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教案

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教案
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和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讲述内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资料回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和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

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

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

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

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

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

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

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

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

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

财。──《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

足。

──《汉书·地理志》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

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4)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

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

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和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备课资料】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

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

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

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

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

“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

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

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

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

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

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

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

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

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

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

“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

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

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使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

然的勇气和智慧。

过渡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

段戏曲?

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

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

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

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

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

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

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和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

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

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

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

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

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

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

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生产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精耕细作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 (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自给自足 (很少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

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

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

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

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

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

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6)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

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到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课后探究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补充: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模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如下: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

适应的。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后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板书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刀耕火种(起源——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耒耜的出现)

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完善版)八年级地理上《农业》设计(第1课时) 一、目标 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 2.阅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类型布局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图文、活动、阅读资料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图表分析、综合比较,了解农业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PPT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数字中国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惊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来自哪个经济部门呢? 学生回答预设:农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识农业,说农业 活动一: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请大家阅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学生回答预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教师:结合图说出农业的主要部门。 学生回答预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农业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小结):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这是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教师:大家阅读资料“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了解我国的现代农业。 教师: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展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示意图,请同学们读图(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读图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二: 教师: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第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 学说课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即是梳

最新高一历史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 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的出现 (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引言部分最后一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状况: ①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③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状况: ①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③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④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定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3、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影响 (1)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消极:十分脆弱;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思考题: 1、课本第7页的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2、学案思维拓展第4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位); (2)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8年级地理-《农业》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农业活动并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通过身边实物列举及老师 讲解让学生理解农业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读图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及展示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及其重要性。 2.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精彩漫画图片欣赏,体会农业之全,从而引出新课—农业 · (二)明确学习目标:快速自读课本P90—94主体文字(1分钟) (三)新课 第一部分:农业及其重要性 【独立完成】(2分钟) 1看多媒体图片导入本节的标题,究竟什么是农业(在书中找到并画出来) 、 2结合同学们经常玩的QQ农场游戏,让同学们总结出农业的四大部门。 农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3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想一想哪些物品来自农业 【合作交流】农业给予我们……(3分钟) 要求:小组每位成员至少举一个例子说明农业重要性,大家判断对错,组长安排一名组员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 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用种植业、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可为毛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提供________ 原料 可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______________ 原料 、 可为造纸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提供______ 原料 【小组展示】 要求:每个小组说一个例子。后边的组不要重复说过的内容。 (小结)一句话概括农业重要性: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基础产业 (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 第二部分: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展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合作交流】 阅读下列四幅地图,结合P93最后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为什么(3分钟) 【小组展示】 · 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回答图中问题,解读“农业分布”图,并简单分析原因(注意线条、颜色、图例等) (教师评价、归纳)我国农业东、西部分布差异 【独立完成】 阅读P94图,试着找出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并在图旁标注相应文字。(2分钟)(展图)水稻、小麦、甘蔗、甜菜、油菜、花生、大豆、棉花等作物图片和我国南北方作物分布图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农业教学设计

密封线 第二节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生产部门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分类。(重点) 2、读图说出我国的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际说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阅读地图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及我国农业部门,农作物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导致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填图法、综合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对农业这两个字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农村,是个农民,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与农业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

密封线 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农业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农业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板书) 同学们在谈论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对,是生物。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 1、归纳:因此,我们把这种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练习:现在让我们小试牛刀: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农业? 养鸡、养花、打猎、采草药、养蚕、种果树、捕鱼、种甘蔗等 3、按劳动对象不同,农业可划分为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部门。 4、农业的重要性:展示课件图片并读课本P91图文材料,完成P92活动题。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国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和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现代化。 从图4.7得出: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多媒体展示各种农产品,提问水果中,本地可生产那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宏观概览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试答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试答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总结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优势因素、制约因素、主导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很多,有些是有利于该地区农 业生产的,属于优势因素。有 些制约农业生产,属制约因素。 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 因素进行决策,称为主导因素。 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案例延伸:下列材料是何种因素对其农业产生影响? (1)南方丘陵梯田(龙脊梯田照片) (2)新疆哈密瓜丰收照片 (3)南方丘陵的花园照片 (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5)美国人爱喝咖啡。距美国较近的巴西扩大咖啡生产。(巴西咖啡树景观图) (6)山东东营渤海海边,一千多亩优质海水稻稻穗累累,正在进行收割。(渤海水稻景观图) 教师搜集 资料、图片,并 以幻灯片播给 学生 学生起 立发言 调动学 生积极性和 主动性,丰富 课堂内容,让 学生用理论 解决实际问 题。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年水 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在这十几年 把耕地改了几次:“水稻田-甘蔗地 -鱼塘-花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 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影响农业 区位选择的因 素不是一成不 变的,尤其是社 会经济因素。 学生自 由发言,总结 规律:由社会 经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变 迁。 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 极性和获取 知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生 分析图表,对 比归纳的能 力;理论联系 实际。

