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地理基本概念

高级中学地理基本概念
高级中学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

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

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

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

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

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

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

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

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

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

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

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

说以才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

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

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

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

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

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

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

分4秒,叫做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

地球自转角速度约15°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

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②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

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地球

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随地球的公转,提地距离不断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随之

发生变化。

2、黄道平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交角23°26′。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5、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因他央视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

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7、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现改

成“国际日界线”。

8、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9、四季更替: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

多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10、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分为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等五个热量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

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称地震波。

2、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

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的面称莫霍界面。

3、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

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4、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划分为:

①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

外壳。

②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千米。

③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为3400多千米。

5、岩石圈:地球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的岩石组成

6、大气圈:有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7、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

大气水,生物水等。

8、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低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气压。

高气压:若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则称为高气压。

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寒潮: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1、水:在地理不环境中由气态、固态和液态形成各种水体(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

2、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洋流:海洋水中,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4、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

5、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带影响,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流动而形成的洋流,如西风漂流。

6、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洋流

7、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或底层海水来补充而形成,有垂直的和水平的补偿流。如秘鲁寒流(垂直的)

8、水资源:广义的是指水圈内的水量的总体,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狭义的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水力资源:即水能资源,也就是水的动能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地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地壳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

用叫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变质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称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火山: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洪积扇:当水流流出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⑴概念: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⑵表现: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物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统一演化过程意义: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原因: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②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③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高中地理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相关概念: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人口的出生率与人

口的死亡率之差成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文章结构

本章“人口的变化”主要阐述的是人口问题。为什么把人口问题放在开始呢?因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而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另外两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问题成为所有问题的焦点。人口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资源的消耗,也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保持地球上人口的适度规模,尽快实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和世界上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因此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两个方面阐述。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越来越频繁,而我国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然随之出现,因此人口的空间变化也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人口迁移过程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目前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和空

间的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十分紧迫。其逻辑关系如下:

所以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包括三节课文,分别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最后的问题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壮大的农民工为题材,利用资料让学生分析民工现象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主要概念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的空间结构:之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重要内容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平原地区:用地规整,集中发展,团块状。

②山区、丘陵:用地破碎,分散发展。

③河流、交通干线:条带状。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1)特点:

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条状分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面积大,坏境优美,有相应的公共设施。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工业区: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专业化程度较高。

(2)形成原因:

经济原因(主):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价值不同,圈层分化显著。

历史原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区有深远影响。

社会原因:随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

行政原因: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将城市分为四类: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20万

服务功能:

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可表示为拉平的S形曲线,发达国家多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中期加速阶段。

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快。

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③特大城市加速发展。

④出现巨大的城市带。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交通问题:表现为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住宅问题: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棚户区。

发达国家:市中心空房过多并逐渐衰落

社会问题: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等。

第三章农业区域的形成于发展

一、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

B、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2、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使之适宜农业发展

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以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突出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二、农业生产活动

1、定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3、投入与产出

A、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

B、产出要素:各种农产品

4、分类:

A、按农业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B、根据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C、根据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蓄业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

工业区位因素:

土地

水源

劳动力

政策

原料

动力

运输

市场

对应的各工业类型

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影响因素)

科技

交通

政策

环境

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

工业联系、非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

新工业区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优点及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布局:

各种交通运输的点、线形成了交通运输网,影响了交通运输的方式。它们的布局也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很大,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也会带动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空间形态的演变。

第三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由于目的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区域的内涵:

①区域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②区域是地表空间单位

③区域的排他性

④区域的区位特征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

例)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 ) 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等。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在资源调查,环境检测,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资源开发,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遥感(RS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区域的感知。

目标物 →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3.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受机.

特点: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天和航空),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

5.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

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西北地区:

指非季风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植被类型: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GIS基本概念

GIS基本概念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GIS)是一種處理空 間資訊的技術。 ●實例: ?台北市多目標門牌供應管理系統(https://www.360docs.net/doc/df6587566.html,.tw/) ?高雄市航測影圖查詢系統(詳附圖) ●GIS係由「資料庫」和「功能」二大部份所組成(詳下圖)。 ●資料庫由「圖形資料庫」及「屬性資料庫」二部份所組成。圖形資料 庫的資料型式分為「網格式資料」和「向量式資料」二種。網格式資料包括了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等資料,向量式資料則是由點、線、面等資料型式所構成。

