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何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原因探究

秦朝为何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原因探究
秦朝为何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原因探究

秦朝为何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原因探究

摘要:本文从儒家代表人物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秦国(朝)统治者的追求,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四个方面探讨了儒家思想为何没有被秦国(朝)采用,从而得出结论:儒家的主张不能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秦朝统治者追求与儒家主张背道而驰,战乱的环境使儒家主张失去了一展宏图的空间,法家思想的应时出现最终导致了儒家思想没有被秦国采用。

关键词:秦(国)朝;儒家;法家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对人民的思想起着教化作用。然而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建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缘何没有被秦(国)朝采用,反而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未能全方位的与时俱进,适应历史发展形势

儒家思想最早是以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其主张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等等,他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以理教化天下百姓,达到统一他国的目的。因此孔子带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愿望,到处推行自己的主张,认为统治阶级只要做到他所主张的,就能统一天下,成为王者。在齐国,孔子多年没有得到重用;在鲁国,他在做都宰,任司寇时,竭力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自己的主张,结果事与愿违。这些足见孔子的主张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虽然孔子游说各国统治阶级,其主张最终没有被各诸侯国君采纳。

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发展了儒家主张。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种“保民而王”、“君轻民贵”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接触。荀子要求“起礼仪,制法度”,但没有明确的法制内容。孟子、荀子虽然对儒家思想加以发展,但仍是“以德服人”为主。他们这种以“仁义道德”统一天下的思想主张在战国争霸时期终究是纸上谈兵,不能适应战争兼并的形势,不能适应新兴地主统治阶级的需求而倍受冷落。

秦朝统一后,许多儒生、游士评议朝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秦朝没有采用儒家思想作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环境导致先秦儒家思想在各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之间因土地、人口、霸主地位等旧仇新恨不断的互相征战,方圆千里之内数国并立,不能形成统一稳定的环境。譬如“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