为他受到浮力。 (2)进一步质疑:别人躺在同样的水中也受到浮力,为什么很难做到呢? 提示: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每次他躺在水面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0.1浮力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

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1:浮力 1.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方向: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施力物体:液体。 4.产生原因:由于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就产生了浮力。 5.液体中浮力的计算方法: (1)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做液体中的重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2)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减去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见识试点2) 6.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采用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2)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结论: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无关。 知识点3:物体的浮沉条件 1. 2.浮力的应用实例: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浮。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浮力物理教学设计

浮力物理教学设计 教案是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讲课材料,但一份好的教案,也能 决定一堂课的质量。如何备好教案呢?以下文章“浮力物理教学设计”由出guo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 容之一,浮力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来展开的。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 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保证实验过程合理、有序,使学生在头脑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进行实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前留有充分的时间小组进行设计、讨论实验方案,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使学生确实明确实验应如何进行后再分组实验。这样

做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实验中减少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题第十四章五、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浮力教案示例之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浮力教案示例之一,希望能帮助到您!(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浮力练习题.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八下物理浮力练习题 1. 在公园平静的湖水中,经常能看到从湖底产生的气泡向上升,则气泡在水中向上升的过 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气泡所受的液体压强不变 B.气泡所受的液体压强变小 C.气泡所受的浮力变大 D.气泡所受的浮力不变 2. 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00 g水,则小球的质量() A.一定等于100 g B.大于或等于100 g C.小于或等于100 g D.一定大于100 g 3. (2012·广西桂林)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 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 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A.7 N B.4 N C.3 N D.1 N 4. 小梅帮妈妈做饭时,把一个质量为100 g的土豆放进盛满水的盆里,有90 g水溢出, 则() A.土豆会浮在水面上 B.土豆会沉入盆底 C.土豆会悬浮在水中 D.不能据此判断出土豆的浮沉 5. 某潜水员在水面下作业,当他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D.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6. (2012·南京)用手将一重为5 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8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____N,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m3。(g取10 N/kg)。 7. (2012·江西)浸在水中的苹果受到竖直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苹果排开的 _____所受的重力。 8. 如图6所示,画出静止在水面上的小球的受力示意图,并标注力的符号。 9. 潜水艇的体积为100 m3,质量为6×104 kg。如果使它悬浮在海中某处,它的上表面距 海面20 m。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3×103 kg/m3,g取10 N/kg。求: (1)它上表面受到海水的压强大小; (2)此时水舱中充入海水的质量。 10. 一木块体积为100 cm3,密度为0.6×103 kg/m3,,求: (1)当用手把它全部按入水中时,木块受到浮力多大?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周菲 班级:09物理一班 学号:40906050

【课题】浮力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确定浮力的定义,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索浮力大小; ③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实验,学会用差量法计算浮力; ④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小木块、橡皮泥、烧杯、水、盐等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老师姓名上课时间 科目物理年级初三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浮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复习: 1.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总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表面。 二、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同样,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体。 浮力实质是由于周围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而产生的,F浮= F下– F上 浮力的来源 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如图1所示,它的6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受到水的压力也因而不相等。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F1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F2,向上和向下这两个压力之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三、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 F浮= G排=ρ液gV排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

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四、物体在液体中三种状态的分析: 1、放入液体中的物体在液体中有三种状态:漂浮、悬浮和下沉,如右图示 A漂浮:(由二力平衡可知)F浮= G物= G排=ρ液gV排此时V物> V排 B悬浮:(由二力平衡可知)F浮= G物= G排=ρ液gV排此时V物= V排 C下沉:G物> F浮(F浮=ρ液gV排此时V物= V排) 2、一个密度均匀的物体放入液体中: (1)当ρ 时,物体静止时将漂浮在液体上;(当把物体液面上的部分切除后,液面下的物体将液> ρ物 上浮一部分) ρ物时,物体静止时将悬浮在液体中的任意位置; (2)当ρ 液= (3)当ρ ρ物时,物体静止时将下沉到液体底部。 液<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V排= 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 V物 五、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十章《浮 力》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 G 则:ρ液V 排g =ρ物Vg ρ物=( V 排/V )·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 >ρ物;V 排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认识浮力教案

认识浮力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师:演示实验 ①将一个皮球从空中自由释放。 ②将一个皮球放在桌面上。 根据我们学过知识,讨论在两次实验中,皮球运动状态为什么不同?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解释现象,组内交流。) 师:(引导猜想)根据这两种现象大家猜想,将皮球按入水中,皮球将会怎样运动?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生(讨论,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种研究问题方法是哪种方法? 生:类比法。 二、进行新课 师:我们把皮球浮在水面这类现象称为浮力现象,大家讨论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现象? 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鸭子在水中游泳,轮船水上航行……

