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名词解释:

1、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

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

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共工触山”神话解释星系为何多偏移西北、中国地理形势为何西北高东南低。

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因此他们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例如先民创造了“日出暘谷,至于蒙谷”的神话来说明太阳位置的变化;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但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抽象,例如“龙”的形象就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来。

③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先民认为神秘莫测的自然也具有人类的情感,例如《山海经》每当龙凤出现时,总伴随歌舞音乐,显示了

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

④神话思维是一种隐喻和象征思维。

原始神话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合系统构成的,如生殖崇拜、龙的形象构成等。

3、神话的变化发展

一、神话的历史化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看成史实,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神话历史化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删除:在正统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被抹杀,其他一些触犯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被删除;另一个方法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改造的结果是使大量神话消亡,历史向前眼神,各族的谱系更加严密。这种例子在《尚书》、《左传》、《国语》、《史记》中比比皆是。

二、被道教改造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就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少部分产生于江汉流域。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被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2、诗六义

指风、雅、颂和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于西汉时立于学官,兴盛一时,今皆失传。《毛诗》属“古文诗”,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处,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影响很大,流传至今。

二、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篇、31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今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古文“毛诗”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13、《诗经》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14、《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其章法被称为(重章叠句)。

15、“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明《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三、简答:

1、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关雎》中的君子为“窈窕淑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却并没有放纵自我、沉沦其中,而是以美好的幻想结尾,表达了恋者纯洁无暇、充满希望的追求。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体现。

2、《关雎》的艺术特色

①起兴含蓄优美,雎鸠鸣声和美,引起希求佳偶的希望,为全篇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②用韵自然和谐,善用叠字和双声、叠韵,使诗歌富于音律美、修辞美、能够很好地刻画细微的情感,表现自然界的形象。

③以幻想来表现恋者敏感细腻的心理和纯洁无暇的追求,展现了爱情的美好。

四、论述题

1、请将《蒹葭》、《汉广》、《关雎》作对比,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一、题材与主题

1、相同:都是恋爱题材,主题都与“追求”和“距离”有关。在表达内容时都与“水”有关,而且有两篇直接将水作为追求不能实现的关键意象。

2、不同:在表达这个题材方面,《汉广》说得最实,《关雎》次之,《蒹葭》最虚。

在表达这个主题方面,《蒹葭》最强烈动人,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

对追求过程的描写:《蒹葭》笔墨用得最多,写出了主人公全身心的付出和努力,凸显了“追求”与“距离”的主题;《关雎》写出了追求过程中的典型形态和心理,较为动人;《汉广》没有过程描写,只强调障碍的巨大。

对追求不得的结局:《关雎》以美好的想象化解,归于纯正平和。(符合诗教)

《汉广》对结局的处理,事实的叙述、认知多于形象的刻画和意境营造,艺术韵味有些薄弱。

《蒹葭》全篇都以生动的形象描写将追求对象与追求者置于动态、变换却始终对立、可望不可即的两极地位(富于张力),让两者呈现出一种似乎相互吸引、召唤却又始终不及的矛盾境界。(注意对“伊人”的描写和“淑女”、“汉女”不同)展现了心灵追求的丰富层面(哲学的、辩证的),凸显出人类追求活动的永恒性与矛盾内涵。

二、艺术手法和意象、意境营造

1、相同:三首诗都运用了“赋”、“兴”的手法,《关雎》、《汉广》都用到了“比”。三首诗可说都能触景生情,其意象营造也都有所体现。

2、不同:《关雎》、《汉广》开篇都用了比兴,都触景生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影响读者。《关雎》意象较《汉广》为佳。但从意境营造上看,它们的情与景之间,只是部分的相合。

《蒹葭》虽谈不上用比,但其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更成功。

因为《蒹葭》对于理想对象的意象营造体现出模糊、简约、朦胧的特点,使得诗歌富于象征意味和概括力。《蒹葭》对于意境的营造:其景物描写是整体性的氛围、意境的营造,是心物交融的完美意境。

2、《诗经》的艺术特色

①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的内容立足于现实社会,没有虚妄怪诞,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战争、婚姻,展开了当时政治、社会、民俗风情的画卷,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精神的诗歌。

②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能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发情感,如《七月》就以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比则是比喻、比拟,《卫风·硕人》连用一串比喻来形容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美貌,十分生动鲜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如《周南·桃夭》即以桃花盛开来引起对出嫁女子的祝福。