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农业》教案 王立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木目标:通过地图探索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种植业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农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重难点】 重点:农业分布;难点:农业分布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读图分析法; 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结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我 们中国人见面之后最常问的 问题是什么? 那么我也问一下,大家都吃 了吗? 吃的什么呢? 那这些吃的东西都是由哪个 部门生产的呢? 农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 内容《中国的农业》。回答:吃饭了 吗? 吃的。。。饭。 板书中国的 农业 一、农业的定义提问: 现在请大家说说在自己 的生活中有那些是来自农业 的呢 大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 考虑,吃、穿、用。 好了,现在请同学回答一 下。非常好。回答:书桌等等

总结归纳: 可见农业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最近本的用品。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过渡过渡: 那么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 农业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在书上 找一找这个定义。 请A同学来回答, 好,培养动植物的劳动部门 叫农业。 那么什么样的部门才能算是 农业呢? 只有和种某种植物,养某种 动物才可能算是农业。回答:动植物板书: 种植 养殖 定义总结: 按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 行同行或人工培育来获得产 品的生产部门就叫农业。 二、农业部门的分类请大家读农业地区分布图, 总结这些部门都分布在什么 地方? 读图归纳: 种植业分布: 种植业: 牧业: 林业: 渔业: 三、种植业的分布种植业是最主要的农业部 门。 从南北方农业分布图,找出 粮食,糖料,经济作物分布。 读图找出粮食 作物分布: 小麦水稻: 棉花: 甘蔗甜菜: 油菜: 从南北方作物分布图,填写 课本上秦岭淮河半杯农业差 别表格。 根据地图及其 说明,填写表格 题:横断山区农业垂直差异 的原因。 回答: 因为随着海拔 高度的变化,水 热条件出现巨 大差别。 四、因地制宜正是因为这样,农业的发展 要因地制宜。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 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农业教学设计(成)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 威海市乳山大孤山镇中心学校刘海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分类。并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图表数据,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3、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并通过了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辩证的资源观、正确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差异; 2.教学难点: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互动)正如歌中所唱的,相逢是首歌,我很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一起合作学习,听你们班主任说,咱们同学特别积极向上、也特别好客。所以我很有信心与你们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好,孩子们咱上课吧? 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一个来自广东、这位来自新疆。为了尽地主之谊,老师用威海的特产招待他们。大家猜一猜老师请他们吃了哪些食物? 那么,这些食物都来自哪个部门呢?导入第二节农业 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课 (一)农业及分类: 1、教师问:你觉得农业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分。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广义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哪些部门呢?(请赶紧借助课本了解一下)。 2、农业的分类 教师:指大屏幕,这就是老师为远方的朋友准备的午餐,谁能将它们对号入座?。 (二)农业的重要性 1、 人类生存离不开农业 教师:这些饮食都来自于农业。 那么同学们再想想看哪些方面也离不开农业?请解释说明。学生自由回答:身上穿的衣服、鞋;用的课本、桌凳......联系实际利用身边所用物品进行教学。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物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农产品。农业为我们供给吃的、穿的,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国家政策鼓励从事农业 漫画欣赏:《惠农政策》 教师:大家请欣赏这幅漫画,你能说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吗? 老师也来自农村,记得以前种地需要交税,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反而还有补贴。大大提高了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大学生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教 师:假如你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你提倡农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 4、我国农业的现状 (过渡)教师:正如咱们同学所想的那样,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部门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分类 ① ⑥ ⑤ ④ ②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word资料可编辑 试题试卷参考学习教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 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word资料可编辑 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word资料可编辑 试题试卷参考学习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 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

农业二轮复习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农业二轮复习教学设 计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阳泉一中李玉娟 【考纲要求】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标要求】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Ⅰ—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情分析】 近五年高考农业考查细目

农业是人文地理区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农业因其与与地理环境的密切性、在区域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一直是高频考点。从高考阅卷反馈得知,学生在农业题目的得分很低。为此,深入理解农业相关知识及原理,提高得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新课学习和一轮复习,已经对农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对于农业相关的规律和原理有比较好的理解。通过前期的检测,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材料中叙述的新情境抓不出隐形的信息;其次,不能很好的建立材料信息描述的现象与要分析的结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第三,套用教材,模板化的思维定式去解决对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农业问题。 【教学思路】 整理知识,建立网络,便于对遇到的题目进行归属,利于提高调运知识储备的能力;采取高考试题作为情境案例,分解做题步骤,体会文综能力,达到学会做题,形成核心素养的目的;能力迁移应用,解答题目。针对以上教学思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 图像导学——教材中的图像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充分利用这些图,不仅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使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