●關聯式資料庫是目前最常見的屬性資料庫結構,階層式和網絡式資料 庫目前已經相當少見。物件式資料庫則是下一世代的資料庫結構,目前已有一些資料庫採用此種資料庫結構。 ●關聯式資料庫可以看成是一群表格的組合。 ●「圖形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之間,存在一些鏈結(link),如下圖。 透過這些鏈結,可以由圖面查詢其相應的屬性資料,也可以將屬性資料庫的查詢結果,顯示其空間分佈的情形。 ●GIS具有CAD所無之以下特點: 1.位相關係(topology) 2.資料庫管理能力 3.空間分析功能 4.圖層劃分方式 5.地物編碼

6.區分「數化」及「繪圖」二個階段。在「數化」階段,注重其坐標位置; 在「繪圖」階段才決定其線型、顏色、指北、比例尺、圖例等問題。【註:隨著技術的演進,GIS和CAD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測量成果與業務主題圖的差別 ?測量成果經常以CAD呈現 ◆一圖層一屬性 ◆屬性資料依附於圖元或以註記方式呈現,而非存於資料庫 ●如:路名、河川名、建物結構、樓層數 ?測量成果無地物編碼 ?測量成果常以正方圖幅管理圖檔,割裂街廓、建物。 ?測量成果常以點資料表示停車場、農地、菓園、草地,宜以面式 示之。 ?面式地物之測量成果可能以線型資料表現,並未封閉。 ?為美化圖面,可能刪去重疊線段(如:道路境界線與建物邊界線之 重疊處)。 ?必須轉換成GIS圖檔,做成業務主題圖。 ◆屬性存於資料庫、合併圖層、地物編碼、地物單元、無圖幅 圖檔管理、面式資料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 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 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 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 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 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 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 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量度 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 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说以才 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它是 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出相当于10 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射出,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 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以距离地

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doc

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2016年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一)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会考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11章44节必修内容中的229个会考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 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 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 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 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2013年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归纳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

(7)阳离子和阳离子 错误,这几组不行: (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 + COOH- 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 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正确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 数) 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第一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星球地球 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 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 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 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 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 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 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 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它发出的 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 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 至更远。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 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 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由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 说以才显得暗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发现太阳黑子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又可称色球爆发, 它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一个大耀斑可以在几分钟内发 出相当于10亿颗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什么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什么特性?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1)空间分布性: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2)数据量大。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具有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维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与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GIS与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复杂、系统功能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章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GIS的基本概念 1、信息和地理信息 信息的定义: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物或现象等的内容、数量和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 特征: 客观性 适用性 可传输性 共享性 数据的定义:是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都是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表示的载体,信息是数据表示的内容。 地理信息的定义:地理信息是关于地理实体、现象或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状态、规律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地理数据的定义:各种地理特征、现象和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及其关系、属性特征和时域特征三部分。称为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的特征除了具备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空间分布性 数据量大 信息载体多样性 时序性 2、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

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都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硬件、 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智能化的系统还应包括知识。其系统的概念模 型可由下图描述。分为事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 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的数据的计算机空间信 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 。关于它确切的全称,多数人认为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也有人认为是Geo information System 。国际上现发行的两种 主要的专业杂志,就是各自采用不同的全称,前者是英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后 者是德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称为Land Information System 。在我国,通常称为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全 称虽有差异,但简称都是GIS 。 GIS 对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其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 者Parker 认为“GIS 是一种存贮、分析和显示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 Goodchild 把GIS 定义为“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 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 认为“GIS 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 字系统。”Bur rough 认为“GIS 是属于从现实世界中采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 示空间数据的一组有力的工具”。俄罗斯学者也把GIS 定义为“一种解决各种复杂 的地理相关问题,以及具有内部联系的工具集合”。 用 户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 知 识 数 据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

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 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地理科学素养 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 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 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 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 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2.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是空间(经度、纬度、海拔);宙是时间——四维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月球中的 3He)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最大;四川盆地最小纬度:高弱或低强(正午太阳高度)海拔:高强或低弱(大气的削弱)天气状况:晴多阴少日照时间:长多短少太阳活动类型大气层结构标志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强弱气候耀斑色球 最激烈电离层(无线电)太阳风日冕磁场(指南针)注:白天看日食;夜上看月食 (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半径大于极半径,平均 6371Km 地轴:北端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观察仰角=北半球地理纬度(举例)