③《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则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具有音韵美和修辞美。例如《周南·芣苢》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在意义和形式上构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④风、雅、颂的不同语言风格。雅、颂多数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而国风则杂言较多,而且善用“兮”“之”“止”等语气词,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风雅颂不同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3、《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文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②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诗的传统。《诗经》中所产生的抒情诗的数量之多,成就之大,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是罕见的。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③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④启示后人向民间文学学习,从人民、社会生活中吸取养料和创作题材。《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名词解释

1、《春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按编年顺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记事很简,维护周礼、反对越礼行为、斥责暴行邪说是其主要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寓褒贬来表现作者政治态度的“春秋笔法”为后世文学所继承。

2、《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还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4、《国语》

是一部国别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史事,是战国早期人对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哀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由西汉刘向整理,书名亦有刘向所拟。《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其文风辩丽横肆,长于铺张渲染,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二、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商周铜器铭文。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其中《尚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韩愈所讲的“诘屈聱牙”,就是指《尚书》文字具有古奥的特点。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春秋》。

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7、《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它们都是(编年)体史书。

8、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它是以记(言)为主,对(晋)国历史记录篇幅最长。

9、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战国策》。是由西汉人(刘向)定名的。所记年代起于(《春秋》),止于(秦统一)。它的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因此其文风显得辩丽横肆。

三、论述题

1、《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

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再像《春秋》那样以一字寓褒贬,而是通过对史事的生动叙述和人物的描绘来体现道德评价;《左传》还以“君子曰”的形式来表明作者的道德态度和政治立场。《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②左传巧妙运用插叙和预叙的手法,是其重要特色。例如秦晋殽之战蹇叔在秦出师之前,就已经预感到了秦师的失败,而结果果然应验。

③《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是其战争描写。《左传》一书记载了城濮之战、鞍之战、殽之战等几百次战争,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描写战争不仅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还十分注重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和后果。例如写城濮之战,对战争的背景和起因都有交代,而且不断展示晋国上下齐心,而楚国却君臣分歧,主帅恃兵而骄,一意孤行,以此进行对比。对战争的结果——晋文公称霸,楚子玉战败自杀也写得很清楚。

④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笫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以戈逐子犯,在秦得罪怀嬴而自求请罪等,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

2、《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这种叙事能力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条理清楚;使人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

③善于纪录、表达当时代精彩的外交辞令,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之时交际辞令的巧妙有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节,全篇说辞不到两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各国关系,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然无懈可击)

④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笫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以戈逐子犯,在秦得罪怀嬴而自求请罪等,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

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①富于文采。《战国策》语言明快流畅,委曲尽情,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

②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更显生动活泼。《左传》写人,大多是简笔勾勒,而《战国

策》则更注意运用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的描写,更有利于塑造生动的形象(例如《荆轲刺秦王》一篇,易水送别一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写得激动人心,异彩纷呈)

③善用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来帮助说理。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①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汉纪》、《资治通鉴》继承了编年体;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部正史是在编年体、国别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纪传体;

《春秋》、《左传》的重民、尊王攘夷等思想影响了史书的撰写;

《左传》、《战国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世史家继承,而《史记》明显受到《战国策》辩丽文风的影响。

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左传》的文风尤其受到唐宋以来的古文家,乃至清代桐城派的激赏,认为“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国语》则影响了汉初散文的风格。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是极好的借鉴。

③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春秋笔法寄寓褒贬于一字之内,插叙倒序等方式追述事件的起因等,都是先秦叙事散文形成的传统。

第四章《庄子》、《孟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说理散文

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如《论语》;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如《孟子》,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如《荀子》。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论语》

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成书在战国初年。全书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的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3、《孟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著作。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等七篇。《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4、《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寓言丰富,想象奇诡,文风汪洋恣肆,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5、《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二、填空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2、《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但《老子》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中逐步发展成熟。《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但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4、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论述,但是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5、《庄子》中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对许多篇章不是以问答的形式,而是以多则巧妙的寓言串联,可以说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6、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说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荀子。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进一步发展为刑名之学。强调法、术、势三者为一。

10、先秦寓言数量最多的说理散文是《韩非子》。但韩非子的寓言不像《庄子》取材于现实之外,主要都是历史事迹和现实。

三、论述题

1、孟子的主要思想

①“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基础:“性善论”