师: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生(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已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浮力有方向吗?方向向哪儿? 2.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受浮力?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黑板一侧板书学生提的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大家先讨论一下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 师:(板书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实验探讨。) 师(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 生:(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师:(给学生点评鼓励)(板书一切浸入液体中物体都受浮力)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能否归纳得出测量浮力的方法?将答案写在纸上。 生(思考后,将结论写在纸上。) 师:(投影多名学生写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板书F浮=G-F)这种测浮力方法是采用物理学法中哪一种? 生:等效转换法。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 (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生(积极参与造船,气氛热烈。) 师(巡回指导,找到载货最多的船与载货最少的船。) 生(学生拿着这两只小船在全班展示。) 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大家根据这两只船在水中载货的多少不同,分组讨论交流,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观察两只船的差异,分组讨论,大胆猜想,交流争论。) 师:接下来做第二个实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的过程中,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生(分组做实验,观察、体会、讨论、猜想。)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计算题36道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计算题36道 中考在即,为了大家更系统的备战物理,为此,蜕变教育特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计算题36道,供大家参考,希望本篇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计算题36道能够帮助大家冲刺最后中考物理。 1、某物体在空气中称重是10N,浸没在水中称重是6.8N,求这个物体的密度? 2、排水量为2×103t的轮船,装满货物后,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在长江里航行时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少m3? 3、一木块体积为100cm3,密度为ρ木=0.6×103kg/m3,求:(1)用手把木块全部按入水中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多大?(2)放手后木块静止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多大?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有多大? 4、将重为4.5N,体积为0.5dm3的铜块浸没在水中,铜块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多大? 5、一个质量为7.9g的实心铁球,先后放入盛有水银和水的容器中,当小球静止时,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是多大?(ρ铁=7.9×103kg/m3,ρ水银=13.6×103kg/m3,) 6、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数是1.2N,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时读数是0.7N,求:(1)石块受到的浮力多大?(2)石块的体积有多大?(3)石块的密度多大? 7、将一物体放入水中,有1/10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在水中放一些盐,待盐溶解后物体有1/5的体积露出液面,求:(1)物体的密度?(2)盐水的密度? 8、有一合金球,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5N,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N,求:(1)合金球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2)合金球体积?(3)合金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ρ合金=2×103kg/m3) 9、用体积为0.1m3密度为ρ木=0.6×103kg/m3的原木10根,扎成一个木筏,求此木筏的最大载重量是多大? 10、把一个外观体积为17.8 cm3,的空心铜球放入水中,恰好处于悬浮状态,求:(1)空心铜球的重力(2)?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铜=8.9×103kg/m3) 11、一根钢绳承受的最大拉力1×104N,能否将体积为1m3重1.7×104N的石块从水中提起?石块露出水面体积最大多大?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新课教学】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到底哪种猜想正确,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绳。实验过程:将石块用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无变化。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明确实验过程之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 【5068初中网—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浮力要领: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浮力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最新沪科版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教案

第九章浮力 科学内容要求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浮力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 难点 1、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讲解、分析 教具: 1、演示实验器材:石块、细绳、水、弹簧测力计、烧杯、橡皮泥、乒乓球、矿泉水瓶、煤油、杯盖、玻璃水槽、水、 2、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例: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1、课前复习:

初二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皂市镇中学李育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木块、石块、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石块不要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0.1 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初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 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烧杯、食盐、自制漏斗、乒乓球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烧杯、弹簧测力计、金属块、水、酒精等。教学过程:

①乒乓球放在水中是否一定漂浮? 演示:把乒乓球放在自制漏斗中然后加水 说明:浮力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 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观看视频 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计算方法:F浮=F向上- F向下(压力差法)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做一做 用手把桌面的气球慢慢按入水中,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 鸡蛋在水中下沉,加入盐后为什么会上浮,最后漂浮? 猜一猜 结合生活经验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 可能与 ...... 有关(合并并排除部分不合理猜想) 2、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3、进行实验 教师在各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各小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展示的小组数据。 4、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轻松一下:哪只鱼的说法正确呢? 0 我的体积大,我受的浮力 大 0 我在深处,我受的浮力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试一试 1、一金属块,在空气中和浸没在 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 A、B所示,则金属块在水中受到 的浮力为N.思考、观察 乒乓球没有浮起 观看视频 解释乒乓球没浮起的原因 将气球按入水中感受浮力变化 结合经验感受进行猜想 选择探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填写实验探究学习卡展示实验方案,总结实验结论。 尝试利用所用知识进行判断 回顾本节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