两极:所有经线都交于极点;纬度为 90;北极点只有南;南极点只有北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等长;指示南北方向;180;20000 Km;一度 111 Km 本初子午线:0 度经线穿过英国的伦敦经度:划分原则;东西经与东西半球;地方时纬线:东西方向的整圆,并与经线相互垂直——平行;从赤道(特殊纬线)向两极对称递减;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以劣弧定向);360;40000 Km 纬度:划分原则;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定向;最近航线;距离计算时区的划分;日界线(0 时与 180);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线速度与角速度)和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太阳高度:日变化:夜小于 0;日出、日落等于 0;白天大于 0;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反正午(地方时 12 时)太阳高度: H=90°-│A±B│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A 为所求点纬度;B 为直射点纬度;A 与 B 同半球用减号,异半球用加号 0 时与 12 时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所差的度数与纬度所差度数相等 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向与物体的影子方向:(3.21-9.23)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23-3.21)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21 与 9.23 这两天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太阳在正南或正北或正头顶;(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昼长=日落-日出;日出=12-二分之一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与计算

巩固练习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氧化铝与硫酸的反应 3、氧化铝与烧碱的反应 4、氢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 5、氢氧化铝与苛性钠的反应 6、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 7、氧化铁与硫酸的反应 8、氢氧化亚铁与硫酸的反应9、氯化铁中加入铁粉 10、氯化铁中加入铜粉 11、氯化亚铁中滴加氯水 12、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13、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1、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 2、二氧化硅与生石灰(CaO)反应 3、实验室制备氯气 二氧化硫与生石灰的反应 4、工业合成氨 5、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6、实验室制备氨气 7、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8、C与浓硫酸的反应 (一)化学基本概念 1、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CO 2、NaCl、H2O都是化合物 2、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Fe、H2、N2都是单质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化合价: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它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规律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2)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3)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4)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5、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如O2、H2O、CO2、KClO3等 化学式的含义(以H2O 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水有氢氧两种元素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练习】: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化钠硝酸氧化铝氯化铝氢氧化铝氨气 过氧化氢过氧化钠氯化亚铁硫酸钠碳酸氢钠硅酸钠2、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的是( ) A.AlCl 3——氯化铝 B.Ca2+——钙离子 C.2 O——2个氧元素 D.2H 2 O——2个水分子 3、氯化钴(CoCl2)试纸常用来检验水是否存在,其中钴(Co)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1 C.-2 D.-1 4、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的是() A.NO B.NH 3 C.HNO 3 D.HNO 2 【解析】:由于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判断NO中氮元素化合价是+2,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HNO3中氮元素化合价是+5,HNO2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 5、写出下列常考的离子 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硅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铵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亚铁离子() 高锰酸根离子() 常见的酸与酸跟 (二)、物质的分类之酸碱盐 一、酸 1、酸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酸在化学中狭义的定义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25℃时,其稀溶液的pH值小于7。这类物质大部分易溶于水中,少部分如硅酸()难溶于水。 常见的酸主要有 碳酸H2CO3 磷酸H3PO4 盐酸HCl 硝酸HNO3 氢硫酸H2S 氢溴酸HBr 氢氟酸HF 亚硫酸H2SO3 氢碘酸HI 硅酸H2SiO3 硫酸H2SO4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2、两点间経度差满足同减异加; 3、经纬网中东西方向的判定:同在东经度,经度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 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按以下法则操作:在以0°为中央经线的经纬网 图中,若两点间的经度差小于180°,则按左东右西的原则判断,若大于180°, 则按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判断。 4、经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x111km;两点间的纬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経度 差x111cosθ(θ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 7、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同线登高,同图等距;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 大的,小于小的。 8、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地貌;海岸线曲直情况。 例:中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 9、等高线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去方向相反;等高线 越密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强,等高线越稀疏,坡度 越缓,水流速度越慢,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弱,沉积作用越强。 二、气候篇 1、海陆风:海陆间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称为海陆风。白天吹________风,夜 晚吹________风。 2、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3、城市风:由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出大量热 量及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导致城市气温常年较郊区高,继而引起的空气由城市 ________(上升/下沉),郊区________(上升/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热力环