孟子见梁惠王多次论及仁政,认为“王天下”才是正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文艺观

(1)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理解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要了解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3)知言、养气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观点鲜明,感情强烈,富于论辩色彩。

《孟子》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中孟子连问两个问题:臣子周游四方使妻子冻馁、将领不能御下应当如何?得到梁惠王的答案后,又再问国家治理不好如何,使梁惠王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二、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成功地以齐人的言行比喻官场中钻营富贵之徒,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三、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气势源于孟子自身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在文章上情感激越、大气磅礴。

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①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一书,大多用卮言、重言、寓言这“三言”形式说理,其中寓言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庄子》章法散漫、变化无穷,但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通过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文章的主旨。如庄周梦蝶、蜗角之国、运斤成风、呆若木鸡。

②出人意表的虚构和想象: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说,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毫无界限,想象奇特,伟大丰富。

③形象恢诡的论辩:

《庄子》奇特的想象,一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一是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如蜗角之中触蛮相争,伏尸百万,这正是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④异趣横生的语言

语言富赡,运用自如,富于变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描写事物、刻画形象,展开论辩。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皆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

5、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①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章学诚《文史通义》:“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后世所有的文体都能在战国的散文中找到先例、萌芽。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②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

“语录体”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来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专论体”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在体制上和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的说理文有深远的影响。

③大量的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

先秦说理文中的大量寓言由于独特的艺术特征,能够脱离说理文而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对古代小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庄子》、《韩非子》

④先秦说理文各具特色,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风格。

《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王介甫文取法韩、孟”。韩愈、东坡、王安石的创作都深受孟子文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散文,以《牡丹亭》为代表的古代戏曲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都与《庄子》的精神和气质一脉相承。

《韩非子》属于集大成之作,后世许多作家的议论文如柳宗元、王安石都是学习韩文的。

⑤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先秦说理文中都有具体表现。

后世文学或平实或华丽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文都可见端倪。

先秦说理文还为后代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不少还活在现代汉语之中。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一、名词解释

1、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2、离骚

屈原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司马迁题解“《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反应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却不得的悲痛,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待遇的哀怨。(政治黑暗,报国无门,遭遇不公)

二、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23 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香草美人”。

5、《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

6、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7、《九章》。

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内容与主题和《离骚》相似。但每一篇的篇幅较《离骚》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段,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橘颂》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特殊。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怀沙》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

8、《九歌》

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词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九歌》共(11)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成的。十一篇中前10篇各祭一神,末篇《礼魂》,则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所祭神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天神:东皇太一(天帝)、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管寿命的神)、少司命(主管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

(2)地祗:湘君和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黄河之神)、山鬼(山之神)

(3)人鬼:国殇(战亡将士之魂)

9、《天问》

“天问”意思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天问》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问》作者具有超越当时一般思想家的强大的独立人格力量,因而他敢于鄙视社会的压力,超越已经被社会所肯定的思想习惯和思维模式。这种怀疑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10、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11、《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 句。它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是感慨,塑造出一个坎坷不语、憔悴自怜的才士形象。其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传统。《九辩》特出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宋,为后人所推崇。

12、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三、论述题:

1、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①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九辩》《九歌》《涉江》《采菱》《阳春》《白雪》《薤露》等皆是楚地的音乐曲目。

②《诗经》的影响。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③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的影响。战国时期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其风格也渐渐转向华丽,再不同于诗经的质朴。

2、《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竣洁人格,庄严而伟大。由此,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无限感召力。因而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全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全诗大量借用了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③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诗歌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出现了三字顿,(路漫漫、长太息)为五、七言诗歌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诗歌语言上,全诗把叙述、抒怀、幻想描写和故事性情节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用楚地口语“兮”字入诗,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④把香草、美人作为象征和意境。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张衡《四愁诗》、曹植《洛神赋》、李贺《苏小小墓》等都明显受到了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就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就是文体的区分。 四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与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史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歌谣 记载神话比较多的书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我国远古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散,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劳动与创造发明 远古歌谣 最早出现的诗歌,目前没有准确的说法。今人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载周代的歌谣15首。“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之中。《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噬的参考书。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全集305篇,此外还有小雅6篇有目无辞。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 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