高中化学概念总结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 纯净物与混合物:只含一种物质的物质为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单质与化合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反之为化合物。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等;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为金属氧化物,如CuO、MgO等。Na2O2是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酸酐:酸酐是指酸脱水之后形成的物质。无机酸的酸酐多为非金属氧化物(少数为金属氧化物),有机酸的酸酐不是氧化物。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在这两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溶解时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盐;不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就是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标准是其溶解时的电离程度,和溶解度无关。 胶体:胶体是指分散质尺寸介于1~100纳米的分散系(混合物)。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尺寸的大小不同; 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方法之一是丁达尔现象(效应); 胶体能透过虑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微观粒子都有布朗运动现象; 常见的胶体有:鸡蛋清、淀粉溶液、豆腐(属于凝胶)、生活中的空气等。 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主要是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 的物质,AlCl3也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非金属的氢化物和氧化物、 酸,大多数有机物; 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主要为非金属与金属 形成的物质,包括含有金属的碱、盐和金属氧化物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能够重合的分子(如H2O、NH3、HCl等),正负电荷中心能够重合的就是非极性分子(如CO2、CH4等)。 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就属于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就属于极性共价键。 晶体的分类:根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将晶体分为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原子晶体(由非金属原子构成)、离子晶体(离子构成)、金属晶体(金属原子构成);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的熔沸点最高,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次之,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最低。 工业上的三酸两碱:H2SO4、HCl、HNO3、NaOH、Na2CO3。 工业上的两个标志:硫酸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个化工行业发达与否的标志,乙烯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行业发达与否的标志。 大气污染物:SO2、NO x、PM2.5、O3等。甲醛不是大气污染物,是室内污染物。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如:O2与O3、石墨与金刚石。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2C与14C,16O与18O。 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满足同系物的条件有二:分子组成要相差n个CH2 ;结构要相似(官能团相同)。如:乙烯和丙烯互为同系物,但C2H4与C3H6不是同系物的关系(C3H6有可能是环丙烷)。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专题基本概念3 1、天体、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2、地球自转、公转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3、回归年、恒星年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4、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伦敦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6、晨线、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7、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太阳活动、太阳视运动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9、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南半球季节相反,月份相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地理信息系统 (英文):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19371087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它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至今已跨越了50多个春秋,现已广泛用于资源、环境、交通、城市、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领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空间分析以及在林业和相关专业中的基本应用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GIS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GIS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掌握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的相关专业问题。 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GIS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内容构成?地理信息系统能做什么?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应用功能;难点是区别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区别。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1学时)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1学时) 一、系统硬件 二、系统软件 三、空间数据 四、应用人员 五、应用模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简介(1学时) 一、基本功能 二、应用功能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1学时) 一、发展概况 二、基础理论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6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掌握空间数据的来源、空间数据的分类、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导论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数据与信息 两者在词义上的差别: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存在事物的形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的表征。 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 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GIS) GIS 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研究关于地 理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基本问题,如空间对象表达与建模、 空间关系及推理机制、空间信息的控制基准、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分析、 GIS 系统设计与评价 GIS 应用模型与可视化、空间信息的政策与标准等; GIS 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按统一的地理坐标编码, 并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定量和拓扑关系的描述 ,由此而形成 GIS 的技术优势是有 效的地理实体表达、独特的时空分析能力、强大的图形创造手段和可靠的科学预 测与辅助决策功能等; 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该工程技术系统由六个子系统 组成; GIS为地理学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地理学则为 GIS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托; GIS 的科学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 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 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第二节GIS 的基本构成 系统硬件:由主机、外设和网络组成,用于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空间数据。 系统软件:由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基础 GIS 软件组成,用于执行 GIS 功能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输出等操作。 空间数据库:由数据库实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用于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 查询、检索和更新等。 应用模型:由数学模型、经验模型和混合模型组成,用于解决某项实际应用问题,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用户界面:由菜单式、命令式或表格式的图形用户界面所组成,是用以实现人机对 话的工具。 GIS 基本构成的结构图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解析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解析 地质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和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岩在成分上与岩浆的区别在于:岩浆富含挥发性成分而岩浆岩没有。 沉积岩:曾称“水成岩”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先成的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生物作用的产物和火山喷发的碎屑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其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层理,并含有生物化石,在地表分布面积达75%以上。 风化作用:处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剥蚀产物在搬运途中因搬运力的减弱或物理化学作用下沉堆积的现象。分流水、风力、冰川沉积。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 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地面的震动的现象。主要有断裂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引起。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板块边缘和接缝地带是最活动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板块可以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在大洋中脊生长,在深海沟俯冲消亡。 地貌 洪(冲积扇:在沟谷发育过程中,间隙性(经常性洪流于山麓沟口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规模一般较大,顶部与沟口相连,形成一扇形的倾斜面,逐渐过度到山前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河谷:河流流经的狭长的槽形凹地。平原地区一般宽浅,山区则窄深。 河口三角洲:河口地区由沙洲,沙咀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河流到海或湖盆的入口时,因流速降低、水流扩散原因,